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07:29
滕王阁
大纲
一、滕王阁的建筑历史
二、滕王阁的故事
1.王勃作序美文传
2.三王文章颂新阁
3.牡丹名剧阁中演
三、今日滕王阁
知识点汇总
T01:滕王阁的建筑历史
T02:滕王阁的故事
T03:今日滕王阁
正文
一、滕王阁的建筑历史
滕王阁位于南昌市赣江与抚河的汇合处。此楼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
李元婴,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六月受封为滕王,后到南昌任洪洲都督。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明陈文烛《重修滕王阁记》)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元婴从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此阁以“滕王阁”一名冠之。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青年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一位姓阎的都督重修滕王阁完事之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滕王阁序》。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
今之的滕王阁乃仿宋建筑。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宋代的楼阁建筑极窈窕多姿,建筑艺术造型达到极高成就。
滕王阁修建以后,因战争、火灾、自然损坏等原因,迭废迭兴,有确凿文字可考者达28次之多。
唐王朝中兴废五次。重建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所建之阁,增建了不少附属建筑,如:邮驿、厅、轩、小阁、江亭、津馆等,规模最为宏丽,工程亦最为坚固。
宋代重建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滕王阁因年久失修而塌毁,侍郎范坦重建,虽说高度不及唐阁,但规模宏大过之,在主阁的南北增置二亭(压江、挹翠)。逐渐形成以阁为主体的建筑群,华丽堂皇之形貌,宏伟壮观之气势被誉为“历代滕王阁之冠”。南宋时,改建于城墙之上。属于木结构,歇山屋顶,重檐,碧瓦丹柱,共三层。
元代至少修建了两次,有公元1294年及公元1334年两次。建于城墙之上,建筑形式似宋阁,据元代绘画考证,较宋阁高大,长阔略逊。
明代兴废达七次,建筑规模均低于前朝。据记载,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所建较雄伟。建筑形式继承了宋、元之风。据明代绘画考证,屋顶有所变化,为盔顶式。共二层。
清代兴废频繁,达十三次之多。其中毁于火灾七次,遭兵燹两次,自然损坏而倾圮四次。每次重修,在规模与气派上均不如唐、宋、元、明四代,建筑规模均低下,采用一些民间的作法。晚清之阁有照片可考。
1926年江西军阀混战,滕王阁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1989年10月第29次重建,即现今位于南昌赣江与抚河交汇处的滕王高阁。
1942年,古建大师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据旧藏宋画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在第29次重建之时,建筑师们以此作为依据,并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此书相当于现在的建筑规范),设计了这座仿宋式的雄伟楼阁。1983年10月1日举行了奠基大典,1985年10月22日重阳节正式开工,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胜利落成。
滕王阁是历史盛衰、国家治乱的标志。纵观历史,滕王阁残败,正是世道衰微之际;滕王阁焕新,则是盛世太平之时;正所谓:“盛世则兴,乱世则废。”
二、滕王阁的故事
1.王勃作序美文传
王勃(公元650年—公元676年),字子安,出生地在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县。王勃自幼聪明过人,六岁能文,十四岁授任朝散郎,有“神童”之誉。后因故免官,其父王福畤受牵累,贬到炎热的南海之滨交阯为官。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九月,王勃从山西动身,赴交阯省亲,坐船逆长江而上,重九日赶到南昌。正逢洪州都督府阎都督设宴,遍请江右名儒。阎公对诸儒道:“帝子旧阁,洪都绝景,在座诸公,欲求大才,作此《滕王阁记》,刻石为碑,以记后来。”原来,阎公女婿吴子章早隔宿草就序文,故在座诸公假装不敢轻受,只一心要推让给吴子章,好让阎公翁婿名利双收。恰好轮到王勃面前,王勃便不推辞,索笔求纸。不久吏报所写诗文,当报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道:“此乃老生常谈,谁人不会!”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道:“此故事也。”吏三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公不语。吏又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公喜曰:“此子视我为知音。”吏再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听罢,以手拍几,说:“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满座尽皆失色,阎公携王勃之手,盛酒满觚,王勃酣醉。诸儒中突有人喊:“慢!”原来是吴子章,只见他高声道:“此为旧文,并非新作。三岁孩童都能背诵,不信,我将当众背诵。”果然,一字不漏。王勃笑曰:“贵婿之记忆能与杨修、曹植媲美。不过,请问这篇旧文之后有诗吗?”吴子章答:“无诗。”王勃再挥毫写诗八句: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罢,满座复惊。王勃问:“是新作,还是旧作?”吴子章大惭而退。从宾拉住,说:“王勃大作,令婿记性,皆天下罕有,真可谓双璧。”吴子章与王勃就席前互敬美酒,至醉方散。
滕王阁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景色吸引了不少诗人,因此有关滕王阁的优美诗句也颇多。
2.三王文章颂新阁
唐朝时期,登临过滕王阁的名人非常之多,或留下了作品,或有题咏而至今散佚不传。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值新修之阁落成,中书舍人王仲舒作《滕王阁记》(今佚),又王绪作《滕王阁赋》(今佚),并王勃所作《滕王阁序》,得到当时的著名文学家,例如韩愈的高度赞赏。以后,凡谈及滕王阁名人名作,莫不将王勃、王绪、王仲舒所作相提并论,合称“三王文章”。
3.牡丹名剧阁中演
唐代以歌舞创阁的流风,一千多年来绵长不绝。几乎所有的洪州地方长官们,每逢庆典、接官、送客、宴宾、会友等事,均在滕王阁举行歌舞盛会。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重阳节,江西巡抚王佐在阁中大排宴席,演出了汤显祖所写的戏剧《牡丹亭》。《牡丹亭》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戏剧。
三、今日滕王阁
今日的滕王閣,坐落于南昌市赣江与抚河的交汇处。依城临江,瑰伟绝特。连地下室共九层,高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主楼加两层底座一共九层,琉璃绿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阁,朱漆廊柱,古朴高雅,蔚为壮观。登楼眺望,南昌景致尽收眼底。
步入新阁,仿佛置身于一座以滕王阁为主题的艺术殿堂。新阁的色彩,绚烂而华丽。其梁枋彩画采用宋式彩画中的“碾玉装”为主调,辅以“五彩遍装”及“解绿结华装”。室内外斗拱用“解绿结华装”,突出大红基调,拱眼壁也按此色调绘制,底色用奶黄色。室内外所有梁枋各明间用“碾玉装”,各次间用“五彩遍装”,天花板每层图案各异,支条深绿色,大红井口线,十字口栀子花。椽子、望板均为大红色,柱子油朱红色,门窗为红木家具色。室外平坐栏杆油古铜色。
主阁一层檐下有四块横匾,正东为“瑰伟绝特”九龙匾,内容选自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正西为“下临无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别为“襟江”、“带湖”二匾。内容均选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以上四匾均是生漆为底贴金匾额。
由东抱厦的正门入阁,门前红柱上悬挂着一幅4.5米长的不锈钢拱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乃毛泽东同志生前手笔。江泽民同志1989年和1995年两度登阁时,曾在这里久久驻足观赏。
在第一层正厅有一表现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这是根据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而创作的,巧妙地将滕王阁的动人传说与历史事实融为一体。浮雕主体部分,王勃昂首立于船头,周围波翻浪涌,表现王勃藉神力日趋七百里赶赴洪都的英姿。画面右边为王勃被风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左边为王勃赴滕阁胜会,挥毫作序的场景。整个构图采用时空合成的现代观念,将不同时间、地点、人物、故事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以传统雕塑手法,并通过朦胧灯光的处理,把观众带入幽远迷人的意境中。
第一层的西厅是阁中最大厅堂,西梁枋正中挂有白栋材同志书“西江第一楼”金匾。此厅陈放了一座滕王阁铜制模型,又叫“阁中阁”。它是按1比25的比例制作。台座乃是采用桂林白矾石打制,“阁中阁”由江西铜工艺品厂铸造。厅内丹柱上悬挂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笔的楹联。
第二层是一个暗层,采光和通风均靠人工解决。此层的陈设,体现的是“人杰”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一幅规格为23.90米×2.55米的大型工笔重彩丙衡壁画《人杰图》,画面上生动地描绘了自先秦至明未的江西历代名人,绘有自秦至明的80位领风骚的江西历代名人,用来展现《滕王阁序》中“人杰”的主题。这些人虽然时代不同,服饰不同,地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素质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和谐统一在同一的画面之中。这是一幅由江西历史上众多名杰组成的辉煌长卷,展示了伟大华夏民族之雄风。画面人物造型生动,格调雅逸,线条组织富有韵味。
正厅两侧,设有贵宾接待室和小会议厅,进入西厅门楣上,横挂“俊采星驰”金匾,与《人杰图》浑然一体。西厅陈列了自新阁落成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游览滕王阁的照片。
第三层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也是阁中一个重要层次。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额,规格都是1.5米×4.5米。东为“江山入座”,西为“水天空霁”,南为“栋宿浦云”,北为“朝来爽气”,这些内容均系清顺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阁时所拟匾额。东厅两侧陈列有“銮驾”礼器,取材于“戟”、“帷”等古仪仗,有朝天镫、月牙戟、判官手、龙凤屏、金爪等,由苏州制作。面北耳厅陈列以“物华天宝”著称的江西工艺展品,北耳厅为一茶座,是阁中品茗、小憩之地。
中厅屏壁有2.8米×5.5米的丙烯壁画《临川梦》,取材于汤显祖在滕王阁排演《牡丹亭》的故事。《牡丹亭》剧本写成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就是公元1598年,第二年,汤显祖首次在滕王阁上排演了这出戏,开创了滕王阁上演戏曲之先河。滕王阁由此而从一座歌舞楼台逐渐演变成戏曲舞台。画面以灰蓝色为基调,采用装饰手法,刻画戏剧人物,体现神灵感梦的故事情节,通过梦幻来体现汤公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对理想社会的憧憬,表现出强烈的爱憎。
