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地守望心灵家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13:53
浪漫地守望心灵家园·诗意地构建和谐社会——关于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的若干思考
王根宝 发表于 2006-8-26 0:33:04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照看好自己的心灵。
——柏拉图
浪漫地守望心灵家园
诗意地构建和谐社会
——关于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的若干思考
·王根宝
底线溃败:人文教育的缺失及后果
这是一个越来越浮躁的时代;这是一个越来越功利的时代;这是一个越来越喧哗的时代。
红尘滚滚。在越来越匆忙的脚步和飘浮的声音当中,人的内心也开始变得朦胧飘忽,变得模糊不清。
一件件使人触目惊心甚至毛骨悚然的事实接踵而来:
2002年2月,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海洋,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竟然把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5头狗熊。
2002年3月,成都市某名牌大学的大四学生把一只幼犬放入微波炉,烤了一分多钟,据医生称:“如果再多烤个十几秒钟,恐怕这只小狗的血液就沸腾了。”
2004年2月,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大四学生马加爵因为一次打牌吵架,在3天内残忍杀死离毕业仅120多天时间的4位同学。
2005年2月,中国最知名的学府清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的博士生董秀海用一根两米长的木棍击中缙云山岭下村同村村民马开亮,后者不治身死。
2005年11月底至12月初,复旦BBS、“天涯宠物天堂版”等相继爆出爆炸性的丑闻:复旦大学2003级数学系研究生张××在半年时间内骗取领养20多只小猫(多数在4个月以下)全部虐死遗弃。
来自“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哟,他们赶上了新时代最好的时光,他们受到了全中国最好的教育——他们理应成为全民族最具儒雅风范的“谦谦君子”抑或“窈窕淑女”。但是,刘海洋、马家爵、董秀海、张××等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却以令人发指的残忍手段,施与他们的同类,乃至不知人事的动物。
直与曲,正与邪,是与非,在各种媒体上碰撞,在人们的心灵中交锋。
模糊的价值观念,低劣的非分之想,折射出一部分人的心灵正在干涸和变质。马家爵事件之后,网上曾悄然兴起一首用flash软件制作的mtv作品:《马加爵之歌》。许多家网站还强烈推荐并介绍这首歌为“网友根据当前热门事件改编,观后令人捧腹”的“搞笑作品”。
歌词唱道:“一时冲动杀了几个哥们,二十万通缉我真是狼狈,你知道不能见人的滋味,是你永远不曾过的体会。……男女老少为了二十万都睁大了眼,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其实我没有照片上那么难看。”歌词又唱道:“曾经以为我自己会后悔,杀了那么多人有点不对,也许过一段时间基地组织来国内,本拉登拉我去抗美……”
再来看看道德沦丧、触目惊心的网评:
“(马家爵)是条汉子,在天堂里安息吧!” “爵哥,你是条汉子。愿你在天堂安息……下辈子出来再干他个几口人!”“马加爵之歌——真的韵味啊……喜欢他的来看看!”……
让人费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带给人们太多太多的反思,稍一提起就倍感沉重的话题,居然有人拿来调侃,拿来搞笑!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浅薄的笑声之中漠视了生命的价值,歪曲着人生的意义,充斥着对社会痼疾的麻木不仁。“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这恰恰是当今社会的悲哀。
做人是要有原则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有自己的底线伦理。最基本的底线伦理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绝不以正当的理由去做错事;绝不以任何理由去做伤害别人(乃至动物)的事。而上述使人触目惊心的事实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底线伦理在一些人身上正趋于溃败,而底线伦理的溃败使他们走向堕落,为害社会,为害自然,直至丧失“人性”,实施“兽行”。
据此,我们就引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
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和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有悖于人类最基本的底线伦理的事件为什么会屡屡发生?
要而言之,这就是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严重缺失而造成的惨痛的后果。
千年回眸:人文教育的勃兴和衰弱
往事越千年。让我们穿越时空,回眸遥远的昨天。
在中世纪进入尾声的时候,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就是但丁。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之《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说:“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今资本主义时代的开端,是由当时的一位大人物表征过的。这位大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这个“新时代”就是14至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运动——“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
各种哲学思潮往往是从文学领域开始的。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就是: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国家统一;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科学知识;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世享受;反对神秘、梦幻,面向现实人生。概而言之:“以人为本”!
