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棒---蒙古岩黄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23:10
2006/02/16    临泽县科技局
学名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细枝岩黄芪,别名花柴、花帽、花秧、牛尾梢,蒙名好尼音——他日波勒吉.
花棒为豆科岩黄芪属多年生半灌木。植物分类中命名为细枝岩黄芪,花棒为其栽培名称。与羊柴比,主根不长,侧根发达,成年植株根幅可达10余米,根颈粗壮,分枝达70~80个;株高90~200厘米。总状花序腋生,花紫红色。荚果有2~4荚节,荚节近球形,臌胀,密被白色毡状柔毛。
花棒为旱生沙生半灌木,为荒漠和半荒漠地区植被的优势植物或伴生植物。分布于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库布齐沙漠西段等主要沙区。近年来成为飞播改良沙地的草种,很多地区引种栽培,用以固沙和兼做饲草。
花棒既是一种沙生优良饲用植物,还是一种木本油料植物和纤维植物。它的种子含油20%、粗蛋白质24.4%,既能食用,又可榨油。树皮纤维长、韧性强,能拧绳、织口袋。
花棒耐旱性很强,花棒对土壤要求不严,适于在半固定沙丘上生长,在覆沙的黄土地区生长也很好。花棒的栽培与利用同羊柴相似。
(来自:内蒙古农牧信息网  编辑:赵天鸿)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B%A8%B0%F4&in=24752&cl=2&cm=1&sc=0&lm=-1&pn=0&rn=1&di=2873113743&ln=1416&fr=&ic=0&s=0&se=1

花棒
[编辑本段]
概述
名称

花棒又名细枝岩黄芪、花子柴、花帽和牛尾梢等,为蝶形花科岩黄芪属落叶大灌木。
英文名: sweetvetch
学名: Hedysarum scoparium生理特征:
小枝绿色,小叶7-11,植株上部小叶常退化,小叶矩圆状椭圆形或条形,长1-4cm,两面被平伏柔毛;花冠紫红色。生态学特性:
花棒为沙生、耐旱、喜光树种,它适于流沙环境,喜沙埋,抗风蚀,耐严寒酷热,枝叶茂盛,萌蘖力强,防风固沙作用大。主、侧根系均发达。树龄可达70年以上。分布:
花棒是荒漠和半荒漠耐旱植物。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的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古尔班通古特等沙漠。
[编辑本段]
对环境的适应性:
适应性强,适合土地改良
1 根系发达:花棒主、侧根都极发达。一般分布于20-60 cm的沙层中,较粗壮,贮存较多的水分和养分,对成活有利。造林后,至根伸至含水分较多的沙层后,以发展水平根系为主。成年植株根幅可达10余m,最大根幅可达20~30 m,当植株被沙压后,还可形成多层水平根系网,扩大根系吸收水分面积,以适应生长需水。
2 抗逆性强:花棒叶片表面被有深厚的角质层,叶片内维管束、栅栏组织高度发达,利于水分的补充和营养的输送。花棒茎干外部包着数层尚未剥落的茎皮,即使沙面温度高达50℃一60℃,茎干也不会灼伤,使茎干得到保护;且花棒茎中有发达的导水组织,木质部发达,利于水分吸收和输送。花棒根部韧皮部发达,根的次生结构中有发达的木栓层,具有明显的适应干旱沙漠环境的内部结构。花棒极耐旱,在含水率仅为2%~3%的流沙上,干沙层厚达40 cm时,它仍能正常生长。同时,花棒抗风蚀沙埋,一般1年生幼苗,能忍耐风蚀深度15~20 cm,壮龄植株可忍耐风蚀达1 m。喜沙埋,越压越旺,一般沙埋梢头达20 cm时,仍能萌发新枝,穿透沙层,迅速生长。花棒沙埋后,不定根的萌发特别活跃,能形成新的植株与根系。抗热性强,茎干皮层片状剥落,用以绝热,使茎干得到保护,它能忍受40~50℃的高温,甚至沙面温度高达70℃时并不影响茎干生长。
3 耐瘠薄:花棒只有根瘤,能固定空气中氮以供给自身需要,因而在瘠薄的沙地上能旺盛生长,有良好的改土效果。
4 花期长:花棒在当年新枝上形成花芽,5月下旬开始开花,花期一直延续至9月,盛花期为7~8月,颜色为粉红色,在荒凉的沙漠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编辑本段]
用途:
枝干含油脂,为优良薪柴;可用于编织;树干可作农具柄;茎皮纤维强韧,可搓麻绳;嫩枝叶可用于饲料;种子可榨油。
细枝岩黄芪嫩枝稠密,花序长而繁茂,牲畜适口性好,饲用价值大,是喜食的饲用灌木。牛、羊、马喜食幼嫩枝叶和花,骆驼一年四季喜食。可以放牧,也可以采收嫩枝鲜叶花序青饲或调制干草后补饲。据测定,每亩3年生的幼林,年可采集鲜枝叶100千克,可供3个羊单位一年的补饲所需。幼嫩枝叶产量,在10年内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生长稳定后,产量开始逐年下降。细枝岩黄芪是速生高产燃料灌木种,枝条坚硬,火力强而持久,适于平茬采伐烧柴,收获产量很高。株龄6~9年的平茬采伐量每亩约2000~5000千克,即每年平均每亩生长量为356~583千克。6龄平茬后,次年新生株丛平均高达2.2米,冠幅2.6米,地径1.9厘米,相当于3~4龄株体。适应在荒漠、半荒漠丘间低地、低山残丘和流动、半流动沙丘上播种,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花期长达4~5个月,异花授粉,是很好的蜜源植物。幼嫩枝叶肥分含量高,木质化程度低,沤制易腐烂,可作绿肥压青,肥田增产。细枝岩黄芪是采麻用纤维植物。7月份则顶生长缓慢至停止,而侧生长加快,初生皮层胀裂呈条片状剥离,撕下皮层,稍加揉搓就是拉力大,韧度强的灰白色花棒麻。六龄花棒平茬后,次年萌发的新枝条即可采收麻皮,单株可采麻21克,每亩可采麻3~5千克。细枝岩黄芪种实,可作家畜饲料,炒熟后可食用当豆子吃,也可炒熟后掺和粮食加工成炒面吃,带油香味。还可以榨油食用。花棒在饲用、食用、油用上有很大潜力。经平茬后,次年萌生的新枝仍能开花结实,单株在丰收年可采种1~1.5千克。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B%A8%B0%F4&in=13685&cl=2&cm=1&sc=0&lm=-1&pn=12&rn=1&di=25244055000&ln=1398&fr=&ic=0&s=0&se=1

