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55:34
<心经>是属于大乘经典中的般若部的,说通俗点也就是开智慧的经
您看看这儿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唐三藏沙门鸠摩罗什译http://bookgb.bfnn.org/books/0878.htm
<心经略说>黄念祖老居士主讲http://bookgb.bfnn.org/books/0095.htm
<心经抉隐>元音老人著http://bookgb.bfnn.org/books/0159.htm
<心经讲记>圣一法师讲述http://bookgb.bfnn.org/books/0226.htm
<心经讲记>纯果法师著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86.htm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著http://bookgb.bfnn.org/books/0266.htm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著http://bookgb.bfnn.org/books2/1505.htm
<般若心经指掌>清 永觉禅师著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20.htm
<般若心经讲义>圆瑛大师著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28.htm
摘自:http://bookgb.bfnn.org/article_12.htm
(转自http://www.4ui.com/cart/xinjing.htm)《心经》简介:
佛 陀 说 法 四 十 九 年, 遗 留 下 浩 瀚 如 海 的 教 法, 全 部 的 经 论 被 后 人 分 门 别 类 编 辑 成 《大藏经》。 在 《大藏经》 中, 《心经》 是 属 于 大 乘 经 典 中 的 般 若 部。
什 么 叫 做 “大 乘”? 佛 的 本 意 没 有 分 大、 小 乘, 但 是 众 生 的 发 心 不 同, 有 些 人 只 求 自 己 得 解 脱, 不 想 广 度 众 生, 以 得 阿 罗 汉 果 为 最 终 目 的, 就 是 “小 乘”。 有 些 人 不 但 要 自 己 解 脱, 同 时 发 菩 提 心, 要 行 菩 萨 道, 广 度 众 生, 自 利 利 他, 以 证 佛 果 为 究 竟 目 的, 就 是 “大 乘”。 因 为 修 行 人 的 根 机 不 同, 发 心 各 异, 佛 对 不 同 的 人 讲 不 同 的 经 典, 如 此 才 分 出 大、 小 乘 的 教 法。 教 法 依 众 生 发 心 不 同 而 有 大、 小 乘, 真 理 是 不 分 大、 小 乘 的, 这 要 弄 清 楚。 很 多 人 认 为 大 乘 的 真 理 比 小 乘 的 更 加 真 实, 这 是 错 误 的。
般 若, 读 音 为 Bo Re, 即 是 智 慧 的 意 思。 在 《大藏经》 中 的 般 若 部 有 六 百 卷 的 《大般若经》, 总 共 有 六 百 四 十 万 字, 是 一 部 卷 帙 繁 多, 文 义 广 博 诠 释 般 若 的 经 典, 而 寥 寥 两 百 六 十 字 的 《心经》 义 理, 就 包 含 了 《大般若经》 的 精 华、 心 要; 也 就 是 说, 《心经》 可 以 代 表 整 个 般 若 经 的 思 想, 把 握 了 《心经》 的 思 想, 就 等 于 把 握 了 全 部 般 若 的 思 想。 《心经》 是 由 佛 教 重 要 的 般 若 名 词 撰 写 而 成, 但 它 对 般 若 并 没 有 作 深 入 的 解 释, 如 果 广 释 《心经》, 就 变 成 一 部 六 百 四 十 万 字 的 《大般若经》 了。
