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24:27
1 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1 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在《内经》中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溪”等名称。《甲乙经》中称为“孔穴”、《圣惠方》中称为“穴位”。腧穴学就是研究有关腧穴的位置,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以及用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它叙述了腧穴的位置与取法;局部解剖、主治应用、配伍举例、刺灸方法与禁忌,以及一些必要的文献选摘等内容。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砭石来砥刺放血,割刺脓疡;或用热熨、按摩、叩击体表;或在体表某一部位用火烤、烧灼等方法来减轻和消除伤痛。久之,逐渐意识到人体的某些特殊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就是腧穴发现的最初过程。
起初,只是在病痛的局部作为刺灸的部位,即"以痛为腧"(《灵枢·经筋》)。当时,即没有固定的部位,也无所谓穴名。后来,随着医疗经验的积累,才把某些特殊的"按之快然"、"驱病迅捷"的部位称为"砭灸处"。如扁鹊治虢太子尸厥,取"三阳五会输";马王堆汉墓《帛书·脉法》中"阳上于环二寸而益为一久(灸)";《五十二病方》中"久(灸)足中指"、"久(灸)左"等,其所指的都是刺灸的部位。这说明早在战国初期已形成了穴的概念。又经过长期的大量的医疗实践,人们对腧穴的部位特点和治疗范围的认识更深入一步,不仅确定了位置,明确了主治,并赋予了名称,以后又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我国最早的经典医籍《黄旁内经》(简称《内经》)一书,便论及了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内容,从而为腧穴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又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俞募穴、原穴、五腧穴均有所阐发。晋代皇甫谧根椐《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编纂而成《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全书共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其中七十余篇专讲腧穴方面的内容。对其穴名、别名、位置、取法、主治、配伍、何经脉气所发、何经所会、针刺深浅、留针时间、艾灸壮数、禁刺禁灸以及误刺误灸所带来的后果都作了全面的论述。并对腧穴的顺序进行了整理,头面躯干以分区划线排列,四肢以分经排列。因此,该书集晋代以前针灸学之大成,为腧穴学理论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及《千金翼方》(简称《千金翼》)各三十卷,发展了腧穴的配伍,收集了大量的经外奇穴,以及便于实践的三里保健灸等,扩大了腧穴防治疾病的范围。他又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分别绘成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惜已散佚。宋代王惟一于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奉诏对针灸腧穴重新厘定,订正讹谬,从而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三卷,详载穴位的名称、部位、主治、刺灸等内容,并在个别重要穴位下收载了历代名医针灸治验案例,还绘有十二幅十二经经穴图谱,由当时官府刊行。翌年铸成两具腧穴铜人模型作为教具,为学习针灸提供了方便,给后世针灸教学树立了典范。用铜人考试医生的方法,一直沿袭到明代,对提高针灸的教学效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还将《铜人》刻于石碑上,昭示于众,以便学者观摩。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简称《发挥》三卷,始将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合称为十四经。又承《圣济总录》(简称《圣济》)、《金兰循经》的先例,把全身经穴按《灵枢·经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撰《针灸大成》(简称《大成》)十卷,汇集了明代以前针灸医籍中之精华,是一部总结性的针灸著作。该书对腧穴主治各证,分门别类加以论述,颇为详尽,又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论治内容,并附有针灸医案,为后人所借鉴。清代针灸不如明代昌盛,在医界重药轻针的情况下,李学川提出针灸与方脉可以左右逢源,因此撰《针灸逢源》(简称《逢源》)六卷,他将历代针灸医籍中所载十四经经穴数目收集了三百六十一个,一直沿用至今。鸦片战争以后,针灸日趋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针灸学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针灸工作者对腧穴的作用以及一些规律性联系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有效腧穴,使腧穴学得到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此外,还对穴名、拼音以及经穴的数目和排列顺序等的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一切对腧穴学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和理论的充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腧穴的命名
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故《千金翼》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有关腧穴命名含义的解释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如《素问·骨空论》:“譩譆在背下侠脊旁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故命之“譩譆”穴。隋唐·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对十五络穴的穴名也有较完整的释义,如通里:“里,居处也,此穴乃是手少阴脉气别通为络居处,故曰通里也。”内关,“手心主至此太阴少阴之内,起于别络内通心包,入于少阳,故曰内关也。”唐·王冰注《素问》对鸠尾穴的释义:“鸠尾,其正当心蔽骨之端,言其垂下,如鸠鸟尾形,故以为名也。”这说明对穴名意义的理解有助于腧穴部位的记忆以及功能的掌握。兹将周身腧穴的命名归纳择要分类说明如下:
自然类
1、 以天文学上日月星辰而命名  如日月、上星、璇玑、华盖、太乙、太白、天枢等。
2、 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的形象而命名  可分以下几类:
(1)以山、陵、丘、墟来比喻腧穴的形象:如承山、大陵、梁丘、商丘、丘墟等。
(2)以溪、谷、沟、渎来比喻腧穴的形象:如后溪、阳溪、合谷、陷谷、水沟、支沟、四渎、中渎等。
(3)以海、泽、池、泉、渠、渊来比喻腧穴的流注形象:如少海、小海、尺泽、曲泽、曲池、阳池、曲泉、经渠、太渊、清冷渊等。
(4)以街、道、冲、处、市、廊来比喻 腧穴的通路或处所:如气街、水道、关冲、五处、风市、步廊等。
物象类
1、 以动物名称来比喻某些腧穴的形态 如鱼际、鸠尾、伏兔、鹤顶、犊鼻等。
2、 以植物名称来比喻某些腧穴的形态 如攒竹、禾髎等。
3、 以建筑物之类来形容某些腧穴的形态 如天井、玉堂、巨阙、内关、曲垣、库房、府舍、天窗、地仓、梁门、紫宫、内庭、气户等。
4、 以什物之类来形容某些腧穴的象形或会意 如大杼、地机、颊车、阳辅、缺盆、天鼎、悬钟等。
人体类
1、 以人体解剖部位来命名  此类腧穴可分以下两类:
(1)以大体解剖名称来命名:如腕骨、完骨、大椎、曲骨、京骨、巨骨等。
(2)以内脏解剖名称来命名:心俞、肝俞、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胆俞、膀胱俞、大肠俞、小肠俞等。
2、 以人体生理功能来命名  此类腧穴可分以下两类:
(1)以一般生理功能来命名:如承浆、承泣、听会、劳宫、廉泉、关元等。
(2)以气血脏腑功能来命名:如气海、血海、神堂、魄户、魂门、意舍、志室等。
3、 以治疗作用来命名  如光明、水分、通天、迎香、交信归来、筋缩等。
4、 以人体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来命名  可分以下三类:
(1)以内外分阴阳来命名:如阳陵泉(外)、阴陵泉(内)等。
(2)以腹背分阴阳来命名: 如阴都(腹)、阳纲(背)等。
(3)以经脉交会分阴阳来命名:如三阴交(阴经)、三阳络(阳经)等。
3 腧穴的分类
经穴 | 奇穴 | 阿是穴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兹分述如下:
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这些腧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不仅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作用,而且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经穴随着人们的医疗实践,也经历了一个由少至多的过程。《灵枢·本输》篇在五腧穴上冠以所属脏腑之名。《素问·气府论》统计腧穴数目上冠以诸经"脉气所发者"字样,说明《内经》为腧穴的分经已奠定了基础。从其经文来看,虽屡有三百六十五穴之说,但实际上其所载有穴名者仅一百六十穴左右。《甲乙》用分经分部方法详载穴名、穴位,共得三百四十九穴。《千金翼》所载与《甲乙》相同。到《铜人》、《发挥》等书时才有所增加,其穴名数达到三百五十四穴。而后《大成》已载有三百五十九穴。《逢源》一使经穴总数达到三百六十一穴。现将历代具有代表性针灸医籍及所载经穴总数汇表如下。
历代十四经穴总数对照表
年代(公元) 作 者 书  名 穴   名   数
单 穴 双 穴 合 计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
《内经》 约25 约135 约160
三国、魏256-260 皇甫谧 《甲乙》 49 300 349
唐682 孙思邈 《千金翼》
宋1026 王惟一 《铜人》 ① 51 303 354
元1341 滑伯仁 《发挥》
明1601 杨继洲 《大成》 ② 51 308 359
清1817 李学川 《逢源》 ③ 52 309 361
①《铜人》、《发挥》增加单穴2:灵台、腰阳关系出自《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双穴3 :膏肓俞、厥阴俞系出自《千金方》;青灵出自《圣惠》.
②《大成》增加双穴5:眉冲出自《脉经》;督俞、气海俞、关元俞均出自《圣惠》;风市出自《肘后》.
③《逢源》增加单穴1:中枢;双穴1:急脉;皆出自《素问· 气府论》王冰注。
奇穴
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其有奇效,故称"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经以外,故又称为"经外奇穴"。《灵枢  ·  刺节真邪》称"奇输"。它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明确位置,且有名称的称为"有名奇穴";一些仅有明确位置,但尚未定名的则称为"无名奇穴",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为数较少。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
历代文献有关奇穴的记载很多,如《千金方》载有奇穴一百八十七个之多,均散见于各类病证的治疗篇中。《奇效良方》(简称《奇效》)专列奇穴,收集了二十六穴。《大成》便专列"经外奇穴"一门,载有三十五穴。《类经图翼》(简称《图翼》)也专列"奇俞类集"一篇,载有八十四穴。《针灸集成》(简称《集成》)汇集了一百四十四穴。这说明,历代医家对奇穴是颇为重视的。
奇穴的分布虽然较为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虽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却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有的奇穴并不指某一个部位,是由多穴位组合而成,如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等;有些虽名为奇穴,其实就是经穴,如胞门、子户,实际就是水道穴;四花据《针灸聚英》(简称《聚英》)指出就是胆俞、膈俞四穴;灸痨穴据《聚英》指出就是心俞二穴等。
阿是穴
就"阿"字而言,《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是"痛"的意思,因其按压痛处,病人会"阿"的一声,故名为"阿是"。阿是之称见于唐代《千金方》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因其没有固定的部位,故《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简称《玉龙经》)称"不定穴",《医学纲目》称"天应穴"。其名虽异,而其义皆同。溯本求源乃始自《内经》所言之"以痛为腧"。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而是以痛处为穴,直接进行针刺或艾灸,有的往往有比较固定位置的效果显著。
《灵枢·五邪》说:"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问·缪刺论》也说:"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素问·骨空论》还说:"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说明或痛、或快、或有特殊感应之处,都有阿是之意。近代又称"压痛点"、"压敏点",但不一定是阿是穴。有的经穴或奇穴亦以压痛取穴。如《灵枢·背腧》:"肾腧在十四焦(椎)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说明取经穴时,也可按压痛点取穴。又如奇穴中的阑尾穴、胆囊穴等,莫不以所在的一定部位上再以压痛,或特殊感应为准而刺之。就是说经穴或奇穴,亦可应用阿是之法取之,但应与阿是穴相区别,不能混淆。
4腧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 | 体表标志法 | 手指比量法 | 简便取穴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四种。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杨上善说:“以此为定分,立经脉,并取空穴”。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此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  ·  骨度》篇,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伸直,以中指端为准)也为七尺五寸。
常 用 骨 度 表
部位
起 止 点
折量分寸
度量法
说  明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寸

如前发际不明,从眉心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
前额两发角之间
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9寸

用于量头部得横寸
9寸




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歧骨至脐中
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
9寸

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骨折作1.6寸(天突穴至璇玑穴可作1寸,璇玑穴至中庭穴,各穴间可作1.6寸计算)
8寸

5寸

两乳头之间
横骨(耻骨)长
8寸

胸腹部取穴横寸,可根据两乳头间得距离折量,女性可用锁骨中线代替
横骨长度为少腹得腹股沟毛际部横量得标志
8寸

背腰部
大椎以下至尾骶
21椎

背腰部腧穴以脊椎棘突作为标志作定位得依据
身侧部
腋以下至季胁
季胁以下至髀枢
12寸

季胁指第11肋端
髀枢指股骨大转子
9寸

上肢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横纹
9寸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得骨度分寸
12寸


肢部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
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
18寸

