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何成了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59:54

    在《三国演义》众多英雄豪杰中,只有关羽关云长一个人在死后成了神,各地都有关帝庙,被后世所膜拜。为什么是关羽呢?按道理说,关羽在武功上并不是三国中的老大,加上张飞一起也斗不过吕布。有人说关羽的武功还在其弟张飞之下呢。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关羽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个人勇力不过和张飞、赵云、马超差不多,曹操部下的勇将张辽、徐晃、许褚等大概和关羽都可打成平手。吕布当然更是强过他。

  其实,不仅仅是在武功方面,就是在性格和品行上,关羽也并非三国中最令人称道者,至少比不上赵云。他恃才傲慢,眼中无物,没有大局观,缺乏长远的战略思想,破坏了刘备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导致诸葛亮“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全部失败,蜀汉国运立即衰落。但在后世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关羽这一人物形象却被无限放大,被称颂为扶困救危的江湖义士,又被美化成匡复汉室的一代忠臣,明清以后更被尊崇为神。

  关羽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获此殊荣呢?人们说关羽是忠义之士。但是,在历史上“忠”得一塌糊涂的人多的是,不唯关羽关云长一人!这样看来,关羽身上最为难得的品德就是“义”了。关羽受后人尊崇,全靠《三国演义》夸张了他的重义。中国民间最重视的道德,第一是孝,第二就是义。一部小说把一名武将捧成了神,不但由于小说的魅力,也由于中国人传统的性格。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忠义”的颂扬,主要是通过成功塑造关羽这一被清人毛宗岗称为“义绝”的典型形象来实现的。关羽主要是尽忠义于他“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刘备,有较浓的知恩图报的思想。当关羽的忠与义处于矛盾对立时,往往是朋友之义、兄弟之义高于一切的。小说《三国演义》有三绝,即诸葛亮的“智绝”、曹操的“奸绝”以及关羽的“义绝”。

  应该说在历史上,“义士”是相当多的,如春秋刺客荆轲、宋朝名将岳飞等,但为什么唯独关羽成了神呢?这与关羽的“义”之独特行为有关。

  最能表达关羽之义的,当属华容道义释曹操一节。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诸葛亮算准曹操必走华容道,遂派关羽把守。关羽领军前,受诸葛亮所激,立下军令状。这就意味着他非得擒住曹操,否则将以违抗军令之罪被斩首。曹操败退之后由“三笑”到“三惊”,陷入穷途末路之境,最后“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残兵败将,人饿马乏,不堪一击。反观关羽所带军队,五百校刀手,都是以逸待劳。

  此时,关羽只需大旗一挥,曹操断无生还之理。然而关羽“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他是个义重如山之人,当他想起曹操的恩义,想起他千里走单骑之时,曹操仍遣人送关文等种种礼遇,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便放了曹操及所有曹军将士。及至回营,关羽果然差点被诸葛亮斩了。

  华容道义释曹操,成就了关羽的一世忠义美名,他的人格也升格为义的化身。连不太推崇《三国演义》的王国维,也承认“叙关壮缪(即关羽,追谥壮缪侯)之释曹操,则非大文学家不办”。

  我们通过上面的详细分析,还注意到关羽的“义”有一种十分特别的行为特点,就是他与人交往中的“一报还一报”。也就是从这种“一报还一报”的典型行为中,现代博弈论就与中国人民对于关羽的造神运动建立起了联系。但是,中国文化中历来没有类似于西方基督教那样的有神宗教。那么,在这样一个缺乏宗教约束的文化里,是什么样的机制在规范人的呢?可能有人会说是儒家学说,但是,儒家学说既缺乏像有神宗教那样的对于背叛者的震撼威慑机制 (它基本上是一种自律的学说),又基本上只适用于官僚圈子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实际影响不大。

  于是,在这个缺乏有神论宗教约束的民族文化里,能够按照最优博弈策略“一报还一报”行事的关羽关云长就自然成为民间的规范。通过把关羽树立为神的方式,中国人(特别是民间)就希望由此规范人们的行为,希望大家都按照“一报还一报”的最优策略方式进行交往,以期获得最优的博弈结果。

  关羽成为神的缘由此破解。他成为民间游戏的图腾,成为中国民间行为的规范,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标准符号,皆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