佛 教 源 远 流 长, 因 为 佛 灭 度 后 弟 子 的 思 想 不 一 样 而 开 始 分 裂, 形 成 很 多 派 别。 在 印 度 小 乘 有 十 多 派, 大 乘 也 有 好 多 派, 传 到 中 国 就 分 成 很 多 宗, 如: 华 严 宗、 法 华 宗、 净 土 宗 和 律 宗 等 等。 因 为 各 宗 的 见 解、 所 跟 随 老 师 的 不 同 而 分 派, 甚 至 所 推 崇、 喜 好 的 经 典 不 同 也 分 派。 比 方 说, 有 些 人 认 为 《楞伽经》 是 属 于 唯 识 宗 的; 《华严经》 是 属 于 华 严 宗 的; 《法华经》 是 属 于 天 台 宗 的 等 等, 所 以 不 同 宗 派 有 其 尊 崇 的 经 典。 《心经》 在 中 国 佛 教 界 流 行 极 为 普 遍, 所 有 宗 派 都 接 受, 所 以, 它 不 属 于 任 何 一 宗, 任 何 一 派, 但 是 属 于 大 乘 经 典。 《心经》 在 小 乘 佛 教 里 是 不 被 尊 崇 与 提 倡 的, 尤 其 经 中 的 咒 语, 更 是 不 为 其 所 接 受。
《心经》 的 主 要 教 义:
从 佛 经 的 内 容 来 看, 佛 陀 有 时 候 讲 某 种 道 理, 有 时 候 讲 一 件 事 情, 有 时 候 讲 过 去 到 现 在, 有 时 候 讲 现 在 到 未 来, 有 时 候 讲 世 间 的 现 象。 佛 陀 以 各 种 各 样 的 方 式 对 不 同 的 人 讲 经, 曾 经 给 国 王 讲 过 经, 也 曾 经 跟 老 百 姓 讲 过 经。 佛 为 不 同 人 讲 各 种 各 样 的 教 法, 有 时 讲 一 件 事 的 前 因 后 果, 有 时 候 因 某 件 事 的 引 发 而 讲 出 一 个 真 理 来, 有 时 候 讲 一 套 修 行 的 方 法, 因 为 这 样 就 产 生 不 同 的 经 典, 这 使 得 佛 陀 的 教 法 充 满 了 灵 活 的 性 质 及 多 姿 多 彩 的 风 格。
那 《心经》 呢? 《心经》 是 直 接 讲 “空” 的 经 典, 所 以 经 中 第 一 句 就 有 “照 见 五 蕴 皆 空”; 又 说 “色 不 异 空, 空 不 异 色” 等。 它 主 要 是 讲 般 若 智 慧 和 缘 起 性 空 的 道 理, 教 导 我 们 怎 样 观 察 “空”; 它 没 有 讲 应 该 做, 或 不 应 该 做 的 教 条, 也 没 有 讲 修 行 的 方 法。 《心经》 主 要 是 讲 大 乘 佛 法 里 所 谓 的 实 相 般 若 和 真 理。
《心经》 的 地 位:
在 中 国 的 佛 教 中, 《心经》 的 地 位 是 很 崇 高 的, 早 晚 课 诵 本 中 都 有 编 录 《心经》, 是 中 国 佛 教 徒 早 晚 必 诵 或 常 诵 的 一 部 经; 在 藏 传 佛 教 中 就 没 那 么 重 要, 虽 不 被 重 视, 但 承 认 它; 在 南 传 佛 教 的 巴 利 藏 中 并 没 有 这 部 《心经》, 然 而 有 些 南 传 法 师 是 知 道 这 部 大 乘 经 典 的, 但 一 点 都 不 被 重 视, 一 点 地 位 都 没 有, 甚 至 于 否 定 它。 所 以 对 于 《心经》 的 地 位, 在 不 同 的 大、 小 乘, 不 同 的 宗 派 中 有 不 同 的 看 法, 即 是 仁 者 见 仁, 智 者 见 智。
《心经》 的 来 源:
释 尊 时 代, 虽 已 有 书 写 的 文 字, 但 佛 陀 只 是 用 语 言 讲 法, 没 有 用 文 字 来 弘 扬 佛 法; 佛 法 中 所 说 的 文 字, 还 是 语 言 的 文 字, 不 是 书 写 的 文 字。 佛 涅 盘 后, 弟 子 们 深 怕 佛 法 在 展 转 传 诵 中 失 真, 就 把 它 结 集 成 经 典。 结 集 后, 依 然 靠 口 传 方 式 弘 播。 在 印 度 共 结 集 了 四 次 经 典, 开 始 是 口 传, 后 来 才 以 文 字 记 载。 大 乘 经 典 都 是 用 梵 文 记 载; 小 乘 经 典 北 传 用 梵 文, 南 传 则 用 巴 利 文 记 载。 梵 文 有 书 写 的 文 字, 可 以 写 成 经 书; 巴 利 文 不 是 书 写 的 文 字, 只 是 语 言 的 文 字, 所 以 用 巴 利 文 记 载 而 成 的 经 典 是 用 别 种 文 字 拼 写 出 来, 最 早 用 古 代 印 度 某 个 国 家 的 文 字 来 拼 写; 后 来 传 到 斯 利 兰 卡, 就 用 当 地 的 文 字 来 拼 写; 到 了 现 代 则 用 英 文 字 a 、 b 、 c 来 拼 写。 以 梵 文 编 成 的 经 典, 必 须 译 成 汉 文, 我 们 才 能 理 解。 在 翻 译 的 过 程 里, 有 些 佛 教 名 词 没 办 法 翻 译, 好 像 “般 若” 这 两 个 字, 只 是 音 译。 现 在 所 有 梵 文 汉 译 的 大 乘 经 典, 在 翻 译 的 过 程 中 可 能 会 出 现 一 些 差 错, 因 为 这 牵 涉 到 翻 译 者 的 智 慧, 对 那 部 经 典 的 了 解 程 度, 语 言 的 驾 驭 能 力 等。 如 果 翻 译 者 的 能 力 差, 不 能 准 确 地 把 经 义 翻 译 出 来, 我 们 就 没 办 法 深 刻、 正 确 地 了 解。
翻 译 经 典 有 这 种 种 毛 病, 巴 利 文 拼 写 的 经 典 也 有 它 的 问 题, 那 就 是 拼 音 写 成 文 字 时, 慢 慢 会 失 去 它 的 准 确 性。 譬 如 藏 文, 同 一 个 字, 不 同 区 域 的 藏 人 所 表 达 的 意 义 和 读 音 都 不 一 样。 这 就 好 比 大 悲 咒, 以 华 语、 广 东 话、 福 建 话、 潮 州 话 来 念 诵, 读 音 都 有 一 些 出 入, 不 太 一 样! 它 的 读 音 变 了, 失 真 了( distortion )。
从 梵 文 译 成 汉 文 的 经 典 也 是 如 此, 不 要 以 为 现 在 的 佛 经 和 佛 陀 所 说 的 是 一 模 一 样, 原 原 版 版 的。 如 果 是 这 样, 佛 法 就 不 会 灭, 将 会 一 代 一 代 地 流 传 下 去。 语 言 过 了 一 个 时 候 就 会 “死 掉”; 当 这 种 语 言 “死 掉”, 其 所 遗 留 下 的 文 字 就 出 现 问 题, 佛 法 就 会 因 为 语 言 失 传 而 消 失 了。
一 部 经 典 的 好 坏, 不 在 佛 陀 讲 得 好 不 好, 关 键 是 在 于 翻 译, 因 此 一 部 经 的 译 者, 是 异 常 重 要 的。 然 而 更 重 要 的 是 在 这 去 圣 时 遥 的 末 法 时 代, 我 们 应 该 加 强 佛 教 徒 所 应 有 的 行 持 工 夫, 解 行 并 进, 增 强 判 断 是 非、 正 邪、 对 错 的 能 力!
《心经》 的 译 本:
我 们 都 知 道 佛 经 是 从 印 度 传 来 的, 可 是 同 一 经 典, 由 于 时 代 不 同, 译 者 不 同, 往 往 就 有 几 种 不 同 译 本。 根 据 中 国 佛 教 的 记 载, 《心经》 的 译 本 共 有 十 一 种, 其 中 有 两 种 已 失 传 了; 《大藏经》 里 只 有 九 种, 这 还 不 包 括 藏 传 《心经》 的 版 本。 如 果 我 们 拿 这 九 种 版 本 的 《心经》 来 对 照 比 较, 将 会 发 现 有 些 出 入, 遣 词 用 字 有 些 不 同。 梵 文 《心经》 的 版 本 也 有 不 同, 原 因 是 当 它 被 记 载 在 叶 子 上、 布 上 或 纸 上 时, 抄 错、 抄 漏 是 常 有 的 事; 就 好 像 我 们 出 版 一 本 佛 书, 校 对 十 遍 后 还 会 有 错 误, 这 道 理 是 一 样 的。
