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之门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36:09
北京是一个令人难以琢磨的城市,一时半会儿的,似乎摸不着什么头脑。过去和未来同样苍茫而新鲜。
城市离我们很近,我们天天穿梭其中;城市离我们很
远,我们只在城市的某一角。老城市离我们更远,逝
去的历史令我们惘然……
京都第一税关崇文门

图为1912年之崇文门城楼南面

图为1952年从西南方拍摄的崇文门城楼,
火车从门前呼啸而过
崇文门位于北京内南垣东侧,距正阳门约三里,老崇文
门是内外城通衢的孔道之一。其城楼面阔5间,通宽39.1
米深,通进深24.3米;楼连台高35.2米;重楼重檐,歇山
式灰筒绿琉璃瓦剪边。

图为1968年拍摄的崇文门城楼,其场面是工人们
正准备拆掉这座存在了500年的城楼。
在清朝,崇文门外多糟坊,过往一路飘酒香,故有
“酒门”的俚称。但当年,不管是富商巨贾还是贩夫
走卒,对崇文门之所以熟悉却不在酒,只因这是进京
商货的大税关,一年净敛白银数十万两,崇文门的税
官,遂成为户部诸税官中有名的“肥缺”,该税关1930
年才撤销,前后存在四百余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
时候,曾经在崇文门城楼上驻军。

图为民国初期时的崇文门城楼北侧面照片
现在上岁数的老北京都知道,崇文门还有个俗名,
叫“哈德门”,这个俗名是怎么来的呢?据记载,因元
代哈达王府建在崇文门内,故崇文门俗称“哈达门”,
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哈达”与“哈德”谐
音,天长日久,口口相传,哈达门便被演绎成“哈德
门”、“哈大门”、“海岱门”等,著名的“哈德门”
香烟之名由此而生。中国地名委员会、国家教委、新闻
出版总署组织专家学者编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
典》也肯定了这种说法,认为“崇文门……因元代哈
达五府在门内,又名哈达门、哈德门”。

图为1900年时的崇文门城楼西侧面。
城楼上下是英军还有英属殖民地的印度兵
据统计,崇文区境内历史上有会馆一百五十余处,主要
有同乡会馆和商业会馆之分,其会馆众多的原因也大致有
三:首先是崇文门地区离贡院较近,交通方便,各地来京
应试的举子众多,在该地域建同乡会馆,可方便应试举子
科考。会馆成为举子们的食宿和攻读之地。其次,清朝时
候,政府特定不得在内城兴建会馆,故明代会馆遂废而迁
外城,会馆在今崇文、宣武兴起,而成为京城会馆最集中
之地。第三,崇文门税关自明成化二十一年颁布“京师皆
有课税,而统一崇文一司”以来,成为京城第一税关。各
地商人也纷纷在辖区内建起商业会馆,以求就近候货完
税。因此崇文门外一带会馆云集。

图为民国期间,人们由崇文门
出城的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崇文门外磁器口东北角有一处旧得不堪
的老四合院,院号排名是广渠门内大街207号,院落南
北进深约有60米,东西宽大致25米,不大的院子住着
20余户人家。这座院子是文学大师曹雪芹先生惟一有案
可查的在京故居遗址。
宣武门门洞刻着“后悔迟”

图为1954年从南向北拍摄的
宣武门南侧面
宣武门城楼面活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通进
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楼重檐,歇崇山峻岭式灰
筒瓦绿互谅互绿琉璃瓦剪边。瓮城南北长83米,东西宽
75米;西墙辟券门,其上为闸楼。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
箭楼,箭楼面活七间,通宽36米;通进深21米,连台通
高30米。

