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军参与台海战争的可能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22:16
随着台湾陈水扁当局在“台独”这条亡命路上的越走越远,随着近期台湾3.20大选的结束,中国人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美好愿望也有了清醒地认识,不管谁当选和平统一已成为不可能,武力解放台湾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
针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所要面对的军事压力,众说纷纭,中国国际问题专家李绍先先生对一些国际问题的研究堪称精辟至极,然而对台海将来可能爆发的战争,李绍先研究员声称美军一定参与(也有可能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本人不能认同,美军参与的可能性是有,但是参与的可能性不是太大,更不是一定或者绝对。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后,表面上世界在向美国的霸权单极世界发展,但是实际上却加速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美国在对伊开战问题上不顾大多数正义国家的反对,抛开联合国发动对伊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不安,各大国都加强了自己的军事投入,冷战结束以后的新一轮军备竞赛由此开始,在对伊动武问题上和美国产生严重分歧而导致裂痕的欧盟,也试图成立欧洲自己的防务部队,以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中国和俄罗斯的崛起,对美国的霸权统治产生了极大的挑战,多极世界的格局越来越明朗化。美国人在伊拉克已陷于了深深的泥潭,需要国际社会的帮助。美国人在核不扩散和反恐问题上需要中国的合作,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更是离不开中国,美国人也不得不考虑他的国际战略。
现在的中国已非建国初朝鲜战争时期之中国,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经中国人民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虽然总体上和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美国有的东西我们几乎都有了,在有些领域甚至超过了美国。美国毁灭地球10次的核武能力和我们能毁灭地球一次的核武能力已没有大的本质区别,美国现在和中国全面开战于冷战时期和前苏联开战一样,已是没有赢家的战争。
还有一个大的问题是战争意志,我们解放台湾是人心所向,全民拥护;现在的中美贸易额已远大于美台的贸易额,美国在大陆的投资也远超在台湾的投资,再加上美国的所谓民主政治,美国如果军事参与台海战争,势必遭到国内人民的强烈反对,当时美国无论是谁在任,都要考虑自己和其所在党派的政治前途的。
我们解放台湾是为了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而美国即便军事参与,也不会拿出倾国之力,最后一定会和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一样,其结果不言而喻;众所周知,台湾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颗重要棋子,美国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一直是采取遏制的政策,控制了台湾就控制了大陆的出海口。为什么最近美国一再强调不支持台湾独立,反对改变现状,美国人心里明白,和现在日日强大的中国开战只会导致比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更惨痛的境地。
对其它的国家军事参与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首先要考虑的是日本,如果美国不能军事参与的话,日本军事参与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日本是不会承担第二次核爆炸所再次造成重大伤亡和被毁灭的风险的,但是日本一旦拥有了核武器以后就另当别论了,最近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种种迹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假如美国参与的话,在战争对美国有利的情况下,日本军事参与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但是概率很低。
至于美国的其他一些盟友,军事参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顶多和在伊拉克战争末期一样,象征性的表示一下,对战争的实质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我们要放眼长远,团结一切力量,在解放台湾之前,尽量的避免周边地区冲突的发生。
必须指出的是即便美国不军事参与,但是对台湾提供一些军事情报、武器、对我军实行电子干扰和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也不可避免美国或是日本的一时冲动,铤而走险,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加军费,积极备战,加快军事现代化的步伐,充分做好同美日军队作战的各种准备工作,以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实力吓阻美日的军事参与,使他们望而却步,以降低我们在解放台湾时所付出的代价,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目的。
中华网 2004-5-12
一位著名的法国学者作出如下的结论:在所有国家的军队中,最热烈地希望发生战争的军队是民主国家的军队;而在所有国家的人民中,最爱和平的人民则是民主国家的人民。这种反常现象的成因,是平等同时产生了这两个对立的效果。
美国有世界上最为优越的地缘政治。它的邻国只有2个,且远不足于挑战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远程军事投置能力让古近代帝国叹为观止。从过去100多年的战争史看,它也是常胜国家。
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战略和战术)用兵次数超过240次。美国失败的大规模战争只有2次,大小战役中的失败当然远远不止2次。中国人记忆犹新的2次直接和间接卷入后的巨大战略和军事胜利,即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国唯一2次失手的大规模战争。从战略上说,美国在朝鲜战争并没有失败,因为它实现了最初卷入战争的目标,即阻止朝鲜统一韩国;但军事上却败于中国,因为它被中国从鸭禄江南推了200多公里的直线距离到38度线。越南战争刚好与朝鲜战争相反,它军事上并没有败于越南,但却败于政治,也就是战略上它是失败了。
除这两场战争之外,笔者似乎找不到其它失败的例子。翻遍了中外历史,能在100年中只有2次失误的战略战争,而又维持世界一流超强的,虽不是非美国莫属,但却不太容易找出第2个。
1)强权的兴起
但如果我告诉读者朋友说,美国在1898年只有区区的2.8万常规兵员,我几乎可以想象大部份读者奇怪的面部表情。不错,这就是105年前的美国,当美国和西班牙发生军事冲突时的狼狈相。
当时美国的国防部没有什么兵力可以调动的,但二国已经处于宣战状态(1898-1902),美国只好紧急征兵20万志愿兵,在佛罗里达集结,准备渡海远征200公里外的西班牙殖民地古巴。幸运的是,美国此时的经济能力已居世界第一,并在此之前十数年,因为世界一流军事理论家、海权论的主要创立者,美国的马汉将军和其它有识之士的努力,美国刚造好了几艘远较西班牙先进的战舰,为此补救了其它的准备不足。
