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问题面面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17:11
“农民工”问题面面观
林永蔚
近几年来,我区党委、政府重视“三农”问题的综合解决,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的专项工作放在了相当重要的议事日程之中。我区边远山乡的石龙镇,就在区委区府的大力支持下,把劳务输出当做了大事来抓。“石龙民工”已具规模,这件事通过重庆市乃至全国性的媒体传播,闻名遐迩,其积极效应已初见端倪。“三农”问题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历史任务中的关键一环,而认真研究农民工问题,以强化管理,完善服务为着力点,推进劳务经济的正常发展,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农民工”问题对我区实现“工业兴区、农业稳区、三产活区、科教兴区”十六字发展战略息息相关,也涉及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实现巴南的崛起,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创新机制,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把“农民工”问题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统筹解决,把“农民工”问题放到确保长治久安的社会进步的大政方针中去统筹解决,让“农民工”这个群体充分发挥其在新时代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一、认真思考,从马克思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高度上来正确认识“农民工”这个特殊社会群体。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农民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下,从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里走出来,进城务工经商,由此使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的过程就是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工业化建设,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蔚为壮观的“农民工”队伍,是我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也对工业代和城镇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高达全国总人口的56%。这就是说,今后有一支逐年壮大的“农民”队伍涌进城市,他们将最终汇入城市社会的主流,以其自身的变化,拉动经济社会的全面改观。对于这一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各个方面的工作中都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农民工”这支尚处于流动状态的劳动大军,是城市进步的同行者,是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的最活跃、最积极、最富潜力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利益是城市利益体系的一部分,他们的生存状态与我国“三个文明”建设的进展息息相关。
农民们走出田野,来到城镇,在“逐浪掏金”中改变着自身。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无论是社会心理或是政治文化都会产生质的飞跃。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马克思说:“物质生活与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政治文化这个观念形态,在“农民工”身上,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向着一定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发展将以各种形式表现于“农民工”的行为举止之中。“农民工”社会心理的变化是政治文化嬗变的基础,而由此引来的政治文化的嬗变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尤其显得举足轻重。
农民流动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是多元的。国内有权威学者认为,这种影响在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下,主要形成三个方面截然不同的“农民工”政治亚文化,这三个方面就是“公民文化的生长、臣民文化的复制和暴民文化的赘生”。  公民文化的生长有利于社会进步。它意味着农民在流动中政治知识扩展,政治参与意识和效能感增强,落后农民意识在城市务工中逐步被现代政治文化意识所取代,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生存环境所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最终目的。至于“臣民文化的复制”则应该说是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向前流淌中的旋涡。“农民工”虽说在流动中实现了地域和职业的变动,但其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底层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即是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水平流动并未相应带来政治文化的提升,臣民文化是反现代的一种落后意识形态的反映,它的存在和复制,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
流动无序的作为劳动力的群体,若引导失策,就有可能成为“暴民文化”赘生的载体,这是我们必须高度警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外历史上,“流民”不仅是社会震荡的产物,而且也曾经是社会动荡不安的助推器。一旦“流民”成为动乱和罪恶的渊薮,“流民”就会向“暴民”衍化。毛泽东说过,流民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当今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贫富两极分化突出,社会矛盾呈多元化加剧。我们若不充分认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存在,立足于对其人性化的服务和管理,强化教育和疏导,那吗,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仍可在眼下的“民工潮”中重现,这绝非危害耸听,事实上,在许许多多刑事犯罪案例中都可看到,一些地方流动无序的人群中赘生的可称之为“暴民文化”的反社会心态已有所表现。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加强综合治理,减弱或截断这个方面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潜流,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一个核心内容,也只有这样,“农民工”才能消除负面影响,健康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巨大推进力。
二、日臻健全的我区“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正在人性化施政的轨道上全面推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架,给我区“大农村,小城镇”的经济社会现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环节,也是走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途径。我区党政领导一班人十分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巴南石龙农民付方群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群龙劳务服务有限公司”,这个组织对2218名农村富余劳力进行了技术培训,相继在黑龙江、新疆、甘肃等地承包了工程业务。2004年春,占有十一个车厢的LO230次民工专列,在菜园坝火车站披红挂绿,整装待发。市区党政领导纷纷前往车站送行,由此开启了我市政府主办组织民工外出务工的先河。
“以人为本,关注弱势”。温家宝总理亲自为民工追收工资欠款,充分体现了本届政府施政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我区高度重视拖欠民工工资的问题,在区委区府主要领导的具体参与下,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了清欠工作,并建立健全了防范拖欠的长效机制。今年元旦,有关方面偿付“农民工”工资2394万元。鉴于还有1915万元工资拖欠没有到位,区委紧急动员相关部门统筹安排,终于在春节前将基础建设范畴内的民工工资拖欠款全部付清,为千百户农民工的家庭送去了节日温馨祥和的喜庆之气。