译 者:唐 三 藏 玄 奘 法 师
今 天 讲 解 的 《心经》 是 中 国 佛 教 最 为 盛 行, 流 传 最 广 的 译 本, 此 经 是 从 梵 文 译 过 来 的, 译 者 是 中 国 初 唐 时 最 享 盛 名, 妇 孺 皆 知 的 玄 奘 法 师。 奘 师 俗 姓 陈, 河 南 人, 十 三 岁 随 兄 长 出 家 于 洛 阳 净 土 寺。 出 家 两 三 年 还 在 做 沙 弥 时, 就 讲 经 说 法; 但 是, 当 他 遍 参 名 德, 研 究 经 论, 发 现 中 国 传 译 的 经 典 有 许 多 出 入, 义 理 也 有 可 疑 处, 使 后 进 学 者 无 从 依 据, 于 是 即 萌 发 到 印 度 求 法 取 经 的 志 愿。
玄 奘 法 师 从 长 安 出 发, 经 过 所 谓 的 “丝 绸 之 路” 西 行 赴 印 度, 在 西 域 (现 在 从 新 疆 开 始 到 中 亚 细 亚 ( middle Asia ), 包 括 前 苏 联 分 裂 的 乌 克 兰、 立 陶 瓦 等 国 家), 经 流 沙, 越 葱 岭, 遇 一 大 河 阻 隔 前 路, 回 顾 无 人, 又 无 舟 楫 可 渡, 正 在 彷 徨 之 间, 忽 见 水 面 漂 着 人 用 的 器 物, 知 上 流 必 有 人 住, 乃 溯 流 而 上, 果 见 有 老 僧 卧 病 草 舍, 没 人 照 顾, 怜 而 服 侍 之; 至 病 愈 欲 走, 老 僧 意 有 所 感, 梵 本 《心经》 授 之, 并 对 他 说: “你 来 日 取 经 途 中 必 遭 诸 多 灾 厄, 若 诵 此 经, 便 可 解 除。” 后 来 奘 师 背 熟 此 梵 文 《心经》, 果 然 于 途 中, 解 除 许 多 灾 难。 如 有 一 次 要 渡 恒 河, 因 相 貌 庄 严, 为 土 著 选 中, 欲 杀 之 以 祭 河 神。 奘 师 央 求 他 们 让 他 先 去 取 经, 归 来 才 供 其 祭 神。 土 著 不 肯, 绑 之 欲 杀。 奘 师 无 可 奈 何, 但 临 危 不 乱, 默 诵 梵 本 《心经》, 忽 起 风 暴, 飞 沙 走 石, 天 昏 地 暗, 大 祸 降 临。 土 著 睹 情 大 惊 失 色, 知 师 神 明, 不 可 侵 犯, 乃 松 其 绑, 投 地 哀 求 谢 罪, 天 复 清 明 如 故。 (摘 自 《大唐西域记》)。 这 是 玄 奘 法 师 亲 口 说 的 故 事, 由 此 可 见 《心经》 是 奘 师 去 印 度 取 经, 途 经 西 域 时 获 得, 并 非 在 印 度 得 到 的。
玄 奘 法 师 经 过 长 途 跋 涉, 历 尽 艰 难, 才 到 达 印 度 摩 揭 陀 国 王 舍 城 的 那 烂 陀 寺, 追 随 当 时 全 世 界 最 古 老 的 那 烂 陀 寺 大 学 的 校 长-- 戒 贤 论 师 学 习 唯 识 的 经 论。 玄 奘 法 师 在 中 国 时 学 习 的 唯 识 已 经 有 许 多 不 同 的 思 想, 争 论 得 很 严 重, 他 没 办 法 决 疑, 才 到 印 度 求 法, 谁 知 到 了 印 度, 才 发 现 唯 识 已 经 分 裂 成 十 大 论 师 不 同 的 见 解。 由 此 可 见 佛 法 代 代 相 传, 到 某 个 时 期 就 会 产 生 不 同 的 见 解, 某 个 祖 师 发 挥 出 见 解, 其 弟 子 又 产 生 更 多 的 见 解, 后 人 就 会 产 生 许 多 迷 惑, 不 知 谁 是 谁 非。
玄 奘 法 师 向 戒 贤 论 师 学 习 以 护 法 论 师 为 主 的 唯 识 学, 也 学 会 了 其 他 九 大 论 师 的 唯 识。 回 国 后, 奘 师 打 算 将 十 大 论 师 的 唯 识 学, 全 部 译 出, 但 其 弟 子 窥 基 不 同 意, 认 为 这 样 会 把 争 论 留 给 后 人。 于 是 奘 师 就 以 护 法 论 师 的 唯 识 见 解 为 主, 写 出 一 部 《成唯识论》, 这 是 中 国 佛 学 最 重 要 的 一 部 论, 影 响 中 国 佛 教 一 个 时 期。