美国的强权兴起之轻易,得益于它独特的地缘政治,这实在让众多的欧、亚国家觉得上帝的不公。古巴在6周内被美国攻占。几乎与此同时,美国海军继续进攻另一个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当美国的军舰从香港起锚攻打菲律宾的西班牙舰队时,一位老牌英帝国的海军军官对同僚感叹说:美国海军小伙子们真够精神的,可惜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但美国海军的运气却让英国人大跌眼睛,美国海军只化了几个小时就在自己无一伤亡的情况下,击败了西班牙舰队。这种海战的结果,即使在甲午战争中大败大清帝国海军的日本也会嫉妒。
在打败了二流海上强权西班牙后,美国非常自然地取代了西班牙而充当了二流的军事强国。强权的兴起有时就这么容易,连美国人自己在2年前都不敢想象,从此美国开始走上了不归路。
仅在此前34年,美国还刚经历了残酷的为时5年(1861-1865)、双方共卷入300万战斗人员,伤亡50万人的美国内战,也许它太残酷了,美国人选择了远离战争,并在内战后几乎全部退伍。美国对西班牙的胜利,有幸运成份,但更多的是美国的国力所至,上帝并没有特别偏爱美国。要知道,一个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国度是永远不会得到上帝宠爱的。
在当时的世界上,美国的国力与当时的德国名列前茅,德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经营下,1871年统一德国,并在工业、科技和政治上都日新月异,将老牌帝国英国和法国抛到了后面。虽然德国的科技和工业较之美国要强一些,但美国的人口和资源却远非德国可比。美国凭借其独特的有利条件,到20世纪初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例如,在钢铁生产方面,1910年时,美国生产的钢产量比德国多了整整一倍;在煤的生产方面,美国的产量比居于第二位的大不列颠的产量也多了一倍多。就在1900年,多数(42%)男性美国人从事第一产业,如务农和渔业,但美国还是成了世界第一,世界按工业生产方面的次序排列分别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
1900年时,美国有一支小型陆军和海军,现役军人仅有12.6万人。据美国政府的老兵部(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自己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1918)时曾广泛动员参军,前后有470万参军,伤亡军人30多万,战争结束后和美国内战后一样,又几乎全部复员。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1945)爆发后,曾进行更大规模的动员,前后有1600万美国人入伍,伤亡军人110万人。朝鲜战争期间(1950-1953),美国前后有570万人参军,伤亡军人16万人。越战期间(1964-1975),美国前后有920万人参战,25万人伤亡。海湾战争期间(1990-1991),美国有230万军人,1700人伤亡。
在自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至今的战争期间,美国共有4235万人参过军。在数百次大小战役中,共90万人丧身,143万人受伤。
2)美国历史上对中国相对开明的一面
或许美国是一个新兴强权的原因,在19到20世纪交接之际,它与老牌的欧洲帝国主义有些不同。1899年,清朝败于新兴强权日本不久,中国如同一个被打得全身浮肿的重量级拳师,极需调养和关爱。此时,美国公布门户开放政策,强调美国要保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完整,维护各国跟一个完整的中华帝国平等贸易的原则。虽然它也在1900年参加了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的侵略,但清帝国的庚子赔款之美国部份,却被美国用于对中国有才干年轻人在美国的西化教育,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因此而建。不管它的出发点如何,但其结果是有利于中国的打破闭关锁国政策的。
针对列强因庚子之乱所进行的武装干涉,美国发表第二度门户开放政策,照会列强,措辞强硬地强调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因此,庚子之变并没有像以往的失败那样导致中国割让大片土地。在比较公正的国际秩序和世界联合机构确立之前的殖民主义时期,胜者为王败者寇的强权政治、霸权外交是世界潮流。西方列强虽然没有向中国索地,却以胜利者之淫威,借赔款机会狂捞中国银两。但年轻的新兴国家美国,在所有的与中国有利益冲突的列强中是一个例外。作为战胜国之一,美国在与刚刚返回京城的清政府谈判期间,相对于其它漫天要价的列强,表现或秉持了相对而言比较平等公正的信念。这种表现当然有其自身的目的,但中国是受益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之卷入太平洋战争也与它对日本侵略中国的不满,而多处限制日本最终惹火上身,日本不愿美国的制约,而偷袭珍珠港。同样地,不管它的出发点如何,但其结果是有利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战争期间,美国有大量的军事装备和战略物资援助中国,仅穿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的驼峰战略物资运输,就有600架美国飞机坠毁,1500名美国空军飞行员为此付出生命代价。他们这些勇敢的冒险和牺牲精神是应该受到中国人尊敬的。
作为一个国家,美国仍然年轻。作为有100多年的强权帝国,美国已步入中年。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战争总在新兴国家和老帝国之间展开,因为老帝国要维持既得利益,而新兴国家要打破条条框框而谋取更大利益,英、法、德在过去300多年中的分别崛起莫不如此,最典型的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因为西方的德国和东方的日本太强要得太多的缘故。
尽管中国的儒家文化不会让中国走上这种战争道路,但台海问题处理不好,却有可能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笔者但愿这样的战争不在中美两国之间发生。
3)维护强权的军费
为了进一步提升军事力量,近年来美国连续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目前,美国的军费占世界军费总40%左右,相当于美国之外军费开支最多的7个国家的总和。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称,五角大楼要求增加军费的目的主要是,弥补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国防开支的急剧下降。观察家们认为,美国到2010年的军费将占世界军费的50%。
美国当然可以增加军费,但笔者对它的后劲有所怀疑,因为军费的增长必须有赖于GDP的增长,否则一个国家就有可能靠长期大量举债购买军火。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不可思议的经济奇迹,这种奇迹曾让美国人陶醉,也一时让世界各国的人更加寒酸。但产生这种奇迹的背景和条件,笔者认为在未来几十年是不会再来了。美国国防预算包括国防部和能源部两大部份。根据美国军方的安排,国防预算一般分成各军兵种的费用、采购新的武器装备费用、研发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费用、执行海外军事任务费用、增发军人工资等几大块。根据新的预算案,美国将大幅增加在特种部队和无人驾驶间谍机方面的军费开支,特种部队司令部的开支将增加近50%,从目前的30亿美元增加到45亿美元。美国2004年度还将花费10多亿美元购买全球鹰、掠夺者等无人驾驶飞机。2004年度陆军的开支为900多亿美元,比2003年度增加3%;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开支为1100多亿美元,增幅为3.5%,其中,用于建造战舰的有120多亿美元,海军计划在2004年度建造7艘新战舰和一艘新一代航空母舰;空军的开支为1100亿美元,增加近5.7%。此外,军人的工资将增加2%-6%。
4)美国的武装力量和对中国的威胁
美国的武装力量由现役部队、后备役部队和军内文职人员三部份组成。现役部队分陆军、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4个军种,分属陆军部、空军部和海军部三大军事部领导。兵力现役部队总人数130多万人。其陆军47万,海军37万,空军40万。