西大厅为“古宴厅”,西边梁枋挂一金匾,上书“临江一阁独秀”。东墙上有1.85×2.65米的铜浮雕《唐伎乐图》,画面着力塑造了三位唐代舞伎,表演《霓裳羽衣舞》。传说唐玄宗曾听得月宫仙乐,玄宗默记下一半,后西凉节度使杨敬述献上《婆罗门曲》,与玄宗记下的仙乐相符,玄宗将此曲润色并重新填写歌词,改名《霓裳羽衣曲》。其音乐、舞蹈和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三名舞伎周围,分别雕刻有马术、摔跤、斗牛、横吹等一系列民间游艺竞技场面以及星相等,两侧是操持各种乐器奏乐的艺人。整个画面体现了唐代国富民强、盛世升平之景象。铜浮雕之下,有春秋朝代青铜器文物的复制品:虎牛祭案、牛头鼎、四足人面鼎、人面鼎等六件。地面铺有红色龙纹地毯。两边有磨漆大花瓶,其高如人,上绘有江西省省花红杜鹃。黑底衬托,分外艳丽。
第四层与第二层建筑上看是相似的,也是一个暗层。此层主要体现“地灵”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丙烯壁画《地灵图》,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精华。画面从南往北依次是大庾岭梅关、弋阳圭峰、上饶三清山、鹰潭龙虎山、井冈山、庐山、鄱阳湖、石钟山等。画面严谨,功力深厚,充分表现了江西“钟灵毓秀”的壮丽山川。西厅为“滕王阁竹刻楹联堂”,门楣上方悬挂“雄峙”金匾。
第五层与第三层相似。也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是登高览胜、披襟抒怀、以文会友的最佳处。廊檐下四块金匾,内容出自《滕王阁序》。正东为“东引瓯越”、南为“南溟迥深”,西为“西控蛮荆”,北为“北辰高远”。
东厅中央,陈列了滕王阁规划全景模型。西墙上镶嵌了两幅大型陶瓷壁画,规格都是2.6米×2米。原画为已故江西当代著名山水画大师黄秋园先生所作。左边这幅名为《吹箫引凤图》,取材于东汉刘向所作《神仙传》。传说春秋时,有个名叫萧史的人,擅长吹箫,秦穆公之女弄玉对他非常仰慕,拜其为师。秦穆公曾专门修建一座“凤台”,供他们学习时使用。后来,师徒二人结为伉俪,弄玉在萧史指点之下,很快掌握吹箫技艺,她模仿凤凰之声、引来凤凰围绕她翩翩起舞。数年后,夫妇双双乘凤凰飞升天界成仙。右边这幅是黄秋园先生临摹五代画家关仝的《西山待渡图》。关仝的原画本已模糊不清,
黄先生精心研究,采用枯骨皴笔法,勾线粗壮雄健,其风骨神韵尽得原作精髓,令人叹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认为:“黄秋园先生的山水画,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万千,扑人眉宇。”东厅两侧,为“翰墨”、“丹青”二厅。两厅中有古色古香的根雕家具,有供书画家泼墨挥毫的书画案,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极佳环境。这里也是前来游览参观的名人题词留言的所在。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总书记在两度登阁乘兴吟诵王勃序文之余,挥毫书写的其中的警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李鹏同志“高阁重临江渚,层楼再出云天”的题词,有邓力群同志“长江三楼.一楼胜过一楼”的墨迹。
中厅正中屏壁上,镶置用黄铜板制作的王勃的《滕王阁序》碑,近10平方米,乃是苏东坡手书,经复印放大,由工匠手工镌刻而成。
西厅东壁悬挂磨漆画《百蝶百花图》,选此题材,乃是根据滕王李元婴爱蝶、绘蝶之雅事。据传李元婴擅画蝶,自成一派,画界称为“滕派蝶画”。滕王的蝶画当时非常珍贵,有诗云:“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这幅磨漆画寄托了今人对“滕王阁”创始人李元婴的怀念。其制作工艺非常精妙:以三合板为底,贴金箔纸为底色,蝴蝶乃是用细铜丝勾勒线条,将贝壳碾成粉末敷成翅膀,画面下部盛开的白色花丛是南昌市市花金边瑞香,花瓣用蛋壳拼成。磨漆画有东方油画之誉。
第五层是最高的明层。漫步回廊,眺望四周,江水苍茫,西山叠翠,南浦飞云,章江晓渡,山水之美,尽收眼底;高楼如林,大桥如虹,公路如织,人车如流,一派城市繁荣之景象。四季之景不同,游目四望,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第六层是滕王阁的最高游览层。其东、西重檐之间,高悬着苏东坡手书“滕王阁”金匾各一块。其内,虽是一个暗层,但设计者将中厅南北角重檐间的墙体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线极好,与明层无异。
由台座之下的底层算起,这一层实为第九层,故大厅题匾“九重天”。大厅中央,有汉白王围栏通井,下可俯视第五层,其上方对一圆拱形藻井,寓含天圆地方之意。24组斗拱由大到小,由下至上,共12层,按螺旋形排列。取意1年12个月,24个节气。斗拱采用的是明、清民间木作处理手法。彩绘采用五彩装,沥粉贴金,金碧辉煌。最顶端的彩绘,则是参照西安钟楼的彩绘式样精心绘制而成。这一螺旋式藻井,在全国古建中是不多见的,能给人以动感,凝神仰视,仿佛在不断旋转,不断变化,又给人以时空无限之感,这也正是设计者的匠心独具之处。藻井中央,悬挂精雕细刻的“母子”宫灯,随气流变化,宫灯不停地微微转动。
西厅称为“仿古展演厅”,是一座小型戏台,戏台上陈列有极为珍贵的古乐器复制件,深寓歌舞兴阁之意。其中有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编磬仿制件。编钟为24件,可进行演奏,曾获得1985年的“百花奖”。编磬为32件,其厚薄不同,敲击时发音各异。此外,还有土乐“埙”、竹乐“”“排箫”,革乐“建鼓”、“双凤虎座鼓”,匏乐及丝乐“瑟”、殷代“虎纹磬”、“铙”等塑件,还有隋唐时代的乐俑。这些仿古乐器既是陈列品,又可利用它们进行小型的乐舞演奏。2000年后,文娱队移至北园(俯畅园)进行文艺演出。
大厅南北东三面墙上,嵌有大型唐三彩壁画——《大唐舞乐》。
南面为“龙墙”,以男性歌舞乐伎为主,画面以《破阵乐舞》为大框架。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征伐四方,破叛将刘武周,军中遂有《奏王破阵乐舞》之曲流传,歌颂其功德。李世民即位后,亲制《破阵乐舞》,其舞形及音乐“发扬蹈厉,声韵慷慨。”壁画中舞蹈者披甲执戟,作战武士打扮,具有浓厚的战斗气息和粗犷雄伟气势。《破阵乐舞》的队列当中,有两组舞蹈的表演者。右边,两名胡人表演以跳跃动作为主的《胡腾舞》,这种舞蹈为唐代西北少数民族舞蹈,出自石国,也就是唐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舞蹈者头戴珠帽,穿长衫,腰系宽带,足登软靴(多为黑色),有诗曰:“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左边,两名舞者执剑跳起,表演的是《剑器舞》。唐代著名舞蹈艺人公孙大娘善舞剑器,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描绘道:“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画面中后部,舞者身披狮皮表演《五方狮子舞》。五名舞者装扮成五头不同颜色的狮子,各立一方,表演狮子“俯、仰、驯、狎”等各种情态,有二人扮成“昆仑像”,就是戏狮的人,牵着绳,拿着拂尘彩球逗弄狮子,场面雄伟壮观,与前面的《破阵乐舞》队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画面后部是乐台上下的伴奏乐伎。
北面为“凤墙”,以女性歌舞乐伎为主,画面以唐代著名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舞》为主体(在三楼部分已对其进行简要介绍)。白居易在诗中描绘,其服饰“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间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其舞姿“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裾云欲生”。左边,两名女童踩莲对舞,表演的是《柘枝舞》。此舞为唐代西北少数民族舞蹈,出自怛罗斯,(唐代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今乌兹别克境内的江布尔)。其舞姿节奏明快,
旋转迅速,刚健婀娜兼而有之,主要以鼓伴奏。画面中后部, 两名舞伎在圆型地毯上快速轻盈地旋转,表演的是《胡旋舞》,此亦是唐代西北少数民族舞蹈,
出自康国(唐代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即今乌兹别克境内撒马尔罕)。其舞姿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主要以鼓伴奏。
白居易《新乐府•胡旋女》诗云:“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巳时”。画面后部是伴奏乐伎。整个舞蹈场面设置在满塘春水、绿荷粉芙蓉的水榭之上,旁有两只仙鹤,一左一右,上下翩飞,烘托了轻歌曼舞、飘飘欲仙的气氛。
滕王阁景区占地面积28.8公顷,景区內建有亭、台、楼、阁、水榭、小桥流水、花廊竹径、古树名木、奇石怪桩等二十多处游览景点。可供漫步畅游的石径小道2000多米。马踏飞燕、十二生肖、千僖钟、千僖鼎等众多景点散布其间。景区內还栽有各种名贵树种,近千种大小盆景,整個景区內浓荫遮天,灌木列翠,绿草如茵,环境优雅,闹里取静,是闹市中心的一顆绿色明珠。滕王阁的陈列,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体现和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精粹,同时也反映了豫章古代文明的特色。滕王阁,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高雅的文化殿堂。
链接信息
链接信息1
滕王阁序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懿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译文】
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象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活跃。城池坐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象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象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良展美景,尝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明白了兴衰贵贱都由命中注定。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
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的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懿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饶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宴集已为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
【诗文解释】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渡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
返回
链接信息2
有关滕王阁的名诗
《滕王阁》
唐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登豫章郡南楼》
唐 张九龄
闭阁幸无事,登楼聊永日。
去霞千里开,洲渚万形出。
淡淡澄江漫,飞飞度鸟集。
邑人半舻舰,津树多枫橘。
感别时已屡,凭眺情非一。
远怀不我同,孤兴与谁悉。
平生本单绪,邂逅承优秩。
谬忝为邦寄,多惭理人术。
驽钝虽自勉,仓廪素非实。
陈力倘无效,谢病从芝术。
《登城楼望西山作》
唐 张九龄
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
宛宛鸾鹤处,高高烟雾间。
仙井今犹在,洪崖久不在。
金编莫我授,羽驾亦难攀。
檐际千峰出,游思遍人寰。
勿复尘埃事,归来且闭关。
《滕王阁》
唐 杜牧
滕阁中春绮席开,柘枝蛮鼓殷情雷。
垂楼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
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
连越控巴知何事,珠翠沉檀处处催。
《登滕王阁》
宋 苏轼
坐久淡无虑,悠然片月生。
疏星集渔火,繁露湿江城。
向夕横燕望,今宵习楚声。
因怜竹枝好,翻作豫章行。
《题滕王阁》
宋 苏辙
客从筠溪来,奇侧舟一叶。
忽观章贡馀,晃荡天水接。
霜风出洲渚,草木见毫末。
气奔西山浮,声动古今业。
楼观却相倚,山川互开阖。
心惊鱼鸟会,目送凫雁灭。
遥观客帆久,更悟江流阔。
使君东鲁儒,府有徐孺榻。
高谈对宾旅,确论精到骨。
余思属洲山,登临寄遗堞。
骄王应笑滕,狂客亦怜勃。
万钱罄一饭,千金买丰碣。
毫气相凌荡,俳语终仓卒。
事往空长江,人来逐飞楫。
和篇亦无陋,抱恨费弹压。
但当倒瓶罂,一醉沧江月。
《滕王阁》
宋 王安石
白浪翻江无已时, 陈蕃徐孺去何之?
