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神秘里的真实——中华异文化杂谈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32:12
第十八谈 谶纬奇书(上)
上一谈我们说了,由于历代的禁毁,今天我们能见到的谶纬著作已经极少了。然而,中国典籍浩如烟海,还是有一些预言著作或完整、或零散的保存了下来。这些流传至今的著作被很多人称之为“奇书”,于是亦有了“四大奇书”的说法,即:《藏头诗》、《推背图》、《梅花诗》、《烧饼歌》。当然,这“四大”的说法也不统一,有观点认为其中应该包括《马前课》、《乾坤万年歌》、《步虚大师预言诗》等著作。
无论“四大奇书”究竟是指哪四本,其实上述这些谶书都有着如下共同的特点。
一、 基本去除了传统谶纬书籍浓重的神学和迷信色彩。
二、 预言的内容不是针对单一朝代,也不是服务于特定君王。
三、 预言事件的时间跨度都很大,均在百年以上乃至更长。
四、 预言是以诗歌的形式写成的,经过了人为有意识的加工。
五、 预言诗所预测之内容并不直白,虽有易解之句,但仍有大量晦涩之语,明了与含蓄并存。
六、 预言使用了汉字的谐音、双关、拆字、反转等技巧,并大量运用假借、隐喻等写作手法。
七、 预测的主体对象是国家,即中国。预测的内容为国家重大事件,即国运。
下面笔者就来简单介绍一下上述著作中最为出名的几部。
我们先来说说《梅花诗》。
《梅花诗》是十首预言诗的合集,作者是北宋的哲学家、易学家邵雍。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四年,即公元1011年,卒于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其人精于易数玄学,对于天地运化、阴阳消长的规律了如指掌,擅用先天易数来推算天地的演化和历史的循环。《宋史》记载他对于“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都能“深造曲畅”,通达不惑,而且"智虑绝人,遇事能前知”。当时的名流学士,如富弼、司马光等人都很敬重他,后人也尊称他为“邵子”,位列北宋五子之一。如今我们还在说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之语就是出自邵雍大神。
邵大神的传世之作《梅花诗》,预言了他身后近千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演变。但是和其他所有预言一样,他采用了十分晦涩的语言,并非很容易理解。《梅花诗》全文如下:
第一首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据说是预言北宋靖康事变。此第一事就已经是邵雍死后五十年(公元1126年)才发生的事了。
第二首: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据说是预言南宋兴废事。
第三首: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据说是预言元朝历史。
第四首: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据说是预言明朝历史。
第五首: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据说是预言清朝历史。
第六首: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据说是预言中华民国前期史事
第七首: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据说是预言中华民国中期史事
第八首: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据说是预言国民党事
第九首: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需愁。
——据说是预言毛泽东建立新中国事
第十首: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据说是预言华国锋、叶剑英,及邓小平中兴改革事
上述十首诗里的“据说”都是一些高人分析后得出的结论。笔者在这里介绍两个较为简单,自己能看得出的解读,其余的“据说”各位有兴趣可以自行钻研一下。
先解读第三首:
“天地相乘数一原”,据《周易·系辞》,天数为五、地数为六,“相乘”即相合之意。这样,天地相合即为十一。而从元自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到顺帝亡国则恰好历经十一个皇帝。一原就是一个轮回。
“忽逢甲子又兴元”,元世祖忽必烈于1264甲子年(至元元年)定都燕京,国号大元。至1324甲子年元帝国达到全盛。这60年正好为一个甲子。
“年华二八乾坤改”,1368年,即元至正28年朱元璋命徐达北伐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朱元璋亦于本年建立明朝。这当然是“乾坤改”了。
“看尽残花总不言”,元朝灭亡后,最后一位元顺帝逃回塞外,结果就是被一个名为“扑不花”的宦官暗害而死的。
再解读下第四首,这个相对更加明了一些:
“毕竟英雄起布衣”,明太祖朱元璋乞丐出身,当然是布衣了。(布衣即平民百姓之意)
“朱门不是旧黄畿”,“朱门”当然是指姓朱了。“黄畿”谐音“皇基”,朱元璋定都于南京,但后来明朝把北京定位首都,所以长久的“皇基”不会在此。
“飞来燕子寻常事”,这个明显是指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
“开到李花春已非”,这句也很明显,“李花”就是李自成。李自成曾为流民,后为“流寇”,故被人称为“李花子”。一六四四年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这当然是“春已非”了。
这两首是比较简单的,相信大家看到诗下面的“据说”就能解个十之八九,笔者就是以此为例,介绍一下此类谶书大概的解读之道。实际上,大部分诗句比这两首隐晦得多,有的还需要用典。
比如说第九首,“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两句,高人们是如此分析的:“火龙即祝融,南岳太阳神,象征毛泽东也。燕门即燕山(香山)。秋,即1949年10月,毛泽东开国于燕门,即天安门也。原璧读为圆璧。赵氏指孤儿(用春秋三晋事故典)。毛泽东混元一统,但残璧未圆于台湾。遂陷入‘孤儿’(赵氏子)之手。”(见于《宋朝十首<梅花诗>预言中国千年事》一文,作者不详)
这位解密高人确实学富五车,但这么解究竟正不正确,谁也不敢妄下断语。这种过于艰涩隐晦的东西,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4-16 21:37:32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另一部传奇谶书《烧饼歌》。
《烧饼歌》又名《帝师问答歌》,相传为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刘伯温所作。刘伯温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政治家、阴阳家、文学家和诗人,史书上说其精通天文立法,有洞察世道变化之能,后人誉之为诸葛武侯再世,其自身的传奇色彩就很浓。但是由于没有史料证明此歌出自刘基之手,所以有些学者认为此歌是清末之人假名伪作的。
不过说实话,刘伯温确实能掐会算,称得上是位真神级的人物,在他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曾多次未卜先知、料事如神。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鄱阳湖救驾”事件,据《明史·刘基传》记载,公元1363年7月,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这是生死定天下的一战。其时每天交锋十数次,士兵死伤无数,战斗极为惨烈。一天,朱元璋正坐在指挥船的临时坐具胡床之上指挥做战,刘伯温则在一边运筹帷幄。忽然之间刘伯温跳起来大喝一声,催促朱元璋立即更换舰船。朱元璋匆忙转移到另一艘船上去,还没有坐稳,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一发飞炮将朱元璋刚才乘坐的御船击成碎片。当时陈友谅看到朱元璋的指挥船已被打沉,大喜过望。不料忽见朱元璋驱水军疾冲而来,原来朱元璋毫发未伤,仍在指挥战斗,明军士兵见此也是士气大振,越战越勇。陈友谅无奈落荒败走,于乱军之中中流矢而毙命。这场“鄱阳湖之战”也是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鄱阳湖一战后,众人对刘伯温之能无不折服。朱元璋多次誉他为“张良再世”、“吾之子房也”,“以孔明之言引导朕躬”,并称其为“老先生”而不直呼其名。
另据清代《淮安府志》记载,同治年间,漕运总督吴棠在淮安维修城垣拆除旧堤时,发现一块拆下来的石条上刻有“刘基造,吴棠拆”的字样,吴棠和在场工人无不惊奇万分。原来拆除的旧堤本就是刘伯温在明初所筑,后来黄河改道,此堤就被废弃了。你看,刘大神在五百年前就预测到此堤会被一个叫吴棠的人所拆,是不是太牛了?
那么刘伯温的《帝师问答歌》为什么会被叫做《烧饼歌》呢?这有一个传说,在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的一天,南京的皇宫里,朱元璋正坐在龙椅上吃烧饼,才刚咬下一口时,宫内太监紧急来报,说护国军师刘伯温晋见。朱元璋有意要测试一下刘伯温的本事,于是便以碗盖着只咬了一口的烧饼,再召刘基入殿晋见。刘基入殿后,太祖劈头便问:“先生明知数理,可知这碗中所覆为何物?”
刘伯温于是在袖内暗起一卦,是为火地晋,变卦为泽地萃,卦中坤为体,知此物多半是五谷之属,用卦为火,象征着日,体卦又象征着月亮,而变卦的卦象上又显示此物缺失了一角。由此,刘伯温断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
朱元璋闻言赞叹不已,太祖眼见他拥有奇门之术,于是便继续向其请教大明王朝此后的国运。刘伯温不负所望,随即道出了一大串隐语歌谣,不仅全面的预测了此后大明王朝的几乎所有大事件,更连同清朝甚至包括清后的历史都进行了推演,形成了至今仍然在市井中流传的《烧饼歌》。其通篇以问答形式出现,全文如下:
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
帝即问以天下后世之事若何。
基曰:“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帝曰:“虽然自古兴亡原有一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机,臣罪非轻,陛下恕臣万死,才敢冒奏。”
帝即赐以免死金牌,基谢恩毕,奏曰:”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方终灭北方终,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帝曰:“朕今都城竹坚守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见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
随作歌三首曰:
“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北方胡虏残生命,御驾亲征得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谏,旧灵遮掩主惊魂。
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
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日月振边疆。”
帝曰:“此时天下若何?”
基曰:“天下大乱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谁乱者?”
基曰:
“天下饥寒有怪异,
栋梁龙德乘婴儿,(一作:栋梁龙德乘婴孩)
禁宫阔大任横走,
长大金龙太平时,
老练金龙尤壮旺,(一作:各练金龙精壮旺)
相传昆玉继龙堂,
阉人任用保社稷,(一作:任川阉人保社稷)
八千女鬼乱朝纲。” (一作:八千女鬼乱朝网)
帝曰:“八千女鬼乱朕天下者何?”
基曰:“
忠良杀害崩如山,
无事水边成异潭,
救得蛟龙真骨肉,(一作:救得金论真骨肉)
可怜父子难顺当。” (一作:可怜父子在离宫)
帝曰:“莫非父子争国乎?”
基曰:“非也,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至此天下未已。”
帝曰:“何谓未已?”
基曰:
“万子万孙层叠层,
祖宗山上贝衣行,
公侯不复朝金阙,
十八孩儿难上难。” (一作:十八儿孙兑上行)
基卜卦曰:
“木下一了头,
目上一刀一戊丁,
天下重文不重武,
英雄豪杰总无春,
戊子已丑乱如麻,(一作:戊子巳丑乱如麻)
到处人民不在家,
偶遇饥荒草寇发,
平安镇守好桂花。”
帝曰:“偶遇饥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基曰:
“西方贼拥乱到前,(一作:西文乱贼到面前)
无个忠良敢谏言。
喜见子孙耻见日,
衰颓气运早升天,(一作:衰颓气运早隆天)
月缺两二吉在中,(一作:月缺两两吉在中)
奸人机发去西东,(一作:奸人栈发走西东)
黄河涉过开金阙,(一作:黄河岁运朝金阙)
奔走梅花上九重。” (一作:奔梅山,上九重)
帝曰:“莫非梅花山作乱乎?从今命人看守何如?”
基曰:“非也,
迁南迁北定太平,
辅佐帝王有牛星,
运至六百又得半,(一作:传至六百半)
梦奇有字得心惊。” (一作:梦花有子得心惊)
帝曰:“有六百年之国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
帝曰:“天机卿难言明,何不留下锦囊一封,藏在库内,世世相传勿遗也,急时有难,则开视之,可乎?”
基曰:”臣亦有此意。臣封柜内,俟后开时自验。”
遂又歌曰:
“九尺红罗三尺刀,
劝君任意自游遨,(一作:观若—见任逍遥)
阉人尊贵不修武,(一作:阉人尊重不修武)
惟有胡人二八狄。(一作:虽有胡人二八秋)
桂花开放好英雄,(一作:臣谓桂花好英雄)
拆缺长城尽孝忠,
周家天下有重复,(一作:国家天下有复重)
摘尽李花枉劳功。(一作:摘尽季花任劳功)
黄牛背上鸭头绿,(一作:黄牛背上—绿鸭)
安享国家珍与粟,(一作:安享国家乐太平)
云盖中秋迷去路,(一作:石盖中秋迷人路)
胡人依旧胡人毒。(一作:胡人依旧胡人胜)
反覆从来折桂枝,(一作:反复后来折桂枝)
水浸月宫主上立,(一作:水浸月宫主上移)
禾米一木并将去,
二十三人八方居。”
帝曰:“二十三人乱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基曰:“臣该万死,不敢隐瞒,至此大明天下亡之久矣。”
帝大惊,即问此人生长何方?若何衣冠?称何国号?治天下何如?
基曰:
“还是胡人二八秋,
二八胡人二八忧,
二八牛郎二八月,
二八嫦娥配土牛。”
帝曰:“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乃此竟有二百余年之运耶?”
基曰:
“雨水草头真主出,
路上行人一半僧,
赤头童子皆流血,
倒置三元总纔说,(一作:倒置三元听谗说)
须是川页合成出,(一作:而是川水入台阁)
十八年间水火夺,
庸人不用水火臣,(一作:庸人不用水臣火)
此中自己用汉人,
卦分气数少三数,
亲上加亲亲配亲。”
帝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夺火灭,亲上加亲,莫非驸马作乱乎?”
基曰:“非也,
胡人英雄,水火既济,
安享太平,有位有势,
时值升平,称为盛世,
气数未尽,还有后继。
宝剑重磨又重磨,抄家灭族可奈何,
阉人社稷藏邪鬼,孝弟忠奸诛戮多。
李花结子正逢春,牛鸣二八倒插丁,
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无声。
点画佳人丝自分,一止当年嗣失真,
泥鸡啼叫空无口,树产灵枝枝缺魂。
朝臣乞来月无光,叩首各人口渺茫,
一见生中相庆贺,逍遥周甲乐饥荒。”
帝曰:“胡人到此败亡否?”
基曰:“未也,虽然治久生乱,值此困苦,民怀异心,然气数未尽也。
廿岁力士开双口,人又一心度短长,
时俺寺僧八千众,火龙渡河热难当。
叩首之时头小兀, 娥虽有月无光。
太极殿前卦对卦,添香禳斗闹朝堂。
金羊水猴饥荒岁,犬吠猪鸣汨两行。
洞边去水台用水,方能复正旧朝网。
火烧鼠牛犹自可,虎入泥窝无处藏。
草头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儿作主张。
二四八旗难蔽日,辽阳思念旧家乡。
东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狮,
分南分北分东西,偶逢异人在楚归,
马行万里寻安歇,残害中女四木鸡,
六一人不识,山水倒相逢、
黄鬼早丧赤城中,猪羊鸡犬九家空,
饥荒灾害皆并至,一似风登民物同,
得见金龙民心开,刀兵水火一齐来,
文钱斗米无人籴,父死无人兄弟抬,
金龙绊马半乱甲,二十八星问士人,
蓬头幼女蓬头嫁,揖让新君让旧君。”
帝曰:“胡人至此败亡否?”
基曰:
“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休,
炮响火烟迷去路,迁南迁北六三秋,
可怜难渡雁门关,摘尽李花灭尽胡,
黄牛山下有一洞,可投拾万八十众,
先到之人得安稳,后到之人半路送,
难恕有罪无不罪,天下算来民尽瘁,
火风鼎,两火初兴定太平,
火山旅,银河织女让牛星,
火德星君来下界,金殿楼台尽丙丁,
一个胡子大将军,按剑驰马察情形,
除暴去患人多爱,永享九州金满籯。”
帝曰:“胡人此时尚在否?”
基曰:“胡人至此,亡之久矣,
四大八方有文星,品物咸亨一样形,
琴瑟和谐成古道,左中兴帝右中兴,
五百年间出圣君,周流天下贤良辅,
气运南方出将臣,圣人能化乱渊源,
八面夷人进贡临,宫女勤针望夜月,
乾坤有象聚黄金,北方胡掳害生灵,
更会南军诛戮行,匹马单骑安外国,
众君揖让留三星,上元复转气运开,
大修文武圣主栽,上下三元无倒置,
衣冠文物一齐来,七元无错又三元,
大开文风考对联,猴子沐盘鸡逃架,
犬吠猪鸣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
流离散乱皆逃民,爱民如子亲兄弟,
创立新君修旧京,千言万语知虚实,
留与苍生作证盟。”
《烧饼歌》通篇通过谐音、拆字、隐喻等手法预测了明朝的重大事件,比如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只恐燕子飞来”);年号改为永乐(“一院山河永乐平”);土木之变(“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日月照边疆”);夺门之变(“老练金精龙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魏忠贤乱政(“八千女鬼乱朝纲”)等。
明末乱世也有预报:如李自成起义(“木下一头了,目上一刀一戊丁”);崇祯帝自缢(“奔走梅花上九重”);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桂花开放好英雄,拆缺长城尽孝忠”)等。
清朝之事亦有预测:如预言顺治皇帝(“须是川页合成出”);预言康熙皇帝(“庸人不用水火臣”);预言乾隆皇帝,及其在位六十年(“朝臣乞来月无光,叩首各人口渺茫,一见生中相庆贺,逍遥周甲乐饥荒”)等。
《烧饼歌》中“炮响火烟迷去路,迁南迁北六三秋”之句,据说是预测中华民国统一之事。因为民国成立后,先有袁世凯窃国称帝,再有张勋复辟,南北分裂,中国经过了多年的内战,到民国十八年才正式统一,正合六三一十八之数。
世人对《烧饼歌》此句之后的解读就极不统一了,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大家可以自己揣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由于《烧饼歌》里的词句相对通俗且有折有韵,很易于记忆,所以它在中国民间流传十分广泛,是存世的谶纬著作里影响力很大的一部。金庸先生的名著《鹿鼎记》里,连不识字的主人公韦小宝也能背上几句《烧饼歌》中的歌谣:“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才罢手”。(见于《鹿鼎记》第四十回 待兔只疑株可守,求鱼方悔木难缘)
能写出预测如此精准的《烧饼歌》,刘伯温大神自然是了得。但也正是因为这谶纬之术,也害了他的性命。刘伯温晚年为了避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便坚决要求退休隐居山中,整天只是饮酒下棋,口不言功。但即便如此,仍被他的死对头,当时的左丞相胡惟庸参了一本,内容就是说:刘伯温运用“望气”之法,企图用一块有“王气”的土地作自己的墓地,有图谋不轨之意。
“望气”是古代星占之术里的一项内容,也属于图谶的范畴。上一谈我们说过,这些东西是被历代皇家所严禁的,个人私自研习更是大罪。刘伯温的本事原就很牛,加上又做过太史令,掌管过国家图书馆,说他能办到这一点相信没有人会怀疑。朱元璋接到这个参奏后,虽然没有直接降罪,但是却停发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吓得赶紧回京城请罪,不敢再回家,惊惧中病倒在了南京。待朱元璋准许他回家后,刘伯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交给大儿子一本“天文书”,叮嘱儿子立刻将此书上交朝廷,而且让子孙后代永不习学这些东西,之后很快便撒手人寰了(也有说法称其是被胡惟庸毒死的)。
看来一个人本事太大也不是好事啊!
