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日本“大和”号覆灭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25:16
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日本“大和”号覆灭记

1941年在濑户内海试航中的大和号
1945年3月19日,“大和”号战列舰被美国“黄蜂”号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轰炸

日本军国主义垂死挣扎的“菊水”作战中“大和”号被美军侦察机拍到,“大和”号正在作反潜航线渡航,航速约15-20节。摄于1945年4月7日中午

已受重创的“大和”号已明显左倾,航速只有约10-15节。摄于1945年4月7日下午

通过紧急向右锅炉舱注水,付出300多名锅炉兵的代价,“大和”号扶正舰体,可以看到吃水大幅增加。摄于1945年4月7日下午

“大和”号翻覆后爆炸瞬间。摄于1945年4月7日傍晚

沉没在海底,断为两截的“大和”号 日本海军超级战列舰   ——大和号(Yamato)   舰史:   自本世纪30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日本海军的判断是:美国海军依然坚持大舰巨炮主义,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仍须靠战列舰。为确保在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胜算,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为此,日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巨型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确保小笠原群岛一线成为不可逾越的海上屏障,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海军趁1936年开始的无军备限制的时期,投入海军军备竞赛。日海军认为,在战斗舰艇的数量方面,找不到同美海军抗衡的手段,因而决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战列舰,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于是在1937年制定第3次造舰补充计划时,确定首先建造2艘“大和”型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
“大和”号确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最强的战舰。其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载排水量73000吨,大口径主、副炮20余门,航速27节,装甲厚、防护能力强,同时命中2条鱼雷或数枚重磅航弹也不致影响战斗,故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现在,让我们看看它的具体情况。
舰首与前甲板
“大和”号舰首的最大特点是呈球形。这种球状舰首处于水线下约3米的地方。对于这样的舰首,当时既无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也还没有充分的论证,是由日海军技术研究所通过试验水池的船模试验数据决定下来的。建成后,经过试航也证明这种舰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球状舰首内装有水下听音器,与今天的舰首声纳颇有些相似之处。“大和”号因采用了这种新颖的舰首,水线处约减少3米的长度,排水量节省30吨左右。那时,除日海军的“翔鹤”型航母、“阿贺野”型轻巡洋舰采用了些种舰首外,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也采用了这样的舰首。
“大和”号舰首在水线处深进,且垂直,上部明显前倾,左右则象牵牛花状张开。舰首前端近似半圆形。这是日海军战列舰从未有过的形态。
“大和”号的前甲板也与众不同,其内侧的细腰部呈曲线状。其形态与美海军的依阿华级舰相似。然而高速的美舰(33节)显得细长,而巨型的“大和”号却肥硕多了。从舰首前部到旗杆处,有左右锚链筒,内侧有一对小系缆桩,需回收锚链时,锚链通过导板到达后面的锚链轮,并由带2条螺旋链掣的链来固定。舰首部的两舷,从前到后依次可以看到锚观察台,防雷具用导索器、铝球投台(测水深)、导索器、系缆桩等。钢质的锚甲板后是木质甲板,一直延伸到后主炮旁。在前甲板上,只在木质甲板前端设有一个通风孔和一个升降口,而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板之后集中设置升降、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可利用通风筒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
前桅楼、后舰桥及烟囱
“大和”号有2个舰桥,在烟囱之前(以下称舰桥),是全舰的战斗指挥中枢。“大和”号一改大型战斗舰艇舰桥过大的情况,完全从海战实际出发,显得十分简洁。舰桥正面的面积159平方米,侧面积310平方米;采取二重筒状结构,内筒中装有各种线路和管道,内外简之间的夹层里设有各种专用小室,外筒周围则设有与指挥、探测有关的装置。为减少冲击波的影响,舰桥外面开口少,封闭而整洁。最上面是旋回的主炮指挥所,内有九八式方位盘,上装潜望镜式望远镜,下有15米测距仪。主炮射击指挥所下是防空指挥所,在顶部露天甲板上的防护转板四周装有多部高色双筒望远镜。防空指挥所下是昼间战斗舰桥,也称第一舰桥。其前面与侧面有调风板和防护装置。通常,舰队司令长官及其司令部、舰长等指挥参谋人员在此指挥战斗。