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蒋介石抗日地位的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3:46:40
1937年11月1日  
我们决不要因现在的局面而悲观,我们完全赞成蒋介石先生在十月九日的演说,坚决打到底,一直打到最后一个人一根枪还要再打,这就是共产党“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的意思,是对目前时局的根本方针。(《目前的时局和方针》,《毛泽东文集》第2卷)

1945年10月8日  
全国人民、各党各派一致努力几十年,在蒋主席的领导下,彻底实现三民主义,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不能否认,困难是有的,不指出这一点是不好的。中国人民的面前现在有困难,将来还会有很多困难,但是中国人民不怕困难,国共两党与各党各派团结一致不怕困难,不管困难有多大,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方针下,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方针下,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中国只能走和平一条路》,《毛泽东文集》第4集)

我们要使全中国人都有这种明确的认识与坚固的信念,都懂得最好的持久战方针,在中央政府与蒋委员长领导下,在这回大战中,齐心一致,一定要把亡国奴或亡国奴威胁的锁链摆脱掉。(《在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2卷)


1938年10月12日-14日  
去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发生之后,全中国就在民族领袖与最高统帅蒋委员长的统一领导之下,发出了神圣的正义的炮声,全中国形成了一个空前的抗日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由于国共两党双方政策的转变,由于蒋介石先生的领导,由于全国军民的拥护,由于其他集团与其他党派的协力,就使得日本帝国主义灭亡全中国的侵略步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民族的反抗。
国民党有它光荣的历史,主要的是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反对袁世凯,建立过联俄、联共、工农政策,举行了民国十五六年的大革命,今天又在领导着伟大的抗日战争。它有三民主义的历史传统,有孙中山先生蒋介石先生前后两个伟大的领袖,有广大忠忱爱国的党员。所有这些,都是国人不可忽视的,这些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
新环境中,敌人的方针,必然集中于反蒋反共,建立全国性的汉奸政府,企图推翻蒋委员长,推翻国民政府,破坏国共合作与全国团结。针对着敌人的这种方针,全民族的第二任务,在于号召全国,全体一致诚心诚意的拥护蒋委员长,拥护国民政府,拥护国共合作,拥护全国团结,反对敌人所施任何不利于蒋委员长,国民政府,国共合作与全国团结的行为,反对任何的汉奸政府统治中国。
所有前述各项紧急任务,有待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党派推动全民族,在蒋委员长统一领导之下,坚决的实行起来,而欲达此目的,非发展统一战线中各个党派的组织力量不可。
须知只要是抗日党派,任何一党的发展,都于抗日有利。没有问题,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因此,我们是坚决拥护蒋委员长及其领导下之国民政府与国民党的,并号召全国一致拥护。(毛泽东:《论新阶段》)


1938年11月6日  
我伟大的中华民族,在蒋委员长的领导下,由于国民党政府对日实行民族抗战政策的结果,由于共产党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长期的坚持的斗争,由于全国军民奋起抗敌,已经掀起了伟大的英勇的民族自卫战争。
诚心诚意的拥护蒋委员长,拥护国民政府,拥护国共两党及一切抗日党派的亲密合作,反对一切分裂企图,反对任何汉奸傀儡政府。
扩大的六中全会正式决定:不在国民党中及其军队中建立共产党的秘密组织。再一次正式宣言:中国共产党对于拥护三民主义,拥护蒋委员长,拥护国民政府的诚心诚意。(《抗日民族自卫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中全会根据毛泽东同志报告通过的决议)》,1938年12月25日《群众周刊》第2卷第12期)

1939年1月2日
八路军在抗战一年半中,在蒋委员长与战区司令长官的领导之下,在朱、彭总副司令及各部各级长官与共产党员的领导之下,协同各部友军,进行了英勇的抗战,执行了‘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坚持了与发展了华北的游击战争,创立了许多在敌人后方的抗日根据地。

1939年1月28日
去年十月三十日,蒋委员长发表了告国民书,十二月二十六日发表了驳近卫的文章,驳得很好,又开除了汪精卫的党籍,这些都说明了是要坚持抗战这一条,证明了亲日派力量不能动摇抗战。……共产党在全国算来还是少数,统一战线里是小股东,我们单独打日本,是困难更甚的。现在国民党有了这些行动,确定了坚持抗战的方针,在这个‘打’的条件下,什么文章都容易做了。(《关于目前战争局面和政治形势》,(《发刊词》,《毛泽东文集》第2卷)



1942年7月7日  
中国共产党认为:全国军民必须一致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中国共产党承认,蒋委员长不仅是抗战的领导者,而且是战后新中国建设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纪念抗战五周年宣言》,1942年7月7日《解放日报》)

