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一块银元相当于今天多少人民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33:18
陈明远
在研讨“文化人经济生活状况”的过程中,我曾有几次遇到“一块银圆究竟有多大价值?”这个非同小可的难题。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为“一块钱风潮”而提出辞职,可见事态之严重;
鲁迅先生为青年读者的“一块钱书款”而百感交集,可见情意之深沉——
蔡元培鲁迅的时代,用的主币是银圆而不是后来的纸币。那么“一块钱”能买多少东西呢? 我们应该查照历史上日常生活用品的物价等各种复杂因素来综合计算。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30年代初叶,市场上通用的货币以银圆、铜钱为多,而纸币(国币或兑换券)信誉不佳,还并未成为正宗。若要拍摄电视剧的话,必须注意这个细节。本来“块”这个量词专用来计数“有分量”的事物。读者看完本文就会明白,为什么我在这故事里说的是金属,而非轻薄的纸。
20世纪头30年以银圆为本币
20世纪头30年,以银圆为本币(银本位)的币值是比较坚挺的,没有此后40年代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和“金圆券”那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扬。所以我们可以对“一块钱”的实际购买力有相对稳定的描写。
1911-20 年间,上海的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 30斤大米;猪肉每斤1角2分-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这时“一块钱”大约折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民币45-50元;折合今(2007 年)人民币60—70元。
1920-1926年间,在上海的大米价格为每市石(160市斤)9.5银圆,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 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民币40元;折合今(2007年)人民币48—55元。
1927-1936年间,在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60市斤)10.2银圆,也就是每斤大米6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2角-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民币30元;折合今(2007年)人民币36—40元。
而当时在北京(北平)的物价普遍比上海低些。例如1934-36年北平市1银圆可以买8斤好猪肉,或买两丈(6米)“蓝士林”布……
我定义1934—35年间(法币改革前夕)的银圆为“基准银圆”;定义1955—56年间新人民币为“基准人民币”。
根据一系列史料考证和研究成果,我有充分把握指出——
“基准银圆”1圆=“基准人民币”3元
以此两者为基本坐标,可以计算出历年银圆与人民币购买力的比值。详尽论证请参看拙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以及《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皆文汇出版社印行)
举些形象的实例——20年代30年代在北京,一块银圆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钱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钱可以买2-3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钱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优惠价5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当然,各种物价涨落并不是同步(按照同一比例)的。货币购买力有复杂的计算方法,兹不详述。
陈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