http://image11.360doc.com/DownloadImg/2010/06/0712/3561405_2.jpg

“沙漠姑娘”花棒
更新时间: 2009-08-07 09:41:21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2009-8-7)
【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要评论】  【关闭本页】【推荐好友】
“沙漠姑娘”不是曹子建笔下的洛神,它是一种沙生植物的人格化名称。它的真名叫花棒,或曰细枝岩黄芪、花子柴、花帽和牛尾梢等。
我是在宁夏沙坡头风景区,第一次与“沙漠姑娘”幸会的。
沙坡头风景区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那里有瀚海、黄河、绿洲、响沙……总之,自然景观奇特,文化底蕴深厚。
漫步在发烫的黄沙上,我的眼前突然一亮:一丛灌木赫然生长在沙丘一隅。它身披翠绿叶片,枝缀紫红繁花,婀娜多姿、容光焕发,煞是扎眼,煞是美丽。——在这被称为“死亡之海”的荒漠中,突然出现如此奇特可爱的生命,怎能不令人感到激动?我在它面前驻足凝视了好久……
随后,我们告别腾格里,前往黄河之滨的绿洲。就在车行途中的一个沙丘旁,我再一次发现了长得更高一些、花朵更艳一些的又一丛花棒。
返回云南后,请教于典籍,这才使我对花棒有了一些理性认识。
把花棒称做“沙漠姑娘”是合情合理的。在气候干燥、日照强烈的腾格里,花棒的存在,确实像个妖娆妩媚、楚楚动人的女儿,吸人眼球,令人怜爱。但细细想来,又觉得仅把花棒视为一个柔弱女子只是看到了它的表面,事实上,花棒虽然外表美艳,但却拥有坚强、勇敢、无畏的内在,也是沙漠中的“热血男儿”——用外柔内刚形容,其实更为贴切!
自古沙漠便以气候恶劣令植物望而却步,但花棒却以豪气横溢的大无畏精神,勇于接受严酷的挑战,并像“活着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朽”的胡杨一样,铁骨铮铮,战胜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而自立于沙生植物之林。
沙漠缺水何所惧:花棒以自己粗壮、发达的根系,伸至含水较多的沙层,尽可能吸取沙中水分,满足自己的生命之需。花棒根系的发达出人想象:树高不过4米左右,但成年植株的根系可长达10米,最大根系甚至可达20~30米。根系如此发达,因此花棒在含水率仅为百分之二三、干沙厚度达40厘米的流沙上,也能正常生长。
沙漠严寒酷热不可怕:花棒叶片表面不仅被有深厚的角质层,且叶片内维管束、栅栏组织高度发达,非常有利于水分的补充和营养的输送,从而保证了对付高温的足够能力。另外,花棒茎干外部包裹着数层尚未剥落的茎皮,这就保证了即使在沙面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的情况下,它的茎干也不会受到灼伤。
沙埋拿它没办法:沙埋对于很多植物来说可谓灭顶之灾,但是对于花棒,沙埋却像是给它雪中送炭。植物学家研究表明,沙埋即便达到20厘米,花棒梢头仍能萌发新枝,并穿透沙层迅速生长。而且花棒在沙埋后,不定根的萌发特别活跃,其新枝枝长与冠幅,均为非埋区的3倍。
瘠薄更加无能为力:花棒对付贫瘠的方法,是利用根瘤来固定空气中的氮,并以此供给自身所需营养,促进根深叶茂、繁衍生长。花棒的这一招,不仅可解决自身对养分的需要,而且具有良好的改土效果,可谓一石二鸟。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花棒的种种绝招妙计,征服了沙漠的种种困难阻挠,不仅使自己寿命长达70年以上,而且每年从5月至9月花开不败,成为荒凉沙漠里的靓丽风景。
更为可贵的是,花棒还一身都是宝:枝干富含油脂,可供薪炊;枝条柔软,可供编织;树干可作农具柄;茎皮纤维强韧,可搓麻绳;嫩枝叶可用于饲料;种子可榨油。
专家们把花棒和柠条、油蒿、黄柳、沙拐枣等沙生植物组织在一起,组成了防沙治沙的坚强队伍,为包兰、兰新等铁路的护路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包兰铁路的兰州至银川段,先后6次跨过腾格里沙漠,累计沙害里程300公里,其中尤以沙坡头地段沙害最为严重。几十年间,沙漠科研人员和固沙工人在铁路沿线沙丘上共铺设草障6.7万多亩,种植花棒等树木1.4亿多株,形成了一条长55公里、宽500米的绿色长廊,使包兰线自通车至今从没有因沙害引起任何事故。这一治沙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迹”,并于1994年获联合国“全球500佳环境保护奖”。
花棒啊花棒,一个多么响亮和值得骄傲的名字!


