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走出误区,正确评价孩子(2)[翠苑在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1:12
走出误区,正确评价孩子(2)  二、评价要准确

  孩子的自信心从哪里来?首先来源于家长正确的评价。而正确评价的基础是建立在正确的目标之上的。

不少家长都希望孩子尽可能地达到“高标准”。他们之所以要求孩子不断向“更高”的标准冲击,不是由于孩子有这种能力,而是出于家长单方面的意愿,是为了自己在别人面前说着好听、看着好看。

  在孩子不断“攀高”的过程中,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所规定的目标,家长不分析自己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而是马上对孩子做出一个“低能”的评价。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同样,即便是再优秀的资源如果放错了地方也就会成为垃圾。

  在错误观念引导下,家长不管孩子的能力现状如何,总是爱用“超高标准”对孩子进行“不适度”的评价。同时,家长不适度的评价指引着家长不断地把孩子放在了“超出孩子能力”地方,使孩子在前进的过程中“永远面临失败”,于是,资源也就变成了废物,“好孩子”也就变成了“笨孩子、坏孩子”。

  几年前,北京出现的“马月现象”,就深刻反映出家长这种错误做法所带来的恶果。在幼儿时期,马月和很多孩子一样聪明——当然也和很多孩子一样,不是“神童”。可是,在大学里当教师的母亲却把自己的孩子评价为“智力超常”的孩子,并对马月进行了全方位的早期教育——学算术、学钢琴、学唱歌等等。为了能够把孩子培养成出人头地的天才,把马月送进了重点小学。由于马月的视力出现了疾病,为了治病,耽误了学习,以至于在期中考试中有两门功课出现了不及格。

  以前的一些报道中,大家把谴责的对象主要放在了马月的老师和同学,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们把马月看成了“傻子”,正是他们对马月错误的评价才导致马月后来的悲剧,而忽略了对马月父母的深刻剖析。

  作为一个教子失败的母亲,她已经为自己的错误饱尝了苦果,在此我们不应该再对她当时的错误想法和做法进行过多的谴责。但是,为了让广大家长不要重蹈这种“因为家长对孩子做出错误评价而酿成恶果”的覆辙,我们还是有必要再深刻剖析一下马月母亲的错误根源。

  一位记者在文章中披露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一次家庭聚会中,马月的舅舅当着众人的面夸奖自己的儿子如何聪明,还提示让马月的妈妈带着女儿去检查一下智力。本来,在听兄弟讲述“教子成就”、反衬出马月的“愚笨” 的时候,已经让马月的母亲如坐针毡,当听到了“检查智力”的建议之后,一贯要强的母亲再也不能容忍孩子给自己“丢面子”了,她冲进另一个房间,走到正在无忧无虑玩耍的女儿面前,狠狠地扇了马月一个耳光——马月当然不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绝对猜不到他*的心理。

  家长这样做绝非偶然。在平时,马月考试的成绩如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总逃不过一顿痛打。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马月之所以后来成为了人人轻视、人见人骂的“傻孩子”,其始作俑者就是她的父母。正是因为马月的父母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制定了标准(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天才),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对马月进行评价(应该是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所以,不适度的标准必然造成不适度的评价,就像用汽车的速度来衡量自行车,必然得出“车速太慢”的结论。

  不少家长在年轻的时候都有过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做过不少的努力。岁月流逝,人到中年,可是自己的理想并没有实现。于是,家长便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自己,实现那未能实现的理想。

  理想虽然是虚幻的,但却是完美的;实现理想的孩子是现实的,却是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家长觉得孩子的每一个不足都会影响将来理想的实现,因此就无法容忍孩子的每一个不足,哪怕它是细小的。

  我们常说,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经过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和自己不断取得的进步。家长把目标定得过高,超出了孩子的条件,同时又因为孩子完不成过高的目标而对孩子做出了“低能”的评价。在这种状况下,孩子永远达不到目标,成就感何来?永远受到不正确的评价,自信心如何树立?

