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派:童年孤单 留学生活幸福 - 奋斗在韩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30:30

海归派:童年孤单 留学生活幸福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来源:朝鲜日报中文网   发布者:admin 热度4票  浏览1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6月30日 22:11

A某在1999年上初三时到美国华盛顿州去留学,他在念完大三后,为服兵役2006年回国。A某去年8月退伍,但因金融危机韩元贬值,现在还不敢回美国。A某目前在韩国一家金融公司做实习工,他说:“尽管想回到美国,但如果情况不妙,考虑进入韩国大学。”

他去留学时的目标是,在美国大学毕业后,就职于韩国金融公司。A某说:“能否实现这一梦想还不好说,但对留学生活本身没有什么后悔。”

A某说:“高中时期,曾作为校队成员驰骋在具备草坪和电光板的棒球场上。曾在大学宿舍食堂以每小时9美元的报酬打工,半工半读,尽管现在仍在为未来工作而苦恼,但对留学本身从来没有怀疑过,因此觉得那是一种幸福的生活。”

▲“第一批低龄留学生”选择留学获得的最大成果之一是“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学习、运动和课外活动的幸福校园生活”。低龄留学国家最近从以美国为主,扩大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英语圈国家,以及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图为,新西兰一所学校的野外露营活动场景。新西兰=朝鲜日报特邀记者 梁贤泽摄影

本报采访组采访的第一批低龄留学生中,大部分人拿到的年薪远不如期待,并因韩国式企业文化而经历困难。尽管如此,但第一批低龄留学生中有48%认为自己的留学生活非常成功。就是说,对留学生活的满意度达到90分以上(100分满分)。43%的人评价说:“尽管有遗憾之处,但还是比较成功,满意度在80分以上。”9%的人回答说:“如果想起费用和令人遗憾之处,觉得有点儿过于仓促,但还是比不去要好。”没有一个人说“如果时间倒流就不去留学”。

李某在1996年初三时去留学,目前在韩国中小企业工作,他说:“到熟练掌握英语为止,前两年非常累,但此后每天放学后就可以打棒球和踢足球,那种生活很幸福。在美国学校,老师和学生像伙伴一样,有一种向着共同目标前进的共识。”

文某在美国私立高中和韩国国内大学毕业后,就职于韩国一家银行,他说:“包括摔跤在内,想做的都做过了。要是在韩国,就不能随心随意地去做运动和学习。”

毕业于美国私立高中和私立工业大学的许某说:“首先,教堂本身就不一样。韩国教室地面铺的是吱嘎作响的木制地板,并且所有学生要穿统一的校服,但美国教室就不一样,教师和学生们根据喜好,以各种鲜艳的色彩装扮自己,并且在教室各处贴上了放学后的活动通知。”

不论是低龄留学后硕果累累的人,还是未达到这个程度的人,从整体上看,与在韩国长大的同龄人相比,重视“个人满足”的倾向非常明显。

毕业于美国高中毕业和韩国名牌私立大学工学院的B某(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职于韩国国内首屈一指的大企业,并在一年后辞去工作进入韩国一所经营研究生院。B某说:“尽管找到了人人都羡慕的工作,但实际上在那里见到的人看起来并不幸福。”

B某说:“我说要辞去工作,都说我‘疯了’。我无法理解让我去感觉不到幸福的地方去工作,我觉得大伙儿都想‘公司的名气可以带来幸福’。由上而下的企业文化让我感到窒息。”

C某1999年主动放弃高中学业后,到美国夏威夷去留学,他在一所在韩国并不出名的大学念到3年级后,为服兵役回国。2005年退伍的C某没有回美国,而在韩国做了一名英语学院讲师。C某就留在韩国的理由说:“我上的大学并不出名,因此觉得即使花很多钱毕业也没有什么太大差距。”C某说:“我在家时总惹事,因此母亲就像赶走一样把我送出去留学。尽管没有毕业,而且毫无建树,但我没有脱轨,健康成长,至少从这一点来说,留学生活是很成功的。”

另外,想念外国的人也有。在美国留学9年后回国就职于外国企业的D某说:“反而觉得洛杉矶是故乡。”

“在韩国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关心别人的隐私,在公司内有很多传闻。还是工作和隐私区分开来的美国令人舒心,我想不久后就回去。”

在本报采访的第一批低龄留学生中,绝大多数人(79%)说:“今后将把子女在小的时候送到国外去留学。”10%的人称“将根据孩子的倾向做决定”,4%的人说“即使送到国外,也将一起去”。

回答“不让子女低龄留学”的人只占7%.1996年去美国留学,2006年回国的李某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说:“脱离高考压力,在先进的教育环境里学习固然很好,但在俨然存在对少数种族的偏见的社会上独自生活,那种困难根本无法想象。”

首尔大学儿童家庭学教授李纯炯表示:“我们应该看到以下几点,首先,第一批低龄留学生中很多人是在经济上比较稳定的家庭的子女;其次,美国教育比起物质上的成功,更加重视个人的满足;第三,接受采访的人至少是避免‘最糟糕的失败’的人。应该留意没有被发现的‘不幸事例’比想象中要多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