美军在国内拥有军事设施1000个左右,其中空军基地有100个左右。海外军事设施200个左右,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或地区,其中空军基地有50个左右。2000年前后,美国在欧洲驻军约12万人,其中驻德国近6万人、意大利1万人、英国1万多人。目前2003年,在对伊拉克的战争中有20万美军在中东一带。
美军在东亚地区的存在,对中国是一个威胁。它在日本有近4万人、韩国3.万人,关岛4000人。为了平衡未来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军事优势,美国已布置3艘攻击核潜艇在关岛,计划在2015年将有7艘攻击核潜艇派遣到关岛,2025年增为11艘。除了潜艇之外,美国也首次在这个位于西太平洋的岛屿储存巡航导弹。这些军事计划,都说明美国已经开始意识到,在可预见的将来,大陆对台湾的军事优势在未来只会越来越多。
此外,对中国有威胁的战略力量还包括,主要装备有432枚潜射弹道导弹,配置于18艘战略导弹核潜艇中。另有550多枚洲际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208架。
此外,美军的12艘航空母舰和可载在其上的1000架左右飞机中,如果它愿意,大概有一半可以被调动到台海一带。
5)维护强权的军事战略和战术
美国的军事推进靠航空母舰。目前,美国有航空母舰12艘,其中有3艘是常规动力,其余是核动力。这些不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母,而且占全世界航母数量的一半。每艘航母可以载战机85架左右。
美国以航母舰队(潜艇、扫雷艇、护卫舰、驱逐舰等组成)控制海权,用舰载机控制空权,以卫星、预警机和侦察机监视周围发生的一切。通过海、空的交互配合向纵深推进。
美国用航母进行军事推进始于二战。在二战中,美国的航空母舰至少2次躲过了日本人的灾难性打击。第一次是偷袭珍珠港时,美国的航母一艘也不在港内,躲过了本来是躲不过的灾难。第二次是海军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中途岛大战,两国海军都想先找到对方的航母以对之攻击,美军先期发现日军航母,并对之进行了前赴后继般的勇猛攻击,击沉日本6艘参战航母中的4艘,只在最后阶段,美国的3艘参战航母中有一艘被日海军发现而被击沉,但在日军失去3艘航母时才发现美军航母,为时已晚。当取胜的消息传到司令部时,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只感慨地说了一句:我们赢了,只不过我们的运气更好一些。笔者欣赏他这直率和毫不做作的评论。
二战以后,美国保留了相当部份的军队,在战后的每次危机中,历届美国总统首先和最喜欢问的一句话即是:我们的航空母舰在哪里?
美国的航母战略已经被成功操作了60多年,我们知道这个战略总有被淘汰的一天,但我们不知道是哪一天。
这一天或许是人类将太空彻底军事化的那一天,太空的彻底军事化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不存在可不可能的问题。
6)维护强权的工业基础
二战以后,美国保留了几乎全部的军工产业。在战后的世界冲突中,美国左右逢源推销军火,不但为美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而且维护和推进了美国的军工产业,这种以军养军的做法或战略,为未来的军事冲突提供了优良的军事后勤保障。
美国的军事工业建立在强大的民用工业上,其工业基础雄厚无比。在近现代由欧洲人兴起的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被美国人得到最大限度的继承和提高。就工业革命而言,比如在1860年,西欧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72%;到1931年时,这一百分数下降到4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下降到30%,到1960年时下降到25%。这些欧洲的工业占世界的百分比上的失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美国夺了去。这种工业基础无论在和平或战时,美国都可以立刻将之转为军事用途,而对敌对国家造成巨大的军事和心理压力。
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后指挥袭击珍珠港的日本海军名将山本五十六,对此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曾提醒那些急于与德国结盟、欲对美国宣战的日本少壮派说:你们如果到美国数一数美国的工厂,你可能会更明白。在偷袭珍珠港成功后,日本举国欢腾,以为日本已经一举将美国从一流的海军贬为三流海军,但唯一忧心忡忡的山本五十六将军说:美国是一个骄傲的民族,我担心此战只不过惊醒了一头睡狮。
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罗斯福,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二战中表示,即使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美国亦可以在最终取得对日本作战的胜利。这位将美国的经济从立国以来最大的30年代大萧条带出来,并最后取得对德国和日本战争胜利的美国总统并非信口开河。他的结论,来源于美国极为强大的各种工业和经济基础的评估,以及美国潜在的战争动员能力。
在70年代,中子弹的研究在东西方多国同时展开,苏联落后。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写信给西方各国领袖,要求停止中子弹的研制,法国总统密特朗也告诉美国总统卡特(任期1976-1980):没有必要研究和生产中子弹。卡特是老好先生,于是被说服。而法国自己在偷偷地搞,并在几年后宣布首先生产出中子弹。此时强硬派里根总统即位,闻讯大怒,立刻签发命令:美国必须全力生产中子弹。法国原想偷偷地领先,但国力和工业都不容许法国跟美国这么个生产法,结果自然是目瞪口呆,十分没趣。
尽管到了21世纪,美国的服务业和非传统工业的比例已大幅提高,而传统工业的基础在表面上日益薄弱。有些中国人误以为,中国的工业在战时可以比美国更有条件和实力为战争服务。这种想法是天真和错误的,工业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努力,靠一步到位式的幻想是不行的。
如今,又有不少人出来炒作众多的概念,如同炒作股票的概念股一般。有老手段被贴上新标签的,如信息战。二战中美国破译日本密码、英国破译德国密码,给敌人假情报进行欺诈等手法,难道忘了、难道不是信息战?更有人提出,在未来中国国防建设中,以信息战为中心,那要看信息战包括那些范畴和如何玩弄文字游戏了。还有数码部队,纳米技术等等,也不断拿出来吓唬不懂技术的官员和老百姓。这种现象在100多年前的上世纪初也发生过,当时人们认为高科技时代、计算机时代、空间时代等就已经在那世界的某个角落,只不过用的技术名词不同而已,现在我们知道那是他们认为的70年后的事。以常人之见,多提这些名词术语,倒不如干脆直接了当地、扎实地研究和解决未来20-30年的军事能力,比如自己的通讯网络安全、如何快速可靠地定位敌人的卫星、预警机和军舰,定位后进行的攻击所必然面对的的干扰和反干扰问题,需要用什么技术就用什么,将可行之各种技术逐步应用军队建设。至少,这样大家都知道我们在谈什么,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信息战、数码部队一类的配置只不过是整个高科技作战中的一部份而已,笔者以为根本谈不上中心与否。而有不少人为了得到研究费用,在经费申请报告中,硬是要将毫无关系的尺度概念纳米二字放进去,以欺瞒不太懂该技术的经费主管。
当西方的一些文人闲得没事,或者想发明一个名词来出名时,便随手给中国戴了一顶世界工厂的高帽,不少喜欢外国货的中国人立刻被这顶帽子戴得要么是昏了头,要么是欣喜得发了狂,以为只要有西方学者一说中国是世界工厂,中国便是了。
中国当然有相当大的进步,但与其说是世界工厂,倒不如说是世界加工厂。也就是说在大部份重要产品上,中国缺乏独立研究和设计的能力,产品是外国人设计的,到中国无非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而已。如果有人去调查和比较一下中国的研究投入和西方或日本的,那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足够的研究投入,哪来的好产品?
