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57:21

五运六气概说

 

1  五运六气之重要性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意谓根据十天干之五合所推算的五运,由其阴阳之盛衰可以推知万物与人类生命之演变,进而了解其疾病之变化。

因此《内经》论治病法则云:“必先岁气,勿伐天和”,必先了解时间的变化,岁气之盛衰,然后方可与言治病之方。所谓:“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可知五运六气之重要性实为中国医学中最重要的一环。

虽然中医史上有很多人批评它的正确性与实用性,例如著有《伤寒舌鉴》的张诞先,他的弟弟名张飞畴,曾著《运气不足凭说》。中云:

“谚云:不谈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所以稍涉医理者,动以司运为务。曷知天元纪等篇本非素问原文,王氏(指王冰)取《阴阳大论》补入经中,后世以为古圣格言,谁敢非之?其实无关于医道也。况论中明言时有常位,而气无必然,犹谆谆详论者,不过穷究其理而已,纵使胜复有常,而政分南北,四方有高下之殊,四序有非时之化,百伐(步)之内,睛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异,岂可以一定之法而测非常之变耶?若熟之以资顾问则可,苟奉为治病之法则,则执一不通矣。”

飞畴先生认为五运六气不可靠的理由有:

一、《天元纪大论》、《阴阳大论》等篇为后人所加,非素问原文。

此说固奇,但是证据何在似未明言,且自王冰以来,此数篇即列书中,若非《素问》原文,王冰何会轻率加入?

二、四方有高下之殊,四序有非时之化,百步之内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异:

其实五运六气中所谓六气、五运之变化,并非指气候之寒、温、火、燥之变迁,而是指“气”之变化。燥寒晴雨有形,而气化则无形,是以常见湿雨连绵,而鼻干、目赤、燥金之病迭现之情,此张氏所不知也。此可由“春主风”而春天并无台风,可以得到明证:六气与气候无关。

三、四方虽有晴雨之异,然其气则有同化者。是以每年流感之病,型式四方皆同。西元1910、1917、1920年,全国鼠疫流行之际,一时数省同病,四方同证。可知气化非可以有形之气候论之也。

四、五运六气之学明,则伤寒六经辨证之理明;伤寒六经辨证之理明,则后代因时制宜所定之方剂,可以知其缘由。则金元四大家家之用方不同可以知,实乃运气不同之故。最重要的,能熟习五运六气,则可以预知未来疾病之特性而知所预防,知所变异,不会执今年外感之方以治来年之病。则通权达变,随病立方,可以与言乎上工之境界。


 

2  五运六气学说发展沿革

 

五运六气之学说,最主要见于《素问》六十六篇到七十四篇,有:《天元纪大论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第六十九》、《五常政大论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

另:素问刺法论第七十二、本病论第七十三,亦是五运六气之主要原始资料,但是此二篇在宋王冰注素问前即遣失,不见于王冰注本。故林亿等所见全元起本亦无此二篇,可见散迭已久。

清光绪年间陆懋修《内经运气病释》,其中有《内经遗篇病释》一卷,除了列出《本病论》、《刺法论》二篇原文并加注释外,且考证此二篇之遗迭经过:

“惟宋元符时,刘温舒谓素问运气为治病之要,而以答问纷糅,文辞古奥,读者难知,因为论三十篇,上于朝,末附《刺法》,《本病论》,题曰:《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其篇虽未入正本,而犹在今道藏中。”

明马仲化谓不知何代为人窃出私传,不转赖有此私传者,而尚得别存乎,至吴鹤皋又不解此篇本是论疫,并不是论寻常温热,遂目以为诞而毁弃之。”

可知此二篇为人私裂,杂入道藏,至宋刘温舒方抄出。

另外,灵枢中,《九宫八风第七十七论》九宫配八节,以八方来风论八种病之理,亦可列入五运六气之范围。五运六气所伤先卫气,是以《岁论第七十九》虽论疟疾,其实亦论卫气循环与一日之中疾病之变化,亦可与《岁露论第七十九》、《卫气第五十二》、《卫气失常第五十九》等三篇并入五运六气范围。

后代有关五运六气之论说大都散见诸书,为医书之一部分。历史上之医学论著大都提过五运六气,例如《陈无择三因方》与《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近代研究之人,代有才人,各领风骚,而将五运六气运用于伤寒论研究者不多。

 


 

3  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理论

 

3.1  干支相合以纪岁气

十干,史记称十母;十二支称为十二子,又简称干支或干枝。

十干首用于商王朝世系之名号,如:

成汤名天乙,其子名大丁、外丙、中壬;其孙名大甲、沃丁;曾孙名大庚、小甲,纣王名帝辛。

从甲起至癸,古用以名日,故名天干。甲日至癸日为一旬。它说明由万物的发生而壮盛、而衰老、而死亡的一个循环。所以《史记律书》云:

“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丙者言阳道着明,故曰丙。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庚者,言阴气庚万物,故曰庚。辛者,言万物之辛生,故曰辛。壬之为言妊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癸之为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故曰癸。”

配万物之旺相休囚,甲乙配木犹春之生,丙丁配火,犹夏之旺盛,庚辛配金,犹秋之肃杀,壬癸配水,犹冬之含藏。

古人另以之配四季、四方、阴阳、五行。

地支亦然,且干支合为六十甲子,用以纪年岁,故《素问六微旨大论》云: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天干地支配合四季、四方、五行为:

五行

天干

壬癸

丙丁

甲乙

庚辛

戊己

四方

北方

南方

东方

西方

中央

地支

亥子

巳午

寅卯

申酉

辰丑

阴阳:


天干

地支


 

天干地支合为六十甲子,在六十甲子中,天干以应地之五运,地支以应天之六气。天干由甲至戊,五行已循环一周;地支由子至未循环一周。天气与地气的五行皆各循环一周要三十岁。一岁有二十四节气,共七百二十气。故《天元纪大论》: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同天气者,六期为一周,五岁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不及、太过斯皆现矣。”

若要干支完全循环一周则要六十岁,一千四百四十节气。天干主五运之盛衰,地支司六气之变化,则六十甲子为:

 

 

天干

地支

天干

地支

天干

地支

天干

地支

天干

地支

天干

地支

 

3.2  五运之循环

3.2.1  中运

天气在上,地气在下,运居于天地之中,气交之分。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居中的运气亦随之升降,古人为明知运气之升降乃设五运。

以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的五合关系来计算五运的五行。

所以,《素问天元纪大论》云: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亦即:甲年己年为土运,乙庚年为金运,丙辛年为水运,丁午壬年为木运,戊年癸年为火运。而天干有阴阳之别,阴主气不足,阳主气有余。因此:

甲年:土气太过,已年:土气不足。

庚年:金气太过,乙年:金气不足。

丙年:水气太过,辛年:水气不足。

壬年:木气太过,丁年:木气不足。

戊年:火气太过,癸年:火气不足。

这十年的运之盛衰是调中运。

3.2.2  主运

中运为一年的气运。然一年之中亦有五行气运之变化,古人分主运与客运以统之。五运乃四时不变之气,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以五除之,则每一主运合七十三日又五刻。配以二十四节气,由大寒日起运,则得下表:

期间

七三日另五刻

七三日另五刻

七三日另五刻

七三日另五刻

七三日另五刻

起时

大寒

春分后十三日起

芒种后十日起

处暑后七日起

立冬后四日起

五行

运次

初运

二运

二运

四运

终运

为了演算此五运之盛衰,古人以五音建运,太少相生、五步推运的方法演算:

