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将军的14把战刀【50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47:33

许世友将军的14把战刀[50P]

















































许世友目录
许世友同志简历
革命贡献
主要著作
许世友后人
晚年许世友
许世友的名字的来历
许世友同志简历
许世友(1905--1985)同志1905年2月28日出生于今河南省信阳新县乘马岗区许家洼(田铺乡许家岙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少年时,他因家贫给武术师傅当杂役,后到少林寺学习武术。大革命时期,参加农民革命运动,担任泗店区六乡农民自卫队队长,参加了镇压土豪劣绅和反击地主武装反扑的农民武装斗争。一九二六年八月,他在武汉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任连长时,接受革命思想,于当年九月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革命。一九二七年八月,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转向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于当月返回家乡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十一月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开始了在人民军队的漫长革命生涯。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1928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成立后,许世友同志历任班长、排长、营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1932年率部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投入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3年7月任红九军副军长兼二十五师师长,后任红四军副军长、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员。在徐向前同志领导下,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创建和川陕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他曾七次参加敢死队,再次担任敢死队队长,四次负伤,表现了为革命奋不顾身的英勇精神。一九三三年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时,他指挥三个团保卫四川省万源城,以与阵地共存亡的气概,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垮了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坚守三个月之久,在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九三五年八月下旬,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率红军右路军长征北上走出草地时,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在甘南包座“堵剿”,他奉命率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和红三十军一道,与敌鏖战两天两夜,将该敌全歼,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户。由于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许世友同志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先后三次往返于草地,历尽千难万险,备尝艰辛。一九三六年七月,第三次过草地,他指挥骑兵部队担任前卫,沿途进行了频繁的战斗,为红四方面军渡过艰险、北上甘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当他到达陕北后,他进红军大学深造,投入了清算张国焘罪行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抗日战争开始不久,许世友同志随朱德总司令出师太行山,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斗争。一九三八年十月,他担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副旅长,参加了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同年年底,在刘伯承、邓小平同志指挥下进军冀南。一九三九年二月上旬,他和旅长陈赓同志在威县以南香城固地区,以预伏的方式,诱歼日军一个加强步兵中队,毙敌大队长以下二百余人,生俘八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9年秋入华北党校学习,一九四○年九月,他调任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同日、伪、顽在渤海之滨和清河两岸,展开了激烈斗争。一九四一年春,他指挥胶东地区八路军和地方武装,横扫敌伪。一九四二年二月,他任山东纵队参谋长。同年十月起,任胶东军区司令员,领导胶东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武装,粉碎日、伪军频繁的“扫荡”和蚕食,打得敌人心惊胆寒。一九四五年春他率部讨伐国民党投降派赵保原、克万第、战左村,席卷五龙河两岸,清除了胶东抗日的障碍。许世友同志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同志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东线兵团(后称山东兵团)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党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一九四七年上半年,他在陈毅、粟裕同志指挥下,率四个纵队又两个师参加了莱芜、孟良崮、胶东保卫战等重大战役,接连取得胶东保卫保卫战和张(店)周(村)、昌(乐)维(县)、兖州诸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之后率部进军津浦路,参与指挥了济南战役、即青战役、长山列岛战役,一九四八年九月,他和谭震林、王建安同志一道,按照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的部署,指挥部队经八昼夜激战,攻克山东省会济南城,歼灭国民党军十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山东省,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长达二十余年的革命战争中,许世友同志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同志于一九五三年三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他参与了当年夏季反攻战役。