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情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57:14
外圆内方的黄炎培
从“拒绝做官”到做“人民的官”
蒋介石不顾民众的反对,终于在1946年6月挑起了全面内战。黄炎培大失所望。到此,他基本上认识了蒋介石的本质。他担心中共是否能打赢这种战争。在同周恩来交谈中他问周恩来:“中共的实际力量如何?准备了没有?”周恩来不仅坦诚相告,而且充满了自信。黄炎培当天回到家在日记中记载道:他和周恩来“彼此获得深切之了解”。
蒋介石逆潮流而动,进而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他不仅没有在他估计的时间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反而损兵折将。他又在政治上耍花招,召开伪国大,企图把黄炎培等社会名流请进政府,封以高官,以装饰门面。黄炎培不为所动,自己不到伪政府任职,而且表示不承认由蒋介石操纵的“国民大会”。1947年7月10日,国民党政府下达总动员令。黄炎培对蒋介石更加绝望。他在《从此》一文中写道:此中华民国正式陷入极不幸的状态;从此我们一片痴情所发出的和平统一的热望,也就陷于绝望了。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再度要求和平之实现。
6月11日,黄炎培参加由毛泽东主持的新政协第一次筹备会议。能同中共领导人一起商计建国大业,他内心里洋溢着一番喜悦,一番兴奋,一番自豪。这同他当年参加旧政协时的心情特别不一样了,当年黄炎培参加由蒋介石操纵的旧政协,他们这些民主人士只是一种摆设,虽然他也曾期望通过政协实现国内和平,但这只是一种幻想,而且在政协会议期间,他的家就被抄。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中共领导人是真心实意地尊重他。1948年5月,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召开新政协时,周恩来就代表中共中央同民主人士商量,得到民主人士的广泛赞同。为了黄炎培等民主人士安全到达北平,中共在各地的地下组织想尽了办法。
黄炎培能不为中共的真心实意感动吗!后来他从上海给毛泽东等人写信表达了这层意思。他在信中写道:“弟住北平三个月,窥见诸位诚心诚意,努力求是求进,的确使我五体投地。”
1949年9月21日,黄炎培出席了第一届政协会议。他代表民主建国会作热情洋溢的书面发言。他说:我们兴奋了,我们这一群人,今天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要从地球几万万年一部大历史上边,写出一篇意义最伟大最光荣的记录,它的题目,就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
我们要在这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间,在东半个地球大陆上边,建造起一所新的大厦。这一所新大厦,已提名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所新的大厦,是钢骨水泥的许多柱子撑起来的。这些柱子是什么?第一是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这些单位就是一根一根柱子。这钢骨水泥是什么?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所新大厦的基础是什么?说理论基础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所新的大厦最高的顶尖上边,飘扬着一面大旗,大旗上写的是什么?是新民主主义。……这所新的大厦的环境,多么美丽!多么伟大!有很高的高山,很多的大水,统统趋向着一个很大的大洋,就是太平洋。太平洋应该是太平的。可是一群小的强盗,想倚靠大的海盗,来兴风作浪,并且强盗自己先闹起来了。只有沿太平洋的各国人民自己觉悟起来,才能保障太平洋的太平。
这所新的大厦,有五个大门,每个门上两个大字,让我读起来: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
……
黄炎培的这篇讲话,情真意切,说出了他多年来想说的心里话,是他的思想的大总结,是他感情的大流露,是他认识上的大升华。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黄炎培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并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
黄炎培曾经以拒绝做官而闻名于世。辛亥革命后,他曾经出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目睹官场的腐败,他下决心不再为官。当袁世凯要他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时,黄炎培拒绝了。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要封他为部长,黄炎培又拒绝了,为此还得罪了蒋介石。1947年蒋介石一手操纵的国民大会在南京举行,蒋介石再次伸出橄榄枝,黄炎培不为利所动,不为势所屈。
黄炎培权欲淡泊,一生拒绝做官。这是许多人根据他的所作所为得出来的结论。当人们在报纸上看到对黄炎培的任命,都感到不好理解,甚至包括他的儿女。黄炎培也知道有人对他70高龄做官不能理解。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以往坚拒做官是不愿入污泥,今天是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的工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啊!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他还专门发表了《为参加行政工作一封公开信》,他在信中说:
我自从参加人民政协,就参加中央人民政府,接受了政务院工作。35年来给我官不做的我,现在怎么做起来呢?这点愿向诸位说明一下: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是啊,黄炎培过去拒绝做官,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政府不但不是人民政府,而是与人民为敌的政府。黄炎培不愿与人民为敌,因此,拒绝做这样的政府的官。今天的政府的的确确是代表人民的意志,黄炎培是人民中的一员,他有责任代表人民行使职权,他有能力把人民交给他的事做好,这同过去的官完全不同。