(1)五音建运

五音为角、徵、宫、商、羽,各配以五行则得出下表∶

地 五行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在地为木,在音为角,在地为火,在音为徵,在地为土,在音为宫,在地为金,在音为商,在地为水,在音为羽”。而一年之气始于木,四季之气相生。

因之∶

初运木为角,二运火为徵,三运土为宫,四运金为商,五运水为羽。

此五运怡好相生,即:角木生徵火,徵火生宫土,宫土生商金,商金生羽水,配节气,以成四季。

即:角木为春,徵火、宫土为夏、商金为秋、羽水为冬。夏有本夏与季夏之别,故中医温病学于夏病有暑温、湿温之别,暑温为火病,湿温为温土之病。

(2)太少相生

太为有余,少为不足,太少配十干反复相生,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即∶

甲为土太过,属之太宫,己为土不足,属之少宫。

庚为金太过.属之太商,乙为金不足,属之少商。

丙为水太过,属之太羽,辛为水不足,属之少羽。

壬为土木过,属之太角,丁为木不足,属之少角。

戊为土火过,属之太徵,癸为火不足,属之少徵。

而太少之相生,亦依五行之循环。即∶

甲太宫阳土生乙少商阴金,乙少商阴金生丙太羽阳水,丙太羽阳水生了少角阴木,丁少角阴木生戊太徵阳火,戍太徵阳火生己少宫阴土,己少宫阴土生庚太商阳金,庚太商阳金生辛少羽阴水,辛少羽阴水生壬太角阳木,壬太角阳木生癸少徵阳火,癸少徵阳火又生甲太宫阳土。如此循环无端,如下表∶

 

太阳

阳土

太宫

阳金

太商

阳水

太羽

阳木

太角

阳火

太徵

 

 

 

 

 

 

 

 

 

 

 

 

 

 

 

 

 

少阴

阴土

少宫

阴金

少商

阴水

少羽

阴木

少角

阴火

少徵

 

 

 

 

 

 

 

 

 

 

 

五行

 

 

 

 

 

 

 

 

 

 

 

五音

 

(3)五步推运

一岁五运,必始于春之木气,终于冬之水气,此为天地之定论。而主运之初运有少角、太角之分,可由年之中运所属太少,向上推至角,可以得知是属太或属少:

一逢少角丁、太徵戊、少宫己、太商庚、少羽辛年,皆起于少角,终于少羽。

二逢太角壬、少徵癸、太宫甲、少商乙、太羽丙年,皆起于太角,终于大羽。

兹分列如下:

甲年    己年    乙年    庚年    丙年    辛年   丁年    壬年     戊年   癸年

初运

太角

少角

太角

少角

太角

少角

少角

太角

少角

太角

二运

少徵

太徵

少徵

太徵

少徵

太徵

太徵

少徵

太徵

少徵

三运

太宫

少宫

太宫

少宫

太宫

少宫

少宫

太宫

少宫

太宫

四运

少商

太商

少商

太商

少商

太商

太商

少商

太商

少商

终运

太羽

少羽

太羽

少羽

太羽

少羽

少羽

太羽

少羽

太羽

 

则十天干各年,一岁之中之主运盛衰可以得知∶

凡太为太过,少为不足。例如∶

甲年初运为太角,可知其为木气太过。

二运为少徵,可知其为火气不足。其余例推可知。

3.2.3  客运

客运之推算,以每年中运为初运,循五行相生原则,依太少相生之次序分作五步推算。行于五运之上,因其与主运相对,故称客运。逐年变迁,十年为一周。兹列表如下∶

甲年    己年    乙年    庚年    丙年    辛年   丁年    壬年     戊年   癸年

初运

太宫

少宫

少商

太商

太羽

少羽

少角

太角

太黴

少徵

二运

少商

太商

太羽

少羽

少角

太角

太徵

少徵

少宫

太宫

三运

太羽

少羽

少角

太角

太徽

少徵

少宫

太宫

太商

少商

四运

少角

太角

太徵

少徵

少宫

太宫

太商

少商

少羽

太羽

终运

太徵

少徽

少宫

太宫

太商

少商

少羽

太羽

太角

少角

 

同例太为太过,气有余;少为不足,气不及。例如癸年之初运少徵,则知火气不足,其他可以类推。

由上之主运、客运之交司可以明白每年、每月、节气之运化,五行之属性。人居于天地之交,升降之间则身体之五藏六府、盛衰、旺微可以明知,则病之机微自无遁形。因此,《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

“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寨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遁可见,民气可调。”

民气可调,即人民之病气可以得到调制,五运与治病之关连于是灼然可见。

3.2.4  五运交司

五运交司于四季十二节气之中,其交司时刻如下:

(1)申子辰年:

初运角:大寒日寅时初初刻起。

二运徵:春分后十三日寅正一刻起。

三运宫:芒种后十日卯初二刻起。

四运商:处暑后七日卯正三刻起。

五运羽:立冬后四日辰初四刻起。

(2)巳酉丑年∶

初运角∶大寒日巳时初初刻起。

二运徵:春分后十三日已正一刻起。

三运宫:芒种后十日午初二刻起。

四运商:处暑后七日午正三刻起。

五运羽:立冬后四日未初四刻起。

(3)寅午戍年∶

初运角∶大寒日申时初初刻起。

二运徵:春分后十三日申正一刻起。

三运宫:芒种后十日酉初二刻起。

四运商:处暑后七日酉正三刻起。

五运羽:立冬后四日戍初四刻起。

(4)亥卯未年:

初运角∶大寒日亥时初初刻起。

二运徵:春分后十三日亥正一刻起。

三运宫:芒种后十日子初二刻起。

四运商:处暑后七日子正三刻起。

五运羽∶立冬后四日丑初四刻起。

以上各年起运之时刻有二个规则∶

其一,阳年起于阳时:寅午戍、甲子辰、为六阳年,故起于申时、寅时之阳时。

阴年起于阴时:亥卯未、已酉丑年为六阴年,故起于已时、亥时之阴时。

其二各起于长生时:寅午戍、申子辰、亥卯未、已酉丑各为长生诀之长生、帝旺、墓库,即∶

寅午戍为火局,长生在寅、帝旺在午、墓库在戍。

亥卯未为木局,长生在亥、帝旺在卯、墓库在未。

申子辰为水局,长生在申、帝旺在子、墓位在辰。

已酉丑为木局,长生在巳、帝旺在酉、墓库在丑。

长生为万物生机之方启,如四季之初动,故各年各起于长生时:寅、申、已、亥时。此暗合大寒后阳气生气初动之现象,实丝丝入扣,显见五运之推移非凭空杜撰,胡说臆论也。

3.3  六气之循环

3.3.1  六气概说

五运主藏府之盛衰,六气主天气之盛衰,故二者合以测知病之机制。《内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按∶此年之所加,即指六气之推移,此气之盛衰即五运之休囚也。

是以余金城先生所著《运气学说》中所谓∶

“五运是探讨一年四个季节变化的运行规律。六气是从我国的气候区划、气候特征来研究气旋活动的规律问题,这当中自然也包括灾害性天气的研究。”

将五运与六气类之于气候实不甚吻合。这个错误与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记测雨之事,如出一辙:“宋熙宁间,京师大旱,多日祈雨仍天阴不雨,后竟转睛,烈日当穹空。沈括云∶”雨候已见,期在明日。”他认为是时为湿上用事,连日天阴本应雨,俟燥气入候,制胜厥阴故可雨。

以六气中的风气为言∶《素问·五运行大论》云∶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气为柔,其理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令宣发。“