此谈就到这里,下一谈我们说说谶纬著作里的第一奇书。
PS:只发天涯,请勿转载他处(天涯站内部可转)。笔者准备集结成册,寻出版。请联系E-mail:daysdays365@163.com或QQ:1438272427
作者:张二麻 回复日期:2010-04-17 12:03:09
好东西啊。下了不少功夫,受益匪浅。
说到望气,我转的一篇文章里有这样的描述:
“人身上常见的气有:瑞气、喜气、胜气、妖气、尸气这么几种。似烟非烟,似云非云郁郁纷纷,或黄或红,状如龙形,这个叫瑞气,主有祥瑞之事;有一种外红内黄,随风飞舞,这个叫喜气,见喜气则多如意;直冲而上,白虹贯日那个叫胜气,胜气显,则人自威。白若絮练,咋有咋无,或类狐类狗,这个叫妖气,人粘上了妖气,多有不顺心的事情,至于尸气,白气显,如人形,蓬蓬不动,见尸气,那么就很不妙了。”
听了这个,我算明白了,原来我们电影电视里放的那些什么神仙,都是假冒的。要真严格按照学理来分析来说,全是妖精。那么昨天晚上,我所看见的大概就应该是传说中的“妖气”了。
“另外人的气有正斜之分。清浊之辩,肥瘦之异。文者正,武者斜;贵者清,贱者浊,富者肥,贫者瘦。”
不知道原文作者写的这些有没有依据啊?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4-17 20:52:38
第十九谈 谶纬奇书(下)
此谈我们来说说中国谶纬文化的代表之作,号称谶纬第一奇书的《推背图》。为什么流传下来的几部预言著作中,《推背图》被列为首位,誉为“第一”呢?笔者此谈就以此为纲,介绍一下这部奇书。
一、 成书时间早。
谶纬著作一般都会假托古时圣贤之名,比如 “七纬”里就有几部伪称是孔子所撰。流传下来的几部谶纬作品,也都有类似的情况。像《乾坤万年歌》号称是周朝的姜子牙所写;《马前课》号称是三国时的诸葛武侯所著;还有上一谈中介绍的《烧饼歌》说是刘伯温所言等等,这些说法确实很难采信。
它们使人怀疑的原因就是史籍(包括外史、野史、文人笔记)中并无记载,而且更为明显的是它们从遣词造句上也不像古人手笔。举个例子说吧,《诗经》大家都看过,那里面许多今人看起来很雅的诗在周朝时都算民间歌谣,那姜子牙一代名相怎么可能会写出如《乾坤万年歌》里“八双牛来力量大”、“那时走出草田来”之类的句子?有鉴于此,前辈学者通过搜集研读史料,基本可以推定出《推背图》大概的成书时间。这其中有一篇著名的论文,名为《<推背图>的起源与变迁》(很遗憾笔者没有找到此论文的作者,如有朋友知晓还望见告),下面笔者就节引一下该论文里的部分要点:
“出现“推背图”一词的最早文献是北宋人庄季裕的《鸡肋编》,然后是南宋人岳珂的《桯史》。《鸡肋编》有云:“……乃云于公家见《推背图》,故有谋。时王介甫方怒公排议新法,遽请追逮。神考不许,曰:‘此书人皆有之,不足坐也。’”
“推背图的最早见于著录,不是《唐书·艺文志》,而是《宋史·艺文志》的“五行类”。
“但总的看来,可信为不是二十世纪所造的几种《推背图》对元代以前的事特别是五代时期“预言”较详,而对明、清较略,另外就是在三十象以前各本出入较小,而此后诸象,各本的差异就较大了。而前三十象的内容主要就是五代。我们以一种较接近原貌的《推背图》为例,全书共六十七象,其中预言‘应验’的仅不足四十象,就是在这三十馀象中,只五代就占了十三象……由此可以猜测,五代可能是《推背图》的重要形成期,而这时期所造的谶基本上被保存下来了。”
从这篇论文里我们就能看出,起码在北宋前期《推背图》就有了,而且还说“此书人皆有之”,可见当时就有了刻印传播。当然,笔者更赞同这篇论文作者的推断,即《推背图》应该成书于五代时期。
另外,《推背图》里的预言诗也比较符合当时的体例,如预言安史之乱,杨贵妃马嵬驿身亡的谶诗:“渔阳击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葬金环。”,读起来就颇有唐宋时诗句的风骨。
综上,去除那些今人附会圣贤所写的预言谶书,可知《推背图》比起成书时间也相对肯定的《梅花诗》还要早一些。
二、 两位传说中的作者均为奇人,且二人的奇行奇事都可见于史籍。
《推背图》传说是由唐代的李淳风和袁天纲(一作袁天罡)二人合著的。这两位在历史上都是确有其人。
先说说李淳风。
据《旧唐书·李淳风传》记载,此人从小就被誉为“神童”,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学、阴阳之学,九岁时便远赴河南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十七岁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李世民的谋士,参与了反隋兴唐大起义。李渊称帝后,李淳风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唐贞观元年,李淳风以将仕郎直入太史局,后擢升为太史令。
李淳风其人确实了得,他编订了《麟德历》取代了原来相对粗疏的《戊寅历》;改进过浑天仪;写了六壬典籍《六壬阴阳经》、风水宝典《宅经》、星象巨著《乙巳占》;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力定级的人。
另外,史载其擅长预测吉凶,屡验不爽。连同时代的一些“同行”都对其敬佩不已,说他的预言能力深不可测,彷佛有鬼神相助。而且我们着重要说的是,他和谶纬之术的关系竟然可以从官修正史中见到。
《旧唐书·李淳风传》记载:
“初,太宗之世有《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尝密召淳风以访其事,淳风曰:‘臣据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三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歼尽。’帝曰:‘疑似者尽杀之,如何?’淳风曰:‘天之所命,必无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无辜。且据上象,今已成,复在宫内,已是陛下眷属。更三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虽受终易姓,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杀之,即当复生,少壮严毒,杀之立仇。若如此,即杀戮陛下子孙,必无遗类。’ 太宗善其言而止。”
译成白话,大意就是:唐太宗时代,社会上出现了一本《秘记》说:“唐代在三世之后,将有女主武王取代其天下。”太宗皇帝就召来李淳风商议此事。李淳风说:“我据天象推算,此事的大势已经形成了,这人已经出生,而且就在陛下的宫中。从现在开始算起,不过三十年,她就要据有天下,几乎要把唐姓子孙诛杀殆尽。”于是太宗想把可疑的人都杀了。李淳风却说:“这是天命不可改变。尽管会出现篡权易姓的大事,但李唐政权还会维系下去。如果现在把她杀了,祸及无辜,上天一定会重新生出一个更年轻狠毒的人,那时陛下的子孙就会真得被杀尽了。”太宗觉得此言有理,于是就罢手了。
那本《秘记》想来就是一本类似图谶的东西,李淳风不用看自己也能预测到图谶所言之事,可见其谶纬之术的高超。而且关于武则天这事,在《推背图》里就有提及。
我们再来说说袁天纲。
袁天纲没当过什么大官,史籍里也不曾记载过他擅长谶纬预测之学,他最牛的是相人相面之术。《旧唐书·袁天纲传》里说:“在洛阳,与杜淹、王珪、韦挺游,天纲谓淹曰:‘公兰台、学堂全且博,将以文章显。’谓珪‘法令成,天地相临,不十年官五品’;谓挺‘面如虎,当以武处官’;‘然三君久皆得谴,吾且见之’。淹以侍御史入天策为学士,珪太子中允,挺善隐太子,荐为左卫率。武德中,俱以事流隽州,见天纲,曰:‘公等终且贵……。’
译成白话,就是说:袁天罡在洛阳曾给杜淹、王珪、韦挺三人相面,预言杜淹将以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王珪不出十年将官至五品;韦挺面相如虎,将出任武官。并预言三人在宦海中还有沉浮,到时大家还会见面。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杜淹以侍御史入选天策学士;王珪当上五品太子中允,韦挺出任武官左卫率。三人正当仕途一帆风顺时,没想到受宫廷政变牵连一起被贬隽州,果然在这里又遇到了袁天罡。袁天罡再次相面预测“公等终且贵”,最后都要官至三品。
果然三人后来的经历和结局都与其的预言丝毫不差。
这还不算什么,最让人吃惊的是袁天纲曾经给幼年的武则天相过面,竟然得出了以后可以当皇帝的结论。此事在《旧唐书》和《大唐新语》里均有记载。原文就不引了,大略如下:
袁天纲在贞观初年经过利州时,给刺史武士彟(音同“获”,武则天之父)的全家相过面。袁天罡一见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便吃惊地说:“夫人可生贵子!”武则天的母亲便把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领出让袁天罡相面,袁天纲一看说此二子可官至三品,能够保住家业;杨氏又唤出武则天的姐姐(后封韩国夫人)让袁天罡相,袁天罡称“此女贵而不利夫”;最后,乳娘抱出尚在襁褓中的武则天,谎称是个男孩,谁知袁天罡一见大惊失色,连声说其面相贵不可言,道“龙瞳凤颈,极其尊贵,如是女儿,长大当作天子!”
各位,那时可是封建男权社会,能仅凭相面就说出“如是女儿,长大当作天子”这样“乾坤颠倒”的话来,这种相术堪比神仙了。
另外,袁天纲在死前数月,曾对别人说过自己的气数将于该年四月份终结。果然,他就是于四月无疾而终的。他也是中国古代所有术数家里面,有据可查的唯一一位能精确推断自己死期的人物(此事见于《新唐书》)。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4-18 20:51:43
三、《推背图》是流传于世的谶纬预言著作里,唯一一部完整的有文有图、图文并茂的作品。
早期的谶纬作品都是配有图画的。图画与文字相结合,这样既直观真实,又有想象的空间,所以很多作品都被称之为图谶。然而时至今日,流传下来的谶纬作品只有《推背图》是图文兼备的。
《推背图》有不同的版本,但皆配有图画,所以被称为图本。如流行的六十图本和光绪年间东海野人题识的六十七图本等等。《推背图》即以每一图为一象,再配以谶诗和颂各一首对其进行解释,并以此为体例集结成书的。
《推背图》的最后一象绘有一前一后两个人,后者用手推前者之背,其颂云:“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这也就是《推背图》得名的原因。顺便说一句,传说图画上的两个人就是李淳风和袁天纲。相传李淳风某日观天象,发现日后会发生武瞾夺权的事件,于是一时兴起,继续推算,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竟推算到唐以后两千多年中国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 还是回去休息吧!”李淳风恍然惊醒,这才罢手。
四、 有历史文化名人批注
谶纬作品一向被历代所禁,存世本就不易,有文人敢于点评批注更是难得一见。但《推背图》是一个幸运的特例,清初一代旷世奇才金圣叹对它进行了批注。
金圣叹,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今人对其的封号是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很多人知道金圣叹,是因为他评点并“腰斩”过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水浒传》原系一百二十回,金圣叹自己判定《水浒传》后五十回系罗贯中“横添狗尾”,都是恶语,便尽行砍去,还自称此为“贯华堂古本”无续作,甚至还伪造施耐庵序于前。从此,《水浒传》便有了一个七十回的版本。
事实上,金圣叹的学问和本事绝不仅止于此。在笔者心目中,这是一位真正的大师,是一位极有风骨的傲世学者,更是一位不世出的旷世奇才。笔者借此多说上几句。
金圣叹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其不止评点过《水浒传》,还评点削删过《西厢记》,还节评过《国语》、《国策》、《左传》等一系列典籍,当然还有《推背图》。他的评点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以小见大,提出了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的观点和方法;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小说、戏曲创作理论,并论述了此类叙事文学创作的若干规律;他还总结出了诸如倒插法、草蛇灰线法、绵针泥刺法、獭尾法等全新的写作方法与文学批评方法。
此外,金老爷子对汉语语言的运用也已近乎化境,其文学功力、文字技巧更是令人赞叹不已。笔者试举几例如下: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夜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金圣叹题时令年节
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
少老头,坐睡椅,由冬至夏读春秋。
——金圣叹撰机巧联
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
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
——金圣叹撰机巧联
上素月公饼;中糖云片糕
——金圣叹撰机巧联(月公饼,即月饼,它和云片糕都为食物;“上素”谐音尚书,“中糖”谐音“中堂”,均为官名)
这老翁舍得几文钱,斋僧布道,加几年阳寿足矣。胡为乎,使金童玉女引上天堂。呀呀呀,玉帝也嫌贫爱富;
那婆子偷尝两片肉,破戒载荤,打两个嘴巴够了。又何必,差马面牛头拿归地狱。哈哈哈,阎王乃重畜轻人。
——金圣叹题戏台八十二字长联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水归器内,各现方圆。
——金圣叹自题
这文字技巧虽为文人游戏,但是也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学功底和人格风范。金老爷子一生奇人奇行,负才倨傲。他的死也是一个文人学者里面的传奇。
金圣叹在批点完《水浒传》、《西厢记》三年后,他因冒犯皇帝受“哭庙案”牵连被朝廷判处斩首极刑。受刑前夜,他唤来狱卒说“有要事相告”。没想到金圣叹指着狱卒给的饭菜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火腿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
转天刑场上,金圣叹泰然自若,昂然地向监斩索酒酣然畅饮,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饮酒时他想起一天夜里他留宿报国寺,由于睡不着觉,便去向方丈借佛经。老方丈说:“我有一条件,如果你能对出我出的上联,我便借你佛经。”当时正是午夜,老方丈随口说出上联:“半夜二更半。”金圣叹冥思苦想,彻夜未眠,仍未对出下联,只得抱憾而归。今日死在当前,可能此事要成为永远的遗憾了。
此刻他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二子的小名)赶到刑场与父亲诀别,痛哭不已,金圣叹道:“别哭了,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答道:“八月十五,中秋!”他听得中秋二字,忽然仰天大笑,说:“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笑罢,他让儿子马上去报国寺告诉方丈,他已对出了下联。
当两个儿子赶回来时已是行刑在即,儿子更是悲痛万分,金圣叹也是心中凄苦,他安慰儿子说:“哭是没有用的。来,我出个上联你对对看,上联是‘莲子心中苦’。”儿子跪在地上已是肝肠寸断,哪有心思想对联。金圣叹略一思索,道:“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下联可对‘梨儿腹内酸’。”这一联里用了两个儿子的小名,而且这上联的“莲”与“怜”谐音,意为看到儿子悲戚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谐音,意为与儿子永别心中酸楚万分。一语双关,对仗严谨,临死之言撼人心魄,旁观者闻言均是唏嘘不已。
那年雪早,此时间忽又下起雪来,金圣叹仰望苍天,高声吟了一首诗:“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河山带白头。明日太阳来吊唁,家家屋檐泪长流。” 吟罢慨然赴死。刀起头落,从金圣叹耳朵里却又滚出两个纸团,刽子手打开一看:一个是“好”字,另一个是“疼”字。
“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河山带白头”,这就是一代大师的气魄!我们今天通行的《推背图》就是带有金圣叹批注的六十图本,原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其扉页上,有金老爷子的自序:“……唐臣袁天罡、李淳风著有《推背图》,父老相传,迄未寓目。壬戌之夏,得一抄本,展而读之,其经过之事若合符节,其数耶,其数之可知者耶,其数之可知而不可知而可知者耶。玩其词,参其意,胡运不长,可立而待。毋以天之骄子自处也。”
