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墓主:汉广陵国大臣董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52:59
来源:( 2007/09/27 08:32)

瑗   赵军 摄

漆盒    赵军 摄


核心提示
昨天,扬州10年来出土的最大木椁墓“开棺”,北棺里两枚印章破解了墓主身份之谜。考古专家辨析,墓主姓董名汉,字子翁,汉广陵国一位大臣。由于北棺密封性好,尸骨呈黑褐色。北棺出土了一把带鞘铁剑和一些精美的家务用具,最令人称奇的是,南棺惊现由一两千片琉璃片串成的琉璃玉衣。考古人员推测,此件琉璃玉衣应是完整的。倘若如此,完整的琉璃玉衣在我市还是首次出土。
经过了整整一个月的前期发掘,昨日,位于西湖镇的汉代木椁墓终于“开棺”,北侧木棺里的两枚印章——一枚龟钮套印、一枚桥钮印,破解了墓主人身份之谜。经过考古专家的仔细辨析,这位伴有大量精美陪葬品的墓主人姓董名汉,字子翁,是汉广陵国一位大臣。
“开棺”现场
北棺盖板密封性能好
为见证扬州10年来出土的最大木椁墓“开棺”,昨天一早,记者驱车来到西湖镇蚕桑砖瓦厂考古工地。荒野空旷,天气阴沉,雾气弥漫,工人们穿上胶鞋,铁锹、麻绳、水桶放在就手处,一切准备就绪。他们最担心这多变的天气,但天公作美,不一会太阳透过云层,放出灿烂光芒。
7:50,考古人员跳进墓坑,用水桶将积水往外清除,随后又将前堂里堆放着的、此前清理出的木板搬上去,为开棺腾出足够空间。
为确定一套完善的发掘方案,考古人员现场作了周密部署,最终决定,先打开两口木棺盖板,然后视木棺封闭性、完好度,先从其中一口棺材发掘。
9:40,“开棺”了!考古人员先用铁钎、铁锹揭起南边木棺盖板。两根粗大的毛竹撑起支架,用麻绳缠绕捆住棺盖,八九个大汉一同发力。“一、二、三……”沉重的棺盖顺着竹竿支架顺利上地。揭开棺盖,只见棺内渗入很多泥土。和南边棺盖被顺利打开相比,北边棺盖则费了不少周折。由于木棺严密性好,考古人员用了较长时间才撬开一条缝。
北棺打开,和南边棺材不同的是,一汪泛着黄色的泥水浮现。这恰恰说明木棺是封闭的,没有被盗,尽管木棺西北角有斧凿之痕。“盗墓贼盗掘北侧厢和足厢时,可能嫌这一‘拐角’碍事,阻碍了通道,挥起了手中利器。”考古人员感叹,如果木棺被凿开,文物定难逃席卷厄运。
北棺出土铁剑、玉塞等
北棺最先开始发掘,考古人员先清理掉里面的水,清理淤泥时,出现尸骨,尚有头盖骨。“2000多年了,尸骨还没化掉啊?”人群中传出质疑声。和人们想象中的白骨不同,这些尸骨已经成了黑褐色。文物专家说,这主要是因为木棺封闭性强,黑褐色是尸骨氧化炭化的现象。骨架成了判断尸体朝向的最佳证据,死者头东脚西。
一只宛如长形水舀、带有半仓盖的漆量首先出土。这是古代一种量器,做取米做饭等家务活时用得上。随着发掘的深入,珍贵文物逐渐出现。寄托着古人羽化升仙愿望的漆面罩,一块直径18厘米、内径7厘米的玉瑗和一块青玉璧,光可鉴人的铜镜,几根碧绿精致的玉塞,一只温润的玉蝉,一一“探出头来”,展露出汉代饰品的芳容。
13:00,匆匆吃过午饭,考古人员再次抖擞精神,回到墓坑里,一边清理淤泥,一边用清水冲洗。两把长约1.5米的铁剑犹为引人注目,虽有剑鞘,但仍可感受到它们的凛冽寒气。两把剑的剑鞘、剑革各镶一块玉石,彰显出墓主的高贵身份。在汉代,铁是珍贵资源。
两枚印章锁定墓主身份
再小的物件,也难逃考古人员的双眼。两枚小巧玲珑的印章硬是被考古人员从淤泥中抠了出来。经过小心冲洗,印章显现,一为桥钮印,一为龟钮印,龟钮印还是一个套印,印中“含”印,精妙之处,巧夺天工。考古人员蘸上现代的印泥,印章内容跃然纸上,分别刻的是“董汉印”、“董子翁印”、“臣汉”,字体为汉谬篆。经专家考证,墓主人应该叫董汉,字子翁,是汉代广陵国一位大臣。至此,墓主人身份之谜终于解开。
南棺死者竟穿琉璃玉衣
15:00,北棺清理完毕,南棺开始发掘,几只圆形璧状物陆续出现,围观群众都以为发现了玉璧。考古人员仔细一看,发现璧状物是琉璃制品,共有6块。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木棺中的死者竟然穿着一身琉璃玉衣。考古人员说,它们应由一两千块的琉璃片串连而成,至于用的是何种缕,考古人员排除了金缕的可能性,究竟是银缕还是铜缕,有待进一步发掘。
