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小调奏鸣曲的演奏说开去 - 幕府将军的角落 - 西祠胡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07:36
从b小调奏鸣曲的演奏说开去03-07-01 11:32  发表于:《马台街54号》 分类:未分类
很好的讨论,看了感触很深
错误的音符与错误的音乐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音乐表演的准确与音符弹得准确不是一回事,有没弹错一个音但整个音乐风格就错了的表演,反之也有虽有错音但却是音乐上准确无误的上乘表演。弹好每一个音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音乐上的整体正确,而且在二者不能两全其美兼而得之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正确地表现音乐。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名家们大多有些不拘小节,即便是李斯特这样的顶级高手也是如此。二十世纪早期的许多名家深受此观点的影响,是有点极端,许多人不大讲究个音的准确性。照我们今天的观点看来,好些位顶级人物都是混混,而那些当时处在这些顶级好手之下的不少人反而才是高人。就比如拉赫玛尼诺夫,二十世纪一代新一代钢琴技术革新的代表人物,他写的作品,对技术的难度与准确性上就比李斯特时代前进了不少。当他演奏自己所作的前奏曲、钢琴协奏曲等,堪称是当时一绝。可是当他第一次听到年青的霍洛维茨演奏起自己的作品时(当时还有谁敢在他面前卖刀啊?),惊讶得是目瞪口呆,佩服得是五体投地!一为霍精湛绝伦的准确技术,更重要的恐怕是还为这么年青的小伙子如此准确而又富有创建地理解了他的作品,少年老成,天才啊。霍老就是这样一个人,行内人虽多有不服者指指点点,但又无几人敢于公开叫板,李赫特尔就属于这几人当中的一个。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可时间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事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有这样的观点出现:弹好每一个音比音乐本身更重要,或者说弹好个音就等于准确的表演。这样一派的代表人物们的表演面大大扩展,他们弹什么都极少失误,每一个音符都力求发出最完美而园润的声音。这样一派有个共同的名字:国际流。比起上个世纪的老一代,他们的确是有着更为骄人的准确技术,尽管他们对于音乐的发展并不比老一代更多,但公平地说他们还多少继承了老一代人对于音乐的看法,强调整体。就历史而言,他们的实践能否得到时间的认同,还有待观察。刚过了十多年,霍老还没去世多久,他的琴声还没从莫斯科音乐厅里彻底散去,比他更年青的一辈早已经一板一眼对照着他的录音,先是惊讶地发现,这位让拉赫玛尼诺夫,鲁宾斯坦,斯克里亚宾也多让几分退居次席的超级大师,这位神一般的高人竟然也是有那么多的错音啊,看来他也没什么了不起。一些当年他的手下败将有好些音乐上四平八稳之辈但却极少出错的准一流高手,反而被重又尊为正宗乐史传人。新世纪到来了,当年“国际流”里的中坚人物自己也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思索代替了冲动,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表演,其中最出色的天才人物能够越过自己的眼前并把目光投向未来,重新又回归到了表现音乐而不是音响。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李云迪说得好:“我不能总是选择漂亮的声音!”的确,这常常是作品的要求,也是一个人正常的生活表现。当你激动、快乐、幸福到了极点或者说悲伤、愤怒、沮丧、压抑到了极点时,有那么点失态,有那么点语无伦次,颠三倒四,想大声叫喊,想对街上的每个人说:我有喜了(其实应当说是我媳妇有喜了)!或者想骂人甚至冲上去给你几下,又或者说想自杀,才是真实自然而又正常的。与此相对应的,作曲家在写出这样的作品时,也是如此。连自己也感动不了的人,怎么能去感动他人?为准确地表现这时的音乐,最为重要的是把这种情绪带给听者,其次才是每一项细节的再现。但若过份追求细节,以至于把它放在艺术整体之上就会变成你的台词虽然说对了,音符弹对了,可作品表演错了。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就属于这种情况,可事情的发展令人耽忧,国际流那种观点还有人想再大大极端地发展一步:以弹完作品的每一个音后错误最少者为最佳,至于如何去正确性表现音乐,那是自然而然就可以了的事。为此,有人认为将来不会再有钢琴家,或者说艺术家将被科技工作者代替,因为日本已经生产出了能弹钢琴的机器人,输入乐谱后,它能毫不费力地正确演奏西贝柳斯的那些二个人才能完整演奏的作品,就更不用说什么李斯特的奏鸣曲了。要照这样下去,我们推想一下时间到了2100年,那时有个人拿来一张古老的第14界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时的决赛录音,听完后他就大叫起来:不会吧,这就是那个传得神乎其神的什么“肖邦再世”的大师李云迪啊,技术这么差,连第一钢协这么简单的东西也敢弹错弹漏音,他那个第一名是怎么混的啊?!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从此没人再敢弹钢琴了,因为没人比机器更准确。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BEST 发表于 2003-03-22