有人说:从一部小轿车上可以看得出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话说得有些不够科学,但却比喻得很形像。一部私家车从总体设计、部件设计、加工生产、部件组装等各种流程和各种管理,的确可以看得出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准。发达工业国,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都有不错的汽车业和国际市场,象美国、日本更有许多家汽车厂竞争。当然中国也有,但产品之质量不说也罢,要说也只能在国内用。
日本人在上世纪50-60年代也靠出口玩具、靠廉价的物品出口发展经济,到了60-70年代,日本的家用电器和汽车工业进入国际市场,在80年代以后已在世界上达到领先地位。汽车工业是重要的工业,日本人用了20多年的时间。韩国的汽车工业起步晚一些,但也用了大概20多年时间进入国际市场,中国人的汽车工业在同样20多年的时间里表现不如人,不知何时才能在世界上立足。不但是汽车工业,以中国人对产品研究的投入之少和疏忽之多,50年来以简单地、不断地用过时的设备重复生产过时的产品。即使改革后的20多年中,亦没有在意识上紧跟国际经济和消费趋势,依然不断引进别人过时的流水线,不断以量代质,常常造成严重的产品积压和压价比赛。实际上,对主要家用、民用产品的研究和开创正是一个国家工业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而这些研究能力最终必然可以为自己的军事工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飞机的制造业也同样重要,美国有几大飞机制造商。几十年来,美国对飞机工业重视之极,一直将之提高到战略的高度,而决不容许别人超过。上世纪50年代,加拿大的军事航空工业也迅猛发展,到1958年,加拿大AvroArrow公司的战斗截击机曾做到世界领先的地位,其超音速战斗机达2453公里/小时(2倍于音速),比美国的要快要先进很多,直接威胁到美国最重要的军工产业的生存,美国对此极为不安。美国受自己的飞机工业巨头和国际战略上的双重压力,而对加拿大政府施加巨大压力,它借口加拿大政府补贴不公等众多莫须有的问题,最后导致加拿大的这个战斗飞机工厂被政府关闭。
美国在近现代开始的三大革命,政治革命的评价工作和是非曲直比较复杂,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但无可置疑它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相互依存和推进,它有将科技力量快速转化为工业生产的机制和能力。就工业和科技而言,在过去100年来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并在可预见的将来依然如此。
美国的12个航母战斗群固然有震慑之效,但更震慑人的却是日本海军名将山本五十六的话:你去数一数美国的工厂,可能会更有助于认识美国。
中国是传统的陆权国家,但未来的台海战役却将以空海之战的形式展开。中国的工业基础和工业能力对战争的最后胜利,比以往任何战争都更显得重要。我们必须对此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中新社2004-5-13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导弹核武器以来,经过40多年几代人的艰苦拼搏,已建立起一支精干有效,弹种齐全(近、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固定发射阵地与机动发射相结合,具有一定“三位一体”作战能力的核自卫反击战略核力量。
迅速发展的核力量
1955年1月15日,在全体政治局常委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我国作出了研制中国原子弹、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重大决策,迈出了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1956年3月14日,军委常委会议听取了钱学森关于发展中国导弹技术的设想,并作出发展中国导弹事业的重大决策。
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6月29日,完全由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二枚中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二号”导弹终于发射成功。这开启了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胜利航程,标志着中国已牢固建立了导弹技术的强大基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5年5月14日,中国在罗布泊成功进行了首次飞机空投原子弹爆炸试验。这意味着中国拥有了可用飞机投掷的武器化的核弹头。 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巨响,一条巨龙升起,向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南部的弹着区飞去,在距发射点894千米的569米高空爆炸,爆炸威力为1.2万吨TNT当量。两弹结合的成功试验立即在全球引起了巨大反响,标志着中国已成为拥有具有实战能力的导弹核武器的国家。
1967年5月26日,“东风三号”中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自1981年开始,对“东风三号”进行了多项改进,改型后的导弹于1985年12月和1986年1月进行了两次飞行试验,均获成功。“东风三号”是中国第一种使用可贮存推进剂的导弹,为成功研制多级可贮存液体推进剂的中远程和洲际导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风三号”是中国第一代液体地地导弹的“里程碑导弹”。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早在1957年12月,中共中央就决定组建了炮兵教导大队,为创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培训指挥和技术干部。195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将原教导大队扩编为最早的一个地地导弹营。1964年1月,经总参谋部批准,导弹营改编为导弹团。至1966年这支新建部队已具一定规模。为了建立独立的战略导弹核反击力量,1966年6月,组建了战略导弹领导机关。根据周恩来的建议,领导机关称做第二炮兵。同年7月1日,第二炮兵领导机关正式成立。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第二炮兵部队装备了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中近程导弹。从1968年起,随着中国导弹核武器的发展,第二炮兵先后组建了装备有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中程、远程导弹的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并逐步组建了一批战斗保障和技术勤务部(分)队。
第二炮兵的建立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支战略核威慑力量。
进入70年代以后,在自行研制的中程导弹核武器陆续装备部队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向系列化、固体化方向发展,加快了多级中远程、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生产和部署的步伐,进入了中国导弹核力量的发展阶段。