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寸
13寸

髀枢至膝中
膝中至外踝尖
外踝尖至足底
19寸

用于足三阳经的骨度分寸。臀横纹至膝中,可作14寸折量。膝中的水平线,前平膝盖下缘,后平膝弯横纹,屈膝时可平犊鼻穴
16寸

3寸

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兹分述如下:
1、 固定标志  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二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俯首显示最高的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等。在两骨分歧处,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分歧处取巨骨;胸骨下端与肋软骨分歧处取中庭等。此外,可依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为标志取背腰部腧穴。
2、 活动标志  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又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取肩髃时应将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当肩峰与肱骨粗隆间出现二个凹陷,在前方小凹陷中是穴;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是穴;取养老穴时,正坐屈肘掌心向胸,当尺骨茎突之桡侧骨缝中是穴等等。这些都是在动态情况下作为取穴定位的标志,故称谓活动标志。
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一般有下列几种:
1、 中指同身寸  此法源于《千金方》。《外台秘要》(简称《外台》),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一寸。宋代《圣惠》提出:“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云一寸。”后人大多以此为准,所以称“中指同身寸”或“中指寸”。《针灸大全》(简称《大全》)更具体地说明:“大指与中指相屈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2、 拇指同身寸  此法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 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夫,扶的意思。《礼记》注:“辅四指曰扶”。此法亦出自《千金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也就是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故明代张介宾之《图翼》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人之长短肥瘦各自不同,而穴之横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则人瘦而指长,人肥而指短,岂不谬误?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当”。可见不能离开骨度分寸而只用指寸。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食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一横纹上,就是本穴。又如风市,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之处就是本穴。此外如垂肩屈肘取章门,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等。这些取穴方法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5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以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两方面。
1.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张介宾《类经》注说:“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说明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应病候的作用。如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压痛过敏,有时并可在第五至第八胸椎附近触到软性异物;患有肺脏疾患的人,常可以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节。因此,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以及局部肌肉的坚实虚软程度,并审其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肌肉的隆起、凹陷等来协助诊断。这就是《灵枢·官能》“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以及《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的具体运用。 近来,在利用腧穴协助诊断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如耳廓中耳穴的测定,对原穴用导电量的测定,对十二井穴用知热感度的测定等,通过仪器对这些腧穴的测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为协助诊断增添了新的内容。
2.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指出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所,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腧穴防治疾病的关键就是接受适当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腧穴在防治疾病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1)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主治作用的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诸穴,均能治疗胃病等。
(2)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同时能治外感病的发热;足三里穴不但能治疗下肢病证,而且对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3)特殊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如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内关又可使之恢复正常。此外,腧穴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6腧穴的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 | 分部主治规律
每个腧穴都有较广泛的主治范围。这与其所属经络和所在部位的不同有直接关系。无论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还是邻近或远隔部位的治疗作用,都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的,一句话就是“经络所通,主治所及”。如要掌握腧穴的主治规律,一般可以从腧穴的分经、分部两方面来归纳。
分经主治规律
十四经腧穴的分经主治,既能主治本经的病证,又能主治二经相同的病证,或主治三经相同的病证。说明分经主治既有其特性,又有其共性。兹将各经腧穴主治的异同分经列表如下:
手三阴经
经名
本经病
二经病
三经病
手太阴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
手少阴
心、胃病
心病
神志病
手三阳经
经名 本经病 二经病 三经病
手阳明经 前头、鼻、口、齿病     眼病、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侧头、胁、肋病
后头、肩胛、神志病 耳病
足三阳经
经名 本经病 二经病 三经病
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     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经
足太阳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后头病、背腰、脏腑病 眼病
足三阴经
经名 本经病 三经病
足太阴病
足厥阴病
足少阴病 脾胃病
肝病
肾、肺、咽喉病 前阴病、妇科病
任督二脉
经名 本经病 二经病
任脉
督脉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分部主治规律
十四经腧穴的分部主治各有其特点:如头、面、颈项部的腧穴,除个别能治全身性疾患或四肢疾患外,绝大多数均治局部病证;胸腹部腧穴,大多可治脏腑及急性疾患;背腰部腧穴,除少数能治下肢病外,大多可治局部病证、脏腑和慢性疾患;少腹部腧穴,除能主治脏腑疾患外,还能治全身性疾患;四肢部膝肘部以上的腧穴,以治局部病证为主;肘膝以下至腕、踝部的腧穴,除能治局部病证外,还能治脏腑疾患;腕、踝以下的腧穴,除能治局部病证外,还能治头面、五官病证,以及发热、神志病等全身疾患。兹将各部数腧穴的主治范围归纳列表如下:
头面颈项部
分  部 主     治
前头、侧头区 后 头 区 项 区 眼 区 鼻 区 颈 区 眼、鼻病
神志、局部病
神志、喑哑、咽喉、眼、头项病
眼病
鼻病
舌、咽喉、喑哑、哮喘、食管、颈部病
胸膺胁腹部
分  部 主   治
胸膺部
腹部
少腹部 胸、肺、心病
肝、胆、脾、胃病
经带、前阴、肾、膀胱、肠病
肩背腰尻部
分  部 主    治
肩胛部
背部
背腰部
腰尻部 局部、头项痛
肺、心病
肝、胆、脾、胃病
肾、膀胱、肠、后阴、经带病
腋胁侧腹部
分  部 主    治
胸胁部
侧腹部 肝、胆病、局部病
脾、胃病、经带病
上肢内侧部
分  部 主  治
上肢内侧部
前臂内侧部
掌指内侧部 肘臂内侧病
胸、肺、心、咽喉、胃、神志病
神志病、发热病、昏迷、急救
上肢外侧部
分 部 主  治
上臂外侧部
前臂外侧部
掌指外侧部 肩、臂、肘、外侧病
头、眼、鼻、口、齿、咽喉、胁肋、肩胛、神志、发热病
咽喉、发热病、急救
下肢后面部
分  部 主  治
大腿后面
小腿头面
跟后、足外侧 臀股部病
腰背、后阴病
头、项、背腰、眼、神志、发热病
下肢前面部
分  部 主  治
大腿前面
小腿前面
足跗前面 腿膝部病
胃肠病
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神志、发热病
下肢内侧部
分  部 主  治
大腿内侧
小腿内侧
足内侧 经带、小溲、前阴病
经带、脾胃、前阴、小溲病
经带、脾胃、肝、前阴、肾、肺、咽喉病
下肢外侧部
分  部 主  治
大腿外侧
小腿外侧
足外侧 腰尻、膝股关节病
胸胁、颈项、眼、侧头部病
侧头部、眼、耳、胁肋、发热病
7 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腧穴的“腧”与“输”义通,即有输注的含义,象水流的转输灌注;“穴”含有“孔”、“隙”的意思。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甲乙》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称“穴道”,还有称作“穴位”者。
“腧”、“输”、“俞”三字相通,应用时各有所指。所谓“腧穴”是指穴位的统称;“输穴”是指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第三个穴位;“俞穴”是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即五脏俞和六腑俞的背俞穴。
《素问  ·  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  ·  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  ·  小针解》作了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上述经文,足以说明经络与腧穴的密切关系。
经络和腧穴又归属于脏腑,就是说腧穴各归属于某一条经,而每一条经又各隶属于某一脏腑。《素问  ·  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灵枢  ·  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明确指出脏腑——经络——腧穴之间的关系。《千金翼》更进一步指出:“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如果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就能够治疗所属脏腑的某些疾病,同样脏腑的某些病证又能在相应的腧穴上有所反应,这些主要是通过经络来完成的。
8 特定穴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交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五腧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腧”。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  ·  九针十二原》:“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但并未指出具体穴名和部位。《灵枢  ·  本输》则详细地阐明了各经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唯独没有手少阴心经,其后《甲乙》才补充完备。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徽,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病证等,就是《难经  ·  六十八难》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耳泄”的具体应用。另外,《灵枢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难经  ·  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五腧穴又配属五行,《灵枢  ·  本枢》指出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紧的井穴属金。《难经  ·  六十四难》补全了阴阳各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即“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规律而来。同时,又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
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 阴 经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心包(相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六阳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胆(木)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小肠(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胃(土) 历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三焦(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十二经原穴表
手三阴经 肺经 太渊 心经 神门 心包经 大陵
手三阳经 大肠经 合谷 小肠经 腕骨 三焦经 阳池
足三阴经 脾经 太白 肾经 太溪 肝经 太冲
足三阳经 胃经 冲阳 膀胱经 京骨 胆经 丘墟
原穴名称,在《灵枢  ·  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五脏原穴:肺原出于太渊,心原出于大陵,肝原出于太冲,脾原出于太白,肾原出于太溪。《灵枢  ·  本输》补充了六腑原穴:大肠原过于合谷,胃原过于冲阳,小肠原过于腕骨,膀胱原过于京骨,三焦原过于阳池,胆原过于丘墟。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甲乙》补齐。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图翼》),指出就是“以输为原”。这与阳经六腑输穴之外另有原穴有别。《难经  ·  六十二难》指出:“三焦行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意思是说 三焦原气行于外,阳经脉气盛长,故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是十二经的根本。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正如《灵枢  ·  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在治疗方面,《灵枢  ·  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说明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
络穴
络脉在由经脉别的出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络穴名称首载于《灵枢  ·  经脉》篇。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有十五穴 ,故称为“十五络穴”。
十五络穴表
手三阴经 肺经 列缺 心经 通里 心包经 内关
手三阳经 大肠经 偏历 小肠经 支正 三焦经 外关
足三阴经 脾经 公孙 肾经 大钟 肝经 蠡沟
足三阳经 胃经 丰隆 膀胱经 飞扬 胆经 光明
任、督、脾大络 任脉 鸠尾 督脉 长强 脾大络 大包
络穴各主治其络脉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来治疗。余皆仿此。络穴又能沟通表里二经,故有“一络通二经”之说。因此,终穴不仅能够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证,如手太阴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等疾患。
络穴在临床上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使用,即谓之“原络配穴”。
另外,《素问  ·  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故又有“十六络”之说。
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十六郄穴表
阴  经 郄穴 阳  经 郄穴
手太阴肺经 孔最 手阳明大肠经 温溜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手少阳三焦经 会宗
手少阴心经 阴郄 手太阳小肠经 养老
足太阴脾经 地机 足阳明胃经 梁丘
足厥阴肝经 中都 足少阳胆经 外丘
足少阴肾经 水泉 足太阳膀胱经 金门
阴维脉 筑宾 阳维脉 阳交
阴蹻脉 交信 阳蹻脉 跗阳
郄穴的名称和位置,首载于《甲乙》。
临床上郄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阴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疼痛取梁丘等。此外,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又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可作协助诊断之用。
背俞穴
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
十二背俞穴表
六  脏 背  俞 六  腑 背  俞
肺 肺俞 大肠 大肠俞
肾 肾俞 膀胱 膀胱俞
肝 肝俞 胆 胆俞
心 心俞 小肠 小肠俞
脾 脾俞 胃 胃俞
心包 厥阴俞 三焦 三焦俞
背俞穴,首见于《灵枢  ·  背腧》篇,载有五脏背俞穴名称和位置。《素问  ·  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甲乙》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而完备。
《素问  ·  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难经  ·  六十七难》说:“阴病行阳,……俞在阳”,《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病治阳”等,均说明背俞穴可治疗五藏病证。
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证,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脉挛急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萎及骨病等。余仿此。
募穴
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六脏六腑共有十二募穴。
十二募穴表
两     侧 正     中
脏腑 募穴 募穴 脏腑
肺 中府 膻中 心包
肝 期门 巨阙 心
胆 日月 中脘 胃
脾 章门 石门 三焦
肾 京门 关元 小肠
大肠 天枢 中极 膀胱
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呈双穴者,有为单穴者。分布于肺经的有本脏募中府;分布于胆经的有本腑募日月,肾脏募京门;分布于肝经的有本脏募期门,脾脏募章门;分布于胃经的有大肠募天枢。以上均为双穴。其余都分布于任脉,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均为单穴。 募穴,始见于《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难经·六十七难》有“五藏募在阴而俞在阳”的记载,但无具体穴名。至《脉经》才明确了期门、日月、巨阙、关元、章门、太仓(中脘)、中府、天枢、京门、中极等十个募穴的名称和位置。《甲乙》又补充了三焦募石门,后人又补充了心包募膻中,始臻完备。
《难经  ·  六十七难》说:“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说明六脏病证多取募穴治疗。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肠病多取天枢,膀胱病多取中极等。
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因此,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谓之“俞募配穴”。同时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
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也;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也;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也;膈俞为血之会穴,因其位于心肝俞穴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也;大杼为骨之会穴,因其近于椎骨(柱骨之根)故也;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因其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也;太渊为脉之会穴,因其为手太阴经之原,居于寸口为脉之大会也;绝骨为髓之会穴,因其属于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也。因此,在治疗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另外,《难经  ·  四十五难》又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八会穴还能治某些热病。
八会穴表
八  会 穴  名 经  属
脏会 章门 脾经募穴
腑会 中脘 胃经募穴
气会 膻中 心包经募穴
血会 膈俞 膀胱经穴
筋会 阳陵泉 胆经合穴
脉会 太渊 肺经输穴
骨会 大杼 膀胱经穴
髓会 绝骨 胆经穴
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山人宋子华之手,乃“少室隐者”之所传。因窦氏善用此法而声誉倍增,故又称“窦氏八会”。
八脉交会穴表
经  属 八  穴 通八脉 会合部位
足太阴 公孙 冲脉 胃、心、胸
足厥阴 内关 阴维
手少阳 外关 阳维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
足少阳 足临泣 带脉
手太阳 后溪 督脉 目内眦、项、耳、肩胛
足太阳 申脉 阳跷
手太阴 列缺 任脉 胸、肺、膈、喉咙
足少阴 照海 阴跷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得八穴相互交会的关系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髎,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病,又能治冲脉病关通阴维脉;内关通阴维脉,故内关既能治手厥阴心包经病,又能治阴维脉病。余同。
八脉交会八穴,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和疟疾,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往来证,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
八脏交会穴在临床上应用甚为广泛,李櫩《医学入门》说:“八法者,奇经八穴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又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合穴
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它是根据《灵枢  ·  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府”的理论而提出来的。即指“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因大肠、小肠、三焦三经在上肢原有合穴,而以上六穴都在下肢,为了区别,故以下合穴命名。其理论根据首见于《灵枢  ·  本输》“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因“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在胃经上;《甲乙》指出:“委阳,三焦下辅俞也,……此足太阳之别络也”。膀胱主藏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谢,故三焦与膀胱关系密切,因此,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上;胃、胆、膀胱三经的合穴,本在下肢,因此,以上六穴称为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是治疗六脏病证的主要穴位,《素问  ·  咳论》说:“治府者治其合”。如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下巨虚治疗泄泻;上巨虚治疗肠痈、痢疾;阳陵泉治疗厥;委阳、委中治疗三焦气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闭、遣尿等,都为临床所习用。
下合穴表
手  足  三  阳 六  腑 下合穴
手三阳 太阳 小肠 下巨虚
阳明 大肠 上巨虚
少阳 三焦 委阳
足三阳 太阳 膀胱 委中
阳明 胃 足三里
少阳 胆 阳陵泉
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
交会穴的记载,始见于《甲乙》。交会穴的分布多在头面、躯干部位。
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的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这样既可以治任脉的疾患,又可治足三阴经的疾患;大椎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相交会,它既可治督脉的疾患,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患;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又与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经的经脉相交会,它不但能治脾经病,也能治疗肝、肾两经的疾病。这就是交会穴的特点。
9 手太阴肺经穴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中府 | 云门 | 天府 | 侠白 | 尺泽 | 孔最 | 列缺 | 经渠 | 太渊 | 鱼际 | 少商
(一) LU 1 中府 ZhōngFǔ
[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 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 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咳嗽 ,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配伍]   配尺泽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 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附注]  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二) LU 2 云门 Yúnmén
[定位]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配伍]  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三) LU 3  天府 Tiānfǔ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主治] 气喘,鼻衄,瘿气,臂痛。
[配伍]  配曲池治疗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
(四) LU 4   侠白 Xiábái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当头静脉及桡 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
[主治] 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配伍]  配曲池, 肩髎 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
(五) LU 5  尺泽 Chǐzé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解剖]  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 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 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配伍]  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     直刺0.8一1.2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阴经所入为“合”。
(六) LU 6 孔最 Kǒngzuì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解剖]   有肱桡肌,在旋前圆肌上端之外缘,桡侧腕长、短伸肌的内缘;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配伍]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
[附注]  手太阴经郄穴。
(七) LU 7  列缺 Lìeqūe
[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     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配伍]   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八) LU 8   经渠 Jīngqú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 l寸。
[解剖]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有旋前方肌当桡动、静脉外侧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伍]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九) LU 9  太渊 Tàiyuān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解剖]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内测;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 ,气喘 ,咳血 ,胸痛 ,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  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阴经所注为“输”;肺经原穴;脉会太渊
(十) LU 10   鱼际 Yújì
[定位]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 ,咳血 ,咽喉肿痛 ,失音,发热。
[配伍]  配孔最,尺泽治咳嗽,咳血;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手太阴经所溜为“荥”。
(十一)       LU 11 少商 Shàoshāng
[定位]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 咽喉肿痛 ,咳嗽 ,鼻衄 ,发热 ,昏迷,癫狂。
[配伍]  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10 手阳明大肠经穴
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商阳 | 二间 | 三间 | 合谷 | 阳溪 | 偏历 | 温溜 | 下廉 | 上廉 | 手三里
曲池 | 肘髎 | 手五里 | 臂臑 | 肩髃 | 巨骨 | 天鼎 | 扶突 | 口禾髎 | 迎香
(一) LI 1 商阳 shāngyáng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主治]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配伍]  配少商点刺出血治热病,昏迷。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阳明经所出为“井”。
(二) LI 2   二间 èrjiān
[定位] 微握拳,当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解剖]  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溜为“荥”。
(三)LI   3   三间     Sānjiān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解剖]  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其示部),指掌侧有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腹胀,眼痛,肠泻,洞泄。
[配伍]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注为“输”
(四) LI 4   合谷       Hégǔ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配伍]   配太阳治头痛;配太冲治目赤肿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 配地仓颊车治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
[附注]  (l)手阳明经所过为“原”。(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别名:虎口。
(五)  LI 5 阳溪 Yángxī
[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  解剖]  当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的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 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行为“经”。
(六)  LI 6     偏历 Piānlì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腕横纹上3寸处。
