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移民东北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30:35
国策移民
1936年4月,在试验移民的基础上,关东军在伪满首都“新京”召开移民会议,制定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提出在20年内向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的庞大移民目标和具体实施办法。同年8月25日,广田弘毅内阁正式宣布: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国策之一。预计从1937年起,在20年内分四期向东北移民:即1937― 1941年为第一期,移民10万户;1942―1946年为第二期,移民20万户;1947―1951年为第三期,移民30万户;1952―1956年为第四期,移民40万户。由此而形成了以农业移民为主的第三次移民高潮,史称“国策移民”。
《百万户移民计划》出台后,日本政府采取集团移民、集合移民、分散移民和青少年义勇队移民等办法,实施开拓移民。所谓“集团开拓团”,是指由政府组织的补助较多的集团移民,每团由200―300人组成,移住中国东北后,每户给耕地10町步(约等于9.9公顷)、放牧草地10町步。所谓“集合开拓团”,是指由民间组织的政府补助较少的自由移民,每团100―200人,每户耕地约为集团开拓团的半数。所谓“青少年义勇队开拓团”,是指日本政府从1938年开始实行的以日本内地16至19岁青少年组成的“满蒙青少年义勇队开拓团”,这些青少年被募集后要先在日本国内的“内原训练所”训练2―3个月,再送到中国东北各地训练所进行为期3年的军事和农事训练,尔后分配到各开拓团。关于青少年义勇队开拓团的生活,曾是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队二龙山训练农场二期生,横滨市绿区长津田町的高桥定雄回忆说:“位于黑龙江省北安的二龙山训练农场,始建于1938年。我是1939年加入的第二期生。与我同期的300人大半来自新潟县和富山县,神奈川来了26人。我们在内原训练所接受二个月基础训练后,才来到农场接受现地训练。当时我们都是15―19岁的青少年。训练农场的组织大体与军队相同,一个中队300人,大训练农场约有4000人。每个青少年义勇队员要在大训练场训练一年,然后转到中队学习二年,这是满铁有关教育机关推行的办法。我们除参加军训外,还从事播种、锄草、收割、放牧等农活。午饭轮流做,主食是大豆饭,每月能杀一头猪,吃一二次猪肉汤炖鸡肉。那里没有电灯,我们全靠点煤油灯照明。1944年2月,我被征召入伍。同年11月我与新潟出身的同期生和另外9名本土防卫队员,奉命转移,来到麻布连队。关于二龙山的训练生活,我至今还保留了一些照片,称之为‘二龙山昔影’。”
为了实现国策移民计划,日本拓务省还采取“分村分乡”移民方式:将日本的一个村或一个乡作为“母村”,从中分出部分农户组成一个开拓团,移居到中国东北建立一个“分村”或“子村”。这种把日本农户男女老少全家迁出的办法,既可减少移民家庭阻力,增加移民数量,又可使移民在移住地区保持乡邻和家族关系。这种方式1938年后被推而广之。截至1945年5月,日本共向中国东北输送农业开拓团881个,其中开拓团民220359人,义勇队员101514人,合计为321873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满足战争需要,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工业统制政策,加紧对中国东北钢铁、煤炭、石油、布匹、粮食等战略物资进行掠夺,日本向中国东北各大中城市移民的人数亦不断增加。据统计,截至1944年9月,居住于东北各地的日本移民(包括开拓团民)共1662234人。这正如战后长春日侨联络处主任平岛敏夫所讲的:“自1931年至1945年,十四五年中,为了给大东亚共荣圈打好基础,拼命地将日本人移到东三省。这个时期,来到东三省的日本人由20余万增加到110万之多,其中还未包括30万日本军队在内。”

秋田县开拓团日本移民组成的新家庭

第七次大青山茨城开拓团的移民家庭(1938年)

从日本来到开拓团的老母亲(1940年)

开拓团中的祖孙俩(1940年)

开拓团中的妇女和儿童(1940年)

开拓团从日本带来的家具(1940年)

第八次密占河开拓团的共同浴场(1938年)