春主木,风盛行,此为基本六气之观念,但是试观春天之间何有大风?可知古人在五运六气中所谓之风,非指自然之有形的风,而是具有宣达之力的风气,亦即春天充满宣达暄柔之气机,是为:春主风。在中医学说中,此风有内风、外风之别,外风乃指六淫之风气,非指可见之大风。否则台风多起于夏秋之交,春天何有台风?而夏秋之气何不属之风?由此可知气化之六气乃无形之机能与气运,非指有形之气候。若将五运六气类之气候预测学,则用途错误,误人甚矣。

3.3.2 年布六气

3.3.2.1 司天之气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按地支阴阳之推移,六气亦随之变化,气各有所属,是以《天元纪大论》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调六元。”

即风寒湿湿燥火六气各以三阴三阳别之。即∶

厥阴乃风气,少阴乃热气,太阴乃湿气,少阳乃相火,阳明乃燥气,太阳乃寒气。此三阴三阳之本气。

而年支又各属三阴三阳,《素问五运行大论》云∶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戍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

因此可知,子午年乃少阴君火当令之年;丑未年乃太阴湿土当令之年;寅申年乃少阳相火当令之年;卯酉年乃阳明燥金当令之年;辰戍年乃太阳寒水当令之年;巳亥年乃厥阴风木当令之年。表列如下:

 

六气

热气

湿气

相火

燥气

寒气

风气

阴阳

少阴

太阴

少阳

阳明

太阳

厥阴

地支

子午

丑未

寅申

卯酉

辰戍

巳亥

 

此为司天之气,亦即一年之气化。然一气有二支,此二支之气又有实虚之别,犹五运之有太过与不及之别,古人以正化与齐化解释之。

3.3.2.2 正化与齐化

十二地支司天之气有正化齐化之别:正化即天令实之年;齐化即对化,即天令虚之年。故王冰《素问六气玄殊密语》云∶

“正化者,即天令正化其令,正无邪化,天气实故他。对化者,即对位冲化也。对化即天令虚,易其其数,乃从成也。”

而正化与对化据何分别呢?

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论客气云:

“六气司于十二支者,有正对之化也。然厥阴所以司于巳亥者,何也?谓厥阴木也,木生于亥,对化于巳也。虽有卯为正木之分,乃阳明燥金对化也,所以从生而顺于巳也。少阴所以司于子午者,何也?谓少阴为君火尊位,所以正得南方离位,故于正化于午,对化于子也。太阴所以司于丑未者,何也?谓太阴为土,土属中宫,寄于坤位西南,居未分也,故正化于未,对化于丑也。少阳所以司于寅申者,何也?谓少阳相火,位卑于君火也,虽有午位,君火居之,火生于寅,故正化于寅,对化于申也。阳明所以司于卯酉者,何也?谓阳明为金,酉为西方,西方属金,故正化于酉,对化于卯也。太阳所以司于辰者,何也?谓太阳为水,虽有子位,以居君火对化,水乃伏土中,即六戊天门戍是也,六己地户辰是也,故水虽土用,正化于戍,对化于辰也。此天之阴阳合地之十二支,动而不息者也。”

已、亥年皆厥阴风木,而木气以十二长生而言,长生于亥,帝旺于卯,墓库于未。亥为木气长生之气,故其气实,属之正化。巳为木气之衰位,气正衰,故属之对化。

卯、酉年皆阳明燥金之年,阳明属金,酉为西方金位,且金气长生于巳,帝旺于酉,酉为金气正旺之地,故属之正位,而卯为金气之胎位,故虽为正木之分,在金气而言,巳至微之地,故属之对化。

子、午年皆少阴君火,火气为当旺于南方离卦之位,其火气长生于寅,帝旺于午,午固属之正位,子乃北方坎卦之位,为火气胎绝之位,其气微,故属之对化。

丑未年皆太阴湿土,土在四方属之中宫,八卦中土气之卦有艮、坤二位,坤为先天老母之位,乃万物生长之源,故土寄位于西南坤卦的未分,以未为正位,丑为对化。

寅、申皆少阳相火,相火虽位卑于君火,然其火气则同,火长生于寅,故以寅为正化,申为对化,盖申为火气之病位,气已微。

辰、戍年皆太阳寒水,戍居水气冠带之方,属渐旺之地,是以堪舆学中洪范五行以戍为水。戍为寒之正化,辰为水气之绝也,所以属之对化之年。

由以上推论可以得知:

寅、午、未、酉、戍、亥为正化,正化为令之实,主气有余也。

子、丑、卯、辰、已、申为对化,对化为令之虚,主气不足也。

3.3.3  节气之六气推移

3.3.3.1  主气

年有四季,四季布之二十四节气。古人乃以六气之推移辨识气之盛衰。

厥阴风木主春气,少阴君火、少阳相火主夏气,太阴湿土主季夏之气,阳明燥金主秋气,太阳寒水主冬气。是以《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云:

“木之风化,主于春,春之言蠢也,阳气蠢动,故风所以鼓舞万物,为天号令。”这是厥阴风木之气。

“君火之化热,主春末夏初,行暄淑之令,而不行炎暑,应君火之德也。”此少阴君火之气。

“相火之化暑,主于夏,夏之为言大也,与午同意,炎暑之令行。”此少阳相火之气。

“金之化清与燥,主于秋,秋之为言揫也,与金同意,清凉乃行,白露清气也。金属庚辛,辛为丙妇,午火之气,故燥。《难经》曰:辛,商也,丙之柔则金燥之化可知矣。久雨霖露,西风而晴燥之非也……”,此乃阳明燥金之气。

“土之化湿与雨,主于长夏,长夏谓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夏之中,既长而王,土润溽暑,湿化行也。”此太阴湿土之气也。

主气分司于一岁之二十四节气,按五行相生之顺序分为六步,每步约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包括四个节气:

而节气之分布分属左间右间,三之气之右间为二之气,左间为四之气。三之气即司天之气。故二之气又名天之右,四之气又名天之左。

终之气为在泉之气,在泉之气又名地气,故五之气又名地之右间,即地之右,初之气又名地之左间,即地之左。

此六气主气之分布是固定的,年年如此。

在此安排较有问题的是二、三气。

因为三之气位南方正位,宜属之少阴君火,但是在主气的安排上却属之少阳相火。对此,《素问六微旨大论》与《金鉴》各有说明。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

“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在《金鉴》《运气要诀》中如此解释:

“显明者,正南之位,当君位也。而君火不在位治之,反退位于次,以相火代替君火司化,则当知,即经云:少阴不司气化之义也。正南客气,司天之位也。司天之右,天之右间位也。在主气为二之气位,是少阴君火之位,主行夏令之气也;故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乃客气司天之位也。在主气为三之气位,是少阳相火之位,主行盛夏之令之气也。不曰复行,而曰退行者,以臣对君之面,承命司化,不敢背行,故曰退行一步,即复行一步也。复行一步,土气治之,乃客气,天之左间位也。在主气为四之气位,是太阴湿土之位,主行长夏令之气也,复行一步,金气治之,乃客气,地之右间位也。在主气为五之气位,是阳明燥金之位,主行秋令之气也,复行一步,水气治之,乃客气在泉之位也。在主气为六之气,是太阳寒水之位,主行冬令之气也,复行一步,木气治之,乃客气,地之左间位也。在主气为初之气位,是厥阴风木之位,主行春令之气也,复行一步,君火治之,即前君火之位治之也。”

主要是说明正南之位,即三之气之位,本当君火主之,而君火谦德为主,故退而为二之气,以少阳相火代君行令,故列于三之气。

总之,主气之分布是∶

初之气  厥阴风木

二之气  少阴君火

三之气  少阳相火

四之气  太阴湿土

五之气  阳明燥金

终之气  太阳寒水

3.3.3.2  客气

客气之分布,以司天为三之气,在泉为终之气。按∶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的顺序分布排列。而各年之司天在泉是固定的∶