老爷子真是牛啊,敢在清朝初年说“胡运不长,可立而待。毋以天之骄子自处也。”这样的话,胆识可见一斑。这样的人能评点《推背图》,岂不是谶纬之幸事?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4-20 08:08:53
五、 预测的时间跨度大,准确度极高
以通行的金批六十图本《推背图》为例,它由唐朝为始,预言了其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国运盛衰,甚至包括了当今乃至未来的国家大事,而且其准确度十分惊人,因为其前四十二象均已被历史所证明。也正式由于它的预测准确,所以如今还有很多学者高人正在试图揭密剩下的十八幅图象谶言。笔者就把知道的情况略作介绍。
六十象《推背图》,除去第一象引言和最后一象结言并非预言外,共有五十八象预言,从大唐气数一直预言到世界大同。而且每象相接,并无次序错乱。其中,金圣叹点评时已应验到第三十三像。由此可见,即使作者不是李、袁那么早时代的人,哪怕是清初人所作,我们也可以从第三十四象开始,来验证其后来的准确性了。不过三十四象之前的部分,我们还是选取二三象简单介绍一下。
《推背图》的第一象只画了两个相交的圆环,据说表示日月交替、昼夜轮回,也可引申为国家治乱兴衰的更迭。谶诗云:“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日月循环,周而复始。”可见这第一象是一篇引言,奠定了作者用阴阳循环的理论来预测后世的基调。
我们看看第五象。此象预言的是唐朝的安史之乱。象画的是一个马鞍,一箱史书,一个女子卧于地上。谶曰:“杨花飞。蜀道难。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史乃平安。” 颂曰:“渔阳击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葬金环。”金圣叹的批注:“一马鞍指安禄山,一史书指史思明,一妇人死卧地上,乃贵妃死于马嵬驿。截断竹箫者肃宗即位,而安史之乱平。”这一象很明显,一看即明。
再来看看第三十三象,此象预言的是清朝入主中原。象画的是一艘大船渡河,船舱之上立有八杆大旗。谶曰:“ 黄河水清,气顺则治。主客不分,地支无子。”颂曰:“天长白瀑来,胡人气不衰。藩篱多撤去,稚子半可哀。” 金圣叹的批注:“此象乃满清入关之徵。反客为主殆亦气数使然,非人力所能挽回欤。辽金而后胡人两主中原,璜璜汉族对之得毋有愧。”
这一象稍微再解释一下。统治中原的人国号曰“清”,应了谶曰“黄河水清”;来的皇帝是清世祖,建年号为“顺治”,应了谶曰第二句“气顺则治”;本来满清乃明朝的客人,现在入关,喧宾夺主,正又应了谶曰“主客不分”;清朝共有十一位皇帝,应了谶诗第四句“地支无子”。因为地支有十二: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今少了子,只余十一支,正合清朝皇帝之数。另外,清太祖努尔哈赤兴于长白山一带,“天长白瀑来”,即意指清兵来自“长白”;满清灭明,当然是“胡人气不衰”;清圣祖康熙后来削了三藩,应了 “藩篱多撤去”的预言;最后,满清令汉人都要剃发,而光着额头恰似小孩子一般,所以叫“稚子可哀”,另外此语本来就有汉人可哀之意。
这前三十三象大致如同上述两象,金圣叹也都一一评点分析出了各象所预测的史实。下面我们着重来看看其后的预测,篇幅有限,我们不能逐一言说。笔者就择其中较为明了,且有代表性的几象以飨读者。
我们先来看第三十四象,此象预言的是太平天国之事。象画的是洪水泛滥,芦苇边上有数具白骨。谶曰:“头有发。衣怕白。太平时。王杀王。”颂曰:“太平又见血花飞。五色章城里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金圣叹的批注:“证已往之事易,推未来之事难,然既证已往,似不得不推及将来。吾但愿自此以后,吾所谓平治者皆幸而中,吾所谓不平治者幸而不中,而吾可告无罪矣。此象疑遭水灾或兵戎与天灾共见,此一乱也。”
金老爷子告诉我们,此事发生在他身后,他不知道此象确切预言了何事,只能推测出此乃一乱也。金圣叹生活清初顺治年间,他自然不知道后来的太平天国之事。但是今人当然了解,于是就有了学人们如下的解释。
“头有发,衣怕白”形容的是太平军的服饰,“太平时,王杀王”则直接提到了太平天国的名号,以及最后领导者互相残杀的命运。“太平又见血花飞”,太平即是指太平年景的终结,也是暗示了太平天国的名号;“五色章成里外衣”亦是形容太平军的服饰;“洪水滔天苗不秀”暗示了洪秀全的名字;“中原曾见梦全非"”则指的是太平天国一度占了中原的大好河山,但终是一梦。象里描绘的洪水即暗示了洪秀全的名字,几具骷髅白骨则暗示了太平天国最后的悲惨结局。
照此看来,前辈学者解的确实有理,没有丝毫牵强之感。确实有点“奇书”的味道。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十九象,此象很是著名,因为此象预测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事。象画的是一只鸟立在一个山头之上,后面有一旭日正在东升。谶曰:“鸟无足。山有月。旭初升。人都哭”颂曰:“十二月中气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罗。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金圣叹的批注:“此象疑一外夷扰乱中原,必至酉年始得平也。”你看,连金老爷子都看出来有外敌入侵,酉年平定的大意了。现在的学人则更是近一步的进行了解释。
“鸟无足,山有月”为一字谜,将“鸟“中的四点(繁体“鸟”字下方是四个点)去掉,将“山“加进去,就成为一个“岛“字(图鸟在山上,也暗示的是“岛”字),预示岛国作乱也;“旭初升,人都哭”,日本开始大举侵华,人人都在哭泣。“十二月中气不和”,十二月中为农历六月,即公历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南山有雀北山罗”,雀,精卫鸟也――汪精卫。罗,爱新觉罗――伪满国。意指南面有日本扶植的汪精卫政权,北面有日本扶植的伪满国政权;“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正式宣布投降,而此年正是农历乙酉年,即鸡年,且在这次战事中,只有四五年是鸡年,所以此句即明确指出了时至鸡年日本就会失败。
看了金圣叹和当今高人的分析,可见《推背图》的预测甚是了得啊。
最后我们来看看第四十二象,此象预测的是四人帮乱国之事。象画的是一女子手持琵琶,地上左面有一张弓,右面有一只兔。谶曰:“美人自西来。朝中日渐安。长弓在地。危而不危。”颂曰:“西方女子琵琶仙。皎皎衣裳色更鲜。此时浑迹居朝市。闹乱君臣百万般。” 金圣叹的批注:“此象疑一女子当国,服色尚白,大权独揽,几危社稷,发现或在卯年,此始乱之兆也。”学者们做出了大致如下的解读。
此像的图中女子自然指的是江青,手里的琵琶指的是王姓的一个人(王洪文),地上的弓指的是张姓的一个人(张春桥),剩下的兔子指的是姚文元(兔子擅跳,兔在右,女在左,跳字左侧换成女字,即是“姚”字)。
“美人自西来,朝中日渐安”,江青是随毛主席从陕西来北京的,自是西来,进了北京后,先开始她还是比较安分的;“长弓在地”,有个姓张的人辅助她,(又一解为,弓指军权,她没能握住);“危而不危”,说明其几乎危及到了江山社稷,但最终化险为夷。“西方女子琵琶仙”,江青以前就曾当过歌女;“皎皎衣裳色更鲜”则暗指“青”字;“此时浑迹居朝市”,指其在朝堂(即指政治)之内上窜下跳;“闹乱君臣百万般”,即指给毛主席及各级干部带来危害。
若依此解,听上去确实言之有理。由于篇幅有限,我们此谈就不再介绍专家学者对《推背图》其余各象的解读了。事实上,正像金圣叹所言“证已往之事易,推未来之事难”,有关预测未来的各象,专家高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些资料自己看一看。至于其他如《藏头诗》、《马前课》、《乾坤万年歌》、《步虚大师预言诗》等谶纬著作,其写作手法都是大同小异,笔者就不再赘述了。
谶纬预言这种事,无论大家相信与否,它也不能算作迷信或是巫术。尤其从流传下来的这些著作上来看,即便它们是后人伪作,即便预测的真实性有假,但是这些作品依旧展现出了高超的文字技巧和语言智慧,也绝非一般百姓可以编写完成的,它们的存在还是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最后顺便说一句,在《藏头诗》这部谶纬作品里(传说其也为李淳风所撰),也给出了世界末日的时间,此作品最后言道:“一治一乱,两两相至。酉戌之年,人数尽矣,天地合矣!”至于这“酉戌之年”具体指的是哪个时间,各位朋友还是自己去定夺吧。
PS:只发天涯,请勿转载他处(天涯站内部可转)。笔者准备集结成册,寻出版。请联系E-mail:daysdays365@163.com或QQ:1438272427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4-21 10:41:40
第二十谈 方术之王(上)
中国传统方术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是有一种用来占筮吉凶祸福的方术,历来被术士们尊为中国方术之王,号称“帝王之学”。这就是——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简称“遁甲”或者“奇门”,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九天玄女传授给黄帝的。
九天玄女,传说是西灵圣母元君之弟子,就是今人所说的西王母的弟子。相传上古时期,黄帝与蚩(音痴)尤,鏖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九战而不胜。蚩尤之暴,他祭起法术,使三日三夜大雾冥冥,令军士不见天日,难辨山川四野方向,困黄帝于太山之下。黄帝见军士无法作战,引兵退归太山之阿,夜间昏然忧寝。西灵圣母遂遗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黄帝曰:“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则克矣。”西灵圣母所授神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为玉,丹血为文。” 授符既毕,西灵圣母又命弟子九天玄女向黄帝传授“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这才使黄帝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天下始得大定。此事在《龙鱼河图》、《旧唐书·经籍志》、《广博物志》等史籍和《墉城集仙录》、《云笈七签》等道家典籍中均有记载。
另一说是由风后所创。
这位风后不是神仙,而是真人,他是伏羲氏的后裔,是黄帝的第一任宰相,后人称之为“开辟首相”。今天山西省芮城县西南端的风陵渡据说就是其所葬之地。《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记,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动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足见风后对黄帝的帮助是多方面的。风后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和发明家,他发明了“八阵图”和指南车,在黄帝与蚩尤大战中,风后便以此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现在的成语“闻风丧胆”本义就是用来形容蚩尤部落对风后的忌惮。后来,黄帝在列侯论官时,独擢风后为三公之首。在《汉书·艺文志》里,所有方术类著作的作者均被冠以了“风后”二字。
抛去神话与传说,实际上奇门遁甲也是随着占筮的历史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它是式占的一种,其前身是太乙式和六壬式。这三者也号称术数三大秘宝。
太乙式简称“太乙”,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政治格局走向,以及国家气数和历史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术。据《太乙统宗神数》记载说,上古时有一年冬至日的半夜,出现了“日月合壁,五星联珠”的神奇天象。五星联珠,是指水、金、木、火、土五颗行星在天空中一字排开联成一串的天体现象。日月合壁,是把太阳和月亮加过去,使这七个天体(即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木星、火星、土星)在一起,形成一条线。这就是“日月合壁,五星联珠”,也可叫做“日月合壁,七曜同宫”。于是乎,高人就把此时此刻定位四甲子,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统称“太极上元”。上元甲子以来的年数称为“太乙积年”。再以“太乙积年”推演出“太乙流年”的太岁值卦,以此来预测一年中的吉凶气数和重大政治事件。
太乙的预测主要服务于政治,尤其是用来推算国运,所以历代帝王都很忌之,社会上几乎鲜有流传。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中就记载:“……一曰雷公式,二曰太乙式,并禁私家蓄,三曰六壬式,士庶通用之”。
太乙式“禁私家蓄”就是禁止私人学习使用。而六壬式就很随意了,“士庶通用之”,就是谁都可以用啦。为什么六壬式谁都能用呢?很简单,因为六壬式是用来预测人事而非国运的。
六壬式,简称“六壬”,是推算人事吉凶祸福的一种占卜方术。它大概是以占卜月的季节、占卜日的干支和占卜时的地支三者为基准组成六壬课式,配以:“六亲”,即:父母、兄弟、妻子、官鬼、子孙;十二天将,即:贵人、螣蛇、朱雀、六合、勾陈、青龙、天后、天空、太阴、玄武、太常、白虎。再辅以三传(初传、中传、末传)和四课(一课、二课、三课、四课)的五行生克关系来预测吉凶。据专家说,“六壬”有七百二十式,错综复杂变化繁多,民间术士常使用的“文王课”就是“六壬”的极简化变形版。
奇门遁甲就是由上述的“太乙”和“六壬”演化而来的,它吸收了二者的全部精华,将八卦、《周易》、阴阳、五行、九宫、干支、天文、律历等融合在了一起,通过选择时间和方位,辅以“排局布盘”的手段来预测吉凶。据前辈学者考证,奇门遁甲在秦汉之际已基本完整成形。但其作为独立的方术在正史中出现,则是在南朝大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里。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特点,新增加了《党锢》、《宦官》、《文苑》、《独行》、《列女》、《逸民》和《方术》七个列传。在《方术列传》的序言里,范晔说:“……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时亦有以效于事也。……”并亲自做注解释道:“……遁甲,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今书七志有遁甲经。……”
奇门遁甲可以说是式占的集大成者,它既可以预测国运,也可以占筮人事,用途可谓十分广泛,但这只是它成为“方术之王”的原因之一。而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源于其预测卜筮的精准。
作者:宁夏风不止 回复日期:2010-04-21 12:27:31
黄儿小口说的了大事啊
马自军支持
作者:hellwizard 回复日期:2010-04-21 17:45:53
挺喜欢看的楼主继续 啊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4-21 23:45:38
三国时期有一蜀人,名叫张裕,此人精通奇门遁甲。其曾私下对人说“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见于《三国志·蜀书十二·周群传》)译成白话,就是说在庚子年,天下就会改朝换代了,刘家人的运气就耗尽了。九年后的寅、卯年间,刘备(就是主公)就会失去得来的益州了。事实果然如此,公元二百二十年,即黄初元年庚子年,曹丕废汉帝立魏。黄初三、四年,即壬寅、癸卯年间,刘备亡故,益州失守。
这件事不算神。到了宋代,奇门遁甲由于和宋史第一疑案有了关联,而使其声名大振。
这一疑案就是著名的“斧声烛影”,笔者顺带简略介绍一下。
