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 (辨证玉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01:45
胁痛
胁痛之虚实以何以辨之?胁痛属之肝,肝经本是至阴之位,宜乎痛皆阴症也。不知肝虽属阴,而气则属阳,或一时感冒风邪,两胁作痛,痰壅上焦,中脘不通,结成老痰,欲吐不能,欲下不得,亦最苦之症也。法当用舒肝散风之药,逍遥散最妙之方也。至于肝气之虚,一旦触动怒气,伤其肝血,亦两胁作痛,其症亦与前症相似,但无欲吐不能,欲咽不下之状,论理亦可用逍遥散以舒解之,然而本方药味虽佳而分两欠重,吾今更立一方,名为平肝舒怒饮,治因怒胁痛甚效,或因郁而作痛者,亦无不神,一剂而痛如失。此方之妙,妙在芍药用至一两之多,则肝木得酸而自平,况又佐之当归之补血以生肝,又佐之各品相辅之宜,则肝气之郁解,而两胁又何能作痛哉?倘不知用此,一旦用小柴胡等汤,虽亦能去痰,而旷日迟久,不能如此方之神速耳。
平肝舒怒饮 柴胡二钱白芍一两炒栀子三钱当归一两白芥子三钱车前子三钱白术三钱枳壳一钱丹皮三钱神曲一钱麦芽二钱山楂十粒水煎服。
胁痛(经验丹方汇编)
小茴一两(炒)枳壳五钱(皮炒)
为末。每服二钱,盐汤下。神效。(经验方)
胁痛(红及半身、甚发水泡者)
红花五分 粉草二钱 大瓜蒌一个(重一、二两,连皮捣烂)
一剂而愈。真神方也。(《医旨绪余》)
[卷三] 胁痛
【纲】仲景曰。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目】朱肱曰。身凉汗出。两胁疼痛。或干呕。此十枣汤症也。大抵胁下痛者。此为有饮。须分表里。干呕微利发热而渴。为表有水。小青龙加芫花主之。身体凉。表症罢。干呕而胁下痛。
为里有水。十枣汤主之。十枣非小青龙之比。须量人虚实。不可妄投。
柯琴曰。水气为患。此则外走皮毛而汗出。上走咽喉而呕逆。中走胁肋而牵痛。下走肠胃而下利。浩浩莫御。非得利水之峻剂以直折之。中气不支矣。此十枣与五苓、青龙、泻心等法悬殊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目】楼全善曰。脉微细欲寐。少阴症也。浮细嗜卧。无少阴症。虽十日后。尚属太阳。此表解而不了了之谓。设见胸满嗜卧。亦太阳之余邪未散。兼胁痛。是太阳少阳合病矣。以少阳脉弦细也。少阳为枢。枢机不利。一阳之气不升。故胸满胁痛而嗜卧。与小柴胡和之。若脉浮而不细。是浮而有力也。无胸胁痛。则不属少阳也。但浮而不大。则不涉阳明。仍在太阳也。太阳为开。用麻黄汤以开之。然与太阳初病。用以发汗不同。当小其制而少与之也。
鳌按。此言太阳少阳脉症相关处也。胁痛。本少阳症。
【纲】仲景曰。伤寒吐下后。复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目】鳌按。此条胁下痛。兼见经脉动惕。属于虚气也。冲咽喉眩冒。即虚烦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