愁来径上滕王阁, 覆取文公一片碑。
《滕王阁》
宋 文天祥
五云窗户瞰沧浪,犹闻唐人翰墨香。
日月四时黄道阔,江山一片画图长。
回风何处搏双雁,冻雨谁人驾独航。
回首十年此漂泊,阁前新柳已成行。
《贺新郎》赋滕王阁
宋 辛弃疾
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暗然怀古。
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
但遣意西山南浦。
天宇修眉浮新绿,映悠悠潭影长如故。
空有恨,奈何许!
王郎健笔夸翘楚。
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
物换星移知几度?梦想珠帘歌舞。
为徙倚,阑干凝伫。
目断平芜苍波晚,快江风一瞬澄襟暑。.
谁共饮?有诗侣。
《钟陵饯送》
唐 白居易
翠幕红筵高在云,歌声一曲万家闻。
路人指点滕王阁,看送忠州 白使君。
《滕王阁感怀》
宋 王安国
滕王平日好追游,高阁魏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
极目烟波吟不尽,西山重迭乱云浮。
《和秀野刘丈寄示南昌诸诗》
宋 朱熹
滕王阁下水初生,闻道登临复快晴。
帝子岂知陈迹在,长江肯趁曲池平。
山楹雨罢珠帘卷,檐铎风惊玉配鸣。
满眼悲秋今古恨,人生辛苦竟何成!
返回
蓬莱阁
大纲
一、蓬莱阁的历史
二、蓬莱阁的神话传说
1.八仙及其相关传说
2.三神山的传说
三、蓬莱阁的风景概貌
1.蓬莱阁主体建筑
2.吕祖殿
3.三清殿
4.龙王宫
5.弥陀寺
6.天后宫
7.蓬莱水城
知识点汇总
T01:蓬莱阁的历史
T02:八仙及其相关传说
T03:三神山的传说
T04:蓬莱阁主体建筑
T05:吕祖殿
T06:三清殿
T07:龙王宫
T08:弥陀寺
T09:天后宫
T10:蓬莱水城
正文
蓬莱阁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城北一公里处的丹崖山巅,创建于宋嘉祜六年(公元1061年),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巡抚李戴于其旁增建了一批建筑,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知府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主持进行扩建,使其大具规模,后又得以多次修缮,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阁高15米,双层木结构,重檐八角,四周环以朱赤明廊,供人极目远眺,阁上名人匾额楹联众多,犹以清代大书法家铁保书的“蓬莱阁”巨匾著称。阁下面临大海,建筑凌空,海雾四季飘绕,素有“仙境”之称。史载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为寻求仙药先后来此,传说秦方士徐福受始皇之遣由此乘船入东海去求仙丹,著名的“八仙过海”神话故事传亦在此,自古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历来是道教炼士修真之境,阁之附近现存留历代文人雅士观海述景题刻二百余处;登临阁廊,举目远望,长山列岛时隐时显,东北海疆碧波连天,春夏之际,海市蜃楼时时光临登州海上,使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阁南有三清殿、吕祖殿、天后宫、龙王宫等道教宫观建筑,均依丹崖山势而筑,层层而上,高低错落,与阁浑然一体,总建筑面积达18900余平方米;阁东有苏公祠,东南建观澜亭,为观赏东海日出之所,西侧海市亭,因为观望海市蜃楼之境而名,又因其三面无窗,亭北临海处筑有短垣遮护,亭外海风狂啸,亭内却燃烛不灭,故又名避风亭。整个建筑陡峭险峻,气势雄伟,朱碧辉映,风光壮丽,是山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一、蓬莱阁的历史
蓬莱历史悠久,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设置蓬莱镇,神龙三年(公元707年)登州治所由牟平迁至蓬莱,遂升蓬莱镇为蓬莱县。以后历代虽隶属有所变更,但县治未变,直到1992年改蓬莱县为蓬莱市。关于蓬莱的得名,一说是汉武帝因寻觅三座传说中的仙山不成,便将此地命名蓬莱,以解心头挂念。自唐至清的1000多年间,蓬莱一直是州府所在地,是胶东文明的摇篮。
在城北面的丹崖山上,有一座古老的而壮观的楼宇,那便是蓬莱阁。传说汉武帝闻听大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长生不老药。汉武帝于是多次驾临山东半岛,登上突兀临海的丹崖山,寻求“蓬莱仙境”,后人就把这座丹崖山唤作蓬莱。恍如仙境的丹崖山矗立于海边,临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绝壁,山岩纹理是暗红色,故有此名。汉武帝在此等了好长时间,却不得见神山,当然也求不到长生不老药,失望但不死心的汉武帝就下令将他在海边望神山而筑的小城命为蓬莱。蓬莱,因有海市之胜,又是秦、汉之君巡视的地方;之后,八仙过海的传说又长久地依附在这里,遂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仙境。
据文献记载,唐代在蓬莱建过龙王宫和弥陀寺。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登州郡守朱处约将唐代渔民所建的龙王庙移至丹崖山西侧,在原址始建蓬莱阁,“为州人游览之所”,并著《蓬莱阁记》。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一代文豪苏东坡任登州军州事,前来蓬莱阁观海,兴奋之余,挥毫走笔,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及手迹刻石,更为海山增色,遂使蓬莱阁得登龙门,成为天下绝胜,自此引起历代珍视,仙阁多有附建与增修。关于蓬莱阁,还有一篇传世之文——一代文宗苏东坡的《海市诗》,堪称蓬莱阁的点睛之笔。
据旧修府、县志记载:明代先后修缮七次。其中第三次在1589年完工,由山东巡抚李戴发起捐资,修缮增建,乡宦戚继光积极赞助。最后一次修缮是1631年,登州参将孔有德奉命援辽,后叛明,窃踞登州,后又败逃东北。其残部王秉忠仍固守水城,城破又退据蓬莱阁,蓬莱阁遭到严重破坏,后不得不再次进行修缮。
入清以后,先后修建了三次。甲午战争期间,日舰炮击蓬莱,弹中仙阁后墙壁,至今伤痕可见。阁的一层内壁也遭震落,粉壁上南海才子招子庸所绘的墨竹图从此消失。1929年春,军阀张宗昌、褚玉璞与刘珍年在胶东对峙。张、褚盘踞蓬莱阁上,致使文物古迹遭受破坏。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日军飞机轰炸蓬莱,炸毁天后宫前戏楼。1947年冬,进攻胶东的国民党军队盘踞蓬莱阁上,因修工事和烧火做饭,使阁上大量的匾额、楹联损失殆尽。
建国以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至1965年,蓬莱阁古建筑群基本上恢复原貌。文革时期,在“破四旧”的冲击下,蓬莱阁塑像全被拉倒,许多碑文被砸得漫漶不堪。从1973年至1987年,国家先后投资150多万元,进行修缮和重建。又请全国著名书法家题写了匾额,使蓬莱阁建筑群旧貌换新颜。近几年来,国家文物部门和蓬莱市委、市府不断地增加投资,除加强蓬莱阁的修缮、保护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旅游景点,使蓬莱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二、蓬莱阁的神话传说
蓬莱地名,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神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仙境”的代名词。
长生不死的神仙之说,在我国由来已久。在生产力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人们一方面崇拜自然、敬信神灵,一方面试图战胜自然,提高人体自身的求生能力。他们认为依靠人体自身一定方式的修为,可以长生不死,具有神通,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神仙之说。
蓬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苍茫豪放的山海风光,而且在它有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系统。一个是昆仑神话系统,一个是蓬莱神话系统。昆仑神话系统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它那瑰丽的故事传到东方以后,与浩瀚的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蓬莱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东方神话的策源地。《山海经》和《封禅书》中,都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绘得活灵活现,于是便引得齐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险家到海中寻求神山,秦始皇东巡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据史籍记载,蓬莱城北海面常出现海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虚无缥缈,变幻莫测。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虚幻神奇,演绎出海上三神山的传说,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个令世人向往的神仙世界,更为蓬莱平添了几分神采。后来“八仙过海”的故事也加盟到这里,就更加生动迷人了。
1.八仙及其相关传说
民间流传最广的当属八仙及其相关传说。由于当时社会文化的落后,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不理解,但又不愿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断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创造了八仙的造型。即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及何仙姑。这八位神仙分别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的行为代表了广大劳苦大众的美好愿望,是劳苦大众忠实的守护神。由于人们对八仙的无比喜爱,因此,民间有关他们的传说甚为丰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传说在民间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在八仙中的故事人物中,“狗咬吕洞宾”该说是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了。
吕洞宾在成仙之前,有个同乡好友、金兰兄弟叫苟杳。一天,吕洞宾家里的客人见苟杳一表人才,读书用功,便想把妹妹许配给苟杳,苟杳得知后便动心了,就对吕洞宾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吕洞宾说:“林家小姐貌美贤惠,贤弟既然主意已定,我也不拦阻了,不过成亲之后,我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一听不禁一愣,但思前想后,还是咬牙答应了。
苟杳成亲当天晚上,洞房里新娘子头盖红纱,倚床而坐。吕洞宾闯进屋来,也不说话,只管坐到桌前灯下,埋头读书,新娘等到半夜,丈夫还是不上床,只好自己和衣睡下。天明醒来,丈夫早已不见,一连三夜都是这样。
苟杳好不容易过了三天,刚进洞房,新娘便低头哭诉:“郎君,为何三夜竟不上床同眠,只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这一问,问的苟杳目瞪口呆,半天,他才醒悟过来——“原来是吕洞宾怕我贪欢,忘了读书,用此法来激励我。”几年后,苟杳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大官,夫妻俩与吕洞宾一家洒泪而别,赴任去了。
八年后,吕家不慎失了大火,家产化为灰烬。吕洞宾只好住破旧的茅草屋,日子十分艰难。夫妻俩商量,决定去找苟杳帮忙。苟杳对吕洞宾家遭大火的事非常同情,并热情招待他,可就是不提帮忙的事情,一个多月下来,吕洞宾以为他忘恩负义,一气便回了家。吕洞宾回家一看,原来家里盖了新房。他疑惑地走进屋内,见屋内挺着一口棺材,妻子批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等妻子回头看见吕洞宾时,惊恐万状,颤颤抖抖地叫道:“你,你是人还是鬼?”吕洞宾更觉诧异,问:“娘子,何出此言,我好好地回来了,如何是鬼呢?”娘子端详了好久,才认出真是吕洞宾说:“吓死我了!”