图为30年代末人们经过宣武门
城楼门洞进城的场面
宣武门,元代名为“顺承门”,明永乐十七年,南
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顺承门”之名。正统
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
四年工程竣工。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
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
其实从儒家理论上讲,崇文门与宣武门的命名遵循
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两门一文一武地对应,取
意“文治武安,江山永固”。因为取武为意,明清时期
城门守军训练用的护卫校场便设在了宣武门外。而宣武
门大街南端的菜市口,过去则是用来处决犯人,执行死
刑的刑场。犯人问斩,都从宣武门出往菜市口,城门洞
顶上刻有“后悔迟”三字。

图为20年代初的宣武门箭楼南侧面
北京城里的会馆,70%集中在了宣南,清军入关以前,外
城显少有人居住,那时的宣南,一片片空地之上,随处可
见水潭土埠,丛苇茂林。顺治八年,清政府御令满汉分城
居住,宣南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汉族文人聚居之地,会馆自
然就多了起来。
宣武门内的天主堂,是北京的第一座教堂。明万历二十
九年,意大利人利玛窦远涉重洋入京传教,万历皇帝准其
留京。数年间,利玛窦遍游京师,1605年择吉地,在
宣武门内建“礼拜堂”。当年的礼拜堂虽然宣扬基督教,
但仍是中国传统建筑样式。清顺治七年,当时任职钦天监
的德国人汤若望将礼拜堂改建成今天的西洋建筑样式,
俗称“南堂”,为清代北京耶稣会人士的活动中心。
朝阳门——北京的粮门
图为清末的朝阳门
朝阳门形制与崇文门略同,面阔五间,通宽31.35米,
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楼连台通高32米;箭楼形
制略与宣武门同,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
通进深25米。

图为20年代初期在城内拍摄的朝阳门
城楼北侧面、西侧面
说起朝阳门,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
达率部,就是从这里攻陷北京城的。也很少有人知道,
当年的粮车多是从这里进北京的。朝阳门在元代叫
“齐化门”,也是元大都的一个重要城门。史料记载,
洪武元年七月二十七,徐达亲自指挥明军在通州大破
元军主力。次日晨,元顺帝不听群臣固守京城的主张,
决计弃城北奔。八月初二,徐达攻至齐化门,也就是今
天的朝阳门,填濠登城而入。十月十一,元大都周围郡
县全部平定。齐化门在明朝也就改名叫“朝阳门”了。
明清两朝,朝阳门是北京的粮门。南方的粮食从京杭
大运河运抵通州卸船,从朝阳门进入北京城,存放在朝
阳门内的几座大仓库内。朝阳门瓮城门洞上,也因此刻
有一枝谷穗。

图为1956年隔着护城河自东向西
拍摄的朝阳门箭楼东侧面
由于辽代的运粮河淤塞断流,所以到了元代又开辟了
通惠河为新的运粮河。这样从南方驶来的货船,就可以
从北运河直接驶入大都城内了。明朝初年改建皇城以后,
船只不能进城,河道便改通朝阳门与东直门外的护城河,
货船在这两个城门下卸货。虽然原因很难考证,但那时
南方运来的木材大多进东直门,而粮食则会进朝阳门。
到了清代,通惠河也如辽代的运粮河一般,淤塞了水
道,因此南来的货物只好卸在了通州的码头上,然后再
用车运到京城来。那时从通州到朝阳门间有一条石道,
这是当时京城除皇帝走的御道外,惟一一条用石板铺砌
的道路,就是为保证京城的粮食运输、供给。朝阳门东
侧有个“关东店”,过去这里旅店林立,商贾云集。因
为运输繁忙,进出朝阳门的人也极多,而缴税又使商队
进城的速度缓慢,关城门前没进城的人,就只好在税关
东侧的旅店留宿,这个地区也由此得名“关东店”。
从今天北京的地名上也不难发现,朝阳门内有禄米仓
胡同、北新仓胡同,什刹海东有白米斜街,这都是当年
粮仓留下的痕迹。朝阳门内原来还建有一座关帝庙,但
庙里只有神牌,而没有神像。
曾经的老北京城真值得我们回顾,当初老北京
我们只能在陈旧、发黄的老照片里看到曾经古都的
风貌。 笔者感慨万千......
阜成门京都美景“阜成梅花”

