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改革如何助学生减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02:25
喊了若干年“减负”,学生负担只增不减却是不争的现实,教育界人士早就意识到,如果不与招生考试改革联动起来,减负只能是一场空谈。
此次《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对招生考试改革提出了诸多新的设想:招生与考试分离,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实施高校分类入学考试……似乎传递出为学生“减负”的信号。教育界人士在关注招生考试改革的同时,更多地在思考:改革能否帮助基础教育把课程难度降下来,又能否帮助高等教育找到适合培养的人才?
招生改革比考试改革更重要
“招生改革比考试改革更重要!当前的招生录取方式不能满足选拔多样化苗子的需求。”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瑞文告诉记者,目前高校录取只看总分,把总分作为99%的权重、唯一的标准,没有考虑每个专业的选才要求。
沪上一所理工院校的院长给记者举例,一所著名高校的天文专业实力雄厚,但很多考生都是调剂而来,那些发自内心喜欢天文专业的学生被分数线挡在门外。“其实,天文这个专业对数学要求高,不一定对中文要求高,但是你数学考得再高,总分不够也无能为力。”
胡瑞文建议,天文、地质、林学、考古等艰苦专业、回报率低的专业,经过专家论证,可以进入提前批招生,让真正有兴趣、有积累、有爱好的学生去读这些专业。这就需要加大面试的力度,给学科负责人、教授以更大的招生自主权。
别让“减负”继续成为空话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由来已久。对此《规划纲要》提出,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但是不少家长坦率地说:“不彻底改革高考制度就无法减负!”
上海这些年的减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刚刚结束的复旦、上海交大自主招生考试却显示,由于上海的中学数学难度相对较低,上海本地考生的数学成绩不如江苏、浙江的考生,对此,教育界人士的看法是:学科难度不应该是上海向外地看齐,而是外地要降低。上海市教委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上海正在酝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难度真正降下来,这必然对招生考试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胡瑞文建议,对于一些供求比1∶1左右的专科、高职院校或者是民办高校的本科专业,可以提前进入高中招生,根据高中成绩,学校考核自主录取,甚至可以注册入学,这部分学生主要以技能型人才为方向。
创新人才不一定文化成绩很高
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笑称,如今自主招生说要招收偏才、怪才,而重点中学里的偏才、怪才比普通中学少,普通中学的偏才、怪才比职业学校少,很多偏才、怪才早就被淘汰掉了。以文化成绩为标准的评价体制必须改革!
“创新人才不一定都出在文化成绩很高的学生群体中,目前的教育体制是把学生拔出来,培养成一样高的树苗,而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创新生态环境,让树苗在原始森林里自在地成长。”仇忠海说。
上海市教科院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在许多发达国家,大学录取学生不是以一次毕业考试成绩作为唯一依据,而是根据学生高中成绩和高考成绩综合评定。《纲要》提出,不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下达升学指标,这带来如何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的高中,全校的工作都是围绕着高考分数来的,校长和教师的工资奖金、声誉前途都与升学率有关,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减负只能是一句空话。
大学一定要按学术规律办事
高校呼吁扩大招生自主权,但是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名校自主招生时录取的学生,凭高考成绩也能被各重点大学录取,两者重合率极高,自主招生由此被戏称为“大学的掐尖游戏”。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认为,这反映了高校缺乏个性,选才标准也比较单一。
蔡达峰认为,招生改革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这是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二是要保证公平,尽量减少特殊招生和限制性招生,申请入学的机会要充分开放;三是充分发挥大学的主导作用,让大学按照自己的人才培养标准来选拔人才。
蔡达峰认为,招生是大学最重要的权利之一,让大学按照学术规律来办事,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大学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政府监督指导就可以了。自主招生改革应该进行下去,否则久而久之大学就没有自己选拔人才的能力了。
胡瑞文提到,赋予高校招生自主权,必须避免潜规则,提高透明度,学生分数、降分原因都要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本报记者  李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