治理沙地建设绿洲
http://www.cxnews.cn  慈溪新闻网  2006年4月19日 8:30

宁夏永宁县胜利乡村民党淑琴在展示耐旱固沙植物花棒(4月18日摄)。

宁夏永宁县胜利乡村民正在沙地上种植耐旱红柳(4月18日摄)。

宁夏永宁县胜利乡村民正在沙地上种植耐旱花棒(4月18日摄)。
近日,银川“三沙园”沙漠治理项目永宁县启动。该项目计划投资1500万元,先期种植280万株樟子松、爬地柏、花棒、红柳、沙枣等耐旱固沙植被,预计用5至8年时间将离城市仅8公里的2万亩沙漠变成绿洲。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记者调查:宁夏第一个治沙全国劳模身处困境http://www.nxnews.net/51/2004-10-12/7@53957.htm
人民网  杜峻晓    2004-10-12 16:44:49

李玉芬给二女儿谈她的规划
今年58岁的李玉芬,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个因治沙成绩突出而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农民。从1982年在盐池县柳杨堡乡沙边子治沙,直到如今在灵武市狼皮子梁搞生态建设,这个外表柔弱的农妇凭着一颗顽强的心,在漫漫黄沙中播种绿色,播种希望。
20多年的强体力劳动,使李玉芬身患多种疾病,最让她感到困窘的是,治沙的高投入低产出以及资金的匮乏,让这位曾风光一时的劳模身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境。
因治沙当上全国劳动模范
李玉芬是宁夏盐池县高记场村人。1982年,李玉芬和丈夫马汉章拖儿带女,来到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沙边子村治沙。沙边子村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村民饱受风沙侵袭之苦。“四季刮黄风,抬脚不见踪;风来沙遮日,房埋沙里头”是此地的真实写照。
沙漠还能治?面对人们怀疑的目光,要强的李玉芬带着全家人借风扬沙、拉土压沙,凭着手中的铁锹,刮平了数十个小山一样的沙丘,硬是在沙漠上开辟出16亩良田。李玉芬在地里种小麦、玉米和胡萝卜,3年后,小麦套种玉米产量每亩达到1090公斤,胡萝卜产量每亩高达750公斤。为避免粮田遭受风沙侵袭,李玉芬在粮田四周种下百余亩沙蒿、沙柳,种下了2000多株杨树和果树。沙漠里开辟出来的粮田成为李玉芬的最爱,她没日没夜地在田里劳作,时常晚上11点还在地里拔草,有时候每天只睡2个小时。
李玉芬用她的实践给人们战胜沙害带来新的希望,她的治沙成果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前来考察。德国一位治沙专家面对李玉芬的治沙成果欣喜莫名,称李玉芬创造了奇迹。
1989年9月,李玉芬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李玉芬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一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于李玉芬获得的宁夏区、地、县三级奖励那就更多了。
李玉芬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因治理沙漠当上全国劳动模范的第一人。
为治沙转战狼皮子梁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对李玉芬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意味着责任。1994年,李玉芬一家移民到宁夏灵武市狼皮子梁村,她要在此地施展身手,大干一番。