不喜欢 Richter 弹的 Liszt Sonata,不是因为他的太多的错音,而是不很喜欢他的铨释,不但高潮部份显不出来, bar 599 到 600 那个过度处理得更是不好,简直就是照着谱弹而没停顿一下才开始另一段不同的乐曲.虽然 Curzon 的错音太明显,往往是一塌胡涂,可是还是怪欣赏他的.所以错音不是那么关健.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Richter 的音乐感并不突出. 很多人认为他很了得,我只认为他技巧属於好的之类.尤其是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弹Appassionata,不过慢的部份则不喜欢,太慢,有些装作.他的 Pathetique 开始一段拍子有点瑕疵,别人或许不这么认为,我个人每次听了总不满意,时间还差那么一点点他总是等不及的就弹下一个音,听了总是不过隐,大师是不会这样的. 我不太喜欢 Richter. 好的音乐感较能吸引人.Richter 的音乐感只是一般吧了.个人感觉而已.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关於以下这段话: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传得神乎其神的什么“肖邦再世”的大师他那个第一名是怎么混的啊?!]啊,技术这么差,连第一钢协这么简单的东西也敢弹错弹漏音,他那个第一名是怎么混的啊?!]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虽然李云迪比赛时的 Concerto 当时弹得技巧不如大师,但是他的铨释确实是太动人了.再来李云迪弹其他比赛曲子有如大师弹得一般好,评委就看到了他的潜力,把欠缺了十五年的冠军给他是正确的.所以若有人说他那个第一名是怎么混的啊?那此人一定有毛病. 得奖后两年他的表现令人赞叹, Liszt Sonata 不但技巧好,铨释也令人感动,要不然欧洲最近怎会颂个奖给他这个 Liszt CD 呢?早在他没得奖之前,就特别喜欢他弹的 Liszt Sonata 而作了以上的比较,并认定他弹的是能与大师比较. 其实本人认定他弹的是最好,无论是技巧或是铨释都是最好的.我知道一些人难以接受这样的说法,只好说李云迪弹的Liszt Sonata comparable to the best that I have heard.象李云迪这种音乐感特好,技巧也特好的人,中国人要珍惜啊!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伽农 发表于 2003-03-22
关于作品的理解差异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从技术上我说认为李云迪演奏的肖邦第一钢协不逊于任何一人,至于细节还有作品诠译,也和其他名盘是各有千秋高下,经受了考验,“是大师之选”。李的音乐气质也是非常适合肖邦第一钢协,假以时日,很可能成为像当年波利尼、阿格里奇的决赛现场演奏那样的著名历史录音。评他为第一,非但不是坐在台下的阿格里奇等评委没听到他的失误,而且正是公平公正地坚持“音乐第一”的原则的结果。他弹掉弹错了的那一两个音,都不是技巧特别困难的地方。第三乐章的那个失误对于乐曲的进行并无多大的影响,而第二乐章刚开始不久后的那个漏弹则就属于是可以忽略,或者说是版本与理解上的不同,根本无损于他对于作品天才的整体表达。虽说要为此失去一点分数,但与其他人的整体表现而言如同太阳的斑点与月亮的光芒。这只能说明一他是个人不是机器,二他还有技术上的潜力。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但是说到他演奏的《b小调奏鸣曲》,虽说细节上毫无差错,但在整体技术上却还大有可以提高之处,因为这部作品风格上不像肖邦的第一钢协那样青春朝气以至于天真透明,那种沉思默想还有魔菲斯特的个性以及哲学家般的疑惑,都还大大未有穷尽。比如慢速时,弱奏时的色彩力度与层次变化、对比,长短线条的旋律线的把握,自由速度等实际上不自由,因为你要服从你自己的以及作品的整体风格的表述。为此有人指出他的层次还不够丰富,弱奏时变化对比太少,对作品解释平板直述。但也有人在新浪等网站上大加冷嘲热讽,但后者就与乐评无关了。可喜的是他开始从自己的方式去寻求对于作品的解释而且事后证明其在音乐的逻辑上可以自圆其说。但这也只能说他的版本可以成为“一家之言”,有他的出色之处,说是为最佳以至于有权威性那可不敢,至少我们还有不少人的没听过吧。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至于个人喜好,他人无权过问。比如我就不喜欢布伦德尔的(甚至于 他的贝多芬),解释得那么故作高深莫测,演奏上那么自行其是,有点不顾听者。又比如听李赫特尔的,刚开始我都不明白他是要干什么,放在一边凉快去!过了好久,再听时才有一点点明白他的作品解释出发点,后来渐渐也才搞懂一点他的演奏方式与原则,对他的弱奏时的美妙的层次对比与变化有了点体会。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当我们把某人的演释方法视为最佳和标准时,那就无法理解别人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理解了,这恐怕是与音乐的原则不大合乎的。这就是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我们以上所谈到的诸位高人,其实人人都有完整无缺毫无差错地弹完《b小调奏鸣曲》的能力,并且做到当快刚快,当慢则慢,当强者强,当弱者弱。问题就在于他们各人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不同。乐谱的版本都有好些个不同的,好些年前买了个“人民音乐”的,前几天本人从李斯特的国际网站上下载了一个,都有细节不同,也不知是谁编辑的,不敢以为凭评,乐曲的内涵的理解那就相差更远了。再加上李斯特本人以及后来者也未作出权威性的解释定论,就造成了作品演奏上的争议,而这也正是李斯特这部作品值得研究与吸引人之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无论如何,李云迪的《b小调奏鸣曲》是一个出色的版本,也是我很爱听的一个,这与他的国籍无关,只为他的音乐个性。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BEST 发表于 2003-03-22
