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类型电影之我见——1949~2009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41:58
中国大陆类型电影之我见——1949~2009


    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曾在1994年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究其原因,自然要追溯到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1915年上映的影片,虽内容广受争议,但其在美国电影史上所造成的影响力,至今依旧巨大——其中之一,即这部影片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类型电影。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类型电影这个名词并不令人陌生。但是相比艺术电影,大多数人对类型电影这个概念,并没有加以过多的关注。但殊不知,中国电影是否能够真正繁荣,类型电影的兴盛决定着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类型电影是中国电影的兴盛命脉。

     类型电影作为好莱坞表现美学在全盛时代特有的产物,比起艺术电影,类型电影更能反映出当时观众的兴趣、风貌和道德状态。同时,这种与商品生产结合在一起的特殊的影片创作方法,为好莱坞电影工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因为,没有类型电影这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丧失商品价值的电影是很难构成一个稳定的业内结构的。毕竟对于电影巨头来说,经济价值要优先于艺术价值的。

     这种标准,当然也反映在49年后的中国电影上。虽然49年后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有着很大不同——是与政治紧密相联系的,但整体上,依旧以类型电影为主流。以五六十年代为例,《羊城暗哨》、《古刹钟声》、《冰山上的来客》、《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电影,属于谍战片;《甲午风云》、《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地道战》等电影,属于战争片。当然,由于此时的中国电影主要作为政治宣传需要,艺术成就也是有限。毕竟此时电影的政治价值是远远大过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即便如此,广义上这段时期的中国电影也可以算作类型电影。不过我个人把这段时期的中国类型电影,归为一种,即“宣传电影”。毕竟即使类型再多样,都是以政治宣传作为首要前提的。万变也不离其宗。

     八十年代,政治形势开始缓和。思想上的短暂解放,也令这段时期的中国电影进入了一段短暂的蓬勃发展期,更多的类型电影也随之涌现出来。例如以《黑三角》、《蓝盾保险箱》、《白雾街凶杀案》等为代表的悬疑片;以《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古今大战秦俑情》、《大气层消失》等为代表的科幻片;《父与子》、《二子开店》、《少爷的磨难》、《京都球侠》等为代表的喜剧片。

     不过,随着89年政治上的再度紧张,中国电影开始进入了一段困顿期,创作陷入低沉。审查的严格,类型电影开始让位给创作者也可以隐晦表达观点的艺术电影。此时的电影制作数量,也远低于八十年代。不过虽然这段时期属于低谷,但庆幸的是也有佳作问世。比较有代表型的,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

     九十年代末到至今,中国类型电影开始重新定位。这要归功于政治路线的改变,政府开始向经济最大化的趋势发展。所以,中国电影也便顺利转型为以市场为第一前提的新世纪。如果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的喜剧贺岁片是对类型电影的积极救市,那么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则将小成本黑色喜剧片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唤起空前的类型热潮。以2009年为例,宁浩的《疯狂的赛车》、管虎的《斗牛》、杨庆的《夜•店》均都获得了相当出色的反响。在广受影评界好评的同时,票房也都赚得盆满钵盈。《夜•店》首周票房便接近八百万,《斗牛》票房目前达到一千多万,而《疯狂的赛车》的票房更是破亿。

     以经济的角度,在目前喜剧类型电影的火爆程度中,可以探知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健全的市场,正是需要类型齐全且不断更新的产品源源不断地供应消费。电影也是如此,类型电影的兴盛正是产业化进程中所要面临的基础建设。而在这种类型电影的产业化过程中,一部电影若想引起关注,也势要通过多方面样式的开发与创作,需要在既存的题材选择范围基础上不断扩展。在这种无形的竞争中,电影工业便也潜移默化地长足发展开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中国武打片、喜剧片等类型电影都有着显著的发展,但在数量上有限尚未形成持续、大量的类型生产。并且,在科幻等非现实类型的创作,也依旧处于极低的水平线。这种类型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整个电影业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差距,也将中国电影的艺术想象、叙事方式、技术开发方面造成全局性的落后。

     另外,大部分类型中国电影,还是限于低成本、小制作、粗糙化的水平,还很难以跨入高投资、高科技、精制作的电影工业流程。

     对于以上这些中国类型电影的问题,或许借助好莱坞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制片制度的详实化改进、培育更多的类型演员、尽早完成影片分级、完善的观众心理考察研究等一系列解决方案,才能逐渐将中国类型电影引入真正的百花齐放,从而使更多样化、高素质的类型电影出现在大银幕上。

     这些对类型电影的改革,能否顺利完善,也是需要越来越多电影人的关注、思考与行动。

     毕竟,没有好的基础架构,一切繁荣都只是空话。只有出现越来越多的票房与艺术相结合的类型电影,中国电影才有可能步入繁荣鼎盛。

     也许有人问,为什么不是真正步入呢?

     我想,或许取消所谓的审查,才有可能吧。不过,这个显然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