下一层是作战室、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观察所、罗经室(即夜战指挥所)、下部观察所和司令塔(实际是个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其特点是,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主、副炮与高射炮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3联装主炮3座,前部2座,后部1座。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57毫米。主炮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约2700吨,相当于日海军“秋月”型驱逐舰的排水量。炮塔防护盾的装甲很厚:前面650毫米,侧面250毫米,后面190毫米,顶部270毫米,底座两侧560毫米。炮塔后部装有长15米的测距仪,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上述望远镜及瞄准具采用潜望镜式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火炮冲击波的影响。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上,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每分1.8发;最大射程42000米,需飞行90秒。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公斤。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3座主炮样式相同,都是由吴市海军工厂的舰炮部负责研制的。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射击,其后座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为此日舰船设计部门煞费苦心。
副炮有3联装155毫米炮4座,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面及舰的两舷。这些副炮本是巡洋舰的主炮,性能比200毫米炮还好。此外,还装有127毫米高炮24门,25毫米机关炮113门。整个军舰像个奋起自卫的刺猬,全身竖起了各种武器。
舰尾与后甲板
“大和”号的舰尾也有其特点。该舰采用半平衡舵,前后配置,距离15米,装在中心线上(以往,战列舰是平衡舵,两舵并列装在一起,易同时受损伤)。后舵大,是主舵;前舵小,是副舵。因舰的惯性大,仅用副舵难以操舵,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有厚甲板防护的舵机室内有蓄电池、柴油机、油压泵等设施,即使在动力电源切断的情况下,主舵仍能工作。
舰尾的形状近似巡洋舰之尾,只是在舰尾后端面有个平坦的地方,这里原计划安装水上飞机回收装置,后因故未装。
“大和”号后甲板也较独特。在后主炮后,有机库、艇库、舰载机回收及发射装置等。为避免火炮冲击波的影响,机库、艇库等设施都在上甲板之下。后主炮之后的甲板是铁质甲板。后主炮两舷侧的外伸部有隧道状的艇库。艇库后两舷也有外伸部,其下设有轨道,是移动的小艇吊车在此起放小艇。
后部上甲板在舰尾处明显低陷,造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槽,这里是舰载机吊放暂存处,槽前面有开口,通往机库。
舰内机库在后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个梯形的区域,在此区域两侧可放置零式战斗机、水上观察机各3架。槽两侧设有与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舰载机的发射装置。此外,舰尾还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装置等。
从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12艘。其中“大和”号(还有同型的“武藏”号)舰龄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认为凭借象“大和”号这样的单舰威力就可驰骋太平洋,与美舰队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它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继而投入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均未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最后于1945年4月7日,作为第二舰队旗舰(司令长官伊藤整一海军中将),“大和”号率轻巡洋舰“矢矧”号及8艘驱逐舰驶向冲绳海区,企图对登陆盟军进行特攻。但在航渡途中,遭到美航母群的突击,中千磅航弹7枚,小型航弹数十枚,随即沉入九州坊之岬附近的大海。“大和”号葬身海底,标志着帝国海军从明治建军起的70余年历史宣告结束,日本军国主义的末日也临近了。
历史照片和艺术画:
[1941年在濑户内海试航中的大和]、[1943年8月前出至图拉克岛的大和两舰]
[1944年大和号的装备图]、[海底的大和残骸]、[大和号的前视图]、[大和号的后主炮]
性能数据:
排水量 64,000吨(标准)/73,000吨(最大)
载机 6架浮筒式水上飞机
航速 最大27节
主炮 三座三联装18英寸(457mm)主炮
副炮 三座三联装6英寸(155mm)主炮
高炮 127mm防空高炮24门,25mm高炮113座
舰员 2400人
美日老兵回忆日本海军大和号战列舰之死
4月7日,是旧日本海军的象征——“大和”号战列舰沉没60周年的忌日。1945年4月7日,号称“世界第一大战舰”的“大和”号在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军飞机击沉于日本九州西南50海里处。2005年3月23日,日本东映公司宣布将斥巨资拍摄影片《男人的“大和”》并复制了“大和”号战列舰的同比例模型。对此,日本人解释说复制“大和”号和拍摄影片是为了让人们牢记历史,是为了纪念两千多名随“大和”号一起长眠于海底的“斗士”。
