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Page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0:07:47





妇 科
眼 科
外 科
儿 科
皮肤科
内 科
您已经选择的疾病
1.
2.
3.
4.


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病机引起的发热。一般起病势缓,多为低热,但有时也可出现高热。内伤发热分为虚实二类,可因阳虚、气虚、阴虚、血虚、湿热、气滞、血瘀的不同,而分别予以扶正或祛邪。临床凡不是外感所致的发热,都属于内伤发热,如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各种慢性感染性以及原因不明的发热,多可参照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阴虚发热:素体亏虚,或热病伤阴,体内阴液亏损,阴虚阳亢,引起发热。正如《景岳全书·火证》云:“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
血虚发热:久病血虚,或急慢性失血,体内营血亏虚,血本属阴,阴虚则阳盛,可引起发热。
气虚发热:过度劳累或饮食失调,可损伤脾气,气虚则虚阳外越,或营卫不和,常致低热。
气郁发热:情志抑郁,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常致发热,统称“五志之火”。
瘀血发热:各种原因引起的瘀血内结,瘀血积于体内,气血不通,营卫壅遏,而引起发热。
湿热发热:脾主运化水湿,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水湿内停,日久郁而化热,可致内伤湿郁发热。

一、气虚发热
1.主症:
·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劳累后发热加重。
·伴乏力倦怠,气短懒言,食欲不振,自汗,容易感冒,大便溏泻。
·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微数。
2.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3.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炙黄芪10 党参10 白术10 茯苓10 陈皮6 升麻6 炙甘草6
加减:恶风不适加桂枝、白芍;多汗加五味子、煅牡蛎。
二、血虚发热
1.主症:
·持续低热,稍劳则甚。
·伴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睡眠欠佳。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2.治法:养血清热。
3.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黄芪10 党参10 当归10 白术10 白芍10 丹皮10 熟地12 银柴胡5 酸枣仁12。
加减:热甚加白薇、地骨皮;血虚甚者加杞子、首乌。
三、阴虚发热
1.主症:
·午后潮热,夜间尤甚,手足心热,面部颧红,虚烦不安,口咽干燥,盗汗。
·舌质红,苔少或无,脉细数。
2.治法:滋阴清热。
3.方药: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加减。
青蒿10 秦艽10 银柴胡10 鳖甲12 玄参12 生地12 地骨皮15
加减:热甚加黄连、乌梅;乏力汗多加黄芪、煅牡蛎。
四、气郁发热
1.主症:
·低热起伏,或为潮热,常与情绪有关。
·伴精神抑郁,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口苦,尿黄。
·苔黄,脉弦或数。
2.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清热
3.方药:丹栀逍遥散(《医统》)加减。
柴胡6 薄荷3 山栀10 丹皮10 黄芩10 当归10 白芍10
加减:肝火亢盛加龙胆草;胁痛加川楝子、延胡索。
五、瘀血发热
1.主症:
·午后或夜间发热,或有局部发热。
·伴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有固定疼痛、肿块,胸闷心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
2.治法:化瘀清热。
3.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当归10 赤芍10 桃仁10 红花10 丹皮10 白薇10 鳖甲12 柴胡6
加减:瘀结便秘加醋制大黄。
六、湿郁发热
1.主症:
低热,午后热甚。伴胸闷,身重,纳少,恶心,渴不欲饮,大便溏泻,或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2.治法:利湿清热
3.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
杏仁10 蔻仁10 生苡仁10 厚朴6 半夏10 通草6 滑石12(包煎) 竹叶6
加减:寒热阵作加青蒿、黄芩;湿热黄疸加茵陈、山栀。

1.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主治气虚发热。每次6,1日2次。
2.龙胆泻肝丸:清肝泻火,主治气郁发热。每次6,1日2次。
3.圣愈丸:补气养血,主治血虚发热。每次6,1日2次。
4.生脉饮口服液:益气养阴,主治气阴两虚,低热日久。每次10~20ml,1日2次。
5.血府逐瘀丸:活血化瘀,主治血瘀发热。每次6,1日2次。
6.小柴胡冲剂:和解清热,主治肝郁发热。每次10,1日3次。

内伤发热要注意辨虚实,属于虚证的要进一步区分阴虚、血虚与阳虚、气虚。属实证的应识别气滞、血瘀及湿热,部分可见虚实夹杂。根据辩证的不同,虚证选用滋阴降火,益气生津,甘温补中,温补肾阳,实证的采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切记慎用苦寒之剂,尤其是气虚、阳虚发热,否则苦寒伤阳,或化燥伤阴,反而加重病情。
特别提醒:本页面提供的处方,均须经临床医生签字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