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圣地:藏在一线天峡谷背后的“玫瑰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08:08
 
□邱一新文/图
 
藏在一线天峡谷背后的“玫瑰城”———佩特拉   约旦西部的“王道”沿线,散布着一连串《圣经》中提到的历史名城———格拉森、拉巴、马代巴、以旬迦别……令人遥想摩西、所罗门王、耶稣等名字。其中最壮观的是被称为“沙漠玫瑰城”的佩特拉。  尼波山·马代巴·佩特拉  “你上这亚巴琳山中的尼波山去,在摩押地与耶利哥相对,观看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为业的迦南地。你必死在你所登的山上,归你列祖去。”  这是《圣经·旧约》里上帝耶和华吩咐摩西的话,写的正是至今仍争议中的摩西与世长辞之地———尼波山(Mount  Nebo)。  虽然尼波山的圣山地位是在拜占庭帝国时代才确立的,但长久以来“约定俗成”,很多基督徒也这样认定了。事实上,从地理位置来看,今日的尼波山在安曼以南约一小时车程的地方,位于死海东北方,与死海西北方、现位于以色列占领地内的耶利哥只能勉强说“遥遥相对”,因此这个尼波山是否就是圣经上所说的尼波山还有争论,学者和考古学家至今还在耶利哥的对面努力寻找能更令人信服的“尼波山”。  但在还没找到之前,很多人还是会跑到高820米的尼波山上去追念摩西的生平,并且像摩西一样观看神要赐给以色列人为业的迦南地。这块迦南地在1967年“六日战争”之后果然应验成为以色列人的占领地,但当年120岁的摩西临终前却只能“远远地观看,却不得进去”。  我在尼波山上发现了一根盘蛇的铜杆,它令人联想到《民数记》里头记载摩西出埃及时高举铜蛇救百姓的典故。这位置是不是摩西当年站立的地点如今已不得而知,不过铜杆之上的天空呈现出“气象万千”之景却是常有的。  附近的山谷有处摩西泉村(Khirbet  Ayun  Musa),经证实,即为《圣经》里的“伯毗珥”。根据《申命记》记载,耶和华亲手将摩西葬在“伯毗珥对面的谷中,只是到今日没人知道他的坟墓”。这考证似乎更确立了尼波山的圣山地位。此外,也有传说会幕、约柜和香坛都藏于此地某处,但圣方济各教会曾于此地进行考古挖掘却一无所获,也许要去问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法柜奇兵》里头的印第安那·琼斯才能真相大白吧。  铜杆旁有块牌子,上面写着尼波山到中东各圣城的直线距离:“到耶路撒冷无花果山46公里,到耶利哥27公里……”由此可见约旦人立这块牌子是为保住他们的“金山”。想想,若尼波山再跑到以色列占领地的话,这还得了,朝圣客必定不再前来,这座尼波山就有可能从此“一文不值”。  这样的圣地当然有教堂。根据考证,教堂建于四世纪,系为纪念摩西而建,里头的地板镶嵌有狩猎、畜牧耕种和各种鸟兽的图案,是典型的拜占庭马赛克画。  不过,若要看马赛克画,还是要到10分钟车程外的马代巴(Madaba)。这个著名的“马赛克之城”亦是圣城,在《圣经》里曾多处提到,由于拜占庭时代这里是宗教中心,所以目前整座城镇下面都可发现马赛克画地板的遗迹,最有名的莫过于圣乔治教堂里的马赛克地板大地图,这幅图清楚地显示了拜占庭时代中东各城市的位置,耶路撒冷旧城的罗马长廊街道就是拜此图之赐才得以重见天日。  在新旧约时代,马代巴一直是争战之地,在以色列人、亚扪人和摩押人之间换手,摩押王曾为了从以色列人手中夺回马代巴一事专门立碑纪念,不过现在要看这块“摩押碑记”得到巴黎罗浮宫去,这里只能看到复制品。  马代巴至今仍是东正教城,这在伊斯兰教国家相当少见。该城特产———七彩挂毡大概是彩色沙画瓶之外极少数可以买回家的约旦纪念品之一。  沿“王道”南下3个多小时,可抵达《圣经》里提到的古代以东人的首都西拉,也就是传说中藏宝之地佩特拉(Petra)———当然,这是电影《圣战奇兵》里掰出来的情节。  但再会掰也比不上约旦导游所形容的“摩西泉”的功效。摩西泉在抵达佩特拉之前是一定会经过的。信不信由你,导游告诉我,喝一口“心灵泉”会年轻10岁,但只能喝一口,多喝无效。基督徒都知道,这“荒漠甘泉”的典故来自《出埃及记》中摩西以杖击打磐石出水解百姓之渴,但至于这里是否就是摩西命名为“玛撒”(试探之意)的那个地方,只有天知道。  要探索佩特拉,最好在此地旅馆过夜。