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那儿有个开渔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1:38

象山那儿有个开渔节

                吴祚来2010-05-21

象山那儿有个开渔节

题记:宝马非物质之化遗产沿海行,将途经浙江象山,如果正值九月,也许你可以看到象山开渔节,如果没看到开渔节,不妨去看看那儿的古老渔港,还有石浦古镇,那里藏着渔家的数百年历史,还有享受不尽的悠闲时光。

象山开渔节简介:

  自1998年浙江首办开渔节以来,名声日长,开渔节已成该县一靓丽名片,现为全国著名节庆之一。

举办时间:9—10月

举办地点:浙江省象山县 象山石浦渔港(中国四大群众渔港之一)

一、渔文化与民间信仰风俗

对民间信仰与习俗的尊重也是开渔节的一大看点,我们知道,在没有妈祖神与如意娘娘、观音菩萨之前,渔民们敬畏的多是海龙王,所以立海龙王庙以祭祀,渔民们希望自己出海里,不会惊扰海龙王,而海龙王不危害渔民捕鱼。当观音与妈祖神出现后,人们更多的是崇拜与祭祀人类的保护神,人们要通过祭祀自己的保护神,与大海中的神灵抗衡。

开渔节里,有二项盛大的民间祭祀活动,一是如意娘娘省亲迎亲活动,另一是祭妈祖巡游活动。

五十多年前,由于历史的原因,石浦渔山岛渔民整村迁往台湾台东,半个世纪以来,他们不仅没有改变自己的语言风俗,他们信仰的如意娘娘神也没有改变,在回到原籍地参加开渔节之时,他们没有忘记将“如意娘娘”分身荣归故里,914日下午,两岸渔民在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举行了“如意娘娘”省亲迎亲仪式。当天下午2时许,“如意娘娘”在台湾台东县小石浦村村民的专程护送下,到达石浦东门岛,岛上顿时鼓乐齐鸣,鱼灯队、龙舟队、船鼓队以及潮水般涌来的渔民,纷纷以他们特有的虔诚,迎接已离别50余载的“如意娘娘”回归故里。

“如意娘娘”是浙江沿海渔民海上保护神,这一信仰习俗于去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目前国家级“非遗”中唯一涵盖海峡两岸的民俗文化。两岸因政治、因战争而分开,现在,通过经济、文化、民间信仰,促使民间社会获得融合,特别是民间信仰元素,它与亲情一样,深入民心,超越意识形态,使人们消除隔骇,走在一起。

15日下午的祭海、祭妈祖仪式也是由民间社会主办,政府做政府的,民间做民间的,政府充分尊重民间社会的文化生态与形态,而这正是象山开渔节办出特色、办出活力与影响力的理念所在。

可以说,在象山看祭海是神圣的浪漫,石浦渔村的古东门山屹立于出海口之畔,有古寺、灯塔,远观天海一线,青山叠翠,妈祖雕像立于高山之巅,它是出海渔民们的精神灯塔,出海的时候获得寄托,归航的时候则是一种召唤,现在的渔民们的渔船技术含量大为提高,天气预报又可以预测台风,人们更多的依赖科技获得安全感,为什么人们还如此感恩妈祖神呢?因为传统习俗。古希腊哲人说过,“习俗为王”,习俗强大的力量超过任何王者的强制措施。

午饭之后,就有观祭的人们纷纷向东门山涌去,到二点左右,上万人汇聚在山道与观礼台边,耐心等待,这时各路献祭的参与者与表演者都各就各位,这一次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海祭,也是第二次让渔民自发地组织自己的民间祭祀仪式。铜号向天而鸣,礼花一齐燃放,两岸主祭人和副祭人一起向妈祖像敬献花篮。随后,县带头船老大、各渔村渔民和老渔民代表相继奉上高香。紧接着,向大海、妈祖神像敬五谷、五果、三牲等。60名渔家汉子高举海碗向大海、妈祖敬酒喊颂:“一敬酒,感恩海洋;二敬酒,波平浪静;三敬酒,鱼虾满仓。”热闹欢快的舞乐响起,30名渔家小伙和姑娘满怀虔诚跳起了祭舞……最后,当地的鱼灯、马灯、百兽灯欢快地舞了起来,东门船鼓震天响,把祭海活动推向了高潮。

整个公祭场面令人感动,因为所有参与者都是自发参加的,所有表演服饰与道具、鱼灯、马灯、百兽形象都是渔妇们亲手制作出来的,他们为自己的“手工作品”自豪,并告诉笔者,这些灯具道具还将在三月三、清明节等大型节日里派上用场。这些活动看起来是祭神祭海,其实得到快乐体验的,还是这些平民百姓自己,所以敬神活动最终目的却是娱民,活动结束时,我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脱开妈妈牵她的小手,直奔身著盛妆的参祭女孩,要让这位姐姐俯下身来亲自己脸蛋,这样的情景被我拍了下来,心存感动。

