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52:45
职场心理效应大解读
一、 鸟笼逻辑
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挂一个漂亮的空鸟笼,有人走进来,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就会再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是啊,不养鸟要鸟笼子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这就是鸟笼逻辑。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为了引起注意和重视不妨利用一下人们的这种心理弱点,做一点反向运用。你有意制作一个空的“鸟笼”,让人们产生好奇,然后去反复的说明和解释,从而推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及打算和措施。还有,既然大家认为鸟笼子只能是盛鸟用的,我偏不是这样安排,我就把它当做一个艺术品放在哪儿来欣赏。就是要盛东西也不盛鸟,盛上小鸡或者没有生命力的卡通人物、玩具之类的,然后你就顺着我的安排耐心地听我从头道来——呵呵,这有点类似于恶搞。
惯性思维人人都有,但是如果能够跳出这种思维方式,那就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们在得意的时候常常忘形,常常张扬,生怕他人不知道。这是不可取的。就一般情况而言,当一个人有所成就之时,常常就是把自己放在了风口浪尖之上的时候,会招同事嫉妒,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形成心理隔阂。但是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之,低调处理,既体现了对同事的尊重,又融洽了同事关系,那是一种处世的新境界,会令人刮目相看,另眼相待。与此相应的是,失意之时,也不再公开场合发牢骚甚至于怨天尤人,诋毁领导同事;因为那样除了宣示自己思想的狭隘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在职场上,也要跳出惯性思维去分析问题。比如,很多时候领导开会是为了统一思想,强调大家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会议开得多了,有的人就总结出“规律”来:领导提倡做的肯定就是没有做好的地方;越是反复讲,越说明问题的严重。比如提倡廉洁,比如提倡艰苦奋斗,等等。与此同时,领导反对的常常又是做起来有效的。这都是无意中打破惯性思维得来的结论——虽然是消极的。
还是在会议上。领导让大家“随便谈谈、畅所欲言”。一般情况下不能当真,那不是让每个人都“随便”,更不是让每个人都“恣意妄言”,就是说你不能用惯性思维去理解,否则那就错了。实际上,你所谓的“先见之明”有时在人家那里早成了“马后炮”。许多人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长,考虑周到、语言谨慎、表达完全的大有人在。而你一言既出,如果感情用事,冲动、极端、片面,给别人留下喜卖弄、出风头、不成熟的印象,驷马难追,后悔莫及。就是真的有“真知灼见”,也不能长篇大论,而是适可而止,把“畅谈”的话题和时间留给“有资格”的吧。
二、  鲇鱼效应
据说,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归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发现了秘密: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鲇鱼。原来鲇鱼放进槽里以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事端。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流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沙丁鱼被运回了渔港。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
鲇鱼效应在管理心理学中说明了人员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员流动是指一个人所服务的地区、部门、单位发生变化或转移的现象。人员流动对个人和群体都将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对于个人来讲,人员流动有助于激发人的干劲和潜力。一个人老是局限在一个单位,难免闭目塞听,思想僵化,盲目自满,长期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甚至会产生“磨”“疲”“油”。流动则会逼人开创新局面,做出新的成绩。许多人都是带着开拓精神流动到另一个单位去的,到了新单位以后往往会大显身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对于群体来说,人员流动有助于激发群体成员的活力和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单位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少了新鲜感和活力,容易产生惰性。加入一些“鲇鱼”,制造一种紧张空气,自然就生机勃勃了。“鲇鱼效应”给我们的企业管理以及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大有启迪意义。
三、 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从一个和尚——挑,到两个和尚——抬,到最后三个和尚——等,这就是典型的责任分散例证。责任分散也就是个体责任心的丧失。经常看到报道,很多人在看到不法行为的时候,往往麻木不仁,很少有挺身而出作斗争的。对这种现象,有人归结为良知的丧失,公德的沉沦,人情的冷漠;还有人说歹徒过于凶悍、残忍。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人很多的时候,每一个单个体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置身事外,当做看客,感觉眼前发生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密切。心理上认为,还有那么多人在场,不一定非自己出手,“我不去救,有别人去救”,这无形中丢弃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最后的结果,造成责任分散,很少有见义勇为者的出现。相反,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场的时候,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一生的心理代价。 我们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利用责任分散效应。比如与大家分享成就和快乐也是一种责任分散。大家聚一聚,谈谈心,或者开个表彰会,聚聚餐等,表面上看起来是分享成就,但是这种分享不是毫无代价的,它既说明了以前,更对以后施加了心理压力——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晚餐,大家还要相处,一个团队还有共同的目标,或者加倍努力,或者全力相助,这种共识在分享之后更加牢固;当然以后你的加倍付出那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到时就轮不到你讲价钱、谈条件、提要求了。
责任分散效应在权力分配中的应用。如果不想叫一个人权利过分集中,那就把权力分配到几个人身上,这样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各个权利人都想说了算,又都不能说了算,便相互之间产生矛盾,引起争斗,便于总体制衡,不使权利失控。乾隆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大臣不和,皇上日子超脱;大臣密切,皇上日子难过。
四、  帕金森定律
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五、 苛希纳定律
西方管理学中有一条著名的苛希纳定律: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员多3倍,工作时间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
六、  250定律
美国着名推销员拉德在商战中总结出了“250定律”。他认为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您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这一定律有力地论证了“顾客就是上帝”的真谛。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必须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不小的群体。善待一个人,就像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七、达维多定律
达维多定律是以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达维多的名字命名的。他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总是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就要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产品,又第一个淘汰自己的老产品。这一定律的基点是着眼于市场开发和利益分割的成效。因为人们在市场竞争中无时无刻不在抢占先机,只有先入市场才能更容易获取较大的份额和较高的利润。
八、木桶定律
一个有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量大小的并非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在一个企业的营销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许多相关的环节,只有找出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某一关键环节,把这一个矛盾解决了,其它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九、首因效应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实验证明,第—印象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风度,—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首因效应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十、名片效应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已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如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也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要使“心理名片”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其积极的、你可以接受的观点,“制作”一张有效的“心理名片”。其次,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你的“心理名片”,这样,你就可以达到目标。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