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密约》签订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1:59:17
(    □相京
甲午战争惨败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统治阶层流传这样一个论调,说什么沙皇俄国“疆域已广,且信义素敦,与我修好二百数十年,绝无战事”,“举动阔大磊落,非西洋可比”,转而产生了同沙俄结盟,“联俄以拒日”的幻想,为了换取与俄的军事同盟,竟然不惜将重大国家权益出让给沙俄,清政府为何如此迫不及待地要与沙俄结盟、沙俄从中获取了哪些好处、条约的结果又是如何呢,本文将一一予以介绍。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令清政府感激涕零
事情要从《马关条约》说起,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议和,日方提出的和约草案,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一方面认为辽东半岛是“发祥之地”、“祖宗之地”,另一方面又不敢公开拒绝日本的无理要求,除一味地哀求日方减低其条件外,只得将希望寄托在所谓的国际干涉上面。恰在此时,沙俄对于日本割占其视为利益范围之内的辽东半岛大为不满。沙皇的宠臣、主持远东政策的财政大臣威特认为:“我们应坚决声明,不能容许日本占领南满。这样,我们就成为中国的救星,中国会尊重我们的效劳,因而会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们的国界。”沙俄御前会议因此作出决定,不容许日本占领中国大陆领土。但沙俄当时在远东没有海军基地,陆路运兵又不方便,单独和日本开战,并无把握,沙俄于是拉拢法国与德国结为同盟,共同行动。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当日,沙俄建议德法两国采取共同行动,向日本提出不得永久占领中国本土的请求,如日本不同意,三国对日本将采取共同军事行动,切断在中国大陆的日军与其本国间的交通,德法接受了这样的建议。几天后,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一起到日本外务省送备忘录,“兹特劝告日本国政府,放弃确实领有辽东半岛”。俄国公使还警告说,日本要是永久占领辽东半岛,恐怕会招致冲突。德国公使也帮腔道,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开仗是没有希望的。当时值班的日本外务省次官林董没见过这架势,一时慌张得不知如何作答。
俄德法三国还命令本国军舰在东海、黄海和日本海游弋示威,炫耀武力,给日本施加压力。在这种情势下,日本政府被迫声明,同意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有。但又以归还辽东半岛为借口,从清政府身上敲榨了白银三千万两。
沙俄带头发动三国干涉,使辽东半岛暂时归还了中国,这完全是从它们自身的侵略目的出发,但这一举动却使得清政府感恩不尽,朝廷大臣竟然认贼作父,纷纷提出联俄主张,如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就上奏说,俄此次争还辽东,“其德于我更大”,建议今后“凡与俄国交涉之事务,须曲为维持”,紧接着湖广总督张之洞也上奏主张与俄“力加联络,厚其交谊,与之订立密约”云云。这些议论出自刘张这样的实力派人物,对清政府有很大影响,何况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本来就有联俄的倾向,而一向主持外交事务的李鸿章更是“一意联络俄人”的倡导者,亲俄气氛弥漫一时,“联俄”成为清政府的外交核心策略。
沙俄的真面目与李鸿章赴俄谈判
清政府的“联俄”政策正中沙俄下怀,当时沙俄的对华侵略计划,采取的是其财政大臣威特的所谓“和平渗入”方针,就是使用经济、财政而非军事力量达到扩大沙俄在华势力的目的。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要把持中国的税收、财政、货币,并在中国境内建造铁路、架设电线等,其中尤其以建造通往中国东北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最为重要。威特曾露骨地表示,这条铁路建成后会大大增加沙俄瓜分中国的机会。然而西伯利亚铁路东段的修建却异常艰难,除了密布的河流湖泊与山脉、面积辽阔的永久冻土层外,恶劣的气候成了最大的考验。在西伯利亚,冬季的温度能达到惊人的零下摄氏50多度,而在盛夏又经常出现近零上摄氏40度的高温。巨大的温差经常造成铁轨脆裂、设备损坏。沙俄政府勘查后发现要在本国境内修建这段铁路困难很大,认为借道中国的北满,不仅能缩短路程,节省经费,加快工程进度,而且更重要的是把“满洲永远保持在俄国手中”,进而取得“以后在中国北部任何铁路路线或支线在未得俄国同意前便不得建筑”的特权,从而制定了西伯利亚铁路穿过中国东北境内的计划。
沙俄在干涉还辽事件中的表现,投合了慈禧太后茍安一时的心理,她幻想着与俄结盟以结强援,来达到维持自己腐朽统治的目的,而沙俄看准了清政府的心理,其真面目也日渐显露出来:它以与中国合作“防日”为幌子,向清政府索要筑路权。沙俄驻华公使喀西尼奉命,将勘路一事照会清政府,说什么西伯利亚铁路将与“贵国在满洲地方日后兴造铁路相接”,又说什么中国根本无力自建铁路,所以要预先派人到中国东北勘查路线等。光绪帝得悉此事后,指示驻俄公使许景澄“惟有自造铁路,在中俄交界与彼相接,方无流弊”,拒绝了沙俄政府的无理要求。正当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沙俄又玩弄起新的花招,1896年5月,正值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礼,清政府拟派正在欧洲的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前往祝贺,沙俄却别有用心,以“王之春人微言轻,不足当此责。