原来,吕洞宾走后不久,就有一帮人来帮他盖房子,盖完房子就走了。数天前,又有一大帮人抬着一口棺材进来了,他们说吕洞宾在苟杳家病死了。吕洞宾一听,知道是苟杳玩的把戏。他走近棺材,气得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开两半,只见里面全是金银珠宝,上面还有一封信,写道:“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吕洞宾看完信后如梦初醒,他苦笑了一声:“贤弟,你这一帮,可帮得我好苦啊!”
从此,吕苟两家倍加亲热,这就是俗话常说的“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因为“苟杳”和“狗咬”同音,传来传去便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了。
这些神话传说大都源于生活,人们超现实的美好愿望在神仙的手下变成现实。神话的诞生反映了人民大众丰富的想象力。由此,各种神仙传说纷纷附着于蓬莱的同时,经民间通俗文化大肆渲染、传播,这些丰富的神话传说成为蓬莱的神仙文化源泉。时至今日,蓬莱民间还一直保持着神仙文化传统,东方神话之都的美誉名甲天下。
2.三神山的传说
三神山的由来,实起于战国。战国时期,神仙学说盛行,方士们便把海市蜃楼现象加以渲染,说成是海中的神山,山上有长生不死药。传说三神山上,禽兽及万物都是白色,宫阙为黄金白银所砌。徐福对秦始皇称海中有鲛鱼阻止,不能到达神山。又曾说,海中大神对采药之事说“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秦始皇相信了徐福的话,批准徐福两次入海寻仙。《十洲记》记载:“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鸟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有司奏闻始皇。始皇使使者赍此草,以问鬼谷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一名养神芝。其叶似菰,生不丛,一株可活千人。始皇于是谓可索得,因遣徐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不返。”
三神山在不同的时间的所指并不完全相同。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建章宫中,建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王献唐遗书《炎黄氏族文化考》中指出:“蓬莱犹风莱,为风夷、莱夷所居之地”。
《黄县志》中的观点认为:黄县尧时为嵎夷地。蓬莱、方丈、瀛洲都是莱夷在海中居住的海岛。
宋、元、明时期以后,就有一些人指出:三神山是指的海中的海市蜃楼现象。元人于钦《齐乘》卷一说:“盖海市常以春夏晴和之时,杲日初升,东风微作,云脚齐敷于海岛之上,海市必现,现则山林城郭,楼观旌幢,毡车驼鸟,衣冠人物,凡世间所有,象类万殊……呜呼神哉!然则《史》、《汉》所称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望之如云,未能至者、殆此类耳。……斯言足破千古之惑也。”于钦的看法是正确的。
清代道光年间,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记载王仲瞿的话说:“始皇使徐福入海求神仙,终无有验……后游山东登州,见海市,始恍然曰:秦皇、汉武俱为所惑者,乃此耳。”
现代的学者也都认为:渤海中的三神山就是海市蜃楼现象。
在《史记》中,对蓬莱阁的描写丰富多彩,栩栩如生。内容如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
《史记•孝武本纪》:“少君言于上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而在其他一些历史资料中,也对蓬莱阁有比较详细生动的描写
《汉书》:...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
《太平广记•神仙》:“蜀女谢自然泛海,将诣蓬莱求师。船为风飘至一山,见道人指言:‘天台山司马承祯,真良师也。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非飞仙无以到。'自然乃回,求承祯受度。”
唐代李贤注《后汉书•窦章传》:“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径秘禄皆在焉”。
《拾遗记•高辛》(晋•王嘉) :“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
而在一些历史故事类的书籍中也多处提到了三神山。
《山海经•海内北经》:“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勃海中也。”
《隋唐演义》第二十七回:“...在内荡漾中流。北边掘一个北海,周围四十里,筑渠与五湖相通。海中造起三座山:一座蓬莱,一座方丈,一座瀛洲,像海上三神山一般。山上楼台殿阁,四围掩映。山顶高出百丈,可以回眺西京,又可远望江南”
《白居易诗全集》:“...不独兴灭国,不独继绝世。欲令嗣位守文君,亡国之孙取为戒。海漫漫,直下无底旁无边。云涛烟浪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山上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天仙。秦皇汉武信此语,方士年年采药去。蓬莱今古...”