根 据 史 书 的 记 载, 玄 奘 法 师 翻 译 的 经 典 共 有 一 千 三 百 三 十 五 卷, 其 中 《大般若经》 就 占 了 六 百 卷, 其 他 的 经 典 有 七 百 多 卷。
唐 朝 时 代, 翻 译 经 典 是 很 隆 重 的, 由 国 家 支 持 的 译 经 场 里 人 才 济 济, 有 懂 得 梵 文、 汉 文 和 精 通 双 语 的 人。
翻 译 经 典 的 过 程: 先 以 梵 文 诵 出 经 文, 译 成 汉 文 后, 由 精 通 双 语 的 人 校 对, 再 由 精 通 汉 文 的 人 修 饰, 最 后 由 懂 得 双 语 的 人 将 汉 文 的 经 典 用 梵 文 念 给 懂 得 梵 文 的 人 听, 看 是 否 与 原 来 的 经 文 吻 合, 完 全 准 确 后 才 通 过, 译 经 才 算 完 成。
这 是 奉 皇 帝 的 意 旨 从 事 翻 译 经 典 的 情 形, 国 家 给 予 人 力、 财 力、 物 力 的 全 面 支 持, 在 此 情 况 下 所 译 出 的 经 典 是 很 精 确 的。 虽 是 如 此, 一 部 经 从 一 种 语 言 翻 译 成 另 一 种 语 言, 就 算 怎 么 精 确, 也 是 会 有 一 些 问 题 的。 打 个 比 方: 汉 文 中 的 “一 张”, 英 译 为 a piece of 。 照 此 类 推 “一 张 桌 子”, 应 英 译 为 a piece of table 。 可 是 一 张 桌 子, 正 确 的 英 译 是 a table 。 a table 就 表 达 了 “一 张 桌 子” 的 完 整 意 思, 但 这 样 的 翻 译 绝 对 得 不 到 中 国 人 对 “张” 有 一 个 平 面 的 概 念, 这 是 翻 译 时 的 失 真! 可 见 在 这 个 翻 译 中, 因 为 汉 文 与 英 文 的 用 字、 语 言 的 结 构 不 同, 而 把 “张” 字 丢 弃 了。 同 样 的, 由 梵 文 经 典 译 成 汉 文 时, 这 种 情 况 也 会 发 生。
在 中 国 的 译 经 史 上, 玄 奘 法 师 和 鸠 摩 罗 什 法 师 是 最 好 的 译 经 师。 鸠 摩 罗 什 法 师 翻 译 经 典 时, 完 全 根 据 他 个 人 智 慧 了 解 经 文 的 意 义, 将 它 用 汉 文 写 出 来, 即 是 会 意 译 经; 玄 奘 法 师 则 尽 量 保 存 梵 文 所 用 的 词 汇、 表 达 方 式 和 句 子 结 构, 即 是 汉 梵 对 字 的 比 对 翻 译。 所 以 鸠 摩 罗 什 法 师 翻 译 的 经 典 语 言 浅 白 畅 晓, 文 字 流 利 易 读, 可 用 中 国 人 的 思 惟 方 式 去 了 解; 反 观 玄 奘 法 师 所 翻 译 的 经 典, 就 觉 得 好 像 有 点 拗 口。
“唐” 是 唐 朝; 国 王 姓 李。 “三 藏” 是 指 全 部 佛 法 经、 律、 论。 经 为 佛 说, 律 是 佛 制, 论 有 佛 在 经 中 所 议 论 的, 但 多 数 是 佛 弟 子 所 造, 分 为 宗 经 之 论 和 释 经 之 论。 有 些 法 师 精 通 经 藏, 称 为 讲 经 师; 有 些 法 师 精 通 律 藏, 称 为 律 师; 有 些 法 师 精 通 论 藏, 称 为 论 师。 玄 奘 法 师 能 博 通 三 藏 教 典, 所 以 尊 称 为 “三 藏 法 师”。
今 天, 我 是 依 据 玄 奘 法 师 在 西 域 获 得, 回 国 后 翻 译 成 的 《心经》 版 本 为 大 家 讲 解。 奘 师 所 译 的 经 典, 是 最 正 确, 最 稳 妥 的。 如 果 你 再 问 它 在 翻 译 上 有 没 有 问 题, 最 好 的 你 还 要 质 疑, 那 就 没 办 法 了。