还没搞清楚,布伦德尔的 Liszt Sonata 除了我听过的 1958 以外,没有其他的了?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至於说:"从技术上我说认为李云迪演奏的肖邦第一钢协不逊于任何一人." 我倒是不同意这个说法. 我认为李云迪比赛时的 Concerto 技术上绝对是比大师演奏的肖邦第一钢协差些,接近尾声时不但漏音,两手还有少许不一至. 但是这绝不构成别人对"肖邦代言人"或"肖邦再世"美誉的质疑,因为李云迪当晚以他独特的表达,很投入的表达了肖邦的忧悒,感情,每一个音符,每一句的收尾,每一个音的长短,都是那么恰当的表达出来. 尤其是笫二乐章结尾,一直使我回味无穷.有人说李云迪演奏的肖邦第一钢协接近 Zimerman 的表达方式,我绝对不同意,我认为 Zimerman 与 Rubinstein 也没能表达的那么好. 这恐怕又要引起争议了,小伙子怎能与大师比? 二十三位评委很清楚的知道,只要技巧达到一定的标准,选冠军的标准应该较着重於参赛者有无足够天生的音乐性,因为那是一辈子也学不到的东西,何必在乎一两个漏音或撞音呢!毕竟小小的失误以后多加练习是多么容易的改正啊!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波利尼、阿格里奇可能在比赛时弹的钢协比较精准,但是绝对成不了"肖邦代言人", 因为波利尼的弹奏总是冷冷的没有感情,而阿格里奇也总是象赶忙似的不加思索的弹奏,听过她比赛时弹的钢协最后一小段,我当时在想:若是肖邦听了可能要抗议的.我认为太多的人总是被钢琴家的名气吓倒而不仔细的比较,还没听就先下定论.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李云迪弹的《b小调奏鸣曲》,就觉得他弹慢的部分表达细腻,他最檀长弹 rubato 了,音符之间的距离弹性很大,bar 362 就顶妙的弹出来,那里该快些,那里又该慢些,真是只有他才能表达得那么妙,那么有灵性.李云迪弹琴较多的是依赖自巳的感觉,绝对不百分百的依赖什么编辑,甚至於是老师.这就是他难能可贵的地方.我相信他曰后能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钢琴家.我也见到一小部份四月份 DG 的乐评(还未发售),就认为他若继续努力,曰后能成为 Commanding Artist.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伽农 发表于 2003-03-22
历史是最好的评委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虽然说整体是由细节组成,但整体始终高于局部,技术也同样如此。我坚信,时间会证明这一点,检选出真正的天才演绎。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有那么多人弹过第一钢协,几十年过去了,时至今日唯有波利尼等极少人的我们还常听和讨论。而当年弹这曲子时波利尼与阿格里奇也同样是青春年少,并非是如今已经功成名就的权威大师。特别是波利尼的现场录音,他以自己的和时代的方式,展现了一个青春美妙的肖邦,当时在场担任评判长的鲁宾斯坦说:我们评委中还有谁能比他更出色?!他们的解释同样是不逊于任何一人,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其他名盘各有千秋高下,是大师之选。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在此做个检讨,不该为讨论而讨论,离题那么远,用大篇幅去提及并讨论其他人的作品。有情可源之处是我为了说明论点的核心,但的确是多少有点喧宾夺主。以后我不会再走调,并愿意在此结束这个小小的失误。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BEST 发表于 2003-03-22
至於说: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整体始终高于局部,技术也同样如此],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这样说法太抽象了,因为至今还未指出怎样的[整体]才箅是满意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时间只会证明李云迪将来成得了大师否.目前己肯定的是,他比赛时对肖邦作品的铨释,足以冠上"肖邦代言人"的美誉. 至於以后会不会有人更适合被冠上这个美誉,那只有等以后再看.到目前为止,这个美誉还是得由李云迪承担,那是评委给他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我能够理解担任评判长的鲁宾斯坦为何说:我们评委中还有谁能比他更出色?因为鲁宾斯坦觉得自已的技巧不如波利尼. 这是事实.鲁宾斯坦是个很谦虚的人,他可以自嘲的说自己技巧不够好,所以不敢录肖邦的 Etudes,而波利尼后来录的肖邦 Etudes,也确实出色,从技巧的角度耒看,我觉得是目前最好的.波利尼的长处正是他的技巧,鲁宾斯坦当时指的正是他的技巧.可并没说波利尼是"肖邦代言人", 因为大家都知道波利尼冰冷处理的弹奏是没有可能当"肖邦代言人"的,所以鲁宾斯坦当时没说错.同样的,我们也知道评委给李云迪"肖邦代言人"的美誉,也是没说错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还有一点,听说波利尼得奖后把自已关起来再磨练五年以后才出来演奏,是否因为要改善弹法,使其弹奏不那么机械化,不那么冰泠,多在 rubato 方面下工夫,可能性很大,因为听他当时比赛弹的技巧巳是顶好的,再磨练五年的技巧可能性不大. 波利尼的天生音乐性不出色,技巧可是顶好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FREEFLY 发表于 2003-03-22