据宋僧释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译成白话,大意就是宋太祖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赵匡胤召来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两人进入寢宫,把所有的太监宫女以及侍卫人等都斥退,开始喝酒。外面的人只能远远地看到,窗棂烛影之中,赵光义不时地离席站起,向后退缩,像是在推脱躲避着什么,其它的什么也听不见,更看不清。等到他们喝完,已经到了夜里三更。这时大殿外积雪已有数寸之厚,赵匡胤和赵光义走了出来,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赵匡胤拿着柱斧戳雪,回顾赵光义说:“好做!好做!”然后他独自回到殿里解衣就寢,鼻息如雷。将近五鼓时分,殿外的守卫人等就再也听不见任何的声音了,此事宋太祖已经死去。而当天晚上,赵光义一直都在皇宫中,他马上就接受了他哥哥的遗诏,在赵匡胤的灵柩前即位,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这就是“斧声烛影”,简而言之就是指宋太祖赵匡胤离奇暴亡,而且他并没有按照传统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这一谜案。正是由于类似上述的记载,古今很多学者认为赵光义有弑兄篡位的嫌疑。历史迷案还是交给史学家们去研究吧。笔者要说的是另外一件事,它与“斧声烛影”发生在同一天。
《宋史·马韶传》记载:“马韶,赵州平棘人,习天文三式。开宝中,太宗以晋王尹京,申严私习天文之禁,韶素与太宗亲吏程德玄善,德玄每戒韶不令及门。九年冬十月十九日,既夕,韶忽造德玄,德玄恐甚,诘其所以来,韶曰:‘明日乃晋王利见之辰,韶故以相告。’德玄惶骇,止韶一室,遽入白太宗。太宗命德玄以人防守之,将闻于太祖。及诘旦,太宗入谒,果受遗践阼。韶以赦获免。逾月,起家为司天监主簿。……”
译成白话,大意是有一位赵州平棘人名叫马韶,此人通晓天文“三式”。他曾经与程德玄是好友,但是当时宋朝严禁“私习天文”,所以程德玄一般不和他来往,更不允许他靠近开封府。但是在九年冬十月十九日的黄昏(就是“斧声烛影”发生之前),马韶突然来找程德玄,说“明日乃晋王(即赵光义)大吉之辰,吾特来告知。”程德玄闻言“惶骇”,把马韶藏在一间密室里,并且急忙入禀赵光义。赵光义要程德玄把马韶看住,说自己会向太祖禀告此事。然而第二天清晨,就传来了赵匡胤亡故的消息,赵光义果然受赵匡胤的遗诏而登基了。于是马韶被放了出来,不到一个月就被擢升为司天监主簿了。
史籍里虽然没有明确说明马韶是如何预测出来赵光义的“大吉之辰”的,但是却写明此人精通天文“三式”,即太乙、六壬和遁甲。而遁甲在宋代是全盛之时,且又是“三式”的集大成者,所以马韶使用的预测之法十之八九为奇门遁甲。
通过上述两个历史上的例子,我们可以想见用奇门遁甲来预测国运还是颇为准确神奇的。但是它如果只能服务于政治,恐怕也流传不到今天了。奇门遁甲在历代禁毁的进程中能得以保存,一是得益于它涉及了人事预测的领域。在《隋书·经籍志》里就录有《遁甲行日时》、《遁甲要用》等书目,这些书都是指导用来预测人事吉凶的,绝无涉及国家政治的部分;二是得益于道家对它的吸纳运用。如以前我们提到过的一代高道“小仙翁”葛洪就撰有《遁甲反复图》、《遁甲秘要》(已佚)等著作。另外,在我国现存的唯一官修道藏(道藏,即道教经籍的总集)《正统道藏》的《洞神部·方法类》里,就录有《黄庭遁甲缘身经》、《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等书目。
利弊互见,虽然道教的进入帮助了奇门遁甲的存世,但它也给奇门遁甲加入了很多不着边际的东西。比如它把符箓、图咒之类等很多不靠谱的玩艺儿作为一种预测工具或手段强行附于了遁甲学之上,这使得本就复杂异常的奇门遁甲之术,变得更加诡异怪诞。以致于明清之时,有识学人都对其鄙薄不已,“后人又掺杂以道家符箓之法,益怪诞不可究诘。于是六壬盛行而遁甲之学几废”,(见于《四库总目提要》)遁甲遂不再复王者风采。
此谈就到这里。下一谈笔者就个人所知,和大家聊聊传统奇门遁甲的一些具体内容。
PS:只发天涯,请勿转载他处(天涯站内部可转)。笔者准备集结成册,寻出版。请联系E-mail:daysdays365@163.com或QQ:1438272427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4-23 06:18:15
第二十一谈 方术之王(下)
奇门遁甲的复杂程度是远远高于易占和签占的,因为它融合了多方面的内容,其推演原理和过程用到了八卦、《周易》、阴阳、五行、九宫、干支、天文、律历等各种要素,并依靠演局后呈现的局象来预测吉凶祸福。据有关专家粗略统计,其变化有三十四万种之多,即便按照最传统的“阴阳遁十八局”来计算,也至少有八千六百四十种变化,这还是在“吉格”和“凶格”不相互配比变化的情况下。笔者个人认为,奇门遁甲这种高度的复杂性和变化的多样性也是它被称为“方术之王”的一个原因,有很多人花费了N多年也无法完全参透此术。笔者下面就个人所知,给大家粗略介绍一下相关的基本概念,只是为了让大家心中有个大略的形象而已,至于排局演局的详细分析笔者就没有能力奉上了,还请术数高人不要见笑。
首先,“奇门遁甲”这四个字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奇”、“门”和“遁甲”。
奇:指的是天干中的乙、丙、丁三奇。
门:指的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其也象征八卦,按照上述顺序,分别对应坎、艮、震、巽、离、坤、兑、乾。
遁甲:“甲”为天干之首,是最为尊贵的,没有其专门的位置,所以它隐而不露,即“遁”之意。另外在十个天干中,由于甲最为尊贵,乙、丙、丁为三奇,那么剩下的戊、己、庚、辛、壬、癸六个天干就被称为了“六仪”。甲没有专门的位置,又不能与“三奇”相合,所以只能隐藏在“六仪”之中,也是“遁”之意。所以基于这两点,称其为“遁甲”。
另外这“三奇六仪”还有注解:
六仪解为:戊(甲子)、己(甲戌)、庚(甲申)、辛(甲午)、壬(甲辰)、癸(甲寅)。
三奇解为:乙奇(日奇)、丙奇(月奇)、丁奇(星奇)。
我们此前介绍过,古人易占用蓍草,签占用竹签,那么奇门遁甲用什么工具呢?答案是:用罗盘和奇子。而且是四层罗盘和十八枚奇子,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变化。
先来说说这四层罗盘。它们是由四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盘组成的,其从下到上,从大到小分别叫做“地盘”、“天盘”、“人盘”和“八诈门盘”。
地盘:最下面的一盘,也是四盘中最大的一个盘,它是固定不动的。盘面分成八等分。每一等分里写有具体说明。具体如下:
正北方:一宫坎、休门、天蓬,生死加制
西南方:二宫坤、死门、天芮,癸时干制,伤杜加制,甲戌符制
正东方:三宫震、伤门、天冲,开惊加制,甲子符刑
东南方:四宫巽、杜门、天辅,壬时干制,开惊加制,甲辰寅符制
盘中心:五宫,即中宫,无字,表示其寄于地,上面要盖天盘。
西北方:六宫乾、开门、天心,景加制,丙丁奇墓
正西方:七宫兑、惊门、天柱,景加制
东北方:八宫艮、生门、天任,伤杜加制,丁奇墓,丁时干墓,甲申符刑
正南方:九宫离、景门、天英,休加制,甲午符刑
天盘:略小于地盘,套于地盘之上,亦分成八等分。 天盘代表的是天象星图,所以在八等分内写上九星,即: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柱、天任、天英,其中天芮和天禽写在同一等分内。在演局拨转罗盘之前,天盘的摆放要和地盘相对应,即天盘的“天蓬”等分要和地盘的“一宫坎、休门、天蓬,”相对应叠放好,其余依次序自然全部对应,这样也就是天地对应啦。
人盘:略小于天盘,套于天盘之上,亦分成八等分。每一等分标注为一门,即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在演局拨转罗盘之前,人盘的摆放要和地盘、天盘相对应。
八诈门盘:略小于人盘,套于人盘之上,也称“神盘”,上面标注八神。这个盘两面都会用到,所以两面都要分成八等分。一面为“阳遁”,八等分内顺时针分别标注为:勾陈、朱雀、九地、九天、直符、腾蛇、太阴、六合;另一面为“阴遁”,八等分内逆时针分别标注为:白虎、六合、太阴、腾蛇、直符、九天、九地、玄武。
再来说说奇子,这是在预测推演中需要用到的。一式二副,二副一样,一副九个棋子,其中六个标注六仪,六仪要二面标写,一面用红色,一面用黑色。六甲作直符时,用红的一面,不作直符时用黑的一面。余下三个均用红色标三奇乙丙丁,标记一面即可。
上述就是奇门遁甲术预测时要用到的工具,其预测过程大概可分为定时、排局(或叫布局)、演局和分析四个步骤。
定时就是确定用事日和预测日的时间,要把年月日时全部转化为干支。年月日很简单,可以通过万年历查询干支。关于时辰的干支,地支也好办,一般人都知道晚上二十三点到凌晨一点是子时,剩下的依此类推即可。而时辰的天干则需要推算一下了,老祖宗传有很多方法,最常见的就是“五鼠遁法”,此法可以通过日干求得时干,其口诀为“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属,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解释一下,就是说:
如果日干是甲或己,那么此日的子时的天干还是甲,丑时的天干就是乙,寅时的天干就是丙……以此类推;如果日干是乙或庚,那么此日的子时的天干就是丙,丑时的天干就是丁,寅时的天干就是戊……以此类推;同理,如果日干是丙或辛,那么此日的子时的天干就是戊;如果日干是丁或壬,那么此日的子时的天干就是庚;如果日干是戊或癸,那么此日的子时的天干就是壬;其余皆按顺序一推即可。
排局就比较复杂了。先说说为什么有“阴阳遁十八局”,即“阳遁九局”和“阴遁九局”。下面的介绍节引自《奇门遁甲入门》一文,作者不详:
“我国古代把每天二十四个小时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酉、辛、亥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奇门遁甲是一个时辰一个格局,按奇门历法,每年冬至上元到第二年冬至上元为一个循环,总共是360日。每天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一个格局,全年的局数是12×360=4320,为四千三百二十局。但在这4320局中,实际上每一局是重复了四次的。拿阳遁一局来说,冬至上元、惊蛰上元、清明中元、立夏中元,都完全一样,皆属于阳遁一局。这四个元共二十天,但落实到奇门排局,其格局类型以每个时辰一个格局计算,并不是12×20=240,而是12×20/4=60(因每一局重复了四次)。即六十个格局,正好占据了从甲子到癸亥这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六十种结合。阳遁一局是如此,其它各局也无不如此,即都重复了四次。所以全年360日,4320个时辰,因为就格局讲都重得了四次,全年时辰的格局类型则为4320/4=1080(局)。这就是传说的黄帝命风后创立的一千零八十局。又据说传到姜太公吕望时,将这一千零八十局简化为七十二局。这七十二局不难理解,因按二十四节气论算,每个节气为十五天,一节又分上、中、下三元,每元为五天。一节三元,全年二十四节气的元数则是3×24=72。
全年1080个局,但并不是每一局都要用一个盘去演示,如果用活盘演示,每个活盘可演示从甲子到癸亥60个时辰的格局,1080/60=18,用十八个活盘就可以演示整个年所有时辰的格局。一共十八局,就是阳遁九局、阴遁九局。
虽说是时家奇门,却不能不顾日,不同日干的日,会产生不同时干的时,如甲、己日和乙、庚日的子时并不相同。甲、己日子时为甲子;乙、庚日的子时为丙子。所以每个时辰定为几局,是受节气和日干的制约的,即看这个时辰所在的这一天属于哪一个节气,是这个节气的哪一元,上元、中元还是下元。
从大的方面说,从冬至开始到芒种结束为阳遁;从夏至开始到大雪绳带为阴遁,局的序数与节气的关系是:
阳遁:
冬至、惊蛰一七四,小寒二八五,
大寒、春分三九六,雨水九六三,
清明、立夏四一七,立春八五二,
谷雨、小满五二八,芒种六三九。
阴遁:
夏至、白露九三六,小暑八二五,
大暑、秋分七一四,立秋二五八,
寒露、立冬六九三,处暑一四七,
霜降、小雪五八二,大雪四七一。
即冬至、惊蛰的上元为阳遁一局,中元为阳遁七局,下元为阳遁四局;其它以此类推。
在奇门排局时,五天为一局。为什么五天为一局呢?因为每天十二个时辰,都是从子时到亥时,这是说的时辰的地支;至于这五天之内这一天和那一天同一地支的时辰,天干却是不相同的。如昨天夜半为甲子,今天夜半为丙子,后天夜半成了戌子。这样每天十二个时辰,五天就是六十个时辰,正好把从甲子到癸亥60个花甲子用完。到第六天,夜半的时辰又从甲子开始,这就是五天为一局的道理……所谓几局,就是排局时甲子戊居于几宫,一局就是甲子戊在坎一宫,二局就是甲子戊在坤二宫,其他各局以此类推。”
所以要根据节气确定了阳遁还是阴遁。如为阳遁顺局,则八诈门盘要用阳遁面,奇子的排布要依据“顺布六仪,逆布三奇”的法则;如为阴遁逆局,则八诈门盘要用阴遁面,奇子的排布要依据“逆布六仪,顺布三奇”的法则。
演局是指对除地盘之外其余三盘的拨转。在这之前要首先确定“旬首”,在依此来取“直符”和“直使”。直符就是九星中当值的星符,直使就是八门中当值的门使。而十天或十个时辰叫一旬,确定了预测事的旬首,再在罗盘上寻找其被排在哪个宫中,与此宫相对应的天盘九星之一即为直符,与此宫相对应的人盘八门之一即为直使。在确定了直符和直使之后,就可以根据时辰的干支来拨转天盘的直符和人盘的直使,以此来预测分析吉凶了。
还有一种稍微简单的排局演局方法,也更容易操作,但很多高手不屑使用此法,笔者也顺带说一下,即:第一步依据用事日确定用某遁某局,如用阳遁,则把八诈门盘翻作阳面;如用阴遁,则把八诈门盘翻作阴面;第二步根据某局甲子时定式,将一副棋子摆在地盘上,即排该局地盘的三奇六仪;第三步将另一副棋子对应地盘摆在星盘上;第四步根据用事时干找出直符直使,将地盘和星盘在直符宫位上的棋子都翻成红色的一面;第五步根据用事时的干支分别按“直符寻干”、“直使觅支”的办法转动星盘和门盘;第六步转动八诈门盘,将小直符转到星盘大直符所在的宫位上。六步即可。
作者:严卿字昌清 回复日期:2010-04-23 06:34:34
写的真精彩。其实,我妈也见过楼主所说的撞科。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4-25 06:06:30
最后就是分析了,用奇门遁甲术进行预测,判断吉凶祸福的主要依据是“吉格”和“凶格”。所谓“格”,就是演局后罗盘和奇子的排列组合情况。其种类名目异常繁多,笔者介绍一些主要的格:
主要吉格:
青龙回首:天盘六戊(甲子),地盘丙奇。作为大利。如遇门克宫或地盘为震三宫(击刑)则吉事成凶。
飞鸟跌穴:天盘丙奇,地盘六戊(甲子)。百事洞彻。
天遁:天盘丙奇,中盘生门,地盘丁奇。生门主兴隆,又得月华之气,百事生旺,利上书,求官,行商,隐迹,婚姻等。
地遁:天盘乙奇,中盘开门,地盘六已。此遁开门通达,又得日精之蔽,百事皆吉。宜扎寨藏兵,修造,逃亡绝迹,安坟等。
人遁:天盘丁奇,中盘休门,神盘太阴。此遁得星精之蔽,其方可以和谈,探密,伏藏,求贤,结婚,交易,献策。
云遁:天盘乙奇,中盘开,休,生三吉门之一,地盘六辛。此遁得云精之蔽,宜求雨,立营寨,造军械。
风遁:天盘乙奇,中盘开,休,生三吉门之一,地盘为巽四宫。如风从西北方来,宜顺风击敌;如风从东方来,敌方在东方,南方,皆不可交战。
龙遁:天盘乙奇,中盘开,休,生三吉门之一,地盘坎一宫或六癸。宜求雨,利水路,修桥凿井。
虎遁:天盘乙奇,中盘休门,地盘六辛艮八宫。宜招降,立寨,守御。
神遁:天盘丙奇,中盘生门,神盘九天。宜攻虚,开路,塞河,造像。
鬼遁:天盘丁奇,中盘杜门,神盘九地。宜偷袭攻虚。
三奇得使:天盘乙奇加临地盘甲戍或甲午;天盘丙奇加临地盘甲子或甲申;天盘丁奇加临地盘甲辰或甲寅。得使可以用事。若无吉门亦有小助。
玉女守门:门盘直使加临地盘丁奇。利婚恋,相会,宴喜娱乐之事。
遁甲开:六甲加会阳星,为开。主动,百事吉。
日奇伏吟:天盘乙奇加临地盘乙奇。主安守,不宜谋求。
奇仪顺遂:天盘乙奇加临地盘丙奇。主迁进,不利阴阳。
奇仪相佐:天盘乙奇加临地盘丁奇。主事吉,尤利文书。
日月并行:天盘丙奇加临地盘乙奇。主阴阳相宜,公私皆吉。
月奇朱雀:天盘丁奇加临地盘乙奇。君子主吉,常人逢喜。
吉同人遁:天盘丁奇加临地盘乙奇。君子加进,常人逢喜。
主要凶格:
青龙逃走:天盘乙奇,地盘六辛。奴仆拐带,六畜皆伤,失财破败,百事皆凶。
白虎猖狂:天盘六辛,地盘乙奇。主客两伤,不宜举事。出入则有惊恐,婚姻修造大凶,远行多有灾殃。
朱雀投江:天盘丁奇,地盘六癸。百事皆凶,文书口舌俱消,音信沉溺,有惊恐怪异。
腾蛇夭矫:天盘六癸,地盘丁奇。百事不利,虚惊不宁,文书官司。
太白入荧:天盘六庚,地盘丙奇。庚为太白金星,丙为荧惑(火星),故庚加丙称太白入荧。利客不利主,须防贼来偷营,宜于北方伏击之。为客进利,为主破财。
火入金乡:天盘丙奇,地盘六庚。此格利主,宜退避不宜冲击,贼恐自退。
岁格:天盘六庚,地盘丙奇。用事大凶。
月格:天盘六庚,地盘月干。用事大凶。
日格(伏干格):天盘六庚,地盘日干。用事凶。
时格:天盘六庚,地盘时干。用事凶。
大格:天盘六庚,地盘六癸。百事皆凶,求人不在,反招其咎;修造人财破散;出行车破马死。
上格:(小格):天盘六庚,地盘六壬。远行失迷道路,求谋破财得病。
刑格:天盘六庚,地盘六已。主管司受刑,求谋主破财,疾病。
奇格:天盘六庚,地盘乙,丙,丁三奇。出行用兵大凶。飞干格:天盘日干,地盘六庚。交战主客两伤。