一般旅行团都从安曼当天来回,其实这很可惜,欣赏佩特拉的最佳时刻应在日出和日落时段。当从一线天峡谷走进时,就可体会《圣经·旧约》中《俄巴底亚书》为何要说以东人“狂傲自欺”,并诅咒他日定当灭亡了——这是因为佩特拉形势险要,易守难攻,造成以东人不把天下人看在眼里,更不念同宗之情,不愿“借路”给摩西,还威胁出兵,这都在《民数记》里有详细记载。其实熟读《圣经》的人都知道以东人是以扫的后裔,而以扫正是与雅各结过仇的哥哥,追杀圣婴耶稣的希律王也是以东人,这是历史宿怨。  结果,公元前582年,专向商旅抢收过路费的以东人当真被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军队所灭,之前,这支军队才刚征服了耶路撒冷。后来,接管此地的那霸田人(Nabataens)在此建立王国长达400年,继之后到的罗马人也经营过这里,再后来就不知何故被搞忘了,成了失落之城,直到19世纪初被瑞士探险家发现后才又重见天日。  今日我们在佩特拉看到的遗迹有那霸田墓冢群、神庙、祭坛、城市,以及罗马驿道、剧场、教堂、军营等,当然,最引人遐想的还是名为“法老王宝藏”的Khaznehel-Farum。这是从玫瑰色砂岩山壁挖出来的罗马科林斯式神殿,所以又叫“玫瑰城”。是宝库?国王陵寝?或只是神殿?嗯,这也只有天知道。  当我走在神殿里头时,浮现脑海的尽是《圣战奇兵》的情节。我认为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拍这部片子的意义是,教大家看古迹要有想象力———里头藏有耶稣用过的圣杯喔,用它来喝水可以长生不老;还有,里头可能也藏有法老王的宝藏。信不信由你!  再往南两个多小时便到了约旦最南端的亚喀巴(Aqaba)港。这是《旧约·列王记》上所记载的“以旬迦别”,所罗门王就是从此地遣使出国运回黄金的。不过,此地现在是玩水的度假胜地。  若你也有我的那种沙漠情结,不妨到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拍摄地月谷(WadiRum)去。其实这也是T.E.劳伦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奥斯曼土耳其人作战的现场之一,沙漠中到处可见沙丘、风化峡谷等地形奇观。古时候,这里是那霸田人的圣地,现在则是贝都因人的游牧地盘。进去很辛苦,但戴上阿拉伯头巾跟着骆驼队走,却是人生最棒的旅行经历之一———可是我好像离题越来越远了。因为那又是另一个《英伦情人》版激情相识、生死相许的沙漠故事了。  史上最早的“活海鲜超市”  约旦向来以“圣地”(The  Holy  Land)自居,这是因为新旧约《圣经》里头的许多神迹,在这个由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后裔哈什米王族所创建的伊斯兰教国家中,俯拾皆是。不过,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后,约旦河西岸——包括耶路撒冷、伯利恒、耶律哥等圣城,却沦为以色列占领地。  幸好,约旦河以东还是有不少“圣地”,不然连一滴石油也榨不到的约旦会更苦。沿着国境西部的山地,由北到南分别分布着格拉森(今称杰拉什)、拉巴(今安曼)、西拉(今称佩特拉)、尼波山、马代巴等圣地,都是《圣经》中曾出现过的历史名城。这条路线古时候是“列王经过的道路”,所以又名“王道”,虽然现在是一条要想高速都难的King's  Highway高速公路,但走起来也挺有趣,沿途一定会遇见游牧民族贝都因人,骆驼和羊群的画面更是少不了。  这条“王道”最重要的中途站是拉巴,也就是约旦首都安曼。这是我在约旦圣地之旅的根据地。这个由19座山丘环环相扣而成的古城,被旅游书描写成“白色之都”,但我怎样看都看不出山丘地上那些重重叠叠的灰色房子有何美感。我们记得,旧约《撒母耳记》下篇早已写着上帝的预言:“拉巴要成为乱堆。”  不信就请登上城堡吧,这是安曼最佳的鸟瞰点。眼前惟一会让人想拍照的风景就是对面有5000个坐席的罗马剧场了。回头,则是废墟一大片,有希律王(就是追杀婴儿耶稣的犹太王)时代的神殿残柱、拜占庭时代的门、倭马亚伊斯兰教王朝的宫殿以及著名的“死海古卷”等,它就藏在遗迹旁的约旦国家考古学博物馆内。看完这些,老实说,要在安曼再多待一阵子还真难,即使旧市区的市集也很难吸引人。  