韩国预言书《格庵遗录》连载,第二十一篇隐秘歌:“……上帝降临东半岛 弥勒上帝郑道令 末复三合一人定 三家三道末运一 仙之造化莲花世 自古由来预言中
革旧从新访道觉 末世圣君容天朴 弓乙之外谁知人 瀛州蓬莱三神山 十胜中地朴活处 养生工夫人不离 脱劫重生更无变……”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入海求仙的始作俑者当属齐威王。若以齐威王即位之年算起,离越王从琅琊回吴(苏州),亦仅20余年,齐国的海港活动,主要当在北方,即登州一带。从《史记》、《汉书》的描写看,古代渤海沿岸的人民,看到渤海中的海市蜃楼,不明白它的科学成因,以为海中真的有这样一些岛屿。从蓬莱、方丈、瀛洲这些名称看,应是古代东莱人所寻找的地方。秦汉两代是帝王求仙的高峰时期,而在追求的神山仙境中,独重“蓬莱”。例如把三神山称为“蓬莱诸神山”;秦始皇遣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入海,求的也是“蓬莱不死药”、“蓬莱药”、“蓬莱神仙”、“蓬莱神人”;汉武帝多次巡游至登州,也是“冀通蓬莱焉”、“将以望祠蓬莱之属”;记载所求仙境也多是蓬莱、;对仙岛蓬莱及蓬莱仙人的描述也很细致:“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非飞仙无以到”。
三神山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在很多文学著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都反映出古人对美好神仙生活的无比向往。也正是基于这种向往,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出如此众多的美妙神话,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由此可见,“蓬莱”不仅成了仙境、神山的代名词,而且凡人世间欲求而不得之物,似乎它那里全有。
三、蓬莱阁的风景概貌
蓬莱阁在蓬莱市区西北的丹崖山上,1982年与水城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有32800平方米。蓬莱阁包括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弥陀寺等几组不同的祠庙殿堂、阁楼、亭坊组成的建筑群,这一切统称为蓬莱阁。
1.蓬莱阁主体建筑
主体建筑蓬莱阁雄居丹崖之顶,处在众星拱月的位置上。它是一座双层木结构建筑,底层环绕十六根大红楹柱。登上主阁,凭栏四顾,轻纱般的云雾缠绕阁下,亭楼殿阁在掩映中时映时现,使人超凡出世之感油然而生。登蓬莱阁以观沧海,方知道什么叫“一碧万顷”,“海阔天空”。面对无尽的大海波涛,使人心胸顿时开阔,确有超凡脱俗之感。阁上原有一幅楹联:“九千仞天,登梯得路;三万里海,破浪乘风”,道尽了高阁之气势。
人们常说江海的宽广,可以涤俗虑,洗肺肠,在这里你才会深信不疑。著名的蓬莱籍作家杨朔在他的散文名篇《海市》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你倚在阁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洗得干干净净。”每当春秋季节,海面天光折射,就会出现著名的海市蜃楼。那时分,亭台袅袅如浮云过海,依稀还可分辨街道上的车水马龙。
日前,一种多年未现的自然奇观——“仙阁凌空”降临人间仙境蓬莱阁,让很多首次目睹这一现象的游客真切感受到了身临仙境的感觉,作了一次活神仙。当日,蓬莱天气状况良好,天蓝海碧,能见度高,但仍伴有初春的丝丝凉意。从下午十六时开始,海上渐渐升起海雾,而且大雾越来越浓,越来越厚,渐渐弥漫整个海面,将原本清晰的大海慢慢包裹起来,整个海面柔雾弥漫,并不断徐徐升腾。放眼望去,如同天宫浮云,给人飘飘荡荡之感。到十六时四十分左右,由于没有大风,海雾开始慢慢上升,在白色海雾包裹的海平面上形成另一层平流雾,并逐步扩大,将整个蓬莱阁古建筑群包裹起来,一会功夫蓬莱阁就隐没在突如其来的仙雾之中,随着轻拂的微风若隐若现。这一景象引起了在田横山景区游览观光的游客们的注意,大家纷纷在这难得一见的景象前合影留念。“仙阁凌空”的罕见自然奇观,引来了大批电视工作者、记者和摄影爱好者。有的游客看到这一奇观兴奋不已,随口大声吟唱苏轼当年看到海市时所咏词句:“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至十八时,随着天色渐晚,海雾渐渐消散,一切又恢复了平常。据一位蓬莱当地的摄影爱好者介绍,像这次出现时间如此之长,海雾如此之大,蓬莱阁及整个海面景物变化如此多样丰富的奇观,已有很多年没有碰到了。单纯就观赏性而言,这样的景色比出现海市蜃楼时还要壮观美丽,也许只有仙境才能出现这样的奇景。
2.吕祖殿
蓬莱阁主楼附近在吕祖殿,祀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据说吕洞宾姓李,名琼,山西人。唐朝人,因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便浪迹江湖,修道成仙。“八仙过海”的故事,在这里流传很广,为什么单单只建了一个吕祖殿,独尊一位吕洞宾呢?原因是北方在金代时一位道士王重阳在山东东部创立了道教全真派,后兴盛一时,在蓬莱传教的就是王重阳及其徒弟丘处机,而全真派称吕洞宾为“北五祖”之一,蓬莱的道士们自然要在道教集中的蓬莱阁上给吕洞宾一席之地的特殊待遇了。
3.三清殿
道教认为,除了人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外,还有神仙所居住的胜地,其最高胜境是三清,也叫“三天”。蓬莱阁的这座三清殿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明隆庆年间重修过,是供奉道教最高天神的地方。殿中立有三尊塑像,中间是玉清元始天尊,东边是上清灵宝道君,西边是太清太上老君(老子)。他们手中拿的宝器分别象征着三个不同的时代。元始天尊手拿红珠,象征洪元时代,灵宝道君手拿太极图,象征混元时代,太上老君手拿扇子,象征太初时代。前殿左右两侧塑的是守门神将,左为哼将陈奇,右为哈将郑伦。
4.龙王宫
龙王宫是蓬莱阁建筑群中最西端的一个单体。这里供奉的是传说中的四海龙王之首东海龙王敖广。古时候,渔民们驾一叶小舟行驶在风浪里,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祸安宁和神灵联系起来,于是,这笼罩着仙气的丹崖山便被渔民派上了用场。唐代,渔民们便在丹崖极顶(即如今主阁的地方)建起了龙王庙。北宋嘉佑六年,官府见这里山高海阔,景致很美,便把龙王宫西迁,在龙王宫原址修建起巍峨壮观的蓬莱阁供州人游览。传说龙王能兴云布雨,古人希望有神龙存在,更希望神龙能体恤人间的苦衷,给世人以救援。因此,最先尊崇龙王的正是那些出没风浪里的渔民和漂洋过海的船家。蓬莱沿海民俗,农历正月十三为渔灯节,至今每年的这一天渔民们都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载歌载舞,到海边为龙王送灯。
龙王宫的占地面积为2117平方米。前殿供奉的是龙王的两位守门大将,东为定海将军,西为靖海将军。正殿中间端坐的是东海龙王敖广,在他身边站立的是八位站官,巡海夜叉、千里眼、雷公、电母、顺风耳、风神婆、雨神和赶渔郎。八名站官各有分工,听命于龙王的调遣。其中,赶鱼郎的任务是将鱼赶到一起,便于渔民打捞。后殿有龙王的木雕像和龙王出行的步辇、仪仗,那是人们为了求雨所设的。古时候人们遇上酷旱,便到这里顶礼膜拜,然后头戴柳条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着龙王的木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里两边住户都要端水泼洒,讨个吉利。人们求雨说来也十分有趣,若酷暑天旱,屡求不应,人们便把龙王爷抬到烈日下曝晒。据说,晒到他受不了的时候,他就会兴云布雨了。
5.弥陀寺
弥陀寺始建于唐代,是蓬莱阁内唯一的佛教寺庙。这里曾是香火极盛的佛教传播基地。但是到了唐代武宗时期,由于皇帝发起了禁佛运动,佛教受到沉重打击,弥陀寺也一度僧尼还俗,门庭冷落。
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著名僧人德清来山东传教,在胶东影响很大,弥陀寺香火复盛,渐渐扩建成今天的规模。前殿供奉密迹金刚和那罗延金刚,两位金刚各手持宝杵,分立东西,成为护卫寺院的第一道防线。后面大殿有西厢是祖师殿(西厢),中间主尊为慧远法师。他的右侧为刘遗民、恒伊,左边为陶渊明、慧然。东厢是关公殿,中间主尊为关公。正殿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和十八罗汉。正中供奉的是阿弥陀佛。其左协侍为观世音菩萨,右协侍为大势至菩萨。旁边供奉的是十八罗汉,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
6.天后宫
在蓬莱阁主楼的西侧,天后宫是蓬莱阁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单体,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占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祀民间信仰的神妈祖。
一进宫,首先看到的是戏楼,每年正月十六是天后宫庙会,人们在这里演戏,向海神娘娘感恩,祈祷娘娘保佑平安。戏楼上有一横额,上写“观止矣”,即“叹为观止”。意思是看了这里的戏,天后宫的前殿有两位门神,一是嘉应,一是嘉佑,是保护天后的神将,传说他们都是被天后在莆田湄州降伏的妖怪。
院有一棵古老的唐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传说当年八仙中的铁拐李与吕洞宾在这里下棋,烈日当头,为了遮荫,铁拐李从他那宝葫芦里取出一粒树种,撒在地下,霎时间长出了这棵大树。因为是仙人种的仙树,所以长寿不死。此树树心虽然已空,但枝叶仍十分茂盛。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天后宫发生火灾,毁庙观三十余间,唯独此古槐得免,可谓奇迹。
蓬莱阁的天后宫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天后宫庙宇之一。正中端坐的是天后,再塑金身。天后是海峡两岸人民虔诚信奉的海神,北方人称她是海神娘娘。在她的家乡福建莆田一带,人们亲昵地称她为“妈祖”,因此许多地方奉祀她的宫庙叫“妈祖宫”。天后姓林,名默,福建省莆田湄州湾贤良港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日,时年28岁,终身未嫁。传说她8岁随老师读书,10余岁喜欢诵经礼佛,并受到老道士玄通的点化,能驱邪救世,死后在海洋上保护渔民和船员。从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开始,历代都封她以各种尊号,至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封为“天上圣母”止,历代帝王共褒封了四十一次,御祭亦数十次。
天后身边站的是四名侍女,东西两侧有八名站官,其中有四个海龙王。
蓬莱阁的天后宫与全国各地天后宫的陪神相比,极为特殊,由四海龙王为天后当站官。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天后宫的陪神是随各地不同的故事定出来的,但总的原则是这些陪神都是由各地不同的水神充作天后的陪神。二是北宋以前海神是龙王,但因为他面目狰狞古怪,又喜怒无常,常在海中兴风作浪,使渔家和航海家畏惧反感,人们从而失去了对他的信仰。三是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皇帝派大臣路允迪出使高丽,临行前曾降御香向东海龙王做了祈祷,但在海中遇到大风,情况十分危急,危难中恍然见到救他生命的是桅杆上端坐的一位朱衣女神而不是海龙王。回朝奏明圣上,首次封天后为“顺济夫人”,并赠匾建庙。蓬莱阁天后宫道光年间的碑记载:“宋徽宗时,建天后圣母庙,乃于阁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计建庙48间……”宋代中后期海神娘娘是以妃爵代替了龙王的神性,成为专司海上交通安全的保护神了。四是元代以后,历代朝廷晋封海神娘娘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便可以天上的官职来控制茫茫大海中的一切神怪妖气,她的活动范围远远超越了四海龙王所管辖的区域,所以四海龙王要听她的调遣,为她站班;五、在妈祖故乡莆田,有《天妃降龙》的剧本,是当地人们为歌颂天妃所演的地方戏剧,说的是天妃降伏东海龙王的故事。这就是四海龙王为什么成了天后的站官的几个原因。
7.蓬莱水城
蓬莱阁下,有一座蓬莱水城。水城沿着丹崖绝壁向南筑起,为我国现存古代海军基地之一,又名备倭城,原为宋代边防水寨“刁鱼寨”旧址。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依山势构筑城墙,引海水入内,以停泊船舰,操练水师。蓬莱水城周长约1.8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整个城池只有南北两门,北门叫水门,门上建有栅闸,以控制船只出入;南门为振阳门,与陆地相连,供车马行人出入。北门设有两座炮台,分列东西,控制附近海面。水城进可攻,退可守,实为一严密的海上防护体系,在我国海港建筑史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清朝末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清廷曾把登州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但由于登州港水位较浅,泥沙淤积比较严重,不能停泊近代的大型机动船只,所以后来把口岸改到了烟台,登州港就逐渐衰落下来。