秋田县开拓团集团住宅

辽宁省锦县天桥广岛村开拓团
1941年4月,日本广岛移民来到锦州(今辽宁省锦州市)大河口建立移民村,团长为今田荣次。截至1943年12月,该团有37户,88人。

汤原县静冈村开拓团本部
1937年4月,日本静冈移民来到黑龙江省鹤立县建立移民村,团长是得能数三。截至1943年12月,此团有138户,553人。

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的兴凯湖渔农开拓团农耕部
1940年4月,来自日本岛根县的移民团到达伪东安省密山县白泡子,建立兴凯湖渔农开拓团,团长为门胁良男。截至1943年12月,该团共有49户,95人。

日本第八次移民在吉林省建立的兴隆川东京乡开拓团
1939年2月,日本东京移民来到伪吉林省盘石县兴隆川建立移民村,其团长为加藤久人,截至1943年12月,该团有153户,553人。

位于黑龙江省林口县的古城镇林业开拓团
1936年9月,日本青森县、秋田县移民来到伪东安省林口县古城镇建立移民村,团长是高村郡太郎。截至1943年12月,此开拓团有145户,818人。位于黑龙江省林口县的古城镇林业开拓团

开拓团收获的烟叶(1940年)

开拓团上缴粮食(1940年)

位于今黑龙江省绥棱县日本开拓团组合水田班(从事水稻生产的日本移民)

来自日本的青少年义勇队员乘车去嫩江训练所接受训练

青少年义勇队嫩江训练所
青少年义勇队:日本帝国主义为继续推行向中国东北“百万户移民”计划,于1938年正式开始编组“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作为“百万户移民”的组成部分,并分期分批地送往中国东北,扩充关东军兵源。“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募集的对象为日本内地各县16岁至19岁的青少年,其学历大部分为普通高等小学毕业或青年学校中途退学者。被募集的青少年在日本内地的内原训练所训练2-3个月之后,以原中队的建制被送往中国东北地区的各地训练所进行为期3年的训练,其中在大训练所训练1年,小训练所训练2年,在训练中进行1年的基础训练。训练的主要内容为识字、农事、特技、军事、生活等各方面综合性训练。训练结束后,或作为集团移民整体定居或移入其他地区建设开拓团。截至1940年,在中国东北设立了94个训练所,其中嫩江训练所是其所建的五个大所之一。截至1945年,由日本内原训练所送到伪满洲国的训练人数为86530人,约占日本移民总数30万人的30%,由训练生组成的开拓团共分5批,279个团。

日本政府将国内青年妇女迁至中国东北,
成立滨江省开拓女子训练所
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为稳定“青少年义勇队”移民,使之永远扎根于中国东北,实行“大陆新娘”政策,募集在日本、伪满洲居住的17岁以上至25岁以下的日本独身女子,进行为期1年的“女塾”训练,内容主要是营农和农家事务实习。1943年,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置了12个开拓“女塾”训练所。训练结束后,这些女青年与“义勇队开拓团”团员组成家庭,定居中国东北。滨江省开拓女子训练所即是其中之一。

设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的勤劳奉仕队冈山队本部
日本与伪满洲国为促进开拓民的募集与移住,增加在中国东北的劳动力,补充战争军需及国内资源之不足,组建勤劳奉仕队,分为甲、乙两种类型,前者一般由农村青年组成,期限一年(从播种到收获);后者一般由学生组成,进行短期服务。自1939年起,每年组织10000余人赴中国东北。

二龙山训练场
二龙山训练场是青少年义勇队在伪北安省(今黑龙江北安)的一个重要实务训练场所。

二龙山训练场实行机械化作业,用拖拉机耕地,坐在后面的驾驶员是白俄罗斯人。

播种时节,使用中国的“耧”点种

青少年义勇队员前往作业场的路上

青少年义勇队员在烈日下除草

青少年义勇队员正在收获马铃薯

在青少年义勇队员的居住地,哨兵端着捷克产的枪在站岗放哨

青少年义勇队员在屠宰牲畜

午饭大家轮流做,主食大多是大豆饭,副食是各种菜汤

青少年义勇队员在用餐

井台边儿,是青少年义勇队员经常聚会的地方

青少年义勇队员在户外理发

雨天在宿舍内的床上读书

横道河子满铁开拓科学研究所
1938年9月,满铁在伪牡丹江省(今黑龙江省牡丹江)横道河子创建的开拓科学研究所,从所长到研究人员均是日本人,主要研究该地区白俄罗斯人和中国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为日本开拓民大批移住中国东北农村提供翔实的材料。

