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荒”缘何愈演愈烈?(另配一组“煤矿工人原生态”原创照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03:32

矿工荒缘何愈演愈烈?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大量农民工涌进城里,在城市择业难,待遇低的现实面前,不少人涌向矿区,成了廉价采矿工人。

曾几何时,“民工荒”一度影响了城市建筑、家政及酒店、餐饮服务等行业,不过鲜有煤矿缺人的事。可连日来,记者在重庆一些煤矿发现,“矿工荒”已开始凸显,多数煤矿业主叫苦不迭,矿工回家探亲一去不返,采掘职工严重缺员,招工补员陷入困境。

随着夏季到来,用电高峰将至,“矿工荒”愈演愈烈,西南各省煤矿业主更是相继打响矿工争夺战。重庆煤企招工广告在贵州、四川街头随处可见,贵州、云南、四川煤企矿工猎头在重庆区县走街串巷。这新一轮“矿工荒”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矿难是挥不去的阴影

由于矿井安全生产需要,重庆大多数煤矿企业均将招工年龄定位在18—35岁,身为农民工二代的70后、80后无疑成了用工主力军。他们是否愿意从事矿工职业呢?

“招工难,留工也难”。5月21日,在重庆市綦江县东溪镇街头,记者询问了在此广发招工“英雄帖”的重庆能投集团赶家桥煤业公司劳资科科长唐富全。唐科长称,该公司是市属国有煤矿,由于技改扩能需要,公司掘进工缺口50余人。尽管春节后就着手四处招工,前后招收100余名工人,但留下来者寥寥无几,招工压力空前。

唐科长认为,现在的农民工二代大多数思想活跃,对矿工工作持有偏见,认为矿工职业高风险。同时,70后、80后农民工子女年龄不大,较之父辈生活压力小。

毋庸置疑,如何强化管理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切实扭转煤矿企业矿难频发的负面社会影响,俨然成了解决招工难的必由之路。

福利政策,想说爱你不容易

社会保险制度在我国已建立多年,社保福利是否普遍惠及矿工兄弟?日前,记者在贵州省遵义市某私有煤矿随机采访了刚出井口不久的矿工陶书华(化名)。

老陶告诉记者,他今年43岁,在该煤矿上班近5年,矿主除了为兄弟们缴纳工伤保险,其他社保一项也没缴。问及失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老陶更不知为何物。

说到私有矿主不愿为矿工缴纳社会保险的原因,重庆市石柱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相关人士算了笔账:如果一个拥有500名矿工的矿主,职工年均收入为36000元。按有关规定,矿主每月需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三项50余万元。不缴纳,每月50余万元就成了利润。

该人士向记者感叹,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是用人单位法定义务。一个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企业谁敢加盟?

作为四川广安某国有煤矿矿工的张华(化名)没有社保后顾之忧。企业“五险一金”俱有,不过他也有烦恼——法定节假日无法保障。“我的矿龄近10年,长期从事采煤工作,10年来几乎没有完整休过一个春节假,至于‘五一’、‘十一’节假日,更无从谈起”。

据记者调查,在国有煤矿,对于矿工而言,诸如双休假、五一假、国庆假等国家法定节假日几乎是奢望。翻开出勤簿,每人普遍每月出勤28天以上。

重庆能投集团永荣矿业公司劳资社保部杨部长这样解释:“国有煤矿采掘职工一向难招,定额偏少,担当一定社会经济稳定责任的国有煤矿,保障矿工充分享有休假权就意味着减产,减产就无力保障当地冶炼煤、动力煤供应”。看来,如何从用工体制上保障矿工休假权,跳出招工难—难休假—招工更难的怪圈,才是破解招工难根本途径所在。

明天谁来挖煤

众所周知,采煤是高危职业,水、火、瓦斯、粉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无时无刻不对矿工虎视眈眈。矿工几乎每天都面临工伤和职业病威胁。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原国有重点煤矿在岗职工平均年收入11442元,低于全国年均收入17124元水平;国有煤矿职工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左右,仅相当于2002年全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的35%。即使在煤炭行业利润骄人的2005年—2007年,全国国有重点煤矿在岗职工也不超过3万元,与相关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煤炭价格近几年芝麻开花节节高,为何矿工待遇不见水涨船高?“私有矿主不愿涨工资,国有煤矿却是不能涨工资”。重庆能投集团赶家桥煤业公司董事长申平一告诉记者,现在煤炭行情偏好是不争事实,但私有矿主惟利是图也众人皆知。

国有煤矿虽不存在追求最大利益问题,但如何平衡产出和投入问题,也一直令国企领导人头疼。一方面,随着环境治理、资源税等国家规费逐步提高,吨煤综合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安全“紧箍咒”越念越紧,安全投入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极薄煤层矿井每吨煤综合成本一般在450元左右,按平均每吨原煤售价600元计算,企业利润所剩无几,矿工增资空间有限。

此间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向记者表示,管理学无数案例表明,一个企业的成功经营不仅取决于它所拥有的资源多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如今煤炭需求有增无减,愿意从事矿工职业的人却越来越少。只有提高煤炭企业吸引力,政府、企业联动逐步破解政策、机制、规划、管理、价格等诸多难题,才能保障工业血液无病变发生,才能使企业、社会、环境进入和谐发展的轨道。

明天谁来挖煤?这已不仅是煤炭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工人日报》2010年06月06日01版/记者 李国 通讯员 冉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