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细纹剪纸的历史|传统工艺与收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8:52
乐清古属吴越之地,又位于瓯江之畔。乐清的剪纸就是在瓯越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孕育之下诞生的。据考证,乐清的剪纸至少在五代之前就已经出现,五代《武林梵志》有云"吴越践王于行去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至元代《大德乐清县志》(公元1297年-1307年)所载"社里笙歌达旦,能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可见乐清的剪纸历史之久远。早期的乐清剪纸亦以女性为主,故此,有人把剪纸称之为"女性艺术"。古时候有"男居外,女居内"之习俗,或叫"男耕女织"。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准莫过于"巧手"。在农村,谁家的闺女媳妇会剪一手好花,全家都引以为荣。蓬年过节,家里如没有个会剪纸的,就只得向邻居讨花贴。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活动,使民间剪纸更加普及。从女性的童年开始,农村就把剪花织绣作为教育女儿的一种主要手段之一。除了剪"窗花",还有剪花样作为刺绣的底样,充分体现了古代女性崇尚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品德。她们用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手法,简单的工具、材料去美化农村,美化生活。
由于乐清位于东海之滨,瓯江之畔,为温州的重要商埠,参与海上作业的人数急剧增加。但海上作业风险性很大,因此,祈海神,信龙神、谒求风调雨顺的活动与故事不断丰富,龙国腾已成为当地人的崇拜者。每逢新春佳节,村村可见"鱼灯"与"龙船灯"(后来也叫"首饰龙")的民俗表演活动,表现"鱼在水中游,龙为海中王"的故事情节。据姜维在《山与海琐谈》中记载:"村落糊楮,象龙首尾,载版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于上,从似金鼓,沿门索赏,谓之龙船灯"。道出了龙船灯的形、质与活动形式。乐清的细纹剪纸就随南宋的"龙船灯"相辅而生,相得溢彰,人们习惯称它为"龙船花"。刚开始时的"龙船花"与后来的"龙船花"比较,早期的"龙船花"显得相对粗犷、单纯、古朴。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需求与创造,对瓯越民间文化、海洋文化及农耕文化的感悟、运用与理解,使细纹剪纸日趋成熟、精细、丰富、生动、多样,其民间民俗的文化内涵也更加深厚,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特征,终于使乐清细纹剪纸独树一帜。现由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全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分册中将乐清细纹剪 纸作为极其独特而鲜明的语言个性收编在册。
乐清的细纹剪纸不仅具有重要的民间艺术价值,它还对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及其审美趋向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民间文化与标志。记得我的孩提时代,每逢春节,就可看到纸扎"鱼灯"和"首饰龙"。鱼灯活动都在傍晚天黑之后举行,一组有十几盏鱼灯,一般第一盏为"龙灯",后面跟着各种各样的"鱼灯",在"龙灯"前面还有一人手执"龙珠灯",在锣鼓喧哗声中开始了以龙嬉珠为形式的娱乐活动,有表示"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等抬式,互比高低,争奇斗艳。但小时候的我更迷恋的还是"首饰龙",首饰龙一般长为4.5米,高3米,宽2米。以龙为头尾,以船为身,又似层层楼阁,四周布满戏典人物与神话人物。并通过首饰龙中轴滚动(后改为电动)使人物栩栩如生。首饰龙上所有的窗花亦用细纹剪纸装饰而成,精细至极、令人赞叹不已。无论是"鱼灯"、"首饰龙"或"龙船花"都反映出当地劳动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蓄兴旺、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