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溪專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6:06:28
1.北港溪改道
北港溪最嚴重的問題是經常氾濫,其中以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0年)及嘉慶二年(公元一七五七年)兩次最為嚴重,前者使北港街一分為二,形成以溪為界,北曰「笨北港」,南曰「笨南港」。乾隆二十九年,余文儀重修台灣府誌載笨港:「港芬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曰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台灣」。嘉慶二年台灣遭受颶颱侵襲,北港溪氾濫成災,積水三日始退,河道南移,笨南港首當其衝,民宅、廟宇侵毀無數。災後居民東遷麻園寮,重建街庄稱「新南港街」,及今新港。北岸的笨北港受災較輕,尚能維持貿易生意,笨南港從此更趨蕭條沒落,水林地區災情亦相當嚴重,尤其是溪墘村及後寮都造成整村遷移事件,原來的溪墘村和後寮村在今的北港溪溪底。
逮至光緒年間,笨北港已距海岸線甚遠,但仍保留一個內港所具備的機能。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云:「北港,即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東西南北共八街,煙戶七千餘家。郊行林立,塵市毗連。……百物駢集,六時成市,貿易之盛,為雲邑冠,俗人呼為小台灣」。可見至光緒二十年初,北港尚係一熱鬧城市,此時水林仍然依附北港而發展,是北港大宗農產加工品的作物生產地,作物生產後,經加工後送到北港出售。
北港溪上游的集水區與濁水溪的集水區相鄰,二溪在林內鄉相遇,一九一一年以前堤防未建,每遇水患,濁水溪之洪水常常溢滿,不得不藉笨港溪疏導部分洪水,造成台灣中西部部分水患,先民所畏懼的「出黑水」即指此事,一九一二年興建濁水溪林內堤防後,北港溪始與濁水溪水系隔絕,自成水系,北港溪從此不再出黑水。
2.北港溪的最大港─笨港
水林是笨港的門戶,笨港,荷文作Poncan或Poonkan,原為笨港溪(今北港溪)出海口一帶的港埠,早在荷據時代,此處即為漁舟、船往來頻繁之地,漢人至此捕魚、與原住民進行交易,常可見於荷人的記錄中。傳聞中,笨港一帶為全臺漢人最先拓墾的地區,早在荷人據臺前的明朝天啟元年(1621),即有顏思齊者率領徒眾入墾笨港,在今雲林縣北港鎮及水林鄉一帶設立十寨,從現存的許多地名知道水林鄉當時是靠海或離海很近,例如,海埔村(後寮)、塭底、溪墘村,而海盜出身的顏思齊之所以會在水林北港附近設立十寨,與當時的地理環境必然有很大關係,換句話說,當時近海的水林與靠北港溪的笨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惟此種說法仍有待進一步考究。在西元一六三八年荷人所記錄的出征華武瓏日記中,從魍港(今嘉義縣東石鄉)登陸前進至華武瓏社(應在今雲林縣崙背鄉一帶)一路上,雖然當時確實有不少漢人在原住民聚落中活動,然皆未曾發現有漢人聚落或拓墾遺跡的存在。
明鄭時期(1661-1683)也有許多漢人入墾笨港及附近地區的傳聞,如陳姓屯弁拓墾土間厝、水燦林,洪姓屯弁拓墾蕃薯厝等地(皆在水林鄉境內)屯戒陳士政、陳德卿等溯北港溪屯墾竹仔腳庄等。這些拓墾行動,有較清楚之遺跡者為康熙年間陳立勳的拓墾記錄。《臺灣土地慣行一般》記載: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統治臺灣時,有陳立勳者因曾獻納大軍征臺資金,故清政府賞賜其大慷榔東頂堡大部分的土地開墾。