天乙飞宫格:天盘直符,地盘六庚。主客皆不利,尢不利客。
三奇入墓:天盘乙奇,地盘乾六宫(乙阴木长于午,墓于戍);天盘丙奇,地盘乾六宫;天盘丁奇,地盘艮八宫(丁阴火长生于酉,墓于丑)。三奇入墓,百事不宜,谋事尽休。
六仪击刑: 天盘甲子,地盘震三宫(子刑卯); 天盘甲戍,地盘坤二宫(戍刑未); 天盘甲申,地盘艮八宫(申刑寅); 天盘甲午,地盘离九宫(午自刑); 天盘甲辰,地盘巽四宫(辰自刑); 天盘甲寅,地盘巽四宫(寅刑巳)。 六仪击刑极凶,即使六仪为直符,也不可用。
天网四张:天盘六癸,地盘时干。天网四张不可挡,此时行事有灾殃。若是有人强出者,立便身躯见血光。值坎一至巽四宫,网低可匍匐而出;中五至离九宫,网高难出不用。
地网遮蔽:天盘六壬,地盘时干。不宜出兵,出行大凶。九星伏吟:星在本宫不动。孝服损人口。直符伏吟:天盘六甲在本宫不动,宜藏兵。
九星反吟:天盘之星加临地盘对宫。诸事皆凶。
直符反吟:天盘甲子,地盘甲午; 天盘甲戍,地盘甲辰; 天盘甲申,地盘甲寅。 灾祸立至,遇奇门无妨。
八门伏吟:门在对宫。万事皆凶,得奇也不可用。
五不遇:时干克日干。百事皆凶,得奇得门也不可用。
上述就是常见的一些吉凶格。但是在奇门遁甲里,它们不是死的。就如同阴阳一样,当具备某些条件时,吉凶格之间的吉凶是可以转化的。另外,事实上在排局时还有“置闰”、“超神”、“接气”等之类的讲究。这些都使得奇门遁甲的变化更加纷繁多样,其也愈发高深复杂。
顺便说一句,上述的吉凶格均见于《烟波钓叟歌》,这是一篇七言诗歌体的文章,共二百二十四句,托名为姜子牙所写,真实作者已不可考,此文历来被称为学习奇门遁甲术的钥匙。它虽以诗歌形式写就,但却十分艰深,其内容涵盖了《周易》、天文、地理、历法等各方面知识,还涉及了大量的术语名词。因此历代术数家要想掌握奇门遁甲术,都必须熟读此文。若有朋友真欲研习此术,一定要找来此文细加参详才是。
此谈就到这里,笔者最后再唠叨两句。奇门遁甲作为一种预测方术,即便其中有令人费解怪诞之处,但它和迷信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精华的理论思想,可以说是了解我们先人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今人编著的《图解奇门遁甲大全》的前言里,如下的一段话可作为此谈的结语:“在古代的各种易学决策学中,奇门遁甲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数理模型,应验率很高。它把天时、地利、人和与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某些能量场,与时间、空间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模拟宇宙统一信息场的立体动态象数理模型,既可以用于决策自然、社会、人生各种各样的事物,也可以向人们提供趋吉避凶的时空选择。”
PS:只发天涯,请勿转载他处(天涯站内部可转)。笔者准备集结成册,寻出版。请联系E-mail:daysdays365@163.com或QQ:1438272427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4-27 04:34:31
第二十二谈 察言观色(上)
中国的传统术数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说网上有“玄学五术”的说法,即:山、医、相、命、卜。
“山”包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医”包括三部分:“方剂”、“针灸”、“灵疗”;“相”的部分包括两种:“人相”和“地相”;“命”是以时空关系来判断人的命运的一种方法,其重要的方法有“占星术”和“干支术”;“卜”术最为渊源流长,如梅花易数、六壬神课、太乙神数、奇门遁甲等。
上述这种说法从何而来,正确与否,笔者不甚清楚。据笔者个人所知,中国术数应该大致有四个部分,即:象纬(或称易纬)、青乌、姑布、壬遁。
象纬:也称易纬,即指易学象数、谶纬之术。
青乌:即指风水术,也叫堪舆术。是取传说中的一代风水大师“青乌子”名字里的“青乌”来代称的。
姑布:即相术。是取春秋时期著名的相术大师“姑布子卿”名字里的“姑布”来代称的。
壬遁:即六壬、遁甲等相关预测占卜之术。
此谈我们就来说说“姑布”。
说到相术,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看相”、“相面”之类的东西。不错,它们是相术,不过它们只是相术的一个部分,是狭义的相术。广义的相术又被称为“形法”,《汉书·艺文志·数术略》云:“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译成白话,就是说所谓形法,就是指根据地理形势来建造城市和房屋,还有就是根据人和六畜(即猪、马、牛、羊、鸡、狗)的骨骼长短大小以及各种器物的形制样式来判断它们的吉凶贵贱。
《汉书·艺文志》在这一部分收录有相山川河流的《山海经》十三篇、相城市的《国朝》七卷、相宫殿房屋的《宫宅地形》二十卷、相人的《相人》二十四卷、相兵械器物的《相宝剑刀》二十卷以及相六畜动物的《相六畜》三十八卷。
相术随着历史的发展,也逐渐开始了细化分野。相地形建筑的一部分独立了出去,并逐步发展成了风水堪舆术,即“青乌”;相动物的一部分也分离了出去,进入了以伯乐(相马大师)为代言人的农艺遴选学的学科范畴;至于相器物的部分,则更是成为了文人雅士生活的注脚了,如明人袁宏道就写过《瓶史》来讲折花插瓶的,清人李渔的《闲情偶寄·器玩部》里就有茶壶等器物如何品评的详细记述。
所以到了现在,我们所说的相术就只有剩下的“相人”部分了。相人之术的历史很悠久,在《大戴礼记》上有云:“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汤取人以声,文王取人以度。”你看,连上古先贤选拔人才都有不同的看人侧重点,估计这也就是相人之术出现的源头之一。顺便提一句,这《大戴礼记》不是我们常说的“六经”里的那个《礼记》。“六经”里的《礼记》是《小戴礼记》,其编纂者是西汉的礼学家戴圣,世称“小戴”;而《大戴礼记》的编纂者是戴德,也是戴圣的叔父,世称“大戴”。比较早的记载还见于《左传》。在《左传·文公元年》里有云:“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左传》成书与春秋末期,历史也很久远啦。
下面我们先来聊聊它的代言人姑布子卿。
《史记·赵世家》里有如下记载:“姑布子卿见简子,简子遍召诸子相之。子卿曰:“无为将军者。”简子曰:“赵氏其灭乎?”子卿曰:“吾尝见一子於路,殆君之子也。”简子召子毋恤。毋恤至,则子卿起曰:“此真将军矣!”简子曰:“此其母贱,翟婢也,奚道贵哉?”子卿曰:“天所授,虽贱必贵。”自是之後,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毋恤最贤。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於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於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
译成白话,大意就是:姑布子卿拜见赵简子,简子把儿子们全叫进来让他看相。子卿说:“没有能当将军的人。”简子说“赵氏就完了吗?”子卿说:“我在路上看见一个孩子,应该也是您的孩子。”简子于是就把这个叫毋恤的儿子叫来了。毋恤一到,子卿就立刻起身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哪。”简子说:“这个孩子的生母地位低贱,是从翟地来的婢女,怎么说他尊贵呢?”子卿说:“这是天命所授,即使现在卑贱将来也一定显贵。”从此以后,简子经常把儿子们全都叫来谈话,毋恤的表现是最好的。有一次简子和儿子们说:“我在常山之上藏了一个宝符,你们谁先找到我就有赏。”于是这些儿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跑到常山上寻找,可是谁也没找到。毋恤回来后,说:“已经找到宝符了。在常山之上往下看可以看到代国,我们可以把代国攻取下来,这就是宝符。”简子闻言肯定了毋恤这个儿子果然是位贤才,于是废了原来的太子伯鲁,把毋恤立为了太子。
由此可见,姑布子卿的相人还是很准的。不过这还不算什么,姑布大神还给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看过相呢。
据西汉人韩婴的《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出卫之东门,逆姑布子卿,曰:“二三子使车避。有人将来,必相我者也。志之。”姑布子卿亦曰:“二三子引车避,有圣人将来。”孔子下步,姑布子卿迎而视之五十步,从而望之五十五步,顾子贡曰:“是何为者也?”子贡曰:“赐之师也,所谓鲁孔丘也。”姑布子卿曰:“是鲁孔丘欤?吾固闻之。”子贡曰:“赐之师何如?”姑布子卿曰:“得尧之颡,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从前视之,盎盎乎似有王者;从后视之,高肩弱脊,循循固得之转广一尺四寸,此惟不及四圣者也。”子贡吁然。……”
大意就是说:姑布子卿相了一下孔子,说他额头像尧,眼睛像舜,脖子像禹,嘴像皋陶,从前面看真是长相不凡很有王者之气;但从后面观察,孔子的肩膀耸起,脊背瘦弱,这个缺陷就导致孔子一辈子郁郁不得志,此生无法像前面那四位圣贤一样开创王者之业了。
孔子一生也确实如此。姑布子卿也凭着他的高超相术,借此成为了相术的祖师代言人。而且随着相人之术的进一步发展,其“能力”又被加强了。即相术不仅可以用来判断贫富吉凶、仕途顺厄,还能用来判断性格品行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一个名叫尉缭的大梁人对秦始皇的相语:“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视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大意就是说秦始皇鼻子像翘起尾巴的蜂蝎,眼睛又细又长,挺胸耸肩像鹰鹫,说话的声音像豺狼。这样的人如果得了天下,那么天下人就都会成为他的俘虏了。
还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大意就是说范蠡离开越国后,从齐国写信给越国大夫文种,信上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勾践这个人长得脖子长而又有一张鸟嘴,这样的人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享乐,你怎么还不离开?”
很遗憾文种没听范蠡的话,果然后来被勾践逼死了。
到了两汉时期,由于阴阳五行理论的普及,相术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理论根据,一时间很是繁盛。《史记》里就多次提到过汉代相人的事情,其中最有名的相人记载莫过于相汉高祖刘邦之事了。
《史记·高祖本纪》云:“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也不知道司马迁大神是怎么晓得刘邦左腿上有七十二个痦子的,估计这得有人专门仔细数过;“……吕公者,好相人,……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这刘邦的岳父吕公相术果然了得,一见高祖就相出其为大贵之人,非得把闺女嫁给他不可;还有相术更精深的,“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这“老父”说刘邦“君相贵不可言”,一般说某人“贵不可言”通常都是指皇帝天子的命相,可见“老父”此时已相出刘邦将来会君临天下。
《史记》里还记载一个著名相师许负给人相出死法的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条侯亚夫自未侯为河内守时,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亚夫笑曰:‘臣之兄已代父侯矣,有如卒,子当代,亚夫何说侯乎?然既已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指示我。’许负指其口曰:‘有从理入口,此饿死法也。’……”
译成白话,大意就是说许负相周亚夫,说他三年后封侯,封侯八年后会为将相,位高权重执掌国家大权,这以后九年会饿死。亚夫不信,尤其是不相信自己会饿死。于是许负就指着他的嘴说:“有一条纵向的纹理入口,这就是饿死之相。”
事实果然如许负所言,最后周亚夫因事获罪“不食五日”,饿死在了狱中。
两汉之后直到唐宋,相术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丰富,其中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相师,如魏晋时的刘邵,三国时的管辂(音同“路”)、朱建平,唐时的袁天纲,宋时的麻衣道人等。到了明清时期则出现了大量相学著作,如《水镜集》、《金铰剪》、《铁关刀》等,不过这些著作大多都是对唐宋前的相术理论做出进一步的阐释发挥而已,并无什么创见,而且此时相术也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出现了专门收费的相师,使其成为了一门“生意”。不过也有学人依旧重视此术,据说清末一代名臣曾国藩就精于相人之道。
当然,也不是所有古人都相信相人之术。比如儒家大神荀子就不信这一套,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非相》来批驳相术,说相术是“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即相面是古代所没有、学者所不齿的方术。他还举了大量古代人物的长相与其行为、遭遇的矛盾之处,以此来说明相面术的虚妄。不过从他驳斥的内容来看,也从反面证明了相术早在战国时代就比较流行了。
此谈就到这里,下一谈我们说说具体的“面相”和“手相”。
PS:只发天涯,请勿转载他处(天涯站内部可转)。笔者准备集结成册,寻出版。请联系E-mail:daysdays365@163.com或QQ:1438272427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4-28 14:52:41
第二十三谈 察言观色(下)
所谓相人之术,即通过观察人的头部、面部、手部、足部、骨骼、神气等外貌特征,来推断人的贫富、贵贱、顺厄、寿夭等。
事实上,早期的相人之术所相的范围要比上述要大得多。有一部早期相学著作,据传为西汉著名相师许负所撰(实不可采信),名为《相法十六篇》。这“十六篇”即是指相人的十六个方面,即:相目、相鼻、相人中、相耳、相唇、相口、相齿、相舌、相胸、相腹、相手、相脚、相阴、相屎尿、相行、听声。
相人之术里竟然还有“相阴”和“相屎尿”。这是不是很夸张啊?关于这两点,我们还是来看看此书是如何说的吧。
相阴篇第十三
阴上黑紫,富贵之事。
阴毛逆生上,夫妇定相妨。
黑紫阴头,必得封侯。
相尿屎篇第十四
尿头散泻,富贵天下。
尿如竹竿,必主贫寒。
谷道急而方,得位至公王。
谷道宽,主贫寒。
大便迟,堪为人师,又富贵人也。
大便急,德智俱失。
这完全是在闭门造车,穿凿附会,简直就是搞笑,完全没有什么理论和系统。随着历史的发展,相术也在慢慢地进行着自我完善,其理论的基本完善和成型,大抵应为唐宋时期,而标志就是几部相学代表性著作的问世,如后周王朴所著的《太清神鉴》、南唐宋齐邱所著的《玉管照神局》、以及传说为南宋麻衣道人所著的《麻衣神相》等。
《太清神鉴》卷首开篇即说:“道为貌兮天与形,默授阴阳禀性情。阴阳之气天地真,化出尘寰几样人。五岳四渎皆有神,金木水火土为分。君须识取造化理,相逢始可论人伦。”《麻衣神相》里亦有类似的话:“人禀阴阳之气,肖天地之形,受五行之资,为万物之灵者也。”由此可见,相术已经把阴阳五行的理论引入其中,之所以可以通过观察人相来推断性格命运,就是源于人皆是禀阴阳五行之气而生的。而且此时的相人之术已经抛弃了如上述“相阴”、“相屎尿”等极为荒诞的成分,只相人体比较重要的部分了。这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面相”和“手相”了,这二者也是流传至今最为常见的相人之法了。
我们先说说“面相”,它也是相学中最重要和最完整的一个部分。
相书《月波洞中记》有云:“凡欲相人,先视其首。头者,五脏之主,百体之宗……”,就是说面部是相人的主导和中枢,是排在第一位的。笔者就简单介绍一下其中的一些基本的常见概念。
首先是“三停”。所谓“三停”,即上停,从发际至眉间(印堂);中停,从眉间到鼻准;下停,从人中至下颏(地阁)。此“三停”即象征天、地、人“三才”,分别主贵、寿、富三种命运。“三停”要平等、相称,才是所谓“吉人天相”,说的具体一些,就是上停要方正广阔,中停要丰隆端峻,下停要圆实丰厚。
其次是“五官”。五官者,即眉、目、鼻、口、耳,我们现在依然沿用这一词作为面部主要器官的合称,医院里就设有“五官科”。这五官究竟是五位什么“官”呢?