让我们把目力投向文艺复兴时的教育。在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又名《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的故事》,被人誉为当时法国的一部“百科全书”),一种新的教育观得以形成和阐述——
拉伯雷要求打破一切戒律,不论是教会的还是世俗的。他认为,理想的社会由享有完全自由的人所组成,表现出对个性价值和个人自由的确信。
拉伯雷主张身心并行发展,重视体育,他所列的体育活动的名目非常之多,涵盖骑马、击剑、角力、跑步、游泳、射箭、登山、攀树等,不一而足。
拉伯雷要求认识所有事物,提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学习知识的范围,认为古典语言和著作是学习科目的主体,同时他还引入了自然科目,要求对大自然予以“尽心的研究”。
拉伯雷提出了新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他对经院主义的繁琐论证、死记硬背的方法深恶痛绝,要求知识的掌握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他要求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与学习的过程轻松愉快;他认为书本只是知识的一个来源,观察、谈话、游戏、游学、参观、旅行等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杰出成果首先表现在大师辈出——艺术界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绘画及雕塑)等意大利“三杰”;文学界有意大利的但丁、卜迦丘,法兰西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哲学界有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轫、发展,尤其是近代自然科学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成长和扩张,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使人文主义的教育却渐趋衰弱和式微。其中,对人文主义冲击最大的是唯科学主义。
唯科学主义鼓吹科学万能论,奉行技术等于进步,他们忽视社会精神价值以及人文建设;唯科学主义认为科学的知识是能够得到经验证实的事实知识,具有确定性;他们认为人文学科讨论所讨论的人生问题,是无法确定的问题;唯科学主义对学校教育作了片面的理解,他们认为学校教育根本就是一种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扬自然科学而抑人文学科。
于是,黑格尔关于“艺术终结”的预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与诗敌对”的判断,在当代生活中愈来愈现出其前瞻性和预见性。工具理性挤兑走了价值理性,科学一跃而成为了现代文化的霸主。当自然的奥秘不断地被科学的巨手一个个揭开,生命的秘密被科学的巨手一点点破解的时候,我们的先贤千百年来所苦心营造的艺术魅力也正在一步步被瓦解。
当科学以“无所不能”的力量每日每时呈现在人们面前时,艺术想象的空间就被逐步压缩,诗意栖居的环境就被渐渐摧毁。所以,刘海洋、马家爵、董秀海、张××们就以IQ(智商)“走高”、EQ(情商)“走低”的结果酿造了一个又一个惨痛的悲剧。
神圣忧思:人文教育的弱化及影响
人文素养的缺失使人痛心疾首,人文教育的弱化甚至缺席更是让人忧心如焚,人文教育的式微酿成了诸多本不该发生的尴尬。
先看学生层面的一个个案——
据2004年11月27日《新闻晨报》载:
87门拓展型课程中只有6门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在某重点中学开列的校本课程选课单上,长达2页纸的课题名称中,“先秦风骨”、“古典文学”之类的传统文化类课程只有6门,所占比例不到十分之一。其中的一门“史记选读”甚至遭遇了零选择。
某重点中学的沈校长感叹,文学素养课程进入课堂的最大难点在于学生没有兴趣。据了解,在“兴趣不高”的背后,功利选课才是根本原因。就社会环境而言,文化氛围已不如过去,多数学生也把考试成绩做第一追求,因此对这类课程确已热情不再。
再看教师层面的一个个案——
2005年5月11日,宋楚瑜在某大学发表演讲。该大学校长向宋赠送一幅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小篆书法《赠梁任父同年》,念到“侉离分裂力谁任”中的“侉”时被卡住了。他还把向宋楚瑜赠送礼物说成“捐赠”礼物,引起学生的一片嘘声。无独有偶,5月12日夜,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宋楚瑜大陆行》节目中特邀的某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除将“侉”字读错外,还把小篆说成了“小隶”,闹出了更大的笑话。
这所大学素以人文学术著称,早在上个世纪就有很多著名的大家荟萃于此,但后来该大学进行院系调整,撤消了许多文科院系。如今,虽然该大学也有中文、新闻这样的人文学科,但毕竟弱了一些。这次校长和教授的出错,无疑折射出了该大学长久以来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不足。
人文教育的不足,必然导致人文素养的缺失。加之对外开放整体环境、市场化社会环境、数字化生活环境、多样化家庭环境和高考指挥棒的压力等,对人文教育的产生了莫大的负面影响。
毋庸讳言,人和人类社会在唯科学主义中正在逐步异化,在我国,加之长期受封建传统思想与小农意识的影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同样产生了异化。在重理轻文,片面强调分数和升学价值的思想指导下,学校和教师往往就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张扬、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人生和道德价值的认知等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越来越趋于功利化,走向了实用主义的畸形之谷。这种人文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国民性格中人文素养的缺乏和国民素质的偏低,事实上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凤凰涅槃:人文教育的唤醒和再生
在人类历史上,人类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
第一次解放,人类从蒙昧原始的状态进入了文明社会,否定野蛮,进于文雅,表现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向人本哲学转化;
第二次解放,人类从宗教神学统治下解脱而进入尘世、现世生活,否定神性,弘
扬人性,表现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兴起;
