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 泉》——读歌拉布勒尼翁《诗词里的人生》 - LJ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01:48

《泪 泉》——读歌拉布勒尼翁《诗词里的人生》

默认分类 2010-06-06 09:26:06 阅读6 评论1 字号:大中

                    lj

 

      ……是泪水吗?

      是的。

      为什么流泪呢?

      是为了诗中那个昏灯暗盏下、灰头土脸写家书的孩子?

      还是为了山坡上,那个衣衫单薄、闻鸡起舞的异乡青年?

      是他们。他们都曾在心中发誓“挥将碧血洒神州。”(《七律 晨练》)

      而这承诺要用漫长的人生兑现。

      繁重危险的劳作,枯燥艰苦的生活,都没能动摇他们的决心。

      “……心远大,志岹峣,雏鹰展翅振羽毛。少年不畏艰难事,踏碎冰川千万条!”(《鹧鸪天二首 无题》)那是怎样的一段激情。你我都不会忘记。

       先已有三年同舟共济的手足,做深情一别。形只影单的他,虽如有所失,却依旧是“……堪底事,忍凄凉!男儿一副凌云志,自信前程不可量。”(《鹧鸪天 无题》)

       星回斗转,陌路迢迢。日复一日,不曾有丝毫的改变。“……激情烈烈连天海,正气堂堂贯碧霄。”(《鹧鸪天二首 无题》)铿锵的誓言还在耳畔回响。

      再之后“……塞外亲人频问候,几番故地梦中游……”(《七绝 寄方业》)屈指算来,漂泊已近七载。人的一生有几个七载?

       困苦阻挡不了青春的澎湃:爱情降临。

       一无所有的他,与心仪的姑娘“……一杯佳酿,几步棋局……北宁园里风光好,细数神仙多少条!”(《鹧鸪天 天津》)此刻当属最心旷神怡之时。

       一米阳光何其短!接着是现实的严酷。远在他乡,寄人篱下,蜗居蓬茅。妻已临产。无亲无故、无权无钱,几乎走入绝路!迫于生计,离别在即。“……长笛三声多少话,泪水双飞无限情。”怎奈呀!“……人是婵娟苏世立,影似孤鸿缥缈行,悠悠相送迎。”(《破阵子 静夜思》)

       昏昏然30已过,不算年轻。妻儿长别,团聚无期。前途渺茫,报国无门。夜读宋词,掩卷悲叹:“……赤子有心输碧血,健儿无意攀高位。快醒来填我满江红,声声碎!”(《满江红 夜读<宋词选>》)

       真真的离别苦:“梦魂昨夜故乡驰。左牵儿,右携妻,谁道秋风总是遣人离?轻唤一声肠一断,惊起望,泪如丝。”(《江城子 记梦》) 

       更有亲朋不堪艰辛而早亡,如雪上加霜。

       终于是:“……风烈烈,雪皑皑,遥岑披絮帽,近水冻难开。春寒料峭催肠断,伫望云天人未来。”(《江南春 依寇准自度曲》)

       10年前那个热切的寄书长空人字雁的孩子,如今泪作雨。

       生活不相信眼泪。太多的痛苦、太多的困惑。我们学会了坚忍,我们的心变成了石头。惟有变成石头,才能把万事淡。“……黄河九曲到汪洋,化作沉吟低唱。”(《西江月 往事》)

       然而人终非草木。离别苦未尽,挚友又突遭横祸,命断天涯!转瞬生死两茫茫。叹无常!此时的他“……泪落长川心似铁,愤掀东海恨拔山。”(《七律二首 蔡大龙挽诗》)

       果真是:“……看而今,故土灯明灭。大梦觉,也心裂!”(《贺新凉 秋吟》)……至此为一嚎啕!

       是泪水吗?

       是的,泪如泉涌。从石头间流出,那可是泪之泉。

       为什么?

       为你、为我、为他。为有相同经历的一代人。为他们40年的蹉跎岁月。为承载着那些岁月的那片土地。还为了那片土地上千千万万更微卑的生命……不该吗?

       他不是英雄。他选择了眼泪。通过平平仄仄的诗韵,流趟出这份昂贵的感情。

       如今的他和你、我一样,平静的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一样的工作、休闲,一样的照顾着家人。恐怕只有夜阑人静,回眸往事,到底心意难平:几百万人的一场大戏接近落幕,而依然蓬勃激越的生命却何其不甘!

       但只见“……血泪斑斑长梦里,醒后周身清彻。称道是,冰晶玉洁。我叹人生真短暂,但流星闪烁歌飞越。情烈烈,可消歇? 莽原绿野悲声咽。问苍天,古今青史,几曾澄澈?……只手拨开灯一盏,正前程远大晴空阔。拔剑舞,解心结!”(《贺新郎 和飘摇兮<贺新郎 雪>》)

       感谢诗人用美好的诗文记录下的这一切——《诗词里的人生》。

     “ ……我爱你永无止息的絮语,我爱你充满诗情的泪水……”(《巴赫奇萨赖的泪泉》——普希金)

                                                                                                                                                  2010年 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