他提出入党申请,中共中央出于深层次的考虑,没有接受他的请求。
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时,黄炎培已经是71岁高龄了。1951年他带队到苏南调查土地问题。他对土地问题情有独钟。年轻时从事职业教育,有许多工作同农村、同土地不可分割。他创办的徐公桥、黄墟镇等试验区更是对解决土地问题的思考和尝试。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农村的土地改革如火如荼。各方面的消息传到黄炎培的耳中,使他如坠雾中,所以他向毛泽东请教,并请求到苏南一带实地考察土地问题。
1951年初春,黄炎培带队来到苏南,他和他的队员们要同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苏南的半个月里,他访问老农,了解实情,对土地改革有了新的认识,他相信通过土地改革,一定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回到北京后,他整理出《江苏视察报告》,送给毛泽东,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从我个人说来,归时的心情比去时是增加些乐观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仇视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美国纠集其他国家发动了侵朝战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扑向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要不要出兵支援朝鲜人民,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难作的决策。他召集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共同讨论出兵朝鲜的问题,黄炎培应邀参加。黄炎培曾经考察过美国,对美国这个战争暴发户有所了解,他认为,中国历尽磨难,从近代到现代,烽火连年不断,抗战和内战,耗尽了中国的国力,元气尚未恢复;同时,人们反对美国侵略朝鲜、进而侵华的意识远不及当年反抗日本侵华强烈和突出;加之大陆蒋匪残余还在破坏,形势对我不利。所以,他主张和平,争取人心,养颐国力,以屈求伸。这不仅是黄炎培个人的看法,还代表一批民主党派的意见。而且这些意见不无道理。
但是,黄炎培听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分析,觉得中共领导人的分析是正确的,因此,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支持出兵抗美援朝,而且还提出将入朝参战部队由原来的支援军改为志愿军。毛泽东等认为这个建议好,即从善如流,如此才有了后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称号。
为了支援抗美援朝,黄炎培竭尽所能,他一无资产,二无商号,但他是名副其实的工商界的领袖人物。他动员工商界增产节约,积极捐献,用实际行动支援志愿军。
经过3年的苦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协同朝鲜人民军战胜了美国侵略者及其走狗,经受了这场血与火的考验。为此,黄炎培对人民的力量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事实的教育,自己的反思,使黄炎培对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不仅希望自己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而且还希望成为中国共产党队伍中的一员。经过认真思考后,他提笔给毛泽东写下入党申请书。他写道:
主席,作为您领导下的干部,同时又是您领导下的老年学生———确还没有资格做党员,但已经接受了一些,并且正在继续着党的教育———他的思想上起了基本性变化,应当向您坦白地陈述,深信您乐为指正他的错误。
提出入党申请,对于黄炎培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共中央出于深层次的考虑,没有接受他的请求,但作为真正的朋友,中共中央和中共高层领导,对黄炎培更加尊重。
1952年底,刚刚病愈的黄炎培根据医生的建议,到杭州疗养。返回北京时,黄炎培偕夫人到南京看望陈毅。陈毅算是黄炎培的老相识,解放初期,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据说,还是黄炎培鼎力推荐。陈毅为人豪爽,是军中著名的儒将。他的诗脍炙人口,黄炎培早就有所闻。
黄炎培到了陈毅住处,陈毅以茅台酒相待。席间,两人频频举杯,款款叙谈。当谈到诗作时,两位诗坛巨匠更加兴奋。陈毅叫勤务兵取来文房四宝,即席写下:
金陵重逢饮茅台,万里长征洗脚来。
深谢诗章传韵事,雪压江南饮一杯。
金陵重逢饮茅台,为有嘉宾冒雪来。
服务人民数十载,共祝胜利饮一杯。
黄炎培一边喝彩,一边接过陈毅递来的狼毫,顺着陈毅的韵,在宣纸上和诗一首。他写道:
万人血泪雨花台,沧海桑田客去来。
消灭江山龙虎气,为人服务共一杯。
两人唱和,好不惬意。坐在一边的黄炎培夫人也非常高兴,她感叹:酒逢知己千杯少。
黄炎培作为著名民主人士,他有他的信仰。新中国成立后,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认真读毛泽东的著作。前面提到的他向毛泽东提出入党申请,就是他学习的结果。他在1953年写成长诗《马克思颂》,全面反映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他在诗中写道:“让千千万万人,千千万万家,信仰他,纪念他,敬礼他,人人心里头,家家壁上头,一人,黑脸,美髯。”他写信给毛泽东,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体会,毛泽东回信说:“先生读马列著作,可为祝贺。”得到毛泽东的肯定,黄炎培更加高兴。
为何是上海滩上几十年的不倒翁,他坦言:秘诀是世故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随后开展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黄炎培利用同工商界的特殊关系,积极引导工商界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黄炎培首先带头学习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根据调查和他自己的认识,黄炎培提出了用“无痛分娩法”来实现和平改造。毛泽东在给黄炎培的回信中指出:“无痛分娩法”一词最好不写在印刷品上,因实际上那些不甚觉悟的人们总觉得有些痛苦的。支票开得多了可能引起幻想,而不去加重教育和学习,不去提高政治觉悟,结果痛苦的人就会对我们不满。
