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培育古诗词生命长流之继起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0:30


叶嘉莹与小朋友们在一起
叶嘉莹,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代表作品有《迦陵文集》十卷,《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中国诗歌研究)、《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
■本报记者 纪秀君 杨桂青
86岁的叶嘉莹先生,气质典雅朴素,言谈从容不迫,举止自然大方,借用她学生的一句话:她站在那里,还没开口,就是一首诗。
叶嘉莹先生从小受古典诗词熏陶,大学期间又得顾随先生真传,从此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教学和研究,培养海内外学生无数。正像好友杨敏如对她的描述一样:她像疯了一样,到处燃烧自己。
思及叶先生一生对古典诗词的爱恋,以及在古典诗词的支撑下所走过的那些艰难岁月,或许就可以多少理解她的爱诗成狂,以及现在她多么想把这份诗词的感动传递给少年儿童。
幼时重视诵读,终生受益匪浅
“《论语》中有不少论《诗》的话,曾使我在学诗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启发。”
谈到儿时的读书经历,叶嘉莹首先感谢的是父亲和母亲,以及对她影响极大的伯父。
叶嘉莹先父讳廷元,字舜庸,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先母李氏讳玉洁,字立方。母亲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年时代曾在一所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婚后辞去教职,侍奉翁姑,相夫理家。大约在叶嘉莹三四岁时,父亲开始教她读方块字,那时叫做认字号。
父母虽严格教她识字,却并未将她送入小学去读书。因为他们有一种想法,认为童幼年时记忆力好,应该多读些有久远价值和意义的古书,于是为她和大弟合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她的姨母。当时,叶嘉莹开蒙所读的是《论语》,姨母的讲解要言不烦,主要以学习其中的道理为主,并且重视背诵。直到今日,《论语》仍是叶嘉莹背诵得最熟的一册经书,而且年龄愈大,对书中的人生哲理也就愈有更深入的体悟。“《论语》中有不少论《诗》的话,曾使我在学诗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发,直到现在,我在为文与讲课之际,还经常喜欢引用《论语》中论诗之言。”叶嘉莹这样说。
叶嘉莹从小就已习惯了背书和吟诵。在她的启蒙教育中,有一件令她记忆深刻的事,她曾临摹一册小楷书写的《长恨歌》字帖,因诗中所叙写的故事极为感人,音调又极为谐婉,临摹不久她就已经熟读成诵,而且引起了读诗的兴趣。当时合住在一所大四合院里的伯父,旧学修养极深,尤喜诗歌联语,膝前没有女儿,对叶嘉莹特别垂爱,又见其喜爱诗歌,更感欣悦,常在平居无事之时对她谈讲诗歌。
“伯父与父亲都喜欢吟诵,记得每当冬季北京大雪之时,父亲经常吟唱一首五言绝句: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叶嘉莹经常翻读《唐诗三百首》,在幼年的吟诵中熟悉了诗歌的规律。所以,“当伯父要我试写一些绝句小诗时,对于音律的限制几乎已不感到约束,可以说一句诗出口就自然合乎平仄了。”
身经患难,古诗词让人心灵不死
“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虚空的,只有精神上的传承是永恒不死的。”
叶嘉莹曾说,她在海外漂泊的几十年中,最怀念的人一个是伯父,另一个就是在诗歌的心灵感发上给了她很大启发的老师——顾随。
1941年夏天,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在那里,她遇到了诗词修养极高的顾随。顾先生字羡季,号苦水。他对诗歌的感受有一种天生极为敏锐的禀赋。叶嘉莹每次上顾先生的课都是心追手写,先生去外校讲课,她也跟着去听。这些听课笔记后来成为研究顾随的珍贵资料。
有一次,叶嘉莹写了题为《晚秋杂诗》的五首七律,还有题为《摇落》的另一首七律,呈交给先生。先生发还时,竟然附有六首和诗,这使她大为惊喜和感动。顾先生不仅认定叶嘉莹为其传法弟子,而且对她提出了很高的期望。
大学毕业后,叶嘉莹出于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同时教了三个中学的五班国文课,获得了不少教学相长之益。1948年,叶嘉莹赴南方结婚。谁知一去之后,等待她的竟是一段极为艰苦的遭遇。
1948年11月,因国内情势变化,叶嘉莹随丈夫去了台湾。1949年,丈夫因白色恐怖被捕。次年夏,叶嘉莹带着吃奶的女儿同其他6位任教学校的老师,也一起因白色恐怖被捕。其后不久,她虽幸获释出,却失去了教职,还失去了宿舍,遂携带怀中幼女投奔亲戚。白天,她怀抱幼女为营救丈夫在炎阳下四处奔走;晚间,等亲戚全家安睡后,她才能在走廊搭一个地铺带着孩子休息。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她那段时期写下的《转蓬》,是当时悲惨遭遇和心情的写照。
其后,叶嘉莹曾在台湾三所大学执教多年,1966年被美国邀聘,又于1970年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聘书。为了负担一家人的生活,她不得不留在国外教书。又因为加拿大的大学要求她用英文讲诗词,她经常查生字到凌晨两点钟。8年后,当生活刚刚安定下来,她又遭遇了新婚不久的大女儿和女婿车祸身亡的巨大打击。
在悲哀痛苦中,叶嘉莹用诗歌来疗伤。她写了10首《哭女诗》,“回思襁褓怀中日,二十七年一梦中。”“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她从诗中获得慰藉,更从诗中汲取力量。她说:“诗词的研究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她最喜欢顾先生的一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她说:“经过了这些患难,我知道人生的一切都是虚假的,所有现世的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虚空的,只有精神上的传承才是永恒不死的,只有文化是永恒不死的。所以我现在从自己的‘小我’中超脱出来了。”