《心经》 的 注 解:
《心经》 在 中 国 佛 教 界 流 行 极 为 普 遍, 深 受 尊 崇, 地 位 崇 高, 所 以 其 注 解 特 多。 在 经 藏 里 编 录 了 七 十 多 家 的 注 解, 有 些 注 解 含 有 很 浓 厚 的 宗 派 色 彩, 如 唯 识 宗 就 用 八 识 来 讲 解 《心经》; 华 严 宗 则 用 法 界 观 来 看 《心经》;也 就 是 说, 在 这 七 十 多 家 的 注 解 中, 有 些 注 解 得 很 好, 有 些 则 是 宗 派 的 片 面 见 解, 不 见 得 是 很 好 的。
今 天, 我 为 大 家 讲 解 《心经》, 我 的 见 解 必 然 是 这 七 十 多 家 之 一。 我 不 会 说 这 是 最 好 的, 为 什 么? 因 为 每 个 人 对 佛 法 都 有 深 浅 不 同 的 了 解, 这 就 影 响 到 讲 经 的 好 坏, 而 且 每 人 的 智 慧、 修 持 程 度 不 同, 然 而 我 们 的 见 解 必 然 是 古 人 已 经 经 验 过, 绝 对 不 会 比 他 们 的 优 胜。 但 是, 我 可 以 很 肯 定 地 告 诉 你 们 的 是: 我 在 讲 《心经》, 不 是 讲 任 何 宗 派 的 见 解。
释 题:
在 未 讲 经 之 前, 本 经 的 题 目, 先 得 略 为 解 说。
本 经 名 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 若” 是 翻 译 经 典 不 翻 的 部 分。 古 来 译 经 的 规 则, 对 于 印 度 佛 教 中 专 门 的 名 词, 有 “四 不 翻” 与 “五 不 翻” 的 保 留 梵 文 原 音。 五 不 翻 是 玄 奘 法 师 规 定 的。
(一) 秘 密 不 翻: 佛 经 里 有 许 多 咒 语, 有 其 秘 密 的 意 思 与 作 用, 所 以 不 翻。
(二) 广 义 不 翻: 如 有 佛 教 名 词 含 多 个 意 思, 就 保 留 它, 只 作 音 译, 好 像 “薄 迦 梵”, 佛 的 名 号 之 一, 有 六 种 意 思, 即: 炽 盛、 自 在、 端 严、 名 称、 吉 祥 和 尊 贵。 倘 若 只 翻 译 尊 贵 就 失 去 了 吉 祥 义; 翻 译 吉 祥 则 失 去 了 尊 贵、 自 在 等 意, 所 以 不 翻。
(三) 此 土 所 无 不 翻: 好 像 南 洋 出 产 的 “榴木连 ”(durian), 中 国、 英 国 等 地 没 有 出 产 这 种 水 果, 所 以 中 文 和 英 文 只 是 依 据 马 来 文 音 译, 不 作 意 译。 佛 教 中 的 “娑 罗 树” 也 是 一 样, 它 是 印 度 特 有 的 一 种 树; 佛 陀 在 双 林 树 (两 棵 娑 罗 树) 下 涅 盘, 中 国 没 有 这 种 树, 所 以 只 音 译。
(四) 顺 古 不 翻: 即 是 顺 着 古 人 译 的 意 思。 在 玄 奘 法 师 规 定 “五 不 翻” 之 前, 已 有 古 人 把 某 些 佛 教 专 用 语 译 出, 如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以 后 的 译 经 师 就 照 用, 不 再 作 新 的 翻 译, 以 免 造 成 混 乱。