除陳立勳在笨港拓墾外,自明鄭以降至清雍正年間,亦有不少漢人在北港溪南北兩岸,包括今嘉義縣新港鄉、溪口鄉、六腳鄉、雲林縣水林鄉、元長鄉、斗南鎮、斗六市等地從事拓墾括動,由於水林靠海,早年渡海到此屯墾先民,為尋求心靈的慰藉,都從祖居地恭請神明隨著遷移到水林「屯墾地」,然因現在所能獲見的原始材料如瞨墾契、墾照等絕少,以致完整的拓墾史甚難建立,但從本鄉各村落都有特別的信仰中心,每一村落的廟宇神明大多源自大陸,從廟宇的建築風格與大陸閩南相較,不難看出彼此的脈絡。
清廷領臺之初,全半數以上人口集中於府城及其廓,諸羅縣雖然幅員遼闊,然而民少番多,墾務仍待發展。當時的笨港為地處三疊溪(即現今之北港溪)出海口的深水河口港,因農產出口無多,乃是附屬於鹿耳門港之下的次級港口至康熙末年以後,隨著移民向北拓殖,墾務方興未艾,米穀大幅增產,笨港乃成為八掌溪以北、大甲溪以南發展最快、也是最重要的港口,《諸羅縣志》稱其為「商船輳集,臺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諸羅縣所產米穀多數由此港販運至府城,也有若干小船直接從笨港偷運至內地,水林位於北港溪出海口,其中水林塭底正位於北港溪的出海口,水林所產的米榖亦藉此港出口,此時水林農業發達,水林經濟拜笨港發展之賜,也連帶發展起來。
乾隆年間,笨港的腹地雖然因鹿港興起而縮小,從大甲溪向南縮減至虎尾溪,然因該港泊船條件甚佳、腹地開發臻於成熟等原因,其與鹿耳門的依存度逐漸降低,常有內地大船直接到本港販運米穀與油、糖等物,港口市鎮遽擴大,乾隆中葉余文儀描述笨港時稱:「笨港街,距縣三十里,南屬打貓保,北屬大慷榔保。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曰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臺灣」,當時的笨港為全臺第二大港口,郊行林立。乾隆末年時笨港已有布郊、簳郊、杉郊、貨郊等。
笨北港為雲林縣最主要的港口,然因距海曰遠,商人皆以下湖口、海豐為寄椗地,再轉赴笨北港交易。《雲林縣采訪冊》稱「下湖港,…南北小商船由此出入,交易貨物則歸北港」、「海豐港,…港口水深丈餘,商船每於此避風寄椗,…交易則赴北港,以麥寮無大行故也」。
作為一處地區性的貿易港,清季的笨港仍能維持一定的榮景。《雲林縣采訪冊》載:「(北港)東西南北共分八街,煙戶七千餘家。郊行林立,廛市昆連。金、廈、南澳、安邊、澎湖商船常由內地載運布疋、洋油、雜貨、花金等項來港銷售,轉販米石、芝麻、青糖、白豆出口;又有竹筏為洋商載運樟腦前走安平轉載輪船運往香港等處。百貨駢集,六時成市,貿易之盛為雲邑之冠」,雲嘉平原的重要街市,諸如麥寮、斗六、打貓、大蒲林、梅仔坑等,莫不與笨港維持密切的貿易關係,由大陸金門、廈門、或南澳、安邊、澎湖商船載運來港銷售的布疋、洋油、雜貨、花金,也成水林人爭相購置的商品,商人到笨港盤貨,然後再到水林販售,由於此時來台開墾的居民不少,對於大陸商品習慣而多所偏好,因此生意非常好,交易熱絡的水林街逐漸形成市集中心。除了商業外,笨港媽祖信仰鼎盛,從臺灣各處前來笨北港朝天宮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也是清季北港持續繁榮的重要因素之一,笨港宗教的興盛,也給水林鄉居民另一個宗教的寄託,例如農民下一期農作不知栽種何種作物時,除了問卜於各村神明外,亦常問卜於笨港媽祖,這也是北港溪畔農作與宗教結合的另一特色。
3.北港溪溼地
