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生克 五脏相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28:23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i,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相反相成,不可分割。中医的五行学说,主要落实于脏象学说,脏象是中医用以阐明人体和外界联系、人体内部整体联系的生理、病理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原则的基本理论之一。五行和五脏的关系是: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
六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脏腑配五脏这一抽象概念,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而提炼出来的。把人体的功能归纳为五大系统(五脏),内外环境都与这五大系统联系起来,生理 、病理 诊断 、治疗、 预防等方面,都可以 概括于五者之中,而在实践中起指导作用。
中医的五行学说,不能等同于古代哲学上的五行学说,有人一听“五行”就反感,便把中医的五行和邹衍的“五行”挂上钩,把它看成是唯心主义的“五行”学说。甚至,有些中医认为“五行”是玄学。殊不知,中医的五行,若离开了五脏,便一无所有,其实,五行的实体应是“五脏相关”,这一学说包含着许多朴素辨证法思想,它概括的生克制化关系,实际是脏腑组织器官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体内各个调节系统促进和抑制之间的关系。五行学说,指导临床辨证治疗过程,实质是使人体遭到破坏的内稳态,恢复正常的过程 。
例如,在治疗慢性肝炎方面,我们根据中医五行学说的理论,认识到本病与病位,在脾肝两脏,尤以脾为主,其病因病机是由于患者脾气本虚,或邪郁日久伤脾气,或肝郁日久横逆乘脾,或于治疗急性肝炎的过程中,使用寒凉清利剂太过,以至伤及中阳,从而导致脾气虚亏,而转成慢性肝炎。临床表现大多有倦怠 乏力、食欲不振、身肢困重、恶心呕吐,腹胀便溏等,一系列脾虚不运之证,以及胁痛不适,头晕目眩等肝郁症状。在治疗上,根据五行学说中“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见《难经。七十七难》)的理论,确立健脾补气、扶土抑木为治疗慢性肝炎的原则。基本方药以四君子汤加味,临床上收到较好的效果。在预防方面也重视肝和脾的关系,提出注意饮食和劳逸的结合,不可忧虑。因为“饮食不节则伤脾,劳倦过度则伤脾,忧思过度亦伤脾”而脾旺则不易受邪。
又如,作者曾治一老人,患中心性视网膜炎久治未愈,诊其面色少华,舌有裂纹,苔有斑剥,脉细尺弱,诊为肝肾阴虚,处方用杞菊地黄汤加龟板、鳖甲。服药数月至春而愈。嘱患者交秋应继续服药,患者不信,秋末冬初眼疾复发,辨证仍属肝肾阴虚,照前方服数月而愈。翌年夏末患者来诊,虽眼疾未发,仍予前方改丸剂,服药至冬末春初,第三年秋,又继续服药丸,第四年后未再服药,至今多年未见复发。本例治疗方案,是根据“肝开窍于目,木旺于春,金旺于秋,金克木,燥金伤阴”等五行生克之理来推断的。临床实践证明,五行生克理论只有在辨证论治具体运用之时,才能领会其丰富的辩证法内容。这一学说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发扬。
当然,五行学说,由于历史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