(五) 尊 重 不 翻: 如 人 名 “舍 利 弗”, 在 《心 经》 中 奘 师 译 作 “舍 利 子”; “舍 利” 是 一 种 眼 极 锋 利, 舌 最 灵 巧 的 鹫 鹭。 舍 利 弗 的 母 亲 用  为 名, 鹫 之 子, 得 名 舍 利 子, 如 要 翻 译 则 是 “鹫 的 儿 子”, 但 为 了 尊 重 那 个 人, 所 以 不 翻。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都 不 意 译, 只 作 音 译。 “般 若” 不 翻, 其 原 因 不 但 尊 贵, 亦 因 含 意 深 远, 不 易 译 得 妥 切。 为 什 么 不 用 智 慧 而 仍 旧 用 般 若 呢? 原 因 是 般 若 二 字, 可 以 让 宿 缘 厚 者 生 信, 译 作 智 慧, 含 义 轻 浅, 易 与 世 间 的 智 慧 相 混。 如 有 些 英 文 佛 书, 把 般 若( panna ) 翻 译 成 wisdom 造 成 意 思 不 完 整, 是 不 恰 当 的, 应 当 保 留 panna, 让 英 文 读 者 学 习 认 识 此 字, 知 道 它 不 是 指 一 般 的 智 慧。 又 如 “空” ( sunnata ), 中 国 有 空 这 个 思 想, 英 文 翻 成 emptiness , 就 不 行, 因 为 他 们 没 有 “空” 这 个 词 汇, 没 有 这 种 思 想, 也 应 当 保 留 sunnata 原 文。 paramita 是 波 罗 蜜 多, 梵 音 “波 罗” 汉 译 “彼 岸”, “蜜” 译 “到”, “多” 是 语 尾 的 拖 音, 译 “了”。 梵 文 文 法, 名 词 在 先, 动 词 在 后, 与 汉 文 文 法 不 同; 译 成 汉 文 合 起 来 是 “到 彼 岸 了”。
“波 罗 蜜 多” 是 有 很 多 的 意 思, 即 是 度 到 彼 岸 的 修 行 方 法 有 很 多, 在 小 乘 佛 教 有 十 个 波 罗 蜜; 在 大 乘 佛 教 分 为 六 波 罗 蜜; 而 大 乘 某 些 经 典, 如 《华 严 经》, 于 六 个 波 罗 蜜 中 的 般 若 波 罗 蜜 再 开 出 四 个, 共 十 个 波 罗 蜜, 但 与 小 乘 所 讲 的 十 波 罗 蜜 有 点 出 入。 等 一 下 再 作 深 入 的 解 释。
六 波 罗 蜜 亦 称 为 六 度, 这 个 佛 教 名 词 翻 译 得 很 好, 意 思 很 恰 当; 六 种 度 我 们 到 彼 岸 的 法, 它 能 度 我 们 从 生 死 的 此 岸 到 涅 盘 的 彼 岸。 布 施 度 悭 贪, 持 戒 度 毁 犯, 忍 辱 度 嗔 恚, 精 进 度 懈 怠, 禅 定 度 散 乱, 智 慧 度 愚 痴。 以 六 度 来 对 治 烦 恼 业 习, 没 有 了 这 些 烦 恼 业 习, 我 们 就 能 到 达 涅 盘 的 彼 岸。 《心经》 中 的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的 意 思 是 “智 慧 度 到 彼 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的 “心” 字 是 指 中 心、 精 要、 精 华 的 意 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这 个 经 题 的 意 思 是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的 精 华, 简 单 地 说 就 是 般 若 的 精 华。
“经” ( Sutra ) 汉 文 音 译 为 修 多 罗, 或 为 素 怛 缆; 意 译 为 经, 又 称 为 经 本, 或 契 经。 “契” 是 契 合 相 符 的 意 思。 凡 是 经 典 里 所 说 的 义 理, 必 是 上 契 十 方 诸 佛 之 理, 下 契 一 切 众 生 之 机。 “经” 有 经 过、 通 过; 又 有 贯 串 的 意 思。 即 是 佛 弟 子 将 佛 所 说 的 法, 依 文 义 次 第, 结 集 成 章 成 部, 变 成 一 部 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重 点 在 讲 “以 智 慧 度 到 彼 岸”;也 就 是 说, 佛 所 说 的 无 量 法 门, 不 论 小 乘 大 乘, 不 论 自 度 化 他, 都 要 以 般 若 智 慧 来 领 导, 才 不 致 于 走 上 错 路, 特 别 是 向 菩 提 大 道 前 进 时, 假 如 没 有 般 若 为 领 导, 要 成 佛 是 不 可 能 的。 智 慧 是 能 知 的 一 种 功 能, 所 知 的 是 真 理; 智 慧 是 能 证 悟 的 功 能, 所 证 悟 的 是 真 理; 也 就 是 说, 我 们 要 以 智 慧 来 证 悟 到 “空” 的 真 理。
