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藏之王”王家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4:35:10

“连藏之王”王家龙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8日14:22 《人物》杂志 王家龙(右)和作者

  文/张 帆

  “连藏”即连环画收藏,也可俗称为小人书收藏,老百姓(尤其是北京人)将连环画称作小人书。俗话说:“乱世存黄金,盛世存古董。”现而今倒好,黄金和古董都抢着收藏,价码儿还越炒越高。小人书算什么古董呢,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出版物。它跟邮票不一样,邮票的收藏由来已久,而且是世界范围的,当然值得一藏。这是我原来的看法儿。当我拜访完王家龙之后,我的这个看法儿变了,不但变了,还长了不少学问。

  首先,我明白了“连友”们为什么抢着收藏它——物以稀为贵。“文革”前的小人书,发行量逐年增大,一本书才两角钱左右,满大街都是小人书摊儿。所以人们将其称之为“看完就扔”的小玩意儿,没人拿它当宝贝。

  “文革”中,小人书出版的种类骤减,凡“封资修”的题材,都不准出了,能出的只有移植样板戏、雷锋等英雄人物的作品。其发行量非常大,也没人拿小人书当回事。

  “文革”后,小人书虽红火了一个时期,但由于儿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加上日本卡通书的大量涌入,国产小人书的发行量逐年减少。后来印刷也豪华起来,昂贵的书价,使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已很难购买这样的奢侈品。如此这般,小人书的创作发行,进入低谷是不可避免的,整整徘徊了20年。上述这些都是造成优质连环画存世甚少的原因。

  1998年连环画进入了拍卖市场,连环画的收藏开始升温,而且是一路飙升。现而今重新再版、仅三四年、原价才 13元的沪版小精装《穆桂英》,已被炒到1000元,快赶上炒房了!

  连环画升值了,连环画的收藏者们自然也就浮出了水面而被世人关注。王家龙说,他原来收藏连环画的目的就是一种兴趣爱好,到老了,闲暇时翻一翻,也是个乐儿。他怎么也没有料到这众多的精神财富,十年之间竟变成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不仅如此,他还被“连友”们公推为“中国连藏第一人”、“小人书王国国王”。

  王家龙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是因为他的连环画收藏无论是数量、版本,还是品相,的确堪称天下第一。

  先说数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出版连环画近5万册(这里所说的册是指选题的品种,而不是发行量),王家龙现在收藏的有两万多册!也就是说他收藏了50%左右。您可别觉得这50%不算什么,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数字,现在全中国的 “连友”还没人能达到他这个收藏水平。接近他这个水平的可能有五六位,那也只不过是接近而已,与王家龙的收藏还差着一大截儿呢!尤其是“文革”前的连环画。“文革”前所出的连环画,大约有近两万册,王家龙现收藏有1200余册,倘若加上他“文革”中忍痛销毁的700余册,那就是2000册!这可是非同小可的数字。前面我已讲过,小人书可是看完就扔的玩意儿,有心保存者,寥寥无几。就是有的人手里有一点儿“存货”,“文革”期间,吓得也都烧了。

  那么王家龙手中“文革”前的书又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呢?他回忆说:“‘文革’初期,我父亲因‘历史问题’被关进 ‘牛棚’。红卫兵大张旗鼓破‘四旧’,抄家风甚烈,父亲捎话让家人将莎士比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契诃夫、曹禺、老舍等的著作交给造反派销毁。我保留着许多连环画,其中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前苏联题材的不少,当然尽在‘封资修’被清除之列。面对多年积攒的精神财富,竟然一夜间变成毒草,我实在想不通。隐瞒不可能长久,连累父亲又非我所愿,毁书心更不甘,左右为难,内心备受煎熬。终于还是连环画救了我,找到应对办法:坚壁清野。我将最宝贵的珍品藏起来。我家所住小楼的地下室是锅炉房,大锅炉冬天供暖夏季闲置。我悄悄将200多册书用旧雨衣包裹严实,趁夜深藏在炉膛内。另有百余册藏在厨房大缸里,上面堆着装大米、黄豆的粮袋。这些藏书总算躲过一劫。而众多像《雷锋》、《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孩子》、《南京路上好八连》、《大寨英雄谱》等革命画书,则仍堂而皇之摆在架上。最后余下约700册,忍痛一把火烧得灰飞烟灭。为此,我洒下无奈的伤心泪。”

  谈到他销毁书的事儿,我忽然想起“文革”中,他还上交过一批所谓有问题的连环画。那时我们俩同在北京市文工团 (就是“文革”前曾创作演出《箭杆河边》的那个团)工作,“破四旧”开始后,他从家中拿来许多“封资修”的连环画,上交给了造反派,以示革命。谁承想,这些全变成了大家消遣的闲书,东一本、西一本,丢得哪儿都是,我想家龙当时的心一定像刀割一样的痛苦,只是不敢说而已。