1970年1月30日,第一枚两级中远程导弹“东风四号”发射成功。该弹是中国第一种多级火箭。这标志着中国已掌握了多级火箭技术,是中国导弹事业的突破性进展,为研制射程更远的洲际导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5月18日上午10时,由中国西北部的酒泉发射场向太平洋中部吉尔伯特群岛以南(即以南纬7度零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范围)的公海上发射全射程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号”,导弹飞行约30分钟,弹道最高点1 000多千米,射程超过9 000千米。中国首次全程发射洲际导弹一举成功,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拥有洲际导弹的国家。
1982年10月12日,我国向以北纬28度13分、东经123度53分为中心,半径35海里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由潜艇水下成功发射了两级固体燃料潜地弹道导弹。中国拥有了包括机动作战能力强、隐蔽性能好的潜地弹道导弹在内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进入80年代,中国导弹核力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研制、发展包括远程固体地地弹道导弹在内的多型号固体导弹,向导弹固体化方向迅速推进。同时战略导弹部队加强了配套建设和合成训练,增强了整体作战能力,进一步调整完善了体制编制,并形成了中国战略核部队的战略、战术理论体系。第二炮兵已发展成为一支精干合成、具有比较完善的作战指挥体系和一定核反击能力的战略导弹部队。
1984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建国35周年阅兵中,由拖车分级载运的3枚涂有红白相间颜色的“东风五号”导弹成为国内外各大媒体纷纷刊登的明星。
1985年5月20日,用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机动发射固体地地战略导弹获得成功,标志着具有机动作战能力、生存能力更高的陆基固体机动地地战略导弹的诞生。外刊说“该导弹为‘东风-21’,射程1 800千米,可携带一枚重600千克、当量为20~30万吨的核弹头,还配备有常规弹头”,“据信已生产了100枚”。
1999年10月1日,在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上,中国向世人展示了数种新型地地机动导弹,又一次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国外对中国核力量的估计
中国是继美、苏、英、法之后第5个拥有导弹核武器的国家,中国核力量的发展也一直为世界所关注。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核力量是国家机密,中国当然也不会自我泄密。各国尤其是美国、英国等国家及相关报刊,无一例外都对此十分感兴趣,纷纷作了报道和估计,有时互相差距也很大。根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及一些美国、英国有关专家的研究、报道和分析,对中国核力量的估计大致如下:
关于核弹头数量  美国核战略专家威廉·阿金和理查德·菲尔德蒙认为,中国大约有251~331枚核弹头。日本古森久80年代中期撰文透露,美国官方对中国核力量的估计是弹头总数约225~300枚。《简氏情报评论》2001年1月刊文说,中国目前拥有可供作战的核弹头数量是375枚。更有甚者,美国《原子能科学家公告》从1964年至1998年逐年列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核国家核弹头的储备数,从1980~1998年中国核弹头数目依次为280、330、360、380、415、425、425、415、430、435(直到1994年)425、400、400、425枚。英国《国际海军》刊登的布拉德利·哈恩的文章《中国的核威慑》中说:“中国在核炸弹和导弹核弹头生产方面,1970年达到200枚,1976年底超过500枚,到1979年各种规格的核弹头已超过700枚。按平均年产70枚估算,到1981年初约有875枚”,“中国已经生产了(至1986年)约1 250枚核武器。一份估算报告分析了中国核武器分配比例:核炸弹约占44%,战略导弹约占34%,战术导弹约占20%,核地雷约占2%。也就是说战略导弹核弹头的数量约425枚。”
关于弹头当量  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至1984年的29次核试验中可看出,中国核弹头当量可分为三个档次。一是万吨级,有小于1万吨,1万~2万吨,2万吨,2万~4万吨级等。二是10万吨级,有10万~20万吨、20万~30万吨、30万~50万吨级等。三是百万吨级,有100万吨、300万吨、400万吨。美国国防部和议会文件则认为是2万~4万吨当量的原子弹和100万~500万吨当量的氢弹。
陆基战略导弹力量  中程弹道导弹CSS-2“东风3号”是一种“自行设计、单级可储存液体燃料”导弹,1972年首次部署(一说1970年),射程2 700千米(一说2 500千米),投掷重量4 400磅,弹头当量200万吨,部署数量65~85枚(一说85~125枚)。
洲际弹道导弹CSS-3“东风4号”:1978年部署,射程7 000千米(一说4 750千米),投掷重量4 400磅,弹头当量300万吨(一说1万~300万吨),据说已生产30枚。这是中国第一个部署在地下井内的使用可储存液体燃料的多级导弹,作战部署5~10枚,并猜测它只是全射程洲际导弹的前身。
洲际弹道导弹CSS-4“东风5号”:1981年部署,射程12 000千米,投掷重量4 400磅,弹头当量400万~500万吨,部署在加固的地下井内,数量5~10枚。1984年美国国防部情报局报告说:“也许中国已制造了另外50枚导弹(亦报道可能生产100~150枚),但尚未决定作为实战部署的导弹还是作为空间发射飞行器使用。”到了1999年,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在一份报告说“中国目前部署了约20枚洲际弹道导弹”,美国也一再声称:“中国有约20枚可达美国不少地区的洲际导弹,到2015年还可增加数十枚,包括二三十枚机动导弹。”
在中国洲际导弹“东风-31”试验发射成功后,美国极为关注,纷纷载文报道和预测。2000年9月6日,美国《华盛顿时报》发表题为《中国准备部署第一批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的报道称:“中国不久将部署第一批机动洲际导弹,其预计射程5 520~6 400英里(8 800~10 200千米)之间,足可以命中美国西部。”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在8月24日的讲话中也说,中国正在“对其战略导弹力量进行现代化”,逐渐摆脱对大约20枚远程洲际弹道导弹的依赖,转而“研制和部署机动洲际弹道导弹”,并说“东风-31”将在年底前首获作战能力,“可能只装配一枚弹头”,还说射程更远(8 000英里)的“东风-41”也在研制过程中。
海基和空基核力量  1988年9月15日和27日,中国在自行研制的核潜艇上连续两次成功发射潜地弹道导弹。据信,核潜艇和潜射导弹部队1990年拥有“夏”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2艘(一说1艘),每艘装有12枚单弹头、当量200万吨、射程2 200~3 000千米的CSS-N-3(“巨浪-1”)潜射导弹(亦有报道当量20万~100万吨,数量26~38、50枚)。中国的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生产仍在缓慢进行之中,据报道,另有3艘“夏”级导弹核潜艇正在建造之中。