眉——保寿官
目——监察官
鼻——审辨官
口——出纳官
耳——采听官
祖宗就是根据五官各自的功能给它们起的名字,一看即明。
相法对五官都有各自的评判标准。总的来说,五官要长得清秀丰隆才好,“五者欲得清而秀,丰而隆。或一官好,则贵十年,或有缺陷者及丑恶者,凶。”(见于《太清神鉴》卷二)
再次是“五岳”, 即把咱们中国的山川比附到人的面相上。具体是:额为衡岳(南岳衡山)、鼻为嵩岳(中岳嵩山)、左颧(音同“全”,即左颧骨)为泰岳(东岳泰山)、右颧(即右颧骨)为华岳(西岳华山)、颔(即下巴)为恒岳(北岳恒山)。对“五岳”的评判也和山相仿,即以“丰而隆,高峻而不陷”者为佳。
下面是“四渎”,即把咱们中国的河流比附到人的面相上。具体是:目为淮(淮河)、耳为江(长江)、口为河(黄河)、鼻为济(济水)。对“四渎”的评判也和水相仿,即以端清、明净、流畅为佳,以“深远成就,而涯岸不走”为吉。
最后是“一百二十部位”,即将面部划分为一百二十个点。其以“中央直下一十三位”为基准。“中央直下一十三位”即以鼻子为中轴线,从上至下的十三个点,具体为:天中、天庭、司空、中正、印堂、山根、年上、寿上、准头、人中、正中、承浆、地角十三部位。剩下的均为这十三部位所在横线上的各个部位,如“天中横列七位”等。这一百二十部位主的事就比较多了,它们根据位置不同,分别主贵贱、贫富、吉凶、寿夭、贤愚、人际关系等等状况。
此外,面部的纹理也很重要,尤其是额头上的纹理。比如说额头上有老虎那样的“王字纹”,那就表明此人有公侯之相,“十字纹”则主吉昌,而“川字纹”则主凶。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纹相,如“井字纹”、“山字纹”、“悬云纹”、“偃月纹”等等,都有着各自的说法。
还有就是脸上的痦子,就是面部的痣。根据它在上述“一百二十部位”的不同部位,也有着各种说法。如痣在印堂心主贵,在耳内主寿,在唇上主吉,在天中主克父,在天庭主克母等等。关于痣分类很多,也较复杂,我们就不一一详述了。
除了这些分部位的分类面相学之外,相书中大多还有概括型的总论内容,即把一个人的面相做综合考量。如《玉管照神局》就把人的面相一共分为了十种,称之为“形分十相”,即:丑相、古相、妍相、清相、伛(音同“与”)相、老相、少相、粗相、奇相、直相。
另外,相学还指出在相面要特别注意人种的地域之分。“山川丽秀而气不同,此人之生其形,性所以有厚薄轻重清浊之异也。故闽山清耸,人俗于骨;南水平而土薄,人俗于情;北土厚重,人俗于鼻;淮水泛浊,人俗于重;宋人俗于口;蜀人俗于眼;鲁人俗于轩昂;江东、江西人俗于色。如此类者,皆风土致异故也。”(见于《太清神鉴》卷二)这一理论一直延续至今。现今的许多相书和相师都有着所谓闽人不相骨,川人不相眼,北人不相背,宋人(河南人)不相口等类似的原则理论。
除了上述,面相里还有什么“九州”、“四学堂位”、“相气色”等等诸多琐细繁冗的组成部分,笔者此谈就不再继续探讨了。
下面我们再来简单说说“手相”。“手相” 相对“面相”来说,就简单了一些。它主要是指观察人手的长短、胖瘦、指形、掌形和掌纹等来推断命运,此种相术最主要的就是观察手掌上的纹路。
《太清神鉴》在其“相掌纹”的部分这样说道:“手掌不可无纹。有纹者上相,无纹者下贱;纹深而细者吉,纹浅而粗者贱。掌上三纹,上画应天,像君、像父,定其贵贱;中画应人,像贤、像愚,辨其贫富;下画应地,像臣、像母,主其寿夭。”这同“面相”一样,都是借鉴了传统中的“三才”理论。有意思的是,这和我们现代的一些“新手相学”将掌上三纹定为“感情线”、“事业线”以及“生命线”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今人对传统手相学进行的一种“现代化”引申和发展。
用“手相”进行命运推断的依据主要是看横纵掌纹的排列布局以及纹路的起讫点。这在不同的相书上都有着多种多样的划分和术语,如“拜相纹”、“带印纹”、“四季纹”、“双鱼纹”、“金龟纹”、“雁阵纹”、“独朝纹”等等,每种样式都有着专门的评语。另外,同“面相”相仿,手上不同位置的痦子黑痣也是用来判断手相的一个重要因素。凡此种种,我们也不再赘述了。
应该说,相人之术如果作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里“望诊”的辅助手法,兴许还有一定道理。但如果说仅凭容貌掌纹就能推定一生命运,实在是有些不着边际,归为迷信范畴亦不为过。不过这些相学著作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因为在其中老祖宗依旧肯定了人的“德行”才是第一要素。如《玉管照神局》有云:“皮骨虽奇怎可恃,亦须修心理仁义。心形相称可有根,不在天机在人事。休说形凶必遭辱,能行忠孝亦增福。不然形善心火烧,定见沦亡陷刑狱。”
此谈就到这里,笔者用《太清神鉴·论德》里的话做个结语吧。
“善相者,先察其德,后相其形。故德美而形恶,无妨为君子;形善而行凶,不害为小人。”
PS:只发天涯,请勿转载他处(天涯站内部可转)。笔者准备集结成册,寻出版。请联系E-mail:daysdays365@163.com或QQ:1438272427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4-30 13:42:49
第二十四谈 中国人的序列符号——天干地支(上)
世间的一切都需要秩序,有了秩序才有了条理,有了条理才能有系统。正是由于有了各种各样数不清的内在或外在的系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才能够延续和发展,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排序。
用什么来排序呢?一般是用文字来表示数目。比如我们汉字里就有从一到十以及百、千万、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等表示数目的汉字(见于《孙子算经》记载:“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万万京曰垓,万万垓曰秭,万万秭曰穰,万万穰曰沟,万万沟曰涧,万万涧曰正,万万正曰载”);英语里有从ONE到TEN,以及HUNDRED、THOUSAND、MILLION、BILLION等表示数目的单词。至于数字使用的符号,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统一了,即使用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由印度人发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并由欧洲人将其现代化的一种科学记数法。
那么在阿拉伯数字一统世界之前,或在排定某些特殊顺序的时候,除了文字还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示顺序的符号呢?西方各国采取的方法是以其拼音文字的字母符号顺序来表序,比如说英语里的从A到Z。我们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伟大而独特的文字,它各个独立,没有顺序。如果不使用数目字,难道我们就无法表序了吗?这当然不可能!我们伟大的祖先在很早的上古时期就创制了一套完善的特定汉字符号表序组合法,并赋予了它极为深刻的人文内涵,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伟大的“天干地支”符号系统。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天干地支”。
天干的符号有十个,即“十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的符号有十二个,即“十二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它们通常也被简称为“干支”。根据《辞源》里的解释,“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传说它们是黄帝的大臣大挠氏创制的。隋朝萧吉撰的《五行大义》一书中说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还有,相传为战国时赵国史官所著的《世本》里也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这种说法是真是假我们姑且不论,反正干支很早就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商自商王上甲微之后,每一位商王均用天干为谥号,比如说一代圣主商太祖商汤就谥“天乙”,最后一位暴君商纣王就谥为“帝辛”。另外,在实证方面,我们殷墟出土了甲骨卜辞数万片,几乎每片上都刻有干支。这些都说明起码早在商代,干支就已经被祖先们广泛使用了。
我们直观地从表面上来看干支系统,就能发现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即天干和地支不仅符号和内容不同,而且它们的基数也是不一样的。就是说天干是十进位的,而地支是十二进位的,它们不是一一对应的。
而且,天干和地支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组合使用。但组合不是任意的,须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干支配合,天干每循环六次,地支每循环五次,可完成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即从第一个地支“子”去配第一个天干“甲”成为“甲子”始,两两递进相配,至最后一个地支“亥”去配最后一个天干“癸”成为“癸亥”终。具体如下:
01 甲子11 甲戌 21 甲申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丑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52 乙卯
03 丙寅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04 丁卯 14 丁丑 24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丑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
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丑 60 癸亥
上面就是一个周期,从“甲子”始到“癸亥”终,一共六十种。
还有重要的一点,干支是分阴阳的。就其本身而言,天干为阳,地支为阴。就它们各自而言,它们按各自排列所在序数的奇偶来分阴阳,即奇数位为阳,偶数位为阴。这和后来的八卦《周易》等蕴涵的阴阳理念完全是一致的。具体而言就是:
阳干:甲、丙、戊、庚、壬
阴干:乙、丁、己、辛、癸
阳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支:丑、卯、巳、未、酉、亥
在干支组合的时候,要遵循阳干和阳支相配,阴干和阴支相配的原则。请看上文的六十甲子表,每一个组合都是符合这个原则的。如此看来,祖先真的是很牛啊。正因如此,所以不可能出现类似“甲丑”、“乙子”这样的阳干配阴支或阴干配阳支的组合,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完全错误了。
由于这天干和地支的排列顺序是恒定的,所以它们可以用来表序。喜欢旅游的朋友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语,这里的“甲”就取其为“第一”的意思。还有咱们中国的小说、剧本里也经常把一些群众角色按照出场顺序称呼为“甲、乙、丙、丁”,笑称“路人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们使用的有机物分子名称。比如说我们把含有1~10个碳原子的醇类,分别叫做甲醇、乙醇……癸醇,其他如烷烃、醛、烯等都是如此命名的。还有很多例子,我们就不再列举了。
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不仅可以来标明次序,祖先还用它来表示时间和空间。如果用上述的干支组合来纪年,那六十种即为六十年,为一循环周期。所以我们有时也把六十年引申称为“一甲子”。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5-04 05:48:09
干支用于纪年传说始于黄帝。公元前二六九七年,黄帝命大桡以干支纪年,定此年为黄帝元年,以“甲子”为始元。往后每六十年为一甲子周期,俗称为“六十花甲”。元运由此开始计,第一个甲子年即公元前二六九七年。这种说法能否采信,笔者不敢妄下断语,因为中国很多找不到源头的事都会归到这位中华始祖黄帝的身上。不过据笔者的长辈讲,这种说法来源于早已亡佚的《归藏》(中国上古“三易”之一,请参见第七谈开篇)一书,应为可信之说。另外,今人天文家李式先先生的论文《论公元前3517年是中国干支纪历的第一个甲子年》,也从旁证明了公元前二六九七年确实为甲子年。
有史可查的最早干支纪年是公元前八四一年。这是源于《史记》。
这一年,因不满西周的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平民集结起来发动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一直跑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此时宗周无主,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称为共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此事见于《史记·周本纪》。
司马迁大神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於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於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大意就是说“共和”以前的纪年模糊混乱,所以都只记谱系不记年代,而从“共和元年”开始,历史事件才纪年。 司马迁还说在编纂史书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关于纪年的书籍很多,但是他们在“共和元年”之后的记载才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共和元年”以后的历史可为信史,其确切纪年是可以确定的。而且,在《十二诸侯年表》里就给出了“共和元年”的干支,这一年是“庚申”,推算后可知其为公元前八四一年。由于《十二诸侯年表》是我国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年表,所以我们取公元前八四一年庚申年,作为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的开始。南宋学者吕祖谦在《大事记解题》也说道:“首年标岁名,其后唯以六甲纪之,简而易见”。到了东汉元和二年,即公元八五年乙酉年,汉章帝以命令的形式将干支纪年法正式确定为官方纪年方法之一。
干支用于纪月的起源则是“斗纲月建”。
斗纲月建,即根据北斗七星在一年里绕北极星旋转,以其出现在不同的方位来划分月份。也就是《史记·历书集解》里所说的“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古人发现不同季节的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为定季节的标准。先秦著作《鹖冠子》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为了使斗柄指示的方向与月份更密切配合,祖先将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具体为:
北方:正北为子;偏东为丑;偏西为亥
南方:正南为午;偏东为巳;偏西为未
东方:正东为卯;偏北为寅;偏南为辰
西方:正西为酉;偏北为戌;偏南为申
斗柄从一个地支方位移动到下一个地支位时,就说明月已经变换了。这就是“斗纲月建”,简称“月建”。祖先是将北斗斗柄在冬至日黄昏时所指的方向(农历十一月)定位为子位的,那为什么把冬至日黄昏时所指的方向(农历十一月)定位子位呢?《尔雅·释天》有云:“十一月为辜”。清人郝懿行进行了解释:“辜者,故也。十一月阳生,欲革故取新也。十月建亥,亥者根荄也。至建子之月,而孳孳然生矣。”
用“斗纲月建”来确定一年的第一个月从哪个位置开始,起初历朝并不统一。历史上,汉代以前的统治者在上台时,都要对每年的第一个月作改正,所以我们至今仍把第一个月叫做“正月”。如《史记·历书》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即: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就是说夏朝以斗柄指向寅位为正月;商朝以斗柄指向丑位为正月;周朝以斗柄指向子位为正月。
到了西汉初年,汉武帝下令修改历法,改用了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重新启用了夏朝以正月建寅为标准的作法。自此,后世无论如何修改历法,也均以正月建寅为标准。所以我们现在的农历(或叫阴历)也常常被称作“夏历”。具体一点,就是:正月寅月,二月卯月、三月辰月、四月巳月、五月午月、六月未月、七月申月、八月酉月、九月戍月、十月亥月、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一个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举个例子来说,正月寅月就是从立春到惊蛰(雨水节气为中气),二月卯月就是从惊蛰到清明(春分节气为中气),以此类推。
至于纪月的天干就需要从当年的天干中推算得出,传统里有一个“五虎遁法”,其口诀为:“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年戊为头。丙辛之年庚上立,丁壬之年壬来游。戊癸之年在何方,甲寅之上好追求。”很简单,就是说年的天干里有甲或己的,正月天干就用丙,即正月为丙寅月,其余类推,如二月就为丁卯月……;年的天干里有乙或庚的,正月天干就用戊,即正月为戊寅月,其余类推,如二月就为己卯月……;其余如是,年的天干里有丙或辛的,正月天干就用庚;年的天干里有丁或壬的,正月天干就用壬;年的天干里有戊或癸的,正月天干就用甲。
干支纪日出现的比较早,夏朝就开始使用了。商代的干支就是用来纪日的,这个有实物佐证,在甲骨卜辞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天象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蚀、月蚀等记录都是祖先用干支把时间记录在甲骨上的。其大多都类似于“三日乙酉,夕,月有食”这样的记录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干支纪日已经成为史家的正式纪日方法。如《左传》里就有很多类似“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公诔之”这样的干支纪日记录。根据专家学者对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春秋》中记载的日食的研究,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可推定为公元前七二零年二月十日。我国的干支纪日开始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连续不间断的进行了两千七百多年的纪录。有了第一个确定的干支纪日,我们就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推算所有日子的干支了。这个相对复杂,这里就不再介绍推算方法了,大家买本《万年历》一看就能查出来。
干支还可以纪时。这个现在比较常用,比如我们时常会使用“子夜”、“子午觉”等类似的词汇,这就是应用了干支纪时。我们祖先把一天分为了十二个时辰,分别对应一个地支,这样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具体如下:
子时 23时—1时;丑时 1时—3时;寅时 3时—5时;卯时 5时—7时;  辰时 7时—9时;巳时 9时—11时;午时 11时—13时;未时 13时—15 时;申时 15时—17时;酉时 17时—19时;戌时 19时—21时;亥时 21 时—23时
那每个时辰的天干是什么呢?这个需要推算一下,最常见的传统方法就是“五鼠遁法”,此法可以通过日干求得时干。此方法在第二十一谈里已有介绍,此节就不在赘述了。
这年、月、日、时都可以用干支来记录表达,都用全的话,就是“年干,年支”、“月干,月支”、“日干,日支”、“时干,时支”,四套干支组合,一共八个干支。它们在中国传统术数里是经常要用到的,第二十一谈曾经介绍过的奇门遁甲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另外,如果把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像上述那样记录表达,那么这四个干支组合就叫做“四柱”,即“年柱”、“月柱”、“日柱”、“时柱”,这八个干支就叫做“八字”。“四柱八字”可是中国传统命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道“四柱八字”,再高明的命理师也是无法给人算命的。
PS:只发天涯,请勿转载他处(天涯站内部可转)。笔者准备集结成册,寻出版。请联系E-mail:daysdays365@163.com或QQ:1438272427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5-05 09:41:49
第二十五谈 中国人的序列符号——天干地支(下)
干支不但可以表示时间,还可以用来表示空间。
上一谈里我们说过,为了便于“斗纲月建”,祖先将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具体为:
北方:正北为子;偏东为丑;偏西为亥
南方:正南为午;偏东为巳;偏西为未
东方:正东为卯;偏北为寅;偏南为辰
西方:正西为酉;偏北为戌;偏南为申
这就是用地支来表示地面方位的方法,直到今天我们仍在部分使用。比如说由于正北为子,正南为午,所以我们把经线也称为子午线,把零度经线称为本初子午线。
天干也可以表示地面方位。具体如下:
东:甲乙
南:丙丁
西:庚辛
北:壬癸
中央:戊己