『濕地』大意是指深水域(水深6公尺以內)與陸地的過渡地帶,包含潮濕的土壤、水域與水生植物等三個要素所組成。依形成的方式,可區分成天然與自然的濕地。依濕地所含的鹽度,可區分為淡水與海水兩類型。如海岸潮間帶的泥灘地,就是天然的海水濕地類型。
濕地的功能與價值大致如下:
經濟價值         濕地是整個地球上生產力最豐盛的生態體系。濕地裡,除了水份充足外,河流上游帶來豐富的有機質與養份,以及無遮敝的陽光,再加上每日潮汐推動的力量等優勢的條件,使得濕地的生產總量是良田的二倍半至四倍。
地下水的補注與流出         濕地可補注地下水,維持地下水位,在乾季時又可釋出水量。
減輕洪患         濕地可減緩洪水的流速及吸收水量,減輕洪患的發生。
養份與廢物的留存與轉換         濕地可存留養份與淤泥,而淨化水質。
緩除暴風浪         海岸濕地可吸收及減緩風浪的衝擊。
野生生物的庇護所
濕地物種的歧異度很高,是多種生物所賴以生存。
草澤濕地是濕地的一種類型,以深淺不一的水體與水生的植物為主所構成的濕地。北港溪出海口的沿海地區由於地層下陷,農耕地長期積水,或是魚塭常年棄養的結果,自然演替形成草澤,其中以北港溪口的南北兩岸的鰲鼓濕地與成龍濕地為最大的草澤濕地。這些草澤濕地孕育出特有的生態體系,有別於河口泥灘濕地,這兩類型濕地結合成一個較完整的河口濕地生態體系。
成龍濕地原本多為農耕地,因超抽地下水導致嚴重地層下陷,當1986年韋恩、艾貝颱風來襲時發生海水倒灌,此後積水未退,隨著演替的過程,本區變成今日草澤的模樣。鰲鼓的草澤濕地是指台糖的東石農場西側低窪地區,也因地層下陷,颱風來襲時沖毀海堤,發生海水倒灌等,因土壤鹽度高而放棄耕種而自然形成草澤濕地。
鳥類為草澤濕地生態系之最上層的消費者,因而鳥類的種類及數量的多寡,足以看出此生態系的豐富與否。此草澤濕地的鳥類超過45科230種,包括黑面琵鷺、魚鷹、澤鵟、彩鷸、小燕鷗、紅尾伯勞等29種保育類鳥種。為國內為數最多的澤鵟、魚鷹等猛禽在此渡冬。
眾鳥中以高蹺行鳥最能代表此草澤濕地的一種指標性鳥種,其原因為高蹺 行鳥是草澤濕地的留鳥,夏季在此繁殖下一代,若沒有草澤類型的濕地,高蹺行鳥就沒有機會在台灣繁殖。
4.北港溪出海口
海岸地區是地球上一個特殊的地理區域,兼具海、陸之性質,一向即為人類活動的發展重心之一。由於以往人口較少,開發有限,對其環境資源不致造成太大衝擊。但三、四十年來由於人口的大量增加和經濟活動的日益頻繁,對於土地資源的開發與需求日益迫切,而海岸地區具有易接近性和土地取得之容易,1987年解嚴之後,遂成為各種土地利用活動紛相爭取之所在。但由於海岸地區且具有易受破壞的本質,且如果利用不當亦會影響海岸環境,加上管理機構的紛雜和管制方法的不足,造成各種海岸及海洋資源利用的衝突,促使環境資源日愈衰敗與枯竭。同時由於我們對於海岸地區的生態環境了解有限,常造成不當的利用,不但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甚至引發了一些自然災害,如地層下陷、土地鹽化、海水入侵等,對海岸地區居民的性命和財產造成重大的損失。
地勢平坦的西海岸地區的開發日益頻繁,使用的密度也愈加強烈,總括其活動包括農耕、設置工業區、海埔地的規劃與開發、港口的擴建、養殖漁業的發展、大型能源設施的興建、大型機場的完成、海岸運輸系統的興建、住宅社區的開發、風景遊憩區的開闢、海岸防風林的栽植等。然而由於此些開發使得西海岸地區的地景及生態資源棲地遭受嚴重的影響,許多珍貴之生物與景觀資源已直接受到破壞,因此西海岸地區自然環境及資源之保護已刻不容緩。以下針對台灣西海岸地區之地理環境概述,然後再對北港溪海岸地區環境問題與生態資源面臨之危機作一分析與探討。
5.北港溪海岸地區之地理環境概述