[解剖]   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
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  目赤,耳鸣,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肿。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手阳明经络穴。
(七)  LI 7   温溜 Wēnliū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解剖]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  头痛 ,面肿 ,咽喉肿痛 ,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5中l寸。
[附注]   手阳明经郄穴。
(八)  LI 8  下廉    Xiàlián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
[解剖]     在桡骨的桡侧 ,桡侧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长 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腹胀,腹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腹痛。
[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
(九)  LI 9   上廉    Shànglián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
[解剖]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  头痛,肩膊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 肠鸣腹痛。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麻木;
[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
(十)  LI 10   手三里    Shǒusānlǐ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解剖]   肌肉、神经同下廉穴,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
[主治]  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配伍]   配曲池治上肢不遂。
[刺灸法]   直刺0.8一1.2寸。
(十一)  LI 11    曲池        Qūchí
[定位]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解剖]  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主治]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配伍]  配血海,足三里治瘾疹;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配太冲、大椎治高血压。
[刺灸法  ] 直刺 l—1.5寸。
[附注]  (l)手阳明经所入为“合”。
(2)参考资料:据报道,在犬阑尾壁内直接注射B-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
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实验性阑尾炎,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曲池”
和“阑尾”穴,证明对实验性阑尾炎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十二)  LI 12 肘髎 Zhǒuliáo
[定位] 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 l寸,当肱骨边缘处。
[  解剖]  在桡骨外上髁上缘肱肌起始部,肱三头肌外缘;有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主治] 肘臂部痪痛,麻木,挛急。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疾病。
[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
(十三) LI 13 手五里 Shǒuwǔlǐ
[定位]  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解剖]  在肱骨桡侧,为肱桡肌起点,外侧为肱三头肌前缘;稍深为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内侧为桡神经。
[主治] 肘臂挛痛,瘰疬。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一l寸。
(十四) LI 14 臂臑 Bìnào
[定位] 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七寸处。
[解剖]  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有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本干。
[主治] 肩臂痛,颈项拘挛,瘰疬,目疾。
[配伍]  配光明治目疾。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8一1.5寸。
(十五) LI 15 肩髃 Jiānyú
[定位]   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解剖]    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主治]   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病。
[配伍]    配肩髎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下斜刺0.8一1.5寸。
[附注]    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十六) LI 16 巨骨
[定位]  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解剖]   在斜方肌与冈上肌中;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分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
[主治]  肩臂挛痛不遂,瘰疬,瘿气。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    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 0.5 一 l寸。
[附注]   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十七) LI 17 天鼎 Tiāndǐng
[定位]  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外浅静脉;为副神经、颈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处,深层为膈神经的起点。
[主治]  暴喑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
[  配伍]   配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合谷治瘿气。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十八) LI 18    扶突    Fútū
[定位]  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间颈阔肌中,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侧有颈升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主治]  咳嗽 ,气喘 ,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配伍]  配合谷治瘿气。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十九) LI 19 口禾髎 KǒuHéLiáo
[定位]  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解剖]   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下支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二十) LI 20 迎香 Yíngxiāng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 有面动 、静脉及眶下动 、静脉分支 ;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面痒,胆道蛔虫 症。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注]  (l)手、足阳明经交会穴。(2)《外台》:不宜灸。
11 足阳明胃经穴
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历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承泣 | 四白 | 巨髎 | 地仓 | 大迎 | 颊车 | 下关 | 头维 | 人迎 | 水突 | 气舍 | 缺盆 | 气户 | 库房   |   屋翳 |
膺窗 | 乳中 | 乳根 | 不容 | 承满 | 梁门 | 关门 | 太乙 | 滑肉门 | 天枢 | 外陵 | 大巨 | 水道 | 归来 | 气冲
髀关 | 伏兔 | 阴市 | 梁丘 | 犊鼻 | 足三里 | 上巨虚 | 条口 | 下巨虚 | 丰隆 | 解溪 | 冲阳 | 陷谷 | 内庭 | 历兑
(一) ST 1 承泣 Ch é ngq ì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解剖]  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
[配伍]  配太阳治目赫肿痛,配阳白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一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附注]  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
(二) ST 2 四白 Sìbái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    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 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 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  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配伍]     配阳白,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攒竹治眼睑(目闰)动。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三) ST 3   巨髎   Jù1iáo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解剖]   浅层为上唇方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 神经的分支。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鼻衄,齿痛,唇颊肿。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注]   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四) ST 4 地仓 Dìcāng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解剖]   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肌神经的末支。
[主治]  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配伍]    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注]  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五) ST 5 大迎 D à y í ng
[定位]  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解剖]   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
[主治]  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配伍]   配颊车治齿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六) ST 6 颊车 Jiáchē
[定位]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解剖]   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主治]  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配伍]    配地仓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平刺0.5一l寸。
(七) ST 7 下关 Xiàguān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    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 层为下颌神经。
[主治]   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    配翳风治耳疾。
[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
[附注]     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八) ST 8 头维 Tóuwéi
[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解剖]    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耳额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 颖支。
[主治]   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目闰)动。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配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一l寸。
[附注]     (l)足阳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2)《甲乙》禁不可灸。
(九)  ST 9 人迎 Rényíng
[定位]   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解剖]    有颈阔肌,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分歧处,有颈前浅静脉,外为颈内静脉;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颈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
[主治]   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配伍]     配大椎、太冲治高血压。
[刺灸法]    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
[附注]     (l)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2)《甲乙》:禁不可灸。
(十) ST 10 水突 Shǔitū
[定位]  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解剖]  有颈阔肌,在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 神经及交感干。
[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配伍]  配天突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  直刺0.3—0.8寸。
(十一) ST 11 气舍 Qìshě
[定位]   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解剖]    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起始部;有颈前浅静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舌下神经的分支。
[主治]   咽喉肿病,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
[配伍]    配水突治瘿瘤。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本经气舍至乳根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十二) ST 12 缺盆 Qūepén
[定位]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锁骨上窝之中点,有颈阔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颈横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深层正当肩丛的锁骨上部。
[主治]   咳嗽 ,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
[配伍]   配肺俞治咳嗽。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附注]  《图翼》:孕妇禁针。
(十三) ST 13 气户 Qìhù
[定位]  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锁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层上方的锁骨下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外上方为锁骨下静脉;为锁骨上神经,胸前神 经分支分布处。
[主治]  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胸痛。
[配伍]    配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十四)  ST 14 库房 Kùfáng
[定位]  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第一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减及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  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
[配伍]   配屋翳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十五) ST 15 屋翳 Wūyì
[定位]  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第二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主治]    咳嗽 ,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乳 痈。
[配伍]    配天宗治乳痈。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十六) ST 16 膺窗 Yìngchuāng
[定位]  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第三肋间隙,有胸大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胸前神 经分支。
[主治]  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
[配伍]   配屋翳治乳痈。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十七) ST 17 乳中 Rǔzhōng
[定位]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附注]    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标志。
(十八) ST 18 乳根 Rǔgēn
[定位]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   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胸大肌下部,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 干。
[主治]   咳嗽 ,气喘,呃逆,胸痛,乳痈,乳汁 少。
[配伍]     配少泽、膻中治乳痈;配少泽、足三里治乳少。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十九) ST 19 不容 Bùróng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探层为腹横肌;有第七 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主治]  呕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胀。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病。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二十) ST 20 承满 Chéngmǎn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布;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主治]  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一l寸。
(二十一) ST 21 梁门 Liángmén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肝下缘,胃幽门部)。
[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配伍  ]  配梁丘、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一1.2寸。
(二十二) ST 22 关门 Guānmén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主治]  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
[配伍]   配足三里、水分治肠鸣腹泻。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二十三) ST 23 太乙 Tàiyǐ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其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主治]  胃病,心烦,癫狂。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二十四) ST 24 滑肉门 Huáròumén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  胃痛,呕吐,癫狂。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一1.2寸。
(二十五) ST 25 天枢 Tiānshū
[定位]  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 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  腹胀肠鸣 ,绕脐痛 ,便秘 ,泄泻,痢疾, 月经不调。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气海治绕脐痛;配 上巨虚,下巨虚治便秘、泄泻。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l)大肠的募穴;(2)《千金》孕妇不可灸。
(二十六) ST 26 外陵 Wàilíng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布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 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  腹痛,疝气,痛经。
[配伍]    配子宫、三阴交治痛经。
[刺灸法]   直刺 l—l.5寸。
(二十七) ST 27 大巨 Dàjù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主治]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
[配伍]   配中极、次髎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二十八) ST 28 水道 ShuǐDào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主治]  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治痛经、不孕。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二十九) ST 29 归来 Guīlái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在腹直肌外缘,有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  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配三阴交、中极治月经不 调。
[刺灸法]    直刺 l—l.5寸。
(三十) ST 30 气冲 Qìchōng
[定位]   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内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 ,外壁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   肠鸣腹痛 ,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 萎,阴肿。
[配伍]     配气海治肠鸣腹痛。
[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
[附注]     冲脉所起。
(三十一) ST 31 髀关 Bìguān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解剖]    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腰痛膝冷,痿痹,腹痛。
[配伍]    配伏免治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三十二) ST 32 伏兔 Fútù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解剖]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
[配伍]   配髀关、阳陵泉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三十三) ST 33 阴市 Yīnshì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气,腹胀腹痛。
[配伍]   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腿膝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l.5寸。
(三十四) ST 34 梁丘 Li
[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血尿。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 l—1.2寸。
[附注]   足阳明经郄穴。
(三十五) ST 35 犊鼻 Dúbí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解剖]   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
[主治]  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配伍]   配阳陵泉、足三里治膝痛。
[刺灸法]    向后内斜刺0.5一l寸。
(三十六) ST 36 足三里 Zúsānlǐ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 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内关治呕吐;配气海治腹胀;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注]   (l)足阳明经所人为“合”。
(2)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3)参考资料:1、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2、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
3、据报道:针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 ,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
4、据报道: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三十七) ST 37 上巨虚 Sh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 经。
[主治]  肠鸣 ,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 痹,脚气。
[配伍]    配足三里、气海治便秘、泄泻。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附注]    大肠经下合穴。
(三十八) ST 38 条口 Ti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 经。
[主治]  脘腹疼痛 ,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 痛。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三十九) ST 39 下巨虚 Xi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胫长伸 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 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   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天枢、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小肠经下合穴。
(四十) ST 40   丰隆   Fēnglóng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解剖]   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主治]  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风池治眩晕;配膻中、肺俞治痰多咳嗽。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阳明经络穴。
(四十一) ST 41 解溪 Ji
[定位]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解剖]    在拇长伸肌膜与趾长伸肌胫之间;有胫前动、静脉;浅部当腓浅神经 ,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配伍]      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
[附注]     足阳明经所行为“经”。
(四十二) ST 42 冲阳 Ch
[定位]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解剖]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   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病,足痿无力。
[配伍]    配大椎、丰隆治癫狂痫。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附注]  足阳明经所过为“原”。
(四十三) ST 43 陷谷  Xiàngǔ
[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解剖]   有第二跖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主治]  面目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配伍]   陷谷、上星、囟会、前顶、公孙、治卒面肿。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足阳明经所注为“输”。
(四十四) ST 44 内庭 Nèitíng
[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解剖]    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腓浅神经足背支。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足阳明经所溜为“荥”。
(四十五) ST 45 厉兑 Lìduì
[定位]   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腓浅神经的 足背支。
[主治]   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 癫狂。
[配伍]     配内关、神门治多梦。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阳明经所出为“井”。
12 足太阴脾经穴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隐白 | 大都 | 太白 | 公孙 | 商丘 | 三阴交 | 漏谷 | 地机 | 阴陵泉
血海 | 箕门 | 冲门 | 府舍 | 腹结 | 大横 | 腹哀 | 食窦 | 天溪 | 胸乡 | 周荣 | 大包
(一)  SP 1 隐白 Yǐnbái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二) SP 2 大都 Dàdū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 ;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三) SP 3 太白 Tàibái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 ,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四) SP 4 公孙 Gōngxūn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刺灸法]   直刺0.6一1.2寸。
[附注]    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参考资料: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 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五) SP 5 商丘 Shāngqiū
[定位]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丛。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行为“经”。
(六) SP 6 三阴交 Sānyīnjiāo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配伍]   配足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治疝气;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刺灸法]    直刺 l一1.5寸。