个人认为波利尼的肖邦在他跟米开朗基里之前还是很富有说服力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我不同意说那时的波利尼是冰冷的,比较一下他在emi的录音--肖一+夜曲。。。和他后来在dg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录的前奏曲,练习曲,虽然dg是的录音在技巧上非常完美,但让人不易亲近。而他在emi录的夜曲(虽然只有几首),但是我听到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演绎。同样肖一也是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伽农 发表于 2003-03-22
音乐的核心是人本身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音乐最核心的、最为动人的因素没办法来用语言来完整翻译,我们只能是对其加以抽象地、很不太合适地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对于大师们的解释,虽然说可以感受到一点他们宏伟的个性流露,本人也觉得的确是如同大海泛舟,难以及其万一。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乐谱只记录了作品的声音,没记录创作它的人的情感与内涵是如何表达的,偶尔有几个可以做为凭据的,也只有谱上的文字。所有这一切,要靠演奏者去研究历史和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光有良好的直觉是不行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就李斯特的本部作品而言,就本人浅见,虽然说没有标题,它的核心是至少大大受了标题的影响,而非纯音乐,这也就成了解释《b小调奏鸣曲》的又一重要出发点。至于是哪部作品,或者说哪几部作品,的确不好加以一一对应。但是,《浮士德》的几个主角的个性是这部作品几个主题素材个性的重要线索,博士本人的经历也是我们可以参考的重要因素吧。没经历过的人不相信也难以理解魔菲斯特的预言,至少没有博士本人理解的那么切身有感吧,正如一开始浮士德不会相信自已会说出的话,他最后也说出了。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听完李云迪的录音,使我再次阅读起《浮士德》来,对于李奏作品创作意图都有了一种新了解:不再是那么灰色的,他从积极的方面展示了人对于命运的抗争。其形象简直具有一种英雄性,而不是那么世故、哲理、无助与回避,宗教色彩的遁世减少。它告诉我们人类经历了苦难、奋争后最不免于最终同样的结局,但可以创造出辉煌的、永不消逝的精神成果来,这是我感动的原因之一。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李云迪是在1999年参加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前就开始了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为此他长时间地思考甚至于连吃饭休息时也带着它,阅读和聆听了大量的文献与录音,可是一直到去年的年底才正式地录了音,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这也证实了,天才的确是百分之一的直觉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以上这些啊。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我虽然没有大师们这百分之一的直觉,但更加缺少的是这百分之九十九。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BEST 发表于 2003-03-22
或许我应该说明前面所说的 "Richter 与 Alfred Brendel 照乐谱弹", 其实是指拍子方面.无论是什么乐谱编辑,拍子与音符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表情部份,譬如那里大声,那里更大声等等,随着不同编辑者对音乐不同的感觉及看法而有所不同.我上面指的是 Richter 与 Alfred Brendel完全照乐谱的拍子弹,没有用自已的感觉去延长少许该延长的地方,有些遗憾.Rubinstein 就喜欢干干净净没有注入表情的乐谱,因为他有能力感觉出耒应该怎样表达,不须依赖旁人的注解,这就是大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所以我绝不会因为某位钢琴家没有照着某位编辑者的注明来弹而否定他.即使是每位钢琴家对同一个作品都作了相同的探讨,有了同样的理解,但是弹出来的肯定不一样. 所以我无法赞同"天才的确是百分之一的直觉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以上这些探讨"这样的说法. 你若把它倒转过来说,我还比较能接受.即"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直觉再加上百分之一的研究与探讨".当然,准确的百分比是没有意思去衡量,也不可能准确的衡量. 音乐绝对不象数学与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只要多下工夫,就可能会成功地得到答案. 音乐还是要靠绝大成份的天生的音乐感,再加上一定的探讨也是有必要的. 我相信每位弹过 Liszt Sonata 的钢琴家都了解这曲子是由不同的曲风的模式组成单一乐章的奏鸣曲,它表达了 Liszt 一生的过程,间中的茅盾等等.但是谁能弹得较令人感动,那得看谁的技巧棒与音乐感好了. 毕竟象Liszt Sonata 这种有标提的音乐是极少的,绝大多数的音乐是无标提的,若要靠百分之九十九的探讨,那是不可能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至於波利尼弹奏的冰冷,很多西方乐评有相同的感觉,就说他往往太 clinical. 