中国武器化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都是用飞机空投的核航弹,表明中国早已掌握核武器的飞机空投技术。中国拥有约120架轰-6(H-6)中程轰炸机(一说110~150架、100架),1968~1969年服役,作战半径2 180千米(一说航程5 900千米),最大速度0.91马赫,载弹重9吨,可携带2枚(一说1~3枚)2万吨级核弹。据估计,共有近150枚供飞机投放的核弹。轰-6是中国于1959年以苏联图-16轰炸机为样机,经多年艰苦努力于1968年生产出来的。显然,随着90年代中国空中加油机的研制成功,轰-6的作战半径将会扩大,作为中国“三位一体”中第三支核力量(还包括可携带核炸弹的超音速攻击机强-5)已经成为捍卫国家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
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一份报告称:从1993年10月到1994年10月的一年间,中国就进行了三次核试验,表明90年代中期中国第二代小型、机动、突防、安全、可靠的核武器的发展已进入最后的阶段,并加紧采用多弹头,绝大多数导弹将用固体推进剂代替液体推进剂,增大射程,并说在今后15年内部署的第二代核武力的规模将会是现在的3~5倍。
中国核战略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基本任务是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和发动战争,在敌人对中国发动核袭击时,遵照统帅部的命令,独立地或与其它军种的战略部队实施对敌有效的自卫反击,打击敌人的重要战略目标。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奉行的是有限自卫反击核战略。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有限威慑、有效自卫、重点反击。
有限威慑  所谓有限威慑有两层含义。一是适量发展,数量有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主要精力物力是发展经济,不可能也无必要和超级核大国在数量上争高低。毛泽东说过:“原子弹、导弹,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邓小平在一次接见外宾时所言:“我们还是要发展一点,但怎么发展,都是有限的。”二是构成有效核威慑并不与核力量的规模大小成正比。据西方军事家经研究论证后认为,只要10~100枚百万吨当量核弹头即可构成有效核威慑;有的西方专家认为对美国只要有6~10枚,对苏联只要有8~12枚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命中目标,即可实现有效核威慑。英国前国防大臣皮姆曾说过,即使英国只有一艘“北极星”战略导弹核潜艇可供使用,也足以给苏联造成不能承受的破坏。这也就是所谓“等效核均势”:不管你的核攻击力量多么强大和先进,但在承受核打击方面,你同别人一样是不能承受的。
有效自卫  其一,中国核战略的本质是防御和自卫,也只有中国真正体现了这一本质。只有中国作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只有中国郑重宣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对任何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而其它核国家在各自的核力量使用原则上都程度不同地保留,有的甚至声称只要遭受大规模常规入侵就要使用第一次核打击,都程度不同地用核武器对无核国家和地区施加核威慑。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就是不谋求“第一次核打击”。只要敌人不使用,中国也不使用。作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必须有胆有识,它也深刻揭示了中国独立自主核威慑的正义性。其二,核力量必须精干有效,确实能起到威慑和有效自卫作用。这就要求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在小型化、固体化、机动化、自动化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做到远、中、近,陆、海、空配套发展;做到采取多种手段,严密防护,提高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能藏能抗能打;做到建设一支精干配套、高效合成的战略导弹部队,充分发挥人的素质优势;做到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能够用战略导弹核力量打运动战、游击战……
重点反击  中国核力量的使用原则是:在中国遭核攻击后立即对敌方实施后发制人的反击,并以有效的核报复手段慑止可能发生的核战争。中国领导人多次郑重指出,中国发展核力量就是要迫使超级大国不敢使用核武器,打破核垄断,最终消灭核武器。中国具有直接打击敌国纵深战略目标的能力。任何国家要想对中国进行核袭击,就必须承受中国一定规模的核反击。邓小平在1983年11月29日会见外宾时强调:“我们有一点核武器,法国也有一点。这本身就是压力作用。你有,我也有。你要毁灭我们,你自己也要受到点报复。”
在打击目标上,由于是后发制人,数量有限,与超级核大国相比在质量上也处于劣势,只能选择“最怕打”而又“最好打”的面目标和软目标,只能实施重点反击,这也是法国、英国等中等核国家普遍采用的核打击战略,并非中国的发明和专利。重点反击体现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歼灭战思想和现代战争的特点,是扬长避短、以劣胜优、从实际出发的正确战法。战略目标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军事目标,如军事基地、导弹发射井、武器库、指挥中心、军用机场、重兵集结地等,一是潜在军事目标,如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大型港口等物资供应基地、大型兵器军备生产厂、重要工业中心等。前者一般为点目标、硬目标,后者一般为面目标、软目标。中等核国家应首选后一类目标。反击这些目标军政影响大,最能“打疼”对方,而对导弹核武器的精度要求不高,又能“打准”。只有打得准才能打疼,显然对制止战争更有利。
中国深信:“核武器是人制造的,人类一定能消灭核武器。”对于核武器,中国采取了远比其它核国家更负责严肃的立场。中国对核武器坚持不首先使用、不扩散、不在外国部署、不以核武器相威胁的“四不”政策,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后销毁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一切大规模杀伤武器,与世界人民一道创造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大格局。
摘自:《兵器知识》2004-5-3
武器天地
锻造共和国的“利矛坚盾”——中国新式武器揭秘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日,一条“火龙”喷着烈焰拔地而起,直刺苍穹,向着数千公里外 的目标准确扑去。这是中国在本国境内成功试射的又一枚远程地地导弹。
此前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布:中国作为掌握了原子弹、氢弹技术的国家,经过不太长时间 的努力,就掌握了中子弹技术。