[附注]   (I)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2)孕妇禁针。
(七) SP 7 漏谷 Lòugǔ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八) SP 8 地机 Dìjī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配伍]    配三阴交治痛经;配隐白治崩漏。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经郄穴。
(九) SP 9 阴陵泉 Yīnlíngquán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   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人为“合”。
(十) SP 10 血海 Xuèhǎi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解剖]   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主治] 月经不调 ,崩漏 ,经闭 ,瘾疹,湿疹,丹毒。
[配伍]  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曲池治瘾疹。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十一) SP 11 箕门 Jìmén
[定位]  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解剖]   在缝匠肌内侧缘 ,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配伍]   配太冲腹股沟疼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一l寸。
(十二) SP 12 冲门 Chōngmén
[定位]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 ,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主治]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一l寸。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十三) SP 13 府舍 Fùshě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 ,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主治]  腹痛,疝气,积聚。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十四) SP 14 腹结 Fùjié
[定位]  在下腹部,大横下l.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疝气。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腹痛。
[刺灸法  ]  直刺 l一2寸。
(十五) SP 15 大横 Dàhéng
[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解剖]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  泄泻,便秘,腹痛。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十六) SP 16 腹哀 Fùāi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合]    配气海治肠鸣。
[阴作]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十七) SP 17 食窦 Shídòu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附注]    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十八) SP 18 天溪 Tiānxī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解剖]    在第四肋间隙,胸大肌外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   胸胁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疼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十九) SP 19 胸乡 Xiōngxiāng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三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三肋间神经。
[主治]  胸胁胀痛。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二十) SP 20 周荣 Zhōuróng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二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二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又,正当第一肋间神经。
[主治]   咳嗽,气逆,胸胁胀满。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满。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二十一) SP 21 大包 Dàbāo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解剖]    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主治]   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配伍]     配足三里治四肢无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附注]   脾之大络。
13 手少阴心经穴
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穴在侧胸上部。首穴极泉,末穴少冲。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极泉 | 青灵 | 少海 | 灵道 | 通里 | 阴郄 | 神门 | 少府 | 少冲
(一) HT 1 极泉 Jíquán
[定位]  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解剖]   在胸大肌的外下缘,深层为喙肱肌;外侧为腋动脉;布有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
[主治]  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
[配伍]   配肩 髃 、曲池治肩臂痛。
[刺灸法]    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
(二) HT 2  青灵 Qīnglíng
[定位]  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解剖]   当肱二头肌内侧沟处,有肱三头肌;有贵要静脉,尺侧上副动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
[主治]  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疼痛。
[配伍]    配肩 髃 、曲池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
(三) HT 3 少海 Shàohǎi
[定位]  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旋前圆肌,肱肌;有贵要静脉,尺侧上下副动脉,尺返动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外前方有正中神经。
[主治]  心痛,肘臂挛痛,瘰疬,头项痛,腋胁痛。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
[附注]   手少阴经所人为“合”。
(四) HT 4   灵道 Língdào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解剖]   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主治]  心痛,暴喑,肘臂挛痛。
[配伍]    配心俞治心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少阴经所行为“经”。
(五) HT 5    通里 Tōnglǐ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l寸。
[解剖]   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主治]  心悸,怔仲,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
[配伍]   配廉泉、哑门治不语。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少阴经络穴。
(六) HT 6   阴郄 Yīnxì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腕横纹上0.5寸。
[解剖]   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主治]  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暴喑。
[配伍]    配心俞、巨阙治心痛;配大椎治阴虚盗汗。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少阴经郄穴。
(七) HT 7    神门 Shénmén
[定位]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解剖]   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主治]  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   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少阴经所注为“输”,心经原穴。
参考资料:  1、据报道,给狗注射垂体素造成垂体性高血压,针刺“神门’穴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2、据报道,针刺癫痫病人的神门、阴郄、通里、百会、大陵等穴,可使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
(八)HT 8  少府 Shàofǔ
[定位]  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解剖]   在第四、五掌骨间,有第四蚓状肌,指浅、深屈肌腱,深部为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静脉;布有第四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小指挛痛。
[配伍]   配内关治心悸。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少阴经所溜为“荥”。
(九)HT 9  少冲 Shàochōng
[定位]  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
[配伍]   配太冲、中冲、大椎治热病、昏迷。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少阴经所出为“井”。
14 手太阳小肠经穴
本经一侧19穴(左右两侧共3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尺侧,11穴在肩、颈、面部。首穴少泽,末穴听宫。主治腹部小肠与胸、心、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神经方面病症和头、面、颈、眼、耳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少泽 | 前谷 | 后溪 | 腕骨 | 阳谷 | 养老 | 支正 | 小海 | 肩贞
臑俞 | 天宗 | 秉风 | 曲垣 | 肩外俞 | 肩中俞 | 天窗 | 天容 | 颧髎 | 听宫
(一) SI 1 少泽 Shàozé
[定位]  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l寸。
[解剖]   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配伍]   配膻中、乳根治乳汁少、乳痈。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阳经所出为“井”。
(二) SI 2 前谷 Qiángǔ
[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剖]   有指背动、静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  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乳少,热病。
[配伍]    配耳门、翳风治耳鸣。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阳经所溜为“荥”。
(三) SI 3 后溪 Hòuxī
[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剖]   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  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
[配伍]    配列缺、悬钟治项强痛;配人中治急性腰 扭伤。
[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
[附注]    手太阳经所注为“输”;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四) SI 4 腕骨 Wàngǔ
[定位]  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解剖]   在手背尺侧,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分支) ,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  头项强痛,耳鸣,目翳,黄疸,热病,疟疾,指挛腕痛。
[配伍]   配阳陵泉、肝俞、胆俞治黄疸。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阳经所过为“原”。
(五) SI 5 阳谷 Yánggǔ
[定位]  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当尺侧腕伸肌腱的尺侧缘;有腕背侧动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  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热病,癫狂痫,腕痛。
[配伍]    配阳池治腕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阳经所行为“经”。
(六) SI 6 养老 Yǎnglǎo
[定位]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缘中。
[解剖]   左尺骨背面,尺骨茎突上方,尺侧腕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间;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的末支,腕静脉网;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尺神经。
[主治]  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配伍]   配太冲、足三里治目视不明。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手太阳经郄穴。
(七) SI 7 支正 Zhīzhèng
[定位]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解剖]   在尺骨背面,尺侧腕伸肌的尺侧缘;布有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
[主治]  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一0.8寸。
[附注]    手太阳经络穴。
(八) SI 8 小海 Xiǎohǎi
[定位]  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解剖]   尺神经沟中,为尺侧腕屈肌的起始部;有尺侧上、下副动脉和副静脉以及尺返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本干。
[主治]  肘臂疼痛,癫痫。
[配伍]   配手三里治肘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阳经所入为“合”。
(九) SI 9 肩贞 Jiānzhēn
[定位]  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l寸。
[解剖]   在肩关节后下方,肩胛骨外侧缘,三角肌后缘,下层是大圆肌;有旋肩胛动、静脉;布有腋神经分支,最深部上方为桡神经。
[主治]  肩臂疼痛,瘰疬,耳鸣。
[  配肩髃、肩髎治疗肩周炎。配肩髎、曲池、肩井、手三里、合谷治疗上肢不遂。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十) SI 10 臑俞 Nàoshū
[定位]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解剖]   在肩胛骨关节窝后方三角肌中,深层为岗下肌;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腋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主治]  肩臂疼痛,瘰疬。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一l,5寸。
[附注]   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交会穴。
(十一) SI 11 天宗 Tiānzōng
[定位]  在肩胛部,当岗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解剖]    在岗下窝中央岗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主治]  肩胛疼痛,气喘,乳痈。
[配伍]    配肩外俞治肩胛痛;配膻中、足三里治乳痈。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一l寸。
(十二) SI 12 秉风 Bǐngfēng
[定位]  在肩胛部,岗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解剖]   在肩胛岗上缘中央,表层为斜方肌,再下为岗上肌;有肩胛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 和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主治]  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配伍]    配天宗治肩胛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一l寸。
[附注]    手三阳与足少阳经交会穴。
(十三) SI 13 曲垣 Qūyuán
[定位]  在肩胛部,岗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在肩胛岗上缘,斜方肌和岗上肌中;有颈横动、静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静脉肌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
[主治]  肩胛疼痛。
[配伍]   配天宗、秉风治肩胛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一l寸。
(十四) SI 14 肩外俞 Jiānwài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内侧角边缘,表层为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有颈横动、静脉,布有第一神经后支内侧皮支,肩胛背神经和副神经。
[主治]  肩背疼痛,颈项强急。
[配伍]    配肩中俞、大椎、列缺治肩背疼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十五) SI 15 肩中俞 Jiānzhōng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解剖]   在第一胸椎横突端,在肩胛骨内侧角边缘, 表层为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有颈横动、静脉;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肩胛神经和副神经。
[主治]  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目视不明。
[配伍]    配肩外俞,大椎治肩背疼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十六) SI 16 天窗 Tiānchuāng
[定位]  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
[解剖]   在斜方肌前缘,肩胛提肌后缘,深层为头夹肌;有耳后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分支;布有颈皮神经,正当耳大神经丛的发出部及枕小神经。
[主治]  耳鸣 ,耳聋 ,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暴喑。
[配伍]    配列缺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
(十七) SI 17 天容 Tiānróng
[定位]   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解剖]    在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停止部前缘, 二腹肌后腹的下缘;前方有颈外浅静脉、 颈内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的前支,面 神经的颈支、副神经,其深层为交感神经 于的颈上神经节。
[主治]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
[配伍]      配列缺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
(十八) SI 18 颧髎 Quánliáo
[定位]  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解剖]   在颧骨下颌突的后下缘稍后,咬肌的起始部,颧肌中;有面横动、静分支;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齿痛,颊肿。
[配伍]    配地仓、颊车治口歪;配合谷治齿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一l寸。
[附注]   (l)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2)《图翼》:禁灸。
(十九) SI 19 听宫 Tīnggōng
[定位] 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解剖]   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经及 三叉神经的第三支的耳颞神经。
[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癫狂痫。
[配伍]   配翳风、中渚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   张口,直刺 l—1.5寸。
[附注]  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
15  足太阳膀胱经穴
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睛明 | 攒竹 | 眉冲 | 曲差 | 五处 | 承光 | 通天 | 络却 | 玉枕 | 天柱 | 大杼 | 风门 | 肺俞 | 厥阴俞
心俞 | 督俞   |   膈俞 | 肝俞 | 胆俞 | 脾俞 | 胃俞 | 三焦俞 | 肾俞 | 气海俞 | 大肠俞 | 关元俞 | 小肠俞
膀胱俞 | 中膂俞 | 白环俞 | 上髎 | 次髎 | 中髎 | 下髎 | 会阳 | 承扶 | 殷门 | 浮郄 | 委阳 | 委中 | 附分
魄户 | 膏肓 | 神堂 | 譩譆 | 膈关 | 魂门 | 阳纲   | 意舍 | 胃仓 | 肓门 | 志室 | 胞肓 | 秩边 | 合阳 | 承筋
承山 | 飞扬 | 跗 | 昆仑 | 仆参 | 申脉 | 金门 | 京骨 | 束骨 | 足通骨 | 至阴
(一) BL 1 睛明 Jīngmíng
[定位]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解剖]   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 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 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 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 为鼻睫神经。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 夜盲,色盲。
[配伍]   配球后、光明治视目不明。
[刺灸法]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 靠眶缘直刺0.5一l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 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附注]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素问·气府论·注》)
(二) BL 2 攒竹 Cuánzhú
[定位]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解剖]   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 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 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配伍]   配阳白治口眼歪斜、眼睑下垂。
[刺灸法]   平刺0.5—0.8寸。禁灸。
(三) BL 3 眉冲 Méichōng
[定位]  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配伍]   配太阳治头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四) BL 4 曲差 Qǔchā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 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鼻塞。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五) BL 5 五处 Wǔchù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目眩,癫痫。
[配伍]  配合谷、太冲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六) BL 6   承光 Chéngguāng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解剖]   有帽状腱膜;有额动、静脉,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当额神经外侧支和枕大神经会合支处。
[主治]  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配伍]   配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七) BL 7 通天 Tōngtiān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解剖]   有帽状腱膜;有颞浅动、静脉和枕动、 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配伍]   配迎香、合谷治鼻疾。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八) BL 8 络却 Luòquè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解剖]    在枕肌停止处;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 神经分支。
[主治]   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配伍]    配风池治头晕。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九) BL 9 玉枕 Yùzhěn
[定位]  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解剖]   有枕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  头项痛,目痛,鼻塞。
[配伍]   配大椎治头项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十) BL 10 天柱 Tiānzhù
[定位]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解剖]   在斜方肌起部,深层为头半棘肌:有枕 动、静脉干;布有枕大神经干。
[主治]  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 热病。
[配伍]  配大椎治头痛项强。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十一) BL 11 大杼 dàzhù
[定位]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配伍]   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l)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2)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 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十二) BL 12 风门 fēngmén
[定位]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二、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配伍]   配肺俞、大椎治咳嗽、气喘;配合谷治伤风咳嗽。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十三) BL 13 肺俞 fèi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 三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 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 外侧支。
[主治]  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配伍]   配风门治咳嗽喘;配合谷 、 迎香治鼻疾。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肺的背俞穴。
(十四) BL 14 厥阴俞 juéyīn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布有第 四肋间动、静脉后支;正当第四或第五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四胸神经后支外侧 支。
[主治]  咳嗽,心痛,胸闷, 呕吐。
[配伍]   配内关治心痛、心悸。
[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心包背俞穴  。
(十五) BL 15 心俞 Xīn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五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 汗,梦遗,癫痫。
[配伍]  配巨阙、内关治心痛、惊悸;配内关、神门 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心的背俞穴  。
(十六) BL 16 督俞 Dū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背阔肌肌腱,最长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后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肩胛背神经,第六或第七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六胸神经后支外侧 支。
[主治]  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配伍]   配内关治心痛、胸闷。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
(十七) BL 17 膈俞 Gé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布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 盗汗。
[配伍]    配内关、足三里治呕吐、呃逆;配足三 里、血海、肓膏治贫血。
[刺灸法]    斜刺0.5之0.8寸。
[附注]    (1)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2)参考资料:据报道,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贫血状态(红细胞在400万/mm’以下,血红蛋白在65两以下),针刺“膈俞”、“膏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大提前纠正了贫血状态,迅速恢复正常。
(十八) BL 18 肝俞 Gān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九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配伍]  配支沟、阳陵泉治胁痛;配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肝的背俞穴。
(十九) BL 19 胆俞 Dǎn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腱肋肌之间;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主治]  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配伍]    配阳陵泉、太冲胆道疾病。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胆的背俞穴。
(二十) BL 20 脾俞 Pǐ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一胸神经后支肌支。
[主治]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脱 、便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脾的背俞穴。
(二十一) BL 21 胃俞 Wèi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肋下 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皮 支,深层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胃的背俞穴。
(二十二) BL 22 三焦俞 Sānjiāo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一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治肠鸣、腹胀。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三焦背俞穴。