其实依我个人的看法,冠于李云迪"肖邦代言人"的美誉也包含了意味着波利尼与阿格里姬不是很适合弹肖邦. 希望这个看法不会引发抗议.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冰冷或热情,有时真的难说得清楚,各人听音乐都有各自不同的感觉,所以肖邦钢琴比赛得用上二十三位乐评人来决定胜负. 说到热情,就觉得 Stephen Kovacevich 弹的贝多芬就顶热情的,表情十足,节奏感好,很吸引人.Gilels 的节奏感会差些,甚至於有时弹不来就慢下些许.我个人觉得弹贝多芬最忌这种弹法. 弹不来最好整体慢一些. 不过 Gilels 整套贝多芬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对学弹贝多芬奏鸣曲者有帮助,因为他处理得很仔细.相反的,觉得 Artur Schnabel 弹的贝多芬很不仔细,只顾弹快而忽略了表达贝多芬音乐的美,不假思索的快速飞上飞下,这里来两声巨响,那里也抛下几个,有些错音还无所谓,音乐的美感尽失是最大的遗憾.要夸张的批评的话,就觉得有点神经质似的(个人感觉而己).看过乐评就说Artur Schnabel 是弹贝多芬的杈威,不知贝多芬本人会同意否,我很怀疑.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伽农 发表于 2003-03-22
经典音乐是一种创造的传统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音乐是美妙的声音,从大处说是文化的积累,从小处说,是有组织的美妙声音,问题是在于这美妙与有组织是如何形成的,所以反过来就不一定能成立。当然,认为动物的叫声也是音乐的一种而只不过人们的口味不同的说法,实在与此无关。所谓民族色彩时代特点、及地方特色、音乐学派等,加在音乐创作上,就组成整体风格面貌,说到其要素表现到细节上,无非是调性、和声、节拍、指法等等,更有不少东西是无法直接反应到曲谱上来,甚至于我们认为的较为准确的节拍与和声等。脑中突然出现一段小小的旋律,它的特征且不论有无外部影响,但要把它变成一部作品,还要借助前人所发现的结构等等方面的规律。作曲家对此当然不会是照搬照抄,但那些特征会很明显地反应在他的作品上来。李斯特由于他本人经历的原因,在他的大部份作品中,不像其他作家那样具有典型的、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他本人又是新音乐的倡导者,这的确使李斯特的作品解释有了很大的空间,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大部份是自然而然地正确表达它们,这往往是需要用更多的理解与研究。至于其他的作曲家,就更加需要对正确性地表达下功夫了。天才的个人感受可以占有对一个作品再度创作的空间,至于正确性解释的作品的研究谁也无法省略。这就是普天之下大部份人都可以弹钢琴,没什么了不起,但天才的演奏难得一见的,很了不起。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无论你的天赋如何,经典音乐的学习过程都是艰苦卓绝的。大部份作品的指法难度是不像这部《b小调奏鸣曲》这样复杂,还有很多看上去好像很简单的小曲演奏上反而十分复杂。我们是怎样去开始演奏一支完全不熟悉的新曲的?拿来它的谱子,如果上面没有说明,而它是无标题的,如果我们可以看几遍就能够完整演奏,实在没什么指法上的困难,那么我们的确是会弹了,是不是有一个天才要告诉我们他就是这样做的?那离完整正确地演奏作品还差得远呢。甚至于是在开始弹全曲之前,我们要熟悉作品的音乐风格,甚至细节,要请教对此较为熟悉的人,我们称他们是老师,或者权威,有人不是天才,但是老师、权威。遇上完全不熟的断奏、装饰音、切分等等,我们要请教他们;在弹有些曲子时两手拍子是会有不一致,如何处理才能正确得当又美妙动听,我们要请教他们;有些曲子声部很复杂,前人是如何处理的,我们要请教他们;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在我们当代很方便,可以听CD,这些演奏者也同样是请教了对此较为熟悉的人。如果很不幸这部作品你自己就是要表演的第一人,你是否就可以想怎样就怎样?你同样要自己去研究,不仅从谱上,还要收集有关作家的、作品的资料,实在没有就最好是去当地,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去作家写这部作品时所在的地点找找引起他灵感的东西,听听当地人是怎样的表演的,向熟悉作家的家人、亲戚、朋友、临居和其他甚至于向作家本人交谈过只言片语的人了解,……即使我们有了这个过程,但做的不够多,那么我们对于这部作品的正确表演就仍然是半生不熟和十分浮浅。如果有人说我从没请教过谁,是有这种人,因为他出生在那种音乐中间,耳濡目染,在生活中自然地经历了学习与研究的过程。至少李斯特本人就是这样做,即使天才如他,也常常长时间地练习与研究,尽管史称他有对任何作品都有看几眼就弹下来的天赋。在他的表演家时代常常这样做,未经思索地拿来曲子就弹,当时人们会听出他对于作品的表演发挥的确是很有一套,作曲家本人在对他的天才钦佩之余,有时事后会觉得很不舒服又不好对这位大演奏家指出,为什么?因为根本不对头,也不自然。没能走遍匈牙利每一个偏僻角落的他,生前没能写出真正的匈牙利音乐。但他所在的大城市里,常常驻有流浪的吉普赛人的乐队,当时人们把它当成匈牙利的音乐,从小就接触聆听,这种音乐的精神渐渐 融汇在他的心中。他没上过几天学,可他很勤奋,读过很多书,对莎士比亚、歌德等许多名家的文章还能背诵。尽管如此,他写的许多东西还要请教别人甚至于让更内行的人改和配器、编著等,这是一个作曲家的例子;还有一个纯演奏家的例子,李赫特尔的纯技术演奏能力比起鲁宾斯坦来是高多了,可是当李赫特尔第一次遇上了鲁宾斯坦,交谈中在对李的天才表演敬佩之余,向他指出并示范他所表演的音乐的不合理之处,因为波兰的音乐风格不是这样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经典音乐是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但更重要的是一种传统,而且是在文化相互的影响与制约中产生,没有人是个文盲的大音乐家。