在蓬莱阁景区周围,还有许多值得参观的名胜古迹。站在蓬莱阁,可以看到南面的蓬莱县城,西面的田横山。相传汉时韩信破齐,齐王田横率其徒五百人东走,曾筑寨于此,因此得名。对面的长山列岛,她由大小32个岛屿组成的,距蓬莱只有8海里。传说当年八仙过海时,观音菩萨为助其渡海成功,在渤海海峡的最窄处撒下了一些晶莹剔透的钻石,以作为他们渡海途中的歇脚之处,便是如今的长山岛。除了上述景色,在蓬莱阁附近还有三仙山风景区和八仙过海景区等风景名胜。
链接信息
蓬莱阁记[宋]朱处约
世传蓬莱、方丈、瀛洲在海之中,皆神仙所居,人莫能及其处。其言恍惚诡异,多出方士之说,难于取信。而登州所居之邑曰蓬莱,岂非秦汉之君东游以追其迹,意神仙果可求也,蓬莱不得见,而空名其邑曰蓬莱?使后传以为惑。
据方士三山之说,大抵草木鸟兽神怪之名,又言仙者宫室伟大,气序和平之状,餐其草木,则可以长生不死。长往之士,莫不欲到其境而脱于无何有之乡。际海而望,翕然注想物外,不惑其说者有矣。
嘉佑辛丑,治邦逾年,而岁事不愆,风雨时若,春蓄秋获,五谷登成,民皆安堵。因思海德润泽为大,而神之有祠俾,遂新其庙,即其旧以构此阁,将为州人游览之所。层崖千仞,重溟万里,浮波涌金,扶桑日出,霁河横银,阴灵生月,烟浮雾横,碧山远列,沙浑潮落,白鹭交舞,游鱼浮上,钓歌和应。仰而望之,身企鹏翔,俯而瞰之,足蹑鳌背,听览之间,恍不知神仙之蓬莱也,乃人世之蓬莱也。
上德远被,恩涵如春,恍若致俗于仁寿之域,此治世之蓬莱也。后因名其阁曰蓬莱,盖志一时之事,意不知神仙之蓬莱也。
海市诗 [宋〕苏轼
予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常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欲构孤亭撑绝顶,烟霞深处可能攀。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阈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
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
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
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
信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
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
新诗绔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
返回
黄鹤楼
大纲
一、黄鹤楼的历史
二、诗词和神话中的黄鹤楼
1. 诗词中的黄鹤楼
2. 神话中的黄鹤楼
三、今日黄鹤楼
知识点汇总
T01:黄鹤楼的历史
T02:诗词中的黄鹤楼
T03:神话中的黄鹤楼
T04:今日黄鹤楼
正文
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楫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它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万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的原因所在。
一、黄鹤楼的历史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头,最早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
年),应该算是武汉最早的城市建筑了。最初这里只是一座军用岗楼,打仗时用于瞭望。当时,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三国时期及东晋以后的南北朝,群雄并起,各据一方,混战不已,谁都想在这临江负险的宝地扎牢根基,称王称霸。因此三国时期建立岗楼,估计后世沿用了很长的时间。黄鹤楼面对浩瀚长江,后有迄逶蛇山,登楼远望,天地广阔,吞吐万千,大气磅礴,人们渐渐口耳相传,上楼赏景。
到了唐朝,黄鹤楼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宋代黄鹤楼由主楼、台、轩、廊组合而成的建筑群,建在城墙高台之上,四周雕栏回护,主楼二层,顶层十字脊歇山顶,周围小亭画廊,主次分明,建筑群布局严谨,以雄浑著称。
明代黄鹤楼,楼高三层,顶上加有二个小歇山,楼前小方厅,入口两侧有粉墙环绕, 特点是清秀。
清代黄鹤楼具有鲜明的特色。它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表现出一种神奇壮美的气质。建制格调以三层八面为特点,主要建筑数据应合“八卦五行”之数,其特点为奇特。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二、诗词和神话中的黄鹤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经过武汉的文人墨客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因此,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便平添了一些与黄鹤楼有关的美妙的诗词和文章。历代文人骚客登楼吟诗作赋,讴歌其壮丽景观,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并有多如珠矶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1.诗词中的黄鹤楼
(1)崔颢《黄鹤楼》
早期最有名的诗,当推唐代诗人崔颢所写。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戚戚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乘着白云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此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发现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向玉帝哭诉,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李白便搁笔不写
,后有好事之人据此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座李白“搁笔亭”。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2)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现在黄鹤楼公园内有崔颢的题诗壁,对面即是李白搁笔亭。李白写下的诗词,与黄鹤楼有关的不下五首。其中有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是历来传颂的名篇,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年轻的李白从四川出峡,在安陆(今湖北安陆)住了十年。在这段时间内结识了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孟浩然也是著名诗人,年龄比李白大,这时在诗坛上已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仰。诗中称孟浩然为“故人”,足见结交已久,是老朋友了,彼此感情深厚。
此诗的开头,描述了“开元盛世”年代李白和孟浩然于黄鹤楼离别的事实。武汉在西,扬州在东,从武汉去扬州,顺江东下,自然是向西北告别了黄鹤楼。这样的句子,真是信手拈来,毫不雕琢。第二句接得很好。他向哪里去呢?去扬州。妙在“烟花三月”,这不仅是指出了离别的季节,重要的是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烟花,指春天笼罩在蒙蒙雾气中的绮丽景物。江南的春天,风光明媚,一直为文人们所歌颂,梁代的丘迟在《与陈伯之书》里有这样动人的描写:“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孟浩然一路上所遇到的,也将是这样的景象。而扬州呢?又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的名都,这是他所要去的地方。试想,以江南三月烟花的时候,去扬州十里烟花的地方,一路上能不心旷神怡吗?别认为这两句诗在表面上只写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去向,而透过字面,却深刻表达了内心的情绪。
楼头话别之后,孟浩然就登舟启程了。只见孤舟扬帆,破浪前进。行人渐远,而送行的人依然伫立江边。孤帆渐渐地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了,这时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空尽处,仿佛是去追赶行人。李白很巧妙地表达了这种送别后的感情,像用电影的特写镜头照住帆影,逐渐前移。到水天交接处,帆影没有了,于是长江浩浩荡荡流向天外。这时候,观众和送行者会一样把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而整个画幅的苍茫空阔的感觉,自然又要袭上心头。这样写景见情,寓情于景,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使人读了以后,产生无穷的余韵。
(3)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另有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从此,“江城”便成为武汉的美称。
(4)李白《望黄鹤楼》
【望黄鹤楼】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5)其他
除了崔颢、李白,唐代的著名诗人白居易、贾岛、刘禹锡、王维,宋代的宋之问、岳飞、陆游、范成大,都写过提到黄鹤楼的诗词。1927年2月,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空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在黄鹤楼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
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2.神话中的黄鹤楼
关于黄鹤楼的始造,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在《极恩录》中有关于这个故事的记载,大致是说: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辛氏的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其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史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祎,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
(1)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它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
(2)以为是仙人费祎
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它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祎尸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此句指出费祎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祎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祎、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3)只说是一位仙人
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出自《报应录》。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这三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三、今日黄鹤楼
如今的黄鹤楼1981年10月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于1985年建成。黄鹤楼外形雄伟壮观、古朴典雅,是武汉市的标志建筑。它以清同治楼为雏形重新设计,但比其更高大雄伟。黄鹤楼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它的七十二根大柱拔地而起,六十个翘角层层凌空,琉璃黄瓦富丽堂皇,五层飞檐斗拱潇洒大方、攒尖楼顶。其使用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
51.4米,底层边宽 30米,顶层边宽
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象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