这个战役在朝鲜金城地区突破敌人防线,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归国后,许世友同志1954年2月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1955年3月任南京军区司令员。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二书记,1973年底,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参与指挥了西沙自卫还击战和广西对越自卫还击战。此外,还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等职。1980年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1968年递补)、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建国后,许世友同志把主要精力放在保卫国防安全和加强部队建设上。他奔波于海防前哨和纵深,深入基层和国防施工现场,带头下连当兵,抓紧合成训练,重视部队作风养成。一九六四年,他在叶剑英、罗瑞卿等同志倡导下,积极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练兵运动。一九七四年一月,他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期间,指挥西沙自卫反击战,严惩了入侵的越南军队。一九七九年初,许世友同志为保卫祖国边疆,保卫四化建设,不顾年逾古稀,在广西方向指挥边防部队胜利地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人民再立新功。
十年动乱中,许世友同志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反对夺权,重视保持部队稳定,林彪、“四人帮”视他为眼中钉,阴谋将他打倒。由于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他才幸免于难。林彪反革命阴谋败露后,许世友同志奉命迅速逮捕了其在华东的几个死党,为人民除了害。 许世友同志是党的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在党的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他还担过国防委员会委员和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九八二年九月,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许世友同志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副主任。退居二线后,他仍经常深入农村、工矿、学校调查研究,关心生产发展和群众疾苦,向地方党政机关提出过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他还深入部队视察,关心部队现代化建设,教育部队要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许世友,1905年2月生,河南新县人。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参加革命工作。初中文化。上将军衔。早年给武术师干杂活,后到少林寺习武。1920年入吴佩孚部队当兵。1926年到武汉参加国民革命军。8月任第1师1团连长。1927年3月任武昌湖北省防军第1师1团招兵委员。1927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大别山区红31师2队班长。11月参加黄麻起义,任红4军31师5队排长。1929年任31师1团1营连长。1930年任红4方面军12师34团团长。1933年7月任红9军副军长兼25师师长。后任红4军军长。参加了长征。任红4方面军骑兵师司令员。到达陕北,1936年11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1939年6月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1939年10月入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1940年9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旅长。1942年2月任山东纵队参谋长。1942年任胶东区党委委员、胶东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区党委委员、胶东军区司令员。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山东兵团司令员、党委常委。1949年3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1949年12月-1953年1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1953年1月-1954年8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1月-1951年1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纪委书记。1950年-1953年4月任山东军区司令员。1952年12月-1954年8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1副书记。1953年4月-1954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1953年7月-1954年11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1954年2月-1955年3月任华东军区第2副司令员、军区党委第3书记。1954年10月-1959年10月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3月-1973年12月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3书记、党委第2书记。1958年10月-1960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委员。1959年9月-1978年3月任国防部副部长。1961年2月-1966年冬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68年3月-1973年12月任江苏省革委会主任。1970年3月-12月任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0年12月-1973年12月任中共江苏省委第1书记。1969年4月-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1月-1982年9月为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73年12月-1980年1月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1书记(1974年4月起)。1982年9月-1985年10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第1-3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1、4、5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8届中央候补委员、(12中)委员,第9-11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2大当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获1级八一勋章,1级独立自由勋章,1级解放勋章。1985年10月22日在南京逝世。
