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骑行第一人--BBS.51766.co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29:39
万晓利 发表于 2010-01-21 17:18:18只看楼主 我是第一沿京杭大运河小道骑行全程的人,从北京通州的验粮关开始,到杭州的三堡船闸,途径六省,跨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一路与运河相伴,从断航的北方运河一直到有水的山东济宁,后到江南水乡的长江以南运河,无时不感到运河的伟大、运河的骄傲,但也时时痛心运河的严重污染,让我们向后人无法交代。——刘紘魁

京杭运河骑行第一人
姓名:刘紘魁:
年龄:61岁
骑经:6省2市 2200多公里
拍照:5000多张
时间:35天
“完整的运河到底是怎样的?我要骑行真正的运河小道,看看她的真面貌。”刘紘魁久居洛杉矶近20年,回国后的第一个愿望。随着不断地查阅大运河的资料,通过自己亲自的骑行,他又有了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关心保护大运河,也能享受骑行大运河的乐趣,倾听大运河的欢喜与悲歌。“在这条道路上,人们可以体验气候、景观、风情的不同,可以尽览沿岸的近万处古迹和自然风貌,体会现代文明与千年历史的交融。”

北枯南荣大运河
2009年4月5号至5月9日,沿京杭大运河小道骑行35天,南北的状况让刘紘魁心情截然相反,在北方只能和干涸散乱相伴,严重的甚至可以用骷髅来形容,再行向南,可以见到河水,可见百舸争流,那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夕阳下,伫看大河神往当年,脚下天边,寂寞蜿蜒……
骑至天津武清县,刘紘魁休息时,他与当地的一个农民闲聊了起来。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天津卫到北京那段还有水,还能跑小火轮,可以摇着船在水里走,在房后的运河里,头晚上扔个竹篓,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有一篓子螃蟹,”这位农民聊到大运河一脸激动与迷茫。“但到了1972-1973年时开始没水,一直到现在近四十年了,也没有船了,螃蟹就更没有了。”北方段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运河都是活的,跟刘绍棠写的小说一样美丽。村民们世代生活在这河边,看着这条河长大,眼见这条河没水,四十多年就变成垃圾堆了,城里的工业垃圾,方便面口袋,酸奶瓶等充塞着河道。
“我们这怎么就没水了?什么时候这条河还能有水?”那位淳朴的农民问道,刘紘魁只能回以叹息,在北方一路骑行,这样的情形,沿途各地到处都会重复。
为什么没水了,刘紘魁猜测那可能与大气候变化有关,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跟水库有关。据他了解,北京运河从通惠河开始,从通惠河往北走南池子一直到积水潭,都能通船,但明朝后就不让走了,船到崇文门为止,再往上就是走积水潭走圆明园往昆明湖,然后转东一个弯,走白浮泉,那是大运河的源头。“2009年2月,我去探访过白浮泉,那有九条龙,过去都是往出喷水,但1958年后就不喷了,因为在上游修了十三陵水库后,白浮泉的龙就不再喷水了,可能是水都截到水库了,地下没水补充,就喷不了水了,下游的水也就越来越少,数十年后北方河段的水也就干涸了……”
这种激昂而悲怆的心情,到了济宁以南便随着那活着的水流嘎然而止。在流淌的河边,刘紘魁开始感受江南三月,也开始了遥想:遥想江南三月,千帆交织,漫坡黄花;纤道青石铺就,遇水搭桥,驿亭相间……船民因为长途行驶,基本上以船为家,在船上生孩子洗衣做饭过家家,悠闲自得,从容之至,养鸡养狗也是常见的事。时常可以看见船民坐在甲板上的小凳上扎堆聊天,有的手上牵一根绳,绳的另一端系在幼儿的腰上,免得小孩跑远了不小心落入河中……运河很古老,可运河还是活的。

头盔成就巡视员
尽管沿途南荣北枯的景致,给刘紘魁带来喜悦与悲怆的不同感受,但途径各地人们的热情给他带来的感受却是相同的。