  王家龙不但在藏书量上独占鳌头,从开本和版本的角度说,他也是最全的。众所周知连环画的开本大小不一,最小的 128开,最大的16开,这中间32开、64开、60开、50开、48开、40开等等,他全有。不但开本全,版本也全。比如像《白毛女》、《东郭先生》和《山乡巨变》等,早期本、中期本、晚期本,大开本、小开本,线装本、精装本、简装本,黑白本、彩色本,乃至宣纸本,他都有。这可就不是一般收藏者所具备的水平了。因为只有真正的收藏家才注意版本的收藏。

  就连环画的版本而言,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同一部作品、同一个改编者、同一个绘画者,由同一个出版社在不同时期出版的不同开本、不同包装的连环画。这里只举一例,比如《鸡毛信》1950年到现在共出过六七种不同的版本,王家龙都有收藏。

  另一类是同一选题,由不同的作者改编、不同的画家绘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的不同开本、不同装帧的连环画,譬如像历史名著《三国演义》,全国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品种,可说无法统计,王家龙收藏了有30多种几百册!其他名著的连环画,类似的情况也都如此,王家龙都尽可能地、选择有特色的加以收藏。再举个例子,《带响的弓箭》曾由不同出版社出版了十几种版本,画家多达二三十位,王家龙几乎都收藏全了。

  版本的变化还可反映两个问题。一是时代的变迁,二是印刷技术的改进。

  关于时代的变迁,我们以《鸡毛信》为例。“文革”前书中的海娃画得是秃脑袋,虎头虎脑,十分可爱。他的爹爹,同样画得朴实憨厚。“文革”版的《鸡毛信》变了样,海娃添了头发,爹爹也变得清秀,削弱了农民的形象。此外海娃的有些语言也失去了儿童的天真。比如老版的海娃伤好以后,连长去看他,问他想要什么,海娃脱口而出:“给我一支枪!”这是多么符合孩子的心理呀!可“文革”版的《鸡毛信》,却将此话改为:“我要跟着叔叔干革命!”近年再版的《鸡毛信》,又将此话改了回去。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时代的烙印。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革”版就将保尔和冬尼娅的爱情故事全部删掉了,这倒真体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革命哲学。

  当然,时代的变迁不光指“文革”前后的变化,连环画内容的跨度,那也是上下五千年哪!历朝历代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也都尽在其中,可说是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不同时期连环画的印制和装帧,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王家龙的藏书柜中,你可以发现各种纸张的连环画,从最早的白报纸到今天的胶版纸、铜版纸、特种纸样样俱全。这么说吧,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今天的50多年里,凡是您曾见过的不同印刷和装帧的书,在王家龙书柜中全可找到,而且是越来越精、越来越豪华。用家龙的话说:“您只要有经济实力,买不胜买。”家龙在我们同学当中算是有点经济实力的人物,可现而今,他也不是见(小人)书就买了,而是有选择的买。小人书本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寓教于乐的一种普及读物,可现在几乎全变成了大人们的玩物、收藏品,这是连环画的悲哀,我真希望不远的将来连环画能再回到绝大多数孩子们的手中。

  王家龙所收藏的连环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保存完好,品相极佳(品相系指书的新旧程度),就是早期的,也几乎光彩如初。据我所知,他收藏的书几乎是不外借的。甭说借,如果不是挚友,你想翻翻,都不可能。家龙的习惯是,书买回来后,立即加盖自己的印章并注明购买日期,欣赏者除家人之外,别人免开尊口。他曾给家人立下规矩:看前洗手,不许折页,不可躺着看等等。我是有幸可以在他家中当着他的面儿翻阅的人。您想他的书能不完好如初吗?王家龙的连环画身价之所以高,道理正在于此。当然,无论您出多少钱,他也不会卖的,因为连环画几乎就是他的命。

  我认为王家龙的连藏不仅体现在数量、品种和品相上,更体现在他对连环画的研究上。从1951年到今天,王家龙的连藏史已长达50余年,且从未间断过。这中间他体验了从喜欢到需要、从需要到痴迷、从痴迷到研究,乃至称王的全过程。为此,上海辞书出版社为他出版了上下册的《王家龙连环画收藏大观》。有关连环画的学问,他不仅渊博,而且相当的透彻。

  首先是他对他的藏书已烂熟于心。两万多册藏书,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当然是小心翼翼地翻)。这些书不仅藏在他的书柜里,而且早已藏在他的心中。这么说吧,倘若您从他的书柜中随便抽出任何一册,他只一看书名,再顺手翻一两页,作者和画家的名字便脱口而出,不加任何思索。请注意,是两万多册,册册如此,这得下多大的功夫啊!这才是真正的收藏家,而不是收藏爱好者。就像书法家读帖、临帖一样,王家龙不仅细心研究过所有著名连环画家的作品,而且还曾深入、系统、重点地研究过几位名家的创作道路及其创作风格。

