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两大二男生自造“无人侦察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51:14

  “看!没有人操控的飞机啊!”昨天,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运动会赛场上,吸引人的并不是白热化的比赛,而是一架1米多长、在操场上空自如盘旋的白色“飞机”。它时而一个俯冲掠过树梢,时而轻巧地滑过天空,仰头观望的学生们不时发出阵阵赞叹。“我们的‘无人侦察机’可以完全实现无人操控,机上装载的摄像头还能实时传输地上画面。”飞机的制造者之一、该校自动化系大二学生王慧一脸骄傲。

  “捡”来飞机飞上天

  自己做一架“无人侦察机”是王慧和盛楠一直以来的愿望。

  获得首届“机器人足球大赛”中学组1VS1比赛冠军时,王慧才18岁;自己用零件组装出一台收音机时,盛楠也不过是个高中生。2007年,这两个对发明充满热情的小伙子住进了同一间大学寝室,并在不久之后,共同做出一辆“校园卡丁车”,一时成为校园里的风云人物。

  2007年10月,当年的“中国机器人大赛”在济南举行。虽然手头上没有什么像样的成型作品,但王慧和盛楠还是特意向学校请假去参赛。“我俩拖着两大箱工具和王慧读高中时做的机器人就上路了。”盛楠笑着说,“我们是抱着学习观摩的心态去的,心想用工具在赛场边帮人家修修东西估计都能有不少收获。”

  在赛前的一次试飞中,西安武警工程学院的一架备用飞行器摔坏了。因为带队老师是盛楠的老乡,在把飞机上还能使用的零件全拿走后,老乡把飞行器送给了盛楠,说:“你们要是喜欢就拿去修修吧,能不能飞起来就看你们自己的了。”两人兴奋地把这个飞行器“捡”了回去,又从工程学院的参赛队里借来一大堆旧零件。当晚,重装飞控系统、核对数据程序设定,两个人在房间里足足捣鼓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这架“捡”来的飞机竟然神奇地飞上了天,并完成了部分比赛任务,一举夺得三等奖。他们也是那次比赛唯一获奖的三本院校的学生。

  “无人侦察机”可飞30分钟

  这次获奖经历给了王慧和盛楠巨大的鼓舞。回到学校,他们就开始琢磨造一架自己的无人侦察机去参加第二年的比赛。得知他们的想法后,学校专门拨下1万元经费,并请该系青年教师陈强给他们做指导。

  买设备、编程序、装置调试,两个小伙子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造飞机”上。

  由于经费有限,很多原材料他们都得自己动手做。无人控制飞行器比赛时,地面需要一个无线设备接收飞机发回的视频信号,这样的设备通常是用大屏幕的MP4来代替。而一个普通的MP4都需要上千元,为了节约钱,他们花130元买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把它改装成12伏电压的无线接收设备。“飞机的制作过程就是我们和困难斗争的过程,困难解决了,我们的专业技术也上了一个台阶。”盛楠说。

  据王慧介绍,经过近8个月的研制,这个3。5公斤重、用特殊泡沫塑料制成的无人侦察机已经可以实现自行起飞和降落,最高飞行高度达300米左右,持续飞行时间30分钟,并能在空中完成定点追踪、定点飞行、实时航拍等任务。“它的体积小又灵活,如果能投入使用,灾害地区的搜救工作或者车祸事故现场的现场航拍肯定都能圆满完成。”

  为筹经费成立校园“公司”

  “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最大的困难应该就是缺少经费。”说起这个,王慧多少有些无奈,虽然学校拨下一些钱,也成立了项目组,但要制作出高水平的无人侦察机,他们还是有些捉襟见肘。“比如摄像头,我们没钱买像素高一些的,所以飞机稍微飞高一些,传回来的地上画面就不那么清晰了。”

  无人侦察机有一个地面控制站,这个控制站包括了电台系统、图像处理系统、供电系统等不少精密仪器。“有些仪器很笨重,拆装不方便,我们就想把它们都固定起来,改装一辆车建一个“车载地面控制站”,这样哪里有事发生,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赶到,飞机也能立即投入使用。但是因为缺少经费,这个目前也还只能是个想法。”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王慧和盛楠今年在学校成立了一个“自控科技协会”。开学初协会招新,一下就有100多个学生报名,“各个年级的都有,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王慧告诉记者,这个协会是公司性质,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财务独立,并可对外经营。“我们就是想利用协会的智力资源,在外面接一些工作来做,比如帮某些学校做一些简单的自动化的教学设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挣钱作为我们的实验经费。”

  不过王慧也表示,目前这还只是个设想,第一桶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赚到。“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没有资金支持,我们的很多想法都实现不了。如果公司能够成功,以后我们就能引进一些更好的设备啦。”

  大学生创新值得鼓励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高级工程师尹仕表示,两个大二的学生能做出这样的作品,实属不易。

  尹老师说,在大学校园,学生对科技创新所表现出的兴趣很高。每年,华中科技大学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包括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等,都多达上千项。这其中,多数是学生自己的“民间行为”——即学生对某个领域感兴趣,自己查阅资料、研究设计,自己买材料来动手实践。“校园科技创新多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学校为学生的自主创新配备专门老师的情况还很少。”

  “在科技创新的学生中,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少,多数是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学生。”尹老师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在大学前的学习中,所受的应试教育较多,少有时间去关注课本外的东西。“进大学初期,学生们还处在一个专业知识积累的过程中,这个时候就能进行创新的学生少之又少。”

  尹老师告诉记者,在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中,能实现转化的科技成果也不多。“大学本科阶段还是一个学生能力培养的阶段,对于本科生的科技创新,着重强调的是创新性和实用性,强调学生们的奇思妙想,而不能把能不能创造价值、实现转化作为唯一标准。到了硕博阶段,才强调的是成果的产品化。只要学生有想法,就应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