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年中国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6:22
1900年,因维新变法失败而出走日本的梁启超奋而“弃哀时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在随后的岁月里,中国经历了立宪与革命、启蒙与救亡的纷扰波折,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有了一个独立而统一的政治体系,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此后又经历了艰难和波折,方使广泛的社会改造和经济改革越走越光明。
本期专题为我们凤凰网读书频道与《三联生活周刊》合作。我们所选择的20个文本,虽为百年中国人思想光辉之沧海一粟,但仍可大致展现出茫茫历史洪流下个人对于国家、时代、真理的方方面面的思考。
【阅读凤凰网读书频道更多专题


核心提示  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定义与孙中山组建同盟会的排满革命主张存在差别。梁启超在《新民丛刊》着力介绍西方学说,反对革命运动;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号召暴力革命,反对改良和立宪,提出了“三民主义”。这是个令每个人都暗自思忖的问题:在这张一切都未知的中国图纸上,到底将会画上何样的图景?
少年中国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1900
1900年,是旧世纪的终结、新世纪的开始。天朝即倒,却挣扎着最后岁月,破败不堪的残局下,也孕育着新的希望。仿佛应照着这幅历史画面,《少年中国说》以慷慨昂扬的姿态,宣告着与“老大帝国”的决裂,呼唤着“少年中国”的兴起。 【采访梁启超之子】 【阅读梁启超原文】
清政府:《钦定宪法大纲》,1908
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正式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1月,病榻上的慈禧太后颁布了此生的最后一道重要谕旨,严令“逐年应行筹备事宜,均属立宪国应有之要政,必须秉公认真次第推行。”反映了当时朝廷的决心和态度。这道上谕被视为慈禧最后的政治遗嘱。 【张鸣谈预备立宪】 【阅读原文】
建国方略

孙中山:《建国方略》,1919
“(孙中山)带了一幅约6英尺见方的庞大地图,把它摊在地板上……他不因地图上的种种阻隔而气馁,只是握着画笔,在地图上尽可能地用铁路线填满各个省区和属地……他竟然天真地认为,画了这些线路,国际资本家就会提供足够的资本,在5至10年内把这项如此浩大的工程全部建成!” 【专家谈孙中山】【阅读孙中山原文】
胡适:“问题与主义”,1919
胡适写《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一些主义》时,他知道当时中国老百姓过的是什么生活。他明白哪些问题才是真的,至于什么主义,都在其次。 【谢泳谈胡适】【阅读胡适原文】
时代的声音  
 
“生二十世纪难,知种界难,新学发见难,直人心奋厉时难。前世圣哲,或不遇时,今我国民,幸睹精色。哀哀汉种,系此刹那,谁无父母,谁无心肝,何其夭阏之不遗余力,幸同种之为奴隶以必信其言之中也!”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若有人问: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我们便大声答道:‘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陈独秀《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
 



核心提示  日本入侵是中国近现代最深重、最危险的灾难,伴随此过程,中国的民族自觉也被迫追认而成。“中国不能亡”,每个人心里都响着这样的声音,只是着眼的角度不同——有人奔走呼号,力图从政治、军事上“救亡”,也有人则从文化的角度,哀悼那个几乎已是回天乏术的传统中国。
不再沉默

鲁迅:《呐喊》,1922
《呐喊》结集时,鲁迅居北京正好10年。这10年,鲁迅从沉默走入呐喊,和1915~1922年在中国轰轰烈烈展开的文学革命、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在时间上几近叠合。 【鲁迅博物馆馆长专访】 【阅读鲁迅原文】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1927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前途,陈寅恪也是看得十分清楚。整个20世纪,中国已经有大量的传统文化现象衰败失落,甚至完全销沉歇绝。其中有许多是陈寅恪所极爱而深惜的,这也就是他所以被目为“文化遗民”的原因。 【李慎之论陈寅恪】 【阅读陈寅恪原文】
风雨飘摇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1933
梁漱溟敏锐地看到,传统文化是与乡村生活的那种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学习西方的城市化便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毁灭。从这一角度看,他有一种反都市,反现代文明的思想,可以说,梁漱溟在中西文化交接之处,提供了一个反思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维度。【陈壁生谈梁漱溟】【阅读梁漱溟原文】
田汉、聂耳:《义勇军进行曲》,1935
《义勇军进行曲》应和了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成为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人最激愤的呐喊。1935年12月9日,北平高校上千名爱国学生举行抗日救国请愿游行。严冬时节,游行的学生队伍高唱起《义勇军进行曲》,冲破军警重重阻挡,浩浩荡荡前行。 【采访田汉之子】【阅读田汉原词】
时代的声音  
 