不仅如此,天干还能表示天空黄道上一周的方位。所谓黄道,就是太阳在地球上的周年视运动轨迹,即太阳在天空中穿行的视路径的大圆。用天干代表黄道的东南西北四方和其标注地面四方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戊和己。在标注地面时,戊己代表中央。但是在标注天空黄道时,戊代表西北方,称为“天门”;己代表东南方,称为“地户”。《素问·五运行大论》有云:“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这里面的“奎壁角轸”是二十八星宿里的四宿,我们顺便来简单解释一下。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以北极星为中心,把南中天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肉眼可见的恒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星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青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音同“资”)、参(读“深”);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音同“诊”)。
这其中,“奎”是西方七宿里最靠北的,“壁”是北方七宿里最靠西的,此二者之间就是正西北方向,就是天干里“戊”所代表的西北向,即“天门”;“角”是东方七宿里最靠南的,“轸”是南方七宿里最靠东的,此二者之间就是正东南方向,就是天干里“己”所代表的东南向,即“地户”。“天门地户”的概念在传统里使用的很广泛,八卦、遁甲、中医、风水、武术、星相等理论里都可以见到它们。虽然其含义会根据所在学科门类的不同而变化,但它们对应的天干和方位均是和上述一致的。
用天干地支来表示时间和空间,这是它们比较实际的用途,亦是祖先创制这套序列符号系统的初衷。然而随着中国传统异文化,或者说神秘文化的领导理论——阴阳五行理论的确立,干支则又被赋予了阴阳和五行的属性。
天干为阳,地支为阴。就干支各自而言,它们按各自排列所在序数的奇偶来分阴阳,即奇数位为阳,偶数位为阴。这个我们在上一谈里具体的介绍过了,我们不再赘述。现在我们来说说干支所配的五行及衍生概念。
先来看看天干。
甲为栋梁之木,乙为花果之木,均属木。
丙为太阳之火,丁为灯烛之火,均属火。
戊为城墙之土,己为田园之土,均属土。
庚为斧钺之金,辛为首饰之金,均属金。
壬为江河之水,癸为雨露之水,均属水。
为什么这样划分呢,说法莫衷一是。主流观点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观点是按方位来解释的。
由于甲乙代表东方,所以其象为春。五行中木旺于春,所以甲乙属木;
丙丁代表南方,所以其象为夏。五行中火旺于夏,所以丙丁属火;
戊己代表中央,所以其象为长夏。五行中土旺于长夏,所以戊己属土;
庚辛代表西方,所以其象为秋。五行中金旺于秋,所以庚辛属金;
壬癸代表北方,所以其象为冬。五行中水旺于冬,所以壬癸属水。
第二种观点认为干支的排列顺序,都是按照自然规律的顺序来产生的,并据此解释的。这里的自然规律是指阳气的生、长、化、收、藏。这一说法源于《黄帝内经》,生、长、收、藏即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四象,这四象全都有,就叫“化”。按照这个顺序,十天干也正好两个一组。
甲乙为生,应春应木,所以甲乙属木;丙丁为长,应夏应火,所以丙丁属火;戊己为化,应长夏应土,所以戊己属土;庚辛为收,应秋应金,所以庚辛属金;壬癸为藏,应冬应水,所以壬癸属水。
这里稍微解释上述两个观点里所提到的“长夏”。夏季之后有一个长夏,一般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就是俗称为“秋老虎”的那段时期。这个概念在中医里广泛使用。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里就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天干除了配五行,还有“化五运”的衍生概念。这里的“化”就是衍生的意思了。天干化五运,即: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对于此说法的解释比较统一,通常都认为这是根据“正月建寅”而来的。
我们上一谈里说过,自西汉初年汉武帝下令修改历法至今,我们一直沿用了夏朝以正月建寅为标准的作法,所以每年的正月都是寅月。
由于甲己两年的正月是丙寅月,丙属火,而火生土,所以甲己化土;
乙庚两年的正月是戊寅月,戊属土,而土生金,所以乙庚化金;
丙辛两年的正月是庚寅月,庚属金,而金生水,所以丙辛化水;
丁壬两年的正月是壬寅月,壬属水,而水生木,所以丁壬化木;
戊癸两年的正月是甲寅月,甲属木,而木生火,所以戊癸化火。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地支配五行。
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
巳午属火,巳为阳火,午为阴火;
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
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
辰戌丑未均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其中未戌为干土,丑辰为湿土,干土者其中藏火,湿土者其中藏水。
这种地支配五行的原因是源于“斗纲月建”。
斗纲(即北斗斗柄)指向寅、卯位时为春季,木旺于春,所以寅卯属木;
斗纲指向巳、午位时为夏季,火旺于夏,所以巳午属火;
斗纲指向申、酉位时为秋季,金旺于秋,所以申酉属金;
斗纲指向子、亥位时为冬季,水旺于冬,所以子亥属水;
土生万物,旺于四季。所以取四季之末辰、戌、丑、未为土旺之月,故而此四支属土。
同天干一样,地支除了配五行也有衍生概念,即所谓的“地支化六气”。
所谓六气,是指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外再加一个火,来代表指风、湿、火、暑(也属火)、燥、寒等六种气候,亦称六元。这一说法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地支化六气则具体为:
子午化君火,寅申化相火,二者均化火;辰戌化水;丑未化土;卯酉化金;巳亥化木。
为什么如此划分呢?首先,地支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相配关系,是源于“六十甲子”。在连续的六十甲子里,三十年称为“一纪”,“一个甲子”里有两纪。第一纪由“甲子”起至“癸巳”终,下一纪由“甲午”起至“癸亥”终。(请参见上一谈的六十甲子表)这样,将两纪的地支依此对应相配,即为子与午配,丑与未配,寅与申配,卯与酉配,辰与戌配,巳与亥配。
然后再“化六气”。六气之中,火有两个,君火为主,相火为辅,君位尊贵,所以排在前面而配子午;寅申化相火为辅;火生土,所以丑未化土;土生金,所以卯酉化金;金生水,所以辰戌化水;水生木,所以巳亥化木。
上述就是干支在五行理论上的运用,其用处还是很大的。一般说来,“干支配五行” 表现的是静态,多用在中医配脏腑经络以及模拟方位等相对固定的事物上;而化“五运”、“六气”则表现的是一种动态变化,一种盛衰趋势,多用于推算、预测等术数方面。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5-06 16:44:45
现在我们来说说干支符号本身的含义。这个问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说法,笔者再此介绍一下最传统的解释,至于其是否正确,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传统说法认为,干支都是按照自然界生物(植物为代表)的生长规律来创制的一套符号。这里的生长规律依旧可以理解为前文说到过的生、长、化、收、藏。
先来看天干。
甲:《史记·律书》释曰:“万物剖符甲而出”;《汉书·律历志》释为“出甲于甲”,“甲”字同“荚”,指嫩芽破荚而出的初生现象。
乙:《史记·律书》释曰:“万物生轧轧也”;《汉书·律历志》释为“奋轧于乙”,指幼苗逐渐抽轧而生长,枝叶柔软屈曲伸长。
丙:《史记·律书》释曰:“丙者,阳道著明”;《汉书·律历志》释为“明炳于丙”,指阳气充盛,生长显著。
丁:《史记·律书》释曰:“万物丁壮”;《汉书·律历志》释为:“大盛于丁”,丁即壮也,指幼苗不断地壮大成长,好比人的成丁。
戊:《汉书·律历志》释为“丰楸于戊”。戊即茂也,指幼苗日益茂盛。
己:《汉书·律历志》释为“理纪于己”。己即起也,指幼苗已成熟至极,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史记·律书》释曰:“阴气庚万物”,《汉书·律历志》释为“敛更于庚”。庚即更也,代表生命开始收敛,秋收而待来春。
辛:《史记·律书》释曰:“万物之辛生”,《汉书·律历志》释为“悉新于辛”。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新的生机由此开始酝酿。
壬:《史记·律书》释曰:“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汉书·律历志》释为:“怀任于壬”。壬即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新的生命已开始孕育。
癸:《史记·律书》释曰:“万物可揆度”,《汉书·律历志》释为“陈揆于癸”。癸者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新的生命又将开始。
再来看看地支。
子:《史记·律书》释为“言万物滋于下也”,《汉书·律历志》曰:“孽萌于子”。子者滋(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史记·律书》释为“纽也,万物厄纽未敢出”,《汉书·律历志》曰:“纽牙于丑”。丑者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史记·律书》释为“言万物始生螾然也”,《汉书·律历志》曰:“引达于寅”。寅者螾也,阳气欲出,阳尚强而螾演于下。
卯:《史记·律书》释为“言万物茂也”,《汉书·律历志》曰:“冒茆于卯”。卯者冒也,万物冒地而出。
辰:《史记·律书》释为“万物之娠也”,《汉书·律历志》曰:“振美于辰”。辰者振(震)也,万物震起而生,舒伸而出。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史记·律书》释为“言阳气之巳尽”,《汉书·律历志》曰:“巳盛于巳”。巳者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史记·律书》释为“阴阳交,故日午”,《汉书·律历志》曰:“愕布于午”。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万物丰满长大。
未:《史记·律书》释为“万物皆成,有滋味也”,《说文解字》曰:“味也,六月滋味也”。未者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史记·律书》释为“言阴用事,申贼万物”,《汉书·律历志》曰:“申坚于申”。申者身(伸)也,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史记·律书》释为“万物之老也”,《说文解字》曰:“就也,八月禾黍成可为酹酒”。酉者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史记·律书》释为“万物尽灭”,《说文解字》曰:“灭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地也”。戌者灭也,生气灭绝。
亥:《史记·律书》释为“改也,言阳气藏于下也”,《汉书·律历志》曰:“该阂于亥”。亥者阂也,万物收藏,阳气收于坚阂(核)。
上述就是干支符号的含义,当然这只是说法之一。此外还有什么太阳说、兵器说、图腾说、生肖说等等,这是一个巨大的课题,我们在此就不再讨论了。
最后,我们再来简单说说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个干支应用,就是给孩子起名字。现在经常有父母为了给新出世的孩子起个好名字而去请教命理师,命理师一般会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来推算出他命里五行缺少哪些,然后据此提出在孩子的名字上父母应如何选择。举个例子,比如说命理师算出一个孩子命里缺土,他会建议孩子的父母选择带有土字旁的字如坚 、均、垚等或者能代表土的象征字,如玉、珏等作为孩子的名字。这是因为,传统上相信一个人须得五行俱全,命运才会兴旺。这种占名法就完全需要用干支了。
把出生时间转换为生辰八字我们上一谈已经说过,不再赘述。刚才笔者也介绍了干支说代表的五行,不过五行占名法还需要一个东西,就是六十甲子的五行归属,即干支组合的五行归属,即所谓“六十甲子纳音五行”。
“纳音”来源于董仲舒的五行之序和洪范五行,是中国古代玄学的专用术语,也是古典中医运气学说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在术数预测中广为应用的一种取“数”的方法。传说为鬼谷子所创。四柱命理学的代表著作《渊海子平》一书中便有“……而纳音成之于鬼谷子”的说法。这个东西是非常神秘的。“纳音”的“音”,就是我们先人根据不同音阶确定的五音宫、商、角、徵(音同“指”)、羽。至于“纳”,就很难说了。有观点认为“纳”即加入、容纳的意思,而“纳音”即“加入或者容纳音律”的意思。就是说祖先在术数预测中,除了用五行、数字、卦象、方位等来研究外,还加入一种研究方式,就是音律的方式。倘若真是如此,那么这“纳音”就是祖先竟然在探索音律与人事之间的某种联系,当然这无法被证实,谁也不敢妄下断语。
明朝人万明英在其所著的《三命通会》里说,“六十甲子纳音,本六十律”。清末人徐乐吾在《子平粹言》里提及纳音时也解释说,“纳音者,宫商角徵羽五音,与气化相感应也”。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纳音是用与音律相关的知识来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把六十个甲子的干支组合通过“纳音”的方法推算出五行属性,就得到了“六十甲子纳音五行”,推衍方法我们就不详述了。
“六十甲子纳音五行”由于被命理学广泛使用,所以有人把它们编成了《六十甲子纳音歌》,具体如下: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壬申癸酉剑锋金;
甲戌乙亥山头火;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己卯城头土;庚辰辛巳白腊金;壬午癸未杨柳木;
甲申乙酉井泉水;丙戌丁亥屋上土;戊子己丑霹雳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长流水;
甲午乙未砂石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璧上土;壬寅癸卯金簿金;
甲辰乙巳覆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驿土;庚戌辛亥钗钏金;壬子癸丑桑柘木;
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根据这个歌诀,就可以知道人的四柱八字都属于什么纳音五行了。
这样就差不多了,命理师会根据人的四柱八字里的天干五行、地支五行、以及干支组合后的纳音五行,综合分析后就可以得出此人命中的五行缺少哪一种(或几种)的结论了。可如此多的干支五行,如何确定轻重主次呢?一般说来,根据年、月、日、时在人生中的独特程度(也就是几率)排序,确定五行按时、日、月、年的顺序起作用。也就是说,对人影响最大的、最主要的五行是出生时辰干支的五行,其次才是日、月、年。当然,这四柱命理法操作上还有很多其他规矩,如五行组合,天干、地支、纳音所辖范围等等。不过这些与干支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了,而命理学也不是此谈要讨论的内容,所以笔者也就此打住,不再罗嗦啦。
PS:只发天涯,请勿转载他处(天涯站内部可转)。笔者准备集结成册,寻出版。请联系E-mail:daysdays365@163.com或QQ:1438272427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5-07 18:25:01
第二十六谈 房术与采补
这一谈我们来说说“少儿不宜”的成人内容。
房术,就是房中术。采补,此谈里仅指房中术里所谓的“采补”。这二者的宗旨、目的、侧重皆完全不同。可以说,前者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其部分内容是有借鉴和继承价值的;而后者则完全可以说是糟粕垃圾,是我们必须清除和摒弃的。
笔者之所以开篇就定下上述基调,是因为在很多朋友的心目中,房中术的核心内容就是采补,就是所谓“采阴补阳”。应该说,这个观念是有失偏颇的,是对中国传统房中术的一种误解。
房中术,简称房术,也名“合阴阳”,是指导男女性生活的一种方技。它起源很早,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在西汉时房术理论就出现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就载有“房中八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书《合阴阳》、《十问》、《天下至道谈》与帛书《养生方》、《杂疗方》等,也都属于房中术著作。东汉的一代全才张衡,就是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画过《地形图》,写过《二京赋》的那位通才,写过一首《同声歌》,此诗以女性第一人称描写男女在新婚之夜的心情,后世评价很高,认为“丽而不淫”、“寄兴高远”、“以喻臣子之事君也”等等,其诗云: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汤。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绸缪主中馈,奉礼助烝尝。
思为莞蒻席,在下蔽遥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重户结金肩,高下华灯光。
衣解金粉御,列图陈枕帐。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其中“列图陈枕帐”是说在新人床上摆放着“图”,可以想见这就是房中术的资料,而“素女为我师”、“天老教轩皇”中的“素女”则是传世房中术著作中经常称引的人物,“轩皇”即黄帝,古代房中术著作中有不少素女和黄帝讨论房中术的记述。从《同声歌》看来,东汉时房中术已普及到了民间。房中术此后一直流传,不过到了宋朝以后,论及房中的理论著作就几乎绝迹了。
在“采补”这种思想还没有渗透到其中时,传统房中术是讲述性生活的卫生致寿之道,即提出性生活的卫生和禁忌之处,以及如何把性生活过程进行的圆满理想,并籍此排除疾病,获得身心的健康。就如《汉书·艺文志》所云:“调节情欲以求寿考”。在得享高寿的一代医圣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里,也有云:“非欲务于淫佚,苟求快意,务存节欲以广养生也;非欲苟强身力,幸女色以纵情,意在补益以遣疾也”。在孙老爷子看来,房中术的目的就是健身和祛病。
传统房中术的核心内容并不是“采补”,而是合房之术,即提出性生活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强调了性生活与预防衰老、延寿的关系。
合房之术首先强调的就是性生活要适度,要有节制。从古至今,几乎所有医家都一致认为节欲是和年龄相关的。年纪轻,血气充盈,精力旺盛,性生活的频率可以高一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的衰退,就要把频率降低,如果超年龄和实际精力纵情行事,甚或为房事而乱吃补药,则必会折损寿命。如《千金翼方》所云:“贪心未止,兼饵补药,倍力行房,不过半年,精髓枯竭,唯向死近”。
而且,传统房术里还辩证地指出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不适当地强行抑制性生活,也会引起病理,带来许多疾病。《千金要方》中说:“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强抑闲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损一而当百也”。《素女经》也说到:“阴阳不交,则生痛瘀之疾,故幽、闲、怨、旷多病而不寿。”
这种观点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也是相当正确的。性生活既不可“强抑闲之”,更不能“倍力行房”,这两种房事方式都会影响身体健康,是不可取的。那如何才叫适度有节呢?这有不同的说法。药王孙思邈曾针对男性提出过一个标准:“……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民间也有其他说法,比如有一民谚道:“二更更,三暝暝,四数钱,五烧香,六拜年”。它的意思是:二十岁时,每更(两小时)可有一次性生活;三十岁时,每晚都可以过性生活;四十岁时,要像数钱那样“一五一十”,隔五天过一次性生活;五十岁时,要像烧香拜佛那样,逢初一、十五进行一次性生活,即保持每半月一次的频率;到了六十岁,性生活要像拜年一般,一年一次为宜。这些都旨在引导人们适度节欲,避免房事过度而损害健康,应该说在养生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
另外,传统房中术是强调两性和谐的,并不轻视和忽略女性的感受。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书《合阴阳》中有云:“戏道:一曰气上面热,徐呴;二曰乳坚鼻汗,徐抱;三曰舍薄而滑,徐屯;四曰下液股湿,徐操;五曰嗌乾咽唾,徐憾;此谓五欲之征。征备乃上,上堪而勿内,以致其气。气至,深内而上蹶之,因复下反之,毋使其气歇,而女乃大竭。”这段话的主旨就是进行性生活时,不要轻率暴力,应先有“前戏”,即性感上的和谐和爱抚。待到两情相悦,非常融洽之时,再逐步深入以行房事,使对方达到性愉悦和高潮。
同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珍贵帛书竹简《天下至道谈》中也谈到,一方无性欲要求而对方强行交合,这时双方特别是对女方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犹如陷入绝境,称为“绝”;又或交合时过于粗暴急速,既不愉悦情致,又徒然浪费精力,这叫“费”。这二者都被归为房事中的“七损”,都是要避免的。
这些理论与现代性科学中强调充分前戏、重视女性的理论是相当契合的。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5-09 04:25:56
另外,传统房中术提出的一些禁忌损益和卫生注意事项也是很有借鉴参考价值的。如“房事十忌”:
一、忌五更之色:凌晨三时以前不宜行房事,因为此时行房事不利于体力的恢复,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和当天的工作。以晚上行房事最为合适,可在结束后得到充分休息,能够恢复体力。