子午年为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丑未年为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

寅申年为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

卯酉年为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

辰戍年为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已亥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则以司天为三之气,分布于天左天右、地左地右。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此为面司天(南)而取左右问也。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此为面向在泉(北)而取左右间也。

司天统主上半年,在泉统主下半年之统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司天在泉都是主岁,故以岁为纪,而称为岁气。间气则以步为纪,每步六十天零八十七刻半。以它所司的这一时期为纪。

司天、在泉、左右四间气既定,则六气之化便随之而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帝曰∶地化奈何?歧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已。”

六气之客气分布既定,则六气之盛衰亦可订定。而病之循环亦些微可见。

3.3.3.3 客主加临

以每年不同的客气,加在固定的主气之上,则其变化之顺逆,便十分明白,举卯、酉年为例:此二年,司天为阳明燥金,在泉为少阴君火。初气之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太阴湿土,二之气的客气为少阳相火,主气为少阴君火;三之气的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阳明燥金;四之气的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太阳寒水;五之气的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厥阴风木;六之气的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阴君火。

其他各年亦按此相加而可得知。

客主加临,若相生,或客主同气,便为相得;如相克,客克主为相得,主克客为不相得。

相得为顺,不相得为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主胜逆;客胜从。”

客生主亦为顺,反之为逆。故《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即此之谓也。

3.4 五运与六气之关系

3.4.1 太过、不及与平气之年

3.4.1.1 太过与不及

以五运而言:

甲、丙、戊、庚、壬五阳干主运气有余,为太过。

乙、丁、己、辛、癸五阴干主运气不足,为不及。

例:甲己同为土运,凡逢六甲年: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均为土运太过;他如丙戊庚壬亦属太过之年。

凡逢六己年: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均为土运不及。以六气而言,则有正与对化之别,正化则气有余,对化则气不足,太过则本气流行,不及则克气大行。故《素问气交变大论》云:

“岁木太过,风气流行;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岁火太过,火暑流行;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岁土太过,雨湿流行;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岁水不及,湿乃大行。”

凡属太过之运,约从大寒节前十三日交接;不及之运,约在大寒节后十三日交接。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运有余,其先至;运不及,其后至。”

如平气之年正大寒日交,不先不后,名齐天。而中运太过不及之年,会有齐化兼化之现象。

如:太(甲)宫土运乃齐木化。太(壬)角木运为齐金化,太(庚)商金运,反齐火化。太(戊徵火运,反齐水化。太(丙)羽水运,反齐土化也。

即经中所谓畏其旺,反同其化,薄其所不胜也。

又:少宫土运,木来兼化。少角木运,金来兼化。少商金运,火来兼化。少徵火运,水来兼化。少羽水运,土来兼化。

即经所谓乘其弱,来同其化,所不胜克之也。齐化谓以我化彼,兼谓以彼化我也。

总之,五运之运行不论兼化、齐化,克我之气必随之流行。

3.4.1.2  平气

凡运太过而被抑,或运不足而得助就成为平(同)气。例如:

戊辰年为火运太过。戊属阳火,但逢辰年,辰是太阳寒水司天,火虽太过,却被司天太阳寒水之气抑制,则由太过一变而为平气。他如乙卯、辛卯亦然。

此外,从交运的时日也有产生平运气的可能。如∶

丁亥年为木运不及。假使遇交运第一天的日干为壬,或者交运的时刻为壬,因壬亦属木,是运与日干或时干相合,亦为平气。

逢到平气之年,则气候平和,疫厉较少。

3.4.2  运气加临

由于五运有太过与不及,六气有司天、在泉之别,另有地支之本。由此运气之加临乃产生天符、岁符、同天符、同岁符、太乙天符、顺化、天刑、小逆、不和之关系,分述如下:

3.4.2.1  天符

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符合的叫天符。《素问六微旨大论》云∶

“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阴阳。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土运之岁,上见太阳。”上见就是指司天之气。

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即己丑,己未年。丑未土,太阴司天,为土湿同化。

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即戊寅、戊申、戊子、戊午年。戊为火运,寅申值少阳司天,子午值少阴司天,一为相火,一为君火。火与暑热同化。

金运之岁,上见阳明,即乙卯、乙酉年。乙为金运,卯酉值阳门司天,是为金与燥同化。

木运之岁,上见厥阴,即丁已、丁亥年。丁为木运,已亥值厥阴司天,为木与风同化。

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即丙辰、丙戍年。丙为水运,戍辰值太阳司天,为水与寒同化。

以上己丑、已未、戊寅、戊申、戊子、戊午、乙卯、乙酉、丁已、丁亥、丙辰、丙戍十二年,都是中运与司天之气相会合同,称为天符。故《六元纪大论》云:戊子戊午太徵上临少阴,戊寅戊申太徵上临少阳。丙辰丙戍太羽,上临太阳,如是者三。丁已丁亥少角,上临厥阴,乙酉乙卯少商,上临阳明。已丑已未少宫,上临太阴,如是者三。”

3.4.2.2 岁会

中运与岁支之气相同是为岁会。《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丁卯年:丁为木运,卯为木的正位,是为丁运临卯。

戊午年:戊为火运,午为火的正位,是为火运临午。

甲辰、甲戍、己丑、己未四年均土运,辰戍丑未都是土运寄王之位。是为土运临四季。

乙酉年∶乙为金运,酉为金的正位,是为金运临酉。

丙子年:丙为水运,子为水的正位,是为水运临子。

以上丁卯、戊午、甲辰、甲戍、己丑、己未、乙酉、丙子、八九年都是本运临于本气,本气上承本运,叫岁会。即《素问天元纪大论》云:“承岁为岁值”之义。

另:壬寅皆木,庚申皆金,癸巳皆火,辛亥皆水,何以非岁会?因寅申巳亥四支不当四正位之故。

3.4.2.3 太乙天符

既为天符又为岁会便叫太乙天符。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天符岁曾何如?歧伯曰∶太乙天符之会也。”

如戊午、乙酉、己丑、己酉、己未四年,天符十二年中有之,岁会八年中亦有之。因而这四年便叫做太乙天符了。也就是天气、中运、岁支三者之气都会合之意。故《素问天元纪大论》云∶“三合为治”。

戊午年∶火运火支,又见君火司天。

乙酉年:金运金支,又见燥金司天。

己丑、己未:土运土支,又见湿土司天。

3.4.2.4 同天符

凡逢阳年,太过的中运之气与在泉之客气相合叫回天符。《素问天元纪大论》云∶

“太过而同地化者三:甲辰、甲戍太宫,下加太阴;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阴;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阳明,如是者三。加者何谓?曰:太过而加,同天符。”

甲辰、甲戍:甲为阳土故称太宫。辰戍年太阴湿土在泉,是阳年土运与在泉湿气合。

壬寅、壬申:壬为阳木,故称太角。寅申年厥阴风木在泉,是阳木运与在泉风气合。

庚子、庚午:庚为阳金,故称太商,子午年阳明燥金在泉,是阳金运与在泉燥气合。

在泉虽为客气,因行于中运之下,所以皆曰∶“下加”。

以司天在上,中运居中,在泉位于下。甲辰、甲戍、壬寅、壬申、庚子、庚午六年,阳运在泉本气同化,便叫同天符。

3.4.2.5 同岁会

凡逢阴年,不及的中运之气与在泉之客气相合,叫做同岁会。《素问天元纪大论》云:

“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癸已癸亥少徵,下加少阳;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阳;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阴;如是者三。不及而加,同岁会也。”

癸已、癸亥、癸卯、癸酉,四年均为火运不及,所以都属少徵。巳亥是少阳相火在泉,卯酉是少阴君火在泉,是阴火一合于客气之少阳相火,一合于客气之阴君火。

辛丑、辛未:辛为阴水,故称少羽。丑未年是太阳寒水在泉。是阴水运和客气太阳寒水相合。

以上癸已、癸亥、癸酉、辛丑、辛未六年,阴运与在泉本气同化,所以叫同岁会。

综合以上之吉凶,概说为:

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病之中贵人者重,中执法者亦重,中行令者为轻。《六元纪大论》曰∶“知迎知随,气可与期,此之谓也。”

3.4.2.6  顺化、天刑、小逆、不和

司天生中运为顺化,司天克中运为天刑,中运生司天为小逆,中运克司天为不和。《运气要诀》中述之甚详:

“气之中运者,谓司天生中运也。癸已癸亥木生火也;甲子甲午甲寅甲申火生土也;乙丑乙未土生金也;辛卯辛酉金生水也;壬辰壬戍水生木也。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天气生运,以上生下,故名顺化,为相得之岁也。运被气克者,谓司天克中运也。已已已亥木克土也;辛丑辛未土克水也;戊辰戊戍水克火也;庚子庚午庚寅申火克金也;丁卯丁酉金克木也,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天气克运,以上克下,故名天刑,为不相得之岁也。运生天气者,谓中运生司天也,如癸丑癸未火生土也;壬子壬午壬寅壬申木生火也;辛巳辛亥水生木也;庚辰庚戍金生水也;已卯已酉土生金也,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运生天气,以下生上,虽曰相主,然子居母土,故为小逆,而主微病也。运克司天者,谓中运克司天也。如乙已乙亥金克木也;丙子丙午丙寅丙申水克火也;丁丑丁未木克土也;癸卯癸酉火克金也;甲辰甲戍土克水也,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运克天气,以下克上,故名不和,亦为不相得而主病甚也。气运相同者,如丙辰丙戍气运皆水,丁已丁亥运气皆木,戊子戊午戊寅戊申运气皆火,已丑已未运气皆土,乙卯乙酉运气皆金,六十年中有此十二年运气相同,皆天符也。虽曰同气,不无偏胜亢害焉,则为平气。”

总六十甲子,综合上述图之如下∶

甲子

火生土,顺化

甲午

火生土,顺化

乙丑

土生金,顺化

乙未

土生金,顺化

丙寅

水克火,不和

丙申

水克火,不和

丁卯

岁会,金克木,天刑

丁酉

金克木,天刑

戊辰

水克火,天刑

戊戍

水克火,天刑

己已

木克土,天刑

己亥

木克土,天刑

庚午

同天符,火克金,天刑

庚子

同天符,火克金,天刑

辛未

同岁会,士克水,天刑

辛丑

同岁会,土克水,天刑

壬申

同天符,木生火,小逆

壬寅

同天符,木生火,小逆

癸酉

同岁会,火克金,不和

癸卯

火克金,不和

甲戍

岁会,同天符,土克水,不和

甲辰

岁会,同天符,土克水,不和

乙亥

金克木,不和

乙已

金克木,不和

丙子

水克火,不和

丙午

水克火,不和

丁丑

木克土,不和

丁未

木克土,不和

戊寅

天符

戊申

天符

己卯

土生金,小逆

己酉

土生金,小逆

庚辰

金生水,小逆

庚戍

金生水,小逆

辛已

水生木,小逆

辛亥

水生木,小逆

壬午

木生火,小逆

壬子

木生火,小逆

癸未

火生土,小逆

癸丑

火生土,小逆

甲申

火生土,顺化

甲寅

火生土,顺化

乙酉

天符,岁会

乙卯

天符

丙戊

天符

丙辰

天符

丁亥

天符

丁已

天符

戊子

天符

戊午

天符,岁会

己丑

天符,岁会

己未

天符,岁会

庚寅

火克金,天刑

庚申

火克金,天刑

辛卯

金生水,顺化

辛酉

金生水,顺化

壬辰

水生木,顺化

壬戌

水生木,顺化

癸己

同岁会,木生火,顺化

癸亥

同岁会,木生火,顺化

其吉凶约之为∶

太乙天符——贵人——病重

天符——执法——重

岁会——行令——轻

小逆:运生司天——微病

天刑:司天克中运——不相得之岁

顺化:司天生中运——相得之岁

不和:中运克司天——不相得而主病甚

3.4.3 六气加临举例

(1)天刑之例

许叔微《许叔微伤寒论者三种·作寒九十论》[105]云:

“宣和戊戍,赙兄秦云老病伤寒,身热、足寒,颈项瘈疭。医作中风治,见其口噤故也。予诊其脉实而有力,而又脚挛,啮齿,大便不利,身燥无汗。予曰:‘此刚痓也。’先以承气汤下之,次以续命汤调之,愈矣。

论曰:《五常政大论》曰:‘赫曦之纪,上羽与正征同,其收齐,其病痓。盖戍太阳寒水羽也、戊火运,正徵也。太过之火,上见太阳,则天气且刚,故其收齐而人病痓者,过气然耳。火木遇,故年病此证多刚痓。”

按:赫曦之纪为火运太过之年,即戊年,为正徵年。上羽就是上见太阳寒水的司天,即戊辰与戊戍二年。此年司天克中运,以上克下,故为天刑,为不相得之岁。因而,太过之火,反与平运生化相同,不再是太过之火。王冰注云:“若平火运同,则五常之常无相凌犯,故金收之气生化同等。”亦即:由于火运平和,不再克金。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106]注云:“故民病有为痓证者,火盛金刚也。”所谓火盛金刚,即火正可以成就金气之正气,致肝木受病。许叔微才说:“火木遇,故年病此证多刚痓。”意谓:火来成就金,使金有成而肝木受病,痓病产生。由于有痓病产生,故天刑之年不相得。

(2)太乙天符贵人暴死之例

许叔微《许叔微论著三种·伤寒九十论》[107]

“己未岁,一时官病伤寒,发热、狂言、烦躁,无他恶证,四日死。或者以为两感,然其证无两感证候。是岁得此疾,三日四日死者甚多。人窃怪之,予叹之,曰:‘是运使然也。’己为土运,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盖大乙天符为贵人。中执法着,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谓之异也。又曰:臣为君则逆,逆则其病危,其害速。是年少宫土运,木气大旺,邪中贵人,故多暴死。气运当然,何足怪也。”

何以己未年病伤寒暴急且快死?因为己未年,中运己土与岁支未土,即司天之气相符,名为天符。即“土运岁上见太阴,叫天符”。加上中运己为土运寄王之位,与岁支之五行之气未土相同,权称为岁会。如此,既为天符又是岁会,故称为太乙天符。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病之中贵人重且暴死。因其土气偏胜无制之故。

而且己未年的己是少宫土运不足,土不足则木气大旺,邪又中贵人,当然得“发热、狂言、烦躁。”的肝木之病,暴急而死。而会得此证而死之人,必平日肝脾素虚之人。

3.5  大、小司天

六气者,如∶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是为风火之气。

少阴君水司天,阳明燥金在泉,是为火燥之气。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是为湿寒之气

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是为火风之气。

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是为燥火之气。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是为寒湿之气。