现代化的军队,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半个世纪以来,为了加强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使之 擎起护卫共和国的利矛坚盾,新中国在建立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武器装备上进行了不懈努力,开创了一条从仿制起步到自行研 制生产的发展道路,使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实现了三次大的、历史性的进步和跨越。
军事现代化的三次大跨越
第一次跨越——从仿制起步,实现武器装备的制式化。
第二次跨越——自行研制,突破尖端,实现武器装备国产化。
第三次跨越——突出重点、形成系列,加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科学判断世界军事发展态势和国家安全形势的基础上,及时作出了中国军队 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的战略决策。与此 相适应,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也开始实施战略性调整。
一九八六年三月五日,邓小平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关于发展中国高技术、跟踪世界先 进水平的建议书上作出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关系中华民族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跨世纪发展的高科技计划——“八六三计划”由此启动。这是中 国继“两弹一星”之后的又一次高技术研究与发展战略行动,也是中国军队武器装备从机械化的初、中级阶段迈向中、高级阶 段,特别是信息化的高技术阶段的进军号角。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的新军事革命的蓬勃兴起,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武器装备获得了前 所未有的发展,给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建设带来了新的、严峻的挑战。为了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军队的差距,中共中央、中央军 委审时度势,要求军队必须尽快完成向机械化、信息化转变的历史任务,尤其是重点发展打高技术战争所必需的武器。
为加强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九九八年春天,江泽民主席亲自决策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使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发展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陆军武器形成两大装备体系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在总体水平上获得了新的、极大的发展。
在陆军武器装备方面,一大批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的火炮、坦克、步兵战车和电子、通信、工程 、防化等武器装备陆续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使陆军武器基本形成了立体机动作战的装备体系和比较配套的支援保障装备体系 ,机动作战能力得到显著增强,陆军部队施行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目前,中国陆军火力合成、快速反应能力和技术含量明显提高,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陆军航空兵等 兵种部队在陆军中占比重已升至百分之七十,重型作战装备从骡马化、摩托化到机械化的跨越,基本上形成了立体作战装备体 系和比较配套的支援保障体系,以轻武器为代表的通用技术装备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现陆军已开始装备最新国产T——90II主战坦克,从外形看,该种坦克除一百二十五毫米的滑膛主炮仍沿用 苏式设计外,坦克的车身、装甲等均是中国设计,坦克兵员的头盔设计也十分新颖,配有通讯系统。T——90II主战坦克 重四十八吨,可载兵三人,是中国于九十年代研制成功的新主战坦克,采用标准组件复合装甲,并配置先进的火控系统及被动 式示警,可有效对付昼、夜移动目标。
另外,已准备装备部队的还有九八式主战坦克、八六式步兵战车、八九式驱逐战车、八三式一百五十二毫米自行加榴 炮、八一式一百二十二毫米多管火箭炮等,且性能多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海军装备走向深蓝色的海洋
在海军装备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中国海军先后装备了导弹驱逐舰、护卫舰,以及新型的鱼雷、舰艇和空舰导 弹,特别是装备的导弹核潜艇,使海军武器装备由空(通用飞机)潜(鱼雷潜艇)快(鱼雷快艇)为主,走向以核潜艇与常规 潜艇、大中型导弹潜艇和海上专用飞机为主;作战武器由火炮为主发展到以鱼雷、导弹为主,初步形成了海上机动作战、基地 防御作战和海基自卫反击作战的装备体系,海上机动编队的防空、反潜、反舰作战和电子对抗能力有了显著增强。
随着新型驱逐舰、潜艇、海上专用飞机等新一代主战装备和与之配套的新型导弹、鱼雷、舰炮等武器系统的交付 使用,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岸防兵部队、航空兵部队、潜艇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形成了强大的海上综合防卫体系。
一九八八年九月,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是继美国、前苏联、英国、法 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
同年十二月,中国海军直升机首次着舰试验成功,从而结束了中国战斗舰艇不能着落作战机的历史。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军队第一支舰载机部队已正式编入人民海军航空兵序列,标志着中国海军航空兵由岸基开始向舰 基的发展水面舰艇技术性能方面的新提高。
同一时期,由七0一所和武昌造船厂研制建造的中国第一代常规动力潜艇也浮出了水面。随着武器装备自动化程 度日益提高,以海上信息为主导发展海军电子装备的工作亦有条不紊进行着。
海军最新装备的一一二舰是作为海军第二代主战舰的新型导弹驱逐舰,集中了中国海军装备科研的最新成果一百 多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四十多项,配套设备达五万多台套,成为中国目前技术性能最先进、新技术最密集的军舰。一一三、 一六七等新型导弹驱逐舰也相继加入了海军的行列。
空军防空、空中和空降作战能力显著提高
在空军武器发展上,中国自行研制出亚音速、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强击机和高亚音速轰炸机及新一代侦察机、 教练机等数十种飞机,并陆续装备空军部队,使空军武器装备基本上形成了高中低档搭配的歼击机、对地攻击机、运输机和多 种支援保障飞机相结合的空中力量体系。配备了新型战机、雷达和防空导弹等装备的空军航空兵、雷达兵、空降兵和地空导弹 兵,构成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相结合的防空火力网和覆盖全国的对空情报雷达网,防空作战、空中作战和空降作战能力明显 提高。
