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心理因素及对策(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05:10
一、认知过程中的缺陷
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审题时观察不仔细,感知笼统,容易忽略细节,不善于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因而发生感知失真现象。如将题中相似字词混淆,漏看了题中的关键字词等,从而导致审题错误。例如,在解“修路队修一条长445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34千米,还剩多少千米没有修”这道题时,我校六年级某班56人中竟有21人把“34千米”看成“34%”,错误列式为:“445×(1-34)”。又如,部分学生在解答“一种收音机原来每台售价150元,现在降价到90元,降价了百分之几”这道题时,错解成“90÷150=60%”。其主要原因是把“降价到90元”误看成“降价90元”。应该说,以上两道题并不难,但由于学生对题目认知过程,即审题的缺陷,造成了错误解答。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
1、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平时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克服学生粗心大意,不认真审题就草草计算的不良习惯。让学生懂得正确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中可结合实例,教给学生审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如首先认真读题,弄清题目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哪些数量是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复述题意;第二划出题中关键字、词,并正确理解其含义;第三,分析并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要解决问题还需哪些条件,怎样求出这些条件等。
3、根据学生审题中经常出现的错误,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采用题组练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专项对比训练。如:
(1)修路队修一条长445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34千米,还剩多少千米没有修?
(2)修路队修一条长445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34%,还剩多少千米没有修?有比较才有鉴别。实践表明,这样做可使学生的审题错误率明显下降。
二、思维定势的干扰
小学生解答应用题时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主要表现为硬套解题模式,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甚至根据题中个别词语去决定解题方法,常常出现见“多”、“一共”就加,见“少”、“还剩”就减的错误。特别在解答那些逆叙的应用题时,更易发生错误。例如,我校二年级某班学生在解答“一年级有学生46人,比二年级少15人,二年级有学生多少人”时,错解成“46-15=31(人)”的学生竟占全班人数的45%。四年级某班学生在解答“水果店运来梨子236千克,比运来的苹果少170千克,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时,正确率仅为41%。六年级☆某班学生在解答“某饲养专业户养鸡3000只,比鸭的112倍还多300只,养鸭多少只”时,错列成:“3000÷112+300”和“(3000+300)÷112”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38%。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平时用顺向思维解答应用题较多,顺向思维解题策略已深深扎根于脑海中,而不善于进行逆向思维,再加之审题不仔细而造成以上错解。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可逆性思维的训练,运用加、减应用题的互逆关系和乘、除应用题的互逆关系,设计系列练习题组进行顺、逆思维的转化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会学生掌握“倒过来想一想”的逆向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把“鸡的只数比鸭的112倍还多300只”转换成“鸭的112倍比鸡的只数少300只”,就避免发生上述错误。
三、思维方法的局限
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习惯于“别人提问题,自己来思考”的定向思维方式,而不善于将条件和问题作全面的考虑,自己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表现为难以根据题中两个相关条件提出对解题有价值的“中间问题”,或者难以从问题出发,找出解决此问题所必需的两个相关条件。特别是碰到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题时,很难将自己的思维从一种方式迅速转移到另一种方式,缺乏多向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张师傅加工一批零件,第一天完成的个数与零件总数的比是1:3。如果再加工15个,就可以完成这批零件的一半,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许多学生用分析法或综合法来思考,但不易找到解题思路,无从下手。但是,如果用“假设”、“对应”、“转化”的思想方法来解答,特别是将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线段图:变抽象为直观,使题中隐蔽数量关系明朗化,学生解答就容易多了。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1、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经常设计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如根据“某班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的78”,要求学生联想出:(1)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8;(2)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17倍;(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7;(4)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715(5)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8:15。此外,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2、教给学生多种数学思维方法。小学生在解答一般复合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时,常用分析法、综合法或分析综合法解答。但在解一些综合性或难度较大的应用题时,还需要掌握另外一些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上述的“转化”、“假设”、“对应”等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实例渗透和介绍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练习中得以内化,不断提高解应用题的能力。
四、畏难情绪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消极的、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智力活动效能,影响学习效率。由于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题型多,思维难度较大,数量关系隐蔽,使学生一提到解应用题就有畏难情绪。部分学生由于在解题时常发生差错,因而导致对应用题的学习缺乏兴趣,有畏惧感,并随着应用题类型的增多、难度加大,这种畏难心理就越加厉害,从而丧失学习信心,使思维活动受到压抑,本来能做出的题也无法做出。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克服以上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成功的尝试,逐步淡化和消除畏难心理。学生惧怕解答应用题,往往是由于不会和不知道该怎样去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所以,教会学生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的重要措施。2、搭桥铺路,降低难度,给学生以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希望。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3、创设积极思维、动脑动手的氛围,使学生跃跃欲试、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应用题教学活动之中,培养他们学习应用题的兴趣,锤炼解题意志,养成良好的解题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