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暴露命题专家语文修养不足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1:16

我去年曾写文章批评高考语文卷材料作文题中存在材料作文(语言)不过关的问题,希望引起有关部门、有关专家的注意。今年看到各地的试题之后,我明白一件事情:我去年的文章算是白写了。因为,今年高考材料作文题中的材料,语言的别扭、蹩脚之处,跟去年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里仅举四个省市的考题为例,略作讨论。

浙江卷的材料: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这两节文字,想要表达的,无非是:“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使传统的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角色,常常发生转换。”我不明白,为什么前边非要先来一个并不恰当的比喻(一是赡养,一是影响,两不搭界),戴一顶大小并不合适的帽子(“文化”,大于“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是担心不打比喻高中生看不懂,还是故意使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测试考生的抗干扰能力?是担心不戴顶帽子,考生会迷失方向,还是怕他们轻而易举就抓住问题的关键?依我看,要想让考生“以《角色转化之间》为题”,“讲述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见解”,写一篇文章,开头的比喻和帽子都是多余的。这样的材料,明显有似是而非、言不及义、啰嗦拖沓之类弊病。

上海卷的材料如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文中的丹麦人实在是莫名其妙:究竟是某些丹麦人,还是全体丹麦人?文中的“丹麦人”,我们是该说他们聪明呢,还是该说他们笨蛋呢?——跟我们古代那个买履的郑人有一拼。不用小眼渔网把池塘里的大小鱼一网打尽,才会一直有鱼捞,有鱼吃。这个道理,任何一个当代养鱼人都是懂得并且正到处实践着的,何劳作者拉出亚圣这面大旗作虎皮呢?

陕西卷的材料有三条,如下:

 

1、把一条热带鱼放在一个小鱼缸里,它只能长到3寸大小;把它放进大鱼池里,它才有可能长的很大;

2、狼之所以勇猛矫健,是因为它长期生活在野外环境里;

3、一位心理学家挑选了10个人,并告知他们都是有天赋的人,后来这10个人都获得了成功,但心理学家最后坦言,他们当初其实只是普通人。

 

只要稍微动下脑子,谁都会发现,这三条材料全是有逻辑问题、虚假不可信的。热带鱼在小金鱼缸只能长到3寸而不是2寸、4寸,这是怎么计算出来的?狼的勇猛矫健,野外环境固然是一大原因,但肯定不是唯一或者最重要的原因。长期生活在野外环境里的,也有很多是性情温驯的动物。一个心理学家的一句谎言就可以让10个普通人都获得有天赋的人才能获得的成功,天底下竟然有这样便宜的事情?恐怕那不是心理学家,是上帝吧?

湖北卷的材料如下: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前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的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会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幻想固然可以推动现实,可以照亮生命,可以是快乐的源泉。但是,无论如何,我都不会相信:今天上海举办国际博览会是晚清小说《新中国》预言的结果,人类绕月飞行、登月的成功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梦想出来的。我敢断言,没有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严谨的科学研究,没有一代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幻想永远只是幻想。

我再一次呼吁:出高考试卷作文题的专家同志们,请你们自己先认真起来,下点功夫,把“作文”写得像样一些吧。须知:一个考生的作文,一般只有两三个阅卷人能看到,而你们的“作文”,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亿万人都能看到的。稍有错误,洞若观火;影响之坏,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