大连铁道工场车间
日俄战争后,日本从俄国人手中获取了南满铁路的各种权益。满铁成立后,首先扩建大连铁道工场。1908年8月7日,日本在大连郊外北沙河口开始建设新的“大连铁道工场”,1911年8月9日竣工并开工生产。其一年生产所需材料为:钢材449万公斤,松木8800立方米,杨木1314立方米。大连铁道工场成为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军事扩张、经济掠夺的一个重要产业。1923年,其从业人员为3201人,其中1 740人为日本人,负技术和管理之责。

30年代鞍山昭和制钢所
1933年3月,日本政府批准,在鞍山制铁所的基础上创建鞍山昭和制钢所。该所1934年4月开工作业,1935年生铁年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1937年“七七”事变后,其生产能力逐渐下降。在昭和制钢所中,日本人的总数达到11016人,几乎垄断了所有管理和技术岗位。

抚顺煤矿露天矿
日俄战争后,抚顺煤矿露天矿是被日本武装占领并由满铁直接经营的中国东北最大的煤矿。满铁将该矿产的煤一部分用来供应自己和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其他财团工业部门,一部分运到东南亚、香港地区销售,一部分运入日本,作为冶金、化工和其他工业的能源,同时日本还在该矿建立了炼油厂、火力发电站、特殊钢厂、制铝厂等。到1945年,该矿已发展成为能源联合企业。日本战败前从这里掠夺的煤炭资源达2000亿多公斤,攫取的利润高达数十亿日元。1944年该矿约有1-2万日本人, 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 而采煤华工为67800人。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华工人身安全没有保障,仅1939年伤亡的华工就达10179人。

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
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是日本大仓财团与清朝东三省当局合办的煤铁联合企业,1911年10月设立。“九一八”事变后,日方独揽公司大权。该公司共产煤104.5亿公斤,焦炭37.1亿公斤,生铁26亿公斤,钢材和特殊钢1700万公斤。煤与焦炭全部用于日本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炼铁业。生铁85%直接运往日本,特殊钢用于制造飞机、大炮。自1931年至1943年,该公司为日本创利4683多万日元。1921年,该公司职员243人,其中,日本职员156人。

奉天(现辽宁省沈阳市)满毛百货商店
满铁为了提高铁路的运力,不断地对机车进行改造,“亚细亚”号列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亚细亚”号列车的牵引机车采用流线形“太平洋”型机车,由行李车一辆、三等车二辆、餐车一辆、二等车一辆、一等瞭望车一辆共六辆组成,取暖、冷气设备一应俱全。1934年3月1日,“亚细亚”号特别快车在大连—新京(今长春)间开始运行,其平均时速为81公里,最高时速130公里,而当时日本国内的列车平均时速为70公里,欧洲国家的列车最高时速也不足130公里。“亚细亚”号的运行从新京延长到哈尔滨,直至1944年“亚细亚”号才被迫停运。其间,许多日本移民乘坐过此列车。

运行中的“亚细亚”号

奉天公学堂
1911年,为加强殖民地教育,满铁设立奉天公学堂。学生程度分初级和高级,学习年限初级4年,高级2年,1925、1928年共招收初级班学生580人,高级班学生126人,两年高级预科班学生45人。

满州医科大学
满铁为发展其附属地的医学教育事业和加强医学研究,培养为其服务的医疗队伍,1911年在奉天(今沈阳)创办南满医学堂,1922年升格为大学,即满洲医科大学。此大学当时主要从事七项特殊的医学研究项目,如在满日本人的保健问题,开拓民的保健问题等。截至1945年日本投降,其毕业的日中医师为2680人。现为中国医科大学。

奉天大和旅馆
奉天大和旅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山广场西南角。始建于1927年,现为“辽宁宾馆”。曾是日本关东军重要人物的活动场所,“九一八”事变的策划地,筹建“伪满洲国”巨头会议之所。

满州中央银行奉天分行(现为辽宁省总工会)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关东军和满铁为统一币制和稳定通货价值,于1932年7月将辽宁四行号与边亚银行予以合并,设立了满洲中央银行,其总行设在新京(今长春),并把全满各地旧官银号等改名为分行、支行、办事处,让其承继业务。满洲中央银行奉天分行即是其中之一,是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资金筹措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