台灣西部海岸面臨台灣海峽,深度一般在 200公尺以下,平均深度約 100公尺,海底坡降非常平緩,底質除澎湖群島為岩石外,大部分為沙質。台灣本島19條主要河川中有15條向西流入台灣海峽,由於河流上游常挾帶大量沙泥至河口沉積,加上季風潮流和洋流之作用,在西部海岸盛行堆積作用;因此,西部海岸的平原、沙洲、淺灘、潟湖、海埔地和沙丘等地形多。
(1)海岸地形
台灣西部海岸一般而言海岸線平直,但因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影響,海岸地形卻富有變化,有其地區特色。依據地形學家徐鐵良教授之分類,本區的海岸地形可劃分成六種區域類型。每一種類型均有其特殊之地形。
1.淡水河口至桃園觀音之海岸
2.觀音至大肚溪河口間之海岸
3.大肚溪河口至曾文溪河口間之海岸
4.曾文溪河口至林園間之海岸
5.林園至楓港間之海岸
6.楓港至鵝鑾鼻間之海岸
北港溪隸屬於第三類海岸。
(2)氣候
台灣西海岸氣候之特徵以高溫、豪雨和多風三者最為顯著,控制本區氣候之因素,除地理位置及地勢外,當推季風之影響最大。
1.季風
由於台灣位於大陸與海洋交接處,受大陸冷氣團和太平洋暖氣團之影響頗大,此二氣團的消長控制了季風的盛行方向和強弱,進而影響到台灣地區陸地和海域的氣候。
2.雨量
台灣一般而言多雨,平均年雨量達2582公厘,最多者可達5000公厘以上。西部海岸乃是比較少雨的地方。
3.溫度
台灣所處緯度既低,同時又受暖流的影響,因此氣候溫暖。西部平原地帶自四月以後,平均氣溫即達20℃以上,可長達七、八個月之久。
4.台灣西海岸氣候區域
地理學者陳正祥將台灣西海岸地區之氣候,分成四大類型區:
(1)北部區
(2)西岸區
(3)西南區
(4)南部區
北港溪隸屬於西南區,氣候乾雨季分明,夏季河水豐沛,冬季河水荒細。
(3)海流
台灣周圍之海流可分為三個不同之系統,分別為黑潮流、中國沿岸流、西南季風吹送流等。
台灣四周海域的鹽度受海流、降雨和河川流入影響,其季節性變化不若溫度變化之大。黑潮鹽度千分之35或略高,但北上時受周圍海水混合而逐漸下降。台灣海峽鹽度千分之34,中國大陸沿岸流可降至千分之33以下。是以北港溪出海口之鹽度必不及千分之33。
(4)潮汐和潮流
西部海岸面臨台灣海峽坡降平緩,潮差受地形影響顯著,變化較大。其南北兩端之潮差則較大,基隆和高雄兩港之潮差平均一公尺左右,但中部地區之潮差則較大,台中港達四公尺。潮差變化大有助於水循環,可加速海岸地區之淨化能力。
在近岸的海洋,潮流的方向一般都隨時間變化,而逐漸轉換成一週期迴轉運動,其週期和潮汐一樣,約為12小時25分。此種呈圓形之迴轉在離岸稍遠處較明顯,愈靠近岸邊愈呈扁平,到了近岸處,扁得幾乎與海岸平行成一直線。台灣海峽的潮流一般呈橢圓形的迴轉,在海峽北部,潮流方向的改變為逆時針方向轉變,而海峽南部則為順時針方向轉變,近岸沿海的潮流一般幾乎與海岸平行往返而流,漲潮時由南北兩端流向中間,退潮時則流向相反,其流速一般在20~40cm/sec之間,由於沿海潮流不斷的流動,對沿海水域的污染物質具有相當不錯的淨化作用。
6.北港溪口海岸地區之資源利用方式
北港溪海岸地區有多種土地利用方式,分別敘述如下:
(1)耕地
由於台灣以往的主要經濟結構以農業發展為主,因此耕地面積在台灣所位的比例非常大。
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的改變,逐漸由農業發展變成農漁業並重的局面,耕地面積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其土地利用逐漸演變成養殖區、住宅社區及其他的利用方式。
(2)工業區之設置