二、戒忿怒中尽力房事:怒则伤肝,肝肾乙癸同源,则肾亦志,以致房事后,损伤肝肾,造成阴阳虚衰。所以行房前必须心情舒畅,安定神志。
三、饮食不久,不宜行房:因为此时气血集中在消化系统,应当充分休息,以帮助消化吸收,否则容易产生一系列的病症,在《医心方》中讲到饮食行房事后,造成“胸中若裂,不欲饮食,心中结寒,时呕吐青黄”。这是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受到严重影响的结果。
四、醉酒不宜行房:酒醉行房有两大害处,一是害己,损坏自己身体,酒后入房,房事难以自制,常常造成“竭其精而后快”,致使肾精耗散过多,对五脏均有所害;二是害后代,因精子发生畸形,如果受孕,即会影响胎儿发育。如《景岳全书》所说:“酒性湿热,非惟乱性,亦且乱精,精为酒乱,则湿热其半,真精其半耳。精不充实,则胎元不固”。
五、经期不宜行房:唐代孙思邈说:“妇人月事未绝而与交合,令人成病。” 六、妊娠早期(前三月)及后期(后三月)不宜行房:即“男子贪淫纵精,女子好欲性偏”会造成“孕而多坠”的后果。
七、产后不宜行房:“妇人产后百日以来,极须殷勤”。在子宫复原以前(约6-7周)要严禁行房,否则容易引起女性各种疾病。
八、在气候剧变时不宜行房: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的气候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体内脏器的生理功能,所以,气候适宜,环境舒爽,对房事有利。如果气候剧变,超出了人们的调节功能,就会打破人体阴阳平衡,而可发生气血逆乱,邪气极易侵犯人体,同时,气候剧变又会对夫妇双方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此时行房,其受孕亦不利。
九、在过度劳累后不宜行房:远行始归,或者持续紧张工作之后,精力大为消耗,此时行房,必然使精力耗散,身体极度疲乏,容易产生其他病症。
十、未经清洁不宜行房:无论男女都要注意保持外生殖器的清洁。
还有就是“七损八益”之说。所谓七损,是指七种性生活中有损人体健康长寿之事;所谓八益,是指有益于人体身心康寿的八种做法。此说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及,但书中并没有具体说明七损八益的内容。直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竹简《天下至道谈》,其中才有了“七损”、“八益”房中养生术的具体内容。
“七损”:一曰闭,二曰泄,三曰竭,四曰勿 (弗),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 具体地说,在两性交接时动作粗暴,鲁莽而发生疼痛,叫“闭”;交合时虚汗淋漓,精气走泄,叫“泄”;房事没有节制,纵欲无度,气血耗竭,叫做“竭”;有强烈的性欲冲动,却因阳痿不举而不能进行,叫“勿”;交合时心中烦乱不安,心慌意乱,叫“烦”;一方无性欲要求而对方强行交合,叫做“绝”;交合时粗暴急促,既不愉悦情致,于身又没有补益,徒然浪费精力,这叫“费”。
“八益”: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智时,四曰畜(含)气,五曰和沫,六曰窃气,七曰寺(持)赢,八曰定顷。具体地说,导引调理元气,并用意念使内气下行,是为“治气”;吞咽口中津液,收缩肛门,用意念引内气直达前阴,是为“致沫”;待双方“神合意感”,性欲亢奋时再行房事,是为“智时”;行房过程中,放松背部肌肉,提肛敛气,导气下行,是为“蓄气”;行房时从容徐缓,出入温和,是为“和沫”;射精后阴茎没有完全萎软时就抽出阴茎,停止性交,是为“窃气”;安静地休息以维持气血充盈,平静地等待女方性高潮的到来,是为“寺赢”;性高潮出现时将余精洒尽,在阴茎还没有完全萎软时就抽出阴茎离开女方,是为“定倾”。
“房事十忌”和“七损八益”是古人在房室养生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各种性保健措施和性禁忌经验,是在综合性心理保健、性生理保健、性行为规范、气功导引等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房室养生方法。这样的理论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5-10 08:36:18
在上述之外,传统房中术还确立了“欲不可早”的观念。
如《寿世保元》一书有云:“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三元延寿参赞书》也说:“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未笈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这说明人倘若过早的“偷吃禁果”就会影响正常生理发育,危害身体健康,所以中国历代医家、养生家都主张青少年不可近欲,更不可以早育。
因为年岁尚轻的人气血尚未刚壮,而胎孕生育又必然会耗伤人体大量精血。就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生子愚痴,多病短寿”。可见,“早欲”和早育不仅会对自身十分有害,也会危及下一代。这种观点与现代医学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且它对于当今中国社会许许多多“开放”的少男少女们而言,更有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应该说,最传统的房中术理论中的大部分内容还是有其科学道理和借鉴价值的。但是很快,所谓“采补”的理论便掺杂了进来,随后竟逐渐成为了房术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就使其走向了邪途歪路。
所谓采补,其实囊括的内容很广,方法也很多,如采气、采日月精华等等。但是“采补”在房中术中,就仅仅是指“采阴补阳”了。“采阴补阳”有两个层次,低一级的是所谓“交而不泄,还精补脑”;高一级的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采补,即交合过程中,在自己不泄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意念控制和方法去采取对方的精气,使自己获得最大程度的补益。
房中采补的理论和道教有着很深的关系。实际上,道教创立之初就吸纳了房中术,道教宗师张道陵,就是后世所说的“张天师”,就长于房中采补之道。《太平广记·神仙传·张道陵》写道:“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但改易其大较,轻其道尾,而大途犹同归也。”这里提到的“玄素”即《玄女经》和《素女经》,它们都是房中术的经典著作,由此可知张天师他经常用房中术来给群众治病,至于如何治的,不见于史籍,谁也不知道。不仅如此,他老人家还向其徒众传授房中术作为修炼之法:“故陵语诸人曰:‘尔辈多俗态未除,不能弃世,正可得吾行气导引房中之事,或可得服食草木数百岁之方耳。’”张道陵是道教祖师,又是道教定型化的里程碑式人物。由此可见,房中采补和道教的渊源可是不浅。
早在战国时,在四川青城山一带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房中炼养派”,并尊容成公为始祖。这容成公也称容成子,是道教兴起前后崇奉的一位传说中的人物,后很快被道教尊为正式的神仙,此人(或说“仙”)来头很大,不是一般的牛,号称是黄帝和老子的老师。道家典籍《列仙传·容成公》云:“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发白更黑,齿落更生。事与老子同。亦云老子师也。” 这里的“玄牝”、“谷神不死”之语原出《老子》,本是来比喻“道”的,此处则变成了房中之事的术语了。
另外,老子是道家的道祖,道教确立之初便已尊奉其为神仙。既然这位容成公是老子的老师,且“事与老子同”,那么道教就也称老子亦是精于采补之道的。于是,《列仙传·老子》中就有了“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之语。个人认为这完全是道教附会杜撰的,实不能采信。然而随着道教的传播和宣传,这种说法依然流传了下来。比如说武则天时期著名的章怀太子李贤曾召集学人给《后汉书》作注,在《后汉书·方术传》的注中就引用了此语,并进一步解释说,“御妇人之术,谓握固不泻,还精补脑。”
汉代,由于很多人都相信容成公和老子均行房中术以致寿,于是房中采补盛行一时,从宫廷开始弥漫至民间。自宫廷始很容易理解,因为统治者有这个条件,而且所谓的房中采补、御女等内容都符合统治者们追求淫乐,但又期望同时能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比如《汉书·王莽传》里记载王莽“莽日与方士涿郡昭君等于后宫考验方术,纵淫乐焉”。在后宫考验方术,“纵淫乐”,此方术想必就是房术无疑了。还有著名的历史名人曹操,他也很相信这一套。
西晋牛人张华著的《博物志》里记载:“魏时方士,甘陵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郄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不食,悉号二百岁人。凡如此之徒,武帝(曹操)皆集之于魏,不使游散。”,““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 、“甘始、左元放(左慈字元放)、东郭延年,行容成御妇人法,并为丞相所录。间行其术,亦得其验。” 这里面说的左慈,就是《三国演义》里那位“戏曹操”的那位道士,就擅长房术。曹操把他和其他方士都召集到身边来了,学习研究“御妇人法”。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其名著《典论》里也记述了此事:“颍川却俭能辟谷,饵伏苓;甘陵甘始名善行气,老有少容;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并为军史。初,俭至之所,伏苓价暴贵数倍。……后始来,众人无不鸱视狼顾,呼吸吐纳。……左慈到,又竞受其补导之术,至寺人严峻往从问受,奄竖真无事于斯术也。”这段话里提到太监(寺人)竟然都去学房中术,真实让人大跌眼镜、啼笑皆非,不过据此也可以想见当时房术流行的盛况。
到了唐代,前文介绍过的药王孙思邈就精通房术,我们前文引用过他的一些正确、科学的理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仍有很多观点受了道教影响,是论及所谓采补、御女等并不科学的内容的。唐末五代,房中采补又与内丹术结合了起来,发展出了南派内丹术里的阴阳双修法。顺便一提,这其间受印度教性力派影响的西藏密宗金刚乘曾一度传到了中原汉族地区,其中亦有类似房术采补的修男女双身的方法,不过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这里也就不再详述了。
房中采补的理论和方法除了医家有所记述外,很大程度上是由道教中人传承的。比如宋时,宋徽宗赵佶就曾向茅山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求“广嗣之法”。“广嗣之法”就是房术在道教里的别称。到了明、清,传授房中术的道士仍不乏其人,传说大名鼎鼎的张三丰就是传承人之一,因为据传《采真机要》、《十二龙虎交弃之法》等采补之术就出自他手。
笔者不敢说采补、御女等糟粕就是完全来源于道教或是道家,但是道教突出了这些东西在房中术里的作用,把他们提升到了核心的地位。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民间还流传有所谓道家《房中术十三图解秘》,这十三图是龙虎交媾图、洗心护命图、玉液炼形图、安神祖窍图、法轮自转图、蛰藏采气图、采药归壶图、乾坤滋润图、天地交媾图、金丹人鼎图、阴阳采补图、金丹飞升图、色空不二图。观其注解,内容都是气功和性技巧相结合,其核心就是所谓采补。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5-11 04:30:17
下面我们就简单说说采补本身。
“采阴补阳”有两个层次,低一级的是所谓“交而不泄,还精补脑”;高一级的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采补,即交合过程中,在自己不泄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意念控制和方法去采取对方的精气,使自己获得最大程度的补益。
所谓“交而不泄,还精补脑”。简而言之,就是闭固不泄,使精液逆行上脑。采补理论中把男性精液被视为极其珍贵的生命之液,把人脑视为主导衰老的关键,并且认为精液和大脑都是由肾来生发和主管的,二者是同源的。据此相信精液不泄,使其上行至脑可以达到巨大的补益效果。
这完全是一些古人臆想得出的结论,是极为荒诞不经的无稽之谈。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无论使用何种手段忍精不射,其后精液都只会进入膀胱,随小便一起排出,根本没有什么途径“上行入脑”。退一万步说,即便精液逆行入了脑,但男性精液的成分主要是水和蛋白质,也根本不会对人脑有什么补益的作用。况且,长期忍精不射反而可能引起男性后尿道和膀胱充血,引发性后尿频,影响性欲,甚至会导致前列腺炎。
可怜的是很多古人都笃信这一荒谬之说。而且在意念控制和特殊手法(如在会阴处用手指压迫输精管)都无法长期奏效的情况下,为了达到“御数女而不泄”的效果,竟然开始使用药物了。可是,由荒谬的理论做指导,又是为了达到一个错误目的而制作的药物能是良药么?据五代时陶谷所著的《清异录》记载:“昌黎公愈晚年颇亲脂粉。故事,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间日进一双焉。始亦见功,终致绝命。”昌黎公就是大名鼎鼎的韩愈,可见连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一代文宗都相信这套玩意,结果最终导致其服用自制的春药而死。大师竟然如此陨命,真是让人唏嘘无言。
而所谓高级别的“采阴补阳”就更让现代人气愤了。它已经彻底抛弃了早期传统房术中两性和谐的理论,只把性交作为滋补男子、延长男方生命的手段,完全无视女性的身体和感受,甚至将女性变成了实验品,将女性置于性工具的地位。可以说,这种理论的思想本质就是损人利己。
基于这种野蛮的理论,它把被采补的女性称为“炉鼎”,这是源于道家的炼丹术。原本的炼丹术也是一种方术,是指用铅、汞等矿物配合药物炼化出所谓有“驻颜不老”、“长生不死”功效的丹药。而炼丹的设备就是“炉鼎”。随后内丹术出现了,即主张凭借人体自身内部的精气神与天地元气相通,在人体内自我炼化出一种精华物质“内丹”的方术。内丹术出现后,很快成为了中国古代人体修炼方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部分修练方法则迅速地和房中采补结合到了一起。所以“采阴补阳”对男性来说就变成了“炼内丹”的一种途径,既然是炼丹,女性自然就被当作了炼丹的工具,引申比喻成了“炉鼎”。
不仅如此,采阴补阳之术既以男性为中心,它对所采的对象还做出了要求规范。比如作为“炉鼎”的女性须是“十五六岁以上,眉清目秀,齿白唇红,面貌光润,皮肤细腻,声音清亮,语音和畅者”,“若元气虚弱、黄瘦、红水不调,及四十岁上下者不可用也”。(见于明朝洪基著《摄生总要·安置炉鼎篇》)
还有,这一理论要求“御女”的数量不能少,认为“常御一女,女精气转弱,不能大益人”(见于《玉房秘诀》),“人常御一女,阴气转弱,为益亦少”(见于《房内补益》);最好是“数数易女则益多,一夕易十人以上尤佳”(见于《医心方引玉房秘诀》)。做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但能御十二女而不复施泄者,令人不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三女而自固者,年万岁矣。”(见于《千金翼方》)
荒唐啊,这种做法是野蛮的、彻底的损人利己,而且其所要达成的效果更是不可能实现的。纵观历代统治者,无论如何研习所谓采补之道,纵欲贪淫的下场就只能是短寿夭亡。“令人不老”、“年万岁矣”都是可笑的自我陶醉,虚妄的痴人说梦。
“房中采补”这种糟粕理论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生活在中国古代封建枷锁下的女性所受到的人格侮辱和身心摧残,是中国古代封建男权社会龌龊面的极端体现。我们在继承和发扬祖先留下的伟大文化的同时,一定要对其中的有害成分加以摒弃。只有这样,传统的东西才能够真的得以留存。笔者相信这才是对传统文化真正的保护。
作者:驭文石三 回复日期:2010-05-12 07:00:40
第二十七谈 中国的红
色彩,即是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它能够引起人的情绪和记忆,表达人的感情,乃至可以影响我们的感受。在人类文明漫长的衍变发展过程中,色彩在其五颜六色的表象之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复杂甚至神秘的含义。时至今日,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某种特定的色彩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种特定的色彩非“中国红”莫属。
“中国红”一词是英文China Red的汉译,原本是指一种名贵的中国红瓷,英文的china一词即有瓷器之意。今天,“中国红”一词所指代的色彩,通常是指我国汉代的漆红之色,也正是这种红瓷所呈现出的大红之色。它是一种夺目之红、尊贵之红,是一种鲜艳华丽、饱含激情的红。零八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和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都无一例外的使用了这种颜色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红色本身就有着丰富而神秘的特殊内涵,此谈我们就来说说这独一无二的中国之红。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今天虽然经常用“中国红”来象征代表自己的国家,但是“红”这个字在甲骨文古字里是没有的,是后来才演化出来的色彩字。据专家研究,很多色彩字都是在丝织品染色出现后才被创制出来的,如红、绿、紫等。从这些汉字均从丝字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可以说,我们的先人虽然很早就给红色赋予了丰富的含义,但祖宗们是用其他汉字来表述“红”的。
中国传统里,只把五种颜色称为了“正色”,即:黑、白、青、黄、赤。这五种颜色之外的色彩都被称为“间色”或“杂色”,所谓“五色成文而不乱”。(见于《礼记·乐记》)这种分类法又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祖先的伟大。因为青、黄、赤三色就是现代科学里的蓝、黄、红三原色,即三种无法通过其它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而这三色则可以调配出其它绝大多数色彩。至于黑和白,著名的棱镜分光试验告诉我们,所有反射频率合在一起就成了白光,它反射了所有的光;而黑色,就是没有光源的物体在没有任何光照时的色象。所以说,祖先定下这五色为“正色”简直是太科学了。
而且,祖宗还为这五色配上了五行,即:黑为水,白为金,青为木,黄为土,赤为火。另外,由于“黑”就是没有光照(日光,太阳光)的色象,所以还可以代表“阴”;“白”是所有光照合在一起的色象,所以还可以代表“阳”。众所周知,我们伟大的太极图就是用黑白来表示阴阳的。如此一来,“阴阳五行”在五正色里就全被囊括了,可见咱们先人的高妙真是了得。
这五正色里的“赤”就是一个表示红色的字,五行属火。所以“红”的含义之一就是火焰、烈火。如“赤地千里”一词本义就是指大旱之年,大地像被火烧灼过一样。我国上古传说里有一个“旱神”,传说其所到之处就会发生旱灾,赤地千里,这个旱神就名为“赤魃(音同‘拔’)氏”,在南阳汉画中就有著名的《虎食女魃》图,其身上穿的就是红色衣服(也有把红衣搭在一边的)。
由于干旱是太阳过晒无雨造成的,所以在古代神话里祖先把太阳比作一只红色的三足乌鸟,称为“赤鸦”,也称“金乌”。由于“赤”代表了太阳,而太阳又象征者至高无上的天,所以后世也经常用赤色,即红色来表示尊贵和高级别的地位。比如红色的官服是高官皇宫的地阶必须涂红漆,叫做“赤墀(音同‘持’)”。北京紫禁城的宫墙饰以红色即有表示皇家无上尊贵之意,当然这“红墙”还有其他含义,我们下文还会提到。还有像现代汉语里的“走红”、“红人”等词汇也是由此意引申而来的。
另外,由于红色象征火焰,它可以荡涤一切,“赤地千里”,所以后世也取其扫毁清除之意,把红色赋予了反叛、革命之意。如说新莽末年著名的“赤眉起义”,起义农民就把眉毛涂成了红色以区别官军;咱们的人民军队建立之初被称为“红军”,建立的根据地被称为“红色政权”,之所以用红色来形容它们,也正是取红色所生发引申出的扫除旧秩序、反叛旧社会的革命意味。
还有一点,“赤”字在甲骨文里是上面一个人,下面一堆火。据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考证,“赤”的本义是一种刑罚,是在发生饥荒时烧死巫师的一种行为。所以后世的刑罚往往也与红色有联系,比如旧时死刑犯和刽子手都要穿红色的衣服,称为“赤衣”;打人行刑用的棍棒两端是为红色,名为“赤棒”;写罪犯名册(尤其是死刑犯)用的墨也是红墨,称为“朱墨”或“丹笔”。
除此之外,红色还有更深一层的象征意义。这一层象征义的源头就不是“火”了,而是血液。红色是血液的颜色,血液是生命的象征,因此红色也就象征了生命和活力。
河南安阳殷墟很多的王陵墓葬里,都有染过红色的土层,这些土被业内人士称为“花土”。这花土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但是并不仅只于此。有专家认为,之所以使用红色,就是帝王生命在阴间继续延续的象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精美漆器,虽然造型各异,但颜色大都是里红外黑的,这也是象征死者的生命在阴间(黑色代表)的延续。
我们今天有一个词,叫“歃血为盟”。所谓“歃血”,就是嘴唇或口旁涂上牲畜的血,来表示生命的承诺。祖先在祭祀时也经常用到各种动物的血液,更早时甚至用过人的血液,这都是代表生命和灵魂的奉献。由于红色和生命、阳气挂上了钩,所以反过来红色也被用来驱鬼避祟,因为邪祟都是“阴”的,是惧怕有活力的阳气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本命年”要穿红色内衣或系红色腰带来抵挡灾祸,逢凶化吉。此外还有给孩子手腕上系红绳,盖房上梁时在大梁上系红布等等。 顺便说一下,我们今天常常把女性与红色联系在一起,如现代词语中就有很多女性专用词是带有“红”字的,例如红颜、红袖、红妆、红粉等等。这也是源于红色和血液的关系,确切地说是源于女性第一次性交时会出血的生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