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一日千里,这对农民工的文化技术要求也一天天提高。我区工商,劳动部门按照民营公助的路子,对农民工进行了有一定规模的务工前培训,这卓有成效地为农民工走进城市增添了生存的活力。
今年春节前,团市委举办的“把祝福带回家”——向全市外出务工青年大拜年活动在我区人民广场举行。我区主要党政领导都参加了这次活动,并送去了10万份春联,10万份平安福匾和一万余册科技图书。地方党政领导和民工融融一堂,嘘寒问暖,畅舒胸臆,共话盛世,这无疑是对外出民工最大的精神鼓舞。活动中热烈而愉快的气氛,传送着党和政府对外出农民工的无限关怀,许多在场的青年民工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达出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和拥戴之情。
“农民工”外出务工是项双赢的举措,这不仅推进了城市建设,也拉动了乡村发展。巴南石龙镇迄今累计有序输出民工40927人,劳务收入总额达3.29亿。这笔巨资带回山区后,对山区建设带来了令人惊喜的促进。资金的融入不仅拉动了地方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对山区变化质的飞跃奠定了量的基础。近期,石龙民工“回乡创业园”工程启动,预计占地800亩的小城镇式的创业园,展示了穷乡僻岭实现全面小康的美好前景。“农民工”这一特定历史期中的群体,正秉承着中国农民勤劳淳朴,艰苦创业的传统美德,融入我区经济社会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洪流,并将在其中展示出巨大的积极作用。
三、转变观念,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管理和服务的力度
我区“农民工”开发和管理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我们却不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这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任重而道远,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努力,去创建一个高能高效的有利于“农民工”群体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在实践中,我区“农民工”的有序输出还没有形成规模全面铺开。许多乡镇由于种种原因对劳务输出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或者仅只停留在形式的表层,没有深入细致地去组织和引导“农民工”向着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一些基层党政领导甚至没有把为“农民工”助势增威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石龙民工”亮出的品牌还没有明显地对其它地方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怎么样总结经验,强化“农民工”问题的理论研究;怎么样利用典型的力量,创造有利于农民外出务工的良好舆论环境;怎么样进一步去清理相关部门过去制定的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怎么样积极有序地去鼓励、引导、支持广大农民外出务工,仍然是我们当前地方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世纪以来,在我区党政强有力的行政导向和驱动下,地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正以迅猛之势向前推进。这样一来,劳务输出不仅会面向区外(省外),本地城镇和企业怎样接纳农民工、怎样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务工环境也将成为社会统筹的必需。
我区现有二十余个集镇。这些集镇,特别是中心城镇也接纳了数以万计的进城民工。这些人大都集中在餐饮服务和一些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之中。他们的生存和劳动基本上还处于“非法”、无序和无保障状态。说其“非法”是因为很多农民工在务工前并未与雇用方签订法定的劳动合同,就有个协议也只停留在口说无凭的地步。很多民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如餐饮服务行业的民工每天工作均在十一、二小时以上,而且无法定假节日。雇工者根据自己单方面的利益随意辞退民工,寻找种种借口,拒付工资的劳务争议也时有发生。
“以人为本”是党中央在总结我国长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观念,“以人为本”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目的问题。“农民工”相关的系列问题,事关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从根本上清除农民工生产生活环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不仅要在经济层面上关注他们,而且要在精神和文化生活方面关注他们。我们要让“农民工”有尊严地从事自己的择业和劳动,这里说的“尊严”即是要保护他们的健康,促进他们的健康;不仅要求有维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为基础的生理健康,更要求精神、心理方面的健康和人格保证。
“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权益既包括参加职业培训,接受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继续教育,也包括参加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关心农民工的工余文化生活不仅可以引导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能有效地消除嫖赌等社会丑恶现象。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这也正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部分地方农民工已经出现了同乡会、农民工协会、打工者联合会等自发组织。如前所述,流动农民工群体的政治文化嬗变可有三个不同的方向。对这样的一些农民工的集合,我们的党组织和政府必须主动关心,引导他们向合法的正确方向发展。从理论上说,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无处不浸有“农民工”的汗水,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工农划分方式,正逐渐成为一支新生的亦工亦农的社会力量。“工会”接纳他们既表明了我们认识到了国内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具体反映。虽说目前这样作会涉及一些深层次问题,但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许多农民工希望有一个政府机构来专门为他们办事。地方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若能设立专门机构,登记注册,组织管理来到城镇里的务工农民,年初督促雇方与民工签订合同,年终清理工资发放情况,以至全方位的关心他们的劳动、生活和福利。政府的主动作为可以有效地提高民工们在雇主面前的弱势地位,维护雇佣间的平衡,强有力的改善他们的务工环境。如果我们将“农民工”对外的有序输出和对内的有序管理结合起来,那必然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善政。
总的说来,“农民工”这个社会转轨期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正以其巨大的社会实践,驱动着社会结构和人们观念形态的创新。“民工潮”与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社会问题。正确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百年大计,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需要社会的方方面面承担起责任。如果我们对此掉以轻心,那必然会对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带来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我区党政领导心系发展,针对“大农村,小城镇”的地方实际,卓有成效地组织了劳务输出。我们今后还要充分总结已有的经验,以点带面,由外及内,既抓大农村的劳务输出,又抓小城镇内对农民工的服务管理,让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我们“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中,开创一条走向新生活,走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                       (作者系《今日巴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