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
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
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五楼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由于这里高出江面近
90米,视野开阔,“极目楚天舒”,三镇风光尽收眼底。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目,令人心旷神怡。只见万里长江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楫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
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黄鹤楼将成为位于我国心脏地带的中心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参考信息:
http://travel.sina.com.cn
链接信息
白云阁:坐落在蛇山高观山山顶,在黄鹤楼以东约 274米处,海拔 75.5 米,阁高 41.7米,是观赏黄鹤楼、蛇山、长江的极佳景点。
毛泽东词亭:在黄鹤楼东南 206米,白云阁西南 90米处。为一高 3.2米,宽
1.8米的大型青石碑,南北两面分别镌有毛泽东1927年春登蛇山时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和1956年6月畅游长江后填写的《水调歌头.游泳》。
搁笔亭:在黄鹤楼以东 132米处,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
千禧吉祥钟:身重20吨,蒲牢1吨,取20世纪和21世纪的连接之意,钟体材料为铜合金,含黄金 2.1公斤,银
8.4公斤,它是明朝永乐大钟以后我国铸造的最大铜钟。大钟外形为裙边圆钟,口部直径 3米,高约 5米。
胜象宝塔:原在蛇山西端的黄鹄矶头,1957年因造长江大桥移到引桥东头复原。塔为元朝至正三年建,明洪武二十七年复建。是一座大菩提佛塔,用来供奉舍利或存放佛教法物。高
10米,底宽近 6米,层层装饰而上,为艺术杰作。陈友谅墓,陈友谅(1319-1363年)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
湖北沔阳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自称汉王,至正二十年杀徐寿辉自称皇帝,至正二十三年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大战中流矢身亡,其部下以舟载其尸还武昌,
葬于蛇山南麓。明末以后,几经整修,1981年重新修复。墓坐北朝南,墓前立水泥镶嵌的麻石墓碑,高
2米,上书“大汉陈友谅墓”。墓前建有牌坊,前额书“江汉先英”,后额书“三楚雄风”。
岳阳楼
大纲
一、岳阳楼的历史
二、岳阳楼公园
1.岳阳楼主楼
2.主楼的辅亭
3.小乔墓
4.怀甫亭
5.名人蜡像馆
6.古城墙
7.岳阳门
8.点将台
三、岳阳楼的人文色彩
四、岳阳楼的保护
知识点汇总
T01:岳阳楼的历史
T02:岳阳楼主楼
T03:主楼的辅亭
T04:小乔墓
T05:怀甫亭
T06:名人蜡像馆
T07:古城墙
T08:岳阳门
T09:点将台
T10:岳阳楼的人文色彩
T11:岳阳楼的保护
正文
岳阳楼位于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岳阳。岳阳位于湖南省北部,西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岳阳楼就座落在傍水而生的一古城西门城头。水光楼影,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一、岳阳楼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孙权争夺荆州,鲁肃率万人屯守巴丘,在洞庭湖域操练水军,并修筑了巴丘城,巴丘就是岳阳的最初称呼。而岳阳楼,传说是当年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兵时的阅兵台。现在在岳阳楼下的沙滩上,有三具枷锁形状的铁制物品,重达1500斤,据说是东吴水师所用,而今作为千年沧桑的历史见证供人凭吊。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驻守岳州,把这个楼大加修葺,并定名为“岳阳楼”,自此岳阳楼开始闻名遐迩。词人骚客,登楼赋诗,时有绝唱。
宋庆历四年(公元1004年),郡守滕子京又一次修葺了岳阳楼。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毁于战火,次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现在看到的岳阳楼,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岳阳楼极为珍视,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以“整旧如旧”为宗旨的落架大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
二、岳阳楼公园
岳阳楼及其周围的众多的古迹,构成以岳阳楼为主体,包括其他反映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事的古迹、风景点在内的大公园。要游岳阳楼,必须穿过岳阳楼公园,而且除了要登岳阳楼,还要一一游览其他的景点,才能真正观赏岳阳楼一带的景色,领略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和自古流传的动人故事。
来到岳阳楼公园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黑底蓝字对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它高度概括了风光秀丽的洞庭水和千古名楼的景观。穿过古老高大的城门,门上大书“岳阳门”,据传是三国时代吴国鲁肃检阅水师的地方。
1.岳阳楼主楼
岳阳楼主楼高3层,高达20米,长方形体,宽17余米,深14.5米。建筑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四柱、三层、飞檐、纯木。中间以4根大楠木撑起,再以12根柱作内围,周围绕以30根木柱,结为整体,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颗铁钉,没有用一道巨梁,构型极为大方、庄重。
12个飞檐
,檐牙高啄(似鸟嘴在高空啄食)。屋顶为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古籍里载述,岳阳楼“纯木结构,盔式楼顶”。这种古老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造型奇伟,“岳阳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
楼内一楼悬挂公元19世纪的《岳阳楼记》雕屏的复制品及诗文、对联、雕刻等。二楼正中悬有紫檀木雕屏,上刻清朝大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字型方正、笔力雄浑、技法多变、独具匠心,为传世一级珍品。三楼悬有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雕屏,笔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备。檐柱上挂“长庚李白书”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颇具观赏价值。
登上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岳阳风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钟于岳阳一楼。眺望洞庭湖,八百里洞庭的万顷碧波尽收眼底。如果天气晴朗,还可望见洞庭湖中的名山君山。宋人黄山谷有诗:“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可见楼山相映成趣,让人心旷神怡。
2.主楼的辅亭
主楼两侧有两座辅亭:一个是以神话人物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的三醉亭。据辞海记载:“(吕洞宾)他的神话传说,大概最早起于北宋岳州一带。”现在的“三醉亭”,是一座仿宋建筑的方亭,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占地面积为135.7平方米,高9米,为二层二檐,也和岳阳楼一样属纯木结构。门上雕有回纹窗棂,并饰有各种带有传奇故事的刻花。一楼楼屏上是吕洞宾卧像,把吕仙飘逸的神态、潇洒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上并有吕洞宾所作的一首七绝:“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画屏两边挂着由清代方功浚撰书的一幅对联:“对月临风,有声有色;吟诗把酒,无我无人。”楼上,吕洞宾的木雕像端坐在一个神盒龛里。他一手举杯,一手持书,神态十分端庄。龛额上题有“诗酒神仙”的字样。
另一个是仙梅亭,位于岳阳楼南侧,与三醉亭相对应。仙梅亭是一座呈六角形,二层三檐,檐角高翘,纯木结构,玲珑雅致的小亭。上盖绿色琉璃筒瓦,状如出水碧荷。仙梅亭初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公元1628-公元1644年)。当时,推官陶宗孔重建岳阳楼时,在地下发现一块带梅花花纹的石板,于是同建此亭,并命名为仙梅堂。到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
年),岳州知县熊懋奖重建岳阳楼时,在遗址上复建其亭,同时改仙梅堂为仙梅亭。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总督曾国荃拨岳卡厘税对岳阳楼全面重修时,仙梅亭也得了一次大的修葺,并将仙梅亭改为留仙亭。时隔不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知府张德容在重建岳阳楼时,又将留仙亭复改为仙梅亭。解放后,
此亭又经过多次修缮,一直保持了原来的面貌。
有关仙梅亭的传说很多,且说法不一,真正以文详细记载的还是现在仙梅亭中竖立的那块青石板。一面是知县熊懋奖维修岳阳楼时,请画工临摹的一幅梅花图,另一面是他亲自著文记载其事的刻碑。
3.小乔墓
小乔墓,又名二乔墓,在岳阳楼北面。二乔的传说。当地地方志记载,二乔死后葬在岳阳。但实际上,周瑜对抗曹兵南下,驻守在江西九江一带,如果小乔死在军中,应葬在九江而非岳阳,而大乔嫁孙策,吴国建国以后定都南京,大乔死后也应该埋葬在长江下游的今天的南京一带,而应该是长江中游的岳阳。中国人历来喜欢英雄和美人的故事,大小二乔两大美人虽然不能生活在岳阳,死后拉到岳阳,却也满足人们的想像和期待。不过,虽然小乔未必死在岳阳,但岳阳的小乔墓的出现,却并非现时代人的创造,而是至少清代以前就已存在古迹,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知府沈延瑛重修,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督学陆保宗重新修建。1993年又于墓南侧增建小乔墓庐,四周建有围墙。正面刻有宋苏东坡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墓冢圆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并增加石栏护围。园内建筑,为砖木结构,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园林风格。
4.怀甫亭
岳阳楼前,亦即岳阳水城外新辟了一片庭园,其南有“怀甫亭”。据史料记载:杜甫晚年曾由四川乘舟入洞庭,流寓岳州。当时,他已穷困潦倒,家贫如洗,唯有一叶孤舟,孑然一身飘流江湖。他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百感交集写下了多首感人的诗篇。特别是《登岳阳楼》一诗,寥寥四十个字,既写出了洞庭湖、岳阳楼的雄伟壮观,也道出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和纷繁国事。那忧国忧民之心。感人肺腑,憾人心魄,成为千古绝唱。
“怀甫亭”是一座玲珑典雅,坐南朝北的方形小亭。它占地40平方米,高7米,四根水泥铸构的大柱,四周环以栏杆。小亭上部为纯木结构,翅首脊饰精美,藻井彩绘鲜艳。亭中竖有石碑一方,正面刻着杜甫的画像和《登岳阳楼》诗,北面刻着他的生平事迹。北面檐下悬挂着一块樟木匾额,“怀甫亭”三个苍劲古朴、金光闪闪的大字,出自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之手。匾额西亭柱上挂着我国著名诗人和书法家吴丈蜀于1979年撰书的一幅对联:“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杜甫一生的遭遇十分的惋惜和无限的怀念之情。
5.名人蜡像馆
沿岳阳楼碑廊迂回北行,与小乔墓相连的小四合院内,辟有岳阳楼历代名人蜡像馆。蜡像馆距岳阳楼约100米,四周新竹掩衬,绿草茵茵.馆内共塑有42尊栩栩如生、形神俱备的蜡像,身着精致秀美的服饰,各执几可乱真的道具.展室内布置着幽暗奇巧的彩灯,播放着清新婉转的音乐,将游人带入了一个新奇的世界。
