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48:02
元大都城 中國網 | 時間: 2004-01-16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元大都位於金中都舊城東北。至元四年(1267年)開始動工,歷時二十餘年,完成宮城、宮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但是,由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詔令規定,遷入大都新城必須以富有者和任官職者為先,結果大量平民百姓只得依舊留在中都舊城。在當時人的心目中舊城仍是重要的,通常把新、舊城並稱為“南北二城”,二城分別設有居民坊七十五處及六十二處。

大都新城的平面呈長方形,周長28.6公里,面積約50平方公里,相當於唐長安城面積的五分之三,接近宋東京的面積。元大都道路規劃整齊、經緯分明。考古發掘證實,大都中軸線上的大街寬度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寬度為25米,小街寬度為大街的一半,火巷(衚同)寬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城墻用土夯築而成,外表覆以葦簾。由於城市輪廓方整,街道砥直規則,使城市格局顯得格外壯觀。

元大都平面示意圖 元大都西城桓土城遺址

元大都新城規劃最有特色之處是以水面為中心來確定城市的格局,這可能和蒙古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傳統習慣與深層意識有關。

由於宮室採取了環水佈置的辦法,而新城的南側又受到舊城的限制,城區大部分面積不得不向北推移。元大都新城中的商市分散在皇城四週的城區和城門口居民結集地帶。其中東城區是衙署、貴族住宅集中地,商市較多,有東市、角市、文籍市、紙札市、靴市等,商市性質明顯反映官員的需求。北城區因郭守敬開通通惠河使海子(積水潭)成了南北大運河的終點碼頭,沿海子一帶形成繁榮的商業區。海子北岸的斜街更是熱鬧,各種歌臺酒館和生活必需品的商市匯集於此,如米市、面市、帽市、緞子市、皮帽市、金銀珠寶市、鐵器市、鵝鴨市等一應俱全。稍北的鐘樓大街也很熱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鼓樓附近還有一處全城最大的“窮漢市”,應是城市貧民出賣勞力的市場。西城區則有駱駝市、羊市、牛市、馬市、驢騾市,牲口買賣集中於此,居民層次低於東城區。南城區即金中都舊城區,有南城市、蒸餅市、窮漢市,以及新城前三門外關廂地帶的車市、果市、菜市、草市、窮漢市等。由於前三門外是水陸交通的總匯,所以商市、居民麇集,形成城鄉結合部和新舊二城交接處的繁華地區。由此可見,元大都的商市與居民區的分佈,既有城市規劃制約因素,也有城市生活及對外交通促成的自發因素。

元大都城市建設上的另一個創舉是在市中心設置高大的鐘樓、鼓樓作為全城的報時機構。中國古代歷來利用裏門、市樓、譙樓或城樓擊鼓報時,但在市中心單獨建造鐘樓、鼓樓,上設銅壺滴漏和鼓角報時則尚無先例。

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北京地區,特別是城市生活面臨的一個難題,金中都時期如此,元大都時期也是如此。大都城市用水有四種:一是居民飲用水,主要依靠井水;二是宮苑用水,由西郊引山泉經水渠導入太液池,因水從西方來,故稱金水;三是城濠用水,也由西郊引泉水供給;四是漕渠用水,此渠即大都至通州的運糧河通惠河。由於地形落差較大,沿河設閘通船,所需水量很大。四者之中以漕渠用水最難解決,金朝曾引京西的盧溝水(即今永定河)入注漕渠未成,元朝水利專家郭守敬(1230~1310年)改用京北和京西眾多泉水匯集于高梁河,再經海子而注入漕渠,曾一度使江南的糧食與物資直達大都城中,因而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嘉獎。但由於上游各支流被權勢和寺觀私決堤堰澆灌水田、園圃,使水源日見減少,漕運不暢,朝廷雖然嚴申禁令,也未見效。縱觀金元兩朝百餘年的治漕史實,從京城至通州的漕渠用水始終沒有找到滿意的解決辦法。

中國網 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