李斯特不例外。我们常公认某人是某作曲家的代言人,是因为他在继承了这位作曲家音乐的传统的基础上有更出色的发展。天才不少,李斯特(包括其他作曲家)只有一个,李云迪得到了波兰的承认是肖邦代言人同样是因为他继承并发展了波兰民族音乐的传统,而不仅是因为他是天才。承认这一点非但不会否认抹杀天才的价值,反而会让演奏家的个性与天赋更加光辉。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我说的从整体上理解作品,以上也略有涉及,同样其精神也适用于我理解别人的文章,其实说起来容易做到难,我所以说自己连准天才也成不了,就因为这点,因为我看别人的文章常常断章取义,批评起来常常攻击一点不计其余,为讨论而讨论,违反了乐评的精神,在此做个自我批评。而真正的天才总是能从整体与根本上去抓住作品的内涵,不去过于计较细节的得失。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BEST 发表于 2003-03-22
至於说: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音乐是有组织的美妙声音,问题是在于这美妙与有组织是如何形成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这也是我特别钦佩能作出美妙乐曲的伟大作曲家. 这些作曲家在音乐方面有天生的特别天才,他们经过正统的良好指导后,会锦上添花.作出来的曲子当然是反映了作曲家的文化背景,他的气质与理想.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相反的,天份平平的作曲家即使是得了音乐博士,也不见得就能作出美妙的乐曲,甚至於在评论音乐方面也不见得准.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同样的,一位对作品讲得头头是道的钢琴家,弹起来却不是那么一回事, Alfred Brendel 弹的 Liszt Sonata 就是一个例子.深入的探讨有助於更好的音乐上的表达,但是要有动人的表达,还是绝大部份有赖於本身的音乐天份.我想,在音乐上要有矫人的成就,大部份得靠天份,这一点也是很普遍的共识,再讨论下去可能会在原地踏步.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至於说: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如果很不幸这部作品你自己就是要表演的第一人,你是否就可以想怎样就怎样?你同样要自己去研究,不仅从谱上,还要收集有关作家的、作品的资料,实在没有就最好是去当地,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去作家写这部作品时所…]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同意这点,第一人演奏这曲子的钢琴家确是得作多些的准备. 在这里讨论过的钢琴家里, Horowitz (1950 录)应该是第一位弹 Liszt Sonata. Horowitz 当时的铨释己经是相当动人,没有丑陋声音(如 Ivo Pogorlich),没有怪里怪气(如 Georges Cziffra ),他之后录音的钢琴家,为何还有一些难被接受的铨释呢? 很明显的,这就也就是好的音乐表达,还是绝大部份有赖於本身的音乐天份的另一个例子.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至於说: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可是当李赫特尔第一次遇上了鲁宾斯坦,交谈中在对李的天才表演敬佩之余,向他指出并示范他所表演的音乐的不合理之处,因为波兰的音乐风格不是这样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同意这点.一位钢琴家若没有尽量多听别人的弹奏,很容易以一贯熟习的曲风弹奏,犯下一般人认为的所谓错误.譬如肖邦的 Mazurka ,没听过别人弹就贸贸然地照乐谙弹奏,且录音, 弹出来的效果肯定难被接受,因为大家巳熟习了 Marzurka 的弹法. 至於 Marzurka 一定非得这么表达吗? 那就看有没有威望高的钢琴家能否另创一个听来也不错的曲风. 若是只为创新而创新,只为了要与别人不同而创新,那可能要失败的. 人总是被熟习的一切控制着, 以前不被接受的, 后耒不但己被接受,且还备受赞赏, Liszt Sonata 便是很好的例子.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至於说: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没有人是个文盲的大音乐家]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许多动听的民谣不少来自於文盲,虽然他们成不了大音乐家, 不过也能说明音乐的创作还是得看天份. 音乐创作者与写文章者具备有不同的素质.前者的素质多是天生的,后者的素质不少是可以依赖后天的陪养.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至於说: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我说的从整体上理解作品,以上也略有涉及,同样其精神也适用于我理解别人的文章,其实说起来容易做到难,我所以说自己连准天才也成不了,就因为这点,因为我看别人的文章常常断章取义,批评起来常常攻击一点不计其余,为讨论而讨论,违反了乐评的精神,在此做个自我批评。而真正的天才总是能从整体与根本上去抓住作品的内涵,不去过于计较细节的得失]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关於这点, 我还是要强调的一点是,我至今还没看到具体的说明, Liszt Sonata 的整体怎样才是属於好的. 我相信每位录过音的钢琴家都清楚这曲子整体的结构,不但每个曲风要表达得好,譬如开始的时侯要以威胁色调弹出魔鬼梅菲斯托的出现,接下来有无弹出激动,惊慌的叫喊.