1944年11月8日  
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国民党当局还没有最后破裂民族团结,这是蒋介石先生所领导的党和政府好的一方面。因此,我们一向愿与蒋先生合作打日本,我们从未放弃过这一条。(《同赫尔利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卷)

1945年8月30日 
拥护蒋先生,承认蒋先生在全国的领导地位。(《同国民党谈判的十一条意见》,《毛泽东文集》第4卷)
  1. 2楼 [老顽童203] 发表时间:2010-05-24 14:22 [回复] [投诉]
  1. 3楼 [老顽童203] 发表时间:2010-05-24 14:45 [回复] [投诉]
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鹿野苑客


  毛泽东和蒋介石公开正面对抗长达半个世纪,古今中外很难找到这样的对手了。古人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可曹孟德和刘玄德“二德”抗争不过十余年,怎能跟毛蒋相比!毛蒋相斗,一方由弱到强,一方由强到弱,但最终都未能完全吃掉对方。研究毛蒋是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以说熟知毛蒋也就熟知中国近现代史,也就熟知中国文化。
  毛泽东和蒋介石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出生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乡村;他们同为长子,都孝敬母亲;作为一介平民他们都没继承任何政治遗产;他们都是意志坚定的人;他们都不能容忍对手的存在;他们都热爱军事,终生迷恋枪杆子;他们都是高个子,典型的“南人北相”;他们都长寿……我们还可以罗列许多相似的地方,也许正是这么多的相似成就了这一对对手。特别是两人都爱揽权,容不得对手,容不得两个太阳,故而一直争斗到死。
  毛泽东1893年出生,小蒋介石6岁。毛蒋虽都出生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但蒋的童年无疑比毛要少许多幸福,蒋幼失父亲,跟着母亲生活,受了不少白眼和欺负。毛的父亲却不幸成了他的第一个对手,毛为了反抗那逼他做小买卖的父亲,有时甚至以死抗争(威胁要投塘)。两位母亲伟大的母爱使两位巨人终生难忘,毛母死后,毛泽东无限悲痛,饱含深情撰写了几幅挽联,又含泪写下传颂一时的祭文。而蒋介石离开大陆时最记挂的恐怕数他母亲的坟茔了。当他八面威风时,曾派何健掘毛泽东的祖坟,现在,毛泽东会不会礼尚往来呢?但大度的毛泽东没有睚眦必报,而是妥善地保护蒋母墓,保护蒋氏故里。
  毛蒋都是少有大志的人,我们许多人都能背诵毛泽东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也领略过30岁的毛泽东站在湘江之畔“问苍茫大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而当我们读到“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这样大气魄的诗句时又有几人想到是蒋介石23岁时在日本所作?
  一个鄙弃万户侯,一个志不在封侯,都非碌碌之辈,不愧为心高志远的对手。
  相比较毛泽东先当“山大王”,经过几十年浴血奋战才掌握全国政权,蒋介石要顺利多了。蒋那么快出人头地,主要得益于孙中山的大力提携。
  1907年,蒋被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官学校的前身)保送到日本留学。不久,由好友陈其美引见拜谒了孙中山,并参加了辛亥革命。此后,他又参加了反袁世凯的活动。陈其美被袁世凯刺杀后,蒋介石完全投靠孙中山,支持孙的护法运动,取得了孙的信任。由于孙的周围多是文人,缺少武将,因此,军事才能突出的蒋介石逐渐为志在统一中国的孙中山所倚重。1923年2月,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大本营参谋长,这是蒋赖以起家的第一个职务。次年5月,黄埔军校创立,蒋介石被孙中山任命为校长,这是蒋以后几十年争斗的资本。此后,蒋率军东征北伐,逐步成为国民党的军事领袖。
  当蒋介石仰仗孙中山的庇护大发横财的时候,毛泽东正一步一个脚印走自己的道路。他先从湖南做起,领导驱张运动,请愿罢课,继而参加五四运动,参与建党,又投身农民运动,到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搞农民运动讲习所,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
  毛蒋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时,但以他们当时地位的悬殊(毛为候补执委),双方不可能有深入的交谈。平步青云的蒋介石也不可能料到这个面如冠玉、身材颀长的书生会成为他蒋家王朝的掘墓人。