我國工業區之開發,自1960年為了配合工業發展,解決工業用地之問題,創設六堵工業區以來,至1990年底為止,包括都市計畫區與非都市區之工業用地編定,共計45,344公頃。
工業區計劃在公元2000年之前規劃開發約38,000公頃的新興工業區,其中觀音擴大、彰濱、雲林離島、鰲鼓、東石綜合、七股、濱南和台南安順科技工業區七大工業區都是海岸開發海埔地,面積達到35,000公頃以上其中鰲鼓位於北港溪口南側,嘉義縣境內,其開發的規模實屬空前,當然其所可能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將是可以預期的。近年來,麥寮六輕帶來的污染效應,逐漸浮現,水溫上升,有毒物質的入侵,都對沿海環境造成莫大的衝擊。
(3)海埔地之開發
台灣河川坡陡流急,河川常挾帶大量沙泥入海,在沿海淺水地區迅速淤積,加上潮流和波浪之推移,在西部海岸地區形成廣闊之海埔地,其面積達53,970公頃。
目前已經開闢完成之海埔地,計有新竹海埔地實驗區和北區、彰化海埔地寓埔區和王功區、雲林海埔地麥寮及台西區、嘉義海埔地鰲鼓區和好美里、台南海埔地七股一、二區和曾文區等。此外,布袋、北門、七股、安平和高雄等地之海岸地區,更早已利用海埔新生地為鹽田,主要以日曬法製鹽,為本省主要之產鹽區。
(4)沿海養殖漁業之發展
目前台灣西海岸地區養殖漁業之開發方式大致有三種:
1  利用潮汐灘地或河口地區從事養殖漁業:其主要分佈於新竹香山、大肚溪以南至台南、高雄間之沿海一帶。
2  利用沿海潟湖、淺灘及海埔新生地所開闢而成之漁塭養殖漁業:分布於大肚溪以南至屏東沿海一帶,其中以嘉義、台南海岸地區最為廣大。
3  利用整體淺海水域從事海洋牧場之經營:目前沿海縣市於淺海水域內大都投放有人工漁礁。
雲林縣沿海居民有許多從事漁塭養殖漁業,飼養吳郭魚、鰻魚,石斑魚及數量最多的虱目魚。由於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再加上每年寒流來襲時,虱目魚會大量暴斃,造成漁民莫大的損失,因此政府儘量鼓勵漁民不要在挖池養殖。
(5)海岸地區運輸系統之興建
為加強海岸都市間之連繫,疏解內陸運輸系統之壓力以及促進海岸地區之開發,近年來海岸地區陸續整修和闢建許多海岸的運輸系統。例如:近年來已施工多時之西部濱海公路之修築等,便是沿海岸邊線開闢,大多以高架方式興建,倚完工後,有助於沿海的交通。
(6)保安林
北港溪出海口地區均有保安林之種植,包括防風林、飛沙防止林、潮害防備林等。本省風害之防治,主要係針對季風而定,並且以東北季風為主。故海岸防風林、耕地防風林等均為橫向,俾與東北季風成直交,以達最大功效。由於西部海岸地區地勢平坦,受風害之影響遠比東部海岸嚴重,因此台灣沿海地區之防風林主要即分佈於西部海岸地區,北港溪沿岸亦不例外。
7.問題回顧:北港溪地區面臨的環境生態危機
北港溪出海岸環境品質在快速而不當的利用下,又無強有力又有效的管理單位規劃督導下,造成了如下的環境惡化、生態資源耗竭等問題。
(1)西海岸地區河川及近岸水域的嚴重污染
海岸地區屬於生態的下游區,河川集水區上、下游的各種污染物皆在本區出海,污染源主要來自工業廢水、家庭污水及畜牧污水。這些污染物常使得海岸地區養殖業及農業用水品質低於最低要求 ( 如水產養殖為丙類二級, 灌溉用水為丁級 ) 。養殖水質惡劣,導致河口及淺海水域的養殖魚貝類屢生暴斃,台灣西南海岸海埔地養殖的文蛤和牡蠣,常在每年四、五月間乾季後的第一場大雨,河川逕流把高濃度的有毒物質順流沖至沿岸,造成海岸養殖水產大量死亡。