中国自己研制的最新战机“飞豹”在国庆五十周年游行时首度亮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研制的这种飞机 ,配有精确制导武器,外挂总量达五吨。因此它既可以像歼击机那样进行空中格斗,又可以攻击地面和水上目标。具有强大 的超低空突防能力,一次可加油十吨,作战半径达一千六百公里,最高速度一点七倍音速。
有关军事评论家指出,这意味着一旦作战用兵,“飞豹”不需要预先集结便可以从长江以北的基地起飞,直接打 击海上及对岸的军事目标,它无须空中加油便可出现在南沙上空,难怪中国军方把它视若掌上明珠。
一家著名外国军事媒体评论:“《飞豹》远距打击能力具备西方三代半战斗机功能,可能与F-15E相当,最 大起飞重量约与F-15F同级,作战半径和航程与苏-27相当,可满足海航急需中型战斗轰炸机的渴望,暂时弥补没有航 空母舰的空白。”
“飞豹”设计者六十九岁的陈一坚,先后参予六种飞机的设计工作。一九八一年他被任命为新型歼击轰炸机飞豹的总 设计师被誉为“飞豹之父”。最近,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再次推荐他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黄炳新,空军大校 、中国著名的“科研试飞英雄”。他是飞豹的首席试飞员。他曾十九次面临弃机跳伞的重大险情,冒着危险驾机返航。
中国是世界上掌握中子弹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目前,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掌握中子弹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导弹的研制已成系列化,地(舰)空导弹、 空空导弹和反舰导弹相继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第二炮兵武器装备基本形成了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程、中程、远程和洲 际导弹齐备的武器系列;在卫星的研制上,目前,中国已形成了近地轨道的返回遥感卫星、地球同步轨道的通信卫星和地球静 止轨道的气象卫星三大系列,使中国军队的侦察、指挥和控制手段走出地面和空中,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导弹部队能够独立 或协同其他兵种实施核反击和纵深常规打击。
此外,防空部队还有多种新型导弹,国产红旗防空导弹便是其中一种。该型导弹为六十年代仿苏式萨姆二型研制,曾 以击落入侵之美国高空间谍U-二型侦察机而闻名。据悉,中国该型导弹之制导系统经大幅改良,已成为战场区域空防利器, 除迎击入侵之敌机外,更可对付来犯之战术飞弹。
海鹰二型岸基反舰导弹,最大有效射程一百公里,平飞速度零点九马赫。这种导弹采用了自主式控制加自动导引若采 用齐式发射,是敌舰难以抵御防御式武器。
以车载方式、瓶状多枚并排的舰载八联装响尾蛇防空导弹,其射程为十公里,是国产“旅沪”级导弹驱逐舰近距空防 武器。
据专家分析,首次亮相的箱式国产C-801鹰击—1型反舰导弹,既神秘又威武。这是一种海军舰艇标准装备 ,也可以由飞机发射,突防能力强,威力强大。该导弹采用箱式发射装置,方便贮运及吊装。
摘自中新社新闻2004-5-13
华山脚下的兵器城不是存放兵器的地方,它的全称叫中国华阴兵器试验中心。简言之,兵工厂生产的武器需拿到此地来做定型试验,合格,则发给证书,准其批量生产,装备三军。反之,则需提出意见、提供数据,让厂家进一步研制、改进。有人形象地称此是给武器发“准生证”的地方,可见其重要。
试射连炮兵每年要打万发炮弹
中心靶场,两门自行火炮架在那,离炮十来米的地方,几十发炮弹整整齐齐铺了一地,一群官兵在那儿忙碌着。他们显然有明确分工,有的搬运炮弹、有的填弹、有的发射、有的作记录,有条不紊,看不出有什么新奇、兴奋的表情。这就是试射连的兵,人们称他们“天天上战场”。兵工厂把生产好的各种火炮送到中心,火炮和弹药怎么样,能否装备部队,首先要进行发射试验,这就靠试射连的官兵一发一发地进行试验发射。据悉,这个小连队的士兵却保持着3项全军之最:服役期间打炮弹最多,该连炮手平均每年要打8000至1万发炮弹;操作火炮种类最多,他们每年要操作各类火炮20多种;每分钟发射炮弹最多,他们创造了1分钟发射14发炮弹的全军纪录。
但当试射连的兵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有一次,某型火炮进行强度试验,要求炮手每分钟要打10发弹。这样,瞄准手、装填手、射手都必须站在火炮旁,连续装填和发射。一组炮弹打完了,强大的冲击波和热辐射震得炮手头昏眼花,但试验不能停,炮手只能接着再干。后来,炮管打红了,炮手的工作服、手套都被烤糊了。试验结束后,许多战士耳鸣了十多天。
任何地区的气候环境实验室都可模拟
盛夏时节,中心环境模拟试验室,四壁挂满了霜花,墙上的温度计显示:此时此地的温度为-35℃。武器在高温、低温、湿热、淋雨等恶劣自然条件下,性能怎样,能否使用,使用效果如何等,都需要试验。过去,为了找到符合试验要求的气候环境,试验室的官兵需要冬去漠河,夏去海南,费时费力费财。自从十几年前建起这个环境模拟试验室后,最兴师动众的环境试验变得静悄悄的了。
目前,该试验室能模拟高温、低温、低温高湿、高温高湿、淋雨等世界上任何地区的气候环境。高温,从0℃上升到80℃只需四五个小时;低温,4小时内可降到-70℃,10小时内可降到-100℃。在这儿工作可不轻松。炎炎酷暑,穿皮衣戴皮帽进低温室,三九冬日,着短裤背心入高温间已够难受了,更难受的是让你春夏秋冬一日过。有一回,某边防部队急需检测某雷达在恶劣气候下的精确度,试验室的人马立即行动起来,进“火炉”烤上几十小时,接着入“冷宫”冻上几十小时,然后再淋雨,连续4昼夜陪着,折腾得够呛。
低温室有一个小窗口,外面就是靶场。火炮根据实验要求冻上一段时间后,炮手就得进来进行试验发射,看其在低温条件下各项性能指标是否合格。低温零下几十度,高温50℃至70℃,室内完全密封,一开炮,声音、硝烟、冲击波都散不出去。据说,曾晕倒在里面的试验人员不是一个两个。
三代反坦克导弹全在中心实验定型
“常规兵器武器系统的制导化发展趋势是新军事技术革命的主要内涵,随着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常规武器与尖端武器的界限已越来越不分明了。比如常规武器加上末端制导,修正就变得智能化了。”中心制导兵器室,一位浅笑盈盈的女子点评天下干戈事。她叫张景玲,一个安安静静、清秀文雅的淑女,其头衔却是制导兵器总体室主任。她在南京理工大学念书时学的是火工品专业,毕业参军到中心,任过炮位指挥,一双纤手却打过无数炮弹。
张景玲特别注意跟踪最新的科技发展前沿,凡是她负责试验的武器,她总是想法提前了解,提前到兵工厂去跟踪、学习。“你自己都不懂,到时怎么给人家提意见呢,根据什么给人家发‘准生证’呢?”武器的研制、生产周期慢,张景玲跟踪了解某型高炮无线电近炸引信和海军某型舰炮引信,一跟就是10年。这位36岁的高级工程师始终强调“现代军事科技发展太快了”,她和她属下的科研人员“渴求更新知识的愿望非常迫切”。
中心设立制导兵器室是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常规武器试验。要适应现代武器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提高试验手段的技术含量,所以基地开发了制导武器试验与鉴定技术。目前,制导室已有导弹、火箭、引信、仿真4个专业,“空军的一些武器现在也拿到我们这儿来做试验了。”张景玲的话语中有几分自豪。
张景玲有理由自豪。近几年来,该中心完成了我国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的设计定型试验任务,并在我国常规兵器试验靶场首次在定型试验中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有效地减少了实际射击数量。目前,我军装备的反坦克导弹都是经过该中心试验定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