狼皮子梁的自然环境比沙边子村还要恶劣,沙丘比沙边子村还要大,李玉芬先后在这里承包了20542亩荒漠化土地和沙漠。为了多干活,李玉芬上地时带着馒头和凉开水,吃中午饭时,先用水把嘴里的沙子涮一涮,怕沙子刮进嘴里,就把嘴巴伸到塑料袋里啃干馒头。多少个日子这样过的,李玉芬已记不清。
由于李玉芬治沙出了名,灵武市崇兴镇中北村1125亩荒地经营不下去时,主动找到让她承包。李玉芬接手这大片沙化土地时,偌大的荒漠里只有两株长不大的“老头树”孤零零地站在那里。一个村都无法经营好的沙化地,一个女人能干好?李玉芬在地上捡了根干柴棍子,对着沙化地比划了一下,自信地说:“没问题,这里的沙我能治住!”
在灵武市林业局提供给记者的一份材料里,清楚地写着,李玉芬“已在狼皮子梁治理纯沙漠荒地8000亩,植树40万株,种草1200亩,使该地的生态效益得到了明显改善。”
只投入不产出让全国劳模苦不堪言
在苦战狼皮子梁的10年时间里,李玉芬共向沙漠投入了300多万元。为支持李玉芬治沙,国家林业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委和灵武市林业局共给她拨款36万元。但这些钱对治理2万余亩的沙漠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仅打两眼井和建设一套喷灌系统,李玉芬就花费38万元。治沙活儿最忙的时候,李玉芬要雇用数十个人,平时,她也要用10多个人帮她干活。请人干活就得付工资,还必须现金结算,每个劳动力每天要从李玉芬这里拿走20元。
将沙漠改造成粮田需要用土压沙,李玉芬请当地农民在4公里以外的地方运土,每一小三轮土需要9元钱,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用于浇水的干渠有450米,支渠700米,斗渠800米,这些渠最令人头疼的是清沙问题。狼皮梁子前几年每年都要刮10多次沙尘暴,每次沙尘暴过后,这些水渠都会被沙子填满,需要把沙子再挖出来,将水渠彻底清理一次,需要花费4000元工钱,仅此一项,李玉芬每年花费几万元。李玉芬苦恼地说,这些水渠常常是今天清好了,晚上再遇一场大风,第二天又填上了,只好再花钱去清。给沙化地里浇水得打田埂,打一段30米的田埂,工钱是2元钱,而这些田埂时常被一场大风吹平。于是,吹了打,打了吹,那些钱如同风中一张薄纸,一刮就没。
李玉芬改造的荒漠地里种有甘草、苜蓿、速生杨、新疆杨、白蜡、臭椿等。那些树需要很多年才能长大,甘草需要长7年才能挖出卖钱,而播种的花棒、杨柴、牛筋条、沙树等灌木树种则纯粹是为治沙用的,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这几年唯一能有“回头钱”的就是600亩紫花苜蓿。这些苜蓿今年三茬能卖1万多元钱,而用于浇水的费用把这些钱全都花掉了。
缺少后续资金卡了李玉芬治沙的脖子
李玉芬用于治沙的钱,其中有105万元是向盐池县农业银行贷的,45万元是向灵武市银行贷的,她还通过自己的影响和全国劳模的“品牌”,民间借贷80万元,她家里多年来的积蓄不用说,全都投入到治沙中了。
治沙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投入的过程,如果没有投入,一切都结束了。李玉芬不愿让这个过程提早结束,她在想方设法使这个过程尽量延续。她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在灵武市,她有一套仅交付1万元钱的商品房,卖了;30亩的苹果园,因为急用钱,以1.8万元的低价卖出去了;借私人的钱,债主逼着还,就用甘草地来抵。为治沙,李玉芬的日子本来就够苦的,可还有人偏跟她过不去。她花费几千元在地里架起的电线,4年被人偷了5次。在她的水泵房里,水泵和电表箱都被偷走了。李玉芬无奈地说,现在苜蓿地浇水需要水泵,又无钱置办,只好让苜蓿受些旱。