仪式的力量通过庄严肃穆的气氛,唤起每一个人内心的神圣感与感恩意识,人们感受到自己与自然力量之间的神圣关联,从而敬畏自然,感恩自然,与自然相适应相和谐。我们将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看成一种教育,就是神圣教育,通过对传统神灵的敬祭,唤起人们内心的神圣感,既使每一个参与者分享了神圣、体验了神圣,从而激发出内心中潜在的力量。

当天晚上是妈祖与如意娘娘巡游与焰火晚会,台湾台东渔民请回自己的海上保护神如意娘娘,与石浦渔民信仰的妈祖神像在海湾水域巡游,船上与两岸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当地与应邀而来的艺术表演队载歌载舞,焰火在古渔港上空绽放,它是开渔节渔民与市民们的一次狂欢,民俗元素与现代的娱乐元素被组织者巧妙地融为一体,成为奉献给渔民与市民以及游客的一道丰美的精神大餐。

二、开渔啦!开渔仪式场面宏大

        最盛大的场面应该是开渔仪式,16日上午,从十点开始,游客、渔民家属、宾客齐聚石浦渔港,港湾里千船待发,渔鼓、渔舞、渔家歌曲登台献艺,舞龙、游鱼灯更见气势雄浑,当开渔号令声一出,披红挂彩的护航船破浪前行,后面千帆竟发,岸上鞭炮齐鸣,号声、歌声、欢呼声、鞭炮声在古渔港上空激荡,成为石浦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最令人难忘的画面。如此壮观的场景也成为记者与摄影家们追拍的对象。

对远航打渔的渔民,这是一份祝福,对在家盼望与惦念的渔家,则是一份祈盼,而对更多的市民与游客,开渔仪式则是渔港特色文化,或者说是新的渔家文化,一年一度的开渔节,一年一度的集体狂欢与喜庆,它使一个城市、一个古镇获得了集体的记忆,也成为他们的文化共识。一些节庆是传统社会继承下来的,而另一些新节庆,则是当代人的文化创造,利用开渔仪式,做成新节庆,并成功举办十二届,这是象山人的文化智慧,也体现了当地人对生活的态度,劳作与生活、生活与节庆、节庆与快乐都融为一体,套用一句广告词:生活原来也是可以这样的美丽。

古时渔民出海打渔,当然没有这样的送行场景,也不是这样千帆竞发,“父子不同船”的古训暗示渔民们出海的生命风险,送别出海渔船,家人们更多的是担心与焦虑, 上世纪三十年代《渔光曲》歌词,我们可以见出当时渔民们的生活处境与心态:

《渔光曲》歌词:

1、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

  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潮水升,浪花涌,鱼船儿飘飘各西东。

  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

  鱼儿难捕船租重,捕鱼人儿世世穷。

  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2、

  东方现出微明,星儿藏入天空。

  早晨鱼船儿返回程,迎面吹过来送潮风。

  天已明,力已尽,眼望着渔村路万重。

  腰已酸,手也肿,捕得了鱼儿腹内空。

鱼儿捕得不满筐,又是东方太阳红。

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还靠它过一冬。

相比于近百年前的渔民,当代渔民们的生存已不是问题,远洋渔业也成为象山县支柱产业,但当地人清醒的意识到,渔业资源因为发达的技术与大肆捕捞正日益面临匮乏,渔业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当地政府主导策划开渔节,目的是引导当地经济向渔文化及渔文化产业发展,要使渔文化观光产业、渔钓文化、渔美食文化、滩涂休闲文化及渔港渔村的生活体验休养做成服务产业,吸引八方来客,做成知名品牌。

第二天,开渔第一网渔船返航,开渔节组织委会满足各路宾客品美味海鲜的心理,在渔村海边大道边摆起数十桌宴席,并让荣获过全国性的厨艺大赛大奖的当地厨师主厨并主持晚宴,展示自己编著的海鲜名菜各式做法图书,要让透骨鲜的象山美味通过口感与胃觉,给开渔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生活不再仅仅是吃喝,而是有品位的吃喝,物质性的吃喝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吃健康、吃营养、吃美味,甚至吃文化正在成为时尚。在过去食物短缺的时代,人们利用节庆大吃大喝,丰盛的大餐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补偿,而今天,人们将吃喝与健康联系得更为密切,这就要求厨艺师们做出科学的菜肴,做出有特色的美食,人们不再关注食量的多少,更关注的是食的色香味与营养。所以,一条大鱼并不一定能卖出大价钱,而一条小鱼因为独具匠心的烹饪,而奇货可居。也正因此,象山渔文化协会今年还编写并正式出版了《渔文化美食》一书,美食将成为渔文化节庆活动中一道让口舌品评欣赏的大餐。

我们为什么出海劳作,为了人们生活的幸福。人本主义的追求,最终都要落实到生活的日常细节中来,象山人正在通过节庆与渔文化研究,来提升改变人们生活的理念,使生活更有色彩与滋味。(此文为作者去年的文化考察行记,应约发表于凤凰博客,特此说明。)