  例如他对画家徐有武的研究,就相当的深入。徐是大画家刘旦宅的学生,与家龙的年龄相仿,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上海画家。他自幼喜欢绘画,但家境贫寒,16岁便开始打零工、卖苦力。他爱画画,可无钱学绘画,便在小市场上到处与摊商求要旧发票,用其背面连画带写,画了几百本!随后便临摹连环画,依然是一本一本地临,笔不离手,临了无计其数。但由于所谓的“家庭问题”历经坎坷,“文革”后终成大家。成名后的徐先生依旧刻苦,他曾因病入院30天,只在手术后的两天里没动笔,剩下的28天都在病床上画。王家龙为徐先生的事迹所感动,于是深入研究徐先生的艺术道路及画风。徐先生共有连环画作品115部,家龙细研了其中的110部,并写出了长达12万字的专著《徐有武的连环画艺术世界》。仅此一例,您就能明白王家龙可不是一般的连藏家。除徐有武,其他中国著名的连环画家,如贺友直、刘继卣、刘旦宅、戴敦邦、程十发、华三川、顾炳鑫等画家的作品,他都研究过。不信,您就和他盘盘道,其渊博的程度,准能吓您一跳。他曾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您可别觉着当个“委员”算什么,要知道在这个委员会当中,他是唯一的画界之外的专家。

  王家龙为什么能从一个收藏家发展成为一个研究家?因为连环画里的学问太大了。

  首先是改编者的学问。绝大多数连环画作品,大都改编自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将一本(或一套)文学名著,改编成一小本(或若干本)连环画,而且每幅画下面的说明文字少则十几个字,多则不过百字,既要把故事、人物讲清楚,而且还得吸引人,这得需要改编者有多大的浓缩本领呀!这就如同把一部文学名著改编成一部电影一样,既要忠于原著,又得做到有戏则长,无戏则短,还得通俗易懂,因为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孩子。

  其次是绘画形式的学问。为了能完美地体现作品的风格和内涵,画家往往要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水墨画、水粉画、油画、白描、素描、木刻、剪纸、装饰画乃至漫画、卡通画等等,五花八门,一应俱全,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欣赏者的趣味和修养,而且也提高了作品的收藏价值。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画家的文化修养、渊博的生活知识(或说深厚的生活基础),以及娴熟的艺术技巧,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连环画家和影视导演有极其相似之处。一部片子,在拍摄之前,导演必须胸有成竹,或说一部片子的轮廓已经在他的心中形成。连环画家也是如此,也是用画面讲故事,揭示人物的性格,在落笔之前,腹稿早已打好,只待跃于纸上。画的好坏,全靠他的修养、知识和技巧的高深程度,没有半点含糊。一本连环画中少则几个人物,多则十几个、几十个人物,画家不但要勾画出每个人物的生动形象,而且还要随着故事的发展画出每个人物喜怒哀乐的神态乃至人物的不同侧面,整个画册从头至尾,人物不能走样,都要画得形神兼备,容易吗?再就是人物的环境也是千变万化,取景的角度如电影镜头的技法一样,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正打、反打、仰拍、俯拍一应俱全,画面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要前后衔接得很好,不能走样,更不能丢三落四。画家脑海里必先有一部电影,否则他不可能画出一本精彩生动的连环画。所以程十发先生说:你若能画出五本精彩的连环画,那你肯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此话有理。

  王家龙在收藏连环画上的执著和持之以恒也令人敬佩。这里试举两例:

  1985年底,王家龙得知天津新推出一套《神力王》,共12册。此时他已藏有上、下册的江苏版和6册的河北版。但鉴于津版内容更充实,加之诸多名家参与绘画,激起了王家龙的购买欲望。他从1986年起开始在国内四处寻觅,先后去过内蒙古赤峰、河北唐山、湖北十堰,还有天津、成都、青岛、广州、深圳、上海、太原等城市,均未找到。就在山穷水尽之际,1996年他无意间得知一位牡丹江书友欲出让这套书,大喜过望,当即写信汇款求购。大概是他的执著感动了上帝,十年踏破铁鞋无觅处,而得来全不费工夫。

  再举一例:连环画以单册居多,规模大的鸿篇巨制,过去很难见到整套书面市,一般都是分册零售,而且有些作品出版时间跨度很大,倘若缺乏恒心和毅力,要将整套书攒齐实属不易。沪版《三国演义》共60册,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篇幅最长的大型套书。王家龙从1957年上高一时开始购买收藏,到大学二年级时才收齐。1962年出版社对该书修订调整,又重绘了几册单本,直到1964年他大学毕业,历时7年才将此套连环画集齐。

  王家龙在连藏的道路上,类似这样的艰辛求索,举不胜举。

  我和王家龙是大学同学,都是学话剧的,我们还共同创作过大型话剧《张思德的故事》。后来我到了北京人艺,他去了中国电影出版社,经历了从一个普通编辑到编审的全过程。他的文学功底比我强,曾参与创作过许多电影、电视剧本。他那两万多册小人书,便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二生活源泉(或说间接体验生活的丰厚资本)。最近,他已开始整理自己过去写过的东西,准备陆续出书。我期待着。

  王家龙的一位朋友曾送他一副对联,上联曰:五十年执迷不悟,下联是:大半生乐此不疲。横批:藏小人书。我愿借这副对联结束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