目前,我们正在迎接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解放,即从极端片面发展的工业文明、物质主义的统治中进入物质与精神、灵与肉和谐发展的境界,发出对科学人文主义的热情呼唤。
我们要努力使人文教育像“凤凰涅槃”那样在火红的年代里得到再生,获得新生。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正在实现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与时俱进的观念更新和理念创新。
“科学发展”、“和谐社会”——这两个全新的名词,使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所提出的奋斗目标已经显示出了对国民人文素养的全面和整体提升的迫切心情。
2000多年前,柏拉图就已经说过:“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照看好自己的心灵。”
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在新世纪、新时期,我们“照看”的是什么,“守望”的是什么?
我们要以浪漫的情怀“照看”好自己的心灵,以诗意的情愫守望心灵的家园——我们千万不能让自己的心灵干涸、发霉、变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就垮。”所以,在伟大的中华民族全面实现科学技术腾飞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对优秀历史传统的传承,更不要忘记对民族人文精神的发扬和光大。
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明确:对于正在求学的学生而言,科学精神是立世之基,科学思想是正确思维的基础,科学方法是获得成功的前提,科学可谓育人的硬件;而人文则是育人的“软件”,常与民族存亡、国家强大、社会进退等大是大非相关连,同时也关系着个人思维智慧、人品高低、言行文野和事业成败。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则保证科学方向的正确。科学和人文,二者的交融可以生成正确的追求目标、优秀的思维品质以及良好的同外界的关系。”
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在照看好自己的心灵的同时,我们还要照看好学生的心灵,同时努力让学生学会照看好自己的心灵。美国一流大学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21世纪培养的学生至少应能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一是会不会做,这是技术和能力的要求;二是值不值得做,这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要求;三是可不可以做,这是社会学与法律学的要求;四是应不应该做,这是伦理学与生态环境学的要求。这四个方面包括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要求,其中,“可不可以做”、“应不应该做”等与人的人文素养密切相关。
守望心灵:人文教育的现实和愿景
文学、史学、哲学,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而这些本不可忽视的核心学科在应对客观存在的高考压力的环境下,目前的处境却仍然是令人倍感尴尬和深感无奈的。
仅以文学为例,反映在中学学科教育中,语文学科必然承担着文学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尽管语文学科也被列入应对高考的“大三门”,但是,在众所公认的“大三门”中,一位资深中学语文教师曾经苦笑着说:语文学科只不过是“软毛猪”,而数学和英语却是浑身长刺的“豪猪”;当“豪猪”把刺张开并挤压过来,“软毛猪”便只能敬而远之,抑或退避三舍。这黑色的幽默,其实只是“苦恼人的笑”、“含泪的微笑”。至于被划入“小学科”的历史教育、哲学教育等等,其命运则更为“悲惨”。
社会对学校高考率过高的要求,家长对子女所寄予的功利性冀望,在“中国国情”的环境里仍然存在,且呈愈演愈烈之势。不能埋怨社会对学校高考率过高的要求,不能责怪家长对子女所寄予的功利性冀望,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学生群体也深深地懂得,目前的社会大环境定义人才、选拔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一把“大尺子”:12年基础教育的结果,取决于每年6月7日至6月9日高考试场中的“3+1+综合”的5份试卷——“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对一个独生子女家庭而言,成功就是100%的成功,失败就是100%的失败。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贤就倡导“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西方在很早的时候,也提出了“七艺”教育,即: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无论中外,人类自从出现教育以来,人的发展其实始终是教育的主旋律。
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六艺”教育还是西方的“七艺”教育,都强调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
中国的“六艺教育”中“礼”、“乐”、“书”等,西方的“七艺教育”中“文法”、“修辞”、“逻辑学”、“音乐”等,都和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它们至少昭示我们一点,要成为一个可堪大用的人才,必须先有一个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学养上的,也包括道德品格上的,甚至于待人接物的方式和言谈举止的风度。
但是,在目前这种急功近利的环境下,人文学科成了“鸡肋式”的“弹性学科”。我们人文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究竟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求知的欲望和途径,教育的理想和梦想,是一名人民教师的真正力量。
也许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至少我们可能改变自己;也许一些现实的梦无法承载更多的理想,那么就让我们超越梦想,一起飞翔。
作为人文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在正视现实的前提下,一定要有积极浪漫主义的情怀。巴金说:“人不能单靠吃米而活着。”他的话告诉我们,在追求和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更要追求和享受诗性的生活。