因为安曼市集不再是传统的阿拉伯巴扎(市场)了,现在是供应遭联合国禁运的伊拉克的民生物资大本营。不过,有个叫Kan  Zaman的文化村,也许可以帮我们(也帮约旦人)找回失落的风情民俗,吹玻璃、瓶中沙画、捏陶、金饰打造等手工艺匠都躲在这里的冷气房中。里头这么舒服,谁还愿意回到街头“卖艺”呢?  相信我,各位会同我一样迫不及待一早就离开安曼。事实上,夏天若不早早出门,到了日头当中你会后悔的。你见过阿拉伯名菜“炭烤肉串”吗?嗯,我就是这个意思。  沿35号公路往北走约一小时就到了杰拉什(Jerash),也就是《新约》里大名鼎鼎的格拉森。  耶稣到过格拉森?有此一说。根据《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记载,耶稣在“格拉森人的地方”治好被污鬼附身的人。但也有一说,这个神迹发生在加利利海之南渡口,距离格拉森还有50多公里,所以耶稣到了“地方”(region)却未必进了“城”(city)。  此外,格拉森以南3公里处还有条“雅博河”。根据《创世记》里的记载,雅各在渡口和神摔跤赢了,于是在神的祝福下改名为以色列。  因此,格拉森在基督徒心中的地位更重要。根据考古研究,格拉森于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开始建城,成为“十城联盟”(Decapolis)的10个城邦之一,后来在公元90年并入罗马帝国,繁荣了数百年,并成为当时的基督教中心之一。在4世纪时,该地主教曾出席教会史上著名的“迦克墩大公会议”,其后才随着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没落而逐渐萧条。可是谁也没料到,最后搞垮格拉森的却是12世纪东征的十字军,很多建筑被拆去当石材建碉堡,后来十字军遭受挫败,格拉森就此埋入沙堆成为“失落之城”,直至1928年才又被考古学家挖出来见世面。  有“东方庞贝”之称的格拉森,被考古学家复原后仍然非常壮观,和王道南部的西拉(佩特拉)并列约旦两大观光卖点。我们像格拉森人一样,从南门进城,经过由56根爱奥尼克式巨石柱围起来的露天大市集,接着往北走入有两排科林斯式巨石柱的“心街”,石柱后原是人行道和一间间并列的商店,现在却是围人兜售纪念品的小摊贩———有兴趣买者请记得要杀价。  沿着大街有几处重点不容错过。首先遇到的是鱼市场,中央的小鱼池可能是史上最早的“活海鲜超市”,养着来自加利利海的生鲜活鱼。  其次遇到的是“喷泉”广场。类似牌楼的建筑上有多处应为出水口的神龛,上头的流水汇集到最下层的小池后,再从狮子口流入街道的排水沟中。这里也许有人要问,水从哪里来?事实上,街道两旁的石柱是罗马水道桥的支柱,当时格拉森人从城北山中将泉水引入,既不畏地面污染,又可加强水压,可说是水塔设计的起源。  再走没多久就是月神庙入口了。月神阿耳忒弥斯(Artemis)是格拉森城的守护神,被供奉在山丘上的神殿里,必须爬很多级石阶才能抵达。虽然神殿的石柱颤颤巍巍,但仍有很多人会把手指头塞入这些科林斯式石柱底的破缝中去感受“压力”。  除了月神庙,格拉森还有个只剩几块碎柱的宙斯神庙,无甚可观,不过,旁边的露天剧场却保存良好,每年7月,格拉森音乐节就在此举行,容纳5000人没问题,音效也棒极了,坐在最高的第32层处仍清晰可闻舞台上的声音。据导游说,罗马时代,这舞台是水上舞台,现今观众进出的两侧门口其实就是控制流水出入的水闸。由此可见,格拉森在“新约时代”是个繁荣的大城市,之后更成为基督教重镇,目前出土的13座教堂即可资证明。  不过,到我离开前,格拉森还有一大片埋在山丘中,底下可能就藏着很多《圣经》里头没记载的故事呢。至于耶稣是否来过格拉森、看过戏传过道,也许要问他本人吧。  编者注:本期两文选自台湾著名旅行家邱一新所著《与摩西同行》一书,由东方出版中心授权本报刊发。 
公路边卖咖啡的阿拉伯小贩。咖啡极苦,一杯就能教人完全清醒过来 
 
约旦的传统技艺和风情民俗,只能到文化村里寻找了
 
“东方庞贝”格拉森的鱼市场可能是史上最早的“活海鲜超市” 来源:《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克)
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1075/233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