经历蜕变,超脱自我的叶嘉莹,从此投身于大的境界。
书生报国,传承诗骚李杜魂
“读者应把一首好诗里面的生命读出来,并由此而感动,完成自己的生命。”
“每当我读杜甫的诗或讲他的诗‘每依北斗望京华’时,都会满眼的泪痕。”多年的海外漂泊,叶嘉莹无时无刻不想着故乡。她想回国,把诗歌中那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生命的力量传达给继起者。
1976年“文革”结束,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叶嘉莹马上给大陆的教育部写信,申请利用自己的休假时间回国教书。得到批准之后,1979年她第一次回国讲学,写下“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诗句。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叶嘉莹凡有暑假年假,必定回国讲学。
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叶嘉莹也一直不间断地进行诗词理论研究。在阅读一些西方批评理论著作时,她发现西方的理论原来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不少暗合之处,她始终未忘怀中国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生命的重要性,想着把中国诗词之美感特质以及传统的诗学和词学,放在现代时空之世界文化的大坐标中,为之找到一个适合的位置。她把这一理想的达成,寄托在继起者的青年人身上。“但是要想达成此一愿望,却必须先具有对传统诗词的深厚修养。”
宋玉有篇著名的悲秋之作:“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作为和宋玉相隔了千百年的读者,仍然能从这句话中深受感动,而感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叶嘉莹说,诗是作者由兴发感动而写,读者也要从这里面得到兴发感动,这才叫完成了一首诗。这种兴发感动之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因此,读者应该把一首好诗里面的生命读出来,并由此而感动,完成自己的生命。
叶嘉莹曾在为《诗馨篇》一书所写的序说中提出:“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有青少年的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一个人的道路总有走完的一日,但作为中华文化之珍贵宝藏的诗词之道路,则正有待于继起者的不断开发和拓展。
倡导吟诵,让小朋友与诗歌做朋友
“吟诵就是诗歌活泼的声音。不会吟诵,诗歌的生命是僵硬的。”
如何方能培养出对传统诗词的深厚修养?“我以为最为简单易行的一项基本功夫,就是从一个人的童幼年时代,就培养出一种熟读吟诵的习惯。”叶嘉莹受益于此,如今她希望更多的少年儿童能够受益于此。这也是她近年来花费很多精力致力于推动的一件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叶嘉莹就撰写了一篇《谈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特质与吟诵之传统》重要长文,对吟诵的历史传统,吟诵在诗歌形式方面所造成的特色,在诗歌本质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吟诵在教学方面的重要性和所应采取的培养和训练的方式,都作了探讨和说明。
在这篇文章中,她提出,《诗经》在当时的外交场合中都是可以配合音乐歌唱的,这边背一首诗,那边背一首诗,有的时候不只是空口背诵,还伴有音乐的演奏,所以叫做“乐语”。周朝之后配乐唱诗失传,于是变成“徒诗”,吟诵就兴起了。诗歌在节奏顿挫和押韵形式方面都曾受到吟诵的影响。
吟诵有哪些作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寻声律而定墨”,意思是作诗时声音是很重要的,灵感往往按照声音的节奏流淌出来。所以才会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会吟诗的人,一念诗的时候就带着吟诵的味道,而吟诵就是诗歌活泼的声音。不会吟诵,就算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把平仄念对了,诗歌的生命却还是僵硬的。”
杜甫说过“新诗改罢自长吟”。叶嘉莹作诗时也有这种体会:一边吟唱一边就把诗改好了。“吟诵不只使吟诵者自己有所感发,对于作诗有重要作用,还能引起听众的感发。”《聊斋志异》有个《连琐》的故事,说有一个赶考的书生因为经济拮据而住在一个破庙里头,他每天都听到外面有一个女子吟诗:“元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后来他就接下去了:“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这个女子听后很感动,由此两个人就有了一段姻缘。
近年来,叶嘉莹曾多次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古典诗词。1998年,叶嘉莹上书江泽民主席,呼吁国家领导人,倡导幼少年学习诵读古典诗词,以提高国民素质。江主席很快作出批示,教育部已经组织专家编辑出版了《古典诗词诵读精华》,供中学教学之用。叶嘉莹与田师善合作,为4至14岁儿童出版了《与古诗交朋友》一书,并亲自录制了诵读音带。
叶嘉莹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在幼儿园开设“古诗唱游”科目,内容以古典诗词为主,教学方法以唱诵和游戏为主,一边唱歌,一边游戏就学会了古典诗词。方法简单、小孩子容易学,合乎中国传统的吟诵方法。她的愿望,不仅是为了保存中国古典诗词的宝贵传统,更是想借着教小朋友诵读和吟咏古诗的训练,来培养下一代孩子们的心灵品质和学习能力。
■特别关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的一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86岁的叶嘉莹先生一生热爱古典诗词,她说古典诗词让人心灵不死,这种精神的传承是永恒的。
书生报国,传承诗骚李杜魂;倡导吟诵,让小朋友与诗歌做朋友。叶嘉莹先生说,在古典诗词中,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她希望青少年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