  毛泽东第一次向蒋介石发起挑战是在1926年中山舰事件发生之时。蒋介石精心策划中山舰事件,整治共产党,当时党内地位并不高的毛泽东主张坚决反击。据沈雁冰(茅盾)回忆:毛泽东分析,“蒋介石现在掌握的实力唯第一军,而第一军下级军官和士兵大部分是有觉悟的,就省城(指广州)而言,蒋的实力是大的,但就全局而言,蒋的实力是小的。他此番制造中山舰事件,向我们突然进攻,一是威胁,二是试探。我方示弱,他就要得寸进尺;我方强硬,他就要知难而退。故我方万万不能示弱妥协,要坚决同他斗争。”“要以武力对武力,逼蒋下台,削除他的兵权。”
  毛泽东又到苏联军事顾问代表团团长季山嘉处商量对策,建议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央执委、监委到叶挺独立团驻地肇庆开会,通电讨蒋,削其兵权,开除党籍;利用蒋介石与其他各军的矛盾,声讨蒋介石。但季山嘉担心这样会导致国共破裂,广东内战,而予以拒绝。陈独秀为首的中央又采取妥协退让委曲求全的政策,从而使蒋介石的阴谋得逞,顺利控制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和黄埔军校的领导权。
  蒋介石当时正暗自庆幸,自然不知道共产党里面还有毛泽东这样强硬而厉害的对手,否则,以蒋之作派,必会命人暗中除去而后快。蒋的疏忽成就了毛日后的伟业,也使蒋的霸图成空。
  但毛泽东打天下的历程是艰难曲折而漫长的。
  1927年国共分裂,毛意识到“政权是从枪杆子里取得的”,于是拉起队伍到井冈山当上了红色的“山大王”,并发誓要用“小小的石头砸烂蒋介石的大水缸”。(毛泽东小名石三伢子,彭德怀字石穿,此话为毛对彭所说。)
  当毛泽东“占寨为王”的时候,蒋介石的眼中只有汪精卫、胡汉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这些人物。当他利用军事上的胜利荡平各路诸侯又将党内众多对手打倒的时候,才感到日益坐大的毛泽东是中国“最大祸患”,需要他腾出手来收拾了,于是,“围剿”开始了。
  但蒋介石并未给毛泽东以足够的重视,他不可能意识到经常背着文房四宝的一介书生可以打败他的四大家族。所以,在南昌市中心的江西大旅社召开“剿共军事会议”,制定“长驱直入,外线作战,分进合击,猛进猛打”的战略方针,并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南昌行营主任、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后,蒋介石便率着亲信随从上了庐山,很快又回到南京去等捷报飞来。
  但蒋在南京等到的是噩耗,10万大军在江西碰得头破血流不说,总指挥张辉瓒还被红军砍了脑袋。
  毛泽东的3万人马为何不到半个月就打败了蒋介石的10万大军?因为毛的战略战术正好与蒋的相克,毛的方针是:“大步后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一向自负且争强好胜的蒋介石自然不甘心失败,况且他一向认为“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于是他又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围剿”,兵力也从10万增加到20万、30万,但遭到的仍是失败。在蒋介石恼羞成怒、徒唤奈何的时候,那边厢毛泽东却不忘横槊赋诗,打一仗写一首,一首比一首痛快淋漓,一首比一首豪气干云,真正是尽显儒帅风流!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围剿”的总司令由蒋介石亲自担任,出征前还发了《出发剿匪告全国将士书》,确定了“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先求击破红军主力,捣毁红军根据地,然后再逐渐清剿”的作战方针,还聘请了英、日、德等国顾问参与筹划。准备不可谓不足,势力不可谓不大,规格不可谓不高,但仍难逃惨败的命运。
  毛蒋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较量以行伍出身的蒋败给教书先生出身的毛而告结束。
  就是从这时起,蒋才视毛为自己的真正对手,准备给毛以致命的打击,策划更大规模的“围剿”。
  但“左”倾机会主义分子比蒋下手更快,宁都会议毛泽东被撤职,虽然周恩来认为“泽东的长处在军事”,但没人听得进去。于是,顶着“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虚职的毛泽东只好暂避于都,一边养病,一边调查。
  当蒋介石率100万大军气势汹汹扑向中央根据地时,共产党的掌门人是王明(因王不在国内,实际负责者为博古),而红军的当家人是共产国际顾问李德。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笔名华夫,是苏联运东情报局驻中国东北的情报人员,1900年生,比毛泽东小7岁,比博古大7岁。为保密,博古取其名李德,意即“姓李的德国人”。
  博古不谙国情,李德对红军的战略技术、对敌强我弱的客观情势更是一窍不通,这样两个中西合璧的教条主义者指挥红军,真是可怜了那些工农子弟!当然还是有人高兴,那就是被四次反“围剿”打得鼻青脸肿的蒋介石,蒋终于找到了开启香槟的感觉。