革命贡献
在近六十年的戎马生涯中,许世友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英勇善战,出生入死,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善于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指挥过一系列重要战役、战斗,组织过大兵团作战,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是我军从战士逐级成长起来的难得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之一。 许世友同志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在斗争中锻炼和培养了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他的组织观念强,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十二大确定的伟大战略目标和全国党代表会议所作出的决策。 许世友同志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他处事果断,雷厉风行,有开拓新局面的气魄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在病重期间,仍对党的事业和军队建设极为关注,对祖国前途充满着必胜信心,表现出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的赤诚之心。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共和国开国元勋。许世友同志1985年10月病逝于南京。
许世友在延安受挫,不久毛泽东解除囹圄,“放虎归山”,许世友在抗日战场屡建奇功。
1948年9月,毛泽东力排众议,临阵换将,令许世友为攻克济南总指挥。
毛泽东酝酿发动“文化大革命”时,住在他称作“武林”的杭州,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只有许世友。
1967年秋天,南京造反派要批斗许世友,毛泽东出面干涉。此年国庆,毛泽东提名,许世友登上天安门城楼,与毛泽东亲切交谈。
1970年8月,在庐山召开的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不愿当国家主席,他首先向许世友吐露自己的想法,并要求许世友出面做其他人的思想工作。
1971年夏季,毛泽东把许世友从南京叫到南昌,给他讲划分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的三项基本原则。
1971年九月中旬,毛泽东半夜电召许世友来沪,许世友的出现,使林彪小舰队阴谋加害毛泽东的罪行计划完全破产。
主要著作
著有《我在山东十六年》、《我在红军十年》、《许世友回忆录》等书籍。
许世友后人
许世友将军共有七个子女(三个儿子、四个女儿)),作为一名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军人,他把七个子女全部送到了军营锻炼,子女参军后,从不给特殊照顾,用许世友的话说:孩子参军就是部队的人了,是组织的人了,好坏由部队去管,路子由自己去走. 许世友去世时,七个子女没有一个沾他的光,“照顾”当上“大官”。
许光是许世友长子,与其元配朱锡明所生,自1929年出生即在家务农,全国解放以后找到许将军才进入部队,入伍当了海军,后回新县任人民武装部副部长,侍奉老奶奶,在县人大副主任任上退休。 二儿子许建军为原南京空司团级参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触犯军纪而服刑。三儿子许援朝,原南京军区装备部少将,副部长,现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
大女儿许丽(许莉)为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退休干部。二女儿许桑园(许华山)原服役南京空政,后从事导演工作。三女儿许华,四女儿叫田小兵(许金建),南京高教研究会秘书长。
许光的四个子女分别叫许道昆 、许道论、 许道江、 许道海 。许光之女许道江1966年出生,是二炮后勤部卫生部中校助理。
晚年许世友
庭院成了“村庄”
许世友晚年给人的一个深刻印象是:说下就下,对以往的权位毫不藕断丝连。激越的壮心归于平静,冲天的豪气融入了田园幽境。
他住的南京中山陵八号,院子里的草坪被全部挖掉,改为种植小麦、高梁、玉米、红薯的试验田和菜园子。后又在靠马路的围墙下修了一排猪圈,加上原有的三四亩水面,既喂猪,又养鱼。
许世友在他自己营造的“村庄”里,就像个兢兢业业的“村长”,每天一大早起来安排农活。他的工作人员,种地的种地,种菜的种菜,喂猪的喂猪,养鱼的养鱼,分工明确,要求具体。
他自己负责饲养十几只兔子,当了一名“兔司令”。
俸禄大都付予“杜康”
许世友因公待客的酒由管理员保管,自己喝的酒由自己保管,两者决不搀和。他每月的薪金大部分用来买了茅台酒,当时茅台酒每瓶不过四元八角,还买得起。他去世后,口袋里只有一千多元现金,没有一个存折。上将司令几十年的俸禄,差不多都付予“杜康”。
“颠一颠也是运动”
许世友锻炼身体的方法很多:打猎、撒网打鱼、爬山、散步、坐汽车转悠……可老了,又添了痛风病,犯起病来,趾关节、足背、足跟和踝关节等处疼痛难忍,每天就只能散散步,坐坐车了。他说:“坐车子颠一颠也是运动,也能吃饭。”
一天他和工作人员闲聊,听说国家汽油紧张,军区领导用车都是定量供应,包干使用。从此,他连“颠一颠”也免了。
“活着尽忠,死后尽孝”
“我死后不火化”。许司令语出惊人,“中央关于领导工作人员实行火葬的倡议书,我没有签字。我死后和母亲埋在一起。我从小离开家,没有在母亲身边尽孝道,死后要和她老人家做伴。我给了大儿子许光50元钱,要他给我买口棺材,死了往里一装就行了。”
许世友幼年丧父,从小跟母亲相依为命。参军以后,几十年戎马倥偬,为国尽忠,顾不上对母亲尽孝,他内心常存歉疚之情。1952年,他任山东军区司令员时,请假探家一次,见了母亲,长跪不起,众人百般劝慰才把他扶起来。1959年,他为看地形又一次路过家门,见 74岁的老母亲还在打柴、喂猪,不禁泪流满面。母亲病危时,他因公务缠身,未及赶回去给老人送终,引为终生憾事。当时他发下誓愿:自己死后,一定来为母亲守坟。缘于这笔“感情债”,许司令才没有在领导干部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名。许光收到父亲寄来的50元钱,自己又添了点钱,买了几棵松树,做了一口棺材。这棺材最后没用上,许世友下葬的棺木是用尤太忠将军特为精选的楠木做成的。对许世友还乡土葬一事,邓小平的批示是:“下不为例。”
许世友的名字的来历
许世友原来叫许仕友,许世友是毛泽东主席给改的。毛主席说,仕友是当官人的朋友,要他做天下百姓的朋友,而改成世友。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许世友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毛主席问他:"我经常听到你的名字,没有见到你这个人。你的名字是哪几个字呀?"许世友回答说:"我的幼名叫友德,姓是言午许,家谱上是仕字辈,父母给取名叫许仕友。参加红军后,我有空就学认字,才发觉'仕'字是做官的意思,便把'仕'改为'士',那个时候想,这一字改后,当了红军战士就名符其实了!"毛主席听后对许世友说:"你看,把'士'字改用世界的'世'字好不好?这一改,你就成为世界之友了!我们的红军战士不但事事处处要想到中国,还要放眼世界哟!"从那以后,许世友就照毛主席说的把"士"改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