图为20年代初从西南向东北方向
拍摄的阜成门外景
阜成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
16米;连台通高31.70米。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
深五间,通进深25.6米;连台通高30米。瓮城东西长65米,
南北宽74米;其北侧墙辟券门,上建闸楼;瓮城内东北角建
有关帝庙。

图为50年代中期阜成门城楼的西侧面
阜成门在元大都的时代就有了,那时候叫做平则门。明
正统四年,平则门经过修缮改成阜成门,修筑城楼、城门、
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其规制较元大都城门为高。阜
成门城楼为三重檐歇式重楼建筑,台座呈梯形状,连同城
楼通高35.1米。台座顶面铺设城砖,并与城垣顶面甬道相
连,其余箭楼、瓮城及瓮城门城楼的规划均类似西直门。
城内道路亦改称阜成门街,街南侧有巡捕厅等机构。城外
官道为通往西山的重要道路。清乾隆五十二年曾对阜成门
的城门、箭楼等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
老北京都知道,阜成门是明、清两代自门头沟运煤进城
的重要通道,故有“煤门”之称。京郊门头沟出产的煤经
过三家店、麻峪往东在八里庄会合后,来到阜成门。

图为20年代初阜成门箭楼的南
侧面城台下几个孩子在挖野菜。
那时阜成门前的情景颇为奇特,每日清晨大车和一匹
匹高大的骆驼鱼贯而入,寒冬腊月,驼铃叮当,暖意随
着铃声从阜成门传布全城。阜成门上镌刻着一朵美丽的
梅花,老干婆娑,殊有画意,梅、煤谐音,喻指这里是
京都的“煤门”。《京都琐记——北京风物志》中记载
,“阜成梅花”是当年“古都城门十二景”之一。
现在的阜成门大街,依然是当前北京最具有人文色彩
的街道。这里有鲁迅故居、历代帝王庙、广济寺等名胜
古迹。位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的北京历代帝王庙,则是
北京最高规格的几座庙宇之一,堪比天安门边上的太庙。
历代帝王庙中不祭观音不祭鬼神,而是祭祀中华民族历
史上的188位帝王和80位功臣名将,此类庙宇现在
国内仅存这一座。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年,现
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北京市政府
投入巨资对历代帝王庙进行了修缮。距今已有470多
年历史的北京历代帝王庙,已经于在2004年4月
修复开放。
专进木材的东直门

图为清末时从东南向西北方向
拍摄的东直门
东直门城楼形制同朝阳门,但规制略小,面阔五间
通宽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3米;楼连台通高34
米;瓮同西直门,四角皆为直角;东西为62米,南北为
68米;南侧瓮墙辟券门,门上建闸楼。洪武年间
始建,竣于正统四年。
东直门是老北京的城门中专门走木材的城门。元明
清三代,各种建筑所需的木材,一般都是通过京杭大运
河运到通州,然后从东直门进京的。
东直门城楼是一座两层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楼阁式建
筑。首层楼室面宽为5间,进深为3间。室外四周有廊,
廊下有明柱24根,木柱两侧有抱框。楼室前后左右各有
一大门,各门装两扇木板门。室内和廊下地面墁大方砖。

