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人格修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07:37
1、读书与人格修养
人格,是指一个人各项重要的、相对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谈到人格是什么,它应该是人的先天体质结合的“气质”,后天发展的“性格”,以及“能力”等归纳而成的。通常所称的“人品”,它和一个人的素质、情绪、行动倾向、行动样式、习性、态度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格是一个人品质、意志和作风的集中体现。优秀的人格能博得众人的认可与称赞,丑恶的人格会被众人唾弃。于是便产生了人格魅力。人格魅力的主干,一是形象,二是性格。
——气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发现,人体内共有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体液。每种体液所占比例的不同,决定人的气质的差异。按照这一发现,古代的心理学家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亦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情绪兴奋,容易冲动,反应迅速,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向型。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灵敏,乐于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和情绪多变,缺乏持久力,具有外倾性。
粘液质:安静,稳重,沉着,反应缓慢,沉默寡言,三思而后行,不容易外露,注意力稳定而难以转移,善于忍耐,偏内倾心。
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行动迟缓,具有较高的感悟性,善于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细节,富有幻想,胆小孤僻,具有内倾性。
气质,作为一种视觉标识,是人们对某个人的印象。有了印象,人们可能还会深度地谈论他的气度,气度是人们对个人的感觉。也是个体浑身散发出内在的拥有,这就是对人们产生的良好感觉以及吸引他人的人格智慧和魅力。
生命的密码,每个人都很特别,每个人又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气质不同,然后又是他的才情不同。
品人、品书、品味、品质,亦如品茶、品花、品酒或如品精致绝伦的器物一样。她是那么的耐读——山涵氤氲水灵秀,腹藏诗书气自华。人生就是一本书,一本由自己写别人读的书。大家相互在读对方,有人耐读,有人不耐读;有人能被读懂,有人则不能被读懂;有的人高深莫测到具品级的哲理大师,让人一辈子也读不透更读不完。其实将人比作书,还不如把书比作人,品书犹如品人。一个内涵深的人能让人回味无穷,愿意一辈子与其相交,总感觉同他在一起,有学不完的知识。
左宗棠说:“读破万卷书,神交古人。”读书如做人、交友,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本坏书也同样让人误入歧途。看一个人,不一定只看他做了什么事,还要看他读了什么书,或者他乐于谈论的书,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精神品级。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气质无不与他喜欢的书发生联系。因此选怎样的书去读,也是对个体人格的检验。好书是伟人,它给人们以智慧,给人们以勇气,给人们以力量,给人们以庄严,给人们以博大,给人们以胸怀,给人们以希望。这种精神境界只有伟人才能给予。
好书还能补心、益智、健脑、延年、益寿,给人们以高的享受、精神的启迪与支持。
坏书是罪人,坏书像鸦片渗透到人的细胞和骨髓,腐蚀、毁害人的身心,成了人们的罪人。
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从养生保健方面来说,书可使人开朗、消恕和化郁,提高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增强防病抗病的信心、决心和能力。有人自卑,因读书而自信;有人浮躁,因读书而宁静;有人轻佻(tiao),因读书而深沉。人不是天生就是完美的,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医治的方法最好是读书,这还须对症下药,用书来作为药方。现代科学表明:读书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它能使大脑产生一种叫做神经肽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增强细胞免疫力,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读书,要选择自己喜爱的书,对社会、家庭和个人有益的书。读书也是在储存知识和文化,但需学以致用。不能读死书,死读书,更不能尽信书。读书要有恒心,要以极高的心智排拒外界的一切干扰,做到坐忘入静,精思凝想。畅情达性,心身相忘。并且有笔记、有心得——读书有味身忘老。
读自己喜爱的书,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沉浸在书的海洋里,用自己的心智与作者的灵魂作空冥里的交流。当两者激越出相互理喻的火花时,其乐融融、其情滔滔,精神的愉悦便由此而生。书可益智,书可陶情,书更是养生之术中不可或缺的锤炼性情之物。
对一本好书,要做到粗读、通读、精读,读好多遍,也可倒读,系统地去读书,这样得出的体会就比较全面,看法也就比较准确。
要选准主导的专业书去读,为了加深对主导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开阔视野,还要找姊妹专业的书读,通读和了解它,眼界大了、开阔了,自然地看问题就高了,这就是站得高,看得远。
一个人书读多了,自然会有许多心得和体会,这表明你在一天天的进步,可喜可贺;而有了心得体会最好不要急于表露,不要轻易表白出去,不妨让它沉积下来,慢慢涵养,久而久之,便积少成多,会有大的收获,你便能语惊四座。鲁迅先生曾说过,每当我不开口,觉得充实;但当我一开口,便觉得空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曾国藩曾说过一句极为精到的话:“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意思是说,读书体味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滋润。这句话不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必须观察很多人、理解很多事,特别是对事与事之间的关系有一种洞识,更具有透彻领悟力的人才说得出来。
读书体味深的人,一定是心智高度集中的人。他的心底单纯、洁净,人世间的一切杂念、琐事、烦事都被抛在九霄云外,至少这些事不经过他的心灵,或者说他不为这些事所搅扰、所纠缠,唯一能吸引他的是书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境界。这种境界构成了对外物的排拒力,于是,他得以守候着自己的内心世界,静尽修炼、陶冶或者燃烧。
因心智的高度集中,造成了精神和肉体的不断作用和集聚。他的精、气、神没有一丝一毫的涣散,他一天天地在充实、丰沛和完善,日有所得,月有所获,年有所成。久而久之,在他的心灵便豁然透出一股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又作用到他的身体,使他的生活有理、有序、有节。因此书味深的人,一定是身心健康的人。读书体味深的人,又一定是淡泊名利的人。
“面目粹润”,对治学的人而言,是不能伪装的。必须火候烧到,方有这种体验。对有意追求、故弄玄虚或操之过急者只会适得其反。用书法家李凯轩先生的话来说:“做书如做学问,须有孜孜不倦、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钉子精神。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要刻意与众不同,应该是自然的表述和内在的揭示。特别对外表的追求这并不是艺术深度的体现,更非艺术家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