“在我出发之前,很多朋友担心路途遥远途中可能遇到劫道的,叮嘱要注意安全,但一路都没有打劫的,可能是地广人稀;遇到人也没有截道的,沿途老百姓很淳朴,一路有很多人帮助我,这也许还归功于我的头盔。”刘紘魁也没想到这个防止摔倒后摔伤头,防止走山路时被山石砸到头的头盔居然在路上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在骑行中带着头盔,骑行手套,护膝等行头,很多人就会对我特别客气,特别好,觉得我像个运动员,首先防范的心理便没了,对我很好奇,问个路,他们很愿意帮。”
看着刘紘魁的骑行打扮,沿途很多人把他当作京城大员,以为是调查组的,问是不是来调查有什么污染的,主动拉着他去看大运河。他们要求他一定把那的情况反映上去,说那经常有工业废水,水刚渗到地下,第二天早上起来又是半条河,水也不知哪来的。刘紘魁也很无奈,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热忱,他只能说机会就一定帮助反映那的情况。
除了被当作京城大员外,每走到一个地方,看着刘紘魁的行头,听说从北京过来的,很多餐馆都给他免单,还有好心的人帮他洗衣服。在楚州淮安,车胎在路上扎了,他推车走了很长一段,骑到中午一点多钟,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当看到一个小餐馆时,他将骑行帽、手套、背包等带进去,怕放在外面不安全,然后点了西红柿鸡蛋汤,再要了个炒青椒。西红柿鸡蛋汤是他常点的菜,这也是他的经验:“出门最好点像鸡蛋、青椒之类的‘流通’快的菜,这样可以保证新鲜。我曾和朋友在去西藏的途中,我们点了个回锅肉,店主人从冰柜里拿出一块发黑的肉准备去做,我们一问说是几个月前的,店老板还信誓旦旦地说吃了绝对不会有问题,我们看着就害怕了,只能改点鸡蛋了”。在他埋头吃的时候,店里人跑过来问,老先生您这是干嘛呢,刘紘魁说是骑行大运河,只顾着吃,没打算详聊,老板一家人都凑过来了,看着他们的热情,只好详谈了一下,没想到他们说:“大叔,您真是了不起,这顿饭我们请您,不用给钱了,我们再给您备点饭菜让您在路上吃。”
老板一家人的热情将刘紘魁的疲惫与懊恼一扫而光,虽然钱不多,但是那份情谊让他现在想起来都是暖洋洋的,这是他在洛杉矶很少感受到的。头盔除了让他不断收获感动外,还给过他无数的感慨,感慨那份风土人情。
刘紘魁骑行至微山湖时,有个也是运河爱好者(运河联谊会的)热情招待了他,带他坐着冲锋艇畅游,让他在夕阳中感受微山湖那婉约的美,并且热情款待了他,邀请他吃了当地特色的菜肴。“盛情难却,当时吃的也很高兴,但没想到那美味的小龙虾竟然使我闹肚子。”原本是好心的热情招待,没想到却是惹来了麻烦。一趟趟地跑厕所,让他有些虚脱了,于是,那个朋友建议他打个“吊水”(就是生理盐水),吊完一瓶后,稍微好些,他又开始上路了,骑行一阵后,状况还是不好,于是他打算彻底地休整一下,停留了两天,也顺便看看当地的人文特色。“很奇怪,我虽然是虚脱,但精神状态很好,拔下吊瓶就往出跑,吊完两瓶后,又开始继续骑行。也许,是这大运河和沿途人们的热忱让我浑身充满了激情。”
大运河,路在何方
刘紘魁的顺畅,得益于他出发前的充分准备,骑行之前,他查阅了很多资料,所能遇到的困难基本考虑到了,他备上了中国大运河沿岸的6省2市(按行政区划自南向北分别为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城市为天津、北京)的地图,还有2个GPS定位系统,然后走到各地,尽量买各地的地图。“大多数情况下,看着地图,查着GPS,基本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但毕竟八九都不是十,他还是有迷路的时候。因为运河途中很多小的地埂,地图上没有,只能坐在那使劲拿个GPS分析,有时两个小河沟,他不知道该选择哪条,十几里都没人,自己揣测着骑出20公里,发现路不对再来回,一天就没了。有时候有的小道连GPS也找不到,因为那个GPS准确度差,运河明明在东边,它却显示人的位置在西边,刘紘魁摊坐在河道边,看着GPS直发愣,再看看地图想来想去的,还是不明白。“这样我只能是问路,有时候是在野旷处没人烟,只能是骑行一段找到有人住的地方问路。”刘紘魁笑着说。“我有一天骑到下午2点了,在邳州以后的一段路在修公路,不通路,过不了河,我便问了当地的一个女的,她告诉我,骑车往前走,那边有些碎石头,踏着碎石子就过去了,确实如她所说,然后就一直往前骑,可骑了一段,就发现又是一条河,站在河边东看西看,发现是死路一条,没有桥,还是过不了河,只能原路返回到问路地方,来回耽误一个半小时。最后,我找到个骑摩托车的,按照他说的,我才找到正确的路线。”为此,他总结出问路经验,就是尽量不问女的,最好是问骑摩托车的,因为他们骑行的地方较远,而骑自行车和走路的人都走不太远,问开车的司机也不行,因为他指路都是国道。