關於生態危機,北港溪名列全台污染子最嚴重的河川,由環保局的河川污染示警圖得知,北港溪自斗六以下,均屬紅色警戒的嚴重污染區。此外,由於河川的污染,北港溪下游區域因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癌症問題非常嚴重,每年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數一植在增加中,癌症罹患率居高不下,這與北港溪的污染有嚴重關係,水質的污染影響到作物、食物、和飲用水,在侵害人體。
(2)海岸地層下陷及海水倒灌
台灣海岸地區由於大量濫闢養殖池,超抽地下水, 本區平均海拔高度又接近於海平面 ( 平圴多在 3 至 5 公尺 ) ,地層下陷地區直接導致海水倒灌,並積水不退形成淹水區,如雲林的口湖災區等。海水倒灌造成農地成為鹽水田,水退之後亦需經洗鹽後方能耕作。此外,對近海之魚塭亦造成嚴重的打擊,使塭堤沖垮,魚蝦等水產流失,如此造成公共污染、人民財物、甚至生命之嚴重損失,已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
(3)海岸土地鹽化
海岸地區土地鹽化的問題皆與海水入侵有關。由於地面水受污染或供應不足,農田及養殖業又需大量的較乾淨水源,因此,在本區大量抽取地下水。由於需求水量大,超抽日益嚴重,除造成前述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外,更造成海水由地面及地下入侵內陸,產生土地及土壤鹽化的後果。由地面入侵者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或經由鹹水養殖下滲入土造成農地土壤的鹽化;地下之海水入侵,則是由於陸地地下水水位低於海平面,故海水經由海岸地區或感潮河道流入透水地層中成為鹹性地下水。土地鹽化的結果使得農地生產力降低,甚至無法耕作,變成荒地或被迫改成魚塭,也正因如此,使得魚塭面積向內陸更加擴大,蠶食鯨吞沃野良田。地下水鹽化的結果,亦使得依賴地下水的各種土地利用 ( 尤其是農牧業 ) 受到直接的影響。
(4)沿岸景觀生態資源的銳減
近岸地區由於電魚、炸魚、毒魚及濫捕等違法魚業活動日益猖厥,復因海岸地形之改變造成生育地之急遽減少,因此,海岸地區的漁業資源銳減。
(5)濕地、潟湖、沙丘、沙洲與河口灣等環境敏感地區未有整體海岸保護區規劃設計。
海岸地區管理法規對景觀與生態體系保護之規定,缺乏明確準繩。現行有關臺灣海岸主要法規共有五十多種,分由農委會、內政部、國防部、交通部、經濟部、財政部、環保署、及省政府主管。且由地方政府或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執行。因事權分散,無統合規範及協調之專法與專責機構,造成各管理機關在執行業務法規時,於開發事業可增進財源時,每多流於本位主義,各行其事。而於管制不當、開發利用不宜時則互相推諉,使海岸地帶的管理工作顯得渙散而充滿無力感。尤有進者,這些法規有關土地管理部份,因其立法旨意並非專為管理環境敏感及脆弱的海岸資源而設定,其內容規定多未能符合這些本質異於內陸的海岸土地資源管理之特殊需求。因此,其所容許的土地或資源利用活動,可能危及海岸環境資源品質,並造成嚴重的環境災害。
缺乏以生態體系平衡為基礎,兼顧保育與利用之綜合性管理計畫(International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CZM)。臺灣海岸地區由於長期缺乏生態體系之資料,復以過去忽視海岸地區所具備的重要功能,未能發展出綜合性兼顧保育與利用的管理開發計畫,以作為海岸土地資源利用之上位指導計畫,致使海岸地區陸續出現許多不相容的土地利用開發計畫,干擾脆弱敏感的生態地帶,嚴重地影響海岸資源品質及其土地永續利用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