(二十三) BL 23 肾俞 Shèn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主治]  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配伍]   配太溪 、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翳风、耳门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l)肾的背俞穴。
(2)据实验观察针刺对正常人水负荷后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针刺肾俞或京门穴时可抑制肾脏的泌尿功能。
(二十四) BL 24 气海俞 Qìhǎi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 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主治]  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配伍]    配足三里、天枢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0.5 ---- 1寸。
(二十五) BL 25 大肠俞 Dàcháng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四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腰神经皮支,深层为腰丛。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支沟治便秘。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附注]     大肠背俞穴。
(二十六) BL 26 关元俞 Guānyuán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骶棘肌,有腰最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
[主治]  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 痛。
[配伍]    配气海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8~l.2寸。
(二十七) BL 27 小肠 俞 Xiǎocháng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解剖]  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五腰神经后支。
[主治] 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治腹胀、痢疾、便秘。配肾俞、三阴交、三焦俞、关元、曲泉治泌尿系结石。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8~1寸;灸3~7壮。
(二十八) BL 28 膀胱俞 Pángguāng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解剖]   在骶棘肌起部和臀大肌起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布有臀中皮神经分支。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配伍]   配肾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8~l.2寸。
[附注]    膀胱背俞穴。
(二十九) BL 29 中膂俞 Zhōnglǚ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解剖]   有臀大肌,深层为骶结节韧带起始部;当臀下动、静脉的分支处,布有臀下皮神经。
[主治]  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三十) BL 30 白环俞 Báihuán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解剖]   在臀大肌,骶结节韧带下内缘;有臀下动、静脉,深层为阴部内动、静脉;布有皮神经,深层为阴部神经。
[主治]  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配伍]    配三阴交、肾俞、治遗尿、月经不调。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三十一) BL 31 上髎 Shàng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解剖]   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当额外
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一髂神经 后支。
[主治]  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 精,阳萎,腰痛。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三十二) BL 32 次髎 Cì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  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遗尿;配血海治 痛经。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三十三) BL 33 中髎 Zhōng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  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 ,腰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便秘。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三十四) BL 34 下 髎 Xià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  [定位]  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当第四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  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三十五) BL 35 会阳 Huìyáng
[定位]  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解剖]   有臀大肌;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尾 骨神经;深部有阴部神经干。
[主治]  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配伍]    配承山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三十六) BL 36 承扶 Chéngfú
[定位]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解剖]   在臀大肌下缘;有坐骨神经伴行的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
[主治]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三十七) BL 37 殷门 Yīnmén
[定位]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解剖]   在半腱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深层为大收肌; 外侧为股深动、静脉第三穿支;布有股后皮 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三十八) BL 38 浮郄 Fúxì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   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主治]  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
[配伍]    配承山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三十九) BL 39 委阳 Wěiyáng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   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主治]  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配伍]    配三焦俞、肾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三焦经下合穴。
(四十) BL 40 委中 Wěizhōng
[定位]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解剖]   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 层为腘动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遗尿,丹毒。
[配伍]    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附注]    足太阳经所入为“合”。
(四十一) BL 41 附分 Fùfēn
[定位]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岗内端边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颈横动脉降支,当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
[主治]  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配伍]    配大椎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四十二) BL 42 魄户 Pòhù
[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背侧支 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配伍]    配天突、膻中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一0.8寸。
(四十三) BL 43 膏肓 Gāohu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 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 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配伍]    配尺泽、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四十四) BL 44 神堂 Shéntá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 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病。
[配伍]    配膻中治胸闷。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四十五) BL 45 譩譆  Yìxǐ
[定位]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斜方肌外缘,有髂肋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配伍]    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四十六) BL 46 膈关 Gěguān
[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 背侧支;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
[配伍]   配内关治嗳气。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四十七) BL 47 魂门 Húnmén
[定位]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九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配伍]   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肋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四十八) BL 48 阳纲 Yángg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
[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配伍]   配气海治腹胀。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四十九) BL 49 意舍 Yìshě
[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 脉背侧支;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
[主治]  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配伍]    脾俞、胃俞治腹胀。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五十) BL 50 胃仓 Wèic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肋下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十三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五十一) BL 51 肓门 Huāngmén
[定位]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
[主治]  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便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五十二) BL 52 志室 Zhìshì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一腰神经外侧支。
[主治]  遗精 ,阳萎 ,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 痛。
[配伍]    配命门治遗精。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五十三) BL 53 胞肓 Bāohuāng
[定位]  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解剖]   有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肌;正当臀上动、静脉;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
[主治]  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配伍]    配委中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五十四) BL 54 秩边 Zhìbiān
[定位]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解剖]   有臀大肌,在梨状肌下缘;正当臀下动、 静脉深层当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外侧 为坐骨神经。
[主治]  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委中、大肠俞治腰腿疼痛。
[刺灸法]    直刺1.5—2寸。
(五十五) BL 55 合阳 Héyá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解剖]   在腓肠肌二头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腘动、静脉;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配伍]   配腰阳关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五十六) BL 56 承筋 Chéngjīn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委中治下肢挛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五十七) BL 57 承山 Chéngshān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股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  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大肠俞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1—2寸。
(五十八) BL 58 飞扬 Fēiyá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解剖]  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腿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阳经络穴
(五十九) BL 59 跗阳 Fùyá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解剖]   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 ;有小隐静脉 ,深层为腓动脉末支 ;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  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    直刺0.8一1.2寸。
[附注]    阳跷脉郄穴。
(六十) BL 60 昆仑 Kūnlún
[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 脉;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 痛,脚跟肿痛。
[配伍]   配风池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l)足太阳经所行为“经”。(2)《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六十一) BL 61 仆参 Púcān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腓动、静脉的跟骨外侧支;布有腓肠神 经跟骨外侧支。
[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配伍]   配太溪治足跟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六十二) BL 62 申脉 ShēnMài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   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 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 分支。
[主治]  头痛 ,眩晕 ,癫狂痫 ,腰腿酸痛,目赤 痛,失眠。
[配伍]    配肾俞、肝俞、百会治眩晕。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六十三) BL 63 金门 Jīnmén
[定位]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解剖]   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主治]  头痛,癫痫 ,小儿惊风 ,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配伍]    配太阳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郄穴。
(六十四) BL 64 京骨 Jīnggǔ
[定位]  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侧动、静脉; 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 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配伍]   配百会、太冲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过为“原”。
(六十五) BL 65 束骨 Shùgǔ
[定位]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侧总动、 静脉;有第四趾跖侧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 经分布。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配伍]    配肾俞、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注为“输”。
(六十六) BL 66 足通谷 Zútōnggǔ
[定位]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趾跖侧动、静脉;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配伍]   配大椎治项强。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溜为“荥”。
(六十七) BL 67 至阴 Zhìyīn
[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配伍]    配太冲、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    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附注]    足太阳经所出为“井”。
16  足少阴肾经穴
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份,余17穴配列于胸腹部任脉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涌泉 | 然谷 | 太溪 | 大钟 | 水泉 | 照海 | 复溜 | 交信 | 筑宾 | 阴谷 | 横骨 | 大赫 | 气穴
四满 | 中注 | 肓俞 | 商曲 | 石关 | 阴都 | 腹通谷 | 幽门 | 步廊 | 神封 | 灵墟 | 神藏 | 彧中 | 俞府
(一) KI 1  涌泉  Y ǒ ngqu á n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解剖]  有指短屈肌腱,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配伍]  配然谷治喉痹;配阴陵泉治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配水沟、照海治癫痫。配太冲、百会治头项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井穴。
(二) KI 2  然谷 Rángǔ
[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解剖]  有拇指外展肌,有跖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末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泄泻,胸胁胀痛,咳血,小儿脐风,口噤不开,消渴,黄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配伍]  配承山治转筋;配气冲、四满治石水;配太溪治热病烦心、足寒、多汗。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荥穴。
(三) KI 3  太溪  T à ix ī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配伍]  配然谷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治肾胀;配支沟、然谷治心痛如锥刺。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腧穴、原穴
(四) KI 4  大钟   D à zh ō ng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解剖]  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主治]咳血,气喘,腰脊强痛,痴呆,嗜卧,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经不调。
[配伍]  配太溪、神门治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配行间治虚火上炎之易惊善怒;配鱼际治虚火上炎之咽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肾经络穴。
(五) KI 5  水泉   Shu ǐ qu á n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  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配伍]  配中极、水道治肾气亏虚;配气海、血海、肾俞、三阴交、气海俞治肾绞痛、肾结石;配肾俞、中极、血海治血尿。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肾经郄穴。
(六) KI 6  照海   Zh à oh ǎ i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拇趾外展肌止点;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配伍]  配列缺、天突、太冲、廉泉治咽喉病症;配神门、风池、三阴交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七) KI 7  复溜   F ù li ū
[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  在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之内侧;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配伍]  配后溪、阴郄治盗汗不止;配中极、阴谷治癃闭。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附注]肾经经穴。
(八) KI 8  交信   Ji ā ox ì n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解剖]  在趾长屈肌中;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后方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膝、股.  内廉痛。
[配伍]  配关元、三阴交治妇科疾患之月经不调;配太冲、血海、地机治崩漏;配中都治疝气;配阴陵泉治五淋;配中极治癃闭;配关元治阴挺。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阴跷脉郄穴。
(九) KI 9  筑宾   Zh ù b ī n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解剖]  在腓肠肌和趾长屈肌之间;深部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癫狂,痫证,呕吐涎沫,疝痛,小儿脐疝,小腿内侧痛。
[配伍]  配肾俞、关元治水肿;配大敦、归来治疝气;配承山、合阳、阳陵泉治小腿痿、痹、瘫;配水沟、百会治癫、狂、痫证。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阴维脉郄穴。
(十) KI 10  阴谷   Y ī ng ǔ
[定位]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解剖]  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间;有膝上内侧动、静脉;布有股内侧皮神经。
[主治]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阴中痛,癫狂,膝股内侧痛。
[配伍]  配照海、中极治癃闭;配大赫、曲骨、命门治寒疝、阳萎、早泄、月经不调、崩漏。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附注]肾经合穴。
(十一) KI 11  横骨   H é ngg ǔ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有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有腹壁下动、静脉及阴部外动脉;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
[主治]阴部痛,少腹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通,疝气。
[配伍]  配中极、三阴交治癃闭;配关元、肾俞、志室、大赫治阳萎、遗精、崩漏、月经不调。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十二) KI 12  大赫   D à h è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及髂腹下神经。
[主治]阴部痛,子宫脱垂,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不妊,泄泻,痢疾。
[配伍]  配阴交肾俞、带脉、大敦、中极治阳萎、遗精、带下;配命门、肾俞、志室、中极、关元治男科病、不育症。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十三) KI 13  气穴   Q ì xu é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及髂腹下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通,泄泻,痢疾,腰脊痛,阳痿。
[配伍]  配天枢、大肠俞主消化不良;配中极、阴陵泉、膀胱俞主五淋、小便不利;配气海、三阴交、肾俞、血海治月经不调、血带、宫冷不孕、先兆流产、阳萎、不育症。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十四) KI 14  四满   S ì m ǎ n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小腹痛,遗精,遗尿,疝气,便秘,水肿。
[配伍]  配气海、三阴交、大敦、归来治疝气、睾丸肿痛;配气海、三阴交、肾俞、血海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等病症。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十五) KI 15  中注   Zh ō ngzh ù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腰腹疼痛,大便燥结,泄泻,痢疾。
[配伍]  配肾俞、委中、气海俞治腰背痛;配血海、肾俞、太冲、三阴交、阴交、中极治妇科病、月经不调、卵巢炎、睾丸炎、附件炎。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十六) KI 16  肓俞   Hu ā ngsh ū
[定位]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
[主治]腹痛绕脐,呕吐,腹胀,痢疾,泄泻,便秘,疝气,月经不调,腰脊痛。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大肠俞治便秘、泄泻、痢疾;配中脘、足三里、内庭、天枢治胃痛、腹痛、疝痛、排尿、尿道涩痛等症。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十七) KI 17  商曲   Sh ā ngq ū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腹中积聚。
[配伍]  配中脘、大横治腹痛、腹胀;配支沟治便秘;配大肠俞、天枢、治泄泻、痢疾。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十八) KI 18  石关   Sh í gu ā n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
[主治]呕吐,腹痛,便秘,产后腹痛,妇人不孕。
[配伍]  配中脘、内关治胃痛、呕吐、腹胀;配三阴交、阴交、肾俞治先兆流产和不孕症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十九) KI 19  阴都   Y ī nd ū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腹胀,肠鸣,腹痛,便秘,妇人不孕,胸胁满,疟疾。
[配伍]  配巨阙治心中烦满;配三阴交、血海治闭经;配中脘、天枢、足三里、四缝治纳呆及小儿疳积。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二十) KI 20  腹通谷   F ù t ō ngg ǔ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腹痛,腹胀,呕吐,心痛,心悸,胸痛,暴喑。
[配伍]  配内关、中脘治胃气逆;配申脉、照海治癫痫、惊悸;配上脘、足三里治纳呆。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二十一) KI 21  幽门   Y ō um é n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
[主治]腹痛,呕吐,善哕,消化不良,泄泻,痢疾。
[配伍]  配玉堂治烦心呕吐;配中脘、建里治胃痛、噎嗝、呕吐;配天枢治腹胀、肠鸣、泄泻。
[刺灸法]  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二十二) KI 22  步廊   B ù l á ng
[定位]在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  在胸大肌起始部,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部为第五肋间神经。
[主治]胸痛,咳嗽,气喘,呕吐,不嗜食,乳痈。
[配伍]  配定喘、列缺治外感和内伤咳喘;配心俞、内关治胸痹、心悸怔忡。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可灸。
(二十三) KI 23  神封   Sh é nf ē ng
[定位]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  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部为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呕吐,不嗜食,乳痈。
[配伍]  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二十四) KI 24  灵墟   L í ngx ū
[定位]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  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三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为第三肋间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痰多,胸胁胀痛,呕吐,乳痈。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内关治呕吐、纳呆;配神门、神藏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二十五) KI 25  神藏   Sh é nc á ng
[定位]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  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正当第二肋间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烦满,呕吐,不嗜食。
[配伍]  配天突、内关、太冲治梅核气;配心俞、玉堂治胸痹、噎嗝、冠心病、心肌梗塞。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二十六) KI 26  彧中   Y ù zh ō ng
[定位]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  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为第一肋间神经,皮下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主治]咳嗽,气喘,痰壅,胸胁胀满,不嗜食。
[配伍]  配风门、肺俞治外邪袭肺;配天突、间使、华盖治咽喉肿痛。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二十七) KI 27  俞府   Sh ū f ǔ