“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蔽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孔子曾回答一个门人对于死的问题这样说:‘未知生——焉知死?’他在这几句话中,表现其对于人生和知识问题的庸常的、非抽象的、切实的态度,这种态度构成我们全国的生活与思想的特性。”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核心提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完成了中国再造和现代中国梦的第一步。一切百废待兴,中国人开始了各种探索。
建国大业

毛泽东:《答中外记者团》,1944
“中国是有缺点,而且是很大的缺点,这种缺点,一言以蔽之,就是缺乏民主。中国人民非常需要民主,因为只有民主,抗战才有力量,中国内部关系与对外关系,才能走上轨道,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才能建设一个好的国家,亦只有民主才能使中国在战后继续团结。” 【李普撰文】 【阅读毛泽东原文】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49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词中说,“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是对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回应,是一个民族积聚已久的心声。 【专家谈新中国的诞生】 【阅读原文】
百花齐放

梁思成、陈占祥:《梁陈方案》,1950
“梁陈方案”的规划思想是在总结西方城市建设的历史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旧城之上建新城,古都风貌就要被破坏。【采访陈占祥之女】【阅读“梁陈方案”原文】
胡风:“三十万言书”,1955
以今天人们的政治视野和思想境界来看,即使胡风的文艺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也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这也是他的权利。 【邵燕祥谈胡风】【阅读胡风原文】
捍卫真理

遇罗克:《出身论》,1967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儿反动儿混蛋”这句荒谬的话在特殊年代里被奉为真理,并成为鉴定每个社会成员的准则,指出荒唐的遇罗克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天看来,他所捍卫的不过是最基本的常识。【遇罗文谈兄长】【阅读遇罗克原文】
顾准:《顾准文集》,1973
顾准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市场经济,这一点已经无用争议。容易忽视的是,他也是第一个提出市场经济必须要有上层建筑相配套的人。 【朱学勤谈顾准】【阅读顾准原文】
时代的声音  
 
“我国地少人多,全国六亿四千万人口,每人平均分不到三亩地。虽有人说我国有十五亿亩荒地,但这些荒地有的是石山,有的是没有水源的,有的是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借以为生的草原地,根本不能开垦的……故就粮食而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马寅初《新人口论》
“一个人的作用,对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雷锋日记》
 



核心提示  一段歧路过后,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向何处去?改革之门洞开,希望之光再燃。无论多少风雨,只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民族自强的道路上,中国绝不停步。
实事求是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1975
我们要在一九七五年完成和超额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这样就可以为在一九八零年以前实现上述的第一步设想打下更牢固的基础。从国内国际的形势看,今后的十年,是实现上述两步设想的关键的十年。 【总理的终生夙愿】 【阅读原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 【事件回放】 【阅读原文】
思想启蒙

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1983
这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全国观众的反应以及它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纪录片本身传达出的信息。 【第一部以“真切”为标准的纪录片】 【详细】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1986
进入80年代中期,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近代思想史》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开始风行,尤其是后者,让一个时代的青年开始贴着地面飞行。它与80年代后期知识界的总体思想走在一起,渐渐对准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个严峻的时代课题。 【反思李泽厚】 【原书摘录】
中国经验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他警告说,“谁就会被打倒。”“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清楚地给1990年开始中国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争论予以“终结”,它成为一系列南巡讲话的开篇,也是所有讲话的核心所在。 【邓小平的“举重若轻”】 【“南巡讲话”原文】
温铁军:<中国经验与比较优势>,2001
无论朝代怎样更迭、政党如何演变,中国终于成为所有人口过亿的第三世界“原住民国家”之中唯一短期、全面地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 【破解三农难题的温铁军】【详细】
时代的声音  
 
“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为何你总笑个没够,为何我总要追求?难道在你面前我永远,是一无所有。”
 
——崔健《一无所有》
“要相信香港的中国人能治理好香港,不相信中国人有能力管好香港,这是老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思想状态。”“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中国人的智力不比外国人差,中国人不是低能的,不要总以为只有外国人才干得好。”
 
——邓小平
 



从百年前开始的对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再造,伴随着每一代人对一个新的国家的梦想和对中华文明的自省。展开贯穿其中的历史文本,中西古今的种种思想资源和复杂的情感体验在其间“错综交织、融会冲突”着,却也向我们显示出一种超越个人的历史境况和社会选择的推动力。中国,在历史中终将复兴。
(本期专题部分图片和文字内容由《三联生活周刊》提供)【点击阅读凤凰网读书频道其它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