而运转司天化气有大小之别,兹分述如下∶

3.5.1 大司天

(1)大司天之计法

《天纪大论篇》云∶“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在天明,相火以在地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天地之至数,五日为候,三候十五日为一气,二十四气为一年,六年天气循环一周,谓之一备。五岁、五行迁转皆尽,谓之一周;三十年七百二十气为一小纪;一千四百四十气为六十年,是一周。扩而大之,以六十年为一大气,三百六十年为一大运。

五运六气迭乘,满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以五运言之亦然。以六十年为一中运,三百年为一大运,十二大运为一周,亦以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此亦各以五运六气相互推衍。

明薛方山先生作《甲子会纪》溯自黄帝命大挠作甲子,贞下起元,从下元厥阴风木运始,以厥阴为下元,则少阴为上元,太阴为中元。复以少阳为下元,则阳明为上元,太阳为中元,而配以厥少太,少阳太之六气。于黄帝八年起数,前三十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后三十年为少阳相火在泉,以次类推,至1984年为第七十九甲子下元之始。其详情见后∶

黄帝八年起

第一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黄帝六十八年

第二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少昊十八年

第三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少昊七十八年

第四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颛顼五十四年

第五甲子

上元

阳明燥女少阴君火

帝喾二十九年

第六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帝尧二十一载

第七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帝尧八十一载

第八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帝舜三十九载

第九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夏仲康三岁

第十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帝相六十岁

第十一甲子

上元

阳明燥女少阴君火

帝槐四岁

第十二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帝不降四岁

第十三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帝扃五岁

第十四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帝孔甲二十三岁

第十五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帝癸二十二岁

第十六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商太甲十七祀

第十七甲子

上元

阳明燥女少阴君火

太庚十五祀

第十八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士

太戊二十一祀

第十九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丁六祀

第二十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祖辛祀

第二十一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丁二十九祀

第二十二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盘庚二十五祀

第二十三甲子

上元

阳明燥女少阴君火

武丁八祀

第二十四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祖甲二祀

第二十五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武乙二纪

第二十六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受辛十八祀

第二十七甲子

中元

太阳湿土太阳寒水

周康王二年

第二十八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昭王三十六年

第十十九甲子

上元

阳明燥金少阴君火

穆王四十五年

第三十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孝王十三年

第三十一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共和五年

第三十二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幽王五年

第三十三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桓王三年

第三十四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惠王二十年

第三十五甲子

上元

阳明燥金少阴君火

定王十年

第三十六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景王八年

第三十七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敬王四十三年

第三十八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威烈王九年

第三十九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显王十二年

第四十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赧王十八年

第四十一甲子

上元

阳明燥女少阴君火

秦始皇十年

第四十二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汉文帝三年

第四十三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武帝元狩六年

第四十四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宣帝五凤元年

第四十五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平帝元始四年

第四十六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明帝永平七年

第四十七甲子

上元

阳明燥金少阴君火

安帝延光三年

第四十八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晏帝中平元年

第四十九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蜀汉后帝延熙七年

第五十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晋惠帝永兴元年

第五十一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哀帝兴宁二年

第五十二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宋文帝元嘉元年

第五十三甲子

上元

阳明燥金少阴君火

齐武帝永明二年

第五十四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士

梁武帝大同十年

第五十五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隋文帝仁寿四年

第五十六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唐高宗麟德元年

第五十七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元宗开元十二年

第五十八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德宗兴元元年

第五十九甲子

上元

阳明燥金少阴君火

武宗会昌四年

第六十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昭宗天祐元年

第六十一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宋太祖乾德二年

第六十二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仁宗天圣二年

第六十三甲子

中元

太阳湿土太阳寒水

神宗元丰七年

第六十四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高宗绍兴十四年

第六十五甲子

上元

阳明燥金少阴君火

甯宗嘉泰四年

第六十六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理宗景定五年

第六十七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第六十八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第六十九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英宗正统九年

第七十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孝宗弘治十七年

第七十一甲子

上元

阳明燥金少阴君火

世宗嘉靖四十三年

第七十二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熹宗天启四年

第七十三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三年

第七十四甲子

上元

少阴君火阳明燥金

高宗纯皇帝乾隆九年

第七十五甲子

中元

太阴湿土太阳寒水

仁宗睿皇帝嘉庆九年

第七十六甲子

下元

少阳相火厥阴风木

穆宗毅皇帝同治三年

第七十七甲子

上元

阳明燥金少阴君火

西元1924年

第七十八甲子

中元

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西年1984年

第七十九甲子

下元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2)大司天之例证

a.王士雄所见四十二年霍乱

王士雄生于清嘉庆13年,西元1808年,卒于同治7年,1868年,而1804至1864年为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故所值为火风燎原之运。

考王氏医案《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王氏医案》、《王氏医案续编》、《王氏医案三编》、《当砚录》[108]治霍乱案中有记年岁者,由1821辛已至1862壬戍,共四十年中计发生霍乱之年有:1821辛巳、1837丁酉、1851辛亥、1852壬子、1857丁巳、1861辛酉、1862壬戍。皆是相火之热证。简述如下:

1821年,杨素园记道光元年(即1821年):“直省此证大作,一觉转筋即死,京师至棺木卖尽,以席裹身而葬,卒未有识为何证者。俗传食西瓜者即死,故西瓜贱甚。余时十一,辄与同学者日日饱啖之,卒无恙。”乌程汪曰祯亦记云:“杨氏之论极是,余于是年,亦是食西瓜而阖家无染病者。”

王清任亦于《医林改错》记此事云:“道光元年,病吐泻转筋者数省。或曰既是疫,何以芩连姜附亦有或效者?余曰:芩连效在邪胜之时;姜附效在正虚之时。亦有服药终不效,必针刺而得愈者,试看所流之血,仅是紫黑,岂不是疫火之毒深入于营分哉?”

可知此年霍乱,为火热之证。

1837年丁酉,杭州沈氏妇患此即音哑厥逆,脉弦细以涩,两尺如无,口极渴,而沾饮即吐,足转筋,王氏用《金匮》鸡矢白散例而处蚕矢汤,而热散筋软。后王氏治相类者数人,悉以是法出入获效。惟服附子者难治。

1840年庚子夏,王某患霍乱转筋,大汗如雨,一息如丝,王氏用洋参、枇杷叶、龙牡、蚕砂、木瓜、扁豆、苡仁、滑石、桑叶、石斛、豆卷、地浆煎服清热利湿愈。

1842年壬寅秋,戚媪患霍乱转筋,投蚕矢汤,两服而瘥。三日后忽倦卧不能反侧,不言不食不饮。邀近一老医,以为霍乱皆属于寒,定附子理中。商之友人王安伯,劝前服热药而吐泻止,知非寒证,乃由王氏处以人参、麦冬、知母、葳蕤、木瓜、扁豆、石斛、白芍、苡仁、甘草、茯苓而愈。

1851年辛亥秋陈妪霍乱转筋,已目陷形消,肢冷音飒,脉伏无溺,口渴汗多,腹痛苔黄。令先服西瓜汁,方用石膏、知母、麦冬、黄柏、芩、连、竹茹、木瓜、威灵仙、略佐细辛分许,覆杯而愈。

《归砚录》记,1852年壬子夏,王氏次子患干霍乱,身热不渴,舌燥无苔,六脉俱伏,痛在胃脘,连及胸肋。与地浆一碗,热少定。少顷又作,因数投大承气汤,痛下行,伏于少腹右角,按之始痛,有小块。遂重用当归、杞子、萎仁、佐以桃仁、红花、少加牛膝、下紫黑血一块而愈。

