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造型艺术美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32:20
名词解释
美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的科学。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即艺术中的哲学问题。美学思想在古代已经产生,黑格尔称美学为"艺术哲学",1750年德国人鲍姆加登发表专著《美学》后,美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隋这现代科学的发展,美学研究开始运用一些其他学科的成果和方法,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美术:将美学表现作为主要的创作目的,与创造美有关的视觉艺术。通过作品得到观者欣赏、引起沉思而实现审美价值。一般包括绘画、雕刻和建筑。过去,美术与实用美术之间存在区分,装饰艺术与工艺已使用为目的,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属于美术范畴。但今天往往也被当作纯粹的美学对象来欣赏。
造型艺术:这个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运用各种要素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的幻觉,泛指一切艺术形象的塑造;第二,三维艺术形式,如雕塑、绘画、工艺美术、设计、书法和篆刻。造型艺术以可视的物质材料表现形象,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区别于诗歌、音乐、戏剧和文学,中国20世纪初开始运用"造型艺术"这个概念,并纳入书法、篆刻,使造型艺术的范畴与西方不同。
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和现实的模仿。这是一种有关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人持这种观点。模仿说对于人类创作心理的把握具有一种揭示的含义。自古希腊到19世纪,模仿说是非常具有影响的艺术起源理论。
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活动,与原始部落企图支配自然力的各种巫术有关。美国学者爱德华.泰勒、英国学者弗雷泽等人持这一观点。
艺术品: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欣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艺术品是诉诸人的知觉的。
审美意识:即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享受、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思想等。人们往往通过艺术研究人类的审美意识。
审美愉悦:审美心理中的感情因素被称为"审美愉悦",它涵盖了从淡淡的快乐到狂喜的各个阶段,也包括因审美对象地丑而引起的方案、厌恶等强烈的心理反应。
再现:再现以具体描绘为特征,追求现象的真实和感性形式的完美。艺术家对现实的再现是艺术史中的主要倾向,写实、真实性成为再现的主要追求。在线不是纯粹复制现实,艺术家对现实的认识、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体现出来。
叙事:叙事是再现性作品的主要手段之一。
表现:表现一般指艺术家更突出个人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的表达,以象征、寓意、夸张、变形的方法突破审美习惯。宋代以来的文人画、西方自19世纪浪漫主义到现代艺术中的许多流派都具有表现的倾向,将主观情感、个性的强调以及期待观者对应的心理反应作为主要的追求。表现的年代不如再现、写实久远,但表现的前提是尊重艺术家的个性,将艺术家的内在感受以视觉形式激发出来,在表现的范畴中,情感的浓烈、个人的体验重要过准确的再现。
情感抽象:德国哲学家沃林格在其著作《抽象与移情》中提出的"情感抽象"是抽象绘画的美学基础,这个概念强调在艺术创作中所具有的抽离的趋势,抽象的形式可以解除人们现实生活中收到的冲突,不涉及人们所熟悉的物质世界,在新的形式中确立新的价值。
抽象:对实际物体的描绘被视为次要或彻底抛弃描绘真实物体的艺术。抽象艺术的美学内涵通过形状、线条、色彩所构成的结构中传达出来。艺术品及装饰品中出现的抽象倾向贯穿整个美术史,作为美学原理的抽象概念始于立体派的发展。
具象: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具象艺术广泛的存在于人类艺术活动中。具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可识别性。
形式: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艺术家将物质材料按照创作意图、一定的手段构成作品的形式,形成审美特性。
线条:造型艺术中的"线"有两种不同所指:1.如地平线、水平线等境界线;2.也是更为常见的方式,即"线条",它是用来表示在绘画、雕塑和建筑中,主要是用线而不是用面来表现形体的手法。
色彩:色彩是造型艺术作品德尔重要表现因素。色彩的物理基础是不同波长的辐射对眼睛的刺激,从而在人脑中产生的感觉。造型艺术创造中体现出人类对色彩的感知和理解,涉及光学、眼睛对色彩的接受过程、个体的感知、在生活和艺术中的运用。在现代视觉艺术中,色彩材料和表现技法在不断丰富。
气韵: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气韵"属于非常重要的审美范畴。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论,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
比例:在任何构图中,每一部分之间的数学关系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比例也指人体个部分的数学和几何关系及每部分或每部分的单位与整体和形的比率。
透视:广义的透视泛指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物体的各种绘画方法。狭义的透视特指14世纪以来逐渐确立的线性透视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透视画法是西方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要素,传统上作为再现艺术精湛与否的评判标准。据此画出的物体看上去就像在一个视点看到的实际情型,物体具有立体感,具有离观众越远显得越小的空间关系。
形式分析:艺术史家运用诸如形式、空间、区域、平面、体积、比例、光线、色彩等术语和概念从形式的角度描述和分析作品,这种方法帮助人们理解艺术风格和风格的发展。
风格:指在形式再现中的独到表现方法。风格往往依据历史时期、流派、民族、地域或艺术团体来划分。风格也指某个艺术家独具的技法和特点。
知觉:人对客观事物各个部分或属性的整体反映。同感觉一样,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而引起,但比感觉复杂、完整。知觉大多是几种感觉的组合,表现为对事物的整体性认知或综合属性的判断。
视觉:感受和辨别光的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眼睛是视觉器官。
线性透视:标准的集合透视方法。根据画平面上真实的和想象的结构而确立。线性透视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明确细致的解释并令人信服的得到运用。
通感:日常生活中,视觉、嗅觉、听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凭借通感可以突破对事物一般经验的感受。
作坊:旧时手工业者从事生产的场所,在美术学院产生之前,西方艺术家学艺的途经大抵是通过进入老艺术家的作坊当学徒而开始。作坊中学徒制的教育基本出于技艺传承的目的,师傅、助手、学徒三层关系确保了艺术训练的重要目的-精确模仿-地达到。
学院:以促进国家艺术发展、培养人才和确立艺术准则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艺术家团体。16世纪在意大利、17世纪在法国、18世纪在英国、19世纪在美国学院相继建立。学院因其官方地位而始终强调传统准则,拒绝承认创新的艺术家、艺术作品而成为适应传统、保守的艺术家的温床。今天这样的状况有所改变。
媒介:艺术家专用的工具、材料和手段。
技艺:指作品美学方面以外的技术和才能。
艺术鉴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并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艺术鉴赏带有较多的感性活动的特点。
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艺术批评家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做的科学分析和评价。
图像学:图像时对艺术作品题材的研究,是对图像的主题、姿态、意义进行描述和分类的方法。
心理分析: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是非常深层的方法,指出非理性因素对人类的影响,这样的分析并非作为文艺批评的方法提出,但有一个艺术家群体以此为美学基础,发展了"超现实主义"文学、艺术运动,视觉作品传播广泛,批评理论方面的探索也广为展开,并将之与传统的艺术史研究方法综合起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