蜡像馆共分“八仙过海”、“诗人聚会”、“巴陵四绝”、“鲁肃阅兵”和“主席墨宝”五室。“鲁肃阅兵”室内,三国东吴大将鲁肃正伫立在洞庭湖边的阅兵台运筹帷幄,训阅水师;“八仙过海”室内,仙人们或手执芭蕉扇,或击节高歌,或醉饮吟诗,神态各一,令人拍案叫绝,流连忘返。“巴陵四绝”室内,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苏子美书丹、邵竦篆刻的情景;“诗人聚会”室内,曾在岳阳楼留下过华章丽句的李白、杜甫、韩愈、欧阳修、文天祥、辛弃疾、孟浩然、柳宗元等正从不同的朝代聚集到一起,即景赋诗;“主席墨宝”室内,身材魁梧的毛主席身后,便是他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诗,汪洋恣肆,笔走龙蛇,堪称书苑精品。
6.古城墙
岳阳楼位于岳阳的古城墙上,古城墙自身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岳阳州府肇创于东汉末年,历代有修葺、扩建。至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岳阳州府城围长4805步,有雉堞1093垛,设城门5座。南为迎薰门,东为湘春门,北为楚望门,西为岳阳门,西门的北面有小西门。东、西、北三门外筑有月城。民国12年(公元1923年),岳阳县政府拆城墙卖砖,以解决财政困难,共拆毁城墙1300余丈。为保存岳阳楼这一名胜古迹,西门一带百余米城墙得以残存。
新中国成立后,古城墙及其上的古建筑群,被划为重点保护区,多次进行维修、保养。1983年至1984年间,按原有形制,在古城北端重修城墙30米,使城墙平台面积护大260平方米。城墙建筑在洞庭湖入长江水道东岸的台地上,由岳阳门向南北延伸,长约150米。城墙平台平面呈镐形,中部为城门平台,向东、西两面凸出,长43米,宽40米。岳阳楼及仙梅、三醉两亭座落在平台中部。仙梅亭中心点至三醉亭中心点相距38米,岳阳楼中心点至两亭中心点连线距离14米。
7.岳阳门
城墙外檐墙中部与岳阳楼纵轴线相交处为一凹口,岳阳门就设在凹口处。要讲岳阳门的历史,还得从三国时算起。那时修筑巴丘城,城垣跨岗越岭,西临洞庭,地势十分险要.以后各代均在此设城池,再没有迁移过。唐朝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就是描写此处.后来逐年废毁,到民国手里就剩岳阳楼下这一段近百米的古城墙了。据记载,这段城墙还是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时重修的。
岳阳门就是岳阳的古城西门。古时候,岳阳有东、西、南、北4座城门,还有一座小西门。现在除西门岳阳门保存至今外,其它各门均已倾废。岳阳门高约4米,宽2米余,长近42米。由于建在岗丘上,上跨雄伟的岳阳楼,下临浩淼的洞庭湖水,显得格外的壮观。怪不得唐朝杜牧有“城高倚峭巘,地胜足楼台”的感叹。门额嵌青石匾一方,匾高0.86米,宽1.58米,上镌“岳阳门”三个大字,笔法刚健端庄。
城墙平台平面由中部向南、北两端逐渐狭窄。两端宽约6米,各立有牌楼一座。
两座牌楼正楼的青石匾上,正面分别刻有“南极潇湘”、“北通巫峡”,字体按清乾隆时张照所书“岳阳楼记”中笔迹复制;北面分别刻有“天边月白”和“江上风清”,由当代书法家夏湘平书写。牌楼的中柱上各镌有楹联,南为清张照所撰的“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由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补书;北为清何绍基所撰的“闲云野鹤自来往;沅芷澧兰无古今”,由当代书法家李铎补书。次楼龙凤板上均刻有暗八仙画案。牌楼装修精美,气势轩昂,楼匾及楹联的书法均属精品,为岳阳楼建筑群平添秀色。
8.点将台
点将台是另一处风景点。215年,孙权派鲁肃率一万多名将士来到岳阳,准备与刘备争夺荆州。鲁肃来后认真实施孙权的政令,修筑巴丘城(今岳阳城),加紧操练水军,在城西依山临水的地方建起了一些军事设施,做好战争准备,点将台就是其中之一。点将台位于城门外的湖边,由麻石砌成,南北各有台阶临湖,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古城楼,檐牙高啄,两头雕刻着龙头,顶上盖着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以上是岳阳楼公园的概况。出了岳阳楼公园,还有更大范围的景区。即岳阳古城区、洞庭湖君山、南湖、团湖、芭蕉湖、汩罗江、铁山水库、福寿山、黄盖湖等九个景区。洞庭湖烟波浩渺,横无涯际。君山地形独特,古迹众多,为洞庭湖中最大岛屿。岛上历有36亭、48庙,舜帝的“二妃墓”、汉武帝的“射蛟台”等珍贵历史文物。汩罗江畔有屈子祠、杜甫墓等。此外,附近还有慈氏塔、宋代文庙、鲁肃墓、黄盖湖、三国古战场等名胜古迹。
如果把岳阳楼附近有关风物的传说故事也算进去的话,那么,就还有《梅溪桥》、《金鹊山》、《柳毅井》、《七十二仙螺造君山》、《二妃墓和君山》、《慈氏塔的故事》等等。可见岳阳楼及有关的传说故事何其多也,展现的风采又是怎样的丰美绮丽!
三、岳阳楼的人文色彩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堪称“燕汗大手笔”的张说贬官岳阳后,寄情山水,常与文人迁客登楼赋诗。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群玉、孟浩然等纷至沓来,并用美丽的诗句炼造了她粉嫩的血肉。其中杜甫的《登岳阳楼》、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商隐的《岳阳楼》等,均是语工意深的佳篇,给岳阳楼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化意蕴。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题解: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岳阳楼》李商隐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
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岳阳楼凝聚了古往今来的文化积淀,而李商隐的《岳阳楼》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李商隐的《岳阳楼》,语工意深,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此诗借周王朝的灭亡,抒发了时代离乱的感慨,带着浓厚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结。
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他重修岳阳楼的时候,在楼落成之时,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59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
接着,滕子京又请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写信邀他的好友范仲淹为修葺一新的岳阳楼作记。宋代大政治家、大诗人范仲淹不负好友重托,他虽然没有到过岳阳楼,但却留下了一篇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斯文一出,广为传诵,虽只有寥寥369字,但其内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气势之磅礴,语言之铿锵,真可谓匠心独远,堪称绝笔成为千秋绝唱。其中的“余观夫巴陵胜状”一段,述尽天下楼、天下水之胜景;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被看作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情结的一个体现,而得以千古传唱。岳阳楼借诗传名,近一千年来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地方。
三楼陈列着一代伟人毛泽东手书杜甫的《登岳阳楼》诗。各楼悬挂着原有的木刻匾对,并增刻了古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其中一楼有一副长达102字的对联,上联为“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下联为“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而三楼一副短联,仅仅八个字:“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
岳阳楼保存的历代文物,当推诗仙李白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最为著名,其次要数清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文章、书法、刻工、木料全属珍品,人称“四绝”。此外,出自清书法家何绍基手笔的102字长联,情景交融,亦颇为人所称道。
四、岳阳楼的保护
据史料记载,对楼的破坏主要是兵燹、水患、雷击、火烧、蚁害或城垣坼裂等,要保护岳阳楼的绝对安全,就应消除这些事故产生的条件。要做好岳阳楼的保护工作,主要坚持抓好以下“五防”:
1.防火
岳阳楼为纯木结构,年时经久,过分干燥,油漆又多,
所以说火灾是她的天敌之一,必须绝对防止火源。主要是防止电火、烟火、雷击之火。首先是防止电源失火,导电线绝对不能上楼,在特殊情况下要临时用电,也要经有关部门同意后派专人负责坚守现场,及时撤除,以防万一。其次是控制流动火源,主楼内及楼周围一定射程范围内应杜绝烟火,要划片分区派专人巡逻,日夜轮守,对违规吸烟、烧香者严肃查处。第三是拆除岳阳楼绝对保护范围内的破旧房屋及易燃建筑,杜绝火灾隐患。第四是防止雷击,历代岳阳楼有多次是因雷击失火而毁,因此对避雷针应定期检修或升级换代,以保证避雷针经常发挥其效能。
2.防水
岳阳楼所处的岳阳城,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洞庭湖盆地边缘,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雨水充沛,年均气温为17℃,年降水日为135—158天。多年平均一次连续最长降雨日为16天,年降水量最多达到2336.5毫米,降雨较多,增加了空气的湿度,对岳阳楼的木构件和楼内设施造成了威胁,也增加了楼体基础泊岸和平台的保护难度。93年、95年国家文物局先后拨专款380多万元对驳岸进行维修、加固,就是因为排水不畅造成了驳岸损坏。因此要定期检查楼内是否漏雨,对排水系统要定期疏导,保证排水管道畅通,不让雨水浸入基脚。上半年雨水多,是每年清理排水系统的关键时期。另外还要时刻提防洞庭湖高位洪水对岳阳楼泊岸的冲击影响,注意及时加固临湖泊岸和围墙。
3.防蚁害
因为岳阳楼所处的地区雨水多,湿度大,树木密,为白蚁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温床”,蚁害成为这座木楼的又一天敌。1983年落架大修前,她一楼的12根楠木大柱不是被白蚁蛀空,就是业已糟朽,整个梁柱结构完全不能再承受压力了,二楼的四根支角柱全部腐朽,白蚁对岳阳楼的危害之大可见一斑,虽然1984年大修时已对白蚁防治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但白蚁在楼的周围仍有危害,所以在日常维护工作中,应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勤于检测,加强防蚁力度。
4.防损坏
随着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登临岳阳楼观光揽胜的游客与日俱增,络绎不绝,给楼体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当登楼人数超过八十人时,人站在楼上就有明显的震感,因此第一,应控制一次性上楼人数,特别是旅游旺季,要组织游客分批限量登楼,可以采取售楼票和楼务管理人员有序组织的形式来达到减轻楼体压力的目的。第二,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为损坏,人流过大对楼梯、楼板磨损较大,应在这些地方采用竹条、胶垫等进行有效保护,把人对木质的损坏减到最低限度,延长主楼的寿命和维修的周期。
5.防治野麻
野麻是一种纤维植物,喜光,耐旱耐碱,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在岳阳楼的石板、楼顶的瓦件夹缝中和墙壁的空隙中随处可见。其根茎能将石墙顶起,造成石墙移位和变形;能将琉璃瓦交接的部位松动,造成古楼顶层渗雨,时间一长致使古楼的木料制件受潮腐损。如果说白蚁是木质构件的天敌,那么野麻就是破坏石材城墙结构的顽凶,如果不及时根治,面积越来越大,数量越多,对岳阳楼驳岸基台、古建筑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必须坚决防治,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专人负责,寻求有效办法,常抓不懈,直至彻底根除。
链接信息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於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梅溪桥》
梅溪桥上忆梅溪,
贫贱之时得淑妻。
钱女应知贫户苦,
十朋未觉玉莲痴。
列名金榜难移志,
迁谪夔州远别离。
今日桥头人济济,
当年宦客思凄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毅井》
桔树无踪证往年,
寒泉村落尚依然。
青髻罢汲犹相聚,
闲坐银床语旧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