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私寡欲,朴素天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26:57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大意】

       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弃 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  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的,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就是:认识生命的本根, 持定存在的本原。  使自我越来越少,使欲望越来越淡。拒绝人间的学问,保持无忧无虑的心。

《老子名言的智慧》在线阅读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8776401_12_1.html

  老子指出,真正的文明道德是以“本真”“自然”为本质特征的,失去了‘本真”“自然”,一切文明道德都不复存在。由于仁义道德礼法规范是一种人为的设制与倡导,它对人的个性和真性都带有强制和束缚,对人的纯朴本性也具有破坏性。仁义礼法在“雕琢”出人的文明理性的同时,也使人渐渐失去真性、个性和自然,使天下“失其常然”,“莫不奔命于仁义”。老子认为,从“道”的观点看,社会的文明越进展就越离开“道”的本性,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越是倡导仁义道德文明则越是不文明,因为礼乐文化的异化使仁义礼智都徒有虚名。老子在对礼乐文化“解构”性的批判中,建立了以“复归”为特征的超越思想。礼乐文化的异化使人们迷失真性,“以伪继之’,老子的“复归”就是要找回人失去的真性和自然。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复归于婴儿”。“婴儿”天真无邪,没有任何浸染,最本真、自然,庄子厚出“既雕既琢,复归于素朴”。这就是说经过“仁义礼法”的修养和规范,最终还要返朴归真。因为“朴”和“真”才是道德修养的极致,才是文明的最高境界。
  智慧具有不同的形式,老子认为,最聪明的人是那种大智若愚的人,也就是说这种人看起来糊里糊涂,貌似众人皆醒,而他独醉。实际上糊涂也有糊涂的学问。
  老子曾以散文诗般的语句描写得道“圣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他们确实与众不同:
  众人都高高兴兴,好像享用丰盛的筵席,又好像春天登高远眺。我独恬静淡泊,好像无动于衷;浑浑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笑,疲惫闲散啊,好像无家可归。众人都多余的东西,唯独我好像不足。我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世人都清楚明白,我独糊里糊涂;世人都苛刻计较,我独闷闷不语。辽阔深广啊,心胸好像大海,自由奔放啊,心灵像风一样飘忽不定。众人都有所作为,唯独我却愚笨鄙陋。我唯独与众人不同,而重视用道来滋养自己。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外面穿着粗布衣服,而内心却似晶莹透亮的玉石。行动好像很笨拙,思想其实很机敏。好像很糊涂,心中自有一杆秤。众人皆醒,我独睡,糊里糊涂也成功。
  看了下面的故事,你会了然心明。
  宋太宗统治时候,孙守正担任殿前都虞侯的官职,一天在皇宫的花园中陪太宗吃酒宴,孙守正喝得酩酊大醉,与人在太宗前争功,吵闹起来,失去了臣子的礼节。陪宴的侍臣请求太宗将孙守正等
二人交给有关部门问罪处罚,太宗没有同意。
  第二天,孙守正等二人都上殿向太宗请罪,太宗笑着说:“当时我也喝醉了,情况记不请了。”两个请罪的人如释重负,欢欢喜喜、安安心心地回到自己的位上供职去了。
  世上本来没有什么值得烦恼的事,都是庸人自扰,自找麻烦,只有通达人情事理,才能处世简捷机智,就像太阳出来冰消雪化一样。
  在这则故事里,当臣子饮酒乱性失去了礼节之后,宋太宗当然可以责罚他们不该狂乱,然而,太宗却说他也醉了,事情也记不清了,这样朝廷的体面得以照顾,而醉后失礼的人也对皇上的宽恕心知肚明,心怀感激,愈加激发出对皇上的忠诚和爱戴。
  宋太宗“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团结臣子尽职效忠也。懂得“糊涂学”的帝王在历史上岂止宋太宗一人。再看汉光武帝刘秀的表演,他不是一“醉”了之,而是一‘獍”了之。和宋太宗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光武帝刘秀斩杀了在河北称王的王朗后,收缴了王朗的文书,其中有王朗与当地一些官员勾结来往的几千封信件。光武帝一封没看,当众把所有信件都烧掉了,他说:“让那些睡不着觉的人安枕无忧吧!”
  在人际交往中,适当地运用糊涂学,大有妙用。可以肯定很多人都从“糊涂”——含糊其辞中得到不少好处。
  糊涂的反面是精明。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事,一个善于伪装,诡计多端极为精明的人,虽然暂时会成办一些事情,但精明过度,最终反受其害。
  社会上那些大盗肖小,杀人越货、贪赃枉法之人,暂时可以用种种手段得到利益,并且尽力掩盖。但是“做贼瞒不过乡里,偷食瞒不过牙齿”,干的坏事多了就容易露出马脚。正所谓“久走夜路
必遇鬼”,一旦东窗事发,只有后悔不迭而捶胸顿足了。
  精明的入在欺诈方面,口才技巧等都具有一定的能力。他们的言语动听,表情诚恳,不仅在背地里损害众生,而且也以公开的谎言欺骗真情。奇怪的是居然还会有无数的人上当受骗而不觉醒,
欣乐随行,虚张声势以致生灵涂炭,纷堕险坑。
  生活在这个现代社会里,我们或多或少都会为了自己的生活去伪装一下自己,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只是希望在有的时候可以暂时把自己的面具摘下来,让你的亲人和朋友看到真实的你,这样也
可以使你自己得到暂时的休息。
  老子针对儒家以仁义教化天下的是消除倡导“仁义”的负面作用,超越礼法的异化,达到没有虚伪的本真、自然道德状态,即“修”。老子提出的“复归”,看似有倒退的色彩,实则它是对僵化和异化现实的批判和超越。这种“复归”不是简单的“复归”,而是“既雕既琢”后,经过文明的洗礼后,“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这种“复归”是归向“与道为一”的纯朴和自然,它的实质是人性的升华,心灵的净化,是从异化回复到本真的超越,它是一种大进步、大理想。

  本来是一个率直的人,可是为了生活掩饰了自己,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痛。有人用一层坚硬的外壳把自己包裹了起来,起到一种防护的作用,因为他曾经在某个地方受过伤,要把自己保护起来。这层外壳上可能会有刺,当别人不怀好意地接近他的时候就会被刺着,但是,当他刺痛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受伤。

    幸福的伊甸园http://wack201031.blog.163.com/

  有一首古诗云:“痴心做处人人爱,冷眼观时个个嫌,觑破关头邪念息,一生出处自安恬。”一般人容易走这两个极端,而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自己。世事纷繁,人事复杂,我们不可能一路左右逢源,也不可能一味地八面玲拢。许多人都按照与自己身份相应的角色在表演、做戏,这样会活得不真实、不轻松、不自在;超凡脱俗,远离人间烟火,清高处世,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幻想。我们要活得自在逍遥,只有自然地做真实的自己,既不去“痴心做”,也不去“冷眼观”,要像古人说的那样“觑破关头”,摒除邪念,保持心境安然舒畅。

  愿我们与人为善,与世为真,丢掉虚伪的包袱,用一颗自然真诚的心开创自己的生活天地,走向我们真实、美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