[定位]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  在胸大肌中;有胸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不嗜食。
[配伍]  配天突、肺俞、鱼际治咳嗽、咽痛;配足三里、合谷治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17 手厥阴心包经穴
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面的正中线上,1穴在前胸上部。首穴天池,末穴中冲,主治胸、心等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天池 | 天泉 | 曲泽 | 郄门 | 间使 | 内关 | 大陵 | 劳宫 | 中冲
(一) PC 1 天池 Tiānchí
[定位]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解剖]  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层为第四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肌支及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胸闷,心烦,咳嗽,痰多,气喘,胸痛,腋下肿痛,瘰疬,疟疾,乳痈。
[配伍]  配列缺、丰隆治咳嗽;配内关治心痛;配支沟治胁肋痛。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本穴正当胸腔,内容心、肺,不宜深刺。
[附注]手厥阴、足少阳之会穴。
(二) PC 2 天泉 Tiānquán
[定位]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解剖]  在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有肱动、静脉肌支;为臂内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分布处。
[主治]心痛,胸胁胀满,咳嗽,胸背及上臂内侧痛。
[配伍]  配内关、通里治心痛、心悸;配肺俞、支沟治咳嗽、胸胁痛;配侠白、曲池、外关治上肢痿、痹、瘫、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三)  PC 3 曲泽 Qūzé
[定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解剖]  在肱二头肌腱的尺侧;当肱动、静脉处;布有正中神经的本干。
[主治]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配伍]  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针刺血;可灸。
[附注]心包经合穴
(四) PC 4 郄门 Xìmén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解剖]  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心烦,咳血,呕血,衄血,疔疮,癫疾。
[配伍]  配大陵止咯血;配曲泽、大陵治心痛;配梁丘、足三里、太冲治神经性呕吐;配内关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郄穴。
(五) PC 5 间使 Jiānshǐ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  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疟疾,癫狂,痫证,腋肿,肘挛,臂痛。
[配伍]  配支沟治疟疾;配尺泽治反胃、呕吐、呃逆;配水沟、太冲治癔病;配腰奇治癫痫。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经穴。
(六) PC 6 内关 Nèiguān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  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
[配伍]  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七) PC 7 大陵 Dàlíng
[定位]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  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腱;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
[配伍]  配劳宫治心绞痛、失眠;配外关、支沟治腹痛、便秘;配水沟、间使、心俞、丰隆治癫、狂、痫、惊悸。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输穴、原穴。
(八) PC 8 劳宫 Láogōng
[定位]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解剖]  在第二、三掌骨间,下为掌腱膜,第二蚓状肌及指浅、深屈肌腱,深层为拇指内收肌横头的起端,有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脉;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证,口疮,口臭,鹅掌风。
[配伍]  配后溪治三消、黄疸;配涌泉治五般痫。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荥穴。
(九) PC 9 中冲 Zhōngchōng
[定位]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解剖]  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为正中神经之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处。
[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
[配伍]  配内关、水沟治小儿惊风、中暑、中风昏迷等;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不语、舌本肿痛;配商阳治耳聋时不闻音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心包经井穴。
18 手少阳三焦经穴
本经一侧面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关冲 | 液门 | 中渚 | 阳池 | 外关 | 支沟 | 会宗 | 三阳络 | 四渎 | 天井 | 清冷渊
消泺 | 臑会 | 肩髎 | 天髎 | 天牖 | 翳风 | 瘛脉 | 颅息 | 角孙 | 耳门 | 耳和髎 | 丝竹空
(一) SJ 1 关冲 Gu ā nch ō ng
[定位]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  有指掌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舌强,热病,心烦。
[配伍]  配内关、人中治中暑、昏厥。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有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三焦经井穴。
(二) SJ 2 液门 Y è m é n
[定位]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头痛,目赤,耳痛,耳鸣,耳聋,喉痹,疟疾,手臂痛。
[配伍]  配鱼际治喉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荥穴。
(三) SJ 3 中渚 Zh ō ngzh ǔ
[定位]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解剖]  有第四骨间肌;皮下有手背静脉网及第四掌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聋,耳鸣,喉痹,肩背肘臂痠痛  ,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热病。
[配伍]  配角孙治耳鸣耳聋;配太白治大便难;配支沟、内庭治嗌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输穴。
(四) SJ 4 阳池 Y á ngch í
[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解剖]  皮下有手背静脉网,第四掌背动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背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聋,疟疾,消渴,口干,喉痹。
[配伍]  配合谷、尺泽、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原穴。
(五) SJ 5 外关 W à igu ā n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  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配伍]  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六) SJ 6 支沟 Zh ī g ō u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  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主治]暴喑,耳聋,耳鸣,肩背痠痛,胁肋痛,呕吐,便秘,热病。
[配伍]  配天枢治大便秘结;配双侧支沟治急性腰扭伤、胁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经穴。
(七) SJ 7 会宗 Hu ì z ō ng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解剖]  尺骨桡侧缘,在小指固有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主治]耳聋,痫证,上肢肌肤痛。
[配伍]  配听会、耳门治疗耳聋;配大包治上肢肌肉疼痛,软组织挫伤。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郄穴。
(八) SJ 8 三阳络 S ā ny á nglu ò
[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  在指总伸肌与拇长展肌起端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暴喑,耳聋,手臂痛,龋齿痛。
[配伍]  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风后遗症上肢不遂。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九) SJ 9 四渎 S ì d ú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  在指总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暴喑,暴聋,齿痛,呼吸气短,咽阻如梗,前臂痛。
[配伍]  配三阳络、消泺、肩 髎 、天 髎 、肩外俞治肩臂痛;配三阳络、阳溪治手指伸展不利,上肢不遂。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十) SJ 10 天井 Ti ā nj ǐ ng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解剖]  在肱骨下端后面鹰嘴窝中,有肱三头肌腱;肘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
[主治]偏头痛,胁肋、颈项、肩臂痛,耳聋,瘰疬,瘿气,癫痫。
[配伍]  配率谷治偏头痛;配天突治瘿气;配臂治瘰疬、瘾疹;配巨阙、心俞治精神恍惚。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十一) SJ 11 清冷渊 Q ī ngl ě ngyu ā n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解剖]  在肱三头肌下部;有中侧副动、静脉末支;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肌支。
[主治]头痛,目黄,肩臂痛不能举。
[配伍]  配肩 髎 、天 髎、臑俞、养老、合谷治上肢痿、痹、瘫、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十二) SJ 12 消泺 Xi ā olu ò
[定位]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中点处。
[解剖]  在肱三头肌肌腹的中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臂痛,齿痛,癫疾。
[配伍]  配肩 髎、肩髃、臑会、清冷渊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十三) SJ 13 臑会 N à ohu ì
[定位]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解剖]  在肱三头肌长头与外侧头之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神经。
[主治]肩臂痛,瘿气,瘰疬,目疾,肩胛肿痛。
[配伍]  配肩俞、肩贞治肩周炎;配肘髎、外关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十四) SJ 14   肩髎   Ji ā nli á o
[定位]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解剖]  在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
[配伍]  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十五) SJ 15   天髎   Ti ā nli á o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解剖]  有斜方肌、冈上肌;有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
[主治]肩臂痛,颈项强痛,胸中烦满。
[配伍]  配秉风、天宗、清冷渊、臑会治颈肩综合征、上肢不遂。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十六) SJ 16 天牖 Ti ā ny ǒ u
[定位]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下方,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有枕动脉的肌支,耳后动、静脉及颈后浅静脉;布有枕小神经本干,深层为副神经,颈神经。
[主治]头晕,头痛,面肿,目昏,暴聋,项强。
[配伍]  配外关、率谷、治偏头痛、耳鸣、耳聋、腮腺炎。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十七) SJ 17 翳风 Y ī f ē ng
[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有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为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配伍]  配地仓、承浆、水沟、合谷治口噤不开。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勿直接灸。
(十八) SJ 18 瘛脉 Ch ì m à i
[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解剖]  在耳后肌上;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耳后支。
[主治]头痛,耳聋,耳鸣,小儿惊痫,呕吐,泄痢。
[配伍]  配翳风、耳门、听宫、听会、百会治耳硬化症,提高听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十九) SJ 19 颅息 L ú x ī
[定位]在头部,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解剖]  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大神经的吻合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痛、小儿惊痫,呕吐涎沫。
[配伍]  配太冲治小儿惊痫、呕吐涎沫、瘈疭;配天冲、脑空、风池、太阳治偏头痛、头风病。
[刺灸法]  平刺0.2-0.5寸;可灸。
(二十) SJ 20 角孙 Ji ǎ os ū n
[定位]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解剖]  有耳上肌;颞浅动、静脉耳前支;布有耳颞神经分支。
[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头痛。
[配伍]  率谷透角孙配足临泣治眩晕。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二十一) SJ 21 耳门 ě rm é n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  有颞浅动、静脉耳前支;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颈颔痛,唇吻强。
[配伍]  配丝竹空治牙痛;配兑端治上齿龋。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二十二) SJ 22 耳和髎 ě rh é li á o
[定位]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解剖]  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布有耳颞神经分支,面神经颞支。
[主治]头重痛,耳鸣,牙关拘急,颔肿,鼻准肿痛,口渴
[配伍]  配养老、完骨治耳聋。
[刺灸法]  斜刺0.3-0.5;可灸。
[附注]手、足少阳,手太阳的交会穴。
(二十三) Sj 23 丝竹空 S ī zh ú k ō ng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解剖]  有眼轮匝肌;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配伍]  配丝竹空止牙痛。
[刺灸法]  平刺0.5-1寸。不宜灸。
19 足少阳胆经穴
本经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首穴瞳子 髎   ,末穴足窍阴。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统病症和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瞳子髎 | 听会 | 上关 | 颔厌 | 悬颅 | 悬厘 | 曲鬓 | 率谷 | 天冲 | 浮白 | 头窍阴 | 完骨 | 本神 | 阳白
头临泣 | 目窗 | 正营 | 承灵 | 脑空 | 风池 | 肩井 | 渊腋 | 辄筋 | 日月 | 京门 | 带脉 | 五枢 | 维道 | 居髎
环跳 | 风市 | 中渎 | 膝阳关 | 阳陵泉 | 阳交 | 外丘 | 光明 | 阳辅 | 悬钟 | 丘墟 | 足临泣 | 地五会 | 侠溪 | 足窍阴
(一) GB 1 瞳子髎    T   ó   ngz   ǐ   li   á o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解剖]  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配伍]  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二) GB 2 听会  T ī nghu ì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 ]  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配伍]  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聋气痞;配耳门、听宫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三) GB 3 上关  Sh à nggu ā n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 ]  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配伍]  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四) GB 4 颔厌  H à ny à n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解剖 ]  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  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刺灸法]  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  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五) GB 5 悬颅  Xu á nlu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  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  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刺灸法]  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六) GB 6 悬厘  Xu á nl í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 ]  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配伍]  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癫痫。
[刺灸法]  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七) GB 7 曲鬓  Q ū b ì n
[定位]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解剖 ]  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配伍]  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疗头痛、口噤不开。
[刺灸法]  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足太阳、少阳之会。
(八) GB 8 率谷  Shu à ig ǔ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解剖 ]  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配伍]  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法]  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  足太阳、少阳之会。
(九) GB 9 天冲  Ti ā nch ō ng
[定位]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
[解剖 ]  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支。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配伍]  配目窗、风池治头痛。
[刺灸法]  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  足太阳、少阳之会。
(十) GB 10 浮白  F ú b á i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 ]  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耳大神经之分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配伍]  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中渚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耳门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足太阳、少阳之会。
(十一) GB 11 头窍阴  T ó uqi à oy ī n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 ]  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配伍]  配强间治头痛;配只支沟、太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足太阳、少阳之会。
(十二) GB 12 完骨  W á ng ǔ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  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配伍]  配风池、大杼治疟疾;配风池治癫疾僵仆;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口歪。
[刺灸法]  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足太阳、少阳之会。
(十三) GB 13 本神  B ě nsh é n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 ]  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伍]  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足太阳、阳维之会。
(十四) GB 14 阳白  Y á ngb á i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 ]  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
[配伍]  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足太阳、阳维之会。
(十五) GB 15 头临泣  T ó ul í nq ì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  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配伍]  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沟、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大椎、间使、胆俞、肝俞治疟疾。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十六) GB 16 目窗  M ù chu ā 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 ]  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
[配伍]  配关冲、风池治头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肿。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足少阳、阳维之会。
(十七) GB 17 正营  Zh è ngy í 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 ]  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支。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配伍]  配阳白、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足少阳、阳维之会。
(十八) GB 18 承灵  Ch é ngl í 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 ]  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  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足少阳、阳维之会。
(十九) GB 19 脑空  N ǎ ok ō ng
[定位]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解剖 ]  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配伍]  配大椎、照海、申脉治癫狂痫证;配风池、印堂、太冲治头痛、目眩;配悬钟、后溪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足少阳、阳维之会。
(二十) GB 20 风池  F ē ngch í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  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刺灸法]  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附注]  足少阳、阳维之会。
(二十一) GB 21 肩井  Ji ā nj ǐ ng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解剖 ]  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分支;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配伍]  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法]  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附注]  足少阳、阳维之会。
(二十二) GB 22 渊腋  Yu ā ny è
[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解剖 ]  有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之支。
[主治]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配伍]  配大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配条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二十三) GB 23 辄筋  Zh é j ī n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解剖 ]  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伍]  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可灸。
(二十四) GB 24 日月  R ì yu è
[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 ]  有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配伍]  配胆俞治胆虚;配内关、中脘治呕吐、纳呆;配期门、阳陵泉治胆石症;配支沟、丘墟治胁胀痛;配胆俞、腕骨治黄疸。
[刺灸法]  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足太阴、少阳之会。胆经募穴。
(二十五) GB 25 京门  J ī ngm é n
[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 ]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配伍]  配行间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缩、命门治脊强脊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肾经募穴。
(二十六) GB 26 带脉  D à im à i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解剖 ]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
[配伍]  配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髎治肾气虚带下;配中极、次髎、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二十七) GB 27 五枢  W ǔ sh ū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解剖 ]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配伍]  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
[刺灸法]  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  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二十八) GB 28 维道  W é id à o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解剖 ]  在髂前上棘前内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配伍]  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可灸。
[附注]  足少阳、带脉之会。
(二十九) GB 29 居髎   J ū   li   á o
[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  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动、静脉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经及臀上神经。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配伍]  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配腰夹脊穴L 1-2 、L 3-5 、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1.5-2寸;可灸。
[附注]  阳跷、足少阳之会。
(三十) GB 30 环跳  Hu á nti à o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 ]  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  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刺灸法]  直刺2-2.5寸;可灸。
[附注]  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三十一) GB 31 风市  F ē ngsh ì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解剖 ]  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  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
(三十二) GB 32 中渎  Zh ō ngd ú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解剖 ]  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  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
(三十三) GB 33 膝阳关  X ī y á nggu ā n
[定位]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解剖 ]  在髂胫束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配伍]  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
[刺灸法]  直刺0.8-1寸。
(三十四) GB 34 阳陵泉  Y á ngl í ngqu á n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 ]  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配伍]  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胁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三十五) GB 35 阳交  Y á ngji ā o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解剖 ]  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支沟、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配阳辅、绝骨、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麻木;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仑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阳维脉郄穴。