“大和”号的“复活”活动,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大背景下进行,不禁让所有爱好和平人们感到不安和警惕。“大和”号到底是怎么沉没的?它的历史应该如何被纪念?一名幸存的日本水兵和一名参战的美军飞行员,将一起带我们重温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冈田达雄,82岁,原“大和”号战列舰通信兵
我在1940年考入了东京大学读法律。1945年初,我被帝国海军征召。由于视力不好、戴眼镜而被分派做通信兵。几个月的训练后,我被分配到了“大和”号战列舰上。尽管我早已听说过“大和”号是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它以“大和”为名,是整个日本民族的象征。但当我亲自踏上这艘巨舰时还是被震惊了,全舰长度足足有260多米,就像一座小城镇。主炮炮管之粗足以让壮汉在里头随意爬行。听我们队长说,每发主炮的炮弹就有1吨半重。
到“大和”号不久,就传来美国人在冲绳登陆的消息。1945年4月5日那天晚上,我们整个第2舰队所有舰船都集结在濑户内海。当晚“大和”号上所有人都拼命地饮酒作乐,根本不用考虑什么军纪。因为白天军部已下达了让“大和”号执行“天一号”特攻的命令。
尽管我还是个新兵,但从队长和其他老兵的脸上我马上明白了‘特攻’的含义。天啊!这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才22岁,还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但现在这一切似乎都不可能了。平时我极少饮酒,但那天晚上我还是喝了许多。有人唱起《樱花谣》,还有人问我从东京来的时候樱花有没有盛开。当时东京早已经被炸成了一片废墟,这让我的心里更加难受。我从口袋里掏出了全家福的照片,看着看着,禁不住大哭起来…
第二天,我们出发前往冲绳岛。到4月7日上午11点半,我收到一份从冲绳岛附近一个陆军观察站发来的电报:250架美军飞机正向我们飞来。
大约12点半,首批美军飞机开始攻击。我们边上的雷达室被一枚重磅炸弹击中,剧烈的晃动差点儿把我从椅子上震倒。那一刻,我觉得死神就在身边。
下午1点35分,第二批美军飞机又来了。尽管所有的高射炮都拼命地向天空中射击,但美国飞机实在太多了。很快,舰身左右晃动了3次,从内部通讯中我得知左舷又挨了3条鱼雷,舰体进水并朝左倾斜。为了恢复舰体平衡,舰长有贺信作大佐下令向右舷舱室注水。海水立即涌进了主机室和锅炉舱,里面数百名来不及逃生的弟兄被活活淹死。。
我当时有些想不通,长官们一直说美国佬都是怕死的懦夫,但当时美军飞行员的表现十分英勇,他们在座机被击伤后仍旧坚持着向我们扔炸弹。下午2点15分,“大和”号又接连被击中了4条鱼雷和3枚炸弹,航速锐减至7节。有贺舰长下达了弃舰令,我立即窜出无线电舱室,冲向甲板。逃生的人们乱作一团,我脚下不时踩到尸体,毁坏的高射炮旁散落着炮手们的残肢断臂,让我感到一阵阵的恶心。
在2点45分“大和”号弹药库发生大爆炸前,我跳入了大海,奋力地游向舰队中其他的舰只。突然背后传来一声霹雳般的巨响,当我回头看时,“大和”号已经横倒在海面上,主桅上的海军太阳旗落入了水中。舰体急速下沉。紧接着,在水下又发生了爆炸,溅起了高高的水柱。
舰队的其他战舰也大都被击沉,我们只得在海面上漂流。大约一个小时后,我听见天空中传来一阵螺旋桨轰鸣声,那是一架机翼下有两个大浮筒的美军“卡特林娜”式水上飞机。我立即摘下帽子拼命朝它挥动,随后发生的一切让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架美军飞机降落后向我们滑行过来。我奋力游过去,把手伸向美国飞行员……
冈田达雄十分幸运地成为‘大和’号上2767名舰员中获救的269人中的一员。今年82岁的冈田达雄,依然生活在东京,他曾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孙多次说起这段经历。每次说到结尾时,老人总会喃喃自语:“人能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大和”号和日本军事帝国主义一样,逃避不了覆灭的命运
查尔斯·G·福莱厄斯,80岁,原“约克城”号航母舰载机飞行员
1944年初,我加入了海军航空队,成为一名“复仇者”式鱼雷攻击机上的尾部机枪手兼无线电通讯员,我们中队隶属于“约克城”号航空母舰。
1945年3月26日,冲绳岛之战开始。4月初对‘大和’号行踪的消息一直时断时续,我们这些飞行员的心情非常矛盾,我们希望能早点儿把他们最后的军舰都收拾了,然后就在日本本土登陆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但我们也有些害怕,等待着我们的毫无疑问是一场恶仗,肯定会有人为此牺牲。
4月7日早上,中队长召集我们进行任务简报,言辞极其简短,归成一句话就是:击沉“大和”。上午10点,11艘航空母舰上起飞280架飞机组成了一支庞大机群,飞向目标。我不停地检查着机枪和弹药,心里极为紧张。但当我看到周围有这么多我们的飞机、有这么多弟兄时,平添了许多信心。
大约在中午12点时,俯冲轰炸机中队报告说他们已经发现了日本舰队。不久后我们也看到了这支很不协调的舰队,最大的军舰和最小的相差悬殊,许多小得几乎被忽略的军舰围绕着一艘硕大无比的战舰,它就是我们的目标——“大和”号战列舰。
我们中队投放全部鱼雷。可惜只有1枚命中。返航重新装弹后,我们参与了对“大和”号的第三波攻击。到下午2点时,“大和”的防空火力已经很弱,中队长带着我们3架“复仇者”飞到很近的距离,然后就像教科书上的范例那样,一架接一架依次排着队向“大和”号投射了鱼雷。“1,2,3,4”我慢慢地数着,4条鱼雷拖着航迹冲向了“大和”。“全部命中!我们干得太漂亮了!”对讲机里传来了中队长的欢呼,我们中队成了“大和”号的掘墓人。
按照惯例,我们要用飞机上的照相机对攻击后的效果拍照。于是,我们慢速飞到了离海面较近的低空,海面上漂着无数日本水兵的尸体,还有许多正在海水中挣扎的幸存者,那一幕让我永生难忘。
从后来冲印的照片上,我发现那些落水的日本水兵很多看上去和我差不多年纪。要是没有战争,也许我能和他们成为朋友,一起打棒球,一起喝酒。然而,我们却成为敌人,相互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