智 慧 分 为 两 种: 一 者, 世 间 智 慧; 二 者, 出 世 间 智 慧。 因 为 世 间 智 慧 不 能 度 我 们 解 脱 到 彼 岸, 所 以 不 称 为 波 罗 蜜 多。 “彼 岸” 是 佛 教 的 专 用 语, 佛 法 中 说 我 们 在 生 死 轮 回 的 这 边 是 此 岸, 它 有 生 死, 有 贪、 嗔、 痴 等 烦 恼 的 迷 惑; 解 脱 生 死 轮 回 的 那 边 是 彼 岸, 它 没 有 生 死, 没 有 贪、 嗔、 痴 等 烦 恼 的 迷 惑。
在 生 死 轮 回 中 的 人, 都 知 道 此 岸, 然 而 却 不 知 道 彼 岸 在 哪 里? 《心经》 中 告 诉 我 们 真 正 的 彼 岸 是 “没 有 此 岸 没 有 彼 岸”。 一 个 人 还 没 有 到 达 彼 岸 之 前, 会 说 “我 在 此 岸”, 当 他 到 达 了 彼 岸 就 会 说 没 有 此 岸 没 有 彼 岸, 也 没 有 所 谓 “我 在 这 里” 或 是 “我 在 那 里”, 都 没 有 这 些 事,为 什 么? 因 为 到 达 彼 岸 的 人 发 现 “我” 不 存 在 了, 即 是 本 来 没 有 我, 没 有 人 我。 当 一 个 人 到 达 彼 岸 的 时 候, 将 发 现 原 来 没 有 在 此 岸 的 人, 也 没 有 人 到 达 彼 岸, 在 这 种 情 况 之 下, 我 们 说 他 到 达 彼 岸 了。 所 以 并 没 有 一 个 真 实 的 彼 岸, 而 是 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证 悟 到 人 空 与 法 空, 就 能 到 达 彼 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的 经 题 是 到 彼 岸 的 智 慧 精 华。 前 面 讲 过 智 慧 分 为 世 间 与 出 世 间 智 慧, 在 深 入 阐 述 这 两 种 智 慧 之 前, 让 我 们 先 了 解 世 间 的 智 慧。 世 间 的 智 慧 是 聪 明 加 上 知 识, 一 个 聪 明、 知 识 很 广 博 的 人, 我 们 说 他 才 高 八 斗, 学 富 五 车, 但 以 出 世 间 的 道 理 来 看, 世 间 的 智 慧 还 是 属 于 愚 痴, 不 能 归 入 佛 法 中 的 “般 若”。 为 什 么 这 么 说 呢? 比 如 有 些 世 间 知 识 渊 博 的 博 士、 教 授, 以 佛 法 来 看 与 一 般 人 一 样 是 无 知、 愚 痴 的: 第 一, 他 们 不 知 道 生 从 何 来? 死 往 何 去? 不 知 道 世 间 的 因 果。 第 二, 他 们 不 能 看 清 楚 是 非, 如 以 佛 法 来 讲, 当 一 个 人 在 骂 人 时, 只 不 过 是 那 个 人 在 闹 烦 恼, 然 后 以 嘴 巴 发 出 声 音 罢 了。 但 那 些 博 士、 教 授 们 听 到 后, 却 认 为 那 个 人 在 骂 他,因 看 不 清 楚 自 己 的 烦 恼, 无 法 掌 握 自 心 就 骂 回 去。 以 佛 法 来 讲, 这 种 烦 恼 的 生 起 是 无 知 且 没 有 智 慧 的, 所 以 说 世 间 智 慧 所 知 的 真 理 有 烦 ?/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