图为20年代初期在瓮城内从正东向
正西方向拍摄的东直门城楼门洞
二层楼室外四周也有廊,廊下共有明柱16根,柱径55
厘米,两侧有抱框,每根柱各与首层墙内木柱相对接。
廊檐四角下各有一根擎檐柱。二层墙壁内无木柱。室内
有明柱8根,两侧有抱框。室内地面为木地板,室外廊下
地面墁方砖。廊前有木栏杆,栏杆外铺青石板压面石,
其下面挂滴珠板。二层挑檐以上为歇山式楼顶。二层挑
檐即楼顶重檐。首层、二层和楼顶的三层檐,自下而上
逐层后退。楼体高约22米。
东直门内的簋街是当今北京的小吃一条街。“簋”指
的是中国古代一种圆口两耳的食物容器。上个世纪90年
代,簋街突然涌现出大量经营麻辣火锅的餐馆,生意彻
夜红火,簋街也渐渐享誉京城。进入21世纪,簋街的麻
辣餐饮改朝换代,转向麻辣小龙虾、麻辣蟹,在京城
掀起一股“麻小”热,去簋街吃“麻小”,成了北京
年轻人的一种新时尚。北京的“水门”西直门

图为20年代初期在城墙外侧由南向
北拍摄的西直门城楼、瓮城和箭楼。
西直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
15.6米;楼连台通高32.75米;重檐、歇山、山崖为筒
瓦绿琉璃剪边瓦顶。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5米;进深三
间,连抱厦通进深27.8米。瓮城呈正方形,四角皆为直
角;东西长62米,南北为68米;瓮城南侧墙上辟券顶闸
楼门,门上建闸楼。

图为50年代初期的西直门
城楼东侧面
现在西直门已经变成庞大的复合式立交桥。在明清两
代,西直门可是京城内九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城门,而
且建筑十分宏伟,城墙宽厚。老西直门城楼的地基,在
今天的西直门立交桥东。
西直门在元代的时候叫“和义门”,是元代至元四年
修建的,刘秉忠为总设计师,郭守敬负责水源方面的
设计,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的理想
布局设计建造。明代徐达率大军攻占北京城后,为了
防止北元的反扑,曾命华云龙整修西直门及附近城墙,
永乐十七年再次修缮后改名“西直门”。史书中曾有
明代万历四十六年大风毁坏西直门城楼的记载,清乾
隆五十四年曾大修西直门城楼、箭楼,光绪二十年修
西直门至颐和园之石路,同时修缮西直门城楼。

图为20年代初期拍摄的西直门城楼
的南侧面及南马道
明清时,皇宫里喝的都是玉泉山的泉水,每天子夜,
北京城关城门后,给皇宫送水的水车都要从西直门进
城,故西直门有“水门”之称。
老北京相传,西直门城门洞内砌有水纹石。西直门
城楼、箭楼及瓮城1950年曾修缮。在箭楼台基中曾发
现元代和义门瓮城券门及城楼残迹,其中城楼遗迹面
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壁有收分,有防火攻之设备。
这一发现为研究元代城门建筑结构提供了珍贵资料,
也成为北京轰动一时的考古新闻。
西直门附近的官园,在慈禧的时期是北京最大的花
鸟虫鱼市场,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的鸟、虫、
鱼仍然闻名京城。
北京的“环卫门” 安定门

图为1860年时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拍摄
的安定门城楼、箭楼、瓮城、闸楼
安定门城楼形制略同于朝阳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
31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6.05米;楼连台通高33.13米;
重檐、歇崇山峻岭、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瓦顶。箭楼形制亦
与崇文门略同。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
连抱厦通进深25米;楼连台通高30米。瓮城为北羰呈圆弧
状之正方形;东西长68米,南北为62米;瓮城东侧墙上辟
券顶闸楼门,门上建闸楼。

图为20年代初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拍摄
的安定门城楼北侧面
安定门位于老北京内城北垣东侧,原来城楼的遗址,
在今天的安定门立交桥正中处,在明清两代这里是专走
粪车的。
明洪武元年,明军攻下元大都,后改大都为北平府,
将原元大都北垣东侧门安贞门改名“安定门”。永乐七
年,明政府修缮安定门城楼及城垣,正统元年修建城楼,
增建瓮城、箭楼、闸楼。史料记载,安定门城楼形制与
朝阳门略同,面阔五间,城楼台基底宽40米,城台顶宽
35.8米,城台顶进深22.85米;瓮城为正方形,瓮城内
箭楼下正中建真武庙,内城九门只有安定门庙宇祀真武
大帝。正统六年,安定门城楼失火,当年修复。后明、
清历朝均有修缮。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都要经安定门到地坛祭祀后
土,以求五谷丰登。安定门还是出兵征战得胜而归的收
兵之门。京都九门中有八门瓮城内建有关帝庙,惟安定
门内北城墙下正中建真武庙,“安定真武”在诸门中独
具一格。