(三十六) GB 36 外丘  W à iqi ū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解剖 ]  在腓骨长肌和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
[配伍]  配腰奇、间使、丰隆、百会治癫痫;配环跳、伏兔、阳陵泉、阳交治下肢痿、痹、瘫;配陵后、足三里、条口、阳陵泉治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胆经郄穴。
(三十七) GB 37 光明  Gu ā ngm í 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解剖 ]  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配伍]  配肝俞、肾俞、风池、目窗、睛明、行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胆经络穴。
(三十八) GB 38 阳辅  Y á ngf ǔ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解剖 ]  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配伍]  配陵后、飞扬、金门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胆经经穴。
(三十九) GB 39 悬钟  Xu á nzh ō 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解剖 ]  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  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八会穴--髓会。
(四十) GB 40 丘墟  Qi ū x ū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 ]  在趾短伸肌起点;有外踝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配伍]  配昆仑、绝骨治踝跟足痛;配中渎治胁痛;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腕骨治黄疸、胆道疾患。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胆经原穴。
(四十一) GB 41 足临泣  Z ú l í nq ì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 ]  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配伍]  配三阴交治痹证;配三阴交、中极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四十二) GB 42 地五会  D ì w ǔ hu ì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解剖 ]  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跖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配伍]  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四十三) GB 43 侠溪  Xi á x ī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  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配伍]  配太阳、太冲、阳白、风池、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  胆经荥穴。
(四十四) GB 44 足窍阴  Z ú qi à oy ī n
[定位]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  有趾背侧动、静脉和趾跖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配伍]  配太冲、太溪、内关、太阳、风池、百会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配阳陵泉、期门、支沟、太冲治胆道疾患;配水沟、太冲、中冲、百会、风池急救中风昏迷。
[刺灸法]  直刺0.1-0.2寸;可灸。
[附注]  胆经经穴。
20 足厥阴肝经穴
本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与下肢内侧,其余2穴配列于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门。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大敦 | 行间 | 太冲 | 中封 | 蠡沟 | 中都 | 膝关 | 曲泉 | 阴包 | 足五里 | 阴廉 | 急脉 | 章门 | 期门
(一) LR 1 大敦  D à d ū n
[定位]在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  有足趾背动、静脉;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
[主治]疝气,缩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证,少腹痛。
[配伍]  配内关、水沟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配膻中、天突、间使治梅核气。
[刺灸法]  斜刺0.1--0.2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  肝经井穴。
(二) LR 2 行间  X í ngji ā n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  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配伍]  配睛明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合谷、、风池、百会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肝经荥穴。
(三) LR 3 太冲  T à ich ō ng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解剖 ]  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肝经输穴、原穴。
(四) LR 4 中封  Zh ō ngf ē ng
[定位]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 ]  在胫骨前肌腱的内侧;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侧皮神经的分支及隐神经。
[主治]疝气,阴茎痛,遗精,小便不利,黄疸,胸腹胀满,腰痛,足冷,内踝肿痛。
[配伍]  配胆俞、阳陵泉、太冲、内庭泄热舒肝,治黄疸、疟疾;配足三里、阴廉治阴缩入腹、阴茎痛、遗精、淋症、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肝经经穴。
(五) LR 5 蠡沟  L ì g ō u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 ]  在胫骨内侧面下三分之一处;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前支。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小腹痛,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痛。
[配伍]  配百虫窝、阴陵泉、三阴交治滴虫性阴道炎;配中都、地机、中极、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带下症、睾丸炎;配大敦、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肝经络穴。
(六) LR 6 中都  Zh ō ngd ū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 ]  在胫骨内侧面中央;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中支。
[主治]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配伍]  配血海、三阴交治月经过多和崩漏、产后恶露不绝;配合谷、次髎、三阴交治痛经;配脾俞、阴陵泉治白带症;配足三里、梁丘治肝木乘土之腹胀、泄泻;配太冲治疝气;配三阴交、阴陵泉、膝阳关、膝关、伏兔、箕门治下肢痿痹瘫痛。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肝经郄穴。
(七) LR 7 膝关  X ī gu ā n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解剖 ]  在胫骨内侧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膝膑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足三里、血海、阴市、阳陵泉、髀关、伏兔、丰隆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配委中、足三里治两膝红肿疼痛。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八) LR 8 曲泉  Q ū qu á n
[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解剖 ]  在胫骨内髁后缘,半膜肌、半腱肌止点前上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布有隐神经、闭孔神经,深向腘窝可及胫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挺,阴痒,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头痛,目眩,癫狂,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丘墟、阳陵泉治胆道疾患;配肝俞、肾俞、章门、商丘、太冲治肝炎;配复溜、肾俞、肝俞治肝肾阴虚之眩晕、翳障眼病;配支沟、阳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疝痛;配归来、三阴交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
[附注]  肝经合穴。
(九) LR 9 阴包  Y ī nb ā o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股骨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解剖 ]  在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内收长肌中点,深层为内收短肌;有股动、静脉,旋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股前皮神经,闭孔神经浅、深支。
[主治]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
[配伍]  配交信治月经不调;配关元、肾俞治气虚不固之遗尿;配箕门、足五里、血海治膝股内侧疼痛,小儿麻痹的肌萎缩。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十) LR 10 足五里  Z ú w ǔ li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 ]  有内收长肌,内收短肌;有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闭孔神经浅支和深支。
[主治]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四肢倦怠,颈疬。
[配伍]  配三阳络、天井、历兑、三间治嗜卧欲动摇。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十一) LR 11 阴廉  Y ī nli á n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 ]  有内收长肌和内收短肌;有旋股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股神经的内侧皮支,深层为闭孔神经的浅支和深支。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少腹疼痛,股内侧痛,下肢挛急。
[配伍]  配曲骨、次髎、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月经不调、白带多、阴门搔痒、股癣等;配肾俞、大赫、命门、太溪治妇人不孕、男子不育症;配委中、次髎、膀胱俞治膀胱炎、膀胱结石。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十二) LR 12 急脉  J í m à i
[定位]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外下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解剖 ]  有阴部外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耻骨支,外方有股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深层为闭孔神经的分支。
[主治]疝气,阴挺,阴茎痛,少腹痛,股内侧痛。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阴挺、阴茎痛、阳痿;配阴包、箕门、曲泉、足五里治下肢痿瘫、小儿麻痹。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十三) LR 13 章门  Zh ā ngm é n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 ]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配天枢、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配肾俞、肝俞、水道、京门、阴陵泉、三阴交、阳谷、气海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刺灸法]  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脾经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十四) LR 14 期门  Q ī m é n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 ]  有腹直肌,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七肋间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咳喘,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配肝俞、公孙、中脘、太冲、内关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食不化、泄泻等。
[刺灸法]  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肝经募穴。
21 任脉经穴
本经穴1名1穴,计24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线上。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寒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之部位的病症。
会阴 | 曲骨 | 中极 | 关元 | 石门 | 气海 | 阴交 | 神阙 | 水分 | 下脘 | 建里 | 中脘
上脘 | 巨阙 | 鸠尾 | 中庭 | 膻中 | 玉堂 | 紫宫 | 华盖 | 璇玑 | 天突 | 廉泉 | 承浆
(一) RN 1 会阴 Huìy īn
[定位]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解剖]  在球海绵体中央,有会阴浅、深横肌;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分支。
[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小便难,遗尿,阴痛,阴痒,阴部汗湿,脱肛,阴挺,疝气,痔疾,遗精,月经不调。
[配伍]  配神门治癫狂痫;配水沟治溺水窒息;配十宣急救昏迷;配蠡沟治阴痒、阴痛(湿热下注型);配归来、百会治阴挺(中气下陷型);配承山治痔疮、脱肛;配支沟、上巨虚治便秘;配中极治遗尿、淋症;配关元治遗精。
[刺灸法]  直刺0.5--1寸,孕妇慎用;可灸。
[附注]  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二) RN 2  曲骨 Qūgǔ
[定位]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解剖]  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
[主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沥,遗尿,疝气,遗精阳痿,阴囊湿痒,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
[配伍]  配肾俞、志室、大赫、关元、命门治阳萎、遗精(肾气虚型);配膀胱俞、肾俞、次髎、阴陵泉、蠡沟治阳萎、遗精、癃闭、淋症、阴痒、湿疹、带下(湿热下注);配中极、关元、肾俞治肾虚、遗尿、小便不利;配关元、命门、阴交(针补法或灸)治宫寒不孕、痛经。
[刺灸法]  直刺0.5--1寸,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可灸。
[附注]  任脉、足厥阴之会。
(三) RN 3  中极 Zhōngjí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乙状结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
[主治]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痿,早泄,遗精,白浊,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
[配伍]  配大赫、肾俞、阴交、三阴交、次髎治阳萎、早泄、遗精、白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阴挺等症(肾气虚型);配阴谷、气海、肾俞治遗溺不止;配大敦、关元、三阴交治疝气偏坠;配水分、三焦俞、三阴交、气海、委阳治水肿;中极透曲骨、配三阴交、地机治产后、术后尿潴留;中极透曲骨、配气海、膻中、足三里治尿潴留(老年人气虚)。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足三阴、任脉之会。
(四) RN 4  关元 Guānyuán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精,白浊,阳萎,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阴挺,崩漏,阴门瘙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晕。
[配伍]  配气海、肾俞(重灸)、神阙(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配足三里、脾俞、公孙、大肠俞治虚劳、里急、腹痛;配三阴交、血海、中极、阴交治月经不调(冲任不固,针用补法);配中极、大赫、肾俞、次髎、命门、三阴交治男子不育症、阳萎、遗精、早泄、尿频、尿闭、遗尿(肾阳虚衰、针补法或艾灸);配太溪、肾俞治泄痢不止、五更泄。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足三阴、任脉之会。
(五) RN 5 石门 Shímén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腹胀,泄利,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萎,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配伍]  配阴陵泉、关元、阴交治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肾气不化);配肾俞、三阴交治遗尿;配关元、天枢、气海、足三里治腹胀泄泻、绕脐痛;配大敦、归来治疝气;配三阴交、带脉穴治崩漏、带下。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附注]  手少阳之募穴。
(六) RN 6 气海 Qìhǎi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
[配伍]  配三阴交治白浊、遗精;配关元治产后恶露不止;配灸关元、膏肓、足三里治喘息短气(元气虚惫);配关元、命门(重灸)、神阙(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配足三里、脾俞、胃俞、天枢、上巨虚治胃腹胀痛、呃逆、呕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气虚弱);配足三里、合谷、百会治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附注]  肓之原穴。
(七) RN 7  阴交 Y īnjiāo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绕脐冷痛,腹满水肿,泄泻,疝气,阴痒,小便不利,奔豚,血崩,带下,产后恶露不止,小儿陷囟,腰膝拘挛。
[配伍]  配阴陵泉、带脉穴治赤白带下;配子宫穴、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崩漏;配大肠俞、曲池治脐周作痛;配天枢、气海治腹胀肠鸣、泄泻。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附注]  任脉、冲脉、少阴之会。
(八) RN 8 神阙 Shénqu è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解剖]  在脐窝正中,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配伍]  配三阴交治五淋;配公孙、水分、天枢、足三里治泄痢便秘、绕脐腹痛(脾肾不和);配长强、气海、关元治脱肛、小便不禁、肾虚不孕症;神阙(隔盐灸)配关元、气海(重灸)治中风脱证。
[刺灸法]  禁刺;可灸。
(九) RN 9 水分 Shuǐfēn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翻胃,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
[配伍]  配天枢、地机治腹水;配内关治反胃呕吐;配中封、曲泉治脐痛;配脾俞、三阴交治浮肿。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十) RN 10 下脘 Xiàwǎn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脘痛,腹胀,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泄泻,痞块,虚肿。
[配伍]  配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针灸并用)治急性菌痢。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足太阴、任脉之会。
(十一) RN 11 建里 Jiànlǐ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肠中切痛,水肿。
[配伍]  配内关治胸中苦闷;配水分治肚腹浮肿。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十二) RN 12 中脘 Zhōngwǎn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配伍]  配百会、足三里、神门治失眠、脏躁;配膻中、天突、丰隆治哮喘;配梁丘、下巨虚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太冲、三阴交、公孙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梁门(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治胃下垂。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十三) RN 13 上脘 Shàngwǎn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食不化,黄疸,泄利,虚劳吐血,咳嗽痰多,癫痫。
[配伍]  配丰隆治纳呆;配天枢、中脘治嗳气吞酸、腹胀、肠鸣、泄泻。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十四) RN 14  巨阙 Jùqu è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黄疸,泄利。
[配伍]  配内关治心绞痛;配章门、合谷、中脘、内关、足三里治呃逆;配足三里、膻中、内关、三阴交、心平穴、心俞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配内关、人中治癫狂痫证;配神门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心经募穴。
(十五) RN 15 鸠尾  Jiūwěi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解剖]  在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
[配伍]  配梁门、足三里治胃痛;配三关、足三里治呕吐。
[刺灸法]  斜向下刺0.5-1寸;可灸。
(十六) RN 16 中庭  Zhōngtíng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
[解剖]  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胸腹胀满,噎嗝,呕吐,心痛,梅核气。
[配伍]  配俞府、意舍治呕吐。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十七) RN 17 膻中  Dànzhōng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解剖]  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
[配伍]  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附注]  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十八) RN 18 玉堂  Yùtáng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3肋间。
[解剖]  在胸骨体中点;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三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膺胸疼痛,咳嗽,气短,喘息,喉痹咽肿,呕吐寒痰,两乳肿痛。
[配伍]  玉堂透膻中、内关、胸夹脊(T 1-5 )治疗胸痹。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十九) RN 19 紫宫  Zǐgōng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2肋间。
[解剖]  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吐血,呕吐,饮食不下。
[配伍]  配玉堂、太溪治呃逆上气、心烦。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二十) RN 20 华盖  Huágài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
[解剖]  在胸骨角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胁肋痛,喉痹,咽肿。
[配伍]  配气户治胁肋疼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二十一) RN 21 璇玑  Xuánj ī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天突下1寸。
[解剖]  在胸骨柄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喉痹咽肿,胃中有积。
[配伍]  配鸠尾治喉痹咽肿。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二十二) RN 22 天突  Tiāntū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解剖]  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主治]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
[配伍]  配定喘穴、鱼际治哮喘、咳嗽;配膻中、列缺治外感咳嗽;配内关、中脘治呃逆;配廉泉、涌泉治暴喑;配丰隆治梅核气;配少商、天容治咽喉肿痛;配气舍、合谷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刺灸法]  先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
[附注]  阴维、任脉之会。
[注意]  本穴针刺不能过深,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伤锁骨下动脉及肺尖。如刺中气管壁,针下有硬而轻度弹性的感觉,病人出现喉痒欲咳等现象;若刺破气管壁,可引起剧烈的咳嗽及血痰等现象。如刺中无名静脉或主动脉弓时,针下可有柔软而有弹力的阻力或病人有疼痛感觉,应即退针。
(二十三) RN 23 廉泉  Liánquán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解剖]  在甲状软骨和舌骨之间,深部为会厌,下方为喉门,有甲状舌骨肌、舌肌;有颈前浅静脉,甲状腺上动、静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有舌下神经分支。
[主治]舌下肿痛,舌根急缩,舌纵涎出,舌强,中风失语,舌干口燥,口舌生疮,暴喑,喉痹,聋哑,咳嗽,哮喘,消渴,食不下。
[配伍]  配金津、玉液、天突、少商治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缓流涎、暴喑。
[刺灸法]  直刺0.5-0.8寸,不留针;可灸。
[附注]  阴维、任脉之会。
(二十四) RN 24 承浆  Chéngjiāng
[定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解剖]  在口轮匝肌和颏肌之间;有下唇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及颏神经分支。
[主治]口眼喎斜,唇紧,面肿,齿痛,齿衄,龈肿,流涎,口舌生疮,暴喑不言,消渴嗜饮,小便不禁,癫痫。
[配伍]  配委中治衄血不止;配风府治头项强痛、牙痛。
[刺灸法]  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  足阳明、任脉之会。
22 督脉经穴
本经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长强 | 腰俞 | 腰阳关 | 命门 | 悬枢 | 脊中 | 中枢 | 筋缩 | 至阳 | 灵台 | 神道
身柱 | 陶道 | 大椎|哑门 | 风府 | 脑户 | 强间 | 后顶 | 百会 | 前顶 | 囟会
上星 | 神庭 | 素髎 | 水沟 | 兑端 | 龈交
(一)DU 1 长强 Chángqiáng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  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配精官、二白、百会(灸)治脱肛、痔疮。
[刺灸法]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二)DU 2 腰俞 Yāoshū
[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  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配伍]  配膀胱俞(灸)、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三)DU 3 腰阳关 Yāoyángguān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萎,便血。
[配伍]  补腰阳关、肾俞、次髎、泻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频数;配腰夹脊、秩边、承山、飞扬治坐骨神经痛、腰腿痛;配膀胱俞、三阴交治遗尿、尿频。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四)DU 4 命门 Mìngmén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萎,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配伍]  配肾俞、太溪治遗精、早泄、腰脊酸楚、足膝无力、遗尿、癃闭、水肿、头昏耳鸣等肾阳亏虚之症;配百会、筋缩、腰阳关治破伤风抽搐;灸命门、隔盐灸神阙治中风脱症;配关元、肾俞、神阙(艾灸)治五更泄;补命门、肾俞、三阴交治肾虚腰痛;泻命门、阿是穴、委中、腰夹脊穴治腰扭伤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十七椎、三阴交治痛经(寒湿凝滞型)(艾灸);配大肠俞、膀胱俞、阿是穴(灸)治寒湿痹腰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五)DU 5 悬枢 Xuánshū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痢疾。
[配伍]  配委中、肾俞治腰脊强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泄泻。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六)DU 6 脊中 Jìzhōng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胀胃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腹泻痢疾;配鸠尾、大椎、丰隆治癫痫;配肾俞、太溪治腰膝痛;配至阳、阳陵泉、胆俞治黄疸。
[刺灸法]  斜刺0.5-1寸。
(七) DU 7 中枢 Zhōngshū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之内侧支。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腰背痛。
[配伍]  配命门、腰眼、阳陵泉、后溪治腰脊痛。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八)DU 8 筋缩 Jīnsuò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九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癫狂,惊痫,抽搐,脊强,背痛,胃痛,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
[配伍]  配角孙、瘛脉治小儿惊痫、瘛疭、角弓反张;配通里治癫痫;配水道治脊强。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九)DU 9 至阳 Zhìyáng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七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身热。
[配伍]  配曲池、阳陵泉、脾俞治黄疸;配天枢、大肠俞治腹胀、肠鸣、泄泻;配内关、神门治心悸、心痛。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十)DU 10 灵台 Língtái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六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脊痛,身热,疔疮。
[配伍]  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配合谷(泻法)、委中(放血)治疔疮;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配身柱、至阳治背痛;配胆俞、阳陵泉、太冲治黄疸。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十一)DU 11 神道 Shéndào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五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配伍]  配关元治身热头痛;配神门治健忘惊悸;配百会、三阴交治失眠健忘、小儿惊风、痫症;配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曲泽治胸痹。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十二)DU 12 身柱 Shēnzhù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三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