接到毛泽东的回信,黄炎培认真思考,觉得毛泽东所言很有道理,因此,他便放弃了个人想法,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开展工作。一些担心中共不能兑现政策的人找黄炎培诉说,他从历史到现实,入情入理地做大家的工作。当他把自己的认识坦诚地说出来后,听者心悦诚服,觉得心中有了底,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能够如此坦诚,比起旧社会那些达官贵人,真乃天壤之别。这样的政府,是应该信赖的。
1954年3月1日,黄炎培应邀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发表题为《工商界朋友们,大家在总路线光辉照耀下,更加紧密地跟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毛主席走》的演讲,他在演讲中阐述了建国以来的各项建设成就,工商界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应做好的准备工作,以及拥护政府发行公债。他的这次演讲给工商界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在这一年召开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黄炎培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于1956年9月列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在他担任国家领导人期间,他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共领导人接触很多,也经常通信。他给毛泽东的信就有百多封。毛泽东也非常重视黄炎培的来信,几乎是来信必复。来往的信件中,都是对国家大事的商量,充分体现了他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黄炎培在主持轻工业部工作的同时,继续做好民建的工作。1955年4月,他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主任委员。
职业教育是黄炎培一生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提出职教社的方针是“继续存在,发挥作用”。1957年职教社举行建社40周年的纪念活动,周恩来应邀参加纪念大会。这次会议认真总结了职教社40年的历程和经验教训。为了反思职教社所走过的40年的路程,黄炎培写了八首诗,并写成条幅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完条幅,称赞:“任老是诗好、字好、思想好!”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1959年。从这一年的12月到次年的2月,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同时在北京举行。人们称这次会议为神仙会。
开成神仙会,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要开好这次神仙会谈何容易。原因是1957年开展的反右斗争出现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民建中央委员154人中就有28人被划成右派,民建会员24156人中被定为右派的有3147人。人们心有余悸,神仙会噤若寒蝉,不敢讲话。
黄炎培作为会议的主持人之一,同其他同志商量如何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把会开好。他在预备会上作了满腔热情、富有鼓动性的长篇讲话,为打破会议的沉闷气氛起了好的作用。预备会后,他又构思了一幅反映他的心迹的长联,长联写道:
只是认清国际国内当前有利形势,接受现场大教育,谁不弃暗投明,改变立场,摆脱和资产阶级千丝万缕旧关系。
一经看到成千上万各地劳动人民,创造光辉新世纪,你会欢天喜地,决心改造,建立对共产主义忠肝赤胆真感情。
通过黄炎培等人做工作,与会者终于打消了顾虑,畅所欲言,真正开成了神仙会。这次会议,黄炎培继续当选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他希望民主建国会同仁和其他民主人士一心一意奔社会主义。
1958年黄炎培开始写作《八十年来》。
在谈到他为什么要写这部著作时,他在自序中说:“我响应党的号召,本我所见所闻和所行动,秉我是是非非的直笔,陆续写成《八十年来》,看看今天,想想昨天,大家知所努力。我个人呢,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一分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以‘天天向上’自勉,这样学习到老,改造到老”。全书到1964年9月最后完稿,这个时候黄炎培已是86岁高龄了。尽管这本书受当时的政治气候的影响,难免有不足之处,但这是黄炎培一生经验的总结。
1957年后,中国的政治气候开始不正常。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错误使许多人蒙受不白之冤,黄炎培却幸免于难。原因一则是因为他是中共中央保护的对象,二则是他奉行“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有人问黄炎培,为什么是上海滩上几十年的不倒翁?他坦诚相告:秘诀就是世故。他一生中,既同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情投意合,又同袁世凯、蒋介石、孙科、张群、杜月笙周旋自如。既同孙中山、廖仲恺、冯玉祥过从甚密,还同张謇、康有为、蔡元培、陶行知等私交弥笃。粗看是黄炎培八面玲珑,细想则是外圆内方哲学。
正是这样,他才成就事业。
正是这样,他才几次遇险,几次化险为夷。
正是这样,他才躲过一场场灾难。
正是这样,他的一生才跌宕起伏,多姿多彩。
1965年12月21日,黄炎培在北京逝世。在公祭大会上,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等送了挽联。朱德、周恩来、陈毅、邓小平、彭真、郭沫若等参加公祭。
黄炎培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来源:解放日报   摘自:《开国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