图为民国初始的安定门箭楼北侧面
过去安定门外比较荒凉,靠近地坛东、南、北三方面
均有粪场,粪霸雇人将城内居民厕所的粪运到粪场里,掺
上炉灰,摊在地上,晒成大粪干,卖给郊区种菜种粮的
农民。明清两代,安定门内外多聚居平民,“安定门,
三道坎儿,粪场、窑坑、乱坟岗儿”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被瓦剌军生俘的明英宗在被放回时,就是从安定门进的
城,换上法驾(天子的车驾)后,到东安门,由景泰帝迎
入南宫。
1860年鸦片战争中,英法侵略军攻占安定门,城上悬
英、法旗,不准中国居民出入。对于这段屈辱的历史,
有关史料中曾经记载,英法联军将领格兰特、孟托班等
人,率兵五六百人,分为四队,进入安定门,在城头升
起英法两国国旗,并架设大炮。城楼下挤满好奇围观的
北京人。刘毓楠著述的《咸丰十年洋兵入京日记》用
四个字形容:“观者如市”。直到清政府签订了
《北京条约》后,1860年11月5日,英法侵略军才将
安定门交还清廷。
北京的外城七门
北京外城分七门,南面三门,正中永定门,为外城正
门,永定门为北京中轴线南端起点,该中轴线到钟楼全长
七点八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永定门东
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外城东侧为广渠门;西侧为广安
门。北京所有城门中只有外城北面的两个城门门脸朝北,
为东便门与西便门。

图为20世纪实在城外护城河南岸向北拍摄的
永定门城楼、瓮城、箭楼

图为1956年拍摄的永定门城楼南侧面。楼檐
间匾额“永定门”三离清晰可见。

图为民国初年在城外护城河石桥上从南向
北拍摄的永定门箭楼南侧面
永定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
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
,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
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宽6
米。箭楼规制与城楼差距较大,不甚协调;单檐歇山式
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一间6.70米,高
8米,连城台通高15.85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
层,南面每层七孔,东西每层3孔;北铡楼门为过木式
方门;箭楼下城台正中对首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图为20年代初在左安门城外护城河南岸拍摄的左安门

图为20年代初在瓮城外拍摄的
左安门箭楼西侧面
左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与顶;面阔三间,
通宽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
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
箭楼为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
深一间宽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
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
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拍摄的雪后的右安门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内拍摄的
右安门城楼北侧面

图为40年代在城外拍摄的
右安门箭楼南侧面
右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
通宽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
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箭
楼为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
间深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
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
正中辟过木方门。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从南向北拍摄的广渠门
城楼、瓮城、箭楼的南侧面。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内从西向东拍摄的
广渠门城楼西侧面
广渠门门楼低矮,仅一层,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
四周有回廊。瓮城呈弧形。箭楼为单檐山顶,正面及两
侧各辟箭窗二层,正面每层7孔,两侧每层各3孔,共26
孔。箭楼下开拱形门洞。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拍摄的广安门城楼、
瓮城、箭楼的北侧面。

图为20年代初在瓮城内拍摄的
广安门城楼西侧面

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拍摄的
广安门箭楼的西侧面
广安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
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
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
城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
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6
米。箭楼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
进深一间6.6米,高7.8米,连城台通高16.6米;南、
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7孔,东西每层
3孔;北侧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系冰月楼下城台正中对
着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图为20世纪20年代在东便门外石桥北端
拍摄的东便门北侧全景

