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邮市场“捡”到陈云的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55:25
从集邮市场“捡”到陈云的信


1995年6月27日,我去中南海陈云家中采访陈云夫人于若木。于若木说到她和陈云之间的婚恋,站了起来,说这里有一封信,这封信的经历带有传奇色彩。她走到写字桌前,从右边的第三个抽屉里,取出一叠复印件,送给我。
这是三封写于1939年的信的复印件。这三封信,有一封是陈云写的,有一封是于若木写的,内中都涉及了陈云和于若木的婚恋。另一封则是于若木的妹妹写的。
于若木又说起这三封信的“传奇”的故事:这三封半个多世纪前的信,竟是在陈云去世后,在北京集邮市场上发现的!
那是薄一波之子薄熙成发现的。这三封信,一封署名“陆华”,一封署名“璐琳”,一般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还有一封信署名“陈云”,引起了薄熙成的注意。虽说同名同姓叫“陈云”的也有,但是一读信的内容,便可知乃是当年在延安的陈云写的。薄熙成所关心的不是信封上的邮票,而是这三封非同一般的信。他花了两千元,买下这三封信。
这三信其实是装在一个信封里的,信封上写着:
YU DAWCHYUAN
7 BARTON ROAD
WEST KENSINGTON
LONDON, W.14
ENGLAND
这是一封寄往英国伦敦的信,信封上盖着“西京(长安)”字样的邮戳,表明寄自西安。邮戳上的日期是“廿八年六月廿二日”,亦即一九三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信封右上角还有一行小字:“1939年8月5日收”,显然收信人是个细心人,收到信时注明了时间。这表明此信寄了四十多天才收到──那时,中英之间还没有航空信,所以寄了那么久。
薄熙成关心这三封信是理所当然的。薄家和陈家有着深厚的友谊。当年,薄一波曾在陈云手下,长期从事中国的经济领导工作。在一九七八年,第一个站出来要为薄一波等人的“六十一人叛徒集团”冤案平反的,便是陈云……所以,薄熙成把信买下之后,当即转赠给陈云之子陈元。陈元把信交给于若木。于若木惊喜万分,因为她万万没有想到,这几封半个多世纪前的信,居然能够完璧归赵!
那“陆华”,就是于若木。于若木原名于陆华,进入延安时,按照当时的惯例要改名──用本名的话,容易使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亲友受到牵连。这样,她改名于若木。想不到,这名字竟一直沿用至今,而她的原名反而鲜为人知。
在署名“陆华”的那封信末,有这么一行字:
“来信请寄:延安邮政信箱第五号于若木收”。
这行字也清楚表明,“陆华”即于若木。
于若木说,信封上的英文,是她写的。信是从延安托人带到西安寄出,而收信则是通过陕北榆林转往延安的。
收信人“YU DAWCHYUAN”,即于道泉,于若木的长兄,当时在英国伦敦。那时,陈云、于若木以及于若木的妹妹在延安。于若木要给大哥写信,叫妹妹和陈云也各写一信给大哥,一起寄出。
于若木的大哥于一九九二年在北京去世。这三封信,显然在大哥从英国回国时带回来。至于这些信,在于若木的大哥去世后怎么会流入集邮市场,尚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是很明显的:信封上贴着的是三十年代的中国邮票,引起集邮者的兴趣,也就成了集邮市场上的卖品!倘若没有那几张三十年代的中国邮票,也许这几封信早就进了垃圾箱……
当然,在弄明白这三封是谁写的信之后,人们才明白,信才是无价之宝!
于若木的信,写于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八日。她在信中向大哥报告了她和陈云的婚恋情形:
你问我们小家庭的生活状况么?这里无所谓“家庭”。陈云同志在工作,我在学习。
他住在机关里,我住在学校里,每星期六我到他那里住一天,这是延安所谓“住礼拜六”。
我和他是这样认识的:前年冬他回国后看到西北的情形很兴奋,致工作过劳使流鼻
血之旧病复发,过度的流血病势相当严重,病中需要找一老实可靠的人看护,在学校里便找
到了我,病人与看护的关系转到了夫妇的关系。
于若木在信中用这样一段话,评价她心目中的陈云:
虽然他大了我十四岁,但是我对自己的婚姻很满意。他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忠实的人,
做事负责任,从不随便,脾气很好,用理性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所不痛快的是两人能
力地位相差太远,在他面前愈显得自己的幼稚无能。
于若木在信中还写道:
这里的生活,除了吃饭穿衣是公家供给外,还发几块钱的津贴。
你问我们要什么书籍,我们不需要什么书籍,我对你有这样一个希望:希望你送陈
云同志一支钢笔,因为他没有。不过,这个希望是在你能力所及的条件下,就是你的债还完
以后与寄回家里钱以后有剩余的时候。(如果关税太重或邮寄不便时也请勿寄。)
于若木只是希望大哥送一支钢笔给陈云。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在当时
连一支钢笔都没有,足见延安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苦!
陈云的信,写于1939年5月21日夜。信的一开头,陈云写道:“昨天接到由甘肃转来您从伦敦来的信,很高兴。”这表明陈云是在于若木收到哥哥于道泉的信之后,写这封信的。在信中,陈云以三分之二的篇幅向于道泉介绍国内的抗日形势,然后才向这位未曾谋面的大舅子作如下自我介绍:
说了半天,也想介绍一下我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我是江苏人,出身于贫苦的家庭,五岁时父母均去世,依舅父而生。自高小卒业而后,无力继续学业,即在上海书店为学徒有七年余,此后十余年东奔西走直至如今。前年冬由欧返国,病中与陆华认识,于客岁三月结婚。我们在政治与性情上一切均很合适,惟年龄相差太远,今年我已卅五岁。
近阅报载,欧洲风云甚紧,英伦外交已在开始改变,如果爱好和平的国家能够联合一致,则或者暂时可以阻压迫在目前之战祸。欧洲华侨甚多,谅在迫切地盼望祖国胜利的消息,我们没有别的来回答国外侨胞的热望,只有更加努力,为驱出日军而苦干,为中华民族之最后解放而苦干。
这几封从集邮市场上发现的弥足珍贵的信件,真实地记录了陈云和于若木当时在延安的婚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