由于木棺未被盗,考古人员推测,此件琉璃玉衣应是完整的。倘若如此,这件完整的琉璃玉衣在我市还是首次出土。
考古人员介绍,汉代,琉璃价值并不逊于玉,能在死后穿着琉璃玉衣下葬的人,在当时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待解悬疑
哪是男棺哪是女棺?
当两口木棺盖板掀开时,考古人员发现,北边的木棺比南边的木棺要小些,加上里面放着漆量这一日常家务量器和装化妆用品的漆奁等,不少人认为,北棺应是女棺。从尸骨估测,墓主身高应在1.66米左右,腿部骨头较粗。难道,这是一位能武善剑的女子?
不过,据查,汉代人尚右,尸体头东脚西,北棺应葬男主人。武剑、勤做家务应在情理之中。而墓主定对妻子疼爱有加,最好的证明就是给妻子穿上了琉璃玉衣。但妻子穿玉衣,而丈夫不穿,这在以往发掘中没有过。
专家称,木棺的大小和男女无关,虽然北棺出了印章,也不能说明就是男棺。古代女子死后也可携丈夫的印章下葬,一切还有待南棺的发掘解答。
这座墓葬如何处理?
“开棺”是整个墓葬发掘的“压轴戏”,意味着整个墓葬考古进入最后扫尾阶段。那么,这座扬州10年来出土的最大木椁墓“去向”如何?
对古墓葬自身而言,最佳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维护古墓葬生态环境。不过,周边环境也决定着该墓葬能否原地保护。从目前的状况看,该墓葬处于西湖镇蚕桑砖瓦厂的取土范围,地理位置荒僻,文物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单单将这一墓葬原地保护,并不能让它产生很大效应,可行性、利用率不大,而且长年累月,防护经费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综合多方面考虑,相关方面初步决定,这座木椁墓在全部取出椁板后回填处理。如果时机成熟,按照图纸复原也是可以的。
琉璃玉衣的出现,增加了发掘难度和工程量。考古人员要对这一两千块琉璃片逐一清洗画图登记,以备日后复原之需。
延伸阅读
古代夫妻死后怎么合葬?
出土的汉代古墓,是夫妻合葬墓。那么,在汉代,夫妻合葬是不是比较流行?记者就此采访了扬州学者韦明铧先生。
韦明铧说,在中国古代,夫妻合葬不算流行,但也比较常见,是一种很正常的墓葬方式。夫妻双方在世时,如果感情十分融洽,死后就会要求安葬在一起。
当然,一般夫妻并不是同时死亡,那么夫妻合葬时,要么是后逝世的一方,葬在先逝世的一方的墓穴中,这是比较简便的;也有挖出先逝世一方的棺木,和后逝世一方放置在一起的现象。
扬州出土的最大木椁墓在哪?
这座西汉古墓规模创下扬州10年来出土的木椁墓之最,那么,扬州历史上出土的最大木椁墓又在哪里?规模究竟有多大?
这座规模宏大的木椁墓就是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夫妇的合葬“黄肠题凑”式木椁墓,现在已开发成汉广陵王墓博物馆(汉陵苑),占地27000平方米,成为融文物与园林为一体的陵园式博物馆。但这里并非这座扬州出土的最大木椁墓的“诞生地”,它的“老家”在高邮天山神居山,28年前,在开山采石时被发现。
和全国出土的同类型墓葬相比,广陵王刘胥的“黄肠题凑”木椁墓用料大、制作精、结构严、保存好,整个木椁长16.7米,宽14.3米,通高4.5米,使用楠木540立方米,由外藏椁、“黄肠题凑”、东西厢、中椁、内椁等组成,整个墓椁不用一根铁钉。
厚葬,既是汉代扬州人“死即永生”观念的印证,又是当时广陵繁盛的证据。
■现场花絮
人墙围观
昨天上午,从8:00开始,就有附近的居民到现场,兴趣盎然地观看发掘。接着,很多市民使用各种交通工具纷纷赶到现场,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甚至开着私家小汽车,他们都要争相目睹“开棺”。一位小贩还在现场卖起麻团,生意还挺不错。
到了上午10:00左右,古墓四周围起人墙,数百名市民里三层外三层,来得迟的根本就看不到里面。围观的人多了,会对“开棺”形成一些不稳定影响。在公安干警的协助下,古墓周围拉起一道警戒线,这才阻止了过于“热情”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