图为1921年在城内自南向北拍摄的
东便门城楼南侧面
东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
面开过木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
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过木方门,楼连
城台通高12.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
南北长15.5米,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
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
弱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
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
(北半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
楼连城台通高10.5米。

图为清末在西便门护城河北岸处
拍摄的西便门
图为20年代初拍摄的西便门箭楼南侧面及
箭楼门洞,画面中卸去货物的驼
队正在走出箭楼。
西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方
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
5.2米;其城台正中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1.2米
。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30米,南北长7.5米。箭楼为
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
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北面每层4孔,东西面
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
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内
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连城台通高10.5米。
我非常感谢以上提供“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
点一口钟”老北京曾经风貌;能让我们对北京的一个
了解,虽然是一些老了发黄的照片,但我们在发黄的
照片里看到了过去古都,发黄的照片里还印记着古都
曾经的风貌;永远抹杀不掉的印记。
现在的经济在不断飞速发展,老北京模样丝毫看不
到一点,难道我们不应该呼吁吗?是!社会进步、经济
发展,但我们是否也应保留北京现有的文物古迹;面临
破坏和消亡,在此,我再一次的呼吁,请保护祖先留给
我们的文物古迹吧!
以上都是我个人兴趣和爱好,真的值得我们珍藏和了解。
待续****
德胜门出兵未必都得胜

图为清末的德胜门城楼西南侧
德胜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5米;进深三间,通
进深16.8米;楼连台能高36米;重檐、歇山、灰筒瓦绿
琉璃剪边瓦顶。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4米;进深三间,
连抱厦通进深9.6米;楼连台通高31.9米。瓮城为北端呈
圆弧状之长方形蒸汽机70米,南北为118米;瓮城东侧墙
上辟券顶闸楼门,门上建闸楼。

图为20年代初期拍摄的德胜门箭楼东、
北侧面,瓮城已因修环城铁路而拆通了
德胜门,位于内城北垣西侧,现在的德胜门立交桥南端,
距今应有500年历史了。明洪武元年,明军攻入元大都城,
改称北平府,同年将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
“德胜门”。洪武四年,明朝改建北平城垣,拆除了旧
北垣及老德胜门、安定门及东垣北端之光熙门、西垣北
端之肃清门,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西侧门仍称
“德胜门”,并修建城楼、瓮城、箭楼、闸楼。
元朝末年,大将军徐达率领军队攻破了元朝的
大都城(北京),元顺帝从都城北面的健德门逃走,
元朝从此灭亡。为了纪念明军取得的胜利,徐达便把
健德门改称“德胜门”,也叫“得胜门”。明清两
朝,德胜门专门用作行走兵车,凡对外用兵,均从
德胜门出征。

图为50年代中期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拍摄的
德胜门箭楼东、北侧面
“出兵德胜门”也是为了讨个吉利。明代正统十四年,
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铁骑进攻北京,兵部尚书于谦统
军22万人,在北京九门布防,与瓦剌军激战五昼夜,大
获全胜,这就是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在德胜门保卫
战中,明军神机营的火炮打死了号称“铁颈元帅”的也
先的弟弟平章孛罗卯那孩。此后,北京人就认为德胜门
是出兵打仗的吉祥之地,凡出兵打仗就都从这里出城。清
代康熙皇帝的十四子胤祯奉旨西征的时候就是从德胜门
出发的,以期旗开得胜。当年出城之后,他向着德胜门
叩首,祈求凯旋。
实际上,从德胜门出兵胜败都有。崇祯十七年,明朝
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派吏部右侍郎李建泰带兵出德胜门
去打李自成的起义军。军队刚走到涿州,迎头碰上闯王
的部队。兵士不战而退,李自成的大军乘胜追击,打下
了北京城。朱由检见大势已去,只好在景山“煤山”的
一棵歪脖树上上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