该感到窒息的时候有无表达出来. 到了 dolce con grazia 这里的柔和,对未耒充满希望,表达得怎样等等…再耒就是不但各个主题要表达得好,从一个主题到另一主题的过度处理得是否唐突等等, 上面都略有提过. 每位钢琴家都清楚整体的结构,大体上每位弹的表达都逃不出那个框架, 那么差别在那里呢? 就在於你在音乐上的处里, 有些有丑陋声音,有些怪里怪气,有些技巧较差,有些过度做的不好,有些有错音,或是不能令人感动等等,指出这些并不表示整体被忽略掉. 若是不仔细的指出耒,每一个人都能很陇统很抽象的把一说成二,把二说成一,这就是我所不要犯的错误.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最后想改正上面贴子的失误,虽然 Liszt Sonata 具体的描述 Liszt 的一生, 它还是没有标题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感谢所有参于讨论者.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伽农 发表于 2003-03-22
我的观点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音乐表演的准确与音符弹得准确不是一回事,有没弹错一个音但整个音乐风格就错了的表演,反之也有虽有错音但却是音乐上准确无误的上乘表演。弹好每一个音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音乐上的整体正确,而且在二者不能两全其美兼而得之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正确地表现音乐。”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就李斯特的本部作品而言,就本人浅见,虽然说没有标题,它的核心是至少大大受了标题的影响”“李斯特由于他本人经历的原因,在他的大部份作品中,不像其他作家那样具有典型的、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他本人又是新音乐的倡导者,这的确使李斯特的作品解释有了很大的空间,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大部份是自然而然地正确表达它们,这往往是需要用更多的理解与研究。至于其他的作曲家,就更加需要对正确性地表达下功夫了。天才的个人感受可以占有对一个作品再度创作的空间,至于正确性解释的作品的研究谁也无法省略。”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甚至于是在开始弹全曲之前,我们要熟悉作品的音乐风格,甚至细节,要请教对此较为熟悉的人,我们称他们是老师,或者权威”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我们常公认某人是某作曲家的代言人,是因为他在继承了这位作曲家音乐的传统的基础上有更出色的发展。”“音乐最核心的、最为动人的因素没办法来用语言来完整翻译,我们只能是对其加以抽象地、很不太合适地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对于大师们的解释,虽然说可以感受到一点他们宏伟的个性流露,本人也觉得的确是如同大海泛舟,难以及其万一。”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李云迪演奏的肖邦第一钢协不逊于任何一人,至于细节还有作品诠译,根本无损于他对于作品天才的整体表达。”“但是说到他演奏的《b小调奏鸣曲》,虽说细节上毫无差错,但在整体上却还大有可以提高之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当我们把某人的演释方法视为最佳和标准时,那就无法理解别人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理解了,这恐怕是与音乐的原则不大合乎的。” “离开音乐单独谈技巧对于我们这些聆听者而言是毫无意义的,对于表演家来说也是十分有害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补充:天才的创作,就是对于作品的再创作做到了在继承传统上的创新(天才与庸才、胡来的区别),使作品打上了他个性的印记,有了他人无法取代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这就使音乐再创作的价值同样有了不可比性,这也是艺术的特征,我们不能像用把尺子是那样仗量或者说称量它。天才就是能够突破前人(其中已经有天才的表达)的格局框架,超出前人的思绪局限性。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天才,由此我也认为我们对于大师的了解多少有点像是盲人措象。从以上的论述摘要中诸位可以看出,我并没回避问题,承认了自己的局限性。但我从根本上就反对什么“最佳演绎”,同时也反对离开对作品的演绎地单独谈什么技巧。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说得过多了,有点不顾及他人,觉得希望最好是大家都来畅所欲言,这里不是某一二个人的专栏。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BEST 发表于 2003-03-22