  在于都的毛泽东心急如焚,看到日益被动的局势,看到日益减少的红军,看到日渐狭蹙的红色根据地,他不能不急,不能不心痛,这是他亲自缔造的中央根据地啊!李德是“崽卖爷田心不痛”啊!
  毛泽东坐不住了,他上书中央,建议红军突围,跳出去,与福建民主政府联合抗蒋。但上书石沉大海,毛泽东的建议无人理睬。
  蒋介石重兵合围,红军岌岌可危,中央总负责人博古只好决定“搬家”。中央红军与机关人员共约8万余人,号称10万人,带着坛坛罐罐,上路了。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始。
  毛泽东险些不在长征的队伍中。博古通过六届五中全会,完成了对中央苏区党、军、政的全面改造,从组织建设上彻底清除了与毛泽东有亲密关系的人事,这次长征他甚至想干脆与毛一刀两断,将其留在苏区,以免碍手碍脚。但在周恩来等人的力争下,毛拖着他羸弱的病躯艰难地上路了。
  今天,我们很难设想,假若毛没有跟上长征队伍,中国革命会是怎样的一个局面,也许像邓小平所说的,“我们还要在黑暗中探索更长的时间”。
  红军最初的目标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但蒋已设了四条防线,因此,红军西进无异于进了蒋氏的绞肉机。五个军团在过湘江时损失了两个,用惨烈来形容湘江之战毫不为过,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但红军战士的鲜血并没有浇醒教条主义者的迷梦,他们仍在机械地西进。
  担架上的毛泽东与张闻天、王稼祥常在一起交谈,经过耐心说服,张、王二人逐渐站到了毛泽东一边,同意毛的意见,于是有了通道转兵,黎平会议,红军被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而真正改变中共和红军命运的是著名的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解决当前最为紧迫的战略方向问题,主要参加者几乎包括了当时长征中最重要的领导人和军事将领。在这次为期3天的会议中,毛泽东的建议取得了完全的成功,除博古、李德、凯丰等反对外,毛泽东得到了几乎全部与会者的赞同。经过激烈的斗争,会议决定补选毛泽东为中央常委。18日,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会议,决定常委进行分工,毛泽东为周恩来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从此,毛又重新回到红军的最高领导岗位,直接参与对中央红军的军事指挥,毛蒋之间长达数十年直接对话开始了。
  但毛泽东重新出山的第一仗打得并不顺利,这就是土城战役。土城战役失利主要原因在于敌情不明,原来的情报说川军郭勋祺部只有两个团,结果却有四个团。这一仗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直到20多年后的1956年9月10日,他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还提到“我是犯过错误的,比如打仗……长征时候的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
  但毛泽东的伟大就在于他灵活,不二过。眼看打不下去了,立即撤,于是有了四渡赤水的神奇一幕。蒋介石虽然还不知道红军已换了统帅,但明显感到战争已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因为对手像神龙一样见首不见尾,一会来到眼前,一会又消失得无影无踪;眼看天罗地网布好了,却不知又从何处让他溜了,弄得蒋介石气恼不已。
  当时的形势对于毛泽东来说确实是非常地危险。蒋介石为阻止红军北渡长江或东出湖南,调集了其嫡系部队及川、黔、滇、湘、桂军共约40万人,合围红军。一面是千军万马,一面是千山万水,但毛泽东不惧千辛万苦,他整编部队,机动用兵,凭着一条小小的赤水河,声东击西,忽南忽北,迷惑对手,调动敌人,使全军脱离了险境。
  第四次渡赤水最能体现毛调动敌人的能力。当时滇军孙渡部守住长江,没有蒋的命令不准离开。毛泽东果断地用兵贵阳,逼迫独守空城督战的蒋介石调孙渡部火速前来救驾。当云南空虚时,红军主力趁势入滇。云南军阀龙云心惊胆战,连忙调集各地民团死守昆明。而就在敌军向昆明调动时,红军又虚晃一枪,巧渡金沙江。从此,红军甩开了敌人,完全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
  四渡赤水,虽然没有消灭多少敌人,但毛泽东驾驭战争机器的高超手腕却运用得炉火纯青、淋漓尽致。难怪毛泽东把四渡赤水视为自己平生的“得意之笔”。
  眼睁睁看着红军渡过金沙江,跳出包围圈的蒋介石并没绝望,因为他还有很多机会,他曾在大渡河边设伏,企图使毛泽东成为“石达开第二”,但毛泽东不是石达开,他蒋某人也成不了骆秉章,红军依靠机智勇敢渡过了大渡河。直到这时,蒋介石眼看灭毛无望,只得悻悻地回到南京。
  此后,毛蒋之间的对话更多的是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对话直到12年后的全面内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