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3:13:46
“文革”文风又东山再起2006-12-7 10:55:20
于成玉

  看了题目,或曰:“文革”已过去近40年了,且党对其早已有“十年浩劫”之定论,其文风自然已臭不可闻。如今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谁吃豹子胆啦,还敢兜售其“臭”来“臭美”?且慢!谁说不敢?!且不仅“敢”,倘若与当年的姚文远比,还毫不逊色呢!嘴说无凭,这有吉方平先生《透过表象看实质——析“公共知识分子”论 》(附后)一文为证。

  吉先生在文章的开头,便以“原告、法律、判官”系于一身的身份,祭出姚文远当年那两下子,开宗明义宣判说:“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者,“其实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 稍有点常识之人,看了上述“宣判”,恐怕无不齿于此种上纲上线之恶劣作法。吉先生在这里,居然将“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者,与“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相提并论,等量齐观。这与三十八年前,“文革”导火线点线人姚文远把《海瑞罢官》和庐山会议神奇般的联系谝黄鸬奈淖郑ā镀佬卤嗬肪纭春H鸢展佟怠罚┯钟惺裁戳窖兀?

  接下去,吉先生便使用文字的暴力,从“左家店”里,拎出一顶顶令人毛骨悚然的大帽子,死气白赖硬扣在“‘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舶来者和抛出者”的头上:真是狗胆包天,竟然敢“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竟然敢让“公共知识分子”掌握“话语霸权”,造成新的“一言堂”、“一锤定音”;竟然敢“主张知识分子完全脱离自己的专业和所长,就广泛的‘公共事务’发表‘振聋发聩的意见’,成为公众的‘意见领袖’”;竟然敢让“‘公共知识分子’变为‘万能知识分子’,”;竟然敢让“一些专家学者包打天下,在自己完全不熟悉不知道的领域中横冲直撞” ;竟然敢叫“另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再也不甘寂寞,不屑于做学问,成为电视明星、媒体人物,”竟然敢叫“‘公共知识分子’又变成了‘作秀知识分子’,成为与影星、歌星、体育明星比肩的时髦人物。”据此,吉先生评判道:“十分明显,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论,无疑是要把知识分子引上邪路”了。

  有名言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上述所援引的文字来看,吉先生虽然并没有显现出受过学术训练的业绩,但勤学苦练当年姚文远的“以气盖理”,“以论代证”的文风则成绩斐然,真可谓是“今朝”大批判擂台上的“佼佼者”了。给“‘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舶来者和抛出者”所扣的大帽子,与当年姚文远给吴晗先生所扣的大帽子相比,毫不逊色,可以说是不分轩轾,铢两悉称。幸好,现时中国的政治文明比“文革”时期有了进步,否则,这些大帽子哪一顶扣在谁头上,谁的政治生命不死也得被剥一层皮发一个昏。

  吉先生在他的檄文结尾处还念念不忘以祖师的口气谆谆告诫人们:“类似‘公共知识分子’论这样的概念,只是一点噪音和杂音,并不能影响我们社会舆论的主调,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我们面对着一个多元化的态势,关键是要清醒、坚定,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在林林总总的思潮前迷失方向。 ”其实,在笔者看来,“类似‘公共知识分子’论这样的概念”,即使“是一点噪音和杂音”,但它决不会“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更不会“把知识分子引上邪路。”它所阐释的观点仅仅是为许多人所熟悉的一般政治常识而已,并不可怕。而人们真正“不能掉以轻心”和应该“清醒”的倒是吉先生的这种“文革”文风的东山再起。否则,此风一旦真的被吉先生“刮”起来,成为大气候,横扫神州的知识界,届时,又不知要有多少个“吴晗”因用“噪音和杂音”来“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并“把知识分子引上邪路”,最终落到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
2004年12月12日

附文:透过表象看实质——析“公共知识分子”论
                吉方平
  一个舶来的名词———“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s)”被接了过来,成为炒作一时的衔头。先是出现在一些出版物上,进而挂在网上、见于某些报刊。因为英国的一家《前景》杂志评出了他们的100位“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于是我们的杂志也来效颦,推出中国的“50名公共知识分子”,引出舆论哗然。

  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其实质是离间知识分子与党的关系、和人民大众的关系。按照一种漂亮的说法,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但在实质上,“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舶来者和抛出者,主张公共知识分子就应该是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不属于任何集团和阶级的飘浮群体,是“独立”的意见领袖。“公共”的本质在于“独立”,而这种“独立”是从来也不存在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民大众的一分子,是党领导下的一个群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识分子的“意见”,从来是由他们的经济社会利益决定的;知识分子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服务。一部中国现当代史证明,只有当知识分子跟着共产党走、成为工人阶级组成部分、与人民大众打成一片时,知识分子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才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历史和现实中,出现过一些貌似“独立”的“公共知识分子”,其实只要认真剖析一下,他们的身后无不隐藏着某些利益集团的背景,其实并不“独立”,也无“批判”。这一点奥秘,今天已是路人皆知,不必一一点穿了。   
             
   “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舶来者和抛出者,把“公共知识分子”描绘成“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社会正义和世道良知的守护人”、“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人”;同时又把我们的社会说成是“万马齐喑”,广大人民群众只是“普遍失语的沉默羔羊”,唯有他们才是“众醉独醒”,唯有乞怜他们才能“代言”。这不仅是对当今中国社会民主进程和舆论现状的武断错判,而且是一种新的“英雄史观”、“精英史观”,在一笔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同时,试图由几个  “公共知识分子”掌握“话语霸权”,造成新的“一言堂”、“一锤定音”。他们主张知识分子完全脱离自己的专业和所长,就广泛的“公共事务”发表“振聋发聩的意见”,成为公众的“意见领袖”。于是“公共知识分子”变为“万能知识分子”,一些专家学者包打天下,在自己完全不熟悉不知道的领域中横冲直撞;另一些人则再也不甘寂寞,不屑于做学问,成为电视明星、媒体人物,“公共知识分子”又变成了“作秀知识分子”,成为与影星、歌星、体育明星比肩的时髦人物。十分明显,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论,无疑是要把知识分子引上邪路。            
    
   类似“公共知识分子”论这样的概念,只是一点噪音和杂音,并不能影响我们社会舆论的主调,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我们面对着一个多元化的态势,关键是要清醒、坚定,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在林林总总的思潮前迷失方向。
  (2004年11月15日《解放日报》)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25日 第九版)

来源:围城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