这个讨论给人的感觉有如以下一个比喻: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当我把几个人的高矮做了一个排列以后,有人在室外说: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你不能只比他们腿的长短而忽略了他们整体的高矮.”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那我要说: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你为何不进来仔细的看看每一个人以后再说呢? 或许你曾经只见过其中一部份的人,就以为某人才是最高而不服气.你若是肯进来花点时间先仔细看看每一位被排列的人,你会发现我是先看他门对曲子整体的铨释,有无丑陋声音,有无怪里怪气,主题之间的连糸做得好不好,然后才看他们的技巧,错音,速度. 譬如 HOROWITZ 虽然技巧不够好,但是因为整体的铨释不错,所以把他放在前面. 但是 ZIMERMAN 与 李云迪的铨释与技巧更好, 所以在 HOROWITZ 之前. 最后李云迪的技巧不但比 ZIMERMAN 好, 铨释也更令人感动. 所以不先仔细看看每一位被排列的人, 肯定永远说不清楚”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至於说: [当我们把某人的演释方法视为最佳和标准时,那就无法理解别人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理解了,这恐怕是与音乐的原则不大合乎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其实"版本比较"不就是得排个高低吗? 这里作类似排列的人多的是. 再来若按上面的说法,那世界各地都不须举行任何音乐比赛,也不须举行什么 Record Academy Awards 了.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至於说: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但是说到李云迪演奏的《b小调奏鸣曲》,虽说细节上毫无差错,但在整体上却还 “大” 有可以提高之处]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这个“大”字所包含的意思,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当然每人有权力说他要说的话.若是你看了以下西方乐评给李云迪弹的 评语后,你会发现你这个“大”也会变得不那么大了.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Li’s power and delicacy seem to point to a commanding career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N. Anthoni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Gramophone April 2003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No ugly sounds, no striving for volume, no rhythmic inertia. Yundi Li has a relaxed technique and he is effortlessly in command of his physical resources. Better still, his intellect doesn’t lag behind. In the Sonata he rather holds back at first, the Grandioso section not quite that, the cantando espressivo bars that follow later somewhat strait-laced. But inhibitions begin to recede when the heroic passages return after the two brief cadenzas (4’13”) ; the long Andante sostenuto(track 3) shows fine control over pianissimo and rubato, and mettlesome qualities come to the fore from the fuge (track 4) onwards, with the B major ending suitably celestrial. 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Li isn’t a tawdry virtuoso. He is tasteful, and strenuous moments in either the Sonata or the Rigoletto Paraphrase never descend into bombast. Impressive, too, is his delicacy in the four-page ad lib cadenza (5''40”-7''26”) of the Tarantella, as is his lucid yet unsentimental approach to Liebeslied (melody not emphasized at the expense of inner parts) and Liebestraum.
啊,惠雨哗哗地、
哗哗地洒落在天地之间。
干渴的大地已经气爽神清,
天空已倾倒了赐福的甘霖。
看,耶和华不再来自暴雨中,
耶和华来了,来自
静谧、柔和的潺潺声中,
在他脚下已架起一条和平的彩虹!
[回复] [引用]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u1156587/d11746230.htm [复制链接]
04888532妙音 发表于:2003-7-1 15:17:58第2楼
伽农,好眼熟啊!!!
╭══╮
*╯小喵║.oo
╰⊙═⊙╯
小猫当我遇见你
02858388syqf2001@elong 发表于:2003-7-2 12:33:40第3楼
象李云迪这种音乐感特好,技巧也特好的人,中国人要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