李玉芬曾为解决后续资金的事,跑到市里和自治区。她说,各级领导对她治沙都很支持,自治区主席马启智放下饭碗曾和她谈了两个小时,并作出批示,请有关部门解决李玉芬的资金问题,但宁夏经济太困难,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李玉芬的事就搁下了。灵武市林业局为支持李玉芬治沙,帮助她成立灵武市盛隆治沙责任有限公司,并向自治区林业局打报告,为的是拿一点项目资金。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李玉芬没有得到一分钱,而所谓的公司直到现在只有她跟二女儿两个人。
为治沙倾家荡产众叛亲离
在狼皮子梁的半山腰里,记者看到了全国劳动模范李玉芬的“家”。她和35岁的二女儿马沂玫以及马沂玫的两个儿子就住在这里。这些年久失修的房子是中北村原来盖的,所有窗户上都没玻璃。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房子虽然破,但屋里打扫得格外干净。
和她一起生活的二女儿马沂玫几年前就离了婚,带着两个孩子跟母亲一起过。马沂玫没读过书,只到现在连一个字都不认识。更要命的是她还有严重的癫痫病,说犯就犯。52岁才开始学认字的李玉芬想教马沂梅认字,马沂梅说她脑子坏了,不肯学。
李玉芬的丈夫马汉章是1998年喝农药死的。丈夫厌倦了没有尽头的治沙生活,在那年5月,与三女婿拌了几句嘴后,一气之下喝了一瓶“3911”。喝完药后,他还挣扎着把身上仅有的150元钱塞到正犯病躺在床上的妻子手里。马沂玫抱着爸爸的头用小四轮送他到医院急救,马汉章临死时对二女儿说:爸爸就要解脱了,你三五年内不要嫁人,帮你妈妈把治沙的事情干出个样子。讲起这些往事,马沂玫的泪珠子嘟噜噜往下掉。
李玉芬亲姐妹6个,她排老三。她们对李玉芬治沙一致反对,而李玉芬为争这口气,已多年不与姐妹们来往,更主要的是她不想让她们看到她因治沙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李玉芬的大女儿在宁夏同心县教育局工作,她多次劝说妈妈放弃治沙,她来养活妈妈。李玉芬不答应。大女儿让妈妈去到同心县城住些日子,李玉芬只住了一天就重返狼皮子梁。长年劳作,李玉芬得了严重肾炎,脸肿得像盆子,说话都没力气,只要大女儿打来电话,她立马打起精神,说自己挺好的,让她不要记挂。
走在李玉芬的苜蓿地里,马沂玫给记者反复说:亲戚都不跟我们来往了,妈妈家里什么都没有,她的衣服都是别人穿过不要给她的。
吃了上顿下顿不知在哪里
在李玉芬家所谓的仓库里,只有一小盆大米和10多斤白面。李玉芬说,这些米还是刚向邻居借来的。而在仓库的另一个角落里,则堆放着几袋草籽。李玉芬露出一丝笑意说,这些草籽挺贵的,20多块钱1斤,我们就靠它来治沙。
李玉芬一家四口的“食谱”这样安排:早餐大米稀饭,午饭就吃腌制的又黑又苦的苦苦菜,晚饭从自家地里刨几个红薯蒸着吃,而后再喝点羊奶。
李玉芬从狼皮子梁来到银川时,记者安排她住在一家旅店,并给她105元钱。5元钱是给她吃早餐用的。第二天早上,李玉芬只花1元钱买了碗粥。她说,剩下的钱还能买将近两袋子大米。李玉芬说,去年,自治区工会曾救济她2000元,灵武市林业局分两次借给她1200元。有了钱,她就想往治沙上投入,钱很快就没了。她现在已身无分文。
李玉芬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母,老母亲由6个女儿轮流养活,每人每年两个月。今年11月份,就该李玉芬“值班”了,令李玉芬发愁的是,母亲来后,让老人家吃什么呢?
记者问李玉芬:走到眼下这一步,后不后悔?李玉芬轻叹一口气:谁让我是全国劳模呢!有时候也悔过,但一想到是在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那丝悔意全没了!

看到花棒结籽了,李玉芬打心眼里高兴。

苦苦菜就是李玉芬一家人的午饭

因为无钱浇水,苜蓿旱得快死了。

李玉芬在狼皮梁子治沙已经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