1857年丁巳,王氏三侄寿和甫,凛寒身热,筋瘛面红,谵妄频汗,四肢厥冷,苔色黄腻,口渴唇红,用枳实栀豉汤加菖蒲,干萝菔叶煎,入玉枢丹灌之,次日谵妄减而腹痛吐泻,邪转霍乱,再加苏叶,川连而愈。

1861年辛酉一男子霍乱转筋,胸次拒按,王氏以芦菔子、枳实、槟榔愈之。一妇五内如焚,目陷声嘶、苔黄大渴,啜饮即吐。肢厥脉伏,取冷雪水灌之,遂不吐,更以石膏、知母、黄连而愈。

1862年壬戍三月间,一童子嬉戏间,忽吐泻转筋,归家即毙。不久,传染渐广,四月初一纸客抵杭,已舌卷囊缩,口开苔黑,不可救药矣。

计四十二年中七次发作,概皆相火风木之霍乱转筋。可知:同一气化之病可漫延一大司天。可证《素问·天元纪论》所云六十年一大司天之理不误。

b.宋韩祗和所见三十二年寒湿

韩祗和于《伤寒微旨论》记自至和元年,西元1054年,至1086年,亦即元祐丙寅,共32年,年年夏至前皆寒湿为病,投理中而愈。可知此三十二年中同一气运。乃知大司天非泛泛之论。类此之案,医学史中斑斑可考。

3.5.2  小司天

首以年配六十甲子论其五运六气,再以月令分日,五行用事论之。大而至年,小而至时日,莫不在司天之运气概括中。

 


 

4  五运六气与疾病之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可知六气之变化乃百病之因。而六气因天气之变化造成人生病之因。故《灵枢百病始生篇》云∶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成乃成。”

此处指出大病之因为天时之盛衰。而天时有迁异,人乃有大病。

以下分数端来说明运气迁异,疾病乃生之理∶

4.1 五运太过不及与疾病的发生及治疗

六甲年土运太过,雨湿流行,湿病乃生,肾气受邪,当除湿补肾。

六己年,土运不及,木气乘旺,反见风化,风病乃行,当益脾平肝。

六丙年水运太过,寒气大行,寒病乃生,心火受邪,当逐寒补心。

六辛年水运不及,土气乘旺,反见湿化,湿病及行,当补肾除湿。

六戊年火运太过,热气太行,热病乃生,肺金受邪,当降火补肺。

六癸年火运不及,水气乘旺,反见寒化,寒病乃行,当补心逐寒。

六庚年金运大过,燥气流行,燥病乃生,肝木受邪,当清燥补肝。

六乙年金运不及,火气乘旺,反见热化,热病乃行,当清肺泻火。

六壬年木运太过,风气大行,风病乃生,脾土受邪,当平水补脾。

六丁年木运不及,金气乘旺,反见燥化,燥病乃行,当补肝清燥。

以上是十干年,气之太过不及,治疗之大原则。

4.2 运气合藏府经络

五运化自五行、五质、五气。六气化自天地阴阳六质六气。

六质者,即经曰:“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六气者,即经曰:“风、暑、湿、燥、寒、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是以在地之火分为君火、相火。在天之气分为热气暑气。为合人之五脏六腑包络十二经也。

(1)天干阴阳合而为五,故主五运:

甲化阳土,合人之胃。己化阴土,合人之脾。

乙化阴金,合人之肺。庚化阳金,合人大肠。

丙化阳水,合人膀胱。辛化阴水,合人之肾。

丁化阴木,合人之肝。壬化阳木,合人之胆。

戊化阳火,合人小肠。癸化阴火,合人之心。

相火属阳者,合人三焦;相火属阴者,合人包络。

天干合人之五脏六脏十二经也。

(2)地支阴阳合而为六,故主六气:

子午主少阴君火,合人之心与小肠。

丑未主太阴湿土,合人之脾与胃。

寅申主少阳相火,合人之三焦包络。

巳亥主厥阴风木,合人之肝胆。

4.3  五运六气主病与用药

五运六气因其客主加临,各有主病,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纪大论》。

至于太过与不及,客主加临之用药,陈无择之三因方,陆九芝之内经运气病释,说明甚详。

4.4  运气化生之原则

4.4.1 气之正化、邪化

4.4.1.1 正化:交五运六气之日之时,正当其日其时,而气即至,则为正化平气。

4.4.1.2 邪化:

(1)气淫:即时未至,而气先至,来气有余,太过。太过则相刑。例如:木气有余,克我之金不能制作,金反受木之侮。且土亦必受克。其年若见肝病为正邪,见肺病为微邪,见脾病为邪贼。他病以此类推。故难经五十难云:“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此即五运六气相生相克相制之所生病也。

(2)气迫:时已至,而气未至,来气不足,则为不及。例如:

木气不及,则我克之土,无畏妄行。则生我之水必受病。木衰金乘其衰,亦来刑木为病。其年若肾病为实邪,见心病为虚邪,则肺病为贼邪。

4.4.2 运气亢害承制之生病∶

4.4.2.1 亢病∶五运六气太过而极谓之亢,亢则必害我所胜者也。

4.4.2.2 有制:例如∶

木亢极,害我所胜之土。则土之子金起而制木。木畏承受其制,则不敢妄刑彼母。

五行有此承制之道,自相和顺,则生化不病矣。无制则∶

(1)生胜病、受病:例如∶

木亢盛而无制,则肝生胜病。受病者脾,二经同病。

(2)衰则生复病受病,例如∶

木盛而后必衰,土之子金,则乘衰而复胜母之仇,则生复病。复病者肺,受病者肝,二经同病。

4.4.2.3 不及则生郁病、发病,例如:

木不及则被金遏抑,屈伏不伸而木郁之病生。

然被郁极则发,例如∶

木气不及,不能令子火旺,故不能复。所以必待其得位时而后乃发。虽发而不为他害,但自为灾病。亦由本气弱耳。方其未发之时,与胜病同,即金旺病肺。及其已发,不复病肺,惟病肝。五郁之发,各有其时;火郁待三气火时而发,土待四气,金待五气而发。水郁不待终气,每发于二气三气二火之时,以水性阴险,见阳初退即发。木生风,善行数变,发无常时。以上为胜复一般之原则。

4.5 运气加临主病原则

(1)邪之中人在天符之年,名曰中执法,是犯司天。

天气天阳也,阳性速,故其病速而危。

邪之中人在岁会之年名曰中行今,是犯在泉地气地阴也,阴性徐,故其病徐而持也。

邪之中人在太乙天符之年,名曰中贵人,如君主,是犯司天在泉之气,天地之气俱犯,故其病暴而死也。

《六微旨大论》云∶“帝曰∶其贵贱何如?歧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府为贵人。帝曰∶邪之中人也奈何?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2)六气客主加临之顺逆,亦可使疾病之发生有轻重缓急之不同。

《六微旨大论》云∶“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逮,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二火指君火相火,虽同气相得,然有君臣顺逆之嫌。君火,君也,相火,臣也。二火相临,谓司天加临中运,六步客主加临,君火在上相火在下,为君临臣,则顺,顺则病远,其害小。

如∶子午之岁,其司天为少阴君火,此为客气三之气,其主气之三之气,少阳相火在位,以君火临相火,是为君位臣,则顺。其病远。

寅申之秽,论少阳相火司天,司天主上半年之气,故当其主气乃少阴君火在位,以臣犯君,其一病近、其害速,故逆。

(3)病之顺逆胜复原则∶

胜则必有复,阴阳循环之道也。胜病时除,复病即萌,此乃病进退之机。胜已而复,复已又胜,本无常数。必待彼此气衰乃止,自然之理也。

有胜则复,无胜则否,胜缴复微,胜甚复甚。至于其理则有二:

时有常位而气无必:时有常位,谓胜之时在前司天天位主之,自初气以至三气,此为胜之常也。复之时在后在泉,地位主之。自四气以至终气。此为复之常也。气无必者,应胜之年而无胜也。

六气主客有胜无复,唯有顺逆而已:有胜无复,即以客行天令,时去则已。主守其位,顺承天命。其顺逆之情形即如前述,主胜客则违天之命,而气化不行,为逆。客胜主别上临下奉,政令乃布,故为从为颇。


 

5  标本中气在临床上的运用

 

5.1 何谓标本中气

标本中气是治疗原则之一。以阴阳六气之理论说明人与天地形气相感之规律,指示后人临证治疗之大法。何谓标本中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风、热、湿、燥、寒、火是天之六气,为本。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与标气互为表里之气者为中之气。

本气之下为中见之气,中气之下为标气。标本之气,各有其阴阳寒热之不同。如下图∶

 

中气

太阴

湿

阳明

太阴

少阴

太阳

少阴

厥阴

少阳

厥阴

太阳

少阴

太阳

阳明

太阴

阳明

少阳

厥阴

少阳

5.2 标本中气与脏腑经络

人生存在气交之中,因天地有非常之变,感而成病。在疾病传变过程中,六气有相应之变化。配合脏府经络而言,脏府为本,居里;十二经为表,居表;与脏府相表里者为中气,其标本中气与从化现象如下图∶

本气

中气

标气

从化

脾  肺

太阴

络胃  大肠

足太阴经  手太阴经

本(湿土)

肾  心

少阴

络膀胱  小肠

足少阴经  手少阴经

标本(阴 君火)

肝  心包

厥阴

络胆  三焦

足厥阴经  手厥阴经

中(相火)

膀胱  小肠

太阳

络肾  心

足太阳经  手太阳经

标本(阳  寒水)

胃  大肠

阳明

络脾  肺

足阳明经  手阳明经

中(湿土)

胆  三焦

少阳

络肝  心包

足少阳经  手少阳经

本(相火)

5.3 标本中气与三阴三阳、六气

六气与三阴三阳既有标本中气的区别,又有相互从化之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歧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帝曰:原卒闻之。歧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阳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标本

 

 

 

 

其理由如下:

(1)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二者都是标本同气,故从本。

然少阳、太阴亦有中气,为何不言从中气?因为少阳之中气厥阴风木,木火同气,木从火化,故不从中。太阴之中是阳明燥金,土金相生,燥从湿化,故不从中。

(2)少阴、太阳或从标,或从本者:因少阴标阴而本热,太阳标阳而本寒,标本异气,或从寒化,或从热化,变化最多。此外,少阴之中乃太阳寒水;太阳之中为少阴君火。同于本则异于标;同于标则异于本,故皆不从中气。

(3)阳明、厥阴不从乎本而从中者,因阳明之中气为太阴湿土,土燥从湿化。厥阴之中气为少阳相火,木(风)从火化。同时,阳明之燥遇到中见太阴之气则不燥,厥阴风木遇到中见少阳之火,则木燔,所以阳明、厥阴遇到中见之气,则从乎中气。

总之,标本生化以风遇火则火化,以燥遇湿则湿化,这是同气相求。由于有此不同,故其气也应有所不同。

天道六气之变化相移如不能与节气相应,就会有胜、复、太过、不及之变,形成六淫邪气,人感之则病。同时人身脏府经络又有虚实之不同,所以疾病之发生,变化多端,而古人于长期之实践中摸索出以上之规律。从本,即病邪之发生从于本气;从本从标,即病之发生有从标气,有从本气。从中,即病之发生从于中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

“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适当施行治疗亦无犹豫),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骄傲自得),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无损(容易治疗而无损害)。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5.4 标本中气与《伤寒论》六经病

可知欲明白百病之害,易而无损,须知气之标本从化。兹以《伤寒论》中太阳病为例分析于下。

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以荥气流注言,手太阳小肠经传足太阳膀胱经。二经之流注与主病如下∶

(1)手太阳经,接自手少阴之少冲穴,脉起手小指之端少泽穴。由是循手外侧之前谷、后溪,上腕出踝中,历腕骨、阳谷、养老也。

自养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穴,出肘内侧两骨之间,历小海穴,上循臑外后廉,行手阳明手少阳之外,上肩循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

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当膻中之分络心。循胃系下膈,过上脘、中脘抵胃,下行任脉之外,当脐上二寸之分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戏曲之天窗天容,上颊抵颧。上至目锐眦,过瞳子髎,却入耳中,循听宫而终。

其支别者,别循颊上,抵鼻,至目内眦睛明穴,以交于足太阳也。

是动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2)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经,接自手太阳经之听宫穴。脉起目内眦之睛明,上额循攒竹,过神庭、历眉冲、曲差、五处、承先、通天。自通天转行左右相交于巅上百会也。

其支者,从巅之百会穴,抵耳上角,过率谷、天冲、浮白、窍阴、完骨。

其直行者,由通天穴后,循络却玉枕、入络脑,复出下项,抵天柱也。自天柱而下过大椎、陶道,却循肩膊内,挟脊两旁,下行历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鬲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下属膀胱。

其支别者,循腰踝下挟脊,历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下贯肾、至会阳、承扶。殷门、浮髎、委阳、入腘中之委中也。

其支别者,挟脊两旁第三行之诸穴,自天柱而下,从膊内左右别行,下贯胛膂,历附分,魄户、膏盲、神堂、言喜意、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下历尻膂、过髀枢、循髀外之后廉、髀枢之里,承扶外一寸五分之间,而下与前之入腘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阳穴,下贯内,历承筋、承山、飞扬、跗扬、出外踝后之昆仑、仆参、申脉、金门、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侧端之至阴穴,以交于足少阴也。

是动病:上冲头痛(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行大迎、地仓、四白、阳白之外,连目系上出额。行临泣之里,与督脉相合于颠顶之百会也。肝木本性强悍、膀胱之水能柔筋。今水少不能涵木,木性直上冲,故头痛)。

目似脱(水竭不能生木则目筋弛)、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太阳之精气不能奉养督脉,致关节失和,曲伸不能)、如裂、腘如结(壬水不能奉甲木)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囱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腘踹、脚皆痛、小趾不用。

是以伤寒论云:“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此即指手足太阳受伤寒之邪所生病之简述。兹说明其从本从标之意义:

A.从标:太阳为巨阳,从标即主人身最外之阳。寒邪伤阳,故太阳为病一、二日发。《内经》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是伤寒为病热也。”因此太阳病之标病如下:

一太阳之为病,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四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五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以上五条为太阳经伤寒或中风,标阳表证。

B.从本:膀胱为津液之府,主藏津液。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主泄,引发命门之火,蒸运膀胱之水,化气上行,透出肌肉之外而为汗,以保卫外之气。如卫气足即壬水丙火气足。反之气不足则化寒。伤寒论中误汗以伤心肾之阳,则出现寒水之变证,即为从本而化。举例如下:

一、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小便难者,汗出亡肾阳,津液竭,不能施化。《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

承淡庵先生云:“灸神阙,关元,阴郄。关元为小肠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又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乃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要穴。阴郄为心经郄穴,可安神潜阳。”即为从太阳之本气,取关元以驱寒。

二、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按:此为阳气虚,阴寒气盛。

三、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按:此为营血不足;心阳不足以营身故疼痛。

四、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五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按:汗者心之液,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承淡庵先生云:可灸水分,关元、肾俞。

以上为太阳误汗下,乃太阳寒化之诸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