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谭中妙语对话中华文明分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09:23
作者:张丽音 来源:北大新闻网记者 更新时间:2006-10-30 点击数:747
北大教授季羡林曾提出,“中印大同”是“天造地设”。
在10月29日北京论坛2006“世界格局下的中华文明”分论坛上,就中国和印度两国文明的关系,芝加哥大学的知名教授谭中先生与北大中文系国学专家袁行霈教授进行了一次思维火花的碰撞,而对话则缘起谭中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interface/面界”。
上午九点,谭中先生在题为“CHINDIA/中印大同——开发中国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历史运作”发言中,提出了“面界”一词。

谭中教授
他引用季羡林教授的观点——中印两国是“天造地设”,如果中印两国之间没有文化交流,中国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基于季先生的观点,我联想到了印度的一种神像,是由四个头连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谭中教授说:“源于这种神像的形态特征启发,我觉得中印两国间存在着‘interface’,或者叫做‘面界’。”
谭先生继续阐释:“面界可以产生‘interface strength’,即‘面界力量’。”他认为,中国就是拥有了这种与印度交融的面界力量之后强大了许多。他对中印“面界力量”对中国可持续性超大国家建设的五点贡献进行了分析:帮助汉字文化建立“文房文化”,印度的庙宇文化补充了宫殿文化,增强儒家的和谐哲学,开发斗争哲学,促进发扬“五湖四海”的包容精神。
随后,袁行霈谈到了自己的理解:“从多头同体的印度神像我联想到了钻石,”他兴致勃勃地说道,“我们知道除了通过克拉数判定钻石好坏之外,另一个标准是面数,面越多越好。”

袁行霈教授
袁教授顿了顿,接着说:“如果把文明比作一块钻石,那么是不是面越多越灿烂?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互相影响,于是产生了面界;如果面界不仅是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而是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形成32面、64面甚至128面的钻石那该有多好!”话语间,袁教授的双眸里闪着智慧的光芒,话语中充满着令人振奋的力量。
茶歇间隙,谭中教授进一步对发言进行补充:“其实,这是一种印度的整体观点,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把它切开的。”谭中教授表示:“就好像现在西医中的解剖学,把一个人分成头、 四肢和内脏,但如果用印度的整体观点来看,这个人还有没有呢?人不等于各个部分的加和,因为不能分割,就好像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一样。”
末了,谭教授笑了笑,接着说:“interface可能没翻译好,这是我从字典里查出来的。”
看来,文明的含义见仁见智,实为一个值得永久探讨的话题。
摄影:王天天 田峥
编辑: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