可胜任者,独李中堂(李鸿章)耳”,指名要求李鸿章前往。清政府惟命是从,只好改派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前往致贺,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召见李鸿章密谈半日之久,事后李鸿章公然表示,“联络西洋、牵制东洋是此行要策”。李鸿章到达俄国后,财政大臣威特假意对李鸿章说,中日战争中,俄国有意调兵相助,但因没有铁路,行动过缓,待到吉林时,战争已告结束。沙皇在李鸿章呈递国书后,也亲自向他劝说:“东省接路,实为将来调兵捷迅,中国有事,亦便帮助……将来英日难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由于中俄谈判的结盟事宜,是以“防日”和“帮助中国”为幌子的,触犯到英日等国的利益,因此谈判始终是秘密进行的,在谈判期间,俄方利用清政府急于同俄国结盟的心理,把“借地接路”作为实现结盟的先决条件。为迫使李鸿章签约,俄方不断施加压力,威胁讹诈,以中断谈判相要挟。后来竟然将单方面拟定的《中俄密约》文稿交与李鸿章。同时,沙俄还使用重金贿赂的卑劣伎俩,利诱李鸿章就范。据华俄道胜银行董事长乌赫托姆斯基回忆录《对清国战略上的胜利》记载,“《中俄密约》签字后的第二天,财政部办公厅主任罗曼诺夫与乌赫托姆斯基、总办罗启泰在一份向李鸿章付款的协定书上签字。协定书规定,头一个100万卢布在清帝降旨允准修筑中东铁路后付给,第二个100万卢布在签订铁路合同和确定铁路路线后交付,第三个100万卢布则等到铁路工程全部竣工后才支付。这份议定书并没有交给李鸿章本人,而是作为绝密文件由俄国财政部收藏起来”。而据《沙俄财政部档案汇编》记载,李鸿章一共接受了沙皇俄国170.25万卢布的贿赂,有李鸿章派人提取款项存条和当日提款的记录。1896年6月3日,在沙俄的哄骗和利诱下,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威特在莫斯科秘密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后称《中俄密约》。
清政府“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俄密约》全约共六条,内容是: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以及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非两国共商,缔约国一方不得单独与敌方议和;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为使俄国便于运输部队,中国允于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该事交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经理;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通过该路运送军队军需品;此约自铁路合同批准日起,有效期十五年。根据《密约》第四条,中国驻俄公使许景澄与华俄道胜银行代表又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合同规定成立中国东省铁路公司,其章程照俄国铁路公司成规办理。至此,俄国不费一枪一弹,终于获得了使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领土直达海参崴的特权,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中俄密约》名义上是中俄两国的军事同盟,实际上是沙俄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愚弄和欺骗,俄国获得它想要获得的一切东西,而清政府则是一无所获,只是把先前日本企图在南满独享的权益,换成了俄国在北满独享权益而已。因此当李鸿章把《中俄密约》的文稿转奏给光绪帝请旨,并电催清政府尽速画押时,面临着“前门拒狼、后门进虎”窘境的光绪帝愤怒地表示,“是举祖宗发祥之地,一举而卖与俄人也”,坚持不肯画押。沙俄驻华公使喀西尼见诡计一时不能得逞,就直接向慈祥太后威逼利诱,扬言“这项条约若是不肯批准,就要下旗回国了”。慈祥太后害怕与俄断交,大为恐慌,严责光绪帝,光绪帝在无奈之下于9月30日“挥泪批准”了《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是沙俄强加给中国的奴役性条约,也是清政府同列强秘密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沙俄以《中俄密约》为借口在中国东北大肆修筑铁路,几年之内不仅修筑了从满洲里经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直达海参崴,横贯黑、吉二省,长达一千七百多公里的主线中东路,还另外修筑了北起哈尔滨、中经长春、沈阳直到旅大的支线哈大路,从而形成一条长达二千八百多公里,纵横东北三省的“丁”字形大铁道,成为在中国领土上攫夺铁路线最长的帝国主义国家。更有甚者,沙俄还肆意曲解《中俄密约》及《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认为对铁路沿线拥有绝对管理权以至警察权和司法权,形成了所谓特殊的“铁路附属地”制度,将铁路沿线的地区变成变相的“租借地”,给东北人民造成沉重的灾难。而清政府以出卖国家主权利益作为手段,妄想借赢得沙俄的支持和援助来抵制日本的侵略,以达到苟延残喘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抵制侵略的效果,相反导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更为疯狂的掠夺,这个历史教训永远值得后人深思。
(作者单位:《中华诗文学习》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