[配伍]  配水沟、内关、丰隆、心俞治癫狂痫;配风池、合谷、大椎治肺热、咳嗽;配灵台、合谷、委中(泻法)治疔毒。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十三)DU 13   陶道 Táodào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痠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配伍]  配丰隆、水沟、神门、心俞治癫狂痫;配大椎、间使、后溪治疟疾;配合谷、曲池、风池治外感病;配肾俞、腰阳关、委中治胸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十四)DU 14   大椎 Dàzhuī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配伍]  配肺俞治虚损、盗汗、劳热;配间使、乳根治脾虚发疟;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双胆俞);配曲池预防流脑;配合谷治白血球减少;配足三里、命门提高机体免疫力;配大椎、定喘、孔最治哮喘;配曲池、合谷泻热;配腰奇、间使治癫痫。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
(十五)DU 15   哑门 Yamén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解剖]  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配伍]  泻哑门、听会、外关(或中渚)、丘墟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配风池、风府治中风失语、不省人事;配劳宫、三阴交、涌泉等九穴为回阳九针,可以开窍醒神治昏厥;配脑户、百会、风池、太溪、昆仑、肾俞治大脑发育不全;针哑门、肾俞、太溪治疗贫血。
[刺灸法]  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十六)DU 16   风府 Fēngfu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  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配伍]  配腰俞治足不仁;配昆仑治癫狂、多言;配二间、迎香治鼽衄;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难言。
[刺灸法]  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十七)DU 17   脑户 Naohù
[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  在左右枕骨肌之间;有左右枕动、静脉分支,深层常有导血管;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重,头痛,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项强,癫狂痫证,舌本出血,瘿瘤。
[配伍]  配通天、脑空治头重痛;配人中、太冲、丰隆治癫狂痫。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十八)DU 18   强间 Qiángjiān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解剖]  在浅筋膜、帽状腱膜中;有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配伍]  配后溪、至阴治后头痛、目眩;配丰隆治头痛难忍。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十九)DU 19   后顶 Hòuding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解剖]  在浅筋膜、帽状腱膜中;有左右枕动、静脉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配伍]  配百会、合谷治头顶剧痛;配外丘治颈项痛、恶风寒;配玉枕、颔厌治风眩;配率谷、太阳治偏头痛;配风池治脱发。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二十)DU 20   百会 Baihuì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解剖]  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
[配伍]  配天窗治中风失音不能言语;配百会、长强、大肠俞治小儿脱肛;配百会、人中、合谷、间使、气海、关元治尸厥、卒中、气脱;配脑空、天枢治头风;针刺百会,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配养老、百会、风池、足临泣治美尼尔氏综合症;针百会透曲鬓、天柱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配百会、水沟、足三里治低血压;配百会、水沟、京骨治癫痫大发作;配百会、肾俞(回旋灸)主治炎症。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二十一)DU 21   前顶 Qiándi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0.5寸)。
[解剖]  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和枕大神经分支会合处。
[主治]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
[配伍]  配前顶、后顶、颌厌治风眩、偏头痛;配人中治面肿虚浮;配百会治目暴赤肿;配五处治头风目眩、目戴上。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二十二)DU 22   囟会 Xìnghuì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解剖]  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疾,嗜睡,小儿惊风。
[配伍]  配玉枕治头风;配百会治多睡;配头维、太阳、合谷治头痛目眩;配上星、合谷、列缺、迎香治鼻渊、鼻衄;配前顶、天柱、本神治小儿惊痫;配人中、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血海、支沟治血虚头晕。
[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小儿禁刺;可灸。
(二十三)DU 23   上星 Shàngxī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解剖]  在左右额肌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颞浅动、静脉分支;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配伍]  配合谷、太冲治头目痛;配丘墟、陷谷治疟疾;配大椎治鼻中息肉、面赤肿、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沟治癫狂;配印堂、素髎、百会、迎香、合谷、曲池、列缺、支沟治酒渣鼻。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二十四)DU 24   神庭 Shéntí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解剖]  在左右额肌之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布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泪出,目翳,雀目,鼻渊,鼻衄,癫狂,痫证,角弓反张。
[配伍]  配行间治目泪出;配囟会治中风不语;配兑端、承浆治癫痫呕沫;配水沟治寒热头痛、喘渴、目不可视;配太冲、太溪、阴郄、风池治肝阳上亢型头痛、眩晕、失眠等病症。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二十五)DU 25   素髎 Sùliáo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解剖]  在鼻尖软骨中;有面动、静脉鼻背支;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眼神经分支)。
[主治]鼻塞,鼻衄,鼻流清涕,鼻中肉,鼻渊,酒鼻,惊厥,昏迷,新生儿窒息。
[配伍]  配百会、足三里治低血压休克;配迎香、合谷治鼻渊。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二十六)DU 26   水沟 Shuigōu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解剖]  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面肿,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配伍]  配百会、十宣、涌泉治昏迷急救。中暑加委中、尺泽,溺水窒息加会阴,癫狂加内关,癔病发作加合谷透劳宫;配上星、风府治鼻流清涕;配委中(泻法)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崩漏。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二十七)DU 27   兑端 Duìduān
[定位]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 解剖]  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主治]昏迷,晕厥,癫狂,癔病,消渴嗜饮,口疮臭秽,齿痛,口噤,鼻塞。
[配伍]  配本神治癫痫呕沫;配目窗、正营、耳门治唇吻强,止齿龋痛。
[刺灸法]  斜刺0.2-0.3寸;不灸。
(二十八)DU 28   龈交 Yínjiāo
[定位]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解剖]  有上唇系带;有上唇动、静脉;布有上颌内槽神经分支。
[主治]齿龈肿痛,口臭,齿衄,处鼻渊,面赤颊肿,唇吻强急,面部疮癣,两腮生疮,癫狂,项强。
[配伍]  配风府治颈项急,不得顾;配承浆治口臭难近;配上关、大迎、翳风治口噤不开。
[刺灸法]  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23 经外奇穴
四神聪 | 当阳 | 印堂 | 鱼腰 | 太阳 | 耳尖 | 球后 | 上迎香 | 内迎香 | 聚泉 | 海泉
金津 | 玉液 | 翳明 | 颈百劳 | 子宫 | 定喘 | 夹脊 | 胃脘下俞 | 痞根 | 下极俞 | 腰宜
腰眼 | 十七椎 | 腰奇 | 肘尖 | 二白 | 中泉 | 中魁 | 大骨空 | 小骨空 | 腰痛点 | 外劳宫 | 八邪
四缝 | 十宣 | 髋骨 | 鹤顶 | 百虫窝 | 内膝眼 | 膝眼 | 胆囊 | 阑尾 | 内踝尖 | 外踝尖 | 八风 | 独阴 | 气端
EX-HN 1 四神聪 Sishencong
[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
[解剖]  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眶上动、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耳颞神经及眶上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狂,痫证,偏瘫,脑积水,大脑发育不全。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EX-HN 2 当阳   Dangyang
[定位]在头顶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
[主治]目疾肿痛,前头痛。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EX-HN 3 印堂   Yintang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解剖]  在掣眉肌中;两侧有额内动、静脉分支;布有来自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
[主治]  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以及三叉神经痛。
[刺灸法]  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EX-HN 4 鱼腰   Yuyao
[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解剖]  在眼轮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眶上神经、面神经的分支。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眼睑动,眼睑下垂,眶上神经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禁灸 。
EX-HN 5 太阳   Taiyang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解剖]  在颞筋膜及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布有三叉神经第二、三支分支,面神经颞支。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目涩,牙痛,三叉神经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禁灸。
EX-HN 6 耳尖    erjian
[定位]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
[解剖]  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颞神经。
[主治]目赤肿痛,上目翳,偏正头痛,喉痹,以及麦粒肿。
[刺灸法]  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EX-HN 7 球后    Qiuhou
[定位]在面部,当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
[解剖]  在眼轮匝肌中,深部为眼肌;浅层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颧支和眶下神经、结状神经结和视神经,深层有眼神经。
[主治]目疾。如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早期白内障,近视。
[刺灸法]  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孔方向刺0.5-1寸。
EX-HN 8 上迎香   Shangyingxiang
[定位]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
[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有面动、静脉之支;布有筛前神经、眶下神经分支及滑车下神经。
[主治]头痛,鼻塞,鼻中瘜肉,暴发火眼,迎风流泪。
[刺灸法]  向内上方斜刺0.3-0.5寸;可灸。
EX-HN 9 内迎香   Neiyingxiang
[定位]在鼻孔,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粘膜处。
[解剖]  在鼻腔底部粘膜上;有面、动、静脉的鼻背支;布有筛前神经的鼻外支。
[主治]目赤肿痛,鼻疾,喉痹,热病,中暑,眩晕。
[刺灸法]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有出血体质的人忌用。
EX-HN 10 聚泉   Juquan
[定位]在口腔内,当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
[解剖]  在舌肌中;有面神经鼓索、舌动脉;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分支、舌神经。
[主治]舌强,舌缓,消渴,哮喘,咳嗽及味觉减退。
[刺灸法]  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EX-HN 11 海泉 Haiquan
[定位]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中点处。
[主治]舌疾、口腔炎、喉痹。
[刺灸法]  用三棱针或毫针点刺出血;勿灸。
EX-HN 12   金津 Jinjin
[定位]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左侧的静脉上。
[解剖]  有舌下静脉;布有舌下神经、舌神经。
[主治]舌强,舌肿,口疮,消渴,喉痹。
[刺灸法]  点刺出血。
EX-HN 13 玉液   Yuye
[定位]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右侧的静脉上。
[解剖]  有舌下静脉;布有舌下神经、舌神经。
[主治]舌强,口疮,喉痹,失语。
[刺灸法]  点刺出血。
EX-HN 14 翳明   Yiming
[定位]在项部,当翳风后1寸。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上;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
[主治]目疾,如近视,远视,雀目,青盲,早期白内障;头痛,眩晕,耳鸣,失眠,精神病。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EX-HN 15 颈百劳   Jingbailao
[定位]在项部,当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主治]骨蒸潮热,盗汗自汗,瘰疬,咳嗽,气喘,颈项强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EX-CA 1 子宫 Zigong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处;有腹壁浅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疝气,腰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EX-B 1 定喘   Dingchuan
[定位]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解剖]  在斜方肌、菱形肌、头夹肌、最长肌中;有颈横动脉和颈深动脉分支;布有第七、八颈神经后支。
[主治]哮喘,咳嗽,落枕,肩背痛,上肢疼痛不举,荨麻疹。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EX-B 2 夹脊   Jiaji
[定位]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十七穴。
[解剖]  在横突间的韧带和肌肉中。因穴位位置不同,涉及的肌肉也不同。一般分为三层,浅层为斜方肌、背阔肌和菱形肌;中层有上、下锯肌;深层有骶棘肌和横突棘突间的短肌。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和静脉丛分布。
[主治]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刺灸法]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
EX-B 3 胃脘下俞   Weiwanxiashu
[定位]在背部,当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有第八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八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八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胃痛,胰腺炎,胸胁痛,消渴,咳嗽,咽干。
[刺灸法]  斜刺0.3-0.5寸;可灸。
EX-B 4 痞根 Pigen
[定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
[解剖]  在背阔肌、髂肋肌处;有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
[主治]痞块,肝脾肿大,疝痛,腰痛,翻胃。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EX-B 5 下极俞   Xiajishu
[定位]在腰部,第3椎腰棘突下,当后正中线上。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痛,腹痛,腹泻,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痠痛,腹泻,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痠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EX-B 6 腰宜 Yaoqi
[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腰挫伤、腰腿痛、泌尿生殖疾患。
[刺灸法]  直刺1.0-1.5寸;或针后拔罐。
EX-B 7 腰眼 Yaoyan
[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解剖]  在背阔肌、髂肋肌处;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一腰神经外侧支。
[主治]腰痛,尿频,消渴,虚旁,赢瘦,妇科疾患。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EX-B 8 十七椎   Shiqizhui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骶痛,腿痛,转胞,痛经,崩漏,遗尿。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EX-B 9 腰奇   Yaoqi
[定位]在骶部,当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
[解剖]  当棘上韧带处;有第二、三骶动、静脉;布有第二、三骶神经后支。
[主治]癫痫,头痛,失眠,便秘。
[刺灸法]  向上平刺1-1.5寸;可灸。
EX-UE 1 肘尖   Zhoujian
[定位]在肘后部,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
[解剖]  有浅筋膜;肘关节动脉网;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
[主治]瘰疬,痈疽,疔疮,肠痈,霍乱。
[刺灸法]  灸。
EX-UE 2 二白   erbai
[定位]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二穴。
[解剖]  有指浅屈肌;桡动、静脉和骨间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
[主治]痔疮,脱肛,前臂痛,胸胁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EX-UE 3 中泉  Zhongquan
[定位]在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解剖]  在拇长伸肌腱与食指固有伸肌腱之间,有腕背侧韧带;有桡神经腕背支,腕背静脉网;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胃脘疼痛,心痛,唾血,目翳,掌中热,腹胀腹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EX-UE 4 中魁   Zhongkui
[定位]在中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解剖]  有指背神经和动脉。
[主治]噎膈,翻胃,呕吐,呃逆,牙痛,鼻出血,白癜风。
[刺灸法]  灸。
EX-UE 5 大骨空   Dagukong
[定位]在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解剖]  有指背神经和动脉。
[主治]目痛,目翳,内障,吐泻,衄血。
[刺灸法]  灸。
EX-UE 6 小骨空   xiaogukong
[定位]在小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解剖]  有指背神经和动脉。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喉痛,指关节痛。
[刺灸法]  灸。
EX-UE 7 腰痛点 Yaotongdian
[定位]在手背侧,当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校点处,一侧二穴。
[解剖]  在第二、四掌骨背侧骨间肌中;有掌背动脉;布有掌背神经,指掌侧总神经。
[主治]急性腰扭伤,头痛,卒死,痰壅气促,小儿急、慢惊风,手背红肿疼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EX-UE 8 外劳宫   Wailaogong
[定位]在手背侧,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
[解剖]  有骨间背侧肌;有掌背动脉,手背静脉网;布有桡神经分支。
[主治]手背红肿,手指麻木,落枕,五指不能屈伸,小儿消化不良,脐风,以及颈椎综合征。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EX-UE 9 八邪   Baxie
[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
[解剖]  当骨间肌处;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布有尺、桡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头项强痛,咽痛,齿痛,目痛,烦热,毒蛇咬伤。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EX-UE 10 四缝   Sifeng
[定位]在第2——5指掌面侧,近端指关节的中点,一侧四穴。
[解剖]入皮后有指纤维鞘、指滑液鞘、屈指深肌腱、深部为指关节腔;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分支;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疳积,百日咳,肠虫症,小儿腹泄,咳嗽气喘。
[刺灸法]  点刺0.1-0.2寸,挤量黄白色透明样粘液或出血
EX-UE 11 十宣    Shixuan
[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十穴。
[解剖]  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和丰富的痛觉感受器。
[主治]昏迷,晕厥,中暑,热病,小儿惊厥,咽喉肿痛,指端麻木。
[刺灸法]  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EX-LE 1 髋骨 Kuangu
[定位]在大腿前面下部,当梁丘两旁各1.5寸,一侧二穴。
[主治]膝关节炎、下肢痿痹瘫。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EX-LE 2 鹤顶   Heding
[定位]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解剖]  在髌骨上缘股四头肌腱中;有膝关节动脉网;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
[主治]膝关节痠痛,腿足无力,鹤膝风,脚气。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EX-LE 3 百虫窝    Baichongwo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3寸,即血海上1寸。
[解剖]  在股内侧肌中;有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前皮支,深层有股神经肌支。
[主治]皮肤瘙痒,风疹块,下部生疮,蛔虫病。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EX-LE 4 内膝眼 Neixiyan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内侧凹陷处。
[主治]膝关节周围炎、下肢运动障碍。
[刺灸法]向膝中斜刺0.5-1寸,或向对侧透刺;可灸。
EX-LE 5 膝眼    Xiyan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解剖]在髌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分支、股外侧皮神经分支,深层有胫腓总神经分支。
[主治]膝关节痠痛,鹤膝风,脚气,腿痛。
[刺灸法]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对侧膝眼;可灸。
EX-LE 6 胆囊   Dannang
[定位]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
[解剖]  在腓骨长肌与趾长伸肌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浅神经。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绞痛,胁痛,下肢萎痹。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
EX-LE 7 阑尾   Lanwei
[定位]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
[解剖]  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深神经。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胃脘疼痛,消化不良,下肢萎痹。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EX-LE 8 内踝尖   Neihuaijian
[定位]在足内侧面,内踝的凸起处。
[主治]牙痛,扁桃体炎,足内侧缘痉挛。
[刺灸法]  灸法。
EX-LE 9 外踝尖 Waihuaijian
[定位]在足外侧面,外踝的凸起处。
[主治]牙痛,脚气,偏瘫。
[刺灸法]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EX-LE 10 八风   Bafeng
[定位]在足背侧,第1——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侧四穴,左右共八穴。
[解剖]  在趾骨小头间前跖骨间肌中;有趾背动、静脉;布有腓浅、深神经。
[主治]足跗肿痛,脚弱无力,头痛,牙痛,疟疾,毒蛇咬伤,足趾青紫症,月经不调。
[刺灸法]  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EX-LE 11 独阴 Duyin
[定位]在足第2趾的跖侧远侧趾间关节的中点。
[主治]卒心痛,胸胁痛,呕吐,吐血,死胎,胸衣不下,月经不调,疝气。
[刺灸法]  直刺0.1-0.2寸;可灸。
EX-LE   12   气端   Qiduan
[定位]在足十趾尖端,距趾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十穴。
[主治]中风急救,足趾麻木,脚背红肿、疼痛。
[刺灸法]  直刺0.1-0.2寸;可灸。
附篇
四总穴歌 | 回阳九针歌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 | 孙思邈先生十三鬼穴歌
井荥输原经合歌 |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   |   十五络穴歌 | 八脉交会八穴歌 | 八脉八穴治症歌
十二原穴歌 | 十二背俞穴歌 | 十二募穴歌 | 八会穴歌 | 下合穴歌 | 十六郄穴歌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
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孙思邈先生十三鬼穴歌
百邪癫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心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寸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名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第六却寻大杼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间使鬼市上,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口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井荥输原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
肺之主大肠客
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
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大肠主肺客
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
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
脾主胃客
脾经为病舌本强,呕吐胃翻疼腹脏,阴气上冲噫难廖,体重不摇心事妄,
疟生振粟兼体羸,秘结疸黄手执杖,股膝内肿厥而疼,太白丰隆取为尚。
胃主脾客
腹  心闷意凄怆,恶人恶火恶灯光,耳闻响动心中惕,鼻衄唇喎疟又伤,
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
真心主小肠客
少阴心痛并干嗌,渴欲饮兮为臂厥,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
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
小肠主真心客
小肠之病岂为良,颊肿肩疼两臂旁,项颈强疼难转侧,嗌颔肿痛甚非常,
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聋及目黄,臑肘臂外后廉痛,腕骨通里取为详。
肾之主膀胱客
脸黑嗜卧不欲粮,目不明兮发热狂,腰痛足疼步艰履,若人捕获难躲藏,
心胆战兢气不足,更兼胸结与身黄,若欲除之无更法,太溪飞扬取最良。
膀胱主肾之客
膀胱颈病目中疼,项腰足腿痛男行,痢疟狂颠心胆热,背弓反手额眉棱,
鼻衄目黄筋骨缩,脱肛痔漏腹心膨,若要除之无别法,京骨大钟任显能。
三焦主包络客
三焦为病耳中聋,喉痹咽干目肿红,耳后肘疼并出汗,脊间心后痛相从,
肩背风生连膊肘,大便坚闭及遗癃,前病治之何穴愈,阳池内关法理同。
包络主三焦客
包络为病手挛急,臂不能伸痛如屈,胸膺胁满腋肿平,心中淡淡面色赤,
目黄善笑不肯休,心烦心痛掌热极,良医达士细推详,大陵外关病消释。
肝主胆客
气少血多肝之经,丈夫 疝苦腰疼,妇人腹膨小腹肿,甚则嗌干面脱尘,
所生病者胸满呕,腹中泄泻痛无停,癃闭遗溺疝瘕痛,太、光二穴即安宁。
胆主肝客
胆经之穴何病主?胸胁肋疼足不举,面体不泽头目疼,缺盆腋肿汗如雨,
颈项瘿瘤坚似铁,疟生寒热连骨髓,以上病症欲除之,须向丘墟蠡沟取。
十五络穴歌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知。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脉八穴治症歌
公孙
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番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
脐痛腹痛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内关
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
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后溪
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
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
申脉
腰背屈强腿肿,恶风自汗头疼,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
吹乳耳聋鼻衄,痫癫肢节烦憎,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临泣
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疼头旋。
齿痛耳聋咽肿,浮风瘙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外关
肢节肿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
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烘,独会外关为重。
列缺
痔疟变肿泄痢,唾红溺血咳痰,牙疼喉肿小便难,心胸腹疼噎咽。
产后发强不语,腰痛血疾脐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痈多散。
照海
喉塞小便淋涩,膀胱气痛肠鸣,食黄酒积腹脐并,呕泻胃番便紧。
难产昏迷积块,肠风下血常频,膈中快气气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为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脉太渊气膻中存。
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