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的恒定 读后感 在线阅读 作者:王利芬 价格 大拿网图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5:38
: 生命的馈赠(代后记) 这是我的博士论文。 凌晨我写完本书的结语之后,收音机播送了一段音乐—— 《出埃及记》,在先人奔走于漫漫黄沙吹打的艰难行进中,我伏在 桌上哭了。 并没有辛酸,没有悲哀,更没有委屈。 只是缘于心中静默的感动。 为我刚刚结束的这本书中所凝聚的而感动。 无论是写作论文还是修改成书的过程,我都感到写作对于我 有着非此不可的意义。这种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我通过漫长的思索 发现了中国20世纪文学的结构要素和逻辑层面,甚至也不仅仅 在于通过写作清理了自己的思想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框架,事实 上,这种意义更在于我通过自身知识范型的转换和世事家园的感 悟所领悟的生命的奥秘和对中国20世纪思想史相并得的文学思 想史延伸的艰难的反省。于是,学术在我成了生命的展开方式和 文学思想史的追问方式。 在写作中,我不断强烈地感悟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 含义。在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切片式的结构分析中,我以为 我摸到了古老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脉搏。我为自己的发现 而激动,同时又为这发现之后难以找到尽可能深刻揭示的路径而 苦恼。无论如何,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将我的思考结果置于我的 读者面前,并期待真正的对话式的读解。 在我写作的劳累和困顿中,在窗外北大南墙打开之后建筑工 地不分昼夜的轰鸣中,我心中一次次升起了对在这样一个喧嚣而 吵闹的年代里终年苦苦治学的学者们的由衷敬意,是他们仍然用 自己无法丢弃的责任感执著地支撑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脊梁。 在写作思路阻塞和师长们的指导中,理性思维的魅力和我自 身所表现出的欠缺使我一次次领悟到人类有两座巍峨的山峰,一 座是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等伟大的哲学家营造的理性之山,一座 是柴可夫斯基、贝多芬、格里格、鲍罗丁等艺术家建造的感性之 山。尽管在写作过程中哲学和音乐一直是我灵感和韧性的来源, 但在我写完结语之后,我透彻地感到我永远只能在山脚下仰望那 两座山顶的皑皑白雪。 作为博士论文,本书的写作一直得到我的导师谢冕教授的悉 心指导。先生为人为文给予我巨大的影响并使我感到真正的学者 人格风范。 本书在提交论文答辩中,得到王蒙先生、乐黛云教授、杜国 清教授、林非教授、顾骧研究员、王岳川教授、陈骏涛研究员、 贺兴安研究员、张韧研究员等学者的真诚指导和帮助,并以很高 的学术评价而全票通过。在这部书出版之际,我谨对各位先生的 鼓励和帮助表示诚挚的谢意。 对上述我所提到的这些人我不想说出那个平常的谢字,我觉 得这个社交礼仪上的用语远远无法表达我心中的感动。 我所感动的不在于给我帮助的本身。是从这些无私的帮助中 我一次次体会到了人间真诚的可贵和生活的美好。 是这些真诚和美好支撑着我完成了这篇凝聚了众多人智慧和 辛劳的小文。 在给论文划上句号的那一刹那,我一点也没有感到预想的轻 松。因为我觉得师长们的拳拳之心和朋友们的鼓励已化作一种物 质性的东西沉淀于体内,而我真真切切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在这 个意义上,上述那些帮助已超越它自身的价值。我相信,即使我 今后的生活中弥漫着凄风苦雨,它们也是我生活中的缕缕阳光。 是美好创造了新的美好。 与论文写作过程中感悟相比,论文本身带给我的一切显得那 样的轻飘。 生命原本是从翠绿到枯黄的过程,如果不是,谁又能否认生 命的尽头是坟墓? 在此,我想起远在异地的父母,是他们给予了我一个易感的 生命,并且含辛茹苦地把我抚养大,使我能在生命的成熟中体验 人生中如此繁复而美好的感受。 每当夜深人静,在一串串乐句涌上心头的激动里,回首我近 三十年来的生命历程,心中常常涌起一股对所有曾经给过我帮助 的师长和朋友们浓浓的感激之情。我想,这就是我心中的净土, 它使我的生命意义已远远超越为自己活着这个窄小的区间。也正 是它,在我无数次艰难的时刻给我体内注人了新的能源,使我总 是义无反顾地朝前走着。 生命馈赠给我的,我将以十倍的热情去回报。 1994年5月20日凌晨3点30分 于北京大学25楼33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