在农村,地图上没有详细标志,很多时候GPS也是一片白,那上面连条小路都没有显示,有时候能看到个蓝线,就猜这个小河沟是不是运河。在江苏邳州,那时,他刚好骑到一条岔路口,不知该往哪条路走了,停下车来看GPS,这两姑娘正好路过,看着他的头盔很是好奇,便问他是不是想问路。他一看,这两个小姑娘特别漂亮,穿着打扮也很时尚,其中还有一个是带着时髦的太阳镜,便猜测她们也是游玩途径此地的城里人。没想到,两小姑娘就是本地的,明白路线后,他便与他们攀谈起来了。她们告诉他,在这村子里,很多都是像她们这样十五六岁就出去打工的,一般在城里待过五六年的,都被城市化了。现在回来是因为金融危机,工厂散了,等招工再回去。她们的样子,就像在刘紘魁身边流淌着的大运河一样,朝气蓬勃,让他万分感慨。
我邀你一起骑行(大河小道再探索?)
从北京到杭州,刘紘魁靠着坚强的毅力和对大运河的热爱,骑行大运河了2200多公里。
每天早上十点开始骑,到下午四五点,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地方吃晚饭,六点左右找到旅馆就先睡一小觉,到八九点洗洗,然后整理一下当天日记,因为疲乏,也写不了多少,经常用录音机,到第二天五点多钟的时候,就开始在床上整理照片,然后做出发之前的准备。
刘紘魁觉得这些安排对自己来说是很合理,而且能够骑行成功更主要的是,他能对自己身体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这一点含糊不得,必须要有好的身体素质做基础。我在骑行之前,曾跟年轻人爬香山、小五台、香巴拉等,虽然不像年轻人那样快,但按照自己步调走就还可以。为了这次的骑行,我还还特意去了趟西藏,从北京到山西陕西,到黄帝陵,甘肃麦积山,青海塔尔寺,到西宁,唐古拉山,到拉萨,去珠峰的大本营(5800多米),回来后去纳木错,回西藏,回八一,再往回走理塘巴塘,成都下来走了45天,身体还行,还拍了6000多张相片……”
在这次骑行中,刘紘魁觉得自己的最大失误就是在骑行前模拟性骑行不到位,他只是每天坚持在北京城里骑40公里,觉得自己练习练习体力就可以,但没想到在他开始骑行大运河的时候,骑到第三天就屁股疼,血肉模糊,到第七八天后,才愈合了,再骑就没事了。所以,他建议后来者,行走之前多模拟性骑,如从北京到天津连续两天骑。“其实,如果想骑运河的话,不一定非得全程,骑一段去感受一下运河也很不错,如骑到山东临清,一个周末,三天可以骑行400公里,也很不错的。”
刘紘魁,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赶上第一次出国潮,在美国洛杉矶上学打工,自己办杂志网站,做过电视台的评论员,更是户外运动的爱好者。在他看来,人要享受生活就要到户外,体会大自然。他在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了由我国古建筑泰斗罗哲文提出的“大运河遗产小道”理念:“它依托于现有的河体,利用运河边小路,用步行或骑行的方式来跋涉和探索。并将英译名称定为‘Grand Trek’,简称‘GT’。”他便有了深深的认同,打算亲自去体验骑行大运河。“这条遗产小道的理念很好――它不允许你开车,但是鼓励你进行户外运动,而且很环保。它的长度超过2000公里,一路上,可以将大运河两岸超过5000处的文化遗产内容都串联起来。”
刘紘魁打算在今年4月份能够再次骑行大运河,也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者。“我希望更多的人跟我一起骑行这条大河小道,能链起沿岸的数千处古迹和自然风貌,了解或重温自公元前486年至今2500年的中华历史与传奇,该是多么美妙。”
刘紘魁骑行数据:
年龄:61岁
路程:2200多公里
骑经:6省2市
拍照:5000多张
时间:35天
(文章来源:佳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