作为人文学科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做一次深刻的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长河里,类似兼通文学、美术、音乐、表演、外语、写作的李叔同,兼通文学、美术、写作的丰子恺,兼通文学、写作的朱自清,兼通文学、写作、文物研究的沈从文……他们都曾是教育工作者。他们除了承担和胜任本专业教学任务以外,都并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教学的那一方土地,而是以“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的追求,向旁学科拓展,拓展,再拓展,因此而造就了他们厚重的人文积淀。
作为人文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在传薪后人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让自己的心灵渐趋干涸、发霉和变质。教和学的过程,是心和心交融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人和人和谐共振的关系。而心和心的交融,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润;人和人的和谐,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提升。为此,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历练和提升绝不能放松。
我们注意到,当前的学生因人文教育缺失而形成了以下主要思想特点: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失衡;二是“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失衡;三是“道德认知”与“行为方式”的失衡;四是“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失衡。
——失衡难于成就和谐。由此可见,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我们承载着多么神圣而严峻的任务。
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教学双方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忽视甚至忘却了心灵的守望和意义的追问。
学会做人:人文教育的意义和核心
现代人文精神具有时代的特征,它是指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精神,一种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
“忘了人,就忘了一切;忘了人文教育,就忘了人的思想、感情、个性、精神世界,从而也就忘了一切。”这段话阐明了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何谓“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基本层的人文素养,主要表现为珍惜生命,有同情心、羞耻感、责任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愿助人,有一定的自制力,做事比较认真,能顺利运用母语,思维顺畅、清楚,有逻辑性和个人见解,言行基本得体,懂得一些文艺基本知识等。
二是发展层的人文素养,表现为积极乐观、崇尚仁善、热情助人、热爱生活,有较强的责任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较强的自制力,做事认真,能准确、流畅地运用母语,思维清晰、灵活,逻辑严密,有独到见解,言行得体,有一定文艺特长,会品评高雅艺术等。
三是高境界层次的人文素养,表现为高关爱所有生命和自然,有高度的使命感,百折不挠,奋斗不息,能优雅、生动自如地运用母语和熟练应用一门外语,思维敏捷、深刻,善于创新,言行得体且优雅,有魅力,对艺术有较高的悟性等。
专家学者,大小媒体,对于人文素养内涵的认识不一而足,归结起来,涵盖着丰富的内容,如:
对于古典文化有着相当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识,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
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
珍视人的完整性,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承认并自觉守护人的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拒斥对人的物化与兽化,否则将人简单化、机械化。
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并对个体与人类之间的关联有相当的体认,从而形成人类意识。
对于人的心灵、需要、渴望与梦想、直觉与灵性给予深切的关注;内心感受敏锐、丰富、细腻与独特,并能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重视德性修养,具有叩问心灵、反身而诚的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乐于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
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追求完美。
具有终极关切和宗教情怀,能对于“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一类的问题作严肃的追问。
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差异、不同、另类,甚至异端,能够抱以宽容的态度。
能够自觉地守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诸如公平与正义。
……    ……
化繁为简,概而言之,发展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是的,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就要走进人文的教育!
我们要努力让教育植根生活,以奠定教育的基础;
我们要努力让教育关注生命,以坚持教育的本真;
我们要努力让教育提升精神,以实现教育的追求;
我们要努力让教育重塑信仰,以恪守教育的灵魂。
一言以蔽之——
让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校园充满了人文的关怀,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我们的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着浪漫情怀,并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日趋浮躁、注目功利、充满喧哗的世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