三教九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2:59:19
三教九流--纵横家

战国时从事外交游说活动的谋略家称为纵横家。《朝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苏秦(?一前284)。战国时期纵横家,合纵派代表人物。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字季子。早年游说诸侯,后成为燕昭王的亲信,奉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国疲于对外战争,形成“弱燕牧强齐”的形势。齐涽王末年被任为齐相。秦昭王约齐涽王并称东、西帝时,苏又劝说齐王取消帝号与赵国李兑约燕、齐、韩、赵、魏五国合纵攻秦。赵封他为武安君。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部分魏、韩地。齐乘机攻灭宋国。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攻齐,苏的反间谍活动暴露,被车裂身死。《汉书·艺文志》著录《苏子》三十一篇,已佚。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载有苏秦的书信、游说辞16章。

张仪(?一前310)。战国时期连横派代表人物。魏国人,游说入秦,惠文君十年(前328)任相。执政时助秦惠文君称王,游说、离间各国,瓦解齐楚联盟,迫使魏献上郡,夺取楚汉中地。以功封武信君。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即位,群臣攻之,遂离秦入魏,任魏相一年而卒。《汉书·艺文志》著录《张子》十篇,已佚。

三教九流--农家

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三教九流--杂家

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三教九流--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以齐国人邹衍、邹爽为主要代表。它把“阴”、“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如《周易》便以阴(一一)和阳(——)来概括宇宙间的基本法则。五行说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物质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阴阳五行说影响着数学、炼丹术、医学、天文学、地学等。它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科学、文化观念理论基础。

邹衍(约前305—前240),又作驺衍,阴阳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齐国人,居稷下,也曾游历魏、燕、赵等国。他把阴阳五行说运用于社会发展中。创五德始终说,认为历史的发展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的顺序而循环。每一朝代受五行之一支配,一个朝代的帝王将兴,天必将预先显示支配该朝代兴盛的兆头。这是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来源。天用灾异、祥瑞来告诫或者表彰统治者。

法家是尚法明弄的派别,他们特别主张立法制礼、厉行严刑和监察官吏。 三教九流--墨家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本名翟,鲁国人,有的说是宋国人。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想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在《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quot;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quot;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三教九流--名家

名家又称名辩家,它是一个探索思维形式和规律,以及名实的学术派别。它与其他学派不同。但是一个以“名”作为探索对象的纯学术派别。

名家产生于春秋末期,社会大变革产生了许多名、实不符的情况。当时出现了邓析的两可说,孔子的正名说。至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等。

孔子正名说既强调行为规范的伦理意义,又有确定概念含义的逻辑意义。其概念的含义包括概念的名分含义和名实是否相符的含义。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强调了概念涵义的确定性和表达概念的准确性。

什么是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
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

“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