三,评价要有积极性:

  两个人在沙漠中行走,感到口渴了,倒了一杯水,正想一饮而尽的时候,脚下一个踉跄,杯子里的水洒了半杯。面对剩下的半杯水,甲非常高兴地说:“谢天谢地,幸好没有全都洒了,还剩下了半杯,足够支持我们走很长路程的了”;乙却满脸忧郁地说:“真是倒霉到家了,洒了那么多,只剩下半杯了,往后可怎么办呢?”

  甲是具有积极心态的人。面对现实状况,他看到的是已有的成就,看到的是“有了很多”——杯子里有半杯水,因此他总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而乙则具有很强的消极心态,面对现实状况,他看到的只是不足,看到的是“丢了很多”——杯子里只剩下半杯水,因此丧失了继续前进的信心。

  同样面对半杯水,用不同的心态评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孩子面对自己不足时的心理状态。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家长的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结果。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开满玫瑰花的花园里玩耍,没过多久,其中一位小姑娘就从花园里跑了出来。她撅着小嘴对妈妈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一点也不好玩!”“为什么不好玩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一朵花的下面都有刺。”
  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兴高采烈地跑了出来,对母亲说:“妈妈,这儿真是个好玩地方,我还没玩够!”“为什么呢, 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在生活中,一些家长总是爱对孩子进行消极性评价,具体表现是只把目光盯在孩子当前和以前的失败上。

  孩子出现了一次错误,家长马上把这次错误所造成的结果在时间上进行“扩大化”:“你怎么老犯错误,怎么老是改正不了,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孩子做出了“永远改不了”的消极评价;孩子在一门学科中出现了错误,家长马上把在这门学科的错误所造成的结果在范围上进行“扩大化”:“这门功课这么容易你还学不好,看来你学其它科目也好不了”——对孩子做出了“学不好其它学科”的消极评价。

  即便是孩子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分数,家长的评价也是“一盆冷水”:“你与班里第一名之间还差那么多呢,甭骄傲!”——依此类推,孩子即便得到了班级第一,家长也会用“年级、市级第一”乃至“全国第一”的标准来寻找孩子的差距。

  在这种心态下,家长总是在说:这孩子总是在学,课成绩总是上不去。对孩子的最后评价是:“屡战屡败”,对孩子的结论是:“你这辈子算完了”,对孩子采取的措施是“放弃了教育”。

  家长多次的消极评价,必然使孩子产生消极的心态:“我总是有那么多错误,永远克服不完”,最终使孩子逐步丧失了对自己的自信,形成了对自己的错误评价——我不如别人聪明,我这辈子真是完了。

  而具有积极心态的家长总是把目光盯在孩子以后能够克服不足的希望上面。

  面对孩子不好的考试成绩,家长这样说:“这次考试成绩不算是最后的结论,它只是反映了你以前有哪些不足,只要认真克服不足,终会获得成功”;面对孩子某学科不理想的成绩,家长会鼓励孩子:“你那门学科学得不错,我相信你也能把这门学科学好”;孩子的考试成绩哪怕只是提高了一分,家长则看到的是“孩子又进步了,只不过是进步的幅度不够大”……

  在这种心态下,家长往往这样说:这孩子近来成绩总是上不去,可他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对孩子的最后评价是:“屡败屡战”,对孩子的结论是:“坚忍不拔”,对孩子采取的措施是“帮助孩子迎头赶上”。

  在家长的积极评价下,孩子必然产生积极的心态:我又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又改正了自己的一个错误,我还能克服许多不足,我一定会成功。

  家长要注意,即便孩子真正存在某种缺陷,也不能成为家长放弃教育的理由。“赏识教育”的创建者周泓老师面对自己有残疾的女儿,不是过多地强调孩子的“现有条件不行”,而是一直在向孩子说“你能行”,一直在用积极的心态教育孩子,一直在积极地评价孩子,使得周婷婷在激烈的竞争中一直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周婷婷从不说:因为我有残疾,所以我不行),最终帮周婷婷助跨进了美国